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岩溶景觀

岩溶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1-25 11:39:09

Ⅰ 我國著名的岩溶洞穴有哪些

廣東:肇慶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灧,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 以岩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岩洞景觀,景觀內有各種奇態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 北流溝漏洞, 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岩,宜山白龍洞,凌雲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
雲南路南石林風景區: 溶洞景觀有:瀘西阿廬古洞、奇風洞、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溶洞,
貴州: 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寧犀牛洞,鎮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 黃龍風景區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鍾山景區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於桐廬縣,是浙江省規模恢弘、景觀壯麗的岩溶洞穴旅遊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現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於世。
江蘇:宜興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通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滿布石柱、石筍、石鍾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並且深處有溶岩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遼寧:本溪水洞, 福建玉華洞,龍空洞
福建龍空洞 玉華洞

Ⅱ 岩溶地貌景觀是如何形成的

岩溶地貌就是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發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發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岩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並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余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和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包括漏斗、喀斯特盆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
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喀斯特地貌有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學理論上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Ⅲ 湖北有哪些岩溶景觀

湖北五峰地質公園,地處鄂西碳酸鹽岩高度發育區。公園內擁有完整的岩溶體系、典型的構造遺跡和地質剖面等地質遺跡,其中以岩溶地貌最為典型,因此該地質公園又被稱為「岩溶公園」。
湖北咸豐黃金洞有令人稱奇叫絕的溶洞景觀。
湖北利川市騰龍洞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之一,世界特級洞穴之一。
湖北通山隱水洞,湖北省首家省級地質公園。

Ⅳ 國內外對比結語和中國岩溶地貌景觀的保護

對岩溶地貌景觀的研究和對比,文中選擇了幾個不同的景觀類型,歸納其主要對比類型和特點為:

(1)中國廣西桂林地區岩溶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叢窪地地貌景觀與越南下龍灣海中峰林地貌景觀對比。桂林是世界上最壯觀、最秀美、最引人注目的熱帶亞熱帶峰林地貌發育地區。桂林有2000多個岩溶洞穴,洞穴中遺存有大量人類歷史和文化淀積和幾乎所有不同類型的化學、生物沉積物,還有石林、喀斯特泉、峽谷等岩溶景觀資源,所以桂林被譽為世界喀斯特博物館。桂林岩溶風光早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稱。下龍灣海上峰林,在世界上也為極晶,它是世界自然遺產。

(2)中國雲南石林岩溶地貌景觀與非洲馬達加斯加、貝馬拉哈區劍狀喀斯特進行對比。雲南岩溶石林地貌成因復雜,形態多樣、發育歷史長、景觀典型。石林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自然美著名全球。

福特(D.C.Ford,加拿大喀斯特地貌學家)、威廉姆斯(P.Williams,紐西蘭喀斯特學家)、沙勒蒙(J.N.Salomon,法國喀斯特協會主席),參照世界遺產標准,共同認為:①路南石林在科學上的顯著特徵是:與世界其他地方的石林相比,路南石林自早二疊世起的多階段、復雜演化歷史是無可比擬的:這是路南石林的顯著(也可能是最獨特的)地質、地貌意義。②就世界范圍而言,路南石林類型的突出代表有:塔狀、渾圓古堡狀、裸露型劍狀石林。因此,路南地區包含有所有的石林喀斯特的典型類型。路南是唯一的有幾種刃脊峻峭形態的劍狀石林(Shilin/tsmngy)喀斯特產出的地點,這種裸露型石芽代表了土下和滲透型植被風化的經典例子,以及人類幾千年活動影響產生的效果,這使路南石林的意義更為顯著。

