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景觀
A.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是山東哪個城市的著名景觀
山東省省會城市:濟南市。
趵突泉、大明湖兩個景區位於市區中心位置。
千佛山位於市區偏南的位置(當然,城市發展後,現在這里也算是市中心了)
B. 濟南有知名何人文景觀
濟南的知名人文景觀有:
珍珠泉
珍珠泉為「泉城」——山東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濟南舊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明清時期為山東巡撫駐地,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親題。在它周圍有許多小泉,如楚泉、溪亭泉、舜泉、玉環泉、太乙泉等,被稱為珍珠泉泉群。
珍珠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岸邊楊柳輕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彷彿飄撒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泉的西北角有濯纓池,是由泉水匯聚而成,泉水向北流經百花注洲後進入大明湖。珍珠泉區為一座清雅的庭園,松柏蒼翠、楊柳低垂,泉池樓閣錯落有致;園內羅鍋橋西側,有一株高五、六米的宋代海棠,至今有千年的歷史,相傳是濟南太守曾鞏所栽。另外,在珍珠泉北邊新建了一座人工湖,砌假山、植蒼松,別具一番特色。清代王昶《珍珠泉記》雲:「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磯,皆自底以達於面。」人們形容這里的景觀是「跳珠濺雪碧玲瓏」。附近還有散文泉、硃砂泉、騰蛟泉等十一處泉水。
C. 大明湖的建築以及景觀都有哪些
大明湖歷史悠久,紀念古人政績、行蹤的建築以及自然景觀很多,諸如歷下亭、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吊、吟詠。
D. 人們把大明湖的什麼景色稱為「佛山倒映」
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裡,顯得明明內白白容。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映」,為大明湖一景觀。這里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
E. 大明湖有啊些美麗的景色,你喜歡什麼,為什麼
大明湖「新八景」介紹:
方圓天地
第一個景區為「方圓天地」片區,主要包括稼軒園、晏公祠,該景區以紀念辛棄疾的稼軒園為主體建築,小橋流水,鏡里樓台,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方圓天地」是規劃中的景觀名,有關專家建議改為「稼軒悠韻」或「詞宗覽勝」、「辛祠聽雨」。
明湖晚鍾
第二個景區為「明湖晚鍾」片區,主要有鍾樓遺基、康和尚院、明湖居、聞韶館、聞韶台(戲台)、司家碼頭、枕湖草堂、鍾樓廣場(全民健身場所)。「明湖晚鍾」是規劃中的景觀名,還有提議改為「明昌晨鍾」。
大明乾坤
第三個景區為「大明乾坤」片區,主要有超然樓、博藝堂,閣子戲台、賀勝戲場、漪舫池、牌坊(坊名「超然致遠」)等。「大明乾坤」是規劃中的景觀名,還有提議改為「超然遠眺」。
秋柳聞風
第四個景區為「秋柳聞風」片區,主要有秋柳園、秋柳詩社、天心水面亭等。該景區主題為秋柳園,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曾在此讀書會友賦詩,在水面亭寫下了轟動大江南北的詩章《秋柳四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合者甚眾。此次擴建將恢復重建秋柳園,「秋柳聞風」是規劃中的名稱,還有提議將該景觀名稱改為「秋柳臨風」或「秋柳含煙」。
湖山天地
第五個景區為「湖山天地」,主要有小淇園、一竿亭、拂雲竹林、流杯池等。該區域修竹成林,榆柳夾集,曲徑蜿蜒,景趣幽絕,被譽為「歷城十六景」之一——「竹港清風」。「湖山天地」是規劃中的名稱,還有提議該景觀仍以「竹港清風」命名為好。
縈堤遠水
第六個景區為「縈堤遠水」,主要有曾堤(百花堤)、北渚亭、煙雨亭、牌坊。曾堤,歷史上稱百花堤,宋代曾鞏修建;北渚亭、煙雨亭也是歷史上的景點。「縈堤遠水」是規劃中的名稱,有提議改為「曾堤縈水」或「芳堤卧波」。
鳥啼千步
第七個景區為「鳥啼千步」,主要有瀛洲亭、青蘿館、水香亭、白鷗島、放鶴島、水雲居。「鳥啼千步」是規劃中的名稱,有提議改為「鳥啼綠蔭」。
七橋風月
第八個景區為「七橋風月」片區,「七橋風月」是規劃中的名稱,主要有鵲華、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秋柳七座景觀橋。因鵲華橋在該區域,鵲華苑歷史上曾有「鵲華煙雨」景觀,而且非常有名,後來被湮沒,故本次擴建,隨著鵲華橋的恢復重建,該景觀也將再現。
F. 濟南有哪些人文景觀
