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旅遊景觀
㈠ 旅遊景區的景觀樹木是生物性資產嗎
主要有生物性資產科目,買樹苗的時候
借;生物性資產
貸:銀行存款
每年年底衡量樹木的公允價值
借:生物性資產
貸:投資收益
最後處置時
借:應收賬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生物性資產
㈡ 土耳其地文景觀 生物景觀 天氣與氣候景觀 旅遊商品 人文活動有哪些 每個舉4例
地文(含氣候):位於西亞和南歐,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干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最大城市舊都伊斯坦布爾,經濟學家及政治學家通常將土耳其認定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氣候溫和,地形復雜,從沿海平原到山區草場,從雪松林到綿延的大草原。這里是世界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巍峨的阿勒山高達17725英尺,山頂終年積雪覆蓋,景色最為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此外,這還是一個河流湖泊眾多的國度,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均發源於此。
東南部較乾旱,中部安納托利亞高原比較涼爽。一般來說,土耳其的夏季長,氣溫高,降雨少;冬季寒冷,寒流帶來了降雪和冷雨。果園、麥田和水庫儲有充沛的雨水,葡萄園和去海灘遊玩的人有充足的日照。氣候多樣性說明土耳其的農作物品種極為豐富。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煙草、阿月渾子(開心果)、葡萄乾和水果蔬菜的產地之一。
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內陸高原向亞熱帶和溫帶草原、沙漠型氣候過渡。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分別為14—20℃和4—18℃。年平均降水量黑海沿岸700—2500毫米,地中海沿岸500—700毫米,內陸250—400毫米。
人文: 土耳其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餘為庫爾德人(15%)、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等。
居民中99%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屬遜尼派。1%的人口為亞美尼亞東正教,希臘東正教,猶太教,天主教和其它。
土耳其語為官方語言,庫爾德語、扎扎其語、阿澤里語、卡巴爾達語。
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5,使用一半左右的勞動力。在一般情況下,土耳其的大多數糧食作物可以自給。大部分可耕地用來種植糧食作物,其中小麥和大麥的種植面積最大。經濟作物(棉花和煙草)是重要的出口商品。狹窄海岸地區的低地得到大面積灌溉,生產榛子、無核小葡萄、葡萄乾和水果(包括柑橘、檸檬和甜瓜),也種植蔬菜供應國外市場。在常年長草的牧場,可牧放綿羊、少量的牛和山羊。森林主要是針葉林,大約佔全國面積的1/4,主要分布在黑海周圍,至今很少開發。
㈢ 下列不屬於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的是() A沼澤 B 古樹名木 C 草原、野
下列不屬於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的是(A沼澤)
A沼澤
B 古樹名木
C 草原、野生動物棲息地
D其他生物景觀
㈣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一、地質旅遊資源分類現狀
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的標准,由於分類原則、標准、角度不同,其方案也多種多樣。現將主要分類方案簡列於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專門的地質古生物遺產景點工作組,於1993年對地質遺跡類型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即把地質古生物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類中分為若干類型,總稱為景觀類型,這是較全面的一個分類方案。
(1)古生物類,包括動物、植物、生物遺跡、層疊石等。
(2)地貌類,包括洞穴、火山、瀑布、山地、風化地貌、峽灣、岩溶。
(3)古環境類,包括古氣候、全球環境變化。
(4)岩石類,包括火成岩、變質岩、沉積岩的結構與構造。
(5)地層類,包括地質事件、層序地層、主要地層界線。
(6)礦物類。
(7)構造類,包括主要區域構造或主要構造現象。
(8)經濟地質,包括所有礦床類型:侵入的、噴出的、接觸的,如金剛石金伯利岩管、金礦、金屬和非金屬礦坑或采礦。
(9)其他,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景點。
(10)相關關系,板塊構造。
(11)隕石坑。
(12)大陸和海洋尺度的地質特徵,包括板塊構造和它的邊界等,如大裂谷、島弧系。
(13)海底地貌,包括大陸架、海底黑煙洞、深海溝、海山、海底斷層。
——《旅遊地學概論》(陳安澤和盧雲亭,1991)一書,將自然旅遊資源分為5大組15類,而地質旅遊資源包括了其中的岩石圈旅遊資源和水圈旅遊資源兩大組(表2-1)。
表2-1《旅遊地學概論》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國家旅遊資源開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2.