路南石林的其他顯著特點:①盡管在世界上,有幾個單一類型的石林地有便捷的通達條件,如法國Montpellier-Le-Vieux的古城堡狀石林,但路南的石林有比其他典型的劍狀石林喀斯特地更好的旅遊設施和通達條件。②路南石林與雲南少數民族的生活文化有密切聯系。③路南石林有很強的美學吸引力,這已為路南石林作為一種旅遊吸引物所證實。路南石林的多種引人入勝的魅力和其幽靜環境為藝術家所長期稱頌,由此更加增強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眾多的湖泊增添了石林的美麗景色,幽深、潔凈的水面襯映出多姿多態的石柱、古城堡狀山原坡和山谷景觀的遠景眺望;公園內有選擇的人工植被,多種自然景觀、少數民族樸素的傳統耕作方式的結合,增強了路南石林的吸引力,這是其他地方的石林所沒有的。

世界自然遺產,馬達加斯加石林以其密集和高大的劍狀石林而著稱於世。

(3)中國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石花洞與美國卡爾斯巴德岩溶洞穴(世界自然遺產)對比。石花洞形成在奧陶紀灰岩中,洞穴中集中了幾乎所有喀斯特洞穴化學沉積物的類型和形態,洞中發育有7層水平洞穴。周口店北京猿人洞在石花洞南約10km,也發育在奧陶紀灰岩中,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含遠古人類化石洞穴。卡爾斯巴德洞穴發育在二疊紀灰岩中,有3層水平洞穴,洞中也有大量絢麗多姿的化學沉積物。附近洞穴中留有印第安人古岩畫。

(4)中國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新不列顛島Luse天坑對比(Nakani Mt New Britain,PN.Guinea)。大石圍天坑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數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巨型天坑群。具有典型的,幾乎完美的天坑特徵和極高的觀賞性。大石圍天坑口部直徑600~420m,最大深度613m,底部有大型地下河,原始次生林。Luse天坑口部直徑為300m,最大深度420m,底部有洞穴、植被茂盛,是世界上最知名天坑之一。

(5)中國四川黃龍溝邊石壩彩池群岩溶景觀與美國黃石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邊石壩對比。黃龍鈣華灘流全長2500m,寬約30~170m,海拔3650~3100m。溝中是金黃蜿蜒的鈣華灘流,連接著八君2331個千姿百態,斑斕奪目、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的鈣華彩池。其中高6.8m的世界最高地表石壩。黃龍溝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喀斯特鈣華堆積地貌,最大的鈣華灘流和最美麗、壯觀的彩池群。

美國黃石公園位於中部高原上,平均海拔2440m,在黃石公園眾多的溫泉泉口附近形成了數千個鈣華邊石壩彩池,其中錳獁彩池邊石壩彩池覆蓋面積達1平方英里,可與黃龍鈣華灘流對比。此外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帕姆卡萊邊石壩彩池也可與黃龍溝彩石壩比較。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分布廣泛、成因復雜、類型齊全典型、保存完整、有各時代不同系統,不同成因的典型類型和世界罕見的特殊類型,如湖南古丈紅石林。所以中國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景觀最豐富的國家。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中含有古人類、生物、學信息和文化內涵。

地質地貌、化學沉積、環境變化等大量中國岩溶地貌景觀形態多姿、造型優美、峻險壯觀、美學價值高,其中有許多是世界級的極品,是旅遊和觀賞的最佳地方,其旅遊和經濟價值極高。

岩溶地貌景觀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要千方百計保護、愛護它的生態環境。

Ⅳ 中國岩溶地貌景觀的類型劃分

喀斯特地貌的分類方案很多,如盧耀如院士、朱學穩研究員等的分類,但是這種分類多是從成因角度出發的分類。把它當成一種資源,特別是作為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案還很少見。陳安澤在《今日中國》49卷曾以「岩溶景觀」為題,從旅遊角度出發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把喀斯特旅遊景觀分為「桂林山水型」、「高寒山區鈣華堆積型」、「岩溶瀑布型」、「岩溶峽谷型」、「岩溶洞穴型」、「岩溶泉水型」、「岩溶河流型」等,但亦較粗略,且缺少分類原則,經過多年實踐經驗的積累,現提出一個新的分類方案,以供參考。

