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景觀
⑴ 關於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的建議拜託各位了 3Q
淺淡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 [來源] 《藍天園林》2006年第6期(總31期) [作者] 韓秀茹 何躍君 劉志成 摘要:在城市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景觀設計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在闡述景觀設計內涵的基礎上,對目前條件下生態化設計和人性化設計的實質、可行性和設計方法進行了探討,為今後景觀設計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景觀設計;生態化設計;人性化設計;發展趨勢 Abstract: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worse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landscape design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by people. In this paper,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design was reviewed. The substance,feasibility and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humanized design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Landscape design;Ecological design;Humanized design;Trend 景觀,猶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裝點著人類的環境。它們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細琢的人為創造,煥發出不同的奇光異彩,成為人類共享的藝術珍品。 所謂景觀,簡言之,就是具有觀賞審美價值的景物。它是人類的世界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反映,是人類的愛和恨,慾望與夢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觀設計是人們實現夢想的途徑。農業時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違天地之格局與過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來設計神聖的景觀,以祈天賜福;中世紀的歐洲,神權高於一切,萬能的上帝成為人類生活和設計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城市和鄉村的布局形式;文藝復興解放了人性和科學,因為有以人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對古希臘和羅馬貴族奢侈與肉慾生活的嚮往,因此才有了幾何對稱和圖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隨後的巴洛克廣場及景觀設計,甚至於將自然幾何化;工業革命帶來了新的設計美學,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1]。 近幾十年來,人口爆炸,生產力飛速發展,人類整體生活水平和物質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長,環境問題越來越明顯。這些癥候已使人類認識到其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已經到了威脅自身發展和後代生存的地步。今天,隨著新世紀和新時代的來臨,人類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重新謀求建立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系,以圖重建已遭破壞的家園;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來臨使人們更加需要建立一個融當下社會形態、文化內涵、生活方式、面向未來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綜合的理想生存環境空間,這是新時代賦予景觀設計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 1 景觀設計的內涵 景觀設計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綜合學科,融合了社會行為學、人類文化學、藝術、建築學、當代科技、歷史學、心理學、地域學、自然、地理等眾多學科的理論,並且相互交叉滲透。景觀設計是一個古老而又嶄新的學科。廣義上講,從古至今人類所從事的有意識的環境改造都可稱之為景觀設計。它是一種具有時間和空間雙重性質的創造活動。它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每個時代都賦予它不同的內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個創造和積累的過程[2]。 何謂景觀設計?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 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並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3]。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於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4]。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築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5]。 2 生態化設計 2.1 生態化設計概念 近年來,「生態化設計」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熱點,也是疑惑之點。生態設計在建築設計和景觀設計領域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其概念的闡釋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來,一般包含兩個方面:⑴應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設計;⑵使設計的結果在對環境友好的同時又滿足人類需求。