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邊的景色
㈠ 井沿前的景色的句子
描寫井沿前的句子,可以通過對一些植物的描寫,描寫植物的茂盛。也可以直接描寫井沿光滑。
㈡ 天井湖公園的景色作文四百字
秋天,我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公園遊玩。
走近公園,看見兩只石獅蹲在大門的旁邊,好像在歡版迎著權遊客的到來。
進了公園,一個大花壇映入眼簾。一朵朵菊花開得很茂盛,紅的似火、黃的似金、粉的像霞、白的如雪……菊花的枝是墨綠的,很細。葉子像張開的手掌。花瓣一絲一絲的,像盛開著的煙花。花壇里還有花瓣金黃色、花蕊火紅色的金龍吐珠……
過了花壇,便看見了一個噴泉。池中間挺立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石鶴,它昂著頭,尖尖的嘴對著天空,從嘴裡吐出了一根細細的水柱,濺起朵朵水花。水濺到臉上,冰涼冰涼的。
噴泉旁邊有一個魚池。小魚們在池裡悠閑自在地游淶游去,追逐嬉戲,不時有遊客扔一些魚食下去,小魚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搶,惹得遊客們哈哈大笑。
時間過得真快,太陽已經慢慢的向西邊靠近了,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美麗的公園。
㈢ 我得家鄉在潮南區井都鎮的景色怎麼寫
汕頭市潮南區
一、歷史沿革
「隆井之村曰古埕、曰浦東、曰渡頭、曰平湖、曰練江、曰後洲、曰甘泉、曰古汀、曰神山。而神山、練江、浦東三村人眾初猶設土圍居之,厥後竟被海寇焚毀,無一村得完者。至今人家屋宇盡變為荊棘,江南一望極目蕭然矣。」——明隆慶《潮陽縣志》
「隆井都,在練江之南。
練江(廢)、古埕、浦東、平湖東、平湖西、古汀、神山、甘泉(廢)、後溪墘(廢)、鳳洲、渡頭、隴尾、東門仔、上店、南厝、蘆池、東溪頭、益裕(即新
鄉)。案隆井一都乃縣唇齒之區,臨江對峙,為縣股肱。內地與海澨迥別,數鄉多詩書世族。居民田少,以魚鹽為業,園圃半之。人知方而聽約束,與邑相呼吸。鄉
外距海三十里,無港道可通潮,長則濤翻,退則沙積,船隻經此必壤。從來海寇無有取道於此者。洵邑江南無形之長城也。故都惟以海門為咽喉焉。」——光緒《潮
陽縣志》
井都,是隆井都之省稱。據1996年《汕頭市地名志》「井都鎮」條:「……因地處沙灘地帶,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故明、清稱隆井都,後改稱井都。民國初廢
都為區,屬縣第七區,1952年稱十五區,1954年稱井都區,1956年稱井都鄉,1953年與沙隴合建金星公社。1959年析置井都公社,1983年
改區,1986年建鎮。」2003年潮陽市撤市改區,井都鎮屬潮南區。
二、地方特產
井都蘿卜
蘿卜俗稱菜頭。井都鎮地處沿海,大部分土地由濱海半流動沙土聚積而成,土層深厚鬆散,適宜種植蘿卜,已有數百年的栽培歷史。其所產蘿卜,個大皮薄、肉白
嫩,為大宗特產。井都蘿卜有早、晚種之分。早蘿卜有「馬耳」、「長葉」2個品種,多作家常食蔬。晚蘿卜為南畔州品種,多腌制為酸甜菜頭片,曬製成菜脯或制
成蘿卜罐頭。其種子可入葯,稱萊菔子。
井都菜脯色澤碧黃鮮艷,肉厚酥脆,味道鮮甜,可調煮多種潮汕湯菜,且富含糖份、維生素C、鈣、磷等無機鹽及澱粉分解酶,能助消化,促食慾,為時尚佐膳佳品。
三、旅遊景點
金獅藍寺
西林庵在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井都鎮上南居委北側,因其兩邊有神山荔頭山及與之相距2.5公里的平湖西荔頭山,被稱為兩只獅眼,西林庵處於「獅地」,因而也被稱為金獅藍寺。
人文歷史
西林庵是明朝洪武廿二年(1389)由邑人、河南開封府蘭陽縣令鄭有武拓建的,建築面積五百平方米。這里曾是潮人、江西撫川通判鄭廣文早年的讀書處。後該
庵寺被倭寇所毀。清康熙壬申年(1692),邑人武舉鄭宣籌資復建。清光緒年間,鄉人又集資重修。兩次修建的碑記現仍保存於庵寺內。
㈣ 井岡山的景色
井岡山
http://jgshan.vip.sina.com/
