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麻萊風景
1. 關於垂雲通天河的景色
通天河是長江上游中的一段,它上起囊極巴隴與長江正源沱沱河相接,下至玉樹藏族附近的巴塘河口同金沙江相連,橫貫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河長813公里,流域面積比江蘇和浙江兩省加起來還要大。
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3000~4000米。其上段河谷開闊,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漫。兩岸並非崇山峻嶺,而是相對平緩的山丘。過楚瑪爾河口後,兩岸山嶺才漸漸逼近河岸。左岸山嶺屬著名的巴顏喀拉山,翻過此山,便是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源頭。通天河下段,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涌,兩岸山勢增高,谷底海拔由上游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為典型的峽谷河流。
通天河左岸有然池曲、北麓河、楚瑪爾河、色吾曲和德曲等支流,右岸有莫曲、牙哥曲、科欠曲、聶恰曲、登艾龍曲和葉曲等支流。據觀測記錄,通天河在下游直門達附近的多年平均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122億立方米,其中水量的2/3以上來自曲麻萊色吾曲口以上,僅幹流就蘊藏著數百萬千瓦的水電資源。支流色吾曲與黃河源頭之間,以及與格爾木河東源之間,均只隔一相對高度較低的分水嶺。
通天河屬高寒氣候區,除高原東部邊緣外,大部地區風大,氣溫低,空氣稀薄,垂直差異很大,多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下段河谷地區,氣候比較溫和濕潤。新中國成立前,除放牧外,只能在小塊土地上種植青稞。新中國成立後,農業區面積擴大,作物品種也有增加,先後試種小麥、蔬菜和各類瓜果都獲得成功,產量也不斷提高。
通天河兩岸,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相當復雜,因此,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草原牧場,是長江上游的重要畜牧區之一。
2. 請簡要介紹三江源保護區的自然景觀(山脈.河流.植被.動物).人文景觀(民族風情.聚落特點等)
請去參考網路里的三江源保護區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東部與四川省毗鄰,北部與青海省格爾木市都蘭縣相接。總面積31.6平方千米,包括17個縣市,占青海省土地總面積的43.88%,總人口佔55.72萬,居民以藏族為主。目前優質牧草逐漸被毒、雜草所取代,一些草地危害動物如鼠類乘虛而入,導致草地載畜量減少,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質量減退,棲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樣性降低。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紀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標志著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正式成立。
目錄
簡介
地理位置
生態資源
主要特點
地質地貌
氣候
人口及民族??
濕地與水文
展開
編輯本段
簡介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3張)青海三江源地區位於我國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地理位置為北緯31°39'~36°12'東經89°45'~102°23',行政區域涉及包括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總面積為30.25萬K㎡,約占青海省總面積的43%,佔16縣1鄉總面積的97%。現有人口55.6萬人,其中藏族人口佔90%以上,其他還有漢,回,撒拉,蒙古等民族。[1]
編輯本段
地理位置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美景1(18張)是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長江、黃河和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的發源地,位於青海省南部,屬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青海省的玉樹、果洛兩個藏族自治州全境以及黃南、海南、海西、三個藏族自治州所轄的澤庫、河南、興海、同德四縣以及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唐古拉山,總面積達31.8萬平方千米。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為野氂牛、野驢、藏羚羊、黑頸鶴等大批珍惜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我國江河中下游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規劃圖「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被稱為地區的第三「極」,是歐亞大陸發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孕育了國內外許多著名的河流。三江源地區地處中緯度的青藏高原腹地,這里河流縱橫,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沼澤地分布較廣。在玉樹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分布著大面積的現代冰川,形成了巨大的冰庫,是各江河徑流補給的主要源泉之一。據資料,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長江總水量的相當部分都來自青海省境內,三江源地區被譽為「中國水塔」是當之無愧的。
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江河源區和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中亞高原高寒環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復雜,自然環境類型多樣,具有多種植被類型,為動植物資源的分布提供了極其獨特的環境條件,使三江源地區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最集中的地區。據統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共有獸類83種,鳥類197種,兩棲動物8種和爬行動物7種。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美景2(14張)
一些耐寒喜涼的動物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斗爭中,得到繁殖和發展,成了三江源地區的特有物種。該地區共有珍惜野生動物70餘種,藏羚羊、野氂牛、藏原羚、喜馬拉雅旱獺等青藏高原特有物種在這里繁衍生息。其中,僅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就有20多種。
