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公園建設規劃
㈠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位於灞河與渭河交匯口區域,毗鄰涇渭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整個區域分布在灞河東西兩岸,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滻灞生態區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約7.98平方公里,計劃投資5億元人民幣。規劃區內以河流濕地為主體,同時還包含有河漫灘、溝渠、島嶼、季節性河口洪泛地、堰壩水域和魚塘等濕地類型。區域內有植物種類48科、180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科2種,被子植物有48科178種;濕地動物有27目50科約150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13種,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園區規劃:滻灞國家濕地公園按照「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濕地公園資源分布狀況、保護對象和周邊經濟發展現狀,對濕地公園的建設進行全面規劃。
1、主題理念
主 題: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
推廣語:生命的棲息地 心靈的贊美詩
2、園區板塊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為主題,分為「野趣、精緻、時尚」三個板塊:
(1)野趣區:
展示濕地植物、濕地動物、濕地水系,恢復並豐富濕地的原始地形、地貌。
(2)精緻區:
展示人工干預下的濕地植物群落、布局及構造,用科技還原濕地自然景觀。
(3)時尚區:
以各種體驗類活動為重點,倡導時尚體驗與生態自然的良性互動。
圍繞三個展示板塊,將園區整體展示內容分為四個系列進行展示,分別為:自然科普系列、童趣體驗系列、康體養生系列及時尚愛情系列:
(1)自然科普系列;
(2)童趣體驗系列;
(3)康體養生系列;
(4)時尚愛情系列;
3、功能劃分
根據「三大板塊」布局原則,結合各區域景觀和資源特色,在充分考慮生態保護和科學管理的前提下,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恢復區、濕地展示游賞區、生態農漁體驗區、管理服務區四個功能區:
(1)生態保育恢復區:
生態保育恢復區是整個濕地公園最重要的保護區域,用於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所有人工設施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針對珍稀物種的產地和繁殖地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設立臨時性禁入區,在生態保育恢復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擾圈,用以保障生物的棲息空間及活動地域。
(2)濕地展示游賞區
濕地展示游賞區具有整個濕地公園內最為優勢的濕地景觀資源,各類池塘沿灞河大堤西側成串分布,灞河與渭河大堤圍和形成大面積水域,區域內視野豁然、水域遼闊、美景叢生,充分展現濕地獨有魅力。濕地展示游賞區將濕地特色生態景觀資源與灞河流域歷史文化內涵一體規劃,在全面展示自然景觀的同時,注重生態體驗、人文傳承與科普宣教,充分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命題。
(3)生態農漁體驗區
農田、村莊、小路、水渠、果園為此區的主要景觀。區域內大面積的種植農田和果園,以生態農漁體驗為主打項目。綜合考量現有景觀構成要素及今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農田、水塘等資源基礎,設置種植、養殖等農漁項目,向遊客提供觀光、休閑、採摘、垂釣等一體式生態農漁體驗。
(4)管理服務區
管理服務區均具備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務功能,以提供旅遊接待等相關服務為主要功能。
4、六大主題之旅
(1)濕地科普之旅
(2)游園觀鳥之旅
(3)植物奧秘之旅
(4)自然動物之旅
(5)陽光健康之旅
(6)體驗野趣之旅
㈡ 迎風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規劃
規劃目標
1、全面保護核心區濕地生態系統;
2、全面保護東部濕地保育森林區;
3、發展和建立外圍濕地生態過渡區;
4、發展和建立外圍風景林區;
5、構築規劃區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安全格局;
6、構築水陸交接生態敏感區的生態安全格局。
7、在發展區,建設旅遊、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濕地風景名勝區
8、把迎風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重慶著名、全國示範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建設期限與階段目標
重慶迎鳳湖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建設期限為2009年--2019年,共計10年,分三期進行建設,一期建設期限為2013年,二期建設期限為2017年,三期建設期限為2019年。
2013年完成重慶迎鳳湖國家濕地公園環湖濕地建設項目,完成基礎綠化、林相改造以及公園用地周邊生態緩沖帶建設、基本完成公園基礎設施的改造與建設。
