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觀路面設計

景觀路面設計

發布時間: 2020-12-06 15:56:33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有哪些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包括以下內容:
1、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公園設計規范
3、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5、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6、城市道路設計規范
7、建築結構荷載規范
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9、鋼結構設計規范
10、砌體結構設計規范
11、木結構設計規范
12、凍土地區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❷ 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的原理和方法

以社會發展史為線索,探討人類景觀活動的發展歷程:①採集與狩獵時代,人類選擇了具有邊緣結構、閉合結構和走廊等結構的景觀,這些景觀結構對原始人的生存和發展有重要意義。人與自然景觀之間存在雙向選擇關系。②農耕時代,為了有效地進行食物生產、庇護和空間運動,人類真正開始了能動的景觀設計和改造活動。這些活動在自然景觀基相中進行並受到自然力制約,因而是人與自然的對抗過程"城裡人"的出現使景觀的審美功能成為景觀設計的目的之一。③工業化景觀的惡性膨脹危機及自然景觀和人類自身生存,這時景觀設計是人類對工業化景觀的被動對抗過程。④信息時代的景觀生態設計是人類對其整體生態系統中各景觀元素的主動設計和諧調過程,系統整體優化是景觀設計的最終目的。

人類既是特定景觀的產物和組分,也是景觀的使用者、設計者、改造者和管理者,從打制石器和木棍的採集與狩獵時代到可以利用核能摧毀整個地球的現代,人類對景觀的認識、人與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關系及人類對景觀的能動設計和改造方式發生了幾次革命性變化。

一、原始人類選擇的"滿意景觀"

人類祖先離開森林走向大地,其生活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自然選擇的結果,使人類具有選擇利於其生存和發展的"滿意景觀"的能力。通過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類長期生活過的典型景觀我們可以看到,原始人所滿意的景觀都有以下幾方面的結構和功能特徵:

(一)邊緣結構和邊緣效應

典型的"滿意景觀"都具有一定的邊緣結構特徵,即它們都處在山地與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邊緣地帶上,具有一系列邊緣效應。首先,邊緣生境的多樣化和邊緣帶作為動物遷徙的必經之地,為原始人採集和狩獵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第二,在景觀邊緣帶上,背依群山俯臨平原,便於"瞭望--庇護"。由於邊緣帶有山崖、河流等天然屏障,"易攻易守',使防範和圍獵效率都大大提高。顯然,邊緣景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多方尋求食物和庇護的需求。

(二)閉合與尺度及其效應

自然環境是無限的,而人們的運動速度和強度及識別環境的能力卻是有限的。所以,人的正常活動都只能在有限范圍內進行。尺度適宜的山間盆地、谷地及大平原之角隅滿足了人對景觀空間的這種要求。

(三)豁口與走廊結構及其效應

一個滿意的景觀,並不是完全封閉的,它具有一些與外界聯系的豁口,這些豁口沿河谷延伸,成為溝通各相鄰閉合空間的走廊。這一方面是動物遷徙的通道,因而是狩獵的最佳場所;另一方面,也是原始人類自身遷徙的必經通道;在不犧牲自己活動便利性的同時,原始人可以利用狹小的豁口和走廊有效地阻止入侵者;當然,作為走廊的河谷,還為原始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須的水源和豐富的食物資源。
可見,上述滿意景觀對原始人來說具有多種生態優勢,它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原始人對食物、庇護和空間運動的要求。

二、設計實用與美的景觀

人和其他動物一樣都具有以最有效方式利用環境來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上述原始人類對滿意景觀的選擇就反映了這種能力。所不同的是,人還具有能動地改造環境以滿足自己需要的潛力。舊石器時代拙劣的打制石器和木棍決定了人的各這種潛力只能在極小范圍內表現出來,磨製石器和鐵器的相繼出現,使人類能在較大范圍內通過改變環境來滿足對食物、庇護及空間運動的更高要求。在農業社會,人類對景觀的能動設計和改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栽培和馴養生態景觀
漫長的採集和狩獵生活,為人類選擇栽培植物和馴養動物積累了經驗,長期和大范圍栽培馴養活動,不但改變了生物習性,更重要的是導致人工均相景觀元素和幾何斑塊的出現,如大面積耕地、人為牧場等等。同時,農業活動也導致了某些自然起源的景觀元素的減少或消失,如為了擴大耕作面積而大片砍伐和燒毀森林。由於自然景觀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局部景觀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人類也時刻面臨著自然景觀同化力和報復力的威脅。

