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景觀橋
『壹』 公園五孔景觀橋的介紹怎麼寫
自身特點描述,如欄桿,鋪裝,雕飾等;
周邊配景描述,如亭廊,雕塑,小島,植物等;
歷史背景描述,如橋的由來,相關典故等;
四時變換,如雪景下,夕陽下等;
變換角度描述,如俯瞰,做船看等;
『貳』 建築專業包括哪些
羅勒建築獵頭參考了一下相關的資料,建築專業具體如下:
1、建築學、土木工程、版工業與民權用建築、給排水、工版程管理、建權築工程(管理)、建築經濟管理、工程監理、工程造價、建築工程預決算、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機場建設、渡河工程、地下工程。
2、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房屋建築工程、建築設計(技術)、城鎮建設、礦井建設、建築工程技術、建築施工技術、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涉外建築工程、建設工程管理、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3、室內設計技術、中國古建築工程技術、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環境藝術設計、園林工程(技術)、基礎工程技術、建築設備工程技術、建築電氣工程技術、市政工程(技術)、給排水工程(技術)、消防工程(技術)、空調工程、(城市)燃氣工程、供熱工程。
(2)孔景觀橋擴展閱讀
建築專業職業導向:建築師,城市規劃者,園林建築師,建築學史學家,畫圖預設職員,工業預設職員,施工項目經理。
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築中的項目管理、工長施工員、預算員、材料員、質量員等生產操作、技術和管理工作。
『叄』 橋可分為哪幾種類型
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取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浮橋的優點:一是施工快速,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軍圍攻武昌,只用一夜時間就建成兩座橫跨長江的浮橋。二是造價低廉,明代鄒守益在《修鳳林浮橋記》中,曾對石橋與浮橋做過比較:「若用石樑橋,要費千金,而用浮橋,則費五百金便可,可根據需要而定。」三是開合隨意,拆除和架設都很方便。缺點是載重量小,隨波上下動盪不定,且抵禦洪水能力弱,常需及時拆撤,並要人照看,管理繁瑣,舟船、橋板與系船的纜繩要經常修葺和更換,維護費用昂貴。因此,很多浮橋的最後歸宿,都向木樑橋、石樑橋或石拱橋發展。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斜拉橋 混凝土 斜拉橋 組合梁斜拉橋 鋼斜拉橋 其他造型: 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未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1)採用圓弧拱形式,改變了我國大石橋多為半圓形拱的傳統。我國古代石橋拱形大多為半圓形,這種形式比較優美、完整,但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圓形橋拱用於跨度比較小的橋梁比較合適,而大跨度的橋梁選用半圓形拱,就會使拱頂很高,造成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圓形拱石砌石用的腳手架就會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險性。為此,李春和工匠們一起創造性地採用了圓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趙州橋的主孔凈跨度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為1:5左右,這樣就實現了低橋面和大跨度的雙重目的,橋面過渡平穩,車輛行人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優點。當然圓弧形拱對兩端橋基的推力相應增大,需要對橋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採用敝肩。這是李春對拱肩進行的重大改進,把以往橋梁建築中採用的實肩拱改為敝肩拱,即在大拱兩端各設兩個小拱,靠近大拱腳的小拱凈跨為3.8米,另一拱的凈跨為2.8米。這種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優異的技術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減輕洪水季節由於水量增加而產生的洪水對橋的沖擊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勢較大,對橋的泄洪能力是個考驗,四個小拱就可以分擔部分洪流,據計算四個小拱可增加過水面積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對大橋的影響,提高大橋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實肩拱可節省大量土石材料,減輕橋身的自重,據計算四個小拱可以節省石料26立方米,減輕自身重量700噸,從而減少橋身對橋台和橋基的垂直壓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橋梁的穩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優美,四個小拱均衡對稱,大拱與小拱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顯得更加輕巧秀麗,體現建築和藝術的完整統一。第四符合結構力學理論,敝肩拱式結構在承載時使橋梁處於有利的狀況,可減少主拱圈的變形,提高了橋梁的承載力和穩定性。
(3)單孔。我國古代的傳統建築方法,一般比較長的橋梁往往採用多孔形式,這樣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緩,便於修建。但是多孔橋也有缺點,如橋墩多,既不利於舟船航行,也妨礙洪水宣洩;橋墩長期受水流沖擊、侵蝕,天長日久容易塌毀。因此,李春在設計大橋的時候,採取了單孔長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達37米之多。這是我國橋梁史上的空前創舉。
『肆』 中國園林的種類
中國園林主要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
一、皇家園林
是指屬於君主(皇帝、國王)及其家族(皇室、王室)的園林。由於君主擁有雄厚的資財,因此皇家園林經營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建築裝修都富麗堂皇。御花園一般一般指皇宮的附屬花園,相對獨立的皇家園林也可稱為「御苑」。
不過,由於歷代王朝更替、戰火及天災,很多早期的皇家園林早已成為廢墟,但現代人仍能從保存下來的有限皇家園林及相關遺跡中,研究皇家園林藝術的水平。
二、私家園林
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一樣,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主要類別,它代表了民間住宅花園的精華,在園林史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歷史上文人花園數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或書畫家,影響很大。
私家園一般均較小,容納不了許多景,沒有苑囿那種宏大壯麗、攝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卻別有韻味,能令人流連忘返,其關鍵就是園景中融和了園主的文心和修養。
三、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的又一大類。從園林學上講,它並不是狹隘地僅指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所附設的園林,而是泛指依屬於為宗教信仰和意識崇拜服務的建築群的園林。在我國古代,信仰和崇拜的對象較為復雜,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建築類型,它們一般均帶有園林,也帶來了寺廟花園的多樣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詩人杜牧的這一名句,不僅寫出了南朝佛寺的繁盛,而且也點出了寺院環境的優美。大江南北的山水名勝之地,幾乎被佛堂伽藍占盡。今天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的全國各大小名山,幾乎山山有古剎,有人曾有「園包寺,寺裹園」來形容這些寺園美麗的風景。
(4)孔景觀橋擴展閱讀:
按地方特色分類
1、北方皇家園林:如北京的頤和園:其特點是:在立意上,凌駕於世,體現皇家氣派、富貴;在規劃布局上:面積極大,中軸線明確,對景線運用較多園林與住宅完全獨立;
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少,布局驗證,造型封閉,裝飾華麗;池水運用較少,或依山傍水,依靠自然地形,混用技法,多模仿江南。體現一種「蒼、森、穆」的境界。
