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色寫意畫

景色寫意畫

發布時間: 2020-12-06 22:21:13

① 寫意畫的欣賞

寫意畫是傳統中國畫里令人賞心悅目的畫種,它以淋漓的水墨,縱橫的筆法、彌滿的氣勢,使觀者贊聲鼎沸嘆為奇觀,並擁有廣泛眾多的欣賞者。通過畫的立意叩動欣賞者的情意,產生回味不盡的畫意是成敗的關鍵。寫意畫有畫無意,或叫人不解其意,莫名其妙,都處不上名副其實的寫意畫。
寫意畫講究意,所以我們欣賞寫意畫也得捕捉畫中的意,在回味不盡的意趣中得到藝術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性情。怎樣更好的去理解意,最好的途徑是從熟悉繪畫技能入手,中國寫意畫往往是通過相當具體的繪畫手段來塑造確立的。欣賞中國繪畫創作應當按照南齊的謝赫的六條標准即六法,它們分別是:1、氣韻生動;2、骨法用筆;3、應物象形;4、隨類賦彩;5、經營位置;6、傳移摸寫。這里對六法的解釋為:【氣韻生動:指創作上主題明確,表現真實,形象生動。骨法用筆:指描繪形象上的筆致與線條。應物象形:指選擇題材的合度,觀察與描繪對象要深刻細致與正確。隨類賦彩: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准確而必要的著色。經營位置:指題材上的取捨與組織,畫面的構思與安排。傳移摸寫:指接受前人的傳統】。
當然,欣賞是帶著時代的眼光的,人們的欣賞情趣也有著時代性,在繪畫的表現方法上不同、欣賞者也會提出不同的欣賞要求,畫家本身欣賞畫的時候一般偏重技巧,而欣賞者是為了豐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那麼欣賞就偏重於畫的內容及感染力,不管是從哪一點出發欣賞畫,都需要久看細看,用一種研究的眼光來看,才能看出它的奧妙,達到欣賞的目的。有欣賞經驗的人都知道,有的畫初看印象不錯,還想再看,但看了幾次之後卻會覺的這幅畫沒有什麼意思,也有的畫初看似乎平淡,但看了幾次之後,你就會發現它有豐富的內在美。
在欣賞中國寫意畫時要把握以下幾個特點,如此才會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 當你看畫的時候,首先打動你的是它的立意是否生動,第一印象很關鍵,如感覺好才使你仔細的看下去,深入地研究下去,如果一幅畫給你的印象是呆板的,它怎麼能吸引你呢?立 意生動是一幅畫給人的一種綜合感覺,以欣賞的角度來看,我們所以能被一張畫所感染,是因為它的內在美,而這種內在美是通過形式的美表現出來的。
古人說作畫必先立意,所謂立意就是畫的主題。畫家在作畫之前應把意放在筆先,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個人的感情結合在一起。如畫梅就要把梅花迎風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畫出來,畫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畫竹要亭亭玉立,虛心有節,蒸蒸日上。立意的生動是中國畫內在美的流露,這里即有畫家的主觀因素,又有欣賞者的主觀因素,所謂畫家的主觀因素就是畫家對所描繪的客觀自然景象的觀察、感受、體驗,並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謂欣賞者的主觀因素,就是欣賞者在看畫時所產生的想像和聯想。因為欣賞者看畫的角度不一樣,以及欣賞者本人的文化修養素質的高下都決定著欣賞水平的高低。如當代畫家李苦禪畫的墨荷,水墨淋漓,灑脫奔放。朱宣鹹的紅梅極其熱烈、奔放、老辣、包容與大氣磅礴的藝術風貌。袁振西將小寫竟山水開創大寫意突破前人,打通東西方直入當代抽家水墨.當代畫家,尤中會的老虎,龐佳麗的山水,王海寶的梅花,任學之的牡丹,魏劍峰的松樹,都開創了中國近代大寫意的一代畫風,看上去好像畫家在橫塗豎抹。有的欣賞者認為荷葉畫的太離形,不符合自然生態的本相。把葉子改成用綠色就更好,從這一點充分說明了欣賞者的文化品位,一塊水黑淋漓的石頭,在有的人眼中可能是無情物,可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里它卻常常顯現出一種特定的性格。
形與神形與神一直是中國畫創作和欣賞所重視的問題,欣賞中國的寫意畫用自然景物作為標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現對象的形體准確、逼真,並非寫意水墨畫的主要使命,寫意畫貴在得意,它不但寫出對象的外形,更要寫出對象的神情,同時也強烈地包涵著畫家自身抒發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藝術。如動物和植物的標本掛圖,可以畫的非常准確,但沒有人把它們掛起來欣賞。我們在欣賞中國寫意畫的時候經常看到畫面的景物變形。這也是寫意畫通常運用的手段,變形猶如文學上的誇張手法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時人們激動時常說的心要跳出來了一樣,它強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② 寫意畫的介紹(150字)