中期目標:進一步建設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設濕地公園的旅遊服務設施以及管理服務設施,加大公園內濕地的恢復以及修復力度,營造覆蓋整個公園的濕地景觀和濕地環境,營造功能完整,主題突出、以庫塘濕地景觀為主的富有特色的重慶迎鳳湖國家濕地公園。
遠期目標:完善濕地公園的保護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完善生態旅遊設施,建成具有迎鳳湖濕地特色的生態旅遊精品,實現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完美結合。
總體布局與功能區規劃
根據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在分析濕地公園自然資源和建設條件的基礎上,將濕地公園各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的發展序列有機地組合起來,使該濕地公園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布局。
整個濕地公園可規劃成如下四大功能區域:
1、濕地生態保育區;
2、水源涵養森林保護區;
3、科普宣教區
4、濕地發展區--風景林區--風景旅遊休閑娛樂度假區。
㈢ 求濕地公園規劃的成功案例。
江蘇建湖縣九龍濕地公園,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成功案例,規劃思路如下專:
1、打破單一的屬觀光產品格局,培育觀光、休閑、文化三張牌;
2、村落與濕地有機整合:水路進,民俗街出,碼頭做大;
3、一河一品•九龍九品——主題化、多樣化、差異化打造水上項目;
4、利用泛博物館化與主題公園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水鄉村落旅遊;
5、以體驗旅遊為核心原則,打造主題景觀和參與性項目;
6、開發村民可以參與經營的項目,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案例詳情你可以去他們的網站查閱。
㈣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的原則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遵循系統保護、合理利用與協調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在系統保護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發揮環境效益的同時,合理利用城市濕地具有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環境中的作用。
3.1系統保護的原則
3.1.1保護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對生境的改變應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提高城市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並防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造成災害。
3.1.2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連貫性:保持城市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避免人工設施的大范圍覆蓋;確保濕地的透水性,尋求有機物的良性循環。
3.1.3保護濕地環境的完整性: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避免濕地環境的過度分割而造成的環境退化;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避免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過度干擾。
3.1.4保持濕地資源的穩定性: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確保城市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3.2合理利用的原則
3.2.1合理利用濕地動植物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
3.2.1合理利用濕地提供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
3.2.3合理利用濕地開展休閑與游覽;
3.2.4合理利用濕地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
3.3協調建設原則
3.3.1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與濕地特徵相協調,體現自然野趣;
3.3.2建築風格應與城市濕地公園的整體風貌相協調,體現地域特徵;
3.3.3公園建設優先採用有利於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化材料和工藝;
3.3.4嚴格限定濕地公園中各類管理服務設施的數量、規模與位置。
㈤ 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
根據新聞的結構,該時事新聞的導語部分為「卧龍湖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評內審會在匯東東大酒店舉容行.高新區管委會規劃建設環保局組織國內有關專家組成評標小組…內容進行了綜合評審」,再提取主幹信息即可.主幹信息為:對象(卧龍湖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事件為:方案進行綜合評審.
