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景觀
『壹』 QQ農場綠色景觀樹怎麼得到
韓雅浩很高興為你解答疑問; 目前QQ農場綠色景觀樹可以通過加工坊的魔盒隨機得到的,祝你好運!希望採納!
『貳』 qq農場的景觀樹有什麼用
裝飾的
『叄』 興隆庄鎮與中捷友誼農場的景觀特徵對比分析
以景觀分析軟體FRAGSTATS3.3計算的兗州市興隆庄鎮農田景觀指數和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指數為基礎,其中兗州景觀樣本數為970個、中捷農場景觀樣本數為290個,採用EXCEL對農田斑塊面積(AREA)、周長(PERIM)、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斑塊形狀指數(SHAPE)、分維度(FRAC)等景觀指數進行相關分析,主要有農田斑塊面積(AREA)與周長(PERIM)、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與面積(AREA)、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與周長(PERIM)、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面積(AREA)、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周長(PERIM)、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周長面積比(PARA)、分維度(FRAC)與面積(AREA)、分維度(FRAC)與周長(PERIM)、分維度(FRAC)與周長面積比(PARA)、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分維度(FRAC)等(見圖3-12)。
其結果為:①農田斑塊面積(AREA)與周長(PERIM)呈線性關系;②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與面積(AREA)、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與周長(PERIM)呈指數關系,AREA越小、PARA越大,斑塊形狀越狹長或不規則、PARA越大;③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面積(AREA)、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周長(PERIM)、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周長面積比(PARA)之間均為線性關系,前兩者為正相關,後者呈負相關,表明PARA越大,斑塊AREA越小,形狀可能越不規則;④分維度(FRAC)與面積(AREA)、分維度(FRAC)與周長(PERIM)、分維度(FRAC)與周長面積比(PARA)之間均為線性關系,前兩者為正相關,後者呈負相關;⑤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分維度(FRAC)之間均為線性關系,兩者為正相關,說明人工干擾下的農田景觀斑塊形狀較規則,景觀多樣性較小。農田形狀指數越大,田塊形狀越復雜,受到的干擾越小,農田形狀指數越小,田塊幾何形狀越簡單,受到的干擾越大。
兗州市興隆庄鎮不同時期農田景觀格局表明:隨著開采沉陷范圍的擴大,斑塊密度減少,斑塊面積和斑塊周長增加,農田集約程度下降;沉陷農田的景觀形狀指數(LSI)較大,形狀不規則,斑塊形狀指數仍然接近1,即斑塊沉陷邊界規則,區域地下煤層地勢平緩;未沉陷農田與外界其他鄉鎮的廊道的連接度非常低,廊道密度偏高,連接度差,農田利用率低,農田和農田恢復資金投入少。而且與機械化程度較高的農場相比(表3-2、3-3,圖3-13、3-14),SHAPE、FARA都與其有明顯的差距,存在農田景觀滯後性。因此,必須從生態安全形度出發,加大採煤沉陷地復墾力度,加快現有農田現代化進程,保障區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表3-2 形狀指數差異顯著性分析表
表3-3 分維數差異顯著性分析表
