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主題
生態景觀林帶由綠色景觀帶(線)、景觀節點(點)和生態景觀帶(面)組成:內
生態景觀林容帶
綠化景觀帶是將主要高速公路、鐵路兩側20~50米林帶和沿海海岸基幹林帶、灘塗濕地紅樹林為主線,建成各具特色,景觀優美的生態景觀長廊;
景觀節點是沿線分布的城鎮村居、景區景點、服務區、車站、收費站、互通立交等景觀節點綠化、美化、園林化,形成景觀亮點;
生態景觀帶是將高速公路、鐵路和江河兩岸1公里可視范圍內的林地,改造提升森林質量和景觀質量,形成主題突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森林生態景觀。
㈡ 幫忙寫大約50個字的描述介紹這張照片風景的古文,主題是寧靜的瞬間
答案: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更多:
《蘭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桃花源記: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陋室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愛蓮說: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答謝中書書: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
記承天寺夜遊: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送東陽馬生序
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岳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㈢ 以愛為主題的句子與以風景為主題的句子(各三句)
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花的蜜——雨果 愛情是生活中的詩歌和太陽——蘇霍姆林斯基 愛情是不見火焰的烈火——卡蒙斯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 賀知章《詠柳》
天
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㈣ 留在心中的風景有什麼主題可寫具體的
我曾隨爸爸媽媽到過四季如春的雲南、煙霧迷濛的重慶、有「泉城」之稱的濟南、山水回甲天下的桂林答……但是我還是覺得馬蘭最好,我愛馬蘭。
馬蘭位於新疆中部的天山腳下,是中國核試驗基地的生活區。馬蘭很小,只有七平方公里,甚至在地圖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有人說:「它是城市風光和田園風光的結合體。」但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花園式的兵城。每個清晨,當嘹亮的軍號劃破天空,馬蘭城裡就會響起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那是解放軍叔叔在出早操。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威武自信。這是馬蘭一天的開始。
馬蘭有一位將軍爺爺說:「有多少普通的一天,就有多少偉大的一天。」正是一代代馬蘭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才在無垠的戈壁灘上炸響了一顆顆原子彈、氫彈,讓中國真正挺直了腰桿,讓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更有分量。
我愛馬蘭,不僅愛它秀美的風光,更愛馬蘭人所從事的偉大事業。我為自己是一個馬蘭的小成員而自豪。
㈤ 以景物為主題的作文
游故宮
作者:樂樂 | 學校:樂樂課堂 | 時間:2013-11-22
今天,我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都想來到的地方,世界著名的皇家園林,中國歷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宮,又叫紫禁城。那裡有許多珍寶,8000多間房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們先來到了天安門,門口有兩個大石獅子,好像在守著天安門。一進天安門,我就驚呆了,哇!好大的一個城樓呀!媽媽讓我在天安門樓照了幾張相,然後就進了端門,端門內有一大批武警在那裡訓練,我看見了那些武警整齊的步伐,聽著洪亮的聲音,我心裡暗暗佩服這些武警戰士,使他們在日夜守衛著天安門和故宮。