參照西蒙·范·迪·瑞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考恩(Stuart Cown)[6]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筆者認為:「生態化設計就是繼承和發展傳統景觀設計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科學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關聯的新秩序,使其在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的前提下,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統一,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景觀環境。」 而目前條件下,景觀的「生態設計」還未成熟,處於過渡期,需要更清晰的概念、扎實的理論基礎以及明確的原則與標准,這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和不斷的實踐。 2.2 生態化設計原則 2.2.1 地方性原則 首先,應尊重傳統文化和鄉土知識,吸取當地人的經驗。景觀設計應根植於所在的地方。由於當地人依賴於其生活環境獲得日常生活和物質資料和精神寄託,他們關於環境的認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設計應考慮當地人和其文化傳統給予的啟示[1]。 其次,應順應基址的自然條件。場地外的生態要素對基址有直接影響與作用,所以應該設計不能局限在基址的紅線以內;另外任何景觀生態系統都有特定的物質結構與生態特徵,呈現空間異質性,在設計時應根據基址特徵進行具體的對待;考慮基址的氣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動物等生態要素的特徵,盡量避免對它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運行。 第三,應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觀。要避免單純地追求宏大的氣勢和英雄氣概,要因地制宜,將原有景觀要素加以利用。當地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景觀設計生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景觀生態學強調生態斑塊的合理分布,而自然分布狀態的斑塊本來就有一種無序之美,只要我們在設計中能尊重它,加以適當的改造,完全能創造出充滿生態之美的景觀。 2.2.2 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原則 保護不可再生資源,作為自然遺產,不在萬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大規模的景觀設計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或生態系統的保護尤顯重要,如城區和城郊濕地的保護、自然林地的保護;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景觀設計中如果合理的利用自然過程,如光、風、水等,則可以大大節約能源;利用廢棄的工地和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發達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中,把關閉和廢棄的工廠在生態恢復後變成市民的休閑地已成為一種潮流。 景觀對能源和物質的耗費體現在整個生命周期之中,即材料的選擇、施工建設、使用管理和廢棄過程。為此,材料選用原則應以能循環使用,能降解再生為主,而且應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 2.2.3 整體性原則 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7]。 現代景觀設計絕不只是建築物的配景或背景。要相地合宜,要得體,與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廣場、街景、園林綠化,從城市到牧野都寄託了人類的理想和追求,注重人的生活體驗、人的感受,是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棲居之所。美好的景觀環境既是未來生活的憧憬,也是歷史生活場景的記憶,更是現代生活的空間和系統。景觀設計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8]。 2.2.4 多學科綜合原則 景觀設計涉及科學、藝術、社會及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它們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才能保證一個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創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的景觀。
⑵ 山村村口景觀石題字
xxx村x年x月x日 題
⑶ 農村居民點景觀特徵
農村居民點景觀是由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自然與人文斑塊鑲嵌組合而成,是農村農業生產活動的中心載體。單個村用地規模小,人口密度低,不同規模及結構的自然村落構成一定的空間形態,這樣就形成了特色明顯的農村居民點景觀(蔡為民等,2004)。研究表明景觀生態學方法可以較好地描述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形狀及分布狀況,一般可以採用景觀指數來衡量(周偉等,2011)。另外景觀指數的選擇要最大限度地反映農村居民點景觀特徵的信息(鄔建國,2000)。在此次研究過程中,從農村居民點規模、破碎程度、形狀等方面引入農村居民點斑塊個數、破碎度指數、緊湊度指數、分維數指數。這些指數的含義與計算公式鄔建國(2000)已系統闡述。通過計算,研究區各研究期農村居民點景觀指數如表6.6所示。
表6.6 研究區各研究期農村居民點景觀指數