故選:D
㈥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導則的內容
5.1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根據濕地區域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條件和濕地公園用地的現狀,確定總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測定環境容量和遊人容量,規劃游覽方式、游覽路線和科普、游覽活動內容,確定管理、服務和科學工作設施規模等內容。提出濕地保護與功能的恢復和增強、科研工作與科普教育、濕地管理與機構建設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議。
對於有可能對濕地以及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干擾、甚至破壞的城市建設項目,應提交濕地環境影響專題分析報告。
5.2規劃功能分區與基本保護要求
城市濕地公園一般應包括重點保護區、濕地展示區、游覽活動區和管理服務區等區域。
5.2.1重點保護區
針對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應設置重點保護區。在重點保護區內,可以針對珍稀物種的繁殖地及原產地應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應設立臨時性的禁入區。此外,考慮生物的生息空間及活動范圍,應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場所。
重點保護區內只允許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小型設施,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和遷徙通道。本區內所有人工設施應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
5.2.2濕地展示區
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建立濕地展示區,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對於濕地生態系統和濕地形態相對缺失的區域,應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育和恢復工作。
5.2.3游覽活動區
利用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可以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游覽活動區內可以規劃適宜的游覽方式和活動內容,安排適度的遊憩設施,避免游覽活動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同時,應加強遊人的安全保護工作,防止意外發生。
5.2.4管理服務區
在濕地生態系統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設置管理服務區,盡量減少對濕地整體環境的干擾和破壞。
㈦ (二)夾河綜合整治工程——生態濕地公園的建設
1.夾河濕地公園的平面布局
根據煙台市夾河開發建設規劃,結合煙台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基於夾河濕地已有工作成果的深入研究與分析,初步選定夾河陌堂橡膠壩至入海口的河道、東珠岩村南側的沿河窪地、宮家島西側的綠島區及夾河河口為濕地工程建設區,進行濕地修復和水質凈化,構建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的「一廊、三區」河流濕地系統。工程建設總面積9799畝,其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長22.83km,佔地面積約6845畝、東珠岩濕地區佔地面積760畝、綠島濕地區佔地面積994畝、夾河河口濕地區1200畝。
濕地工程包括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區、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等四部分(圖9-4):
(1)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工程
採用堤岸生態修復+橡膠壩+生態滯留塘的工藝方案建設夾河河道走廊濕地。對陌堂橡膠壩(樁號22+830)至河口段的夾河河道進行改造,該段河道長22.83km,由於部分河段堤壩採用混凝土或漿砌石進行固化,阻斷河流與陸地生態系統的聯系,需要結合夾河防洪規劃和河道現狀進行生態護坡改造。利用已建的珠岩攔河閘(樁號20+580)、諸嘉橡膠壩(樁號16+800)、玉樹庄橡膠壩(樁號12+790)、大沙埠橡膠壩(樁號9+228)和宮家島橡膠壩(樁號4+070)形成多級河道滯留塘,結合護坡改造對岸邊淺水區進行土方調整和植物種植,對河槽與堤壩之間的灘地進行植物修復,進行水土保持,建設河道走廊濕地系統。本工程區佔地面積約6845畝。
(2)東珠岩濕地工程
對東珠岩村東側的夾河東岸灘地、荒地及部分農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通過土方調整、局部疏浚淤積、修復濕地植被等措施,實現東珠岩濕地和夾河水系的貫通,擴大夾河濕地面積,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和河流的蓄洪補枯及涵養水源功能。該區佔地面積約760畝。
圖9-4 夾河流域生態濕地建設工程平面布置圖
(3)綠島濕地區