寫意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即是用簡練的筆法描繪景物。寫意畫專是融詩、書畫、印屬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寫意畫注重用墨,一反勾染烘托的表現手法,以撥墨法寫之。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作畫不拘常規,肆意塗寫。寫意畫,簡言之即是「以形就意」,描寫一切自然景物概以主觀精神,透過作者心領神會表現出來,而非僅是實質自然景物的呈現。古人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寫意最好的說明,所以寫意畫是胸中之物,非眼中之物,以超脫形似謀求意境的再現。
我國自唐、宋代的文人畫以來,寫意畫便成為繪畫的主流。寫意畫家生平飽讀詩書,胸懷豁達,富思想意識,他們經過寫實技巧的嚴格磨煉,作畫逸筆草草,力求筆情墨趣,將形似置於度外。

③ 求這幅寫意畫的高清 或者大圖

沒有了,這個就是原圖

④ 寫意畫的種類有哪些

寫意畫主張神似,力張變現出所描繪景物的神韻。
寫意畫的種類大致分為寫意回山水畫、寫意花鳥答畫以及寫意人物畫.
1寫意人物畫,用墨畫後,再上彩色,著色燎應慎重,依據人物的結構、明暗的關系來表達彩色,才能增加色彩的變化,活生生地反映人物的精神和表情。
2寫意花鳥畫,以高度概括、洗練為特徵,不苛求工細致微,而是用簡練的筆墨,概括的語言求其大形、大神、大意境,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獨特的審美規律及特殊的筆墨語言和表現技法。
3寫意山水畫,山水畫的畫法是寫實的又是意象式的,具有表現性。從實質上是用寫實手法以求達到「極貌以寫物」的境地。表現山川雲樹的質量感、空間感及季節與風雨雪等氣象變幻之美,是山水畫家潛心探求的重要課題。

