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地質公園的分類

地質公園的分類

發布時間: 2020-12-17 03:26:43

①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學科分類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有如下類型。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產類(表5-9):三葉蟲、角石、螺類、腕足類、海百合、牙形刺、層孔蟲、藻類和蟲跡。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產類(表5-10,表5-11):意義重大的接觸界面,25億~14億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億年和4.5~3.5億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層理構造:如水平微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漸變層理、壓扁層理;層面構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溝模、沖刷現象和其他特殊沉積構造:如內碎屑、結核、團塊、鮞粒、豆石、核形石、鳥眼構造、硬底構造、縫合線構造、竹葉狀構造、豹斑狀構造。

除少許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變質岩露頭外,主要是沉積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間有呈夾層狀產出的泥岩、頁岩,也是斷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兩類特殊岩類,膏鹽沉積和中奧陶統與中石炭統間的古風化殼含鋁鐵質堆積。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產類(表5-12):自中元古代以來,形成中朝克拉通,地殼穩定,僅有幾次升降運動。新生代的,強烈構造運動表現為垂直升降,隨華北裂谷(東亞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東部形成深達6000~7000m的斷陷,西北側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晉高原,成為我國地質地理上的第二階梯,表現出一條地球物理、地質、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的急變帶,保存了豐富的地質遺產,如長期構造穩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華北裂谷帶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斷裂系,此外東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東向4組斷層及規模不等的同樣幾組節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級階地和溶洞,河流錯動、襲奪、沖積扇側移,一系列斷層三角面等。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3):主要代表有兩個夷平面和六級河谷階地。

華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區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頂面和溶洞,殘余峰林、峰叢。

唐縣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頂面和台階面構成。見古溶洞和河流礫石層。

新生代以來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級階地,三級以上均有膠結較好的礫石層,黃土和紅色土,下部有姜結人(鈣質結核),有時成層。

水文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4):水是本區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師。分為地表徑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國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分類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5-9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0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1 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2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續表

表5-13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跡簡表

表5-14 水文地質學與流水地貌地質遺跡簡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遷移和襲奪、瀑布、跌水、急流和懸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為人工水庫

地貌學地質遺產類(表5-15):在本區地貌學地質遺產類型多,可進一步劃分為構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積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變地形高差,強烈的新構造活動,豐沛的水流和多變的岩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雲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懸崖、長牆斷壁、魚脊嶺、平頂山或方山、圍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寬谷、套谷、懸溝等。

由流水沖刷作用形成的峽谷、裂隙溝、壺穴、深潭、離堆山、半島狀岬角、階梯狀台階面、侵蝕階地。

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河谷階地、河漫灘、洞穴堆積物、鈣華砂、鈣華錐和扇、灘、壩、台階、階地等。

岩溶地貌地質遺產也是地貌地質遺跡的一類(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雲岩和膏鹽沉積,在水、大氣、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種岩溶地質遺跡。

碳酸鹽表面溶蝕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溝、溶痕,後有溶洞暗河與天生橋。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叢,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窪地(或河谷平原),當地殼再次抬升,即可返老還童形成谷中峰林、峰叢和山頂殘余峰、柱。但本區的峰林、峰牆和谷中峰柱並非岩溶作用產物面是水平碳酸鹽岩地層,節理發育,垂直面成緊密的組系,地殼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凍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觀中以溶洞最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邊石壩、石花、石鍾乳、穴珠、石筍、石柱、石幔、溶洞角礫岩、洞穴堆積和洞中流水沉積、鈣華板。

此外本區還有環境地質學和自然災害學地質遺產(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墜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質遺產也極具旅遊價值,如茱萸峰上的18個首尾相接且洞內180°大轉彎的隧道工程和紅石峽上的子房湖水壩工程,都是匠心獨運的例子。

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在地質公園的綜合調查、規劃設計、科學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通過對我國138家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的類型研究和劃分。特別是對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學劃分,證實了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一種全面系統的分類方案,對於指導地質遺跡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統一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有關材料的編寫,科學普及的開展都會有所裨益。

