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區景觀設計
❶ 居住區景觀怎樣設計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要素:
1、植物配置景觀設計作用:
植物其優美姿態鮮明色彩旺盛命力極豐富美化著自環境並制氧、濾塵、遮陽、擋風、滅菌、防雜訊、調節溫度濕度等作用據關數據表明:棵樹齡50樹50產價值三萬千二百五十美元氧氣於防止氣污染所創造價值約六萬二千五百美元某些花卉香氣興奮腦神經、鬆弛緊張狀態植物喬木、灌木、花卉草皮、藤蔓等每種植物環境設計所擔角色各相同喬木植物景觀骨幹遮蔭、觀賞主灌木用豐富樹冠層同樹籬起景物間聯接、渡、圍合作用植物景觀重要協調素花卉植物景觀色彩與造型躍素草皮底色聯系各種景色鋪墊素
2、水景景觀設計作用:
休閑水景:目給種理安慰往往靜主居住區作游泳池戲水池水池造型既玩耍觀賞水體居住水景:與休閑水景同僅僅服務於擁者例家庭.種水景嚴格區於自水景工設計意味明顯童戲耍、私家院及房前屋與路徑相關聯局部水景自水景:臨水家、湖畔雅居、水岸家等類居住區環境周邊水景類水景決定著居住區建築性質擁類水景質量
3、建築品景觀設計作用:
品景觀設計起畫龍點睛作用體量於或於面要體現本身功能外環境點綴作用根據功能五種:建築部位藝術化品室外樓梯、走廊等二室外工程藝術化品入口、擋土牆等三公共設施品垃圾箱、路燈、指示牌等四設施品童游戲設施、休息亭等五藝術品藝術燈座、雕塑等前三類設施論建築主體景觀環境數起要作用若設計起負面作用設計應滿足其功能前提造型、材料靈變使其更融入環境增加景觀趣味性、觀賞性豐富空間層
❷ 居住區景觀設計規范
居住區綠地設計規范(北京地方性規范)
1 范圍
本標准規定了居住區綠地規劃原則、居住區綠地設計一般要求、開放式綠地設計、封閉式綠地設計、和居住區道路和停車場綠化設計。
本標准適用於北京市新建和改建居住區綠地的規劃設計和工程驗收。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於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於本標准。
GBJ 85 灌工程技術規范
CJJ 48-92 公園設計規范(1993-01-01)
CJJ 75-97 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1998-05-01)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標准。
3.1 居住區綠地
在城市規劃中確定的居住用地范圍內的綠地和居住區公園。包括居住區、居住小區以及城市規劃中零散居住用地內的綠地。
3.2 開放式綠地
引導居民進入,為居民提供休憩的綠地。一般包括居住區公園、小區游園、組團綠地以及按開放式綠地設計的宅間綠地等。
3.3 封閉式(裝飾性)綠地
以觀賞為主,不引導居民進入,主要用於改善居住區局部生態環境和美化居住環境的綠地。一般包括宅間綠地和建築基礎綠地。
3.4 居住區公園
在城市規劃中,按居住區規模建設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配套公共綠地。
3.5 小區游園
為一個居住小區配套建設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集中綠地。
3.6 組團綠地
直接靠近住宅建築,結合居住建築組群布置的綠地。具有一定的休憩功能。
3.7 宅間綠地
在居住用地內,住宅建築之間的綠化用地。通常以封閉式觀賞綠地為主。
3.8 建築基礎綠地
在居住區內各種建築物(構築物)散水以外,用於建築基礎美化和防護的綠化用地。
3.9 居住區道路
為居住區交通服務,並用於劃分和聯系居住區內的各個小區的道路。
4 居住區綠地規劃原則
4.1 居住用地內的各種綠地應在居住區規劃中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配套,並在居住區詳細規劃指導下進行規劃設計。居住區規劃確定的綠化用地應當作為永久性綠地進行建設。必須滿足居住區綠地功能,布局合理,方便居民使用。
4.2 小區以上規模的居住用地應當首先進行綠地總體規劃,確定居住用地內不同綠地的功能和使用性質;劃分開放式綠地各種功能區,確定開放式綠地出入口位置等,並協調相關的各種市政設施,如用地內小區道路、各種管線、地上、地下設施及其出入口位置等;進行植物規劃和豎向規劃。
4.3 居住區開放式綠地應設置在小區游園、組團綠地中,可安排兒童游戲場、老人活動區、健身場地等。如居住區規劃未設置小區游園,或小區游園、組團綠地的規模滿足不了居民使用時,可在具有開放條件的宅間綠地內設置開放式綠地。
4.4 組團綠地的面積一般在1000 m2以上,宜設置在小區中央,最多有兩邊與小區主要幹道相接。
4.5 宅間綠地及建築基礎綠地一般應按封閉式綠地進行設計。宅間綠地寬度應在20 m以上。