這一地區的野生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數量豐富,用途廣泛,經濟價值較高。據初步調查,青海的葯用植物約有370種,其中常用的中草葯有259種。冬蟲夏草馳名中外,葯用價值極高,高聳入雲的冰峰雪山、大河、盆地、荒漠、冰川、湖泊、沼澤等奇異復雜的地域類型,美麗如畫的遼闊草原,奔騰不息的江河源流,熠熠發光的大小湖泊,神出鬼沒的野生動物、茂密的原始森林與藏族人民用勤勞雙手創造的光輝燦爛的高原文化、歷史遺跡、宗教寺廟、民族風情、鄉土習俗,構成世界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綜合體。
藏族全民信仰佛教,宗教氣息濃烈,是三江源地區最顯著的一大人文景觀。三江源地區藏傳佛教寺院比較正規的約有340餘座,占青海省藏傳佛教寺院的54%以上。三江源地區佛寺之多,信教群眾之廣泛,僧侶之眾,廣大藏族同胞對佛教信仰之虔誠,花費之巨大,是世界上任何地區、任何民族中不多見的。
長期以來,青藏高原被稱為生態「處女地」。但是,由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逐漸退化。位於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也趨於惡化。如一些地區超載放牧,掠奪性的利用草場,濫采亂挖黃金、冬蟲夏草,盜獵珍惜瀕危野生動物,使得草場大面積退化,畜牧業水平降低,植被破壞,優良牧草減少,有毒雜草增加;鼠害肆虐,有些豐美草場已經變成寸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草不生的黑土灘;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不斷加劇,面積逐年擴大,沙塵暴天氣增多;冰川退縮,水位下降,江河斷流,湖泊乾涸;自然災害頻發,雪、旱、風沙等災害加劇,防災抗災能力低下。三江源的冰雪、湖泊及沼澤地均為江河的重要補給源和水源涵養區,如果環境持續惡化,不僅直接威脅當地群眾的生活,甚至會影響中華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這里獨特的生態環境及其孕育的珍惜野生動植物和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珍貴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保護三江源,就是保護了地球生物多樣性資源和物種基因庫,保護了人類的珍貴遺產和生存環境。這些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與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否則將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遺患無窮。這也正是設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編輯本段
生態資源
長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特點最顯著的地區,被 藏野驢譽為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三江源地區具有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為中亞高原高寒環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草甸、草原、沼澤及水生植被、墊狀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區內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油麥吊雲杉、紅花綠絨蒿、蟲草3種,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蘭科植物31種;青海省級重點保護植物34種。野生動物有獸類85種,鳥類237種(含亞種為263種),兩棲爬行類48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有藏羚、野氂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種。另外,還有省級保護動物艾虎、沙狐、斑頭雁、赤麻鴨等32種。
此外還有9個植被型,以及眾多的溪流、湖泊等秀美的水體和雪山、冰川以及沼澤等濕地。區內獨特的地貌類型、豐富的野生動物類型、多姿多彩的森林與草原植被類型和秀美的水體類型,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自然風景。隨氣象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各種天象景觀、隨季節變化而產生的林相及水體大小、形狀的變化,更增添了自然景觀的多樣性。
編輯本段
主要特點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有四個顯著特點: 1、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2、中國海拔最高的天然濕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美譽,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
3、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
4、三江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
編輯本段
地質地貌
三江源區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體,以山地地貌為主,山脈綿延、地勢高聳、地形復雜,海拔為3335~6564m,最低海拔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東南部的金沙江江面,平均海拔4400m左右。海拔4000~5800m的高山是保護區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脈為東昆侖山及其支脈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脈。由於受第四紀冰期作用和現代冰川的影響,海拔5000m以上的山峰可見古冰川地貌。
保護區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狀,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寬闊而平坦的灘地,因地勢平緩、冰期較長、排水不暢,形成了大面積沼澤。東南部高山峽谷地帶,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形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編輯本段
氣候
區內氣候屬青藏高原氣候系統,為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表現為冷熱兩季交替,干濕兩季分明,年溫差小,日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無四季區分的氣候特徵。冷季為青藏冷高壓控制,長達7個月,熱量低,降水少,風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風影響產生熱氣壓,水氣豐富,降水量多。由於海拔高,絕大部分地區空氣稀薄,植物生長期短。
全年平均氣溫為-5.6~3.8℃。其中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6.4—13.2℃,極端最高氣溫28℃;最冷月1月為-6.6~-13.8℃,極端最低氣溫-48℃。年平均降水量262.2~772.8mm,其中6—9月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75%,而夜雨量比例則達55%~66%。年蒸發量在730~1700mm之間。日照百分率為50~65%,年日照時數2300~2900小時,年輻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沙暴日數一般19天左右,最多達40天(曲麻萊)。
編輯本段
人口及民族??