圖3-12 農田景觀格局指數關系(1)
圖3-12 農田景觀格局指數關系(2)
圖3-13 形狀指數差異顯著性圖
圖3-14 分維數差異顯著性圖
『肆』 現在qq農場還能挖到景觀樹種子嗎
挖不到了,挖景觀樹的時期早就過了,只能黃鑽的買種子了
『伍』 QQ農場等級超過了5級為什麼不能買紅色,綠色,黃色景觀樹
因為要黃鑽才可以購買哦~ o(* ̄▽ ̄*)ブ
『陸』 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特徵與演變
2.6.2.1 建場前農田景觀格局
黃驊縣朱莊子、胡莊子以東,石碑河與黃浪渠兩側地帶,約有鹽荒地133.33 hm2,此帶土壤成土母質為河流三角洲沖積物,從許多剖面表層可看到沖積的痕跡與深淺交錯的層次,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尚未完全風化的淡水生物遺體。在地表以下1~3 m多為重壤土,亦未發現海底沉積物,從而,說明此地的沖積年代是較為久遠的。
區內村莊系450年前明朝永樂年間遷居於此,此時,因距海近,均以曬鹽為生,地面生草約在350年前,群眾的點片墾荒與飼養畜牧等農事活動約在250年前。自1948~1950年開挖了石碑河及黃浪排水渠後,減輕了瀝水對此地區淹沒侵蝕為害的程度,地表植被因而有所好轉,鹽土面積也逐漸縮小,地表野生植物群落主要為草甸型植物和沼澤性植物(圖2-3)。
1955年9月滄縣專區在此成立了「黃驊縣大港墾改指揮部」開始進行荒地勘查工作,於1956年先在邢庄科一帶建成第一分場,此分場的毛面積為6200 hm2,凈耕地面積為4400 hm2。
朱德元帥在訪問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國期間,捷克斯拉伐克共產黨和政府贈送我國約可裝備一個(0.47~0.67)×104 hm2國營農場用的全套機械、機具設備,經農業部與河北省研究,擬將該項機械、機具全部撥給黃驊農場。
為了對捷克斯拉伐克共和國的人民和政府這一無私的援助表示感謝與促進中捷兩國友誼,農場擬定名為「國營中捷友誼農場」,並將原計劃建場毛面積擴大至9373.05 hm2,凈耕地面積增至7182.12 hm2,以充分發揮機械、機具效能[88]。
2.6.2.2 1956年建場的農田景觀格局
1956年根據建場要求,開展農田景觀規劃設計,農田景觀格局特徵如下(圖2-4):
(1)溝渠:在滿足土壤改良要求與適當照顧機耕的條件下,採用灌排分離體制,按干、支、斗、農四級標准設置,其中:黃浪渠為灌溉乾渠,石碑河為排水干溝;乾渠(溝)以下,每隔7000 m設南北方向的灌排支渠(溝)各一道;支渠(溝)以下,每隔1200 m設東西方向的灌排斗渠(溝)各一道;斗渠(溝)以下,每隔78 m或156 m設灌排農渠(溝)各一道(第一灌溉支渠(排水支溝)范圍內農渠(溝)間距為78 m;第二三灌溉支渠(排水支溝)范圍內農渠(溝)間距為156 m)。每一農渠(溝)范圍內凈耕地面積一般為6.8~14.7 hm2 左右。
圖2-3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建場前農田景觀格局
依據場區地形坡向、地面徑流方向及黃浪渠、石碑河影響,推測地下水流向自西往東流。據此,場內農渠(溝)均布置為南北方向,既有利於地下水排除,且使農作物耕作亦成南北方向,有利於作物增產。
此外,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農溝一般深1.5~1.7 m;斗溝深1.8~2.0 m;支溝深2~2.2 m,以保持地下水位在地表以下1 m左右。
(2)道路:場內各級道路設置,是結合渠系規劃進行的,但為保持路面乾燥與便於生產,各級道路均布設在排水溝靠近田區的一側,根據交通運輸需要,分為三級(圖2-5):
圖2-4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規劃圖
主幹道路。東西貫穿全場,起著場部與各工作站之間,以及場內、外相互聯系的作用。此路交通量較大,路基寬採用14m,設於第三排水斗渠南側。
拖拉機路。是場內大面積的輪作地上的主要運輸道路,設於排水支溝靠近田區的一側,同時為便於各輪作區中的經營管理,於各支渠之間增設拖拉機道一條,路基寬8 m。
田間道路。此路為施肥、中耕及收獲作物等田間運出運入需用。根據生產運輸需要,分為兩類:一類系設於排斗南側的田間道,路基寬度6 m;另一類系設於排水農溝靠近田區一側的農道(生產路),道路寬4 m。
