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海地質公園
㈠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是中國唯一系統而完整展示風力地質作用過程和地質遺跡的地質公園,總面積630.37km2,由巴丹吉林、居延和騰格里3個園區及其所屬的10個景區組成。
巴丹吉林園區以高大沙山、鳴沙和沙漠湖泊和典型的風蝕地貌為主,包括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畫、額日布蓋峽谷和海森楚魯風蝕地貌四個景區。騰格里園區以多樣的沙丘,沙漠湖泊和峽谷景觀為主,包括月亮湖、通湖和敖倫布拉格峽谷三個景區。居延園區以戈壁景觀、胡楊林和古城遺址為主,包括居延海、胡楊林和黑城文化遺存三個景區。
公園內地質遺跡類型豐富,自然景觀優美神奇,人文歷史悠久獨特,是研究沙漠形成、發展、演化的天然博物館, 更是保護人類生態環境的教科書。
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在國土資源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阿盟盟委、行署,阿盟國土資源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於2004年11月28日,晉升為自治區級地質公園;2005年9月19日,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2007年9月19日,成功揭碑開園; 2007年12月22日,阿盟行署常務會議研究決定開展申報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工作;2008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五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評審會上,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榮獲了本年度唯一晉升世界地質公園的資格,並在2008年11月正式接受了國內專家組的實地考察;2009年6月23日正式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的實地考察工作。2009年8月22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執行局會議上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8月23日在「第三屆國際地質公園發展研討會」開幕式上對外公布。至此,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成為我國第22個世界地質公園,同時也成為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
對於地質公園來說,其豐富的地質地貌應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同時,這些地貌還應該是品質良好的地質旅遊資源。
㈡ 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怎麼樣
阿拉善國家沙漠地質公園計劃用15年時間完成,主要由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及戈壁峽谷、風蝕地貌等景觀組成,景區分巴丹吉林、騰格里、居延海三大園區11個景點,公園規劃面積938.4平方公里。公園內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類型多樣,景觀獨特,資源研究價值高,有沙山、響沙群、湖泊沙漠、風蝕石林和古生物化石群。據介紹,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面積900多平方公里,包括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居延綠洲三大景區。巴丹吉林沙漠里遍布高大沙山,相對高度200—300米,最高的達到500米,被稱為「沙漠珠穆朗瑪」,為世界僅有。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湖區,僅著名的諾爾圖湖周邊就星羅棋布著144個湖泊。有趣的是,這里的湖泊有咸有淡。淡水湖湖周長滿青草綠樹,儼然江南水鄉風光;鹹水湖湖周也有灌木荊棘,人可以浮在湖面上,不會游泳也沉不下去。兩大沙漠還有世界上最大的鳴沙區。登上沙山,從山頂往下滑,常常可以聽到沙山的轟鳴聲,十分響亮。
滿意請採納
㈢ 阿拉善蒙在中國什麼位置
阿拉善地區的東、南、西三面俱領甘肅,在銀川河套以西,北為內蒙古。阿拉善和碩特又稱阿拉善厄魯特,漢文史料「西套」,或稱「套彝」,居住黃河河套以西而得名。
1636年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率眾至西套,這便是厄魯特蒙古和碩特部由新疆遷移西套的開始。拜巴噶斯次子阿巴賴諾顏,游牧於西套阿拉善,稱西套厄魯特。拜巴噶斯的養子巴延阿布該,生子十六人。其中居西套者12人,有和羅理、墨爾根等人,和羅理,號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即阿拉善旗的第一代祖先。
康熙三十六年(1697),清廷援內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偏佐領,封和羅理為多羅貝勒,授扎薩克,鑄給印信。阿拉善和碩特歸附清朝,「是為阿拉善旗之祖」。康熙四十六年(1707)和羅理卒,其子阿寶襲職。阿寶幼居北京,為御前待衛,康熙四十三年(1704)娶和碩格格為妻,授和碩額駙。雍正元年(1723)晉封多羅郡王。阿寶之孫羅卜藏多爾濟時,晉封和碩親王。
阿拉善厄魯特為特別旗,不設盟而直隸中央。1928年,阿拉善旗屬寧夏省管理。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先後歸甘肅、寧夏管轄。1954年設蒙古族自治州。1961年阿旗劃為阿左、阿右二旗。1969年阿左旗劃歸寧夏,阿右旗劃歸甘肅。1979年7月1日,二旗重歸內蒙。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阿拉善盟。阿拉善盟盟府所在地設在巴彥浩特。巴彥浩特舊名「定遠營」,1730年建成,歷來是阿拉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