1.中國喀斯特地貌景觀類型劃分原則

本分類方案基於下述原則:①地質成因原則。必須是碳酸鹽岩或在碳酸鹽岩地層中由溶蝕作用為主形成的地貌景觀。其他可溶性鹽類岩石或鈣質膠結物形成的景觀不包括在內,一些以構造為主或重力崩落為主形成的景觀亦不包括在內。②經濟價值原則或資源價值原則。這些景觀必須有觀賞價值或旅遊開發價值,其中每種類型必須可以構成獨立景區或景點,那些雖然是一種喀斯特現象,但不能獨立構成景區者,即沒有獨立開發價值者不列為一種類型。③中國地域原則。這些地貌景觀類型必須是在中國境內所見到,而且有園式旅遊景區開發實例者。

2.中國喀斯特旅遊資源類型劃分及實例

根據以上原則可將喀斯特旅遊資源分為4類14種亞類及代表型(表3-2)。

表3-2 中國喀斯特旅遊資源分類簡表

以上4類14亞類中的每個類型既可以構成獨立的旅遊景區、景點,也可相互結合構成綜合性景區。實際上喀斯特旅遊資源在形成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在大型旅遊景區中往往多種類型共生。但是,每一種類型景觀的特色又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構成了許多以一種類型為主要景物的喀斯特風景區,再加上同一亞類又可細分出若干代表型,從而使每處喀斯特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大增強了喀斯特景區的可游度。為了對各類喀斯特旅遊資源有較深入的了解,茲分述如後。

(1)孤峰

孤峰是一種單峰碳酸鹽岩石山。峰體四壁峭立,坡度多>60°,底面積一般在0.01~0.05km2,個別有達0.1km2,平面形狀為圓形,高度幾十米到100多米,呈塔形、錐形、田螺形等,孤立在喀斯特平原上,是喀斯特地貌發育到晚期的產物,以桂林獨秀峰為代表型。

(2)峰林

峰林由相互離立的塔狀、錐狀碳酸鹽岩石峰組合而成地貌景觀。這些離立的石峰坐落在相對平坦的地面上,如喀斯特平原或喀斯特谷地中。按其所處位置可分為平原峰林型和谷地峰林型。據朱德浩等所編中國喀斯特地貌圖統計,全國峰林地貌為15000km2,廣西峰林地貌為12000km2。朱學穩統計桂林地區(興安至陽朔)峰林地貌1123km2,以興坪—福利景區為代表。峰林地貌在桂林地區與清澈秀美的灕江相組合,構成了「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自然奇觀,成為旅遊資源中的極品。

(3)峰叢

峰叢由聯座叢生的錐狀碳酸鹽岩石峰,和峰叢間窪地組合而成的地貌景觀。與峰林的區別是,除了各峰體的基座(或埡口)相連外,峰體的形態以錐狀為主,且較高大和具有正常的斜坡。一組峰叢之間伴生著小型窪地、漏斗或落水洞是此種地貌類型的又一特徵。峰叢地貌從全國來看,其分布面積要比峰林廣的多。據朱德浩等統計,全國峰叢地貌約125000km2,為峰林地貌的8.3倍。但局部地區兩者的比例又很接近,據朱學穩統計,桂林地區(興安—陽朔間)峰叢地貌為1216.4km2,僅比峰林地貌多兩個百分點。另據朱學穩調查,我國的連片的峰叢地貌主要分布在廣西的西部,如都安、巴馬、風山、東蘭、忻城、河池、宣山、南丹、馬山、天等、靖西、大新和龍州等縣;貴州南部的荔波、獨山、羅旬、惠水、紫雲、龍安、興義;雲南東部的羅平、丘北和文山。零星或小片地分布於廣西的桂林、陽朔、荔浦、柳州、上林;貴州的龍里、鎮寧、沛鎮;雲南的文山、滬西、蒙自、彌勒。此外,四川南部的興文、筠連;湖南南部的道縣、西部的龍山、桑植及湖北的建始和粵北等地亦有分布。峰叢還可根據形態、形成原因、空間分布等,分為不同的「型」,如「分水嶺峰叢型」、「谷間峰叢型」、「島狀峰叢型」、「邊緣峰叢型」、「深窪峰叢型」、「淺窪峰叢型」。也可按構成這種地貌的岩層的時代去劃分,如廣西的峰叢地貌主要是泥盆紀地層所成,而貴州興義的峰叢地貌則主要是三疊紀灰岩所組成,也可稱之為「興義型」。峰叢地貌,美學價值極高,氣勢磅A,多成為旅遊資源的精品或極品。由於它的分布廣,開發潛力極大。