(二)水利工程景觀
農業文明大多發源於河谷平原,這里肥沃的土地給栽培作物帶來高產。同時,災難性洪水使兩岸居民面臨嚴峻挑戰,所以興修水利在農業社會一開始就成為人類改造自然的一項最主要活動。《史記·夏本記》載:"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口懷山襄陵下民共憂"。禹奉命治水,"行山 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這儼然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以治洪為主要目的的景觀勘察、規劃設計和改造活動。人類治洪活動一直延續到今日,筆直的河堤,高高的攔水壩,縱橫交錯的灌溉網都是有意識對自然景觀結構進行再設計和改造的痕跡。通過這些活動,實現景觀物流和能流再分配,使其為人類發揮最大效益。但這些水利活動也受到自然力制約,較早的例子是大禹之父治水的失敗,更為現代的例子是尼羅河上阿斯旺大壩的失敗。

(三)村落和城鎮景觀
早期農人結束穴居生活而開始修築房子,是一個了不起的革命,最終發展為地球上最重要的景觀元素。已知完全成熟的最早農耕村落景觀發現於中東,約在9000年前,是用泥建的,每間帶有貯物窯穴和陶灶。以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仰韶文化農耕村落景觀,距今已有5000-7000年,屋頂由許多木柱支架起來,上覆草泥,牆壁由草泥內加藤條木筋築成,村落規模達200座小舍,佔地約3萬平方米。村落周圍有一道壕溝,村落之外,東面是窯區,北面是氏族墓地,這便是中國城市的最原始模型。從此,這一景觀元素便開始以加速度方式在自然景觀基相中發展起來,並成為後來人類景觀設計的主要對象。同時,村落出現使人類的景觀認識發生一次飛躍。《爾雅·釋地》有:"邑外謂之牧,牧外謂之野,野外謂之林,林外謂之墒。"這種同心園式景觀類型劃分方式反映了人為活動強度在自然景觀基相中的遞減關系,是現代景觀生態景觀類型劃分模式(城市景觀--郊區景觀--耕作景觀——管理景觀——自然景觀)的原始模式。

(四)防護系統景觀
從事農業生產,尋找肥沃的農耕環境,意味著人類必須離開一些天然庇護環境而走向廣大平原。所以,在較小選擇范圍內,除了充分利用天然景觀元素為屏障(特別是河流)外,有必要人工修築防護系統。最原始的防護性人工構築物是柴籬和壕溝,如上述西安半坡遺址的深寬各5-6m的壕溝可能就是用來防止猛獸或競爭部落襲擊而挖的。根據殷虛考古發現,這座商代後期皇城,北邊及東北據洹水之險,西邊及南邊有一條人工挖成的大壕溝,寬約7-12m,深為5-10m,兩端與洹河彎曲部相連,壕溝與河道構成一個長方形防禦系統。防護工程的另一種形態是牆,早期防護牆都是由土版築而成的,進而發展為磚石壘砌。在農業大發展時代,各部落之間爭奪土地的戰爭十分激烈,城牆等防禦性設施變得更為重要。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因險為塞,競築長城。到了秦代,形成抵禦西北游牧部落的全國性城牆防衛系統--萬里長城,成為地球景觀一大特色。

(五)交通系統景觀
由利用天然河道運輸和旅行到設計並開鑿運河來專門為交通運輸服務,又使大地景觀發生了變化。已知最早的人工運河典範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巴比倫帝王汗默拉比使用的運河,長達160多km,用於軍隊輸送。我國春秋時代的吳人就曾開鑿河道,將長江、淮水連接起來,辟出一條通向宋、魯的水道。隋代的大運河是這種人工設計的水上交通系統景觀之傑作,長達四五千里,溝通了南北各大水系,直接間接改變了中國大地的景觀結構和能量及物質分配。至於陸上交通系統,早在秦代就有由首都(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並有隧道連接咸陽與九原,塹山埋谷千八百里,為了交通方便,人類甚至在連猿猴都不敢攀的絕壁上修築棧道。
上述農耕時代人類的景觀設計和改造活動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①在自然景觀基相中進行,是一種對自然景觀的對抗活動;②直接為人類自身實際需要服務,並直接受人意識控制;③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在物質構成上基本是自然起源的;④能量利用形式是利用太陽能進行食物生產和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進行必要的生產及交通運輸等活動。

(六)設計美的景觀
伴隨著手工業與農業分工,城鎮得到發展,一批久居城市、與自然景觀生態功利性相脫離"城裡人"出現了,景觀(包括自然的和與自然相對抗的文化景觀)價值發生了第一次分化,景觀審美功能第一次真正被發現和利用,同時也使這些城裡人產生了設計並創造美的景觀的慾望。而生產力水平和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衡決定了這種景觀美創造活動只能在小范圍園林中進行,美景的主要享用者是士大夫階層;景觀價值衡量標準是藝術美原則,詩情畫意是景觀設計的最高境界:設計指導思想是藝術哲學、設計者是園主人和藝匠們。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文人山水園,法國雷諾特風格的規則式宮苑和英國的畫意風景園,都是這?quot;美的景觀"的設計典範。中國的計成、法國的雷諾特和英國的布朗就是這種景觀設計者的代表。