井岡山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其中部為崇山峻嶺,兩側為低山丘陵,從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岡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進入「城堡」必經的「城關」把守此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1927年秋,毛澤東。朱德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中國工家紅軍,在這里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因而井岡山以「革命搖籃」而飲譽海內外。1982年,這里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抨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園林城。
這片神奇的土地,曾經養育了毛澤東、朱德等一代偉人。30多外革命遺址仍保存良好,其中國家級保護遺址10外,省級保護遺址2處,市級保護遺址17外。館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和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詳細記述了 井岡山斗爭的光榮歷史。您欲探究中國現代革命史跡、追尋先烈光榮傳統,井岡山將給您滿意的答復。井岡山不僅革命遺址眾多,而且風影非常秀麗,風景名勝區面積達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龍潭、黃洋界、五指峰、筆架山、仙口、桐木嶺、湘洲八大景區,有景點60餘處,景物景觀270多個。雄偉的山巒,怪異的山石,參天的古樹,神奇的飛瀑,磅的雲海,瑰麗的日出,爛漫的杜鵑,奇異的溶洞,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宜人,四季咸游,春賞杜鵑、夏觀去海、秋眺秀色、冬覽雪景。是觀光瀏覽、避暑療養、科學考察、歷史研究的好去處。難怪中國當代文豪、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同志在瞻仰革命遺址,瀏覽龍潭風景區後,發出「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游」的慨嘆。
井岡山區不僅地勢險峻,崖路崎嶇,而且溪流密布。這些溪流有的急湍而下,有的依山縈繞,有的卻飛流成瀑,給壯麗的井岡山增添了無限風光。井岡山林竹茂密,花木繁多,這里不僅有千山樹,萬山水,走路不見天的片片山林,漫山遍野還有鬱郁蒼蒼的井岡翠竹和杜鵑,為多姿的井岡更添風采。
茨坪和五大哨口
茨坪,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坐落在崇山台間的小盆地。 這是游覽井岡山到的地方。現在,這里已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 等。從茨坪到各個紀念地及主要風景游覽點,都有道路相通。以革命戰 場聞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絕妙之處。它們離茨坪不遠,有五哨公 路通達。五大哨口中最值得一游的是黃洋界。黃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 臨下,扼居山口,形勢險要,當地群眾稱之為摩天嶺。在這里放眼四望, 群山起伏,層層疊疊;白雲翻騰,猶如汪洋大海。當年的哨口工事和上 山小路還依稀可見,紅軍營房保存完好。現在這里建有一座黃洋界保衛 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同志書寫。另一面鐫刻毛澤東同志的《西江 月井岡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
景色壯麗的翡翠谷