風景成因的分類

一、參照生物分類,將隸屬關系改為組合關系

分類的本質就是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的系統,而後指出各分類物在該系統中的位置。生物學的分類最科學,按門、綱、目、科、屬、種劃分,對任何一種動物或植物,指出它的屬種就算完成了分類。例如貓屬於哺乳動物的貓科,在描述貓時,對脊椎動物、哺乳動物、貓科的特點就無需描述,只說明貓與老虎、獅子、豹子等屬的差別即可。然而風景不是單純的自然系統,是由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故首先分出一定地貌類型,再以地貌類型與其負載物組合成風景類型。地貌與負載物之間是可以任意組合的,沒有必然的隸屬關系。一座宏偉的廟宇可建在不同的區域,它們的上一層次(地貌類型)可以完全不同。風景系統中的級次間缺乏唯一性。所以生物分類雖然非常科學,卻不能生搬硬套於風景分類。

地貌與負載物組合成風景雖然無必然的隸屬關系,但卻有經常共生的相關關系,其共生可以是:①成因的組合,如石灰岩地區的岩溶風景組合、海岸區的海蝕地貌組合,因為一定岩性與一定構造,在同一氣候條件的侵蝕作用下,會形成相同的景點,如一定的節理與斷層,在侵蝕作用下,可形成一定的懸崖,不同的褶皺則可形成單面山、平頂山,故一定的景點結合成一定的景區,一定的景區結成一定特色的旅遊線路;②某一因素派生出的組合,如濕潤氣候區瀑布、激流與峽谷的組合,乾旱區雅丹地貌與沙漠的組合;③自然因素與人文建設的組合;④原生與派生的組合,如高的山地產生佛光、雲海、日出等奇妙景觀,濕潤地區產生水上森林、湖泊、沼澤等濕地,濕地成為候鳥棲息地。這些組合關系,將成為風景成因分類的依據。

二、風景成因類型的劃分

旅遊以風景區為目標,故風景類型宜分到景區一級,且分類的詳略亦有一個適宜的程度。太簡略不能表現各景區的特點,過詳細將失去應用價值。按前述國標分類,地貌共分為41種,其負載物中自然負載物有23種、文化負載物有82種,它們共可組合出4305種亞類,顯然這么多種分類實用性不高,因而地貌和負載物都必須進行簡化和歸並。

首先山丘需按海拔劃分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為簡化類型,本書將地貌僅分為正性地貌、負性地貌和中性地貌3類。這是借用了正地形、負地形的概念,但與原意略有區別。如《地球科學大辭典》p.265所述,正地形指高於鄰區的地形,負地形指相對低於鄰區的地形,故高原屬於正地形,平原屬於負地形。由於景區面積遠小於高原和平原,無需與更遠的地區相比,故將高原與平原單列,統稱中性,並為了表示與正、負地形原意的區別,將「形」字改為「地貌」。其次,為了照顧國內一些流行的分類,將正地形分為以花崗岩等堅硬、塊狀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和層狀岩石形成的正地貌兩類,其中,層狀岩石再分為4類:砂岩、火山岩、泥岩-黃土、石灰岩(岩溶)。這個分類中,石灰岩實際跨越了正性地貌及負性地貌,如峰林-石林等屬正性地貌,天坑、溶洞屬負性地貌。為不使分類過於煩瑣,地貌只劃分到一定的程度,例如峽谷只按規模大小分為江河峽谷與溪流峽谷,海岸僅分為沙岸與岩岸,級次更低的地貌不再劃分。這樣共計分出20個地貌亞類。

對國標分類中人文部分的82種負載物,為了簡化和增加包容性將其歸並為3個亞類,即文化、宗教、民居。在幾種文化負載物並存時,取其貢獻最大者,如嵩山景區,既有書院,又有寺廟,但因大法王寺、少林寺、中嶽廟等比書院更為世人所知,內容也更豐富,故分類時將其列入山嶽宗教型。武夷山雖然也有各類廟宇,但朱熹講學的「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大,故列入山嶽文化型,而不列入宗教類。

本書分類顧及了詳略得當,但景區命名可以使用最富特色的更低一級次的類別。例如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懸空寺等,同屬峽谷宗教類,但景區名稱可用具體的「石窟」、「寺」來表示;挪威峽灣與我國山東蓬萊丹崖山上的蓬萊閣,在分類中同屬於海洋岩岸類型,但並不影響分別使用「峽灣」、「閣」這樣的名稱。我國的劉公島與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加勒比海的伯茲利珊瑚礁,同屬海洋島礁類型,但各自可以使用「島」、「堡礁」、「珊瑚礁」等名稱。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相當於增添了分類的精度,能在分類簡明的前提下,表現出更細微的特徵;第二,只在景區後面用符號表明類別,不影響傳統的、人們熟悉的名稱。