三、面對工業化景觀的被動反應

(一)工業化的景觀後果
工業化有3個主要特點:對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及電能的有效開采和廣泛利用,機械化和生產專業化。這些特點本身通過獨特的工業景觀反映出來,如大規模的煤礦、高大的採油井架和煙囪、粗大的石油及天然氣輸送管、無處不在的輸電網和發電廠、大面積專業化生產廠房等等。這些都是以往任何時代沒有的景觀元素。而且,這些工業景觀以自催化膨脹式發展並促使其它景觀加速工業化,如專業化生產意味著需求更有效的運輸工具和交通系統,以保證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運送。這就推動了運輸機械和交通系統的發展,而後者的發展勢必促進更大規模能源及自然資源的開采和掠奪,以及更大的規模專業化生產,結果出現了大規模專業化工業城、宏大的港口、車站和機場,導致大面積自然景觀消失。強大的鐵路、公路系統象一張巨網,把自然景觀分隔得支離破碎,阻礙或改變了自然景觀系統的能流和物流。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使田園景觀變得單調,原有的自然殘遺斑塊(如森林、土丘、沼澤等)被推平而成為農田,更大面積的均相景觀出現,灌溉系統更趨幾何化、永久化,巨大的攔水壩使世界上最大的河流改觀。工業化帶來的城市膨脹使更多的人遠離自然景觀;鋼筋水泥取代了磚木泥草,使人們生活在建"叢林"之中;擁擠、噪音和空氣污染及垃圾,連同緊張的環境氣氛,使人類身心健康受到威脅。
可見,工業化使文化景觀發展帶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文化景觀發展與人類自身直接利益相分離。工業化景觀以自摧化形式惡性膨脹,人類的景觀控制意識失靈;②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在物質構成上大多為人工合成物,不利於自然過程的同化,並對其有抑製作用;③由於上述兩個特點,人文景觀迅速取代、分隔和"毒化"自然景觀,使之結構上解體、功能上目趨癱瘓;同時,也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脅。由於這些特點,決定了工業化時代的景觀設計將是一種對工業化景觀的對抗活動。

(二)逃避城市
工業化城市景觀的惡果是人們在追求工業化成果時意外帶來的副產品。對此,人們不知所措。最初的反應便是逃避,上層市民向城市外圍遷移,並出現了相應的景觀。但這些避難者不甘心失去工業化生活方式,其結果,工業化景觀也隨之向外擴展,加速了城市惡性膨脹。

(三)設計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工業化景觀帶來的惡果,促進了人們對綠色植物生態功能的認識,設計城市綠地系統來改善城市環境,已成為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之一。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等)成為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主要目標,並把綠地作為城市的"肺"來設計。設計的指導理論是生態學,重視對鄉土樹種的應用。城市的綠地覆蓋率或人均綠地佔有面積被作為衡量城市景觀優劣的主要指標。其目的是為了緩解生態危機,仍是對工業化景觀的一種被動的抵抗。紐約的中央公園、英美諸國的綠地系統和城市綠帶,各種形式的公園和街頭綠地,都是"被動抵抗"的產物,是在文化景觀基相中人工引入的擬自然的景觀元素。

(四)保護自然景觀
工業化景觀在惡性膨脹,自然景觀面臨被吞噬的危險。對此,人類採取的另一消極抵抗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同時,以恢復自然景觀保持鄉土生物為主的生態園也得到發展。

四、景觀生態設計——設計人類整體生態系統

電子工業、遺傳工程等新興工業把社會帶入信息時代,系統科學、計算機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及新能源開發的利用,使人類從理論和技術上都能以強有力的方式來處理以往工業和農業給社會帶來的景觀問題。景觀生態學就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它把人類生活空間內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都作為整體人類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來考慮,研究各景觀元素(相對均相的生態系統)之間的結構和功能關系。以便通過人的設計和管理,使整個人類生態系統(景觀)的時空結構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達到最佳狀態。景觀生態學是景觀生態設計的指導理論,如果說農耕時代的景觀設計是人類對自然景觀的對抗過程,而工業時代的景觀設計是人類對其自身創造的工業化景觀的消極對抗過程,以信息社會為背景的景觀生態設計則是要人類對整體景觀(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的各元素進行主動安排和協調的過程,這意味著人們不再將單一景觀元素(如水利、工程、道路、農田、城市綠地或工廠等)作為設計對象,而是同時把構成景觀整體的所有元素都作為設計變數和目標,最終使景觀系統結構和功能 達到整體優化。這時的景觀設計者不再是某個專業的設計師,而是多部門、多學科的協調者,是決策機構的智囊。本世紀60-70年代,McHarg的工作及其《自然設計》一書標志著景觀生態設計時代的到來。