⑤ 寫意畫的寫意山水畫

【筆墨的形態】
筆法指各種點、線、面的畫法,而以線為主。
【線】
用筆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等變化,又以筆著紙以提按運腕動作的變化,可出現輕重、虛實、粗細、轉折等用筆形態。中鋒用筆是用途比較廣泛的一種筆法,這種線條,運筆時筆尖始終在線的中間運行,具有圓潤、厚實、壯健、沉著的特點,無偏枯纖弱之病。畫以這種線條為主,易得醇厚、凝重的效果。側鋒是用筆橫卧,筆尖在線的一側運行,線條易得飄逸虛靈的效果。又以筆橫卧直拖或逆拖,令筆尖在線的中間運行,又稱為卧筆中鋒,畫出來又是另一種效果。再如逆鋒線條比順鋒線條又更能達到澀重的感覺。總之,各種用筆方法,千變萬化,在作畫中,又往往隨機應變,錯綜復雜交叉在一起,很難說清什麼景物應該用什麼筆法去表現。作畫中,筆著紙上,橫拖豎抹,瞬息萬變,神幻莫測,有時一根線條兼有中側鋒的變化,順逆虛實,中鋒側鋒都要按寫景的需要不斷變化。要做到恰到好處,須靠平時的實踐積累,用嫻熟的技巧去靈活應用。
【點和面】
點和面是用筆的另一種形態,也是山水畫中不可缺少的用筆方法。如點多用來表現樹木葉子,樹乾和石面上的青苔,遠山上的一點往往即代表一棵樹,有時畫長滿叢木的峰巒,也用成片的點畫出。因此,點的形態也千變萬化,舉其要者有尖筆點、圓頭點、橫筆點、直筆點、破筆點、個字點、介字點、松針點等等,被廣泛地用來表現畫中的景物。點的放大即是面,在畫中有時需要用大塊墨色在用筆時富有節奏地連續點厾,聯成一片,就成了面。有時用點和面相間相疊,畫出一座山峰的形態,或一片樹木蓊鬱茂盛的狀貌,也是使用面和點結合的用筆方法。 與筆法密切相關的是墨法。一張好的畫,墨色雖然深厚,但可達到黑而發亮,神采閃爍;有的畫,調子雖然淡逸,但使人感到淡而見神,韻味醇厚。這些雖然在墨色效果上表現出來,但關鍵還是在用筆上。如上所述,如沒有以力為基質的只用筆畫成的墨塊或墨線,只能是沒有骨力的墨痕或墨團而已。用筆不當,用墨就容易發膩,浮煙漲墨充塞畫面,用來表現景物,則黯然失神。所以,好的墨法,包含有色彩的觀念。古人說「墨分五色」,即是比喻墨色與水混合後,運用高度的用筆技巧,在宣紙上產生干、濕、濃、淡的復雜而又微妙的墨色變化,這種變化,足以充分畫出大自然豐富變幻的情狀,蓊勃氤氳之氣息,反映出山石林麓,雲水浮動等各種自然現象的生動的神韻。中國畫中以這種純墨色來表現景物的形式就是水墨畫,寫生中,應充分利用這一水墨變化的特點來表現種種復雜變化的景物。
墨法分濃、淡、焦、濕、破、積、潑等諸種變化。各種墨法,在畫中要綜合運用,濃、淡、干、濕要形成對比。特別是破墨與積墨,更是山水畫中的兩種重要墨法,因為山水畫要表現出景物的復雜層次,使人感到深厚,必須通過筆墨相疊、相間的對比互相識、破,造成筆中有筆,墨中有墨的效果。一般是先破後積,在作畫過程中,根據表現景物的需要,或先用濃墨畫,再用淡濕墨破,干後,視具體效果再在上面積,如此,不斷反復積、破,直至感到已充分地把畫意表達出來為止。在重疊筆墨進行積、破時,用筆要有骨力而肯定,筆路要清晰,筆墨要叉開,在反復積、破中,後一遍的筆路要順著前一遍的筆路加,復加的線條要靈活松動,講究筆意,努力做到筆與墨渾然一體,層次多而不亂,墨色有對比而不平。 筆墨本身,如一條線、一個點、一團墨塊是不能說明它表現了什麼東西,只有用它作為造型的手段,才能在畫中化為具體的形象。所以各種變化的線條、墨塊都要在作畫時調動起來,為表現景物服務,做到構成景物和各個局部的筆墨都妥貼地、統一和諧地和形態、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果筆墨不是很妥貼地依附在具體形象之中,再好的筆墨也要從畫面中跳出來,破壞了畫中形象和意境的塑造,這樣的筆墨便成了敗筆。
筆墨為表現景物眼務,首先反映在各種線條的剛、柔、挺、直、圓、曲、轉、折等各種形態變化要適應景物形體的塑造需要。如畫樹干,其質感堅硬挺拔,形態曲折多變,樹皮毛糙多疤,用筆時線條皴控就要松毛凝重,筆的轉折處要直中帶曲、柔中見剛,如果用狀如游絲,軟弱無力或者用劍拔弩張、平鋪直拖的筆墨就畫不出真實樹木的質地感覺。畫樹木是這樣,其他景物也是如此,如畫雲,其形態是輕盈飄盪,用筆就不能太粗重堅硬。反之,如畫石,其質地厚重粗糙,筆墨就不宜太纖細柔軟。總之,筆墨線條的運用,必須要根據表現景物的需要來靈活掌握。其次,筆墨的各種變化,如虛、實、輕、重、濃、淡、干、濕、粗、細、中鋒、側鋒等在構形過程中要做到恰到好處。使畫在每一部分結構上的線條都和諧地妥貼而有變化地和景物形體密切結合。畫山石,各種筆墨變化,通過勾、皴、擦、染的方法組織在一起,按造型的需要,靈活運用,山石面的凹凸起伏、前後空間距離,轉折處,都須用不同的筆墨變化去構成。山石如此,其他景物也一樣,畫樹,構成樹乾的各部分線條都是按這樣的原則組織在一起,使筆墨在組織中達到變化中求統一,更好地為表現對象服務的目的。其間,勾與皴要密切結合好,勾是景物的外輪廓,往往也是面的轉折處,用皴來表現景物內部的質,與外部的勾相聯系,勾皴互相結合,可充分地畫出物體的結構和體積感。皴筆線條畫得較粗重、較濃、勾勒線條較虛、較淡,這樣筆墨較實的部分就凸出來,而較虛的部分就轉了過去。這些筆墨構形的規律,我們應該在作畫中好好去體會,不斷積累經驗。用筆要為表現景物服務,用墨也是如此。墨色的各種變化與用筆結合在一起,可表現眼前景物復雜狀貌。如畫煙雲蒸蔚、草木叢生的感覺,則宜多使用濕墨、破墨、積墨,造成「元氣淋漓嶂猶濕」的感覺。《大別山天堂寨》寫生,為表現晚春季節山上草木滋生、嵐氣浮動、山色蓊鬱的感受,就使用了破墨畫法。先用干筆皴擦,接著趁濕再用水分飽滿的淡濕墨大面積點虱,任其自然滲化,再視具體情況用濃墨破,加強層次,干後再在其上用積墨法進行整理,這樣通過反復積、破,直到作品中景物形象被充分地表現出來為止。再如畫中墨色濃淡的總體色調,對形成畫面情調、意境也有很大的關系。色調淡,則易得淡雅清和的畫面效果,色調深就給人一種深沉、幽邃的感覺。這些都需要在寫生中為了表達對景物的感受而決定的。目的也是為了更充分地表現景物和畫中的意境,因而它也是意匠經營的一個方面。還有一種焦墨山水,是純以干筆焦墨來畫的。墨的濃淡干濕變化雖然較少,但是利用筆法上虛實輕重的變化和筆法本身的情趣畫出來,也可以達到有對比而不平,可表現出畫面的一種特有的韻味和效果。王傳林國畫