——《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中的地質旅遊資源分為兩類(表2-2)。
表2-2《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中地質旅遊資源分類
資料來源: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編.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
——《中國旅遊地質資源圖說明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35種,即:重要地質剖面,重要化石產地,有特殊價值的產物,峰林地質景觀,碳酸鹽山嶽丘陵地質景觀,高山鈣化地質景觀,砂岩峰林地質景觀,土林地質景觀,丹霞地質景觀,雅丹地質景觀,沙漠地質景觀,花崗岩地質景觀,火山及熔岩地質景觀,變質岩山嶽丘陵地質景觀,海岸地質景觀,現代山嶽冰川地質景觀及登山地,古冰川遺跡,凍融地質景觀,峽谷,瀑布,河流地質景觀,溫泉及地熱地質景觀,具有特殊意義的泉,地震遺跡,崩坡、滑坡、泥石流遺跡,隕石墮落遺址,重要古代水利工程,古采礦、古冶煉遺址,古燒瓷遺址,古窯、岩畫及摩崖題刻,其他地質景觀,多種地質景觀。
——陳安澤研究員提出一個可以滿足各類需要的綜合性地質景觀類型劃分方案,把地質景觀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
1.地質構造現象大類
(1)地質類:層形剖面、區域標准剖面、典型沉積層序剖面、事件地層剖面。
(2)構造類:典型全球性構造、典型區域性構造、典型中小型構造。
(3)岩石類:典型火成岩(區、體)、典型沉積物(區)、典型變質岩(區)。
(4)礦物類:典型金屬礦物(產地)、典型非金屬礦物(產地)。
(5)礦床類:典型金屬礦床(坑)、典型非金屬礦床(坑)。
2.古生物大類
(1)古人類:古人類遺址。
(2)古動物類:古脊椎動物埋藏地、古無脊椎動物埋藏地。
(3)古植物類:古植物化石埋藏地、古孑遺植物產出地。
(4)古生物群落類:古生物群落埋藏地。
(5)古生物遺跡或可疑古生物遺跡類:古生物遺跡埋藏地、可疑古生物遺跡埋藏地。
3.環境地質現象大類
(1)地震類:古地震遺跡、歷史地震遺跡。
(2)火山類:古火山遺跡、現代火山。
(3)冰川類: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
(4)隕石坑:古隕石坑、現代隕石坑。
(5)其他環境地質現象類:滑坡遺跡、泥石流遺跡、地面沉降遺跡。
4.風景地貌景觀
(1)山石景觀類:花崗岩景區(點)、火山岩景區(點)、層狀硅鋁質岩景區(點)、碳酸鹽岩景點(點)、黃土景區(點)、沙積景區(點)、變質岩景區(點)、其他山地景區(點)。
(2)洞穴類:可溶性岩石洞穴、非溶性岩石洞穴。
(3)峽谷類:峽谷景區。
(4)水景類:風景河流、風景湖泊、風景海灣(岸)、瀑布、泉水、溫泉、泥石流及泥泉、其他水景。
——《中國地質旅遊資源》(馮天駟,1998)一書,將地質旅遊資源分類如下:
(1)山嶽地貌旅遊資源:如①花崗岩地貌景觀;②變質岩地貌景觀;③火山及熔岩地貌景觀;④丹霞地貌景觀;⑤砂岩峰林景觀;⑥冰山雪峰景觀;⑦岩溶山地景觀。
(2)岩溶、洞穴旅遊資源:①溶洞;②峰林、峰叢;③高山鈣華;④其他岩溶景觀。
(3)河流、峽谷旅遊資源:①風景河段;②峽谷;③漂流河段。
(4)湖泊旅遊資源。
(5)泉水旅遊資源:①明泉、冷泉;②溫泉、礦泉;③奇泉、怪泉。
(6)瀑布旅遊資源。
(7)海岸、海岸旅遊資源。
(8)冰川旅遊資源:①現代冰川;②古冰川遺跡。
(9)風沙地貌、黃土地貌旅遊資源:①沙漠、雅丹地貌;②黃土及土林。
(10)重要地質剖面、構造及地質災害遺跡:①重要地質剖面;②典型地質構造;③隕石坑;④地震遺跡;⑤崩塌、滑坡、泥石流遺跡。
(11)重要化石產地及古人類遺址:①重要化石產地;②古人類遺址。