(4)石林

石林由高5m以上的碳酸鹽岩柱狀體(劍狀、針狀、塔狀、蕈狀),成群組合出現,遠望如林的一種地貌景觀。它與峰林地貌的區別是在構成地貌的單體上,石林的單體是石柱,峰林的單體是石峰。石柱的高度最高不超過50m。5m以下的柱體應稱為石芽,有些地區把低矮的石芽也命名為石林是不妥當的。石林的形成條件,特別是保存條件要比峰林、峰叢地貌嚴格得多,因此,石林地貌的分布要稀少的多。目前已知的石林景區有雲南石林、福建鱗隱石林、貴州興義泥凼石林、四川興文石海洞鄉石林和新發現的四川興文兩龍石林等。除雲南石林研究較為深入外,其他都待深入研究。據作者觀察,各處石林由於母岩的時代不同其外貌和美學觀賞價值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建議可依此把它們分為若干代表型,如雲南石林型(母岩為二疊紀灰岩)、泥凼型(母岩為三疊紀灰岩)和兩龍型(母岩為奧陶紀龜裂灰岩)等,盼望著早日有深入研究石林的著述問世。作者同意張壽越研究員的觀點,石林形成於早、中更新世晚期,且以土層下發育為主,至晚更新世以來才被剝蝕露出地表。這種脆弱的柱體地貌不可能長久保存,因此,早、晚第三紀成因說令人懷疑。中國的山水審美理論是「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須遠觀,形須近察」。而石林屬於中小尺度的景觀,個體形態千變萬化,多姿多彩,「必須近察」才能領略它的美學效果,所以這種景觀對遊人的親和力極大,感染力極強,是旅遊的精品、極品資源。可與雲南石林媲美的四川興文兩龍鄉龜裂灰岩石林的發現,為這種旅遊資源展現了更加輝煌的前景。

(5)天生橋

碳酸鹽岩經溶蝕沖蝕作用形成的拱橋形地貌。其形成過程大體是這樣的,先期的地表水流經碳酸鹽岩地區時,沿岩石裂隙溶蝕下滲成為地下伏流,久而久之其通道成為溶洞,隨著地殼抬升露出地表,洞體變為橋孔,橋自天然塑造,故稱天生橋。我國的天生橋眾多,但以重慶武隆天生三橋景區之天生橋最為壯觀。在武隆縣羊水河峽谷中段1.5km谷段中,分布著天龍橋、青龍橋和黑龍橋三座巨型天生橋。天龍橋高235m,拱孔平均高度為96m,跨度平均34m;青龍橋高281m,拱孔平均高度103m,跨度平均31m;黑龍橋高223m,孔高平均116m,跨度平均28m,武隆天生三橋在世界上也屬最高大的喀斯特天生橋群。國內報道的天生橋有廣西樂業新化鄉布柳河仙人橋,高145m,拱高67m,跨度177.14m;貴州織金官寨鄉天生橋,橋高128m,拱孔高93m,跨度85m;貴州水城金盤鄉天生橋,橋高136m,拱孔高121m,跨度55m。其他尚有廣西興安白石鄉天生橋,雲南中旬天生橋、雲南彌度天生橋,貴州黎平天生橋,其高度、拱孔高度均不及武隆天生三橋。天生橋雄奇險峻,是引人遐思的旅遊資源,武隆天生橋是此類資源的極品。