除革命紀念地外,井岡山還有許多風景點,位於茨坪西北7公里的 翡翠谷(即龍潭風景區),以飛瀑碧潭、奇花異樹著稱,是井岡山最重 要的風景區。在這個長約2公里的山谷中,有好幾處雄偉的瀑布。其中 最壯麗的是碧玉潭,凌空飛瀉,高達67米。與翡翠谷相連的景區名金獅 面。這里多奇峰怪石。有迴音壁、一線天、琴台、金龜擊鼓等景點。雙 峰夾峙的一線天,僅有一線天空透陽光,高約百餘米,石階梯道,寬度 只能容一人行走。這里的瀑布也頗具特色,如白龍瀑,是一種間歇瀑, 瀑布落差達82米,水量不大,但隔幾秒鍾,就會「嘩」的一聲湧起幾米 高的白浪,隨即又趨平靜。茨坪東北12公里的桐木嶺哨口附近,有一岩 洞,因洞中常年棲息石燕(蝙蝠),因而名之為石燕洞。洞長達1000米, 由七個大洞及一些小洞組成,最大的洞,高約60米,寬50米,洞中布滿 晶瑩剔透,琳琅滿目的鍾乳石。 井岡山上林木繁茂,有各類植物3800多種,其中香果樹、銀杏、水 杉、鵝掌揪、井岡杜鵑等,均屬名貴珍稀植物。一般杜鵑花都是叢生灌, 這里卻能長成直徑達2尺有餘的大樹,而且品種很多,當春夏之交,漫 山遍野杜鵑花盛開,景色迷人。井岡山上動物種類也很多,主要的珍貴 動物有華南虎、雲豹、短尾猴等。
旅遊服務
去井岡山游覽主要坐汽車前往,從南昌、贛州以及湖南長沙,可以 分別通過泰和、遂川和寧岡等地進入。民航班機可達茨坪180公里的贛 州市,包機可達距茨坪80公里和太和機場。從上海方向去,可乘火車至 南昌,然後改乘長途汽車前往,汽車要開一天。住宿有井岡山賓館、井 岡山大廈、井岡山飯店。井岡山中國旅行社、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 都在茨坪。 井岡山的物質特產有獼猴桃、金桂、山梨、楊梅、石耳、木耳、香 菇、玉蘭片、玉溪荼、黃連、邊山七、屏風、玩具、首飾盒等。 地方風味菜有石耳燉雞、炒雙冬、怪味菜、燒狗肉等。
㈤ 江西省井岡山的風景名勝。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黃洋界茨坪西北面17公里處,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每拔1343米,這里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的雲霧,好象汪洋大海,一望無垠,故又名「汪洋界」。
五指峰位於茨坪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亘數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還是個「神秘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台」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已列為自然保護區。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故名「游擊洞」。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座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茨坪是井岡山市政府所在地,海拔820多米,是一座美麗的公園式山城,高樓林立,古木參天,賓館、旅社、飯店等旅遊設施齊全,旅遊車可通往各大景點。茨坪中央是挹翠湖公園,綠蔭如蓋、湖面如鏡、亭台樓閣相映成趣。南端的南山公園,火炬台氣勢磅礴,北端為雕塑園,有全國著名的雕塑家用青銅、漢白玉、花崗石等雕塑成比真人略大的17位最早在井岡山從事革命活動的人物,其中有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袁文才、王佐、賀子珍、陳正人等當年的形象,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依山臨水,聳立於捐翠湖旁,與茨坪革命舊址群隔湖相望。該館始建於1959年,館名由朱德元帥親筆手書,建築古樸庄嚴,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館舍建築面積達3065平方米,陳列面積2000餘平方米,其中原物860多件。這些文物、圖片再現了井岡山斗爭的光輝歷程,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在茨坪北面、山體如一座羅漢大佛像、林木蔥郁的北岩峰落成,坐北朝南,佔地26.68公頃。
井岡山五龍潭其中之一.是五潭中形態最美的一潭。在瀑布出水口處有一卷髻狀蒼石,水流則分兩股迂迥,在蒼石下又合成一股蜿蜒而下,遠看第五潭瀑布,好似一位身著大袍裙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線條輪廓極其分明,故名仙女瀑。仙女瀑布落差四十餘米,潭面開闊,深不見底.