(3)輪作地的規劃:從全場土壤地形及水利條件分析,全場土地均可辟為大田輪作區,除場區西北部,由於地形較低,土質黏,計劃為以早稻、小麥為主的輪作外,其餘地區均計劃為以棉花、玉米為主的輪作區。全場共規劃為9 個大田輪作區,每區面積為632.47~1155.8 hm2 之間,一般為666.67 hm2 左右。為使機械、機具的有效利用,以及正確的實行農業技術創造有利條件,全場各輪作區的地塊外形均達到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要求。
圖2-5 各級斷面圖
(4)防護林規劃:為防止風寒,綠化全場與增加農場收入,擬栽植防護林及果樹。但由於全場溝渠堤岸及道路兩旁佔地面積很大,故為充分利用這些土地,林木、果樹種植不再另占土地。
楊樹、柳樹、洋槐等一般喬木,栽於用水渠堤兩側的外堤及道路兩側地帶,為保持路面乾燥,東西方向的樹木應栽於道路北側。葡萄、蘋果、桃等果樹栽於馬道一側。
(5)土地利用格局:從建場農田景觀規劃設計內容看,更加註重農業機械化的作用,這個農田景觀格局完全是為其服務的,特別是在權屬界線上,完全依據農田邊界進行調整,使各類邊界融合,便於組織規模生產[88]。
2.6.2.3 1985年包產到戶前的農田景觀格局
1956年建場後,經三年的水利、交通、居民點等農田設施基本建設,一二三分場形成與規劃基本相同的農田景觀格局。1960年又將新劃入的四五六分場按照建場規劃模式進行建設,形成農場農田景觀基本格局。同時顯現出人類對自然景觀干擾的力度。
1956~1966年農場水資源相對較豐富,艱難地維持了十年「水改」種稻的種植方式,形成以小畦為代表利於水田種植的農田景觀格局。1966年以後,水資源匱乏,種植方式改為「旱改」,利用深溝排鹼,平地打埝增肥,調節水田景觀為旱作農田景觀,消除畦埂,增加農溝和毛溝排鹽瀝鹼。1985年後,雖然在人為干擾下農田基本景觀格局未發生根本變化,但在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制約下,部分田塊已經返鹽較重,難以正常生產,不得不撂荒,形成農田+鹽鹼復合景觀[89](圖2-6)。
表2-2 1956年中捷友誼農場土地利用結構表
2.6.2.4 2003年包產到戶後的農田景觀格局
從1956年、1985年和2003年三個階段的農田景觀格局看,農場農田景觀格局是穩定的,由於受海水影響和淡水資源制約,雖多年耕作熟化,但仍有一部分農田不能生長農作物,只能生長一些耐鹽鹼性強的野生植物,保持鹽鹼荒地景觀(圖2-7)。同1985年相比,耕地減少3097.03 hm2,林地減少74.65 hm2,鹽鹼地增加3411.12 hm2。同時,隨著耕地數量的減少和經營承包權的破碎,農田內部景觀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主要是閑置的廊道(溝渠、道路)損毀、減少[90]。總體上農場農田景觀格局大尺度上還是受自然和經濟條件制約,特別是農田承包以後,對農田廊道配套、維護和基質改良力度明顯下降,出現小尺度次生鹽鹼化演變為大尺度現象,農田防護林體系難以健全,農田生態安全和生產穩定性降低。李新通(2000)在對閩東南沿海地區大南坂農場農業景觀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研究中,也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使戶均土地經營規模小,導致廊道(農村道路)質量較差,廊道功能不暢,防護林、護路林以及河岸林老化,廊道在景觀中功能下降,尤其強調產權因素成為決定農業景觀變化的主導因素[12]。
2.6.2.5 典型區片農田景觀格局
根據農場農田景觀的特點,選取三塊比較典型區域利用景觀分析FRAGSTATS軟體進行景觀格局分析(圖2-8~圖2-10)。第一塊位於農場西部一分場境內,鹽鹼地較多,是鹽鹼反復的典型代表;第二塊位於農場中部三分場境內,耕地較多,是1956年開墾農田的典型代表;第三塊位於農場東部四分場境內,耕地較多,是機械化建設的典型代表[91]。
圖2-6 1985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格局
圖2-7 2003年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格局
圖2-8 2003年農田景觀格局圖