地貌與負載物的組合便是風景的成因分類。這種分類,簡明易懂,但是氣候的冷熱干濕、緯度和海拔的高低,對於風景的成因類型,特別是美學類型有決定性的作用,是風景研究中不能不考慮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把這些因素作為分類依據引入成因分類中,勢必會使分類變得很復雜,我們可以以表3-3所示方式來表示自然負載物對分類的影響。

表3-3 自然負載物與緯度、海拔的關系

表3-3排列的依據是:①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常綠闊葉林或雨林向針葉林、灌叢、草地、冰雪地變化,而雲海、日出等美景主要見於較高的山上;②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在我國是從南方到北方,由雲南、海南島的雨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草原、荒漠到冰雪原變化,美麗的北極光也只能在高緯度地區見到;③氣候由潮濕變為乾旱,相應地從東北大興安嶺的林海、疏林草原、草原、乾旱草原、荒漠草原變化到西北的戈壁沙漠。上述排列只是一種大概的趨勢,並不絕對精確。特別是煙雲光照與荒漠的位置,與之缺乏必然的關系。關於此點,在本章第五節業已指出:組合體系不如單純的自然體系嚴密。在表3-3內的負載物中,沒有提到水,因為水必然存在於負地貌中,負地貌完全可以代表水,故作為分類的依據可以不考慮水。另外,煙雲光照只在形成景點時起作用,故針對景區的分類也不必考慮煙雲光照。於是,加上文化負載物,共計有8 種負載物:木本,花卉,動物,草本,冰雪,文化,宗教,民居。將此8種負載物與20種地貌亞類進行組合,便形成了風景的成因分類。

由此成因分類可得到160種風景成因,這種分類依然過於煩瑣,缺乏實用價值,還需再進一步歸並與簡化,採用以下4條原則進行:

1)某些組合實際出現的頻率過低,如島礁與宗教組合的普陀山,為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名望很高,但類似景區很少,故不單獨分類。

2)有的組合出現頻率較高,如花崗岩地貌的佛教聖地、丹霞地貌之道教聖地都特別普遍,但為了簡化類型,只好割愛。

3)與負載物組合時將地貌適當合並,如將宗教與整個山嶽地貌組合稱「山嶽宗教型」;森林、花卉、動物、冰雪都與山嶽統一組合,稱「山嶽型」;在高緯度地區,「冰雪」將平原、湖沼、海洋一並納入,故冰雪與山嶽以外的一切地貌統稱「冰雪原型」。至於民俗民居,可與全部地貌組合,即可不計地貌因素,僅稱「民俗民居」。將山嶽統一與各個負載物組合,而不是按8個亞類去組合,可能有人會認為此劃分太粗陋,但將8個亞類統一於「山嶽」,於一般的旅遊並無影響,遊客無需了解不同岩性在成景中的細微區別;但如專業的人士希望分類更細時,只要在「山嶽」之下分出8個亞類即可,並不影響整體分類系統的大格局。

4)每一種地貌與負載物組合時只利用一個或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如地貌對風景區美的貢獻大於其他任何一個美因子時,則放入純地貌一類,如張家界、九寨溝、華山均列入純地貌型。當地貌以外的某一個美因子對風景區美的貢獻超過地貌時,則選用其與地貌的組合,如峨眉山、九華山、五台山等佛教聖地,稱山嶽宗教組合,這些景區自然也有森林、花卉、動物,但它們的貢獻均不如宗教。又如不論平原、山嶽都有植物,如植被對美的貢獻最大,則稱為山嶽森林型或平原森林型,此時雖然其中必然有動物,但因其貢獻不如植被大,故在分類名稱中雖未列動物,但實質包含了動物。有動物的地方必有植被,但如動物對風景區美的貢獻大於植物,則稱山嶽動物型或平原動物型,如卧龍保護區因為有森林才有熊貓,但只稱山嶽動物型,而不提及森林;非洲塞倫蓋蒂平原,本是草原,有眾多野生動物棲息,只歸入平原動物組合,雖未提及草原,但必然包含了草原。根據這些歸並簡化的原則,編出了實用風景成因分類表(表3-4)。表3-4中共分出復合型風景區47個類型,由於純科學性風景的每一類別均可疊加於任何一個風景成因類型之上,故此表中未表示其組合關系。