在寫生中,筆墨表現一般不拘於純客觀地模仿對象的光與色,而要著眼於捕捉它的形態、神韻和結構。首先,在總體氣氛感覺上要與對象保持一致,尊重自己對景物的感受,接著努力設想用具體的筆墨去加以表現。用筆墨自身的變化規律,對眼前景物作能動的調節,即是用各種虛實、輕重、濃淡等筆墨,藉助疏密、輕重、穿插、參差等構圖上的形式美規律,按景物的結構特點來畫。 虛、實、粗、細、濃、淡、干、濕等是筆墨本身的表現形態;疏密、聚、散、穿插、參差等是筆墨在構形過程中的組織規律,它們都和景物的形態與結構緊密結合,為造型服務。
作畫時,筆觸到紙上,在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意境的過程中,筆下線條和墨點的盤旋、往復、曲折、頓挫,以及疏盪、綿密、斷續、聚散、交錯等等變化,都緊扣著對景物產生的剎那間的心境活動,在構形的同時,在筆墨線條的變化中,也流露了人的感情。因此,在畫中,情、境、形、意、筆是一個統一體。
筆墨傳情,是通過用筆的節奏、頓挫、迅速和各種筆墨形態的相互聯結和呼應來體現,而筆的運動又是受作畫時內心情感驅使命進行的。對景寫生時,畫者感情的來源即產生於現實景物對人的心的刺激,人因外界自然美的作用,有了作畫的激情,在用筆墨去塑造具體景物形象的時候,筆下的各種筆墨變化必然糅和著畫者對景物的主觀感情,用這種富有感情色彩的筆墨去造型,人的感情也必然與畫中的景物糅和在一起了。這種筆墨的特點,原是中國畫優良的技法傳統,中國畫素有「一筆畫」之稱,在意念和情感控制下的用筆,就是要求筆墨之間點劃傳情。只有在寫生中做到人的感情、意念與客觀景物真正沉浸在一起,並以同樣專注的感情來運用手中的筆,使情、景、筆、意達到高度統一的時候,筆墨的這種寫景傳情的作用才能被充分地發揮出來。作畫時,根據造型的需要,在人的情感、意念指揮下,各種筆墨線條之間,通過呼應聯系,相就相讓,疏密穿插、變化平衡等形式美規律組織在一起,來表現景物的形態和結構,共同為塑造畫面意境眼務。這種在人的情感控制下的用筆形態,即是筆墨中的筆意和筆勢。筆有「意」與「勢」,它賦予和傾注了筆墨中人的精神與情感。用這種富有情感的筆墨去造型,景物的形與神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筆墨的「意」、「勢」跡化為畫中的藝術形象,就表現為景物的形態氣勢的相互聯結和呼應;反言之,即是要求畫者面對景物,在充分感受到對象的動態氣勢、節奏韻律的基礎上,用相應的筆意、筆勢去進行表現,並努力把感受到的東西通過它傳遞出來。為峽江石壁的寫生,面對景物時感受到石壁氣勢線條上的一種節奏律動,運筆時,則就按照對象給予的這種節奏感進行,努力把對象給予的這種節奏意蘊通過筆墨體現出來。
對景寫生時掌握好這點,筆墨在造型中就取得了能動的地位,不會在寫生中看一眼,畫一筆,被動地追求模擬景物而造成筆死氣斷的狀況。這要求畫者在對景物作全面觀察理解,尊重客觀對象和畫者自身真實感受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景物的形、神、勢,藉助形象記憶,發揮筆墨特點,大膽落墨。筆落紙以後,再按筆墨出現在畫面上的實際效果,根據造型的需要和筆墨組織的自身規律,不斷作隨機應變的調整。落筆時要心有定力,先後有序,筆筆生發,控制好筆墨的快慢節奏,畫好一個局部再生發到另一個局部地逐層鋪開,使畫中的景物與筆墨一氣呵成,渾然一體,這樣氣脈疏通,氣韻也自然生動。其間,眼、腦、手三者要互相配合默契,構圖、筆墨、造型、造境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盡量把眼前之景和在腦中蘊釀成熟的意象通過筆墨表現出來,使筆與景、筆與意達到高度的統一。 山水畫寫生通過筆墨來完成對景物形象的塑造,還表現在筆墨構成形式的探索創造上。筆墨構形原無定式,雖然景物客觀存在,但可以根據各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用不同的筆墨技法去進行表現,使畫出來的效果更符合畫者主觀上的審美要求。同一景物可以用雙勾法來畫,也可用沒骨法;可以用粗筆寫意法,也可以用細筆工寫法,作畫中筆墨既可以這樣組織,也可以那樣組織,使畫出來的作品既尊重客觀存在,更尊重畫者內心的主觀感受。因為寫生不是臨摹,現實景物中沒有現成的筆墨可資借鑒參考,在考慮如何用筆墨去表現時,自身失去了技法上的參照系。必須通過畫者在寫生時自己去思索,不斷地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嘗試,並從中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提高。對初學寫生者來說,在寫生時可以借鑒平時通過臨摹學習所得的技法,與客觀景物進行對照,創造性地運用,但要避免機械被動地照搬他人所創的方法來硬套。作畫時應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學會在寫生中融匯貫通地靈活運用既有的成法,進行改造、變通,技法在寫生中經過這樣一番消化以後,使它能更好地表達自己對景物的真實感受,從中不斷總結出新的表現技法。這樣,我們在不斷的寫生實踐中才能逐步積累、不斷發現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這也正是通過對景寫生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⑥ 有什麼風景名畫