2、江南園林:如建於15世紀初的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等蘇州古典園林:其特點是:在立意上,超然出世;在規劃布局上:面積較大,主輔對比,建築陪襯,園景、園宅相對獨立,空間多變;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少,布局靈活自由,造型輕盈飄逸,裝飾淡雅;水面大,曲折有致,多天然水景;體現一種「潤、幽、雅」的境界。
3、嶺南園林:如廣東的清暉園、可園等:其特點是:在立意上,務實入世,經世致用;在規劃布局上:以建築圍合庭院,園宅相融合;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多,連房博廈,體量偏大,裝飾豐富多彩;水池較小,多規整幾何形態,石砌池岸。由於氣候特點,體現一種「濕、蔭、豐」的境界。
4、巴蜀園林:如成都罨畫池、升庵桂湖、杜甫草堂等,以「雅朴、恬淡、疏朗、自然」為主要特點,規模較私家園林大而比皇家園林小,同時很多兼有紀念巴蜀地區歷史名人的立意。
『伍』 假如你是導游,試著用下面的。試著用下面的詞語向遊客介紹趙州橋。下面的詞語是。世界文明雄偉創舉。美觀
示例:河北省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趙州橋,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欄板上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趙州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示例:河北省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趙州橋,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四百多年了。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欄板上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趙州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陸』 十七孔橋後面是什麼景點
銅牛與織女圖
游覽區
萬壽山
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9米。建築群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
後山的景觀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
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東宮門
東宮門區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
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
佛香閣
佛香閣
佛香閣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排雲殿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智慧海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4]
長廊
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
畫中游
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景點建築。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後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邊的是「澄暉閣」。建築之間有爬山廊。由於地處半山腰,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築群體。[4]
聽鸝館
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所建,內有兩層的戲台,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里看戲,宴飲。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聽鸝館飯庄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庄。[5]
寶雲閣
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緻、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文昌閣
文昌院位於文昌閣之東,文昌院博物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移動圖片一。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現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
諧趣園
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4]
蘇州街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鄉——蘇州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
後山後湖
後山後湖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有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3]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
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為鎮壓水患而設。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
銅牛與織女圖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有一個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於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並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那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徵著天宮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並在湖(河)的東西兩側修了一個銅牛和一個耕織圖。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耕織圖),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三山五園」,頤和園里的耕織圖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題的「耕織圖」石碑。解放後耕織圖被劃出了頤和園大牆之外,成為生產與生活混雜的大雜院。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並逐步按照原貌恢復建設,突出了「耕」與「織」的景題寓意。
『柒』 我國被列入為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有哪些
截至2003年7月,我國已有29處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共21處:北京故宮、長城、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孔府.孔廟.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西藏布達拉宮、麗江古城、平遙古城、蘇州古典園林、皖南古村落____西遞.宏村、北京頤和園、北京天壇、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十三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龍門石窟、大足石刻、都江堰____青城山、雲岡石窟、廬山風景名勝區。
自然遺產共4處: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自然文化遺產共4處:武夷山風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九寨溝風景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自然景觀。
自然文化遺產共4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泰山風景名勝區、黃山風景名勝區、峨眉山____樂山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