在前文探討國標分類時,曾提出其缺乏唯一性的不足。但國標的分類大多到達景點一級,本分類方案以景區為目標,可以多置而缺乏唯一性的不足會比國標更為突出。因為每一景區有多種美因子,雖規定以對風景區貢獻最大的美因子為主,但在實踐中如何判別最美的美因子卻缺乏具體的指標,分類時必然會出現分歧。首先,這種分歧會來源於不同人群,以華山而論,其為道教聖地,以宗教界的看法,自然應劃入山嶽宗教組合,但是一般的遊客還是更喜歡華山險峻的自然風光,因此在專業人士與一般遊客的看法發生分歧時,本書傾向於以一般遊客的認識為准。風景區的美,在不能定量之前,這種成因分類的多置性(即缺乏唯一性)問題不可能得到解決。其次,某些美因子在分類系統中自身即具有雙重性,例如火山口湖,既可歸在湖山組合之中,也可歸在火山風景內,我們採用歸入比較稀少的類別中的原則,由於火山口湖較少,故長白山天池歸入火山風景中,而天山天池歸入湖山組合風景之中。又如間歇泉,既可歸入泉水風景中,也可以歸入火山風景中,我們仍然按歸入稀少類別的原則,將其歸入火山風景中。由於對資料掌握不夠,對景區的具體類別在分類中可能會出現失誤。許多優美而有趣的景區未能到現場觀察,對其成因不便妄猜,類型亦不便妄置,因而本書未對其進行明確分類。好在本書只是引玉之磚,深信不久便會有更加科學、更加符合實際、內容更加豐富的風景學分類問世。

表4-3 類分因成景風

表3-4所示分類與GB/T 18972—2003國家標准之區別之一,在於國標是將所有基本類排列形成一個長鏈,再按性質分段,即分出亞類,而本分類是將國標中的部分亞類,甚至主類作為形成風景的美因子與地貌組合起來,將這些美因子作為分類的依據置於表頭,於是長鏈便被截成數段,形成一個類似於化學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分類(表3-4),與該美因子有關的風景區都列在表的同一縱列內。因此,橫向讀表,是按地貌的分類;縱向讀表,是按負載物的分類,近似國標亞類中分出的基本類。如不考慮城市旅遊資源,再在詳略上做些調整,本表幾乎能與國標的基本類型完全吻合。因此,本分類基本保留了國標的優點,同時也顧及了不同部門開發的旅遊業務,如「負地貌」各行與水利部門的旅遊資源相適應,「木本植物」與「動物」兩列與林業部門的旅遊資源相吻合。總體來說,旅遊業的相關業務都可在表3-4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將生態公園、地質公園納入統一的風景分類中

將生態公園、地質公園納入統一的風景分類中之實質,是將科學或科普引入旅遊業,將來或許還會有其他學科領域的引入,但本書只對生態公園、地質公園與風景區的關系做一些探討。

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環境所組成的物質、能量系統,包括非生命環境因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4個組成部分,用本書所使用的名稱來表述,就是地面物質與自然負載物的組合結果。地面物質可以是岩石、土壤、沙礫、淺水、海水……它們與自然負載物的不同結合便是不同的生態系統。如乾旱氣候下岩石裸露區為岩漠生態系統;濕潤氣候經流水侵蝕的岩石裸露區為石漠生態系統(用石漠以區別於乾旱區的岩漠);地表有流沙時為沙漠生態系統;地表為土壤,當其與牧草組合時為草原生態系統,與農作物組合時為農田生態系統,為淺水覆蓋時為濕地生態系統,為海水覆蓋時則為海洋生態系統……生態旅遊的目的不僅是從各種生態系統、生態環境中獲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獲得生態知識,提高人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現今已提出的各種生態系統與本書的風景成因類型基本一致,故各種風景區的旅遊都可以說是生態旅遊。風景和生態系統畢竟是兩個概念,風景是強調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生態系統則強調能給人以認識快感的美,兩者只是在一定范圍內疊合,即某些生態系統既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同時也能給人以認識快感的美。如果將生態旅遊的場所稱為生態公園,則疊合部分可稱為風景復合型生態公園,只能給人以認識美感的生態公園稱為純生態公園。無論是復合型生態公園,還是純生態公園,其類型都相同,只是審美快感的美有所差異。