緊接著,我們又來到了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雄偉高大,左右城門上各有八十一個門釘,整個門,呈紅色,只有門釘是金色的,進到了午門里頭,哇!好大的廣場呀!比天安門還大好多呢!那裡還有很多幾百年前的大磚頭呢,不過,有好的磚頭,也有不好的磚頭。不好的由於常年風吹日曬,現在已經爛得不成樣子了,好的現在還完好無損,所以我們要愛護這些物品。之後,我們又來到了太和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東方三大殿」之一,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皇帝召見大臣的地方,裡面的柱子,皇帝的寶座,全是金色的,地板用的是俗稱金磚的石頭鋪的,我真佩服以前勞動人民人的聰明才智。太和殿中間的大樓梯是給皇帝走的,皇帝的椅子上,刻著一條大龍。人們稱為龍椅。在外邊,皇帝走的是用石頭刻的龍路,旁邊,是大臣走的路,走的是一個一個的台階。
然後,我們又來到了御花園,那裡有許多百年的古樹、像龍一樣的歪脖子樹,有的古樹,枝葉茂盛;有的古樹,只有一個樹枝茂盛;有的古樹的樹干呈棕色,還有的古樹呈黑棕色。還有的樹根一根搭一根特別亂,還有的樹根埋在了土裡,看不見根。我們又往外走,看見了一座石山,石山上有一座亭子,是黃帝觀賞景色的。石山上還有樓梯所以上去非常方便。
最後,我們就離開了故宮。這次的遊玩使我增長了許多知識,我永遠也不能忘記這有意義的一天。
㈥ 最美的風景作文該怎麼寫 有什麼主題好寫點的
可以直接寫風景,這樣的話就是風景描寫,游記類的,一般就是歌頌自然,表專達自己的屬喜愛之情。
也可以升華主體,把「最美的風景」寫成敘事作文,可以寫那看見或經歷過的,讓你感動的事或者是人,舉個例:《第一次》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男主角的爸爸每次下雨都會在那個街口指揮交通,防止有人發生車禍。。。這也是最美的風景,心靈的美麗
㈦ 以風景為主題的400字作文
山的美麗不僅在於他容納飛禽走獸,怪石嶙峋,蒼松翠柏,還在於他的四季更妝,花開葉落,冬季長眠;水的美麗不僅在於他洶涌澎湃,大浪淘沙,氣勢威武,更在於他的曲折迂迴,脈脈柔情,百流匯集。
山的美在春季被眾人贊美。他孕育了新生。讓綠色的光澤映亮人間,於是便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朦朧,更有「兩山排闥送青來」的茂盛,還有「綠色是新生的開始」之嘆服。
山的美在夏季也沒被人遺忘。他百花爭艷,萬紫千紅,香遠益清,幽芳傳谷。所有人在這一刻都如痴如醉,陶醉在美麗之中。但不久,秋便匆匆的趕來。
「秋風蕭瑟」,「生命乾涸的開始」給秋天的山帶來沉重的打擊。但「沒,美麗無處不在」,於是乎,便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慨嘆,「晴空一鶴排雲上」也給秋帶來了涼涼的美意。
㈧ 作文最美的風景該圍繞什麼主題去寫呢
我是一名小小的攝影師,一直都在尋找那最美的風景,每到一處,我便會仔仔細細的觀察,並拍攝下來。在我的相冊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照片,可我還是未找到最美的風景,那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我來到一處戈壁荒漠時,風在我耳邊呼呼地吹響沙上那殘破的戰旗依舊屹立不倒,此時我好像聽見了沖鋒的號角,好像看見了士兵們沖鋒陷陣.英勇殺敵,我緩過神來,連忙按下快門,當我看到這張照片時,發現這雖然有了粗獷與神秘之美,卻又少了些說不出來的東西。
我又來到江南水鄉,那清爽的微風吹拂著我,那一座座簡陋的而又復雜的石橋震撼著我,我登上石橋,向下俯身看去,那緩緩而流的水,讓人感到不是水在流,而是橋在流。岸邊植著幾棵柳樹,柳樹長長的枝條伸入水中,打破了石橋的倒影,令人感到虛虛實實,假假真真,我陶醉在這水鄉柔情之中,不急不慢地按下了快門,彷彿我的情緒也被它所感染了。我的攝像機里便留下了一幅唯美的水與橋融合的畫卷。可我還是覺得少了些許什麼,便繼續尋找那最美的風景。
在尋找最美風景的路上,我找尋了許多地方,拍攝下來的照片總是無一例外的少了些什麼,終於,有那麼一個早晨,我遇見了一名老者,向他詢問,他什麼也沒說,轉過身去,邁開大步走遠了,我領會了他的用意,隨他而去,他帶我來到一片沙漠前,此時已經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照耀著沙土,沙土散發出金色的光芒,順他手看去,一大一小兩只駱駝便映入了我的眼簾,它們正向清泉走去,在喝完水後,一大一小兩只駱駝滿足地轉過身,陽光映照這它們遠行的腳印,在最後的余暉中走遠了,我喃喃道:「這,才是最美的風景……
㈨ 以風景為主題的作文200
風景
風景不一定是要壯麗的景觀,一個人的一個小小的舉動也能成為一個亮麗的風景.