4.6 居住區綠地應以植物造景為主。必須根據居住區內外的環境特徵、立地條件,結合景觀規劃、防護功能等,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進行植物規劃,強調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植物種植的選擇應符合以下原則:
4.6.1適應北京地區氣候和該居住區的區域環境條件,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和防護作用的植物。
4.6.2應以改善居住區生態環境為主,不宜大量使用邊緣樹種、整形色帶和冷季型觀賞草坪等。
5 居住區綠地設計一般要求
5.1 在居住區綠地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開放式綠地或封閉式綠地的設計。綠地設計的內容包括:綠地布局形式、功能分區、景觀分析、豎向設計、地形處理、綠地內各類設施的布局和定位、種植設計等,提出種植土壤的改良方案,處理好地上和地下市政設施的關系等。
5.2 居住區內如以高層住宅樓為主,則綠地設計應考慮鳥瞰效果。
5.3 居住區綠地種植設計應按照以下要求進行:
5.3.1充分保護和利用綠地內現狀樹木。
5.3.2因地制宜,採取以植物群落為主,喬木、灌木和草坪地被植物相結合的多種植物配置形式。
5.3.3選擇壽命較長、病蟲害少、無針刺、無落果、無飛絮、無毒、無花粉污染的植物種類。
5.3.4合理確定快、慢長樹的比例。慢長樹所佔比例一般不少於樹木總量的40%。
5.3.5合理確定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種植比例。其中,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種植數量的比例應控制在1:3~1:4之間。
5.3.6在綠地中喬木、灌木的種植面積比例一般應控制在70 %,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種植面積比例宜控制在30 %左右。
5.4 根據不同綠地的條件和景觀要求,在以植物造景為主的前提下,可設置適當的園林小品,但不宜過分追求豪華性和怪異性。
5.5 綠化用地栽植土壤條件應符合CJJ 48-92的有關規定。
5.6 居住區綠地內的灌溉系統應採用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或滴灌系統,也可安裝上水介面灌溉。噴灌設計應符合GBJ 85的規定。
5.7 綠地范圍內一般按地表涇流的方式進行排水設計,雨水一般不宜排入市政雨水管線,提倡雨水回收利用。雨水的利用可採取設置集水設施的方式,如設置地下滲水井等收集雨水並滲入地下。
5.8 綠地內喬、灌木的種植位置與建築及各類地上或地下市政設施的關系,應符合以下規定:
5.8.1喬、灌木栽植位置距各種市政管線的距離應符合表1的規定。
表1 樹木距地下管線外緣最小水平距離 單位:m
名 稱 新植喬木 現狀喬木 灌木或綠籬外緣
電力電纜 1.50 3.50 0.50
通訊電纜 1.50 3.50 0.50
給 水 管 1.50 2.00 --
排 水 管 1.50 3.00 --
排水盲溝 1.00 3.00 --
消防籠頭 1.20 2.00 1.20
煤氣管道(低中壓) 1.20 3.00 1.00
熱力管 2.00 5.00 2.00
註:喬木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喬木樹干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離。灌木或綠籬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地表處分櫱枝幹中最外的枝幹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
5.8.2落葉喬木栽植位置應距離住宅建築有窗立面5.0 m以外,滿足住宅建築對通風、採光的要求。
5.8.3在居住區架空線路下,應種植耐修剪的植物種類。植物與架空電力線路導線的最小垂直距離應符合CJJ 75-97中表6.1.2的規定。
5.8.4居住區綠化喬灌木與其它基礎設施的最小水平距離應符合表2的規定。
表2 喬灌木與其他基礎設施的最小水平距離 單位:m
設 施 名 稱 新植喬木 現狀喬木 灌木或綠籬外緣
測量水準點 2.00 2.00 1.00
地 上 桿 柱 2.00 2.0 --
擋 土 牆 1.00 3.00 0.50
樓 房 5.0 5.00 1.50
平 房 2.00 5.00 --
圍牆(高度小於2m) 1.00 2.00 0.75
排水明溝 1.00 1.00 0.50