自然保護區和生態旅遊雖然都是針對生態系統而言,但兩者的性質和目的卻有所不同。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是保護生態系統免遭破壞,特別是保護瀕危物種不致滅絕。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需經國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並設立相關機構,有時並非整個保護區都對公眾開放為旅遊區。故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區的疊合有兩個條件:①自然保護區能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時才能與風景區疊合;②自然保護區中向公眾開放的部分才允許與風景區疊合。自然保護區不向公眾開放的部分,稱為嚴格的自然保護區,無論其能否給人以審美快感的美,無論其是否有旅遊價值,都不能稱為風景區,而只屬於純自然保護區。還有那些雖可對公眾開放,但其自身缺乏旅遊價值者,也屬於純自然保護區。本書將選擇少數自然保護區實例予以介紹,一方面是讓讀者了解什麼是自然保護區,另一方面也藉以證明,復合型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區除建設目的不同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地貌(風景)與地學內蘊(地質遺跡)是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地學內蘊(地質遺跡)所代表的區域地質發展歷史,決定了今天的地貌景觀和風景。熱愛大自然的朋友們,當你們登上高山之巔,下到幽谷之底,穿過層層洞穴來到地下深處,漫步湖海之濱、極目遠眺時,除了盡情享受自然之美外,必然還會驚詫這些美景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了這奇妙的一切?當地質公園所代表的地學內蘊融入這個風景的統一分類後,你便能了解這奇特的地貌、美麗的風景是如何形成的,便能洞悉這如夢如幻的風景演化發展的奧秘;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時,從地質公園中獲得了更深層次的美——認識美。

本書關於地質內蘊的分類,除包括地質剖面、古生物、地質災害、礦床外,還根據陳安澤的地質遺跡劃分表,增加了「地質構造」類型;吳勝明在《中國地質公園》中將我國85個地質公園中的62個均劃為地貌類型,故據此又增加了「地貌」這一類型,這樣有關地質內蘊的分類共計有6類。地球表面的任何一個地區,都會打上地殼運動的烙印,都有地質遺跡的存在,從而可以作為地學科普內容介紹,故凡風景區皆可視為地質公園,即地質公園可以全面覆蓋風景區,所以在風景分類中省去了「地質內蘊」這一個因子,並將所有風景區當作復合型地質公園看待。於是,便有批准掛牌的正式地質公園和沒有掛牌、但同樣可以開展地學科普工作的准地質公園。對於前者,可在風景名後加「世界地質公園」或「國家地質公園」字樣,如「嵩山風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對於後者,雖未加「地質公園」字樣,為未經審批命名之准地質公園,園中亦可擺放地質景觀之標示牌。在給風景作定義時已經指出,地貌達到一定程度的美,才能稱為風景,因而必然有許多不是風景區的地方,地質內蘊卻異常豐富,並有高度的科學價值和科普價值,可將它們稱為純地質公園,即「完全由地質內蘊貢獻的美形成的地質公園為純地質公園」。純地質公園之命名採用三段法,即地名+地學性質+地質公園,如「河南內鄉恐龍蛋地質公園」、「四川內江恐龍地質公園」。地質公園中的絕大部分是與風景區疊合的地質公園,在風景成因分類中已做了介紹,因而在「風景區的科學性」章節中,將只介紹純地質公園。某些純地質公園,一般的旅遊者很難看懂其介紹的地質內蘊,就連非專業的地質人員也很難對之產生興趣,本書介紹的目的,是讓讀者對它有些了解。

綜上所述,風景區、自然保護區、生態公園、地質公園之關系如表3-5所示。

表3-5 風景區、生態公園、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之關系

③ 地質遺跡的學科分類

地質公園是以地質遺產為基礎,也是以保護地學遺產向公眾展示地質遺跡的科學意義為目的而建立的,特別是地質遺跡的劃分和鑒別,要取得國際同行的共識,其分類要建立在共知的學科系統的基礎上,其研究要有共同的語言和方法,以便形成明確的對比方案,利於合作和交流,提出一種系統的科學分類方案。其分類的科學依據和學科歸屬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地質科學的學科分類因科學的進步,學科的交叉,新領域的擴展,新技術的引入而不斷有所變化,地質遺跡類型劃分不能太細,選按學科劃分把地質遺跡歸出大類,再結合學科的不同特點和其自身的分類原則作進一步劃分(表5-7)。