(6)天坑

碳酸鹽岩地層中,因溶蝕、崩塌作用形成的巨型漏斗狀凹地,其下往往與地下河相通。天坑是中國學者提出的一個新的喀斯特術語,在國外此種地形被稱為「大型塌陷漏斗」。朱學穩對此種地貌有較深入研究。他把此類地貌描述為「四周為陡崖峭壁的環繞(基本圈閉),深度和直徑分別大於200m、300m,總容積大於10Mm3的喀斯特負地形」。這種地貌幽深奇險,對遊人有強烈吸引力。中國已發現的大型天坑有:重慶奉節小寨天坑(深度662m,為世界最深)、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最深為613m,(20km2內有天坑20多個,其密集度為世界之最)、四川興文岩灣天坑、重慶武隆篝口天坑等。這些天坑在規模上和形成特點上都具有「世界之最」。

(7)鈣華堆積景觀

喀斯特泉水沉澱形成的鈣華堆積構成的地貌景觀。這種景觀在我國最著名的景區有四川的黃龍、九寨溝風景區,雲南中甸的白水台風景區等。黃龍景區的主要鈣華景觀有金黃色的鈣華灘流(長2.5km,寬10~170m)。邊石壩-彩池(共8群2330個)、鈣華瀑布(由圓柱狀、半球狀的鈣華殼形成的外形似瀑布的鈣華堆積物,如洗身洞鈣華瀑布寬30餘米,高7.8m,流水越過壩頂亦成水瀑);九寨溝的主要景物是海子和瀑布。海子是大型的邊石壩-彩池,多數海子的邊壩是鈣華膠結作用所形成。瀑布的跌水也是由高大的鈣華壩所致。黃龍九寨屬於高寒山區(海拔3000m以上,平均氣溫低於5℃)鈣華堆積景觀,從科學上、美學上都有極高的價值,已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是旅遊資源中的極品。

(8)喀斯特旱洞

碳酸鹽岩經地下水溶蝕、沖蝕成為空洞和次生碳酸鹽沉積物,如石筍、鍾乳石、石花等構成的景觀。洞體脫離地下水面後成為旱洞。北京石花洞是旱洞的典型代表,洞體共有6層,上下高差130m,除洞中常見的洞穴堆積外,大片分布的月奶石(一種在寒冷條件下形成碳酸鈣凝膠)十分罕見,該洞之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在世界上都屬前列。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各種喀斯特洞穴近10萬處,目前已調查的長度超過500m的洞穴在400個以上,最長的洞穴是廣西樂業百朗洞(已探明長度75km),其次是湖北的騰龍洞(探明長度52.8km),洞體中最大的洞廳是貴州格必河洞中的苗廳(面積11.63×104m2)。洞穴不但以其美學和神秘性吸引遊人,而且不受季節影響,可以常年對遊人開放,是一種全天候旅遊資源。全國已開放的旅遊洞300餘處,這類資源開發潛力極大。

(9)喀斯特水洞

洞體仍處於地下水面且充水的一類洞穴。此種洞穴多是水平洞穴。遼寧本溪水洞是中國最大的水上游覽洞穴,洞長3074.5m,洞體水平,洞高平均8.8m,寬10~20m,已開發洞段長2438.4m,其中水道為2187.5m.該洞生於下奧陶紀石灰岩中,是太子河及其支流湯河地下徑流所致。從旅遊角度出發,能開展水上活動的洞穴,其游覽價值更大,因此,本分類方案將它列為一種獨立的洞穴類型。我國著名的水洞還有北京銀狐洞、貴州龍宮洞等。