註:喬木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喬木樹干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離。灌木或綠籬與地下管線的距離是指地表處分櫱枝幹中最外的枝幹基部的外緣與管線外緣的凈距。
5.9 居住區綠化苗木的規格和質量均應符合國家或本市苗木質量標準的規定,同時應符合下列要求:
5.9.1落葉喬木干徑應不小於8 cm。
5.9.2常綠喬木高度應不小於3.0 m。
5.9.3灌木類不小於三年生。
5.9.4宿根花卉不小於二年生。
5.10 居住區綠地內綠化用地應全部用綠色植物覆蓋,建築物的牆體可布置垂直綠化。
6 開放式綠地設計
6.1 開放式綠地的主要功能是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美化環境,改善局部生態環境。設計中應妥善處理和解決好這三方面問題。
6.2 開放式綠地的總體設計、豎向設計、園路及鋪裝場地設計、種植設計、園林建築及其它設施設計等均參照CJJ 48-92要求執行。
6.3 開放式綠地要根據居住區的特點做好總體設計,同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6.3.1根據綠地的規模、位置、周邊道路等條件設置功能分區,要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特別是要為老人和兒童的健身鍛煉設置相應的活動場地及配套設施。兒童游戲場、健身場地等應遠離住宅建築。
6.3.2綠地出入口和游步道、廣場的設置應綜合綠地周圍的道路系統、人流方向一並考慮,保證居民安全。出入口不應少於2個。
6.3.3綠地中不宜穿行架空線路,必須穿行時,居民密集活動區的設計應避開架空線路。
6.4 地形設計可結合自然地形做微地形處理,微地形面積大小和相對高程,必須根據綠地的周邊環境、規模和土方基本平衡的原則加以控制。不宜堆砌大規模假山。
6.5 綠地內設置景石時,可結合地形作置石、卧石、抱頭石等處理,置石量不宜過大。
6.6 可結合不同居住區的特點,集中布置適當規模的水景設施。佔地面積不宜超過綠地總面積的5%。
6.7 園路及鋪裝場地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6.7.1綠地內可布置游步道和小型鋪裝場地,鋪裝面積一般控制在20%以內。其位置必須距離住宅建築的前窗8 m~10 m以外。
6.7.2綠地內的道路和鋪裝場地一般採用透水、透氣性鋪裝,栽植樹木的鋪裝場地必須採用透水、透氣性鋪裝材料。
6.7.3綠地內的道路和鋪裝場地應平整耐磨,應有適宜的粗糙度,並做必要的防滑處理。
6.7.4綠地內主要道路和出入口設計應採取無障礙設計,應符合相關規范的要求。
6.7.5綠地內的活動場地提倡採取林下鋪裝的形式。以種植落葉喬木為主,分枝點高度一般應大於2.2m。夏季時的遮蔭面積一般應占鋪裝范圍的45%以上。
6.8 綠地內建築物和其它服務設施等的設計以及綠地內各類用地指標,必須按照CJJ 48-92要求執行,同時應符合下列規定:
6.8.1小區游園內一般應設置兒童游戲設施和供不同年齡段居民健身鍛煉、休憩散步、社交娛樂的鋪裝場地和供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園亭、花架、坐椅等。
6.8.2應根據需要設置不同形式的照明系統,一般不設置主要用於景觀的夜景照明。
6.8.3綠地內園林小品的設計,應盡量採取景觀與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正確處理好實用、美觀和經濟的關系。
6.9 作為開放式綠地進行設計的宅間綠地除符合CJJ 48-92外,還應符合以下規定:
6.9.1以綠化為主,功能上只應滿足居民的簡單活動和休息,布局靈活,設施合理。不宜安排過多的內容。一般不宜設置游戲、健身設施等。
6.9.2宅間綠地設置的活動休息場地,應有不少於2/3的面積在建築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
7 封閉式綠地設計
7.1 封閉式綠地一般包括宅間綠地和建築基礎綠地。主要功能是改善局部生態環境和美化居住環境,原則上不具有為居民提供休憩空間的功能。
7.2 封閉式綠地以植物種植為主,發揮降溫增濕、安全防護、美化環境的作用。
7.3 宅前道路不應在綠地中穿行,應設置在靠近建築入口一側,使宅間綠地能夠集中布置。
7.4 宅間綠地種植的喬、灌木應選擇抗逆性強、生態效益明顯、管理便利的種類。
7.5 建築基礎綠地設計
7.5.1應根據不同朝向和使用性質布置。建築朝陰面首層住戶的窗前,一般宜布置寬度大於2.0m的防護性綠帶,宜種植耐蔭、抗寒植物。
7.5.2住宅建築山牆旁基礎綠地應根據現狀條件,充分考慮夏季防曬和冬季防風的要求,選擇適宜的植物進行綠化。
7.5.3所有住宅建築和公用建築周邊有條件的地方應提倡垂直綠化。
7.5.4居住區用地內高於1.0 m的各種隔離圍牆或欄桿,提倡進行垂直綠化,宜種植觀賞價值較高的攀緣植物。
