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美景
Ⅰ 關於濟南景色的詩句
唐朝詩人李賀《夢天》詩曰「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齊煙九點」即由此詩句演化而來。詩中「齊州」本指中國,清代人因濟南古稱齊州,便借用該詩句描繪濟南的山景。
海右古亭--歷下亭位於明湖水面諸島中最大的島子上,年代久遠,幾多變遷。它挺拔端莊,古樸典雅,紅柱青瓦,八角垂檐,亭內嵌有杜甫絕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大明湖園中之園--鐵翁祠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園內楊柳垂蔭,藤蘿攀緣,院外南臨一湖碧水,北枕幽密松林,環境清幽曠遠,建築古樸典雅,其中小滄浪亭更是獨具秀色。著名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就鑲嵌在這里。
濟南自古以來,是個風景勝地,尤以泉水、垂楊取勝;「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起江南美景,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人才薈萃,猶如天地山川間之靈氣全都獨鍾於此似的。
歷下故城之西南方,有斛泉水,涌自地面,匯集成潭,潭邊垂柳依依,微風輕佛時,柳絮若綿,處處飄揚,蔚為奇觀,遂稱「柳絮泉」。泉畔有屋十數楹,我國詞中才媛李清照,即誕生於此。
而後高宅暘與廖炳奎皆曾寫過詠懷「柳絮泉」古跡之詩:
一斛清泉柳絮揚,蕭蕭故宅但斜陽;
風流不獨詞人盡,金石飄零亦漸亡。
龍潭西去趵泉東,錦綉人才住此中;
過眼煙雲金石錄,年年惱恨是春風。
不將牙慧拾前人,譜出新詞字字新;
一盞寒泉分柳絮,瓣香合供藕花神。
Ⅱ 圖鴉濟南美景的人你怎樣勸說他們
據中抄國之聲《央廣新聞》襲報道,為滿足部分遊客希望在景區留下自己的印記,引導遊客文明塗鴉。濟南市景區決定將在景區設立"塗鴉板",歡迎遊客"到此一游"。
據濟南市九巫山瀑布群風景區負責人介紹,不少遊客效仿古人游覽完一地後希望留下自己的印記,這也是正常的需求,對於這種需求應當正確的引導,但在景區內隨意的塗鴉不僅破壞了景區的設施,有的甚至損壞了文物古跡,對於他人的游覽參觀造成影響,這位負責人表示,要治理景區胡亂塗鴉堵不如疏,景區將在遊客塗鴉較多的山頂設立木質塗鴉板,專門供遊客刻字留念,塗鴉板採用原木的材質,與景區的木棧道的渾然一體,遊客可在上面免費的留言、留念,塗鴉板也將成為景區的特色,也有可能成為遊客喜歡一個景點
Ⅲ 濟南的冬天寫了濟南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
陽光照耀下的小山 特點:暖和安適 可愛
小雪後的小山 特點:妙 秀氣
城外的遠山 特點:像水墨畫
水 特點:綠,清,亮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成功的寫景
散文
。它的寫景藝術是值得稱道的。文章中的寫景藝術,概括起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緊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來寫,使全文基調一致,色彩和諧。
濟南雖然地處北中國,但是冬天無大風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顯著的氣候特點是「溫晴」(溫暖晴朗)。文章緊緊抓住這一點,使筆下的種種景物跟這「溫晴」天氣緊密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幅溫暖晴朗的濟南冬天圖景。文章寫山,寫水,寫城,寫人,都無不塗上一層溫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寫雪景,也仍然跟溫暖有聯系──因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點小雪」;而同晴朗分不開──因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的景緻。
如果說,第二段主要寫的是濟南全景,第三、四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山色,第五段主要寫的是濟南的水上景色,那麼,全文就是由這幾幅互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畫圖組成的長軸。而這幅長軸,也就靠這「溫晴」的基調統一起來,給人以和諧一致的美感。
(二)景物的層次,安排得當,使眼前景物紛至沓來,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於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先後層次問題。文章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後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後斜陽(第三、四段),最後才把讀者領到那垂柳岸邊,領略那「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而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由大到小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來說的,各大層次的內部,又同中有異,如第二段的由寫景而兼及寫人,第三段的由寫雪而兼及寫晴,第五段的由寫水面而兼及寫天空。寫來筆法活脫,不失參差錯落之致。
(三)取景遠近大細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則尺幅百里,或則纖毫畢現。
試看,偌大的一個濟南,在作者筆下,竟然可以放在一個由四面群山環抱而成的小小搖籃里,而水天一碧的宏偉景色,只不過是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是景物的遠者大者。再看,「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這是景物的近者細者。遠景大景,使人視野開闊,頓感心曠神怡;近景小景,叫人近看諦聽,更覺景象真切。而且遠景大景,還可以沖破「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局限,而近景小景,又能夠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古詩雲:「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這是說的非遠觀不能看到高山居然有色,非近聽無以覺出流水竟然無聲。這說明,寫景手法,遠近大細,不可偏廢。運用得宜,就可以兼收其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寫景時,不但遠近並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著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於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述的邏輯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無怪乎作者樂於採用了。
(四)寫景映襯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襯中形象更為鮮明。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並不怎麼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在方寸的象牙版上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牆頭,或供在雲岡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文章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
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麼美,但是文章把它們放在下邊這段話里,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請閉上眼睛想想,睜開眼睛看看吧,這是一個怎樣用繽紛的色彩點染而成的天地!而「黃草山」「小灰色樹影」卻正是這幅美麗的畫圖的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寫景虛實手法同時並用,使景物形似神傳。