目前,中國正面臨這一景觀設計革命的挑戰。

與以往各時期景觀設計相比,景觀生態設計有以下幾條基本原理:①自然優先原理: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過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②整體設計原理:景觀生態設計是對整體人類生態系統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而設計,為高產值而設計,也為美而設計;設計的目的是整體優化;③設計適應性原理:自然景觀有其自身和諧、穩定的結構和功能,人為的設計必須適應自然景觀的原有"設計",使人為引入的景觀元素所帶來的負作用最小,以保證整體景觀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④多學科綜合原理:各景觀元素分別是自然和社會科學多學科的研究對象,只有聯合多學科共同工作,才能實現理想的景觀生態設計,保證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

旅遊業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相對豐富而相應發展的產業。近年來開放政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1994年我國旅遊收人為1600多億元,躍居全球十大旅遊目的地中的第八位。與此同時,我國旅遊業資源破壞、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使旅遊業持續、協調發展,有必要分析旅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影響方式和所造成的結果,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管理、決策提供服務。

一、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旅遊環境,指對於具體的旅遊客體——旅遊區,影響旅遊活動的主體——遊客的旅遊行為的各種外部因素,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生態環境、旅遊氣氛環境和旅遊資源等。這里僅指旅遊區的旅遊資源、自然生態及相應的旅遊氣氛。與之相聯系,旅遊環境問題也就指由於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響和破壞,使遊客旅遊活動的滿足程度受到影響。

旅遊區的旅遊資源是遊客觀賞的對象。對於遊客而言,旅遊資源本身蘊含的各種美學特徵及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是旅遊行為的直接激發者,資源的破壞將直接影響旅遊者的滿足程度。

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是旅遊區地貌、空氣、水和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總稱,這些生態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旅遊區環境的優美與愉悅。從人類審美的心理需求來看,自然景觀美是基礎,在一個空氣污濁、水體污染、四周嘈雜的環境中,遊客是無法去領略、欣賞、體會具體游覽對象的各種美學特徵的。特別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的閑暇時間逐步增加,城市居民進行旅遊、回歸自然,借自然環境的潔凈達到鍛煉和療養身心的願望正日益高漲。由此看來,旅遊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從某種意議上來說也是一種旅遊資源。

旅遊氣氛環境指旅遊區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歷史、民族風情及與之相適應的外部氛圍。旅遊環境美是形象與意境的雙重美,而每一具體的游覽對象,其對遊客旅遊行為的激發,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點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所以,旅遊區環境狀況的好壞對旅遊者旅遊效果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遊客旅遊的滿足程度與旅遊區環境條件息息相關,直接影響旅遊業持續發展,必須充分認識到保護旅遊區環境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二、目前我國旅遊業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我國旅遊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是:
1、相當一部分熱點旅遊區污染嚴重。主要表現為水體污染,空氣質量下降,局部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旅遊資源受到損害;
2、旅遊區環境衛生狀況較差,區內垃圾隨意拋灑堆積,污水、污物隨處可見;
3、一些熱點旅遊區超規模接待遊客,旅遊區人滿為患,擁擠不堪,旅遊氣氛喪失;
4、旅遊開發建設項目與旅遊區整體環境不協調。

三、旅遊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造成旅遊區環境破壞、環境質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
1、人類經濟行為的不當破壞了旅遊環境
人類經濟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與破壞可以分為三方面:(1)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工業生產排放的廢物及產生的噪音污染了旅遊區的自然環境,擾亂了旅遊區應有的寧靜。結果一方面旅遊區喪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氣、透明的水體、靜謐的氛圍;另一方面遊客游覽的興致因環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資源利用與農業生產方式破壞旅遊區的自然生態平衡,旅遊資源直接受到影響,例如森林砍伐、過度開采地下水、開山炸石等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游覽水體水位下降、奇山麗景慘遭破壞等。(3)在經濟結構、生產力布局、城市發展規劃中,忽視旅遊資源的存在,使得區域經濟結構類型、生產力布局方式、城市發展方向與旅遊業正常、持續發展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如在雲南石林旅遊區建設大型水泥廠,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遺址建設灰窯、煤窯等。

2、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影響
旅遊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影響主要在於旅遊過程產生的垃圾對景點環境的污染以及旅遊活動本身對景點自然生態平衡及旅遊意境的影響。由於旅遊區本身設施的不完善和遊客素養不高,隨著旅遊活動規模的擴大,景點垃圾遺棄量日益增加。旅遊區內大量垃圾隨意拋灑堆積,破壞了自然景觀,污染了景點水體,使旅遊區水體富營養化。我國許多旅遊區水體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當一部分旅遊水體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標均超過國家規定的旅遊水體標准,漂浮物、懸浮物、油跡污染物已經影響遊客感官,使其旅遊興致降低。

超過景點容納容量的超規模接待破壞了旅遊區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構成自然景觀的生礅系統對旅遊活動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載能力,這種承載能力由生態系統的結構所確定,超過其承載能力的旅遊活動將使旅遊區生態系統結構發生變化,旅遊區旅遊功能喪失。主要表現在大量遊人將旅遊區土地踏實,使土壤板結,樹木死亡;大量遊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壞了自然條件下長期形成的穩定落葉層和腐殖層,造成水土流失,樹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從而對旅遊區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不當的旅遊活動本身所蘊帶來的問題是嚴重的,忽視這種影響,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擴大規模,無限制地接待遊客,將對旅遊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損害。