(12)典型礦產地及古采冶遺址:①典型特殊礦產地;②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
(13)重要古代水利工程。
(14)石窟、岩畫、摩崖題刻。
(15)奇峰異石。
(16)觀賞石。
——《旅遊地質學》(楊世瑜和吳志亮,2006)一書對旅遊地質資源做了比較細致的思考,將地質旅遊資源分為科考/科普性、觀賞性、商品性三大類,比較具有創新意義,其具體分類如下:
1.科考/科普性地質旅遊資源
(1)地殼演化—地質遺跡類:①地質構造;②地層序列;③地質事件;④古生物;⑤古環境。
(2)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遺跡(新構造運動):①地震遺跡;②地面沉降;③地塊抬升;④近代火山活動;⑤隕石及隕石坑;⑥滑坡;⑦泥石流;⑧崩塌;⑨侵蝕溝;⑩坡面侵蝕。
(3)經濟地質—人類地質活動遺跡(人類活動對地質的干預):①典型(特色)礦床(類型);②礦產開發遺跡;③典型水利工程。
2.觀賞性旅遊地質資源
(1)第四紀—現代地質景觀:①岩類山嶽地貌景觀;②地質構造地貌景觀;③侵蝕/蝕餘地貌景觀、岩溶景觀(喀斯特)、丹霞地貌、峽谷景觀、淋溶景觀、風蝕景觀、洞穴景觀、侵蝕階地、奇峰異石(象形山石);④盆地谷底。
(2)雪山—冰川地質景觀:①現代冰川景觀·雪山景觀·冰川景觀·冰磧物景觀;②消亡冰川景觀(古冰川)。
(3)河流—湖泊景觀:①湖泊;②河流;③峽谷;④瀑布;⑤泉;⑥洞;⑦暗河;⑧海(湖)岸;⑨海島;⑩沙礫石灘。
(4)文物性地質景觀:①摩崖字畫;②石雕;③石窟;④名人石題(詞);⑤石質文物建築。
3.商品性旅遊地質資源
(1)觀賞石(天然)。
(2)彩石、寶玉石。
(3)觀賞石材。
(4)觀賞礦物礦石。
二、本書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分類
根據我們對地質旅遊資源的定義可知,地質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和科學普及價值。為了人們在旅遊觀光的同時能更好地理解這些景觀的科學性,本書按照成景的地質作用類型,對地質旅遊景觀分類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以便讀者在游覽過程中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從而在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能有所收獲。
我們根據已有的地學知識,以內外力作用為基礎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我們對外力地質作用採用其對地貌改造的不同階段進行劃分,分為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我們將內力地質作用分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在對地質旅遊資源進行分類時,我們主要以該地質旅遊景觀所反映的地質作用過程為主要劃分依據,對各種地質旅遊景觀進行分類,其分類具體方案如表2-3。
表2-3地質旅遊景觀分類表
該分類尚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有一些景觀具有雙重屬性,不易對其進行簡單分類,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今後的研究思考中會對其進行完善。但此分類方法,對於不具備地學素養的一般遊人能更好地理解地質旅遊,理解景觀的科學性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從而在深層次上實現寓學於游。
㈤ 什麼是自然旅遊資源自然旅遊資源的種類並舉例說明