保護區內總人口為約76000人,佔三江源地區總人口的13.7%。在保護區總人口中,藏族人口佔90%以上,其它還有漢、回、撒拉、蒙古等民族。保護區平均人口密度只有0.5人/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
濕地與水文
三江源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濕地總面積達7.33萬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4%。
河流濕地
三江源區河流主要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大類,有大小河流約180多條,河流面積0.16 平方公里。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黃河、瀾滄江(上游稱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礱江、當曲、卡日曲、孜曲、結曲等大小河川並列組成。流域總面積為237957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總流量為1022.3 立方米/秒,年總徑流量324.17億立方米,理論水電蘊藏量為542.7萬kw。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冬雪山,三江源區內長1217km,占幹流全長6300km的19%。除正源沱沱河外,區內主要支流還有楚瑪爾河、布曲、當曲、聶恰曲等,年平均徑流量為177億立方米;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省內全長1959km,占幹流全長5464km的36%,主要支流有多曲、熱曲等,年平均徑流量232億立方米,占整個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的49%,佔三江源區總徑流量的42%;瀾滄江發源於果宗木查雪山,三江源區內長448km,占幹流全長4600km的10%,占國境內幹流全長2130km的21%,年平均徑流量107億立方米,占境內整個流域水資源總量的15%,佔三江源區總徑流量的22%。
湖泊濕地
三江源區是一個多湖泊地區,主要分布在內陸河流域和長江、黃河的源頭段,大小湖泊近1800餘個,湖水面積在0.5 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188個,總面積0.51萬平方公里。其中,礦化度1~3g/l以下的淡水湖和微鹹水湖148個,總面積2623 平方公里。鹽湖共計28個,總面積1480 平方公里,礦化度大於35g/l。列入中國重要濕地名錄的有扎陵胡、鄂陵湖、瑪多湖、黃河源區崗納格瑪錯、依然錯、多爾改錯等。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黃河幹流上最大的兩個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調節水量功能。
沼澤濕地
本區環境嚴酷,自然沼澤類型獨特,在黃河源、長江的沱沱河、楚瑪爾河、當曲河三源頭、瀾滄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澤發育,成為中國最大的天然沼澤分布區,總面積達6.66萬平方公里。沼澤基本類型為藏北嵩草沼澤,而且大多數為泥炭沼澤,僅有小部分屬於無泥炭沼澤。
長江源區有沼澤面積約1.43萬平方公里,占江源區面積的13.9%。沼澤大多集中於江源區潮濕的東部和南部,而乾旱的西部和北部分布甚少。從地勢方面看,沼澤主要分布在河濱湖周一帶的低窪地區,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為多,當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一帶沼澤連片廣布。以當曲流域沼澤發育最廣,沱沱河次之,楚馬爾河則較少,顯示長江源區的沼澤東部遠多於西部地區。在唐古拉山北側,沼澤最高發育到海拔5350m,達到青海高原的上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沼澤。黃河河源區沼澤發育受到半乾旱特徵限制,主要分布於河源約古嵩到曲、兩湖周圍及星宿海地區。瀾滄江源區大小沼澤總面積為325 平方公里,占江源區土地總面積的3.1%。主要集中在幹流扎那曲段和支流扎阿曲、阿曲(阿涌)上游。其中,較大的沼澤群有扎阿曲、扎尕曲間沼澤、阿曲、幹流扎那曲段流域內沼澤。
雪山冰川