(10)喀斯特文化洞

洞中有古人類、古動物或古文化(如岩畫等)遺存者。這種洞穴的科學考古價值往往大於旅遊價值。我國此類洞穴很多,對遊人開放的著名洞穴有北京周口店的中國猿人洞,廣西桂林航皮岩洞等。

(11)喀斯特峽谷

河流通過碳酸鹽岩地區由溶蝕、侵蝕和塌陷作用形成的條狀負地形。往往有階地及早期寬谷的遺跡。長江三峽是典型喀斯特峽谷,遊客可坐在舒適的江輪上,盡情欣賞水景、山景,體會大自然神奇力量。因此峽谷往往也是風景河段。

(12)喀斯特嶂谷

喀斯特嶂谷指兩壁陡立,谷底較窄(有時僅有數米至數十米),谷深遠遠大於谷寬的特殊谷地,這些谷地往往分布於河流的上游或中游,河流坡降大,水流急。從旅遊出發,這種谷地往往適於漂流活動,是一種上好參與型旅遊資源,貴州馬嶺河募集嶂谷是其典型代表。

(13)喀斯特瀑布

在碳酸鹽岩地區形成的瀑布,有山嶽型、河道型等。貴州黃果樹瀑布是河道型喀斯特瀑布的代表。當打幫河通過喀斯特地區時,在河道上形成一系列瀑布,黃果樹瀑布是其中的最大者,瀑布高66.8m,寬81.2m,巨大水流似從天降,水花飛舞,聲若驚雷,使遊人產生觸目驚心的美感。山嶽型瀑布是指在碳酸鹽岩山區陡崖上下瀉的水流,如雲南路南的大疊水瀑布、河南雲台山瀑布等。

(14)喀斯特泉

碳酸鹽岩分布區,地下水溶蝕作用出露地表者。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泉景區有濟南的趵突泉公園、山西太原晉祠公園和河南輝縣百泉風景區等。濟南趵突泉是由火成侵入岩在地下阻擋了寒武紀石灰岩層中的喀斯特地下水的流動,從而湧出地表成為歷史有名的泉水。其實濟南除趵突泉外還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泉等眾多的泉。在著名的《老殘游記》中把濟南描寫為「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濟南因此被稱為泉城。由於北方缺水,上述喀斯特泉景區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旅遊勝地。喀斯特旅遊資源不但類型多樣,而且精品、極品資源多,分布廣,是最具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類型。

Ⅵ 岩溶地貌景觀有什麼特點

岩溶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岩石以溶蝕作用為主所塑造的各種地表和地下的地貌。山東省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區之一,可溶性岩出露面積約為16200平方公里,廣泛分布於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在魯東有少量分布。魯中南地區的可溶性岩主要為古生界的石灰岩、白雲質灰岩、泥灰岩及白雲岩。魯東的可溶性岩主要是膠東群與粉子山群中的大理岩,以及蓬萊群香夼組石灰岩等,見於掖縣、蓬萊、福山、牟平、棲霞一帶。 山東的岩溶地貌是以溶蝕-侵蝕為主的溫帶岩溶地貌類型,以岩溶-侵蝕山地和丘陵為其總的地貌特徵,山區中的河流表現為旱谷特徵,在一定的地貌部位和高度部位發育和存留著石芽、溶溝、岩溶泉、溶蝕窪地與溶洞等岩溶形態。在可溶岩分布的海岸段,則形成海蝕-溶蝕為主的濱海岩溶地貌景觀。 九寨溝就是

Ⅶ 我國主要的喀斯特地貌類型有哪些典型的代表有哪些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三種。我國雲貴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區。

喀斯特地貌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

(7)岩溶景觀擴展閱讀:

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岩、硫酸鹽岩和鹵化鹽岩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岩>硫酸鹽岩>碳酸鹽岩;由於碳酸鹽岩種類較多,其各類岩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從岩石結構分析,結晶質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Ⅷ 全球岩溶峰林景觀對比