8 居住區道路和停車場綠化設計
8.1 居住區道路綠化設計
8.1.1道路綠化應選擇抗逆性強,生長穩定,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植物種類。
8.1.2有人行步道的道路兩側一般應栽植至少一行以落葉喬木為主的行道樹。行道樹的選擇應遵循以下原則:
8.1.2.1 應選擇冠大蔭濃、樹干通直、養護管理便利的落葉喬木。
8.1.2.2 行道樹的定植株距應以其樹種壯年期冠徑為准,株行距應控制在5 m~7 m之間。
8.1.2.3 行道樹下也可設計連續綠帶,綠帶寬度應大於1.2 m,植物配置宜採取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結合的方式。
8.1.3小區內的主要道路,同一路段應有統一的綠化形式;不同路段的綠化形式應有所變化。
8.1.4小區道路轉彎處半徑15 m內要保證視線通透,種植灌木時高度應小於0.6 m,其枝葉不應伸入至路面空間內。
8.1.5人行步道全部鋪裝時所留樹池,內徑不應小於1.2 m×l.2 m。
8.1.6居住區內行道樹的位置應避免與主要道路路燈和架空線路的位置、高度相互干擾。在特殊情況下應分別採取技術措施。
8.2 居住區停車場綠化設計
8.2.1居住區停車場綠化是指居住用地中配套建設的停車場用地內的綠化。
8.2.2居住區停車場綠化包括停車場周邊隔離防護綠地和車位間隔綠帶,寬度均應大於1.2m。
8.2.3除用於計算居住區綠地率指標的停車場按相關規定執行外,停車場在主要滿足停車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應進行充分綠化。
8.2.4應選擇高大庇蔭落葉喬木形成林蔭停車場。
8.2.5停車場的種植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
8.2.5.1 樹木間距應滿足車位、通道、轉彎、回車半徑的要求。
8.2.5.2 庇蔭喬木分枝點高度的標准:
8.2.5.2.1 大、中型汽車停車場應大於4.0 m。
8.2.5.2.2 小型汽車停車場應大於2.5 m。
8.2.5.2.3 自行車停車場應大於2.2 m。
8.2.5.3 停車場內其他種植池寬度應大於1.2 m,池壁高度應大於20 cm,並應設置保護設施。
❸ 居住區景觀設計有哪些特徵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特徵主要有:整體性、實用性、藝術性、趣味性。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應把握以下原則:空間組織立意原則、體現地方特徵原則、使用現代材料原則、點線面相結合原則。
❹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說明怎麼寫
一、 設計理念
人的生活離不開建築,建築組成居住小區,居住小區構成了我們的環境,環境是構成自然的主體,然 而人又是自然的產物。因此,在本規劃設計中主要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設計中以生態環境優先為原則,充分體現對人的關 懷,堅持以人為本,大處著眼,整體設計。在規劃的同時,輔以景觀設計,最大限度的體現居住區本身的底蘊,設計中盡量保留居住區原有的積極元素,加上合諧親 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樂居其中。
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築規劃理念,並卻盡可能的解決和完善了人們觀賞、娛樂、休閑、集會、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一永恆的主題。
居住環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生存空間。居住與人類之間的密切關繫世人皆知。在本規劃設計中注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在內部環境中強調生活、文化、景觀間的連接,以達到美化環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處理好「自然—住宅—人」的關系,就是小區規劃著重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 設計構想
構想一: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軸線。
⒈總平面布局:
在本規劃設計中採用的是周邊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個組團構成主要圍繞著中心廣場區和中心水景區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對外商業組團。小區四周分散設 置了四個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面向南朗河,有最佳的朝向和風景,然後,北向、南向、東北向各有一個次入口。小區內組團之間由循環雙車道相貫通,組 團內側有單車道和盡端道路相連。小區主景觀為中心的水景區和廣場區,優越的位置構成了小區內的主體環境,依山就水達到了良好的景觀效果。
2功能、結構形式:
結構分析
一軸兩中心——以東南向城市幹道為軸;以城市發展方向為重心
以服務規劃區為中心。將住宅區與城市中心有機的結合體現了發展
服務共存的原則。
一帶一片——西向為南朗河沿河綠化帶;東向為規劃綠地片區。
做為兩個生態區域,它豐富了規劃區范圍內的自然環境,是不可缺少
的生態資源,在本規劃設計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體現了當今"人與
自然"和諧的主題。
兩 界——以縱向兩條道路為界。
規劃區南側為公共設施用地,則在南側考慮了對外商業價值,
將住宅與商業相結合,充分利用了該地段的商業價值,也體現了服務小區的規劃設計的宗旨。
3.交通組織:
規劃區內道路分為五類:
主入口道路紅線寬度15m;
次入口道路紅線寬度14m;
小區內道路(雙車道)紅線寬度12m;
小區內道路(單車道)紅線寬度8m; 小區內道路(宅前道)紅線寬度5m.
道路系統猶如人們的血液循環系統,可以將相關的器官、組織有機的聯系起來,然而,道路系統也可以將各個功能、性質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聯系起來。
小區內部以雙車道為主,並形成迴路,是連接各個組團的主要交通;單車道是連接區內各棟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進入各單元的交通。
區內設置兩條相對獨立的機動車道,中間設特殊通道相連,以保證南北片區的機動車交通相對獨立,互不幹擾。機動車道和各地塊之間均有方便的聯系,各地塊設有獨立的機動車出入口。
4.綠化景觀規劃:
在空間上以\"點、線、面\"的設計手法,並與水景、水系相結合
「點」狀綠化——院落綠化、節點綠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們休閑、游戲空間。
「線」狀綠化——道路行道樹綠化,以及道路沿線灌木綠化所行成的帶狀綠化,將點狀綠化串連,形成綠化網路,起了劃分空間的作用,延續空間的作用。
「面」狀綠化——廣場景觀綠化、院落以及道路兩側的綠化帶所形成的片狀綠化,將景觀分成塊狀,並形成聯系三大綠化空間的紐帶,是整個綠化形成系統,中心水景區更豐富景觀系統,達到了多樣化的綠化效果。
綠地系統由中心綠地、綠化走廊、組團綠地和住宅院落綠地組成。
❺ 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不同類的觀賞植物如何配置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從三個方面 空間 季相變化 還有對比
空間上來說:
植物是組織空間的要素,植物與建築材料一樣,是可以組織空間的,但不同的是,植物所組織的空間更加生動,自然,充滿了不確定性,而且能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植物組織的空間,比建築有更多豐富的變化和更多的藝術性。
植物設計一定要強調,或者優化景觀設計的空間:比如強化地形和曲線感,軸線感。不同的風格對應不同的空間塑造,不同的場地感受對應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空間追求不同的植物配置手法。
季相變化來說:
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開花時,結果時或葉色轉變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最難的對比:
有色彩對比、,就不用講了。。。
形態對比,樹形 傘形、圓形等不同形狀的樹冠 怎麼搭配
虛實對比
疏密對比 這些要自己把握
多看一些成功的案例 自己好好琢磨下 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❻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設計原則
書 名: 居住區景觀設計
作者:
ISBN: 9787811334500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元 第一章居住區景觀設計基礎理論
第一節居住區景觀設計概述
第二節居住區的分級及相關設施
第三節居住區規劃綜述