綠島濕地區位於夾河大橋上游,佔地面積為994畝。包括夾河西側的A區和東側的B區,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對綠島A區局部進行水力疏浚,將零星分布的水塘打通,實現河道水系的貫通。根據水深和行洪要求配置水生植物,並對岸坡修復濕地植被,提高夾河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同時,在綠島B區與夾河之間的堤壩建設引水涵洞,實現B區與夾河幹流的貫通,對B區灘地進行植物修復和生態護坡建設。
(4)夾河河口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佔地面積為1200畝。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對現存的濕地進行保護,並對濕地東側的煤灰場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在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的前提下,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2.東珠岩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東珠岩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上游,東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南為東珠岩地段,工程區有兩條支流匯入夾河,分別為西側的勤河和南側的朱岩河。濕地工程規劃范圍具體如下:南側以夾河為界,東、北側均為新修的市政道路,西側與機場高速相交,規劃面積為760畝(不含夾河水面),呈三角形,東西最長為1260m,南北最寬為966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11.2~14.90m范圍內,而珠岩攔河閘攔水水位為12.00m。
東珠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將夾河水體引水濕地區,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和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夾河東珠岩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耕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設計建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0.0m,水深2.0m,將引水閘門與滯洪庫塘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15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56.70萬m3。同時,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220畝,開挖土石方約3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新建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該閘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對工程區內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等經濟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滯洪庫塘內),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230畝。
3)澇窪林地改造。在東珠岩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且外圍農田面源污染容易進入濕地區,進而污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的水質。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庫區灘地穩定生態系統,削減上游農田面源污染。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該區域佔地面積230畝。
3.綠島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綠島濕地區位於煙台市夾河濱水開發區的中下游,北側緊鄰同三高速路,西側為永福園路,東至宮家島村,南至紅旗西路、夾河自南向北穿過該濕地,其中綠島A區位於夾河西側,B區位於夾河東側。該區規劃面積為994畝(不含夾河水面),A區佔地788畝,B區佔地206畝。
目前,擬建綠島濕地區主要由台田、蘆葦地、水系和林地組成。綠島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其中A區(夾河西岸)中的水面與夾河幹流只有一端相連,中間由半島狀堤壩隔開,水系流通不暢;B區(夾河東岸)主要由魚塘、水塘、灘地構成,夾河東堤將之與夾河隔開,水體得不到交換,且沿河傾倒垃圾現象屢禁不止,嚴重破壞了夾河濕地資源,惡化了夾河濕地的水情,直接減少了對洪水的調蓄的容積。原有的排澇渠、河淤積較為嚴重,形成小區域死水,不利於濕地系統的穩定性,需對其進行整治。綠島A區內水塘底部高程在0~1.5m范圍內,高地的高程在1.5~4.50m范圍內,原夾河大堤堤頂高程為8.0~8.5m;綠島B的水塘底部高程再0~1.5m范圍內。宮家島橡膠壩的攔水水位為2.50m。
綠島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並兼顧景觀開發。綠島濕地修復工程具體內容如下:
(1)水域疏浚