中國的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曹雪芹的《芹溪蘭草圖》董源瀟湘圖元人黃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圖」卷、
世界的有: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透納 以及 康斯太勃爾的系列作品都是著名風景畫。
透納:《海上漁夫》
《海上漁夫》便是透納在皇家美術學院年展(1796年)上展出的首幅油畫作品。那時,21歲的透納已經憑他的古典風格水彩地誌畫小有名氣,也頗受英國藏家喜愛。可年少心雄的他認為要確立畫家名聲,必要創作更成熟的油畫。《海上漁夫》中漁船所在的位置是英國南部海岸線外的威特島。透納於1795年走訪過該島,畫了大量關於海岸的速寫和水彩畫並收錄於《威特島速寫集》。但少有人知道他曾悄悄創作下這樣一幅技法和質量都不容忽略的油畫。「船隻在海面上自然漂浮、搖曳,水波盪漾,效果逼真。」當年在皇家美術學院展覽評論導讀中,這幅畫因其自然主義的特色而獲此贊譽。而細心的人還會欣喜地發現,在這幅早期的油畫上已經出現了「透納式」的劇烈漩渦結構的跡象。
《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
不滿足於水彩畫小寫意的透納,同樣不甘心於單純地把筆觸瞄向自然。他一度醉心於借風景畫表現歷史甚至神話題材,在一個濃重的歷史故事中拓展放浪不羈的想像。 那幅曾受世人矚目的《暴風雪:漢尼拔和他的軍隊越過阿爾卑斯山》,無疑是這次展覽最值得期待的。 這幅創作於1812年的畫作展示給我們的絕對是一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巨大的雪崩從天而降,明亮刺目又勢不可擋,粗壯古老的巨樹被摧殘成殘缺的樹根橫亘前景,延展的地平線上隱約看到傳奇的大象。透納描述了漢尼拔士兵和大象企圖在一場災難臨頭的暴風雪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驚險場面,靈感則來自他1802年的一次阿爾卑斯山之旅。構圖呈排山倒海的翻騰趨勢,造成令人目眩的劇烈運動感,而急速的筆觸彷彿令人幻聽到轟隆的雪塊崩塌的巨響。在畫前不禁讓人聯想到漢尼拔征戰羅馬的歷史,翻越阿爾卑斯山之後9萬步兵、1萬2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漢尼拔的大軍,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
不過,最能體現透納藝術成就,卻也最引人爭議的是他晚年階段的創作。生性富有幻想、帶有凝重浪漫主義氣質的透納,年齡大了以後,卻變得有些偏執,和人很少交往。最常做的事,便是一個人走出門去體驗自然世界,再關起門來作畫。
《諾哈姆城堡:日出》
雖然這個階段,終生未婚的透納,因為父親的去世已經患上了輕微的抑鬱症,並隱姓埋名住在情人的鄉間茅屋裡,可他卻從未停止過作畫,而且更加放縱色彩的運用。 《諾哈姆城堡:日出》和《日出:一艘船在海岬之間》,《風雨和速度-西部大鐵路》等一系列作品中,畫面已然成了抽象的色彩符號,幾乎很難辨別出物體的輪廓。緊張的色調和瞬息的光影令畫中物象隱身於海天、天地之間。大衛·皮派爾曾在《圖說藝術史》一書中稱他晚期的作品為「奇異的謎團」。然而恰是這個「謎團」,使透納不僅躋身於英國畫家的前列,而且對後來法國的印象派、抽象派繪畫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康斯太勃爾:乾草車