第四節居住區規劃設計的經濟技術指標
第二章居住區景觀設計程序與手法
第一節居住區景觀設計程序
第二節居住區景觀設計手法
第三節居住區方案設計程序實例
第三章居住區道路及鏑裝設計
第一節居住區道路設計
第二節居住區鋪裝設計
第四章居住區綠地景觀役計
第一節植物的功能
第二節居住區綠地規劃與設計
第三節居住區植物配置
第四節居住區綠地設計規范及條例參考
第五章居住區環境小品及設施設計
第一節雕塑小品
第二節便民設施
第三節信息標志
第四節欄桿和扶手
第五節擋土牆
第六節台階
第七節種植容器
第八節圍欄和柵欄
第九節入口造型
第十節景觀照明設施
第六章居住區專題場所設計
第一節休閑廣場
第二節健身運動場所
第三節庇護性景觀構築物
第四節兒童游樂場所
第七章居住區水景景現高計
第一節庭院水景
第二節泳池水景
第三節裝飾水景
第八章居住區景觀設計方案評析
第一節宜賓某樓盤景觀設計方案節選
第二節貴州某樓盤景觀設計方案節選
參考文獻
❼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要素有哪些
居住區(住宅區)景觀設計的要素如下:
1、植物配置在景觀設計中作用:
植物以其優美的姿態,鮮明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極大的豐富和美化著自然環境,並有制氧、濾塵、遮陽、擋風、滅菌、防雜訊、調節溫度和濕度等作用。據有關數據表明:「一棵樹齡為50年的大樹,50年可以生產價值為三萬一千二百五十美元的氧氣,對於防止大氣污染所創造的價值約為六萬二千五百美元。」某些花卉的香氣還可以興奮人的大腦神經、鬆弛人的緊張狀態。植物分為喬木、灌木、花卉和草皮、藤蔓等。每一種植物在環境設計中所擔當的角色各不相同。喬木是植物景觀的骨幹,以遮蔭、觀賞為主,灌木用以豐富樹冠層次,同時樹籬可起到景物間的聯接、過渡、圍合的作用,是植物景觀中的重要協調因素。花卉是植物景觀中色彩與造型的活躍因素。草皮是底色,是聯系各種景色的鋪墊因素。
2、水景在景觀設計中作用:
休閑水景:目的是給人一種心理安慰,往往以靜為主。在居住區多作為游泳池和戲水池。水池造型多樣,是既可玩耍又可觀賞的水體。居住水景:與休閑水景不同的是,它僅僅服務於擁有者,例如一個家庭.這種水景嚴格區分於自然水景,人工設計意味明顯。如兒童戲耍、私家小院以及房前屋後與路徑相關聯的局部水景。自然水景:臨水人家、湖畔雅居、水岸人家等這類居住區環境周邊的水景,這類水景決定著居住區建築的性質和擁有這類水景的人的生活質量。
3、建築小品在景觀設計中的作用:
小品在景觀設計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體量不在於大或小,而在於一方面要體現本身功能外,還對環境的點綴作用。根據功能,可分為五種:一是建築部位藝術化小品,如室外樓梯、走廊等。二是室外工程藝術化小品,如出入口、擋土牆等。三是公共設施小品,如垃圾箱、路燈、指示牌等。四是活動設施小品,如兒童游戲設施、休息亭等。五是藝術小品,如藝術燈座、雕塑等。前三類設施無論在建築主體還是景觀環境中,多數只起到次要作用,但若設計不當,會起負面作用。設計時,應在滿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造型、材料可靈活多變,使其更好的融入在環境中,增加景觀的趣味性、觀賞性,豐富空間層次。
❽ 居住區景觀設計有哪些特徵
一些理論上的網路都來可以找到,需要注源意的是居住區景觀是與人類聯系最為緊密的環境,沒有之一,所以人的需求是首要的。好的居住區景觀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年級階段居民的需要,營造出豐富的開放程度不一的空間,保持高綠化率和高利用率。好的功能分區規劃和交通組織規劃也是必要的,還要避免死角,保證安全性。
❾ 居住區景觀畢業設計
在規劃和建築的景觀部分比較簡單,大致說下主題、功能分區,軸線,空間控制和植物配置等就行了如果是專門的景觀設計方案,那麼就要在以上的基礎框架上進行拓展
❿ 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及趨勢有幾點
居住區園林景觀設計的現狀是:高檔小區的景觀設計相對精細和有品味。一般的小區的景觀設計較簡單和粗糙。
園林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是:
1、與周圍的建築和景觀緊密結合,與當地的人文環境相結合。
2、更加註重景觀設計的層次結構,既突出中心景觀節點,又把次要景觀節點與中心景觀節點相聯系既統一,又有變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景觀設計的投入逐步加大。隨著國家對建築綠色理念的大力支持,今後景觀設計會被甲方越來越重視,景色設計會有很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