1)綠島A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對夾河西側的綠島A區內靠近同三高速路南側的現有澇窪地、土埂進行開挖,疏通水道,將濕地A區水塘和夾河的水系連通,設計建設一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12.0m,底高程0.50m,水深2.0m。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950m,開挖土石方23000m3,挖方可用於生物島及步行道的建設。
由於圍墾圈圩等無序人類活動的干擾,部分自然濕地已被開發為台田和魚塘,現存的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水生植物也發生了嚴重退化現象。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土方調整,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在水道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500畝,開挖土石方約50.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新建防洪大堤、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在綠島A區南側和西側新建防洪大堤,與現有夾河大堤連接。新建大堤長1338m,設計壩頂高程7.70m,寬6.0m,邊坡系數1:3。靠近濕地一側的迎水坡構建寬體斜坡護岸,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植物營養體束的護岸技術。
2)綠島B區。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洪大堤的情況下,在夾河東堤靠近濕地B區南、北兩端分別建設引水涵洞,將綠島B區與夾河幹流貫通,實現水體交換。綠島濕地B區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綠島B區佔地206畝,庫塘水面佔地面積約16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00m,水面高程為2.50m,攔蓄水量為27.5萬m3。
在B區庫塘沿線開挖引水溝渠,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1畝,開挖土石方約5.5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2)植物修復工程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及岸坡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3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300畝。
3)綠化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水杉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394畝。
4.夾河河口濕地公園生態修復措施
夾河河口濕地區位於夾河河口東側、幸福南路以北,佔地面積為1200畝,呈三角形,東西平均寬為520m,南北長為1540m。工程區內地勢平坦,地面高程在0~2.0m范圍內,夾河東堤自南向北貫穿該濕地區。
夾河河口濕地工程區土地布局如圖9-4所示。該區域主要為沼澤和濕窪地,葦草叢生,低潮時露出大片沼澤,沼澤與陸地交接地帶較寬,生長著各種鹽生與半鹽生植物,在沙壠與沙丘上尚可見不少沙生植物。
規劃夾河濕地工程區內,在夾河東堤東側、幸福南路以北590m處現有1處煤灰沉澱池,佔地面積約205畝。長時間的煤灰堆放將區域內機周圍的植被覆蓋,對夾河河口濕地造成嚴重的破壞。
夾河河口濕地以生態保護為主,工程修復措施為:首先全面調查工程區內的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修復濕地植被,並對煤灰沉澱池進行搬遷,進行濕地恢復。加強保護設施建設,提高夾河河口濕地系統的生態穩定性。
(1)濕地植被調查結果
該濕地區屬於潮間帶濕地類型,受河水和潮汐影響,夾河口濕地區內的植被分布的植被種類組成多是溫帶濱海區鹽生、沙生代表植物,很多是鹽生指示植物和固沙良好的植被。今將夾河河口可見鹽生植物和砂生植物列於下:
藍雪科(白花丹)。二色補血草(Limonoum bicolor),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倒披針形,莖直立、有棱,聚傘花序排列成圓錐頂生,為鹼土指示植物,適應土壤pH值8.0~9.5,廣泛生長於河灘濕地。
檉柳科。檉柳(Tamarix chinensis),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枝條密生而下垂,葉片互生,廣布於沿海各地,生於鹽鹼土的草灘海濱沙地、路邊等。
傘形科。珊瑚菜(Glehnil littoralis),又名北沙參。當年生草本,主要根細長,圓柱形,長達70cm,葉上生有長柄、莖部鞘狀帶有紫紅色,葉為2~3回羽狀深裂,復傘形花序頂立,花莖、花梗、花幅均被白色或灰褐色絨毛,野生的主要分布於沿海地區沙灘上。
旋花科。腎葉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alla),又名挾子苗、海地瓜,多年生匍匐草本,地下莖較粗長,地上莖匍匐。單葉腎狀圓形、質厚,基部心形,有長柄,花單生於葉腋,花冠漏斗狀。分布於沿海各地,沿海沙地上多見。
馬鞭草科。單葉蔓荊(Xitex trifoaia var.simplicifolia),又名沙荊。落葉灌木,全株被灰白色微柔毛,主莖伏卧面,不定根,單葉對生,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全緣,圓錐花序頂生。喜生於濱海灘地及海水經常沖擊的地方。