研究地質遺跡的目的是保護和展示地質遺產為地學旅遊提供資源。地質科學分類中,有些學科有關的地質現象是不可視的稱隱性地質遺跡,如地球化學學科有關的微量元素界線,當然有時可以與其他學科相關的地質遺跡吻合,共同顯示一種地質遺跡。但當其單獨存在時,就難以用肉眼見到了,這些地質現象雖也是地質遺跡,這里分類就不再考慮了。

地質遺跡往往是多學科共同相關的,反映的地質事件也就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分類中一個遺跡的歸類就只能歸入其最重要、最有顯示度的學科中了。

同一地區,可能有多個地質遺跡共生、伴生,對區域(或地質公園)命名時也只能考慮其最有科學意義的一兩種地質遺跡了。強調既要促進新知識的發現,以期能創造出新的機遇和解決老問題的途徑,對又有的和不斷發展的需求作出反應,既要滿足用戶的需求,也要抓住科學的機遇。

遺產地質學以系統地球科學理論為指導緊扣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主題,以解決實際社會經濟發展中提出的問題為目標。以地質公園為平台,是應當發展的新學科。

20世紀中期以來,新全球觀逐漸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地球科學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分割的描述性的固體地球科學正向強調行星地球各圈層的內在聯系的系統地球科學發展,能夠充分揭示地球歷史和現狀地質生態環境演化,定位人—生物圈—地圈的和諧發展的地球系統科學正在形成。遺產地質學正是這一歷史條件的產物。它以地質遺產為研究對象,以系統地球科學為理論指導,對其形成的地質歷史過程和條件,對其分類和特徵,對其評價、鑒別和分級,對其保護和養育的方法和技術等進行研究。地質遺產分類是遺產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其重要內容。

表5-7 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

續表

續表

它以地質公園為平台,以地質遺跡保護、地質生態環境養育、地質科學普及、發展旅遊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地球科學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

2005年在《自然遺產地保護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以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一書中首次提出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並在國際同行中引起較大反響。筆者在參加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修改稿的討論時,將這一分類方案作為建議提出,並在修改稿中得到了採納。

經過本項目的工作,尤其是根據我國地質公園的現狀和應用情況,對最初的分類方案進行了修改和補充,提出適合我國的顯性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表5-7)。

④ 西安最值得去的十二個地方有哪些可以說說嗎

耿峪峽谷漂流、秦嶺大寺、陝西省歷史博物館、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鯨魚溝都是西安值得去的地方

1、耿峪峽谷漂流:耿峪叢林峽谷漂流距離西安40公里,西漢高速、環山旅遊線等多條公路均可到達,是最刺激、最生態、最便捷的西安漂流地,是陝西叢林峽谷漂流唯一的綠蔭漂流。船在水中漂,人在畫中游,就是耿峪叢林峽谷漂流的真實寫照。耿峪叢林峽谷漂流周邊有道家聖地樓觀台、財神廟、愛情谷、薰衣草庄園、玫瑰庄園等景區,景區服務設施完善,無論是家庭享受山水之樂,情侶攜手避暑遊玩,都市白領遠離喧囂,這里都是納涼避暑休閑娛樂的絕佳去處。

4、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半坡國際藝術區原名紡織城藝術區,被稱為「西安的798」,由原先西北第一印染廠改建而來。約60年前,在這片土地上曾誕生出工業文明的輝煌傳奇,整片紡織城區域也曾是西安最繁華的區域之一,被美譽為「小香港」。外觀看起來是一個廢棄的工廠,院內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個復古火車頭,還有牆壁上各式各樣的塗鴉。很有特色的一個地方,藝術氛圍濃厚,有許多有創意的小店,人不很多,安靜,你可以靜下心慢慢去欣賞,品味。

5、鯨魚溝:鯨魚溝位於白鹿原狄寨鎮南2公里,距西安約30公里,為灞橋區與長安區交界。植被茂盛,竹林青翠蓊鬱,優美的湖光山色,使人如入仙境。這里是西安郊區最近、也是唯一擁有天然竹林的旅遊景點,置身竹海靜靜地漫步,竹葉清香令人心曠神怡。溝內自然風光秀麗,一年四季景色各異。陽春山花遍野,爭奇斗艷;炎夏濃蔭蔽日,涼意襲人;深秋紅葉爛漫,如火如荼;朔冬群嶺銀裝,玉樹梨花。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