岩溶峰林地貌景觀是濕潤熱帶、亞熱帶的典型岩溶地貌景觀。它一般包括有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和孤峰平原三部分。但在全球很少發現有這樣典型的岩溶峰林景觀。

斯洛維尼亞的狄納爾岩溶區那裡有一些石灰岩山峰造型奇特,並有眾多的窪地和落水洞,山中發育有大量的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喀斯特這一岩溶術語,即出於此。那裡的石灰岩石峰即為岩溶峰林。

狄納爾喀斯特岩溶區成為世界岩溶研究的經典地區,有其自然條件方面的原因,也有社會歷史的原因。在自然條件方面,一是該地區有厚達5千米的連片分布的碳酸鹽岩;二是有復雜的地質構造和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將碳酸鹽岩抬升到海拔1000~2000m的高度;三是有豐富的降雨,一般年降水量為1500mm,多是集中在蒸發量小的冬季,從而使其有較多的地表水流,這幾個因素都有利於岩溶發育。

越南下龍灣,位於河內東150km的北部灣西部,在海面上由三疊系灰岩組成的峰林小島,星羅棋布,姿態萬千,小島上還有許多洞穴。這種峰林和我國廣西一帶喀斯特景觀相似,不同的是它不與準平原或大谷地相連,而是被海水所淹沒,似乎是林立的溶峰漂浮在海濤之中。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發育了峰林—準平原喀斯特景觀後,由於地殼沉降、海水上升,使相對平坦的平原沉入海水下。當然,後期的雨水淋濾,對海水面上的溶峰仍然繼續產生溶蝕作用。海水對海水面上的峰林山體產生溶蝕與沖蝕作用的結果,就發育了有海蝕的喀斯特現象與洞穴(圖3-59)。

圖3-59 越南下龍灣岩溶峰林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下龍灣海上岩溶峰林地貌景觀授予「世界自然遺產」稱號(表3-8)。

表3-8 桂林與下龍灣岩溶峰林特徵對比

岩溶峰林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並有大厚度,多時代的碳酸鹽岩大面積出露地區。以廣西桂林地區最為發育和典型。桂林山水,北起興安,南到陽朔100多千米,以峰秀、洞奇、石美、河清,引人入勝。由石灰岩組成的不同形態岩溶地貌景觀,有孤峰平原、峰林谷地、峰叢窪地、小片石林、眾多洞穴、地下暗河等。灕江由桂林到陽朔,兩岸峭拔的石灰岩翠山與迂迴的綠水相結合,形成長達百里的山水畫軸,被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

狄納爾岩溶區一直被譽為「經典岩溶區」但隨著我國岩溶科學研究的深入,以桂林岩溶峰林地貌為代表的中國南方濕潤熱帶岩溶峰林地貌愈來愈受到世界岩溶界的重視,英國牛津大學岩溶地貌學家斯維婷從1976年開始,十多次到桂林等地進行考察和科學研究,早在1976年第一次訪問桂林後就指出:「中國南方岩溶可以成為世界岩溶發育研究的最好模式」在廣西、貴州等省(區)廣泛分布的峰叢、峰林岩溶形態已被國際岩溶學界廣為接受,成為全世界濕潤熱帶、亞熱帶岩溶類型的典型形態,fengcong(峰叢),fenglin(峰林)已成為專業術語被國際岩溶界所應用。部分國外岩溶學家譽桂林為「世界喀斯特的首都」。

Ⅸ 什麼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景觀都有什麼特點

喀斯特地貌主要特徵體現在溶洞、天坑和豎井等地理現象。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鍾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

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省區分布較為廣泛。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岩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天坑和豎井主要是由於岩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窪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於陡峭的坡地兩側和窪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岩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9)岩溶景觀擴展閱讀:

喀斯特地貌的發育演化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

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