3、旅遊開發和建設破壞旅遊區環境
在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有關設施建設與旅遊區整體不協調,造成旅遊資源、旅遊區生態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特別是旅遊氣氛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為古跡復原處理不當,新設項目與旅遊區景觀不協調,改變或破壞了旅遊區所有的且應當保留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和氣氛,利於具體的旅遊對象,其旅遊價值主要表現在其本身所蘊涵的獨特的歷史、文化、民族風格。在開發利用旅遊資源時,這些無疑是應當保留且極力保護並充分予以表現的,忽視旅遊區的整體協調及其所蘊涵的內涵,盲目開發,只會造成景點的不倫不類,進而喪失其旅遊價值,使遊客的興致減退。

城市建設破壞旅遊氣氛,主要表現在新建建築與旅遊城市的整體建築不協調。使本身作為旅遊對象的城市失去其本來面目。

四、旅遊環境保護的對策分析
為使旅遊業持續地發展,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針對旅遊業所存在的環境問題筆者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1、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的科研工作和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
長期以來,環境科學的研究只是從人類健康需要出發,很少從人類精神、心理需要進行研究,而這正是人類與環境相互聯系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並在人類旅遊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

從旅遊業對旅遊環境的依賴關系,旅遊區環境對旅遊活動的承載能力,旅遊業發展對旅遊環境的破壞等方面研究旅遊環境與旅遊業的關系;從確定景觀美學質量標准、自然生態質量標准、滿足特種旅遊活動的環境質量標准、旅遊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等方面研究旅遊環境保護的方法淪;從美學、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旅遊環境保護的工程方法;還要進行旅遊環境保護政策研究,為正確的決策奠定基礎。

加強旅遊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提高人們的旅遊環境保護意識,向全體遊人、旅遊從業人員和區附近居民宣傳旅遊環境保護知識。

2進付旅遊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
不當的旅遊開發活動對旅遊區環境的破壞是無法彌補的,從保護的角度出發。存開發前對開發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分析、識別建設、經營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減免對策.把可能對旅遊環境造成的貝面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旅遊開發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包括:旅遊區環境承載力分析、旅遊規模分析、開發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識別、旅遊過程對環境的影響分析等等。

3、在旅遊區發展建設中做好旅遊環境規劃。
旅遊環境問題的產生、旅遊區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不當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學性、嚴謹性和預見性的旅遊環境規劃。用於組織、管理經濟、旅遊及其它破壞旅遊環境的活動,來解決發展生產、擴大旅遊規模與景點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使其協調一致,以保證經濟發展和旅遊活動持續穩定的進行、防止旅遊區環境的破壞。

旅遊區的環境規劃是旅遊區的經濟發展、旅遊業發展和旅遊區環境保護的綜合性規劃,這個規劃是從維護旅遊區環境美學質量和合理利用旅遊資源的角度出發,應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遵循經濟發展規律與旅遊區環境美學規律,對經濟活動和旅遊活動的結構、規模和布局實行統籌規劃,達到既發展經濟、擴大旅遊又不破壞旅遊區環境的目的。

4、運用經濟及其它手段,控制熱點旅遊廠的旅遊規模。
採取提高熱點旅遊區的門票價格、劃定特殊旅遊景點並控制其旅遊人數等手段;調整旅遊區的旅遊規模,在保證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使旅遊區的環境得到保護。

5、加強旅遊環境立法。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做好旅遊環境保護工作的保證,通過對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制定行為規范。對破壞行為實行強制性的干涉與懲罰。立法主要內容有(1)旅遊區建設項目的審批辦法和許可權;(2)旅遊區保護范圍和保護內容的確定;(3)對違反者的處罰辦法等。

❸ 道路植物景觀設計常用的有哪些種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常用植物有哪五十種?

1.羅漢柏

生態習性:喜生長於冷涼濕潤土地(年平均氣溫8℃左右處)。生態習性:喜光樹,幼苗生長極慢,10年生實生苗高僅60cm左右,此後漸速,而已20年左右生長最速,至老年期則又緩慢。在適宜環境下,在大樹下部的枝條與地面接觸部分能發出新根,可與母株分離成新植株。

2.紫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陰耐寒耐旱,萌櫱力強,耐修剪。

3.紫薇

生態習性:喜光、耐寒、耐乾旱,生長速度慢。喜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耐旱,怕澇。萌菜性強,生長較慢,壽命長。

4.石榴

生態習性: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抗有害氣體。

5.紅瑞木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耐寒,稍耐陰。

6.金葉女貞

生長習性:金葉女貞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力較強。

7.夾竹桃

生長習性:原產伊朗,現廣植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賞植物。花似桃,葉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從春到夏到秋,花開花落,此起彼伏。迎著春風、冒著暴雨、頂著烈日,吐艷爭芳。