龍潭瀑布群位於茨坪北面七公里處,有五潭十八瀑之稱。龍潭以瀑布眾多、落差較大,形態優美而著稱。
筆架山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1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筆架山位於茨坪西南二十公里處,因峰巒的十七個峰次排列,形同筆架,故而得名。景區內以揚眉峰為中心,以險峰、奇石、古松和杜鵑等景觀為特色,以雲海和日出為奇觀,來此一游,可大飽眼福。特別是在這里可以觀賞罕見的「十里杜鵑林」,它綿亘在這17里的山峰的峰脊上,每年暮春初夏,群花怒放。綿亘的十七峰的峰脊上,杜鵑成林,組成了一條杜鵑廊。這里的杜鵑獨具特色,全部是大樹,一般都有六、七米高,最高的有十多米,樹徑一般在五、六十公分之間,最大的達一點二米。而且杜鵑品種眾多,計有猴頭杜鵑、雲綿杜鵑、井岡杜鵑、鹿角杜鵑、紅毛杜鵑、小葉杜鵑、江西杜鵑等二十六種。由於高山氣候,加上杜鵑品種繁多,筆架山杜鵑林盛花期也較長,從每年四月上旬一直到五月底,花開一個半月,盛花時節架山成了一望無涯的花海,紅花、紫花、黃花、白花、還有三色相繼的花,競相怒放。上暮春初夏時節,是賞杜鵑的最好季節。
大井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2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大井位於茨坪西北面七公里處,革命歷史參觀點有毛澤東同志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等。
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沖國工農革命軍上井岡山首先就到達這里。他領導紅軍深入群眾,向群眾宣傳革命真理,組織、武裝群眾、幫助群眾進行生產勞動,解決實際困難。
挹翠湖公園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還沒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挹翠湖公園位於茨坪中心,四周為茨坪的林蔭大道所環繞,環境十分幽雅,也是憩息和玩賞的極好場所。游園佔地面積120餘畝,園內有挹翠湖、茶室、亭榭、盆趣園等游賞景點。在公園北端還建有中國優秀旅遊城「馬踏飛燕」雕塑標志。園內有水面80多畝,著名書法家陸儼少為之題寫「挹翠映波」,因而命名為挹翠湖。湖心島上山岩譎奇,蕙蘭爭艷。倚欄小憩,頗有唐代詩人所描繪的「閑雲潭影日悠悠」之趣。
小井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還沒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小井位於茨坪北面六公里處,這里有中國紅軍的一所醫院——「紅光」醫院,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對外開放。當年的「紅光」醫院設有門診室、手術室、病床等,共三十二個房間,可容紅領巾的傷病員二百多人。
革命烈士陵園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1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景區簡介
位於茨坪北面,遍植蒼松翠柏,氣象庄嚴肅穆。烈士紀念堂內存放著井岡山斗爭時期為革命英勇捐軀的烈士的遺像,還存放著部分老革命家的骨灰。
景色特點
紅軍造幣廠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還沒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1)
五大哨口
江西 / 井岡山
1人想去/1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五大哨口是進入井岡山中心地區的重要山中隘道。這里山峰陡峭,峽谷幽深。北面有黃洋界,北面有八面山,西南面有雙馬石,南面有硃砂沖,東西有桐木嶺,通稱「五大哨口」。
井崗山碑林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還沒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0)
井岡山碑林始建於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節起對外開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別具一番情趣。「井岡山碑林」為書法家舒同題寫。
龍潭風景區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還沒人來過
游記(0) / 圖片(2)
龍潭位於茨坪西北面7公里處,由五龍潭和金獅面兩個景區組成,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五神河是龍潭「五潭十八瀑」的源泉。溪水沖擊小井峽谷後,陡然跌落絕壁之下,又連續飛下四級斷崖,形成梯狀的五個氣勢磅礴的瀑布和深潭,這就是碧玉、鎖龍、珍珠、擊鼓、玉女等五潭五瀑。細察五潭,碧水泱泱,樹影幢幢,崖壁如刀削斧鑿,崖腳怪石,汀芷競秀,綠蔭覆蓋四周。仰觀五瀑,潭潭無俗水,瀑瀑似神女,隨景暢想曲,千姿心中意。1977年夏,著名畫家陸儼少游歷龍潭繪畫時,驚嘆不已,既繪畫又作詩記興雲:
黃陽界
江西 / 井岡山
還沒人想去/1人來過
游記(3) / 圖片(3)