紫草科。砂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多年生草本,有細長的根狀莖,莖高10~20cm,有白色長柔毛,葉無柄或近無柄,狹矩圓形至條形,兩面密生白色緊貼的長柔毛,聚傘花序傘房裝。分布於平原或丘陵鹼性土壤的草地上。
豆科。海邊香豌豆(Lathyrus maritimus),多年生草本,羽狀復生葉互生,頂端具卷須,托葉大,葉狀,基部心狀,總狀花序腋生。沿海鹽性砂土的指示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全體被片狀黃色腺體,奇數羽狀復生互生,小葉5~13個,托葉披針形,有柔毛,總狀花序腋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為鹽鹼土指示植物。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落葉喬木,樹皮褐色,小枝灰褐色,平滑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托葉成刺,總狀花序腋生,根系發達,耐瘠薄,為固沙植物。紫穗槐(Amoroha fruticosa),又名綿槐,叢生灌木,高1.5~4m,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1~25片,因耐寒耐鹼,耐乾旱瘠薄。多生河岸海灘及砂質的陽坡上。
蓼科。扁蓄(Polygoaumauicul),又名扁珠菜,一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紅褐色,側根發達,莖自基分枝匍匐或直立,綠色有溝,節明顯,單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灰綠色平滑無毛,花1~5多簇生葉腋。生於路旁、水邊、沙灘及鹽鹼地上。
藜科。西伯利亞濱藜(Atriplex sibirica),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莖直立,枝條上具銀灰色粉粒。葉互生,葉片延菱狀卵生,邊緣通常由波狀鈍鋸齒,中部以上具有兩個鈍銳的裂片,基部楔形,表面綠色,背面銀灰色,密被粉狀物。花單性,黃綠色雌雄同株,簇生於葉腋。主要分布於鹽鹼地,田邊、路旁亦有生長。地膚(Kochia scoparia),亦成掃帚草,一年生草本,高達1m以上,莖直立,葉稠密互生,葉片線形或披針形,通常具三條縱脈。花兩性或雌性,單生或兩朵生於葉脈,多分布於宅旁、田邊及海濱荒地。鹽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又稱海篷子,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枝對生,肉質有節。葉延化為片狀對生。花序穗狀,頂生,有短柄,花小,兩性,每三朵一簇陷入肉質的花序軸內。分布於沿海地區海濱潮濕地帶。豬毛菜(Salsola glauca),又稱蓬子菜,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m,莖由基部分枝,小枝堅硬,綠色,有條紋。葉線形內質,基部擴張,下延至莖,先端有小硬刺。花兩性,通常於枝端排列成細長穗狀花序。分布普遍,耐鹽鹼。灰綠色鹼蓬(Suaeda glauca),又稱鹼蓬,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莖直立,淺綠色,有條紋,上部多分枝,單葉互生,排列稠密,線形或半圓柱形,肉質,花單性,1至數朵生於短梗上。分布廣泛,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翅鹼蓬、檉柳混生。赤鹼蓬(黃須菜)(Suaed heteroptera),一年生草本,高20~80cm,綠色,晚秋變紅紫色。莖直立,有紅紫色紋,單葉互生,線形、半圓柱形、肉質、綠色。花簇生,無梗,3~5朵生於枝上部葉腋,花單性。廣布於山東省沿海地區,是鹽鹼土指示植物,常與檉柳、灰綠鹼蓬、蘆葦等混生於海濱潮濕地。
菊科。匍匐苦蕒菜(Lxeris repens),又稱窩食,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莖匍匐,苦菜蕒為我國溫和氣候區沿海沙灘性砂土的指示植物,為好鹽性的沙生植物,常與腎葉打碗花伴生。羊角菜(Seoezonera mongolica var.putjatae),為蒙古鴉蔥變種,多年生草本,灰褐色,無毛,根垂直,圓柱狀,根衣狀,褐色或乳黃色,內面有厚或薄的綿毛。莖多數直立或自基部鋪散,葉肉質,灰褐色,粗澀,具有不明顯的3~5脈;基生葉披針形,柄生葉無柄,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羊角菜為我國溫和氣候區鹽土的指示植物,鹼土上不生長,山東省分布在含鹽量較高的鹽土上。
百合科。天門冬屬(Aspsnagus sp.),直立或攀緣草本,高20~70cm,根梢肉質,葉狀枝每1~6枝成簇,與分枝交成銳角,常常雌雄異株。多分布在沙丘、多沙山坡或乾燥土丘上。
禾本科。獐毛(Aeluropus littoralis var.sinensi),又稱馬牙頭、馬絆草、小葉蘆。多年生草本,稈直立或斜升,高15~25cm,有時匍匐地面長達80cm,基部為鱗片狀葉鞘所包,節處密生柔毛,葉片硬,披針形,常常折成針狀。圓錐花序常成穗狀,分布於山東省沿海各地,生於鹽灘,為優良的固沙植物。白茅(Imperate cylindrical var.major),亦稱茅草,甜根。草本,地下具匍匐伸長根莖,其上生有須根及鱗片,稈直無毛,高50~80cm,也有高達1m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邊緣粗糙,主脈於背面明顯突出。圓錐花序狹長圓柱形。白茅為常見雜草,能耐輕鹼性土壤,在含鹽較輕的鹽荒地上生長。蘆葦(Phragmites communia),多年生高大草本,高大3m,地下莖具有粗壯匍匐根莖,稈粗硬挺直,帶上常有白粉,葉片線形,頂上大型圓錐花序。輕度鹽鹼的土壤上常有分布。