實寫景物的形象,對景物描寫來說,無疑是十分必要的,諸如文章中的「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之類。但是,要不止於摹狀,還要傳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虛寫的手法。因此,在作者筆下,冬天陽光照耀下的濟南,就出現了「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的神情;一圈圍城的小山,也就說出「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的細語;薄雪會有「微微露出點粉色」的羞容;水藻會有「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的「精神」;而那水呢,對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凍上」的和善心腸了。至於小雪覆蓋不勻的山坡,要「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自然也是文章中虛寫傳神的佳句。
(六)適當點題,使景物自身蘊含的意義更加顯豁。
畫之所以有題跋,原因之一是題跋可以使畫本身蘊含的意義更為顯豁。應該說,題跋是一幅畫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雖然它並不是所畫的景物的本身。同樣,對所寫的景物,作者出面直接點題,也是容許的,這些點明題旨的話,不是可有可無的。本文點題得法,寥寥數語,便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說,文章在描寫了小山雪景之後,突然掉轉筆鋒,讓作者以評論者的身份,說起點題話來:「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這話,既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外,又可以說是在所描繪的畫面之中,因為它是畫面所本有而又有點不甚明了的。一經點出,濟南下點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處,也就躍然紙上了。
題不可不點,也不可濫點。本文點題是恰到好處的。當我們玩味全文,讀到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的時候,我們似乎有意猶未盡、話猶未了的感覺,似乎可以另起一段,補上兩句就全文而發的點題話結束全文:「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但仔細一想,這是多餘的,因為明敏的讀者從文章所描繪的景物和所抒發的感情中,應該而且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的,又何待於作者再出面饒舌呢?更何況順著文章的邏輯,讀者有權利想得更多更大更遠,諸如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等等,這些題是想點也點不完的。這也許正是作者使文章戛然而止的原因吧。
Ⅳ 作者是如何通過具體景物,來表現濟南冬天的特點的
應該是《濟南的冬天》吧。
作者通過對濟南的冬天山水美景的描繪:
陽光照耀下的小山 特點:暖和安適 可愛
小雪後的小山 特點:妙 秀氣
城外的遠山 特點:像水墨畫
水 特點:綠,清,亮
來表現濟南冬天「溫情」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供參考。
Ⅳ 濟南的景物
趵突泉名列濟南眾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濟南市中心區趵突泉公園內,趵突泉公園始建於1956年,其名勝古跡,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園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園林。
趵突泉是公園內的主景,泉池東西長30公尺,南北寬20公尺,泉分三股湧出平地,泉水澄澈清洌。泉的四周有大塊砌石,環以扶欄,可憑欄俯視池內三泉噴涌的奇景。在趵突泉附近,散布著金線泉、漱玉泉、洗缽泉、柳絮泉、皇華泉、杜康泉、白龍泉等三十多個名泉,構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與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關,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邊,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現在泉北的李清照紀念堂正是為紀念這位著名的詞人而修建的。值得一提的是趵突泉公園的南大門,布置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大門上的橫匾「趵突泉」藍底金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有人譽為中國園林「第一門」,一點也不為過。趵突泉邊立有石碑一塊,上題「第一泉」,其色為墨綠色,為清同治年間歷城王鍾霖所題。
如今趵突泉泉北有宋代建築「濼源堂」(現為清代重建),堂廳兩旁楹柱上懸掛有「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的對聯;西南有明代建築「觀瀾亭」,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上書「趵突泉」三字,為明代書法家胡纘宗所寫,池東為「來鶴橋」,橋南端聳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樓,橫額上有「洞天福地」、「蓬山舊跡」字樣。
趵突泉水從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湧出,其最大涌量達到24萬立方米/日,出露標高可達26.49米。水清澈見底,水質清醇甘洌,含菌量極低,經化驗,符合國家飲用水標准,是理想的天然飲用水,可以直接飲用。"趵突騰空"為明清時濟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恆定在攝氏18度左右,嚴冬,水面上水氣裊裊,像一層薄薄的煙霧,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當地人稱之為「雲蒸霧潤」。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美,是十分理想的飲用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時帶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濟南品嘗了趵突泉水後 ,便立即改帶趵突泉水,並封趵突泉為「天下第一泉」。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臨濼源堂,西傍觀瀾亭,東架來鶴橋,南有長廊圍合,景緻極佳。泉池中放養金魚,大者長逾三尺。泉東側隔來鶴橋有望鶴亭茶社,專為遊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Ⅵ 濟南的美景都有什麼
南素有「泉城」的美稱。山東泰山山脈豐富的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地層潛流至濟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擋,於市區噴涌而出形成眾多泉水。形成七十二名泉。在濟南的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以及章丘的百脈泉最負盛名。噴涌不息的泉山在市區北部匯流而成的大明湖和位於市區南部的著名佛教勝地——千佛山交相輝映,構成了濟南「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獨特風景線。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濟南市的血脈,賦予這座城市靈秀的氣質和旺盛的生命力。
濟南的市樹是柳樹,市花是荷花。濟南的標志性建築是位於市中心的泉城廣場.
在濟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它東接佛懋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有關濟南泉水的記載,最早見於《春秋》,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舉泉名72個。歷代各家所記72泉不盡相同。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濟南泉水,千姿百態,或白浪翻騰,如銀花玉蕊;或晶瑩溫潤,如明珠瓔珞;或如洪濤傾注,虎嘯獅吼;或如細雨瀟瀟,冰弦低語。趵突泉,名列72泉之首。濟南自古有「泉城」之名。
大明湖在濟南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匯成,湖面佔全城的三分之一。清人劉鳳誥詠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