《乾草車》 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畫面描繪了一輛運乾草的馬車,涉過一條淺溪,往林木深處的 《乾草車》約翰·康斯太勃爾[1]田野走去。沾滿露珠的樹葉,閃爍著白色的反光;木柵圍著的農舍,親切樸素;淳樸的農人,肆意奔跑的小狗。這一切是如此自然、真實,充滿愛與美感,沒有一點矯揉造作。正如著名詩人和畫家布萊克所說:「這可不是對自然的寫生,這是靈感!」
《乾草車》
1824年康斯太勃爾向在巴黎的世界博覽會送去三幅作品參展:《漢浦斯戴特的荒地》、《英國的運河》和這幅《乾草車》,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次展出對法國畫家影響很大,其中最激動的是德拉克洛瓦。
在康斯太勃爾的畫中,由於細小色塊的並列所形成的對比關系,在不同的距離出現了強烈而統一的色彩,並且產生了振動的效果。德拉克洛瓦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康斯太勃爾說他的田野中的綠色的特點是由許多不同的綠色產生的。一般風景畫家的綠色的強度所產生的缺點是因為他們只用一種統一的綠色的緣故。他所說的田野中的綠色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的色調。」這幅畫是康斯太勃爾描繪田園風光的代表作品。以他的絢麗而渾厚的色彩,抒情詩般的筆觸色調和真實的描繪令人陶醉。從深遠透明的雲層中透現出來的陽光灑在樹梢和綠草地上。近景著重描繪農舍和古樹及一條小河流,一輛大車正涉水而過,引得小狗狂吠。這幅的天空畫得極美,透明滋潤,不同色彩的雲朵像天鵝絨似的在天際飄浮滾動,清澈的河水中映出美麗的天空、古樹和房舍,更加增添了鄉村的恬靜,整個畫面充滿陽光,充滿農村的生活氣息。
白馬