莎草科。砂鑽苔草(Carex kobonugi),多年生草本,具長而橫生的匍匐莖,全年粗壯,稈直立,三角形,具紫黑色的節,葉廣線形,質強,表面具光澤,邊緣有銳齒,花穗大而頂生。廣布於山東省沿海灘上。
木賊科。節節帶(Equisetum ramos issimum),多年生草本,高18~100cm,莖中空,分枝多,有縱脊,表面粗糙,溝中氣孔成單行,鞘筒疏鬆,鞘齒短三角形,先端漸尖,褐色,易脫落。
以上鹽生植物與沙生植物組成不同群落,分布在夾河口含鹽量不同的土壤。土壤含鹽量由少到多逐漸遞增依次可見的植物群落如下:
1)蘆葦-白茅群落,分布在含鹽量較輕(0.3%以下)的土壤上,蘆葦生長背景下,白茅生長也多,此外還有腎葉打碗花相伴生。
2)腎葉打碗花-砂鑽苔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0.3%左右的輕鹽土上,除腎葉打碗花與砂鑽苔草分布較多外,還可見翅鹼蓬(黃須菜)少量分布。
3)二色補血草-馬絆草群落,分布在土壤含鹽量1.1%以上的鹽土上,二色補血草與馬絆草的耐鹽性高於上一群落。
4)翅鹼蓬(黃須菜)群落,是最耐鹽鹼的群落,土壤含鹽量在1.5%以上,群落中除黃須菜成純叢外,有時亦可見到馬絆草。
(2)水域疏浚
首先,對濕地工程區內的粉煤灰沉澱池實施搬遷、拆除,並將粉煤灰全部外運,工程量約68.3萬m3。對工程區現有水塘、澇窪地進行地形調整,在濕地區原煤灰沉澱池處開挖景觀湖,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景觀湖佔地面積約205畝,設計底部高程為-0.50~-1.00m,水面高程為0.00m,開挖土方約10.9萬m3。同時,在景觀湖沿線開挖引水溝渠,將工程區內的各個水塘串通,水系涵蓋整個濕地區,設計塘、溪、池和濕地洲渚等景觀類型。本項工程需調整面積約480畝,開挖土石方約32.0萬m3,挖方可用於濕地圍堰、步行道和棲息島的建設。
遵循現有夾河防洪規劃,在不擾動夾河防潮大堤的情況下,設計在幸福南路北側、夾河防潮大堤處建設引水口門,開挖一條貫通整片濕地外側的水道。水道寬度25.0m,水深1.5m,將引水口門與景觀湖、海濱連通。本項工程需貫通水道2000m,水系疏浚需開挖土方10.0萬m3。
同時,對現有夾河東岸的防潮大堤進行生態護坡改造,採用地理板框介質篩護坡技術堤岸坡角處採用了木樁+拋石的護岸技術,改造護坡段長1285m。
(3)植物修復工程
在保護現有植被資源的前提下,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夾河防潮堤外側的灘地和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防護林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刺槐、檉柳等耐濕、耐鹽林木;護坡栽植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夾河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
1)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菖蒲、黃花鳶尾、水芹和千屈菜)、挺水植物(水蔥、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2.0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水生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種植面積:400畝。
2)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
設計參數:覆蓋率50%。
種植面積:150畝。
3)濕生、耐鹽植物。在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及鹼蓬、蘆葦、白茅等耐鹽生物種。在生產路兩側栽植垂柳、紫穗槐、白蠟和池杉等植物。
種植面積:404畝。
4)防護林改造。對夾河河口濕地區的防護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耐鹽、耐濕苗木如赤松、刺槐、紫穗槐、檉柳、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河口灘地生態林。
種植面積:246畝。
夾河生態園規劃區位於煙台市中部,芝罘區西南側,南側緊鄰萊山機場,西側與福山區及開發區隔河相望。范圍包括外夾河、大沽夾河及其東岸地區,具體為:南起東珠岩夾河,北至入海口,東起鐵路線、青年南路及芝罘區東界,西至夾河,佔地約35.89km2。夾河下游生態濕地公園,是以夾河為主幹,以夾河沿線的東珠岩濕地區、綠島濕地區和夾河河口濕地區為節點,構建「一廊、三區」的夾河河道走廊濕地系統。建設規模11438畝。主要任務是通過建設和恢復夾河沿線濕地系統,恢復和保護夾河自然濕地,逐步恢復夾河濕地的生態功能,確保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完整性和生態安全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的景觀與生態服務效益,實現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修復和水質保障,達到增加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氣候和涵養水源的目的。
㈧ 根據《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建城[2017]222號),濕地公園內可以規劃建設生活區嗎
濕地公園是我們重點保護的環境,
因為濕地和我們的整個社會的生態關系很大,所以不可以隨便破壞
濕地公園里,絕對不可以建設生活區。
㈨ 濕地公園規劃中應遵循哪些原則
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專內部不同動植物種屬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