大明湖大明湖,從濟南市區地圖上看猶如一塊晶瑩剔透的碧玉鑲嵌在城市中心位置。游覽大明湖,由濟南火車東站下車最為方便,出站南行數百米就可到公園東門。大明湖水域面積46公頃,水深平均2米。有北洋洲、翠柳屏等6座島嶼。岸上花木繁茂,亭台樓閣掩映其間;水面鳶飛魚躍,遊艇畫舫盪波穿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特色的寫照。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跡。大明湖是一天然湖泊,最早見諸文字描述在1400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隋唐時名「歷水陂」、「蓮子湖」,宋時稱「西湖」,金代始稱「大明湖」。湖水來源於珍珠、濯纓、芙蓉諸泉,故有「眾泉匯流」之說。「恆雨不漲,久旱不涸」是其優點,還有「蛇不見,蛙不鳴」的自然生態之謎。大明湖是濟南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濟南古八景之中,大明湖佔有其五:佛山倒影、匯波晚照、明湖泛舟、明湖秋月、歷下秋風。由此可見大明湖在濟南旅遊文化中佔有多麼大的分量。趵突泉趵突泉公園南倚千佛山,北靠大明湖,東與泉城廣場連接,公園面積10.5公頃。濟南自古稱泉城,有七十二名泉,趵突泉為冠。趵突泉是泉城的標志和三大名勝之首。除了趵突泉外,周圍還有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卧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淺井泉、白雲泉、望水泉、東高泉、白龍灣泉、石灣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等27處名泉。趵突泉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會齊侯於濼」,「濼」即趵突泉,趵突泉之名始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趵突泉景觀奇特,「趵突騰空」為泉城濟南八景之一。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贊之「海內之名泉第一,齊門之勝地無雙」,乾隆皇帝將趵突泉封為「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是濟南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勝,獨特的景觀國內外無與比肩。最佳游覽時間為春夏時節,此期地處北方的濟南為豐水季節,集蘊於泰山的上天之水化作地下潛流,在地勢低窪的濟南盆地噴涌而出,「三窟鼎立,泉源上奮,水涌若輪」,壯觀的景象令人振奮昂揚。千佛山千佛山位於市區南緣,海拔285米,為泰山余脈,東西橫列,奇偉深秀,猶如一架巨大錦屏橫置於濟南市區南緣。千佛山原稱歷山,春秋稱靡笄山,戰國稱靡山,南北朝稱舜山、廟山、舜耕山。隋開皇年間,依山勢鑿窟,鐫佛像多尊,始稱千佛山,並建「千佛寺」。唐貞觀年間,重新修葺,「千佛寺」改稱「興國禪寺」,始為香火勝地。自元代始,每年「九九」重陽節舉辦廟會。千佛山雖名列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但近年來因欠缺獨特型,吸引的遊人數量已經遠遜於另外兩大名勝,淪落為濟南本地市民晨昏健身及節假日休閑的場所,少見外地遊客的身影。但如果想從高處一睹泉城風貌,或對廟會、民俗、佛事活動情有獨鍾,則不妨擇日前往一游。環城公園這里的「城」是指濟南舊城,是利用舊時濟南城牆之外的護城河改造而成的環狀公園。濟南自古以「家家泉水、戶戶垂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秀麗景色著稱於世,但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民居大都為摩天高樓取代,濟南城區已難覓這種小家碧玉景觀。如今最能體現這一泉城傳統景觀特色的去處,幾乎就僅剩下環城公園與大明湖了。環城公園沿護城河而建,全長6.26公里,以優美典雅的園林建築和碧水翠柳,將趵突泉群、珍珠泉群、黑虎泉群、五龍潭泉群及大明湖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以湖心泉水為特色的園林綠化中心。環城公園東護城河沿線為四季花園,自北向南依次為冬景園、春景園、夏景園和秋景園。冬景園遍植松竹梅,最宜踏雪賞玩;春景園綠帶如茵,春色撩人;夏景園榴林繞屋,夏木蔭蔭;秋景園楓葉如丹、秋實累累。。四季花園春華秋實,冬枯夏榮,與岸邊雄偉庄嚴的解放閣遙相呼應,增添了公園深厚的的歷史人文內涵。
G. 大明湖有哪些美麗的景色文中詳細描寫了哪一處景色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是泉城重要風景名勝和開放窗口。素有「泉城明珠」之美譽。大明湖集水域風光、古園林景觀、古道觀、古水工、紀念性建築為一體,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高品位的旅遊資源。它位於市中心偏東北處、舊城區北部。現今湖面四十六公頃(690畝),公園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湖泊約佔百分之五十三。
大明湖位於「泉城」濟南城北部,面積約46萬平方米,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宋代稱「四望湖」,後漸堙塞。金代起,在元好問的《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馬可·波羅在《中國游記》中寫道:「園林美麗,堪悅心目,湖光山色,應接不暇」。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大明湖正門牌坊