潮退了,一個小男孩在海邊一次一次的彎腰,沒有人明白他的用意,一個老人走上前,看到小男孩正拾起海灘上未能回歸大海的魚兒,用力的扔向大海.老人不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沒有意義的,這兒有成千上萬的魚兒被沖上海岸,放棄吧.」小男孩頭也不抬地說:「但這對魚兒來說,我這個小舉動就拯救了他們的生命.」
這就是一道風景,它平凡卻讓人為之動容,一道美麗的風景.
一個雨天,一個學生因為未帶雨具,被困在了學校了.這時他突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他的母親,只見她披著雨衣,拿著一把傘來接他了.學生快步走了上去.母親急忙脫下雨衣,給她的孩子披上,自己撐起了雨傘.風夾雜著雨向她打來,衣服被打濕了,但還把傘撐向兒子,為兒子遮風擋雨.
這就是一道風景,它可能隨處可見,但這就是母奶,一道亮麗的風景.
一個夏日,烈日當空,可環衛工人依然穿著厚重的工作服,穿梭於煙塵滾滾的道路之間,維持著城市的整潔和美麗,雖然有著「城市美容師」的美譽,但他們卻拿著微薄的工資,住著簡陋的房屋.可最難得的也在此:他們依然默默工作,肩負自己的責任,他們沒有青春的容貌,也沒有華麗的意識,但他們打掃街道的身影確實一道美麗的風景.
這是一道風景,這雖然是常見的,但這卻是讓人心生敬佩的風景.
在學校里,同學們互幫互助,小陳有了問題,班長耐心地給他講解,一點也不計較以前的種種不快,寬容的對待別人,老師也耐心地解答同學們的提問,放棄了自己的歇息時間,把心思都放在了學生上.班級里充滿了學習的氛圍,這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吧!
這一件件小事都足以然人感動,這也許就是我們心中的風景吧!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因為它雖精短,卻包含了很深的哲理.
風景無處不在,因為它就融在我們的生活中.
風景不需要雍容華貴,也不需要富麗堂皇,它可以是朴實的、善良的,在我眼中,晴天是一種風景,雨天也是一種風景.在晴天,我們可以沐浴在陽光下,貼近大自然的懷抱;在雨天,我們可以坐在窗口,看著窗外的風景,讓思緒飛馳在千里之外,讓心靈洗去憂郁,留下快樂,洗去灰塵,留下純潔.
風景不要多麼的宏偉壯觀,也無需中外馳名,它可以是清新的、自然的.一片不大的草地便是足以令我高興,我可以吸著空氣中淡淡的青草香,漫步在淺淺的草叢中,我喜歡褲腳被露水沾濕的感覺,在草地上香香地睡上一覺,讓大自然在夢中盡情的舒展;我可以嗅著淡淡的花香,聽著花開花落的聲音,用心來感受一切,我要折下一朵花,獻給心愛的人,獻給我的母親,讓她們和我一起分享發現風景的快樂.
風景可以不是風花雪月,沒有悲傷離合的動人情節,我眼中的風景是「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是「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我眼中的風景是誇父、精衛、愚公的執著,是牛頓、愛因斯坦的智慧,是特洛伊、古羅馬戰爭的熱血沸騰,血脈噴張……
我是一個善於發現風景的人,我所發現的風景有喜、有悲,風景雖然不同但看風景的平和心態是相同的,所以在我心中,風景總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絢麗多彩……
㈩ 求一套 風景主題的PPT 要十六頁就行 最好漂亮點 謝了! 急!!!!!!!!!!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