圖2-9 1963年四分場十一隊農田景觀規劃圖
圖2-10 四分場十一隊農田景觀格局圖
從2003年一分場農田景觀格局本底可以看出,該區域依然留有1956年農田景觀規劃建設的痕跡,在自然條件和產權結構制約下呈退耕趨勢,農田斑塊零散,邊界形狀不規則,斑塊面積減少,已不適宜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和集約經營,只能適合小農經營模式,甚至不得不棄耕,造成大量農田設施廢棄,農田廊道消失和融入其他景觀。
三分場農田景觀格局中,依然殘留著原始自然本底的痕跡,自然殘留斑塊分布零散,邊界不規則。農田斑塊保持著1956年的格局與規模,基本沒有變化,表明該區域自1985年以後在種植方式和農田生產條件上沒有變化,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力度較小,廊道數量較多。
四分場十一隊1963~2003年的農田景觀格局演變過程,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和集約化利用對農田景觀格局的要求,同時也揭示出農田原始自然本底融化、消化的過程,殘留自然斑塊由23個減至4個。但受技術和資金的約束,殘留自然斑塊不能完全溶解,廊道數量和布局仍然保持為原規劃模式。
中捷友誼農場不同區域農田景觀指數(表2-3)表明:斑塊密度(PD)、最大斑塊指數(LPI)、斑塊面積(AREA)、斑塊周長(PERIM)與農田集約化水平呈負相關,農田集約化程度越高,斑塊密度、面積、周長越小;邊界密度(ED)與農田斑塊規模與數量相關,當面積一定時,PD越高ED越大,PD一定時,斑塊面積越大ED越小,而一定區域內,農田斑塊面積增大時,PD相對降低,ED同時減少(圖2-11);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隨著斑塊面積的增大而減小,說明斑塊面積越大,單位面積上的邊界數量越少,相應地,斑塊內部生境面積就越大;零散農田的景觀形狀指數(LSI)較大,形狀不規則,但在人為干擾下,基本上較規則,斑塊形狀指數(SHAPE)接近1,即斑塊形狀呈方形或近似方形,顯現出人工雕琢的跡象;平均分維度(FRAC)接近1,表明農田形狀比較簡單,接近規則方形;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在一定區域內應該有其合理的上限和規模利用的下限,其大小取決於當地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旱地高於水田。
表2-3 中捷友誼農場農田景觀指數表
圖2-11 PD、AREA、ED關系圖
表2-4 AREA、PERIM、SHAPE、FRAC相關性分析表
採用統計分析軟體SAS6.12對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後,其結果由表2-4反映出,斑塊面積(AREA)與斑塊周長(PERIM)呈正相關,與斑塊周長面積比(PARA)呈負相關;斑塊形狀指數(SHAPE)與分維度(FRAC)呈正相關。
『柒』 農場黃色景觀樹
QQ農場加工坊幸運魔法箱
可以轉出紅色景觀樹、綠色景觀樹和黃色景觀樹種子
『捌』 QQ農場紅色景觀樹屬性
到農場去種作物,收獲之後,去把枯萎的作物鏟掉的時候,就有可能挖到景觀樹。以前加工房裡可以加工,現在不行了,只能鏟掉枯萎作物的時候,有一定幾率可以挖到景觀樹。
『玖』 未來農場,鄉村旅遊怎麼樣
1鄉村價值的解讀與重塑
旅遊導向下的鄉村規劃,以發現和重塑鄉村價值為根本出發點,在全面解讀鄉村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產業價值、美學價值的基礎上,尋找和探索鄉村復興的核心戰略與獨特路徑。
文化價值:鄉村中保存的老宅大院與歷史遺址,鄉村中流傳的美麗傳說、鄉村中獨特的手工技藝和傳承手藝的老藝人、鄉村中豐富的農耕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活動,都是體現鄉村文化價值的重要載體。
生態價值:鄉村的生態價值在於原生的鄉土自然,由村落中及村落周邊的古樹池塘、水系濕地、田園山林等共同構築的鄉土生態系統。
產業價值:鄉村中出產的有機綠色農產品、林果、茶,製作精美的竹編、草編工藝品等手工藝品,是鄉村產業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鄉村旅遊業發展重要依託資源。