從研究區各研究期農村居民點景觀指數來看,農村居民點斑塊數量在逐漸增加,尤其是2013年,斑塊數量達到968個,相比1986年,增加了近15倍,相比2009年,增加了3倍多。農村居民點斑塊數量的增加是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增加的直接表現,其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達到 2019.45hm2 ,相比 1986年,增加了近 12 倍,相比 2009年,增加了49.53%。破碎度反映了土地利用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表徵了土地利用景觀空間結構的復雜性,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對土地利用景觀的干擾程度(鄔建國,2000)。一般而言,破碎度指數越大,土地利用類型斑塊的破碎化程度越高。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破碎度指數表明,1986—2004年期間,農村居民點破碎度呈現降低的趨勢,而2004—2013年期間,農村居民點破碎度呈現上升的趨勢。緊湊度指數一般在0~1之間分布,緊湊度值越大,其斑塊形狀的緊湊性越好,反之則緊湊性越差(曹銀貴等,2009)。在1986—2013年期間,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緊湊度指數在逐漸降低,表明農村居民點斑塊形狀的緊湊程度在降低,即農村居民點呈現分散的態勢。結合破碎度指數來看,農村居民點破碎化程度增加,為緊湊度降低創造了條件。分維數指數體現了土地利用景觀斑塊形狀的復雜程度。分維數指數一般在1~2之間分布,1代表形狀最簡單的正方形斑塊,2表示等面積下周邊最復雜的斑塊(鄔建國,2000),即分維數指數越大,斑塊的形狀越復雜,越不規則。在1986—2004年期間,農村居民點分維數指數在增加,表明農村居民點斑塊復雜的程度在增加。2004—2013年期間,農村居民點分維數指數略有降低,表明農村居民點斑塊復雜的程度略有降低。
通過各研究期農村居民點景觀指數的集中反饋,研究區農村居民點用地面積在增加的同時,其斑塊的破碎化程度在增加,並且斑塊呈現分散化、形狀復雜化的態勢。同時也進一步表明農村居民點用地增長的粗放性、無規性。在資源型經濟模式及現代農業經濟模式的推動下,給城鄉一體化注入了新的動力,同時也給農村居民點用地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⑷ 鄉村景觀的簡介
1974年,聯邦德國地理學家博爾恩在《德國鄉村景觀的發展》報告中,闡述了鄉村景觀的內涵,並根據聚落形式的不同,劃分出鄉村景觀發展的不同階段,著重研究了鄉村發展與環境、人口密度與土地利用的關系。他認為,構成鄉村景觀的主要內容是經濟結構。20世紀60年代以來,聯邦德國鄉村壞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引起農業地理學家的興趣。1960 ~1971年在奧特倫巴(E.O.Ot- renba)的倡議和領導下,出版了《德國鄉村景觀圖集》,土地利用圖和農業結構圖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索爾認為「鄉村景觀是指鄉村范圍內相互依賴的人文、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域單元」,或者是「在一個鄉村地域內相互關聯的社會、人文、經濟現象的總體」。社會地理學家著重研究社會變化對鄉村景觀的影響,把鄉村社會集團作為影響鄉村景觀變化的活動因素。
中國的鄉村也在變化,發展20年,科技、農業機械生產力、以及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質量都成幾倍的提高。
⑸ 鄉村景觀的定義是怎樣的呢
鄉村景觀是鄉村地區范圍內,經濟、人文、社會、自然等多種現象的綜合表現。研究鄉村景觀最早從研究文化景觀開始。美國地理學家索爾認為文化景觀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文化景觀隨原始農業而出現,人類社會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即成為文化源地,也稱農業文化景觀。以後,西歐地理學家把鄉村文化景觀擴展到鄉村景觀,包括文化、經濟、社會、人口、自然等諸因素在鄉村地區的反映。
⑹ 美麗鄉村景觀設計
在打造特色文化的同時,注重保留農村的鄉土味道,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注重村莊和環境相互融合,讓那些有歲月沉浸痕跡的舊房子、老院子、石牌坊等與現代建築相融合。挖掘人文歷史,把文化美和自然美融入村莊發展中,建設有鄉土味道的美麗鄉村。進村口的五福標醒目,主要街道兩側牆壁上懸掛了不同字體的福圖案,仿古牆、農家院、街頭擺件、線桿懸掛物等顯得古色古韻。村裡的廣場搭建擺放了葫蘆架、窩棚、糧食囤、樺秸垛、石磨、碾子、轆轤等傳統鄉村物件,展示了鄉土風情。打造集餐飲住宿、休閑商演等為一體的溫泉小鎮,及匯聚「粗、雜、素、淡、鮮」等農家特色的美食小鎮,集老作坊、老物件、老曲藝等為一體,打造養生文化。
關於質優價廉太陽能路燈廠家,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
⑺ 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有什麼差別
城市和鄉村的不同首先是在於其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而由於勞動生產方式的差異鄉村和城市所呈現出來的景觀才有所不同.
鄉村:因地理位置,多從事農業等(包括農業、林業、畜牧業、副產品、漁業等),人口稀疏,交通不發達,建築分散,低層建築居多.
城市:因地理位置優越,有較多人居住,從事非農業,如服務業等,人口密集,高層建築居多,建築也很密集.
⑻ 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主要差異
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主要差異
1.自然景觀 鄉村以農田為主,房屋稀疏 ;城市以高樓林立,交通網路縱橫交錯
2.建築物(高度、密度等) 鄉村低,稀疏 ; 城市高,密集
3.公共實施(類型、數量、便利程度等) 鄉村類型少、數量少、不過便利 ;城市類型多、數量多、非常便利4.人口(人口數量、人口密度、職業等) 鄉村人口數量多、人口密度小、農民 ;城市人口數量少、人口密度大、工人
⑼ 描述鄉村景觀和城市景觀
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築密而高
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醫院多
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⑽ 鄉村的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主要差異
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主要差異
1.自然景觀
鄉村以農田為主,房屋稀疏
;城市以高樓林立,交通網路縱橫交錯
2.建築物(高度、密度等)
鄉村低,稀疏
;
城市高,密集
3.公共實施(類型、數量、便利程度等)
鄉村類型少、數量少、不過便利
;城市類型多、數量多、非常便利4.人口(人口數量、人口密度、職業等)
鄉村人口數量多、人口密度小、農民
;城市人口數量少、人口密度大、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