8.月季

生長習性:喜陽光,耐旱,耐澇,也能耐寒冷,適宜生長在較肥沃的沙質土壤中。在秋季落葉後至春季萌芽前均可栽植,應選地勢較高、向陽、不積水的地方栽植。

9.大葉黃楊

生態習性:

大葉黃楊為溫帶及亞熱帶樹種,產我國中部及北部各省,栽培甚普遍。日本亦有分布。喜光,亦較耐蔭。喜溫暖濕潤氣候亦較耐寒。肥沃疏鬆的土壤,極耐修剪

10.小葉黃楊

生態習性:中性,耐寒性弱,抗污染,地喜半蔭,喜溫暖濕潤氣候,稍耐寒,在上海栽培冬天葉易受凍變紅,華北地區南部尚可栽種。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土壤,耐旱,稍耐濕,忌積水。耐修剪,抗煙塵及有害氣體。淺根性樹種,生長慢,壽命長。

11.火棘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光不耐寒,抗旱耐瘠,山坡、路邊、灌叢、田埂均可生長。黃河以南露地種植,華北需盆栽,塑料棚或低溫溫室(0~5℃)越冬。萌芽力強,耐修剪。

12.紅花繼木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但陰時葉色容易變綠。適應性強,耐旱。喜溫暖,耐寒冷。萌芽力和發枝力強,耐修剪。耐瘠薄,但適宜在肥沃、濕潤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

13.八角金盤

生態習性:八角金盤原產於日本暖地近海的山中林間。我國早年引種,現廣泛栽培於長江以南地區,作城市綠化和庭園觀賞,台灣尤多。為亞熱帶樹種,喜陰濕溫暖的氣候。不耐乾旱,不耐嚴寒。寧滬一帶宜選小氣候良好處種植,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微酸性土壤為宜,中性土壤亦能適應。萌櫱力尚強。

14.法國冬青

生態習性: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栽培歷史悠久,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潮濕肥沃的中性壤土中生長旺盛,酸性和微酸性土均能適應,喜光亦耐陰。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特耐修剪,極易。

15.紅葉石楠: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稍耐寒,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濕,耐修剪,耐,生長速度慢,對部分有害氣體有一定抗性。

16.海桐

生態習性:對氣候的適應性較強,能耐寒冷,亦頗耐暑熱。黃河流生態習性:域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可在全光照下安全越夏。以長江流域至南嶺以北生長最佳。黃河以北,多作盆栽,置室內防寒越冬。對光照的適應能力亦較強,較耐蔭蔽,亦頗耐烈日,但以半陰地生長最佳。喜肥沃濕潤土壤,乾旱貧瘠地生長不良,稍耐乾旱,頗耐水濕。盆栽或地植,可用一般表土,施鈣鎂磷肥及腐熟餅肥或禽畜糞作基肥,以後一般管理。萌芽力強,頗耐修剪,一般4~5年生以後,可根據觀賞要求,修剪成狀、圓球狀、圓柱狀等多種形態,經過修枝的植株,價值頗高。

17.紫葉小檗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最佳。萌芽力強,耐修剪。

18.金絲桃

生態習性:常野生於濕潤溪邊或半陰的山坡下,愛溫暖濕潤氣候,喜光,略耐陰,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除粘重土境外,在一般的土壤中均能較好地生長。

19.含笑

生態習性:含笑為暖地木本花灌木,性喜溫濕,不甚耐寒,長江以南背風向陽處能露地越冬。夏季炎熱時宜半陰環境,不耐烈日曝曬。其他時間最好置於陽光充足的地方。不耐乾燥瘠薄,但也怕積水,要求排水良好,肥沃的微酸性壤土,中性土壤也能適應。

20.六月雪

生態習性:性喜陽光,也較耐陰,忌狂風烈日,高溫酷暑時節宜疏蔭。耐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

生態習性:南方園林中常作露地栽植於林冠下、灌木叢中;北方多盆栽觀賞,在室內越冬。

亦為良好的盆景材料

21.丁香

生態習性:丁香對二氧化硫及氟化氫等多種有毒氣體,都有較強的抗性,故又是工礦區等綠化、美化的良好材料。

22.南天竹

生態習性:喜溫暖多濕及通風良好的半陰環境。較耐寒,能耐微鹼性土壤。適宜在濕潤肥

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

23.棕櫚

生態習性:棕櫚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櫚根系較淺,無主根,種時不宜過深。棕櫚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具較強的抗性,並具有吸收能力,適於空氣污染區大面積種植。

24.十大功勞

生態習性: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極不耐鹼,較耐旱,怕水澇,在乾燥的空氣中生長不良。

25.棣棠

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和半陰環境,耐寒性較差,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鬆的沙壤土生長最好。