位於茨坪西北面,這裏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形勢險要,時常彌漫著茫茫雲霧,好像一望無垠的汪洋大海,故又名「汪洋界」。關於黃洋界的名字來歷,當地還有一種說法。傳說古時在這里靠寧岡方向的村莊里住的是姓黃的當地人;靠井岡山這邊的村莊里住的是楊姓客家人。為了互不侵犯,兩村的人在中央立了一塊石碑為界,名為「黃楊界」。因為這里屬萬洋山的分支,又因「洋」和「楊」同音,後來又寫作「黃洋界」。
花果山
江西 / 井岡山
游記(0) / 圖片(0)
花果山位於茨坪東面一公里處,因這里山花爛漫,盛產楊梅,故而得名。花果山的桂花坪、蘭花坪是游覽勝地。這兩處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桂花坪連片集生著數百華的桂花樹。桂花樹的樹圍,一人難以合抱,桂樹的冠幅,遮蔭數十米。每年七、八月間,桂花遍地,香飄百里。蘭花坪綠樹蔭中叢生著井岡山特有的蘭花品種「井岡春蘭」。桂花坪周圍有近百公頃茶園,江西優質名茶「井岡翠綠」即產於此。1962年朱德同志重上井岡山,就曾在此賞蘭品茶。
茅坪村-八角樓
茅坪位於寧岡縣東南16公里處,距茨坪36公里,現有公路相通。井岡山斗爭時期,湘贛邊界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紅軍後勤機關曾設立於此。現存革命舊址20多處,主要有八角樓毛澤東舊居、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舊址等。八角樓是茅坪村謝氏慎公祠後面的一棟土磚結構的兩層樓房,因裝飾癢八角天窗而得名。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毛澤東經常在這里居住和辦公,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等光輝著作。現樓內陳列著毛澤東當年用過的大硯台、竹筒鐵盞青油燈等物品。
㈥ 作文描寫白馬井花海的景色
白馬井古跡 在隋唐時就有文字記載,抱驛都舊志雲:後伏波將軍乘白馬刨沙得泉內,因為井去海濤才四十五步容,其味清甘,鄉人於井上立伏波廟。又雲:唐懿宗咸通五年,命辛傳李四將部兵過南灘港,適渴其白馬澌啖刨沙得泉。我國傑出作家、大詩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1961年游覽考察白馬井時寫的《白馬井港》詩,在詩序中有段關於古跡的考證的文字:在港口附近,聞跡有井,有祠祀伏波。傳說伏波將軍來此時,有白馬蹴地得泉,鑿井因名"白馬"。此望文生訓之說耳,實則白馬即是伏波,古無輕唇音,伏讀如白,波馬音亦相近。由此古音,可斷定伏波將軍確曾前來儋耳。唯不知系路伏波抑馬伏波耳。蘇東坡《伏波調記》雲:"漢有兩伏波,皆在功德於嶺南之民。前伏波,邳高路侯也。後伏波,新息馬侯也。……古今所傳,莫能定於一"。東坡生於北宋,已難"定於一",今則更難定矣。
白馬井古跡 隨著洋浦港的開發建設和白馬井開發區、白馬井邊貿市場的設立,白馬井鎮建起了白馬井賓館、金港大酒店、坤馬大酒店等一批上檔次的餐食住宿項目,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還建成一條1公里長的商業街;街上有200多輛摩托客運車和渡口摩托遊艇,為旅遊者提供多項旅遊服務,國內外遊人日益增多。
㈦ 詞語補充:()此不疲,離鄉()井,()辰美景
樂此不疲,離鄉背井,良辰美景。
希望能幫到你,如果滿意,請點贊採納。
㈧ 靜夜思井沿前的景色一是什麼意思
靜夜思描寫的是詩人在揚州旅舍寂靜的月夜景色,表達了詩人了的思念家鄉的感受。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㈨ 描繪滿井的景色
original version
滿井游記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露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壘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translation
北方氣候寒冷,花朝節後,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風。冷風一刮就飛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間屋子裡面,想要出去卻出不去。每次冒風在路上快步走,還不到百步,就折返回來。
廿二日,天氣稍稍暖和,和幾個朋友一起走出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在堤岸兩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點濕潤,一眼望去,四面空闊,感覺好像脫離樊籠的飛鵠。這時水面上的結冰開始溶解,水波上的顏色也才顯得明凈,水面層層微波盪漾有如層層的魚鱗,水清澈見底,亮晶晶像剛從鏡匣打開的鏡子,忽然射出了冷光。山巒被晴雪洗滌過,山色娟秀好像剛擦拭過一般,鮮明亮麗,像出色的美人剛洗過臉,梳好頭發。柳條剛要發芽又還沒發芽,柔嫩的柳梢被風吹拂,麥田裡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長。遊客雖還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邊喝酒、邊唱歌的人,美女騎在驢子上的人,也時時見得到,風力雖然還強勁,但是步行仍然會汗流浹背。那些在沙上曝曬太陽的水鳥,在浪頭吸水的魚兒,都悠然自得,毛羽鱗鰭之間,都充滿著喜氣。我這才知道:郊野田原之間,未嘗沒有春天的消息,只是住在城裡頭的人不知道罷了。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110回答者: jessing - 舉人 五級 2006-8-10 16:09
我來評論>>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致以萬分感謝!謝了!