《白馬》約翰·康斯太勃爾[2]康斯太勃對自己的創作是這樣解釋的: 「我生來就是為了描繪更幸福的大地——我的古老的英格蘭」。正是出於對祖國的愛,才能創作出像《乾草車》這樣充滿感情的作品。他正是以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向僵死的學院派古典主義挑戰。他的其它作品還有《白馬》、
《斯特拉福特磨坊》、 《水閘》、《斯托爾小景》、 《滑鐵盧大橋的揭幕典禮》等。他在56歲時所作的《滑鐵盧大橋的揭幕典禮》一畫中,大膽地使用了十分鮮明的色彩,以求表現光和影的效果,被認為對印象畫派有重要影響。此後,由於健康日益惡化,他只能從事水彩畫。1836年,他向皇家美術學院送去了最後一幅油畫《克利奧頓紀念碑》。1837年3月31日,因心臟病猝發而與世長辭。
《斯陶爾河旁的費來福磨坊》 《斯陶爾河旁的費來福磨坊》[3] 《斯陶爾山谷和泰德漢村》康斯太勃爾[4] 大自然是康斯太勃爾最好的老師,他認為繪畫要有真實感,唯一隻有向自然學習。看得出這是一幅對景寫生的畫,在他以前的那些英國風景畫家中,還沒有一個人象他這樣把畫架擺在那些平凡而誘人的景色面前,用充沛的熱情去描繪多彩多姿的大自然:急速飛動的朵朵白雲、池塘邊的房舍和玩耍的孩子,喚起了人們熱愛生活的情感。
《斯陶爾山谷和泰德漢村》
早在童年時代,故鄉的美麗景色已經啟發了康斯太勃爾,他曾竭力用畫筆把它們描繪。他曾這樣回憶故鄉: 《威文侯公園》約翰·康斯太勃爾[5]「四周美麗的景色,緩和的斜坡、散布著牛群和羊群的肥沃草地、耕耘得很好的高地、村莊和教堂、田園和茅屋、樹林和河流,所有這一切,給予這個特殊的地方以任何地方也難找到的那種優雅和美麗。我的童年時代所處的這種景色使我成了一個畫家。」這幅畫中的景色不僅展現了畫家故鄉的美,也寄託著對故鄉的深情。
《威文侯公園》
在康斯太勃爾的畫中,大自然是以它本來的正常狀態而出現的。質朴、誠實和真實是它的特點,他從來不夢想著去描繪或者追求他沒有見到過的和完全不理解的東西,他喜歡描繪緩慢飄動的雲彩,它那寧靜的、透明的淡藍色的天空充滿大氣的美妙。從雲層里透現出的陽光灑在大地上、濃密的林木,斜坡上綠茵茵的草地,悠閑吃草的乳牛群,水面上戲水的鵝,漁民在撒網,這一派令人陶醉的景色雖不是天堂卻勝似天堂。在這幅畫中陽光和空氣已成為畫家探求和描繪的主體。 《漢浦斯戴特的荒地》約翰·康斯太勃爾[6] 《漢浦斯戴特的荒地》
康斯太勃爾喜歡畫藍天白雲下田野的景色。他在畫天空時,總是記下日期、風向和時間,因此他畫的天空不是簡單的色綵排列,而是具有生命的形象,他說:「天空應該而且將成為構圖的有效部分。如果天空不是主調,不是情感的主要器官,就很難評價風景畫的高低了。」這是一片天空佔主體地位的具有廣闊視野的景色,起伏層疊的丘陵地帶,高低不平的無規則的坡地已有許久無人問津,任人踐踏,但它仍然蘊含著生命。畫家運用精細的筆觸和色彩真實地描繪了不同對象、不同質感的荒地壯貌,又以流暢起伏的曲線畫原野,令觀者心曠神怡。