花籬,還可栽在牆隅及管道旁,有遮蔽之效。

26.鋪地柏

生態習性:喜光,稍耐陰,適生於濱海濕潤氣候,對土質要求不嚴,耐寒力、萌生力均較強。

林應用:在園林中可配植於岩石園或草坪角隅,又為緩土坡的良好地被植物

27.金銀木

生態習性:金銀木,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旱,耐寒。喜濕潤肥沃及深厚之土壤。管理粗放,病蟲害少。

28.珍珠綉線菊

生態習性:喜光也稍耐蔭,抗寒,抗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萌櫱力和萌芽力均強,耐修剪。

29.五葉地錦

它對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也宜作工礦街坊的綠化材料。

30.麥冬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濕潤氣候,稍耐寒,宜稍蔭蔽,在強烈陽光下,葉片發黃,對生長發育不利。但過於蔭蔽,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長,對生長發育也不利。乾旱和澇窪積水對麥冬生長發育都有顯著的不良影響。宜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上和沙質壤土。

31.吉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以排水良好肥沃壤土為宜。

32.矮牽牛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不耐寒,乾熱的夏季開花繁茂;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喜疏鬆。排水量好極微酸性土壤,忌積水雨澇。繁殖栽培播種或扦插。園林應用優良的花壇極種植缽花卉,也和自然式叢植。匍匐性強的可以做垂吊盆栽觀賞。

33.紅花酢漿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向陽、溫暖、濕潤的環境,夏季炎熱地區宜遮半蔭,抗旱能力較強,不耐寒,華北地區冬季需進溫室栽培,長江以南,可露地越立,喜陰濕環境,對土壤適應性較強,一般園土均可生長,但以腐殖質豐富的砂質壤土生長旺盛,夏季有短期的休眠

34.白花三葉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向陽的環境和排水良好的粉砂壤土或粘壤土。

適應性廣,在pH5.5~7的土壤中都能生長。耐寒,耐熱,耐霜,耐旱,耐踐踏。不耐陰,在鹽鹼土中不適應。是一種匍匐生長型的多年生牧草,喜歡溫涼、濕潤的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為16℃-25℃,較耐蔭,在部分遮蔭條件下生長良好。對土壤要求不高,耐貧瘠、耐酸,最適排水良好、富含鈣質及腐殖質的粘質土壤,不耐鹽鹼、不耐旱。

35.馬蹄金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生長於半陰濕,土質肥沃的田間或山地。耐陰、耐濕,稍耐旱,只耐輕微的踐踏。溫度降至-6℃~-7℃時會遭凍傷。一旦建植成功便能夠旺盛生長,並且自已結實。適應性強。

36.萱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性強健,耐寒,華北可露地越冬。適應性強,喜濕潤也耐旱,喜陽光又耐半蔭。對土壤選擇性不強,但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濕潤土壤為宜。具有繁殖容易,管理粗放,植株低矮,株型挺拔,葉色艷麗,花色多,花期長,適應性和抗性強的特點。

尤其適宜做水旁和草地地被植物。

37.蔥蘭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耐半陰和低濕,宜肥沃、帶有黏性而排水好的土壤。較耐寒,在長江流域可保持常綠,0℃以下亦可存活較長時間。在-10℃左右的條件下,短時不會受凍,但時間較長則可能凍死。

38.空心蓮子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莧科,多年生宿根性雜草。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用價值。

生命力強適應性廣,生長繁殖迅速,水陸均可生長。

39.美女櫻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不耐陰,較耐寒、耐蔭差、不耐旱,北方多作一年生草花栽培,在炎熱夏季能正常開花。在陽光充足、疏鬆肥沃的土壤中生長,花開繁茂。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在疏鬆肥沃、較濕潤的中性土壤能節節生根,生長健壯,開花繁茂。在上海小氣候較溫暖處能露地越冬

40.瓜葉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冬季溫暖、夏季無酷暑的氣候條件,忌乾燥的空氣和烈日曝曬,還要有良好的光照。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喜陽光充足和通風良好的環境,但忌烈日直射。喜涼爽濕潤的氣候。涼爽的氣溫和充足的陽光是其良好生長的主要條件。喜富含腐殖質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忌乾旱,怕積水,適宜中性和微酸性土壤。花期為12月至翌年4月,盛花期3--4月。

41.雞冠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陽光充足、濕熱,不耐霜凍。不耐瘠薄,喜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花期夏、秋季直至霜降。喜溫暖乾燥氣候,怕乾旱,喜陽光,不耐澇,但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庭院都能種植,是當前發展庭院經濟的一種新途徑,

42.一串紅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環境。不耐寒,耐半陰,忌霜雪和高溫,

怕積水和鹼性土壤。對光周期反應敏感,具短日照習性。要求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

43.金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充足環境,適應性較強,能耐-9℃低溫,怕炎熱天氣。不擇土壤,以疏鬆、肥沃、微酸性土壤最好,能自播。金盞菊的適應性很強,生長快,較耐寒,不擇土壤。能耐瘠薄乾旱土壤及陰涼環境,在陽光充足及肥沃地帶生長良好。