美學價值:和諧有序的鄉土肌理、依法自然的民居格局、與山水和諧的鄉村色彩、精美講究的民居建造工藝,是蘊含著中國傳統生活藝術的鄉村美學空間。
2微創式的鄉村空間整理改造
旅遊導向下的鄉村規劃,一般不採取「大拆大建」鄉村建設模式,而是倡導通過「微創式」的鄉村空間整理與改造,在保留傳統格局與肌理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民居院落空間、文化景觀空間、公共服務空間、休閑遊憩空間等多元化的鄉村空間體系,實現居游共享的鄉村格局再造。
民居院落空間:注重對典型傳統民居的整體保護,同時新民居建設延續傳統民居風格,色彩、建材的選擇與整體村落協調一致;強調閑置民居院落的旅遊化、度假化利用。
文化景觀空間:注重對村落內的宗祠、古井、戲台等傳統文化空間的修復整理,並重新賦予文化景觀與文化活動功能。
公共服務空間:嵌入鄉村肌理之中,服務於旅遊發展的小型公共服務空間,包括停車場、休閑商業區、遊客集散區等。
休閑遊憩空間:依託田園、山地、林場、濕地、河流等自然空間,打造的休閑農場、自然學堂、鄉村營地等具有休閑體驗功能的新型空間。
3尊重傳統,又獨具設計感的產品與體驗轉化
旅遊導向下的鄉村規劃,強調對傳統本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同時,也注重通過設計、導入,實現鄉村傳統資源的創意轉化,衍生鄉村民宿、鄉村度假酒店、鄉村藝術沙龍、休閑農場、鄉村營地等多種業態,將傳統村落空間變成一個有趣而時尚的創意聚落。
4旅遊業為核心的鄉村產業全面升級
旅遊導向下的鄉村規劃,注重通過鄉村旅遊發展,聯動傳統農業、漁業、林果業、特色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鄉村多種產業,一方面,衍生和孵化新型產業業態,促進鄉村產業整體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包裝設計,開發高端創意農產品,提升傳統農產品附加值,增加鄉村產業效益。
5圍繞旅遊服務業的精準扶貧方式構建
旅遊導向下的鄉村旅遊規劃,注重以旅遊開發為切入點,創新扶貧方式,並對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村民群體進行細致研究,制定精準旅遊扶貧策略,發揮鄉村旅遊富民惠民功能。
『拾』 北興農場的旅遊景點
興龍潭公園
漫步在興龍潭公園,到處綠草茵茵,鮮花吐蕊;噴泉廣場人群舞動、九龍壁色彩典雅、彩虹橋時尚壯觀。興龍潭公園佔地38萬平方米,水域15萬平方米,形似一條卧龍,盤距於山水之間。步入公園,頓生清新、寧靜、舒暢、明朗之感。自然型山水景觀極富文化氣息。公園被精心設計劃分為娛樂區、健身區、休閑區、學習區和園林區。大型燈光噴泉,色彩斑斕。九龍壁高貴典雅,象徵著北興農場各項事業龍騰虎躍,蒸蒸日上。雲橋雕龍畫鳳、時尚壯觀。水榭長廊仙風悠悠、古韻綿綿。九索橋形似銀鏈、橫亘水面,象徵著北興人勇於開拓,探索不息。橋、榭、亭,復古典雅,或下棋小聚,或品茗獨坐,宛若置身於故宮頤和園。 盛夏季節,一場大雨過後,興龍潭水又上漲了不少。排成隊的婦女,伴著音樂跳起集體舞,飯後的人們漫步在公園里,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休閑的人們與野鴨、水鳥相伴,形成天人合一之境界。
博園
北興農場博園生態旅遊度假村位於北興農場場部西南側,興龍潭公園西,從場部任意地點步行可以到達。佔地面積666 畝,已建成日光節能溫室4 棟,鋼骨架蔬菜大棚50 棟,玻璃鋼大棚21 棟,園外建有茶花池,園內建有景觀長廊888 米,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景觀長廊內種植了50餘種景觀瓜果,巨型南瓜最重可達512斤,為省內之最。
七峰
當地人俗稱七里噶山,齊勒嘎山,位於北興農場場部東南部七峰林場,屬完達山系,最高峰大喇子峰海拔774米,是北興農場制高點。山區為寒溫帶針闊混交林,開發利用程度低,屬難得一見的原始森林。七峰時常雲霧繚繞,風景秀美,站在山下仰望,令人心曠神怡。山區盛產野生榛蘑和猴頭菇,偶見及其珍貴的野生人參、松茸和靈芝,是大自然賞賜給人類的瑰寶。七峰是北大荒的梅花鹿之鄉。山區清泉密布,河流縱橫,水草肥美,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