一湖煙水,綠樹蔽空,碧波間菡萏映日,景色佳麗。公園內亭台樓榭,曲徑迴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沿湖亭台樓閣,水榭長廊,參差有致。湖南有稼軒祠、遐園、明湖居、秋柳園,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等名勝古跡。
位於湖心島的歷下亭。上懸清高宗御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古歷下亭在五龍潭一帶。宋以後遷至今大明湖南畔,今歷下亭建於清康熙年間,歷來為文人會集之地。
大明湖聞名遐邇,遊客眾多,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約兩百萬人次,在濟南諸公園中最多。大明湖歷史悠久,景色秀美,名勝古跡周匝其間。尤其它乃繁華都市之中的天然湖泊,實屬難得。
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
大明湖
湖,西即大明寺,東、北兩面則湖。"其位置在今五龍譚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它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六朝時,因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唐時它名蓮子湖(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又名。"歷水陂"。宋代時又有"西湖"之稱。宋時著名文學家曾鞏曾有詩道:"問吾何處進炎蒸,十頃西湖照眼明。"可知當時此處已是消暑遊憩之地。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曾鞏任齊州(即今濟南)知州時,為防禦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引湖水入小清河,並在沿湖修建亭、台、堤、橋,使之漸成游覽景觀。至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大明湖水來源於城內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有"眾泉匯流"乏說,水質清冽,天光雲影,游魚可見。大明湖水源充足,排水便利,故有"恆雨不漲,久旱不涸"的長處,經年水位恆定。水深平均兩米左右,最深處約四米,沿湖岸邊一米左右."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大明湖風景的最好寫照。
沿湖八百餘株垂柳環繞,柔枝垂綠,婀娜點水。湖中現有四十餘畝荷池,碧葉田田,白荷紅蓮,交相輝映,爭奇斗艷,荷香飄溢,沁人心脾。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時有魚兒跳波,偶見鳶鳥掠水。碧波之上,畫舫穿行,小舟盪波。各處遊客雲集,指點觀賞,歡聲笑語,一派繁華景勝,儼若北國江南。若於湖之北岸遠眺,南山蒼翠,環列似屏,倒映入湖,畫圖難足。漫遊湖畔,處處花
大明湖風景區
繁樹茂,點點亭台樓閣掩映綠蔭之間,歷下亭、鐵公祠、北極廟、匯波樓等二十多處名勝景點,令人應接不暇,可謂步移景換,游趣無窮。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匯波晚照、佛山倒影、明湖秋月均可在湖上觀賞。大明湖以它的秀美風姿贏得古往今來眾多人士的詠贊:"冬泛冰天,夏挹荷浪,秋容蘆雪,春色楊煙,鼓枻其中,如游香國";"鷗鷺點乎清波,蕭鼓助其遠,固江北之獨勝也。"
大明湖自1958年正式闢建為公園,經過疏浚清淤、修繕擴建,砌築了湖岸,美化了園容,恢復重建了名勝古跡,增添了茶社飯店、遊船和游樂設施,使之舊貌變新顏,姿容勝往昔,成為濟南著名風景游覽區之一。
H. 濟南版的「杭州西湖」大明湖,大明湖的景色可以和西湖比嗎
每年暑假,電視台都會重播兩套經典電視劇,一套是《新白娘子傳奇》,一套是《還珠格格》,前者的主要背景是杭州西湖,後者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濟南大明湖,因為電視劇里林心如說過“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I. 大明湖島上的自然景觀是什麼樣子
整個島上,亭台軒廊,高低錯落,花木扶疏。春天,修竹婆娑,翠柳籠煙;秋日,湖專水盪漾,荷花溢香,涼屬風徐徐,令人心爽,被稱作「歷下秋風」,為古時濟南的八景之一。據史書記載,在820年,濟南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沿護城河到大明湖北岸一帶修築了高大的城牆,因當時城西有古大明湖,城北有鵲山湖,築城用土只能在城牆內挖掘。城牆築好後,形成了城內北部和西部地區大片低窪地,加之湖底由不透水黏土和火成岩構成,於是城中諸泉水在此匯集瀦積,形成大片水域,大明湖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