相關內容
• 文言文《滿井游記》答案及翻譯
• 《滿井游記》的全文翻譯
• 惡能無紀 滿井游記 的"紀"翻譯時是否通"記"
• 跪求《醉翁亭記》與《滿井游記》的全文翻譯
• 滿井游記的全文翻譯
更多相關問題>>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
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
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
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
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
木之間者,唯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譯文】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後,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颳起來,一颳起來
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裡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
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
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
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
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
洗過後,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
環形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裡低矮的麥苗
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
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
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
天,可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它啊。游歷而不會荒廢正事,而能灑脫地寄游於山石草木
之間的,只有我這個小官了。而這里又靠近我的工作處,我的遊程就從這里開始,哪能沒
有記錄呢?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萬曆十六年(1588)
中舉人。次年,拜著名文學家、文藝評論家李贄為師,深受其影響。萬曆二十年中進士,
此後,反復地做官又棄官,多方游歷,著書立說。萬曆三十七年,遷稽勛郎中,赴秦中典
試,事畢,請假歸里,定居沙市。
作品多寫閑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間疾苦,對當時政治現實有所批判。作品風格率真自
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游記很著名。明人張岱說:「古人記山水乎,太上酈道元,其次柳
子厚,近時則袁中郎。」(《琅環文集 ž 跋寓山注其二》)袁宏道文集最早刊本:明朝
萬曆刊本。今人錢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箋校》。
回答者: Gary21978 - 探花 十級 2006-8-10 16:06
滿井游記 作者: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颳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裡,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後,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遊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賞析
本文作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台,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餘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裡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遊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遊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麼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曆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後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於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回答者: htytc - 經理 四級 2006-8-10 16:06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唯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譯文: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以後,冬天留下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經常颳起來,一颳起來時就飛沙走石。我躲在一間屋子裡面,想出去卻不能。每次頂著寒風快步走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返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同幾個朋友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稍微濕潤,放眼望去,空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像籠子里逃出的天鵝。在這時,薄冰開始溶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像魚鱗一樣的波浪一層層的,水清澈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鏡子剛剛打開冷光突然從鏡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溶化的雪水洗過後,美好的樣子好像擦過一樣,鮮明美好而又明媚,好像美麗的少女洗過臉剛剛梳好環形的發髻一樣。柳條將要舒展沒有舒展,柔嫩的柳梢頭在風中散開,麥田裡低矮的麥苗才一寸左右。遊人雖然不多,但是汲泉水來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紅裝騎驢的,也經常有。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走路就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汲水的魚兒,都悠閑自在,羽毛鱗鬣中間,都充滿了歡樂氣氛。我才知道城郊田野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它啊。游歷而不會荒廢正事,而能灑脫地寄游於山石草木之間的,只有我這個小官了。而這里又靠近我的工作處,我的遊程就從這里開始,哪能沒有記錄呢?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
㈩ 背井離鄉的井和景色的景的讀音有什麼不同
jǐng,都是第三聲,沒有什麼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