三江源內雪山、冰川約2400平方公里,冰川資源蘊藏量達2000億立方米,現代冰川均屬大陸性山地冰川。長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和粗爾肯烏拉山西段,昆侖山也有現代冰川發育。以當曲流域冰川覆蓋面積最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瑪爾河流域最小,冰川總面積1247 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約9.89 立方米。雪山冰川規模以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尕恰迪如崗及祖爾肯烏拉山的崗欽3座雪山群為大,尤以各拉丹冬雪山群最為宏偉。黃河流域在巴顏喀拉山中段多曲支流托洛曲源頭的托洛崗(海拔5041m),有殘存冰川約4 平方公里,冰川儲量0.8億立方米,域內的卡里恩卡著瑪、瑪尼特、日吉、勒那冬則等14座海撥5000 m以上終年積雪的多年固態水儲量,約有1.4億立方米。瀾淪江源頭北部多雪峰,平均海拔5700米,最高達5876米,終年積雪,雪峰之間是第四紀山嶽冰川,東西延續34km長、南北12km寬的地帶。面積在1 平方公里以上的冰川20多個。瀾滄江源區雪線以下到多年凍土地帶的下界,海拔4500m~5000m,呈冰緣地貌,下部因熱量增加,冰丘熱融滑塌、熱融窪地等類型發育。山北坡較南坡冰舌長1倍以上,冰舌從海拔5800m雪線沿山谷向下至末端海拔5000m左右,最長的冰舌長4.3km。源區最大的冰川是色的日冰川,面積為17.05 平方公里,是查日曲兩條小支流窮日弄、查日弄的補給水源。
地下水
三江源區不但水資源蘊藏量多、地表徑流大,而且地下水資源也比較豐富,據估算,僅玉樹州的地下水貯量就約達115億立方米。地下水屬山丘區地下水,分布特徵主要為基岩裂隙水和碎屑岩空隙水。地下水補給方式主要為降水的垂直補給和冰雪融水。
編輯本段
土壤
三江源區土壤屬青南高原山土區系。由於青藏高原地質發育年代輕,脫離第四紀冰期冰川作用的時間不長,現代冰川還有較多分布,至今地殼仍在上升,高寒生態條件不斷強化,致使成土過程中的生物化學作用減弱,物理作用增強,土壤基質形成的膠膜比較原始,成土時間短,區內土壤大多厚度薄、質地粗、保水性能差、肥力較低,並容易受侵蝕而造成水土流失。
三江源區地域遼闊,受地質運動的影響,海拔差異很大,並且高山山地多,相對海拔較高,形成了明顯的土壤垂直地帶性分布規律。隨著海拔由高到低,土壤類型依次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鈣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為主,沼澤化草甸土也較普遍,凍土層極為發育。沼澤土、潮土、泥炭土、風沙土等為隱域性土壤。
高山寒漠土:分布於4700m以上、雪線以下分水嶺脊的陡坡地段,三江源區內面積約194.23萬公頃,主要集中分布於玉樹、果洛州。植物種類單調、蓋度不超過15%,但分布有雪蓮、貝母等高山特有珍貴葯材。
高山草甸土:分布於4000~4700m山地陽坡,是區內面積最大的土壤類型之一,總面積達1445.61萬公頃。植物以莎草科的蒿草、禾本科為主,有少量的豆科植物,是適宜的牧草資源。
高山草原土:是森林郁閉線以上和無林山原高山帶較乾旱區域發育的土壤,分布於海拔4000m以上的寬谷、湖盤階地和緩坡,面積約為648.28萬公頃。主要植被為紫花針茅、異針茅等疏叢禾草建群種類,蓋度達60~80%,鮮草產量約500~1200kg/公頃,是良好的天然牧草資源。
山地草甸土:分布於海拔3400~4300m的低山丘陵的中上部、渾圓山頂、河谷階地以及較高海拔的山前灘地,降水量較高,達387~650mm。主要植被為蒿草、垂穗披肩草、早熟禾等,陰坡、半陰坡還長有杜鵑、金露梅、錦雞兒、小櫱等灌叢。蓋度75~80%,鮮草產量達2600kg/公頃以上。宜作牲畜四季草場。
高山灌叢草甸土:分布於林區喬木線以上、海拔3400~4200m的陰坡半陰坡的冷濕地帶,植被類型為密集高寒灌叢,主要建群種類為百里香杜鵑、頭花杜鵑、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錦雞兒等,草本有蒿草屬(Kobresia)、苔草屬(Carex)等。草本根系較多,腐殖質厚約5cm,有機質含量多在10%以下。
灰褐土:分布於三江源區的東南部、海拔4300m以下的中低山谷地,植被有雲杉、青海雲杉、川西雲杉、祁連圓柏、大果圓柏等,是亞熱帶和溫帶山地垂直帶向高原沿河谷指狀延伸的地帶,有腐殖質累積、鈣化和淋溶過程。
山地棕色暗針葉林土:分布於玉樹、果洛各林區海拔3300~4100m的陰坡,喬木樹種主要有紫果雲杉、川西雲杉、鱗皮雲杉、紅杉、白樺和紅樺等。土壤剖面為暗棕色或棕色,有腐殖質積累、粘化和棕壤化過程,土壤層次過渡不明顯其它如栗鈣土主要分布於河谷陽坡、半陽坡、階地、中小河流下游的階地、洪積扇上。沼澤土分布於河流兩側的河漫灘、河流交會處低窪地帶、高海拔灘地和河流上源。泥炭土分布於河源地區緩坡下部、寬谷窪地及大灘的低窪地段,地表長期積水、多熱融坑和凍脹丘或塔頭草墩,以高山帶、亞高山帶的多年凍土或島狀凍土區較多。其最顯著的特徵是泥炭層發育深厚。植被生長茂密,蓋度達90%,種類以藏蒿草為主,產草量1500~2000kg/公頃。