44.孔雀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陽光,但在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

45.三色堇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較耐寒,喜涼爽,在晝溫15-25℃、夜溫3-5℃的條件下發育良好。晝溫若連續在30℃以上,則花芽消失,或不形成花瓣。日照長短比光照強度對開花的影響大,日照不良,開花不佳。喜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中性壤土或粘壤土。為多年生花卉,常作二年生栽培。

46.萬壽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萬壽菊性喜溫暖、陽光,亦稍耐早霜或半陰,較耐乾旱,在多濕、酷暑下生長不良。對土壤要求不嚴,耐移植,生長快。

47.大麗花: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大麗花適應全國不同氣候及土質,病蟲害少,易管理,最好繁殖。植株喜高燥涼爽、陽光充足的環境,既不耐寒,又忌酷熱,低溫期休眠。不耐寒,怕澇,土壤以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質土壤為宜。

48.百日草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喜溫暖陽光、不耐寒、怕酷暑、性強健、耐乾旱、耐瘩薄、忌連作。根深莖硬不易倒伏。宜在肥沃深土層土壤中生長。生長期適溫15~30°C,適合北方栽培。

一些中型和矮型品種也常用來栽植花壇或盆栽,但在花壇材料搭配時,應注意高度。

49.金雞菊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金雞菊類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光,但耐半陰,適應性強,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

50.狗牙根

生態習性:生態習性:狗牙根喜溫熱氣候和潮濕土壤,不耐寒,氣候寒冷時生長差,易遭受霜害;喜光耐熱(可耐受43度高溫),在日平均24度以上時,生長最好;當日均溫下降至6-9度時生長緩慢,開始變黃;當日均溫為2-3度時,其莖葉死亡,以其根狀莖和匍匐莖越冬。翌年則靠越冬部分體眠芽萌發生長。狗牙根最喜PH值6.0-7.0、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在黏土上的生長狀況比在輕沙壤土上要好,在輕鹽鹼地上生長也較快。綠期長。它較耐淹,水淹下生長變慢;耐鹽性也較好。

❹ 有哪些有創意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機構

道路景觀設計最重點的還是看設計理念。可以根據設計方案決定。
弘璟科技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方面很有自己的風格,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獎項.

❺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有哪些

景觀道路設計規范包括以下內容:
1、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公園設計規范
3、城市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4、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5、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
6、城市道路設計規范
7、建築結構荷載規范
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9、鋼結構設計規范
10、砌體結構設計規范
11、木結構設計規范
12、凍土地區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❻ 道路景觀設計包括哪些

  1. 中央隔離帶綠化

    中央隔離帶綠化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相對車輛眩光照射,美化路容,減版少行車所引起的精神疲權勞,還有誘導行車視線方向,隔聲防塵的作用。

  2. 兩側車行道分隔帶綠化

    兩側車行道分隔帶寬度不一,窄者僅1m,寬者可10m,一般窄的分隔帶上僅種植低矮灌木或花卉地被,既不妨礙視線,又增添了景色

  3. 行道樹綠化

    古話說道「大樹底下好乘涼」。行道樹其主要功能是行人蔽蔭。

  4. 邊坡綠化

    邊坡綠化可分為上邊坡和下邊坡綠化。上邊坡綠化是由於開挖土方所形成的路面以上的邊坡綠化。

  5. 互通立交區綠化

    互通立交區綠化是指公路自身有其他道路形成的立體交叉橋的綠化。因此這部分綠化有較大的綠化寬度,在滿足行車功能的需要和視覺要求下,結合原有的環境,創造出一種豐富多彩的意境。

  6. 收費站、服務區綠化

    收費站綠化包括收費站台和辦公區,服務區集加油、修理、住宿、娛樂、購物等為一體的綜合區。

❼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怎麼做

做城市道路設計要從環境、文化、功能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吧, 可以找這個公司的,也在業界做出了名聲吧,

❽ 道路景觀設計的介紹

本書系通過日本土木學會、土木規劃研究委員會,召集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端莊調查研究,經過多次公開研討後,編輯整理、匯總成書。主要內容包括:1 道路景觀設計的構想;2 道路景觀的個性;3 道路的基本設計;4 步行街的設計;5 節點的設計;6 栽植設計;7 路面的設計;8 道路景觀的修飾;9 街景的構成;10 工程整治的方法。由於在自然條件、人口密度等方面,日本的情況與我國的具體條件較接近,特別是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快速發展為社會背景的新城市開發、道路景觀的經歷,對於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參考借鑒價值。在經過二年的學習和研究以及多次公開研討之後,由各章負責人編輯整理,最後將結果匯總成本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了學術界以及建設省、自治體為主相關產業界、咨詢機構等各個方面的大力協助。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