⑦ 引用怎樣欣賞中國寫意畫

元代吳鎮論畫有雲:"墨戲之作,蓋士大夫詞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與夫評畫者流,大有寥廓。寫意畫講究意,欣賞中國繪畫創作應當按照南齊的謝赫的六條標准"即六法,它們分別是:1、氣韻生動;2、骨法用筆;3、應物象形;4、隨類賦彩;5、經營位置;6、傳移摸寫。這里對六法的解釋為:氣韻生動:指創作上主題明確,表現真實,形象生動。骨法用筆:指描繪形象上的筆致與線條。應物象形:指選擇題材的合度,觀察與描繪對象要深刻細致與正確。隨類賦彩:根據不同的描繪對象,准確而必要的著色。經營位置:指題材上的取捨與組織,畫面的構思與安排。 在欣賞中國寫意畫時要把握以下幾個特點,如此才會從中得到藝術的享受。 立意 古人說作畫必先立意,所謂立意就是畫的主題。畫家在作畫之前應把意放在筆先,通過繪畫來表達他對生活的看法,把自然景色和個人的感情結合在一起。如畫梅就要把梅花迎風斗雪和耐寒的品格畫出來,畫菊要有傲霜的精神,畫竹要亭亭玉立,虛心有節,蒸蒸日上。立意的生動是中國畫內在美的流露,這里即有畫家的主觀因素,又有欣賞者的主觀因素,所謂畫家的主觀因素就是畫家對所描繪的客觀自然景象的觀察、感受、體驗,並把感情移入其中。所謂欣賞者的主觀因素,就是欣賞者在看畫時所產生的想像和聯想。因為欣賞者看畫的角度不一樣,以及欣賞者本人的文化修養素質的高下都決定著欣賞水平的高低。如當代畫家李苦禪畫的墨荷,水墨淋漓,灑脫奔放,開創了中國近代大寫意的一代畫風,看上去好像畫家在橫塗豎抹。可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里它卻常常顯現出一種特定的性格。 形與神 形與神一直是中國畫創作和欣賞所重視的問題,欣賞中國的寫意畫用自然景物作為標尺,是不全面的,追求表現對象的形體准確、逼真,並非寫意水墨畫的主要使命,寫意畫貴在得意,它不但寫出對象的外形,更要寫出對象的神情,同時也強烈地包涵著畫家自身抒發的意境和意趣。只求形似,不是藝術。如動物和植物的標本掛圖,可以畫的非常准確,但沒有人把它們掛起來欣賞。我們在欣賞中國寫意畫的時候經常看到畫面的景物變形。這也是寫意畫通常運用的手段,變形猶如文學上的誇張手法如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或平時人們激動時常說的心要"跳出來"了一樣,它強烈、新奇但依然是自然而近情理。 構圖 寫意畫的構圖,通常要隨手拈來而清新不俗。看一幅畫的好壞應掌握兩個主要方面的內容:①虛實:中國畫里虛實關系可以說無所不在,貫穿在一種藝術的始終,沒有虛實的辯證統一藝術就失去了節奏,失去了變化,失去了發展。賓主、疏密、輕重、大小、縱橫、開合等等繪畫法則,都是從虛實出發,根據虛實的要領進行構圖處理的。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才產生無窮的變化來,有景為實、無景為虛,這是指畫面上的虛實;有景、有情,有意化為虛,化虛為實,這是指創作者的構思與欣賞者的聯想。②奇特:構圖的不平凡總是發源於畫家不平凡的構思。作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先春而綻,傲霜鬥雪,冰清玉潔,疏影清雅,暗香宜人。嘗觀陳簡齋墨梅詩雲:'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此真知畫者也"。比如李煜的「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李清照的「濃香吹盡有誰知」,王安石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及「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等等。因了這些緣故,我對梅似乎多了一份敬而遠之之心,使我對梅似乎有了另外一種感悟。可見藝術離不開奇思妙想,離不開藝術天地里特有的真實性。 筆墨 筆墨是中國寫意畫的主要特徵,是由中國畫有一套完整的筆墨工具所形成的。一幅畫里筆和墨如同骨肉,不可分離,欣賞一幅畫用墨水平高下,要看用墨是否靈活,還是呆板,用墨沒有干濕、濃淡的變化,亂成一片,沒有光彩叫做融會貫通墨,相反用墨靈活,變化多端,叫做活墨。筆墨是相通的,墨色在中國繪畫里似乎能替代一切原色,比如梅蘭竹菊多用墨色畫線,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相互參融,以畫法作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花,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 這出神入化的水墨表現令人痴醉。 成功寫意畫家的用墨使欣賞者懂得,一張水墨畫的高下不但要看畫家抖擻的氣魄,更要看他透過隨意的精心刻劃而表現出的膽力和閃爍的魂靈。 詩與畫 詩和畫有姊妹藝術之稱,看了一幅畫就像讀了一首詩。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提倡詩和畫都要追求一種美妙的意境,一幅成功之作,它給人的不只有景而且有情,有情與景的交融,這就是所謂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寫意畫強調作者的個性發揮。作畫不拘常規,肆意塗寫.《鄭板橋集補遣》金冬心畫竹也是喜"亂",曾言:" 用焦墨竿大葉,葉葉皆亂." 寫意畫多以書法的筆法作畫,同時寫意畫的用筆也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所以寫意畫家多半是書法學。 以菊入詩,借菊花抒寫品格、性情、魏晉陶潛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怡,瀟灑於歸隱和超邁;而後南宋李清照低吟「廉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抒發國破流離的凄惋; 以菊入畫,寄情於筆墨,在中國畫的發展中,花鳥畫獨立較晚,南北朝以前一直是人物、山水的陪襯,只能屈居於一角或半邊,直至南北朝才成為獨立的畫種,五代時期才趨於成熟,出現徐黃兩個畫派。但是這兩個畫派都是以寫實為主,直至蘇軾提出詩畫一律,花鳥也應有感而繪,才引發了花鳥畫的變革,入畫的菊花也才有了人的品格和情感。 作為情與景的交融,詩和畫都有著同樣的要求。"遠上寒山石經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詩,但讀起詩好像又似一幅畫。一幅成功的畫,可把觀者帶到詩的境界中去,一幅出色的中國寫意畫,配以書法、詩文、印章,就能蘊蓄深厚博大的意境。 中國寫意畫本身就是多方面藝術修養滲透、補充而成的綜合藝術,有的畫初看似乎平淡,但看了幾次之後,你就會發現它有豐富的內在美。因而從欣賞的角度應具備以上諸方面的體驗,這樣才能真正獲得藝術的欣賞力,從中得到其藝術享受。

⑧ 水墨畫與寫意畫有什麼區別

中國畫里一種畫的兩種叫法,水墨畫就是寫意畫,水墨寫意畫亦稱水墨畫。寫意畫有敷丹青的,也有純水墨的,是謂墨分五彩。

⑨ 什麼是寫意畫法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回象的形神,答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虯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