自然旅遊資源又復稱自然風制景旅遊資源。指凡能使人們產生美感或興趣的、由各種地理環境或生物構成的自然景觀。它們通常是在某種主導因素的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參與下,經長期的發育演變而形成。雖然在歷史時期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人工構景物體,並帶有特定時期歷史文化的某些特徵,但就構景的主體來看,依然具有自然景觀的基本特點,所有人工構物僅起著襯托和點綴作用。
根據《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自然旅遊資源分為四大類,即地貌景觀類、水域風光類、天氣氣象類和生物景觀類。
①地貌景觀旅遊資源:如山地景觀、喀斯特景觀、丹霞景觀、砂岩峰林景觀、風成地貌景觀、火山景觀、冰川景觀、海岸景觀等;
②水域風光旅遊資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類泉水;
③天氣氣象旅遊資源:如極光、雲海等;
④生物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種野生動植物、海洋生物等。
㈥ 旅遊者在觀賞生物景觀時,主要是欣賞其哪些方面
旅遊者在觀賞生物景觀時,主要是欣賞其哪些方面
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類.作為風景旅遊資源的生物則主要是指的植被——覆蓋山體的森林、樹木、花草,及棲息於其間的動物和微生物(大型真菌類).
㈦ 生物景觀旅遊資源的價值有哪些
生物景觀類旅遊資源及其類型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體的總稱,按其性質可分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據統計,現今被發現、記載並定名的生物體約有2000000種,這使得自然界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象.作為旅遊資源的生物景觀,主要是指由動、植物及其相關生存環境所構成的各種過程與現象.
生物景觀以其復雜的形態和由其自身生命節律所表現出的變化性構成了旅遊景觀的實體,是自然旅遊資源中最具特色的類型.
㈧ 生物景觀有何旅遊功能
中文名稱:生物景觀 英文名稱:biology landscape 定義:以生物群體構成的總體景觀和個別的具有回珍稀品種和奇異形態答個體。
生物景觀和我們所謂靜止不動的風景是不同的
生物景觀具有多樣性 趣味性 和研究價值
同事也從一個層面上反映了當地的環境已經人們對環境的保護認知
㈨ 生物景觀在旅遊中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在旅遊中,生物景觀的構景作用主要是以「背景」來體現的。是以大范圍的森林、草原及棲息於其中的動植物來體現的。
比如北京百花山已知有維管束植物92科800多種;野生動物40多科150多種;松山有維管束植物106科783種及變種,野生動物53科184種及亞種等。這只是說明北京的這兩個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物種,人們到這里來游覽可以有機會觀賞到、找到這些種類的動植物,感受到自然保護區的氣息、氛圍和特點。但是在兩地游覽之時,並非想看就能看到這么多種類的動植物的姿態。這是因為植物種類分布面積廣,同一山地由山谷到山巔,由林下到石縫間;每一種植物各有自己的花期、果期,前後不一;各種植物生長時多呈混合狀態,一般遊人難以辨認。而動物更具有遊走、遷徙等流動性。遊人於某天某時於某地想要都見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動植物資源豐富只是作為景觀的大背景出現加以欣賞的,這也正是我國古人很少有對每一種植物、動物一一進行觀賞描寫的原因之一。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新遊人將會在這一領域中領悟出獨到而新穎的見解。