編輯本段
植被
植被類型
三江源區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草甸、草原、沼澤及水生植被、墊狀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個植被型,可分為14個群系綱、50個群系。
森林植被以寒溫性的針葉林為主,主要分布在三江源區的東部、東南部,屬於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和溫帶向青藏高原過渡的山峽區域。主要樹種有川西雲杉、紫果雲杉、紅杉、祁連圓柏、大果圓柏、塔枝圓柏、密枝圓柏、白樺、紅樺、糙皮樺。
灌叢植被主要種類有杜鵑、山柳、沙棘、金露梅、錦雞兒、銹線菊、水荀子等。
草原、草甸等植被類型主要植物種類為蒿草、針茅草、苔草、鳳毛菊、鵝觀草、早熟禾、披鹼草、芨芨草以及藻類、苔蘚等。
植被類型的水平帶譜和垂直帶譜均十分明顯。水平帶譜自東向西依次為山地森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澤植被和墊狀植被則主要鑲嵌於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間。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區主要植被類型和天然草場,高山冰緣植被也有較大面積分布。
植物區系
三江源區植物區系屬泛北極植物區。源區的瑪多、雜多、治多、曲麻來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山鄉(大致為源區的西部)的植物區系屬青藏高原植物亞區的唐古特地區,主要由東亞中國—喜馬拉雅和中亞區系衍化而來,在高原環境下特化的本地特有種組成。源區其它地區的植物區系則屬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的橫斷山脈地區,垂直分布明顯,是世界高山植物最豐富的區域。
三江源植被區系以北溫帶成分為主,因受凍土地貌、高海拔和高原氣候的影響,大多數地區植被區系成分簡單,群系內部組成較為單一,多為單優勢結構,建群種和優勢種明顯,伴生種不多,適應高寒半濕潤環境的高寒草甸得到了最廣泛發育。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區仍保持原始狀態。
植物種類
三江源區的野生維管束植物有87科、471屬、2238種,約佔全國植物種數的8%,其中種子植物種數佔全國相應種數的8.5%。在471屬中,喬木植物11屬,占總屬數的2.3%;灌木植物41屬,佔8.7%;草本植物422屬,佔89%,植物種類以草本植物居多。
保護區內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油麥吊雲杉、紅花綠絨蒿、蟲草3種,列入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蘭科植物31種;青海省級重點保護植物34種。
編輯本段
野生動物
3. 青海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文章列表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格爾木胡楊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察爾汗鹽湖景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文風景綺麗多姿的文成公主廟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氣勢恢宏的佑寧寺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仙米原始森林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柳灣墓地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熱水吐蕃墓葬遺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諾木洪文化遺址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龍羊峽水電站 佚名 04-27
[青海名勝古跡 風景名勝]隆務寺 佚名 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