第二,生物景觀雖然是以「大背景」形式出現的但卻是所有背景材料中最豐富多彩、最變化無窮、最富有生氣的組成內容。
自然旅遊資源中的風景地質、地貌、水體、氣候和天象等均屬非生命物質,由它們構成的景觀,雖有動有靜,但多屬以地球內、外營力為表現形式的自然演變過程,所以這種「動」是無生命的「動」。只有動、植物的存在,才使自然界增加了生命的活力、靈氣,成為一種充滿了生機的千變萬化的動和靜相結合的景觀綜合體。如果你到北京郊野旅行,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會看到許多落葉闊葉林,在一年內隨著四季的轉換,其形態、色彩發生著千嫵百媚的變化。春天,樹木、花草長出了新芽、新葉,開出了鮮花,溢出了芳香;夏季,大地鋪滿了綠蔭,田野一片青翠;秋天,樹葉變黃、變紅,果實累累掛枝,形成一個色彩斑斕的金秋世界;冬季草木凋零,空間通視加強,遇降瑞雪,山林披銀戴玉,晶瑩剔透,與夏季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在夏季的幾個月中,北京山區的草甸地帶各種野花一批批的開放,有的地區會變換三四次不同的景象。總之,北京一年四季鮮明的氣候,使這塊土地的景觀發生著既有規律又很奇妙的變化,給人以多種形象的、直觀的、多變的觀賞美感。環境空間中又生活著不同的珍禽異獸或觀賞昆蟲。這種美的活力變幻,正是居民四季出遊所感受的不同的靈氣。可見風景植物在旅遊中的功能之大、之多。動物更是風景動感的載體,成千上萬只獸類、鳥類、蜂、蝶,奔走或飛翔、鳴叫於濃密的森林和起伏的原野之間,魚、蝦、兩棲動物游弋或跳躍於波光粼粼的水中、田邊,把一個無生命的世界變成了熱鬧非凡、生機盎然的靈動世界。因此,從旅遊角度而言,一切有觀賞意義的風景生物都是裝點河山、造景育景、最富靈動美的自然要素。
第三,風景動植物比其他自然旅遊資源具有更多的旅遊功能。
這是因為:動植物種屬和數量繁多,可以適應不同的環境生存。地面、土內、水下、空中到處都有動植物繁衍和生息,每種生物又有各自的生態、習性、色彩、造型等特點,可滿足人們多種觀賞心態及娛樂、健身、考察、食用等功能需求。如觀賞植物具有觀花、觀葉、觀形、觀果等功能;觀賞動物具有觀體形、觀色態、觀姿態、聽鳴叫聲等功能。除了這些觀光功能外,還可利用植物為人類創造幽境、別墅、小庭院;利用動物開展垂釣、狩獵、圍捕、採集等活動,以達到有利於人們身心健康、增加知識、擴大視野、陶冶情操、發展精神文明等社會、經濟目的等多種精神需求。
第四,風景動植物是活的有機體,它們既有適應自然環境、維持其遺傳性的特點,又有適應新的生存條件,被人類栽培、飼養、引種、馴化的可能,因此,風景動植物在旅遊造景中也具有可移動、可組合造景等可能性。
眾所周知,任何一種動、植物都有自己的發生和演化過程,反映在有機體生活上則為帶有其祖先遺傳特性的生物學特性。因而要想使其正常地生息和繁衍以發揮其固有優勢,人們只能因地制宜、就地發展或者創造其所需要的固有環境,以利繁殖。如可以通過了解植物的芽期、花期、果期和發葉落葉及其條件等物候學特性,動物的休息、活動、嗜食以至於發情、繁殖等生物學特性以達到異地引種的目的。此外,由於生物生活的可塑性及人們創造環境的能動性,也可以按生物的適時適地原則和逐步適應變異原則,就地就近或從稍遠地方引入,以滿足不同地域人們的廣見和觀賞反差心態。實際上,我們今天見到的許多園林樹種和花草均是靠人工栽培和引進的方法,來發揮其旅遊觀賞效應的;許多人工興建的動物園,讓動物在人工創造的環境或模擬那種動物生態條件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以適應旅遊觀覽活動的要求。如植物園、動物園就是這些生物體被人類栽培、飼養、引種、馴化的組合造景的具體表現內容。
因此,生物景觀具有組成獨立景點的潛力。以種類繁多的植被類型為大背景舞台,開辟具有觀賞價值的特殊片林或珍奇樹種、古樹名木、奇花異草、珍稀動植物群落景觀為獨立景點展示給遊人,將是未來森林公園的旅遊規劃中一個前景十分廣闊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