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樓景色
A. 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的田園風光的作文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裡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徵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於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後,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芙蓉榭",就是建築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後是一堵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託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後面是一堵高牆,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現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築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隻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後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台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聖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麼,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的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遊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才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的心理感覺,再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麼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里向周圍瞭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雲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如果坐在這里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小城故事》歌詞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註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游覽,游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第二個景區是以荷花池水為中心,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中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的下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里,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樓、閣、榭五種建築種類。船頭為荷花台,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築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築的種類有亭台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築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藉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幾,樑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於第二景區的北部,是主景區,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的南部,是次景區,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准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裡,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里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游興達到游覽這一景區的最高潮。"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後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綉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共有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字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了景點的精華,還抒發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是"枇杷園"。"枇杷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里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里,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過門洞後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著月洞門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辟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雲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並通過月洞門聯系前後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辟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是以庭院建築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物又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這里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為"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為"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為"天倫之樂"。"嘉實亭"里有一副對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後,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里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於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里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崑曲,經常同"曲聖"俞粟廬先生在這里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緻,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留聽閣"位於"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於"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並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是文徵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築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牆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藉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著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B. 求一份導游詞,寫啥都行(最好有名點的地方)描寫一下景色特色,有典故的寫一下哈!謝謝.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為許多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字。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字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為園,園內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岳的《閑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為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為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裡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徵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為政殆有拙於岳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字,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復雜心態。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為"蘭雪堂"。"蘭雪"兩字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著主人瀟灑如春風,潔凈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為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為"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為主;中部,也稱為"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為"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布局最為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著一座巨大的石峰,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著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峰叫做"綴雲峰",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為"障景",起著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里,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為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為相似。《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眾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里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後,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芙蓉榭",就是建築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為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芙蓉國里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後是一堵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託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後面是一堵高牆,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里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現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里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築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里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里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秘。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著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隻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為種種原因卸任還鄉,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里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後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為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里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為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游廊里,隨著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里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里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台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著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為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里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景區。來賓們通過游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游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以池島假山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為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眾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為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別致,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里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著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聖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閑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麼,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的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遊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才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的心理感覺,再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麼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字里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里向周圍瞭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雲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如果坐在這里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小城故事》歌詞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里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註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游覽,游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第二個景區是以荷花池水為中心,圍繞水面有"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里四面環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中蘊含著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的下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里,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樓、閣、榭五種建築種類。船頭為荷花台,茶室為四方亭,船艙為面水榭,船樓為澄觀樓,船尾為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里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築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築的種類有亭台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築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藉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著游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須。"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幾,樑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著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著游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於第二景區的北部,是主景區,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的南部,是次景區,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准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閑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裡,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里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游興達到游覽這一景區的最高潮。"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後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里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綉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共有80字,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字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了景點的精華,還抒發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是"枇杷園"。"枇杷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里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里,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著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過門洞後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著月洞門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里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辟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雲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並通過月洞門聯系前後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辟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是以庭院建築為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物又把空間分割為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為"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里,一邊品嘗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這里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為"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為"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為"天倫之樂"。"嘉實亭"里有一副對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里,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後,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里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里邊分為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於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注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里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崑曲,經常同"曲聖"俞粟廬先生在這里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里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緻,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留聽閣"位於"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於"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為"倒影樓",是因為從前面的池塘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並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是文徵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著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群,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築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牆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藉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為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著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C. 誰幫我寫篇關於蘇州園林的某處景色描寫,急!…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為元代園林的代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城區東北角的園林路23號,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佔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園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台隱現,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長廊的牆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
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瓏,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有「桃源十八景」之稱。洞頂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獅子峰為諸峰之首。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
D. 描寫蘇州風景的美好句子
漢白玉糙詡
E. 興化的特色風景區有哪些
江蘇泰州興化市的旅遊景點有:
1、拱極台
拱極台,位於興化城北海子池畔,台高米,佔地1300平方米,這里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
拱極台始建於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禦金兵、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築成長約3.5公里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築高台;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台命名為「玄武台」。同時,在「玄武台」上建成「襟淮樓」,有著「攻佔防守」的意義。元時知縣詹士龍曾於此讀書,故襟淮樓又名讀書樓。
2、李中水上森林生態園區
李中水上森林生態園區是位於興化市李中鎮舜川路東首,是江蘇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林基地,始建於80年代初期,總面積18894畝。目前啟動區面積1500畝,其中林地面積1050畝,栽植的10萬株水杉、池杉等樹木,已成為高大茂密、生機盎然的水上森林園區,目前林木蓄積量1.5萬立方米,且每年以12%的速度遞增。
李中水上森林不同於平常的樹木栽種方式,它採用特殊的林垛溝魚的立體模式,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魚、林內有鳥」的獨特水鄉景觀。貓頭鷹、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山喜雀等鳥類,野生動物比以前增加10多種,林中鳥最多時有6萬多隻,正常有3萬只左右。是目前里下河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濕地森林生態系統。每當盛夏時節,園內樹木參天,濃蔭撒地,萬鳥翔集,清風陣陣,伴隨著植物的芬芳氣息縈繞其間,真可使遊人陶醉其間,樂而忘返。
3、玄武靈台景區
位於興化城北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4、桃花島生態農業觀光園
桃花島生態農業觀光園於2008年6月份組建成立。位於興化市區南9公里,在臨城鎮高效農業示範區內,興泰大道東側,主出入口與興泰大道連接一體。園區水陸總面積1500畝。園區中建有特色垂釣中心、桂花苗木圃園、精品桃園、葡萄觀光長廊、生態餐廳、休閑會所、燒烤吧、蒙古包等。
5、興化古城牆
興化古城牆始建於南宋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當時興化人為抗擊金兵入侵而挖河取土築成一圈長6華里157步、高一丈多的土牆。城牆設有四城門,門上有樓,牆外有護城河相依。
至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重砌為磚牆,高達11米以上。東南西北四門依次為啟元門、文明門、威武門、肇魁門,四樓為觀海樓、懷曛樓、見山樓、仰宸樓。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為防禦倭寇的侵擾,再次全面建造城垣,次年竣工。以後城牆多次修葺。民國時為方便交通增開小南門、小東門、小北門,至此城牆有了7個城門。
興化城牆在歷史上曾多次發揮了抗禦外敵的作用。在抵禦侵犯者的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於知縣胡拱辰領軍民力拒元兵入侵事跡,雙方浴血奮戰。興化城終因無有援兵而被攻破,而胡知縣也與城共亡。英雄史事,令人感懷。
1958年,因舊城改造之需,大部分城牆被拆掉。剩餘部分因為當時的百貨公司倉庫、直屬糧庫等國有企業依古城而建,才僥幸得以保留。20世紀90年代初西門段也被拆除,現僅存東城外牆腳跟一段,保存較為完好,長65米、高5.5米、底寬1.6米、頂寬1.1米。
2002年興化古城牆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6、東岳廟
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東岳廟是興化市當地著名的道教古跡。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道教場所。
它位於興化城內東大街牌樓東路13號,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東岳廟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因廟內供奉東岳泰山神而得名。
東岳廟建築恢弘,布局嚴正,尤以大殿最為久負盛名,民間有興化籍狀元宰相李春芳為孝敬父母而修東岳廟大殿的傳說。更是為其增添了幾許傳奇的色彩。1986年,東岳廟被興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後來興化市委、市政府又將東岳廟的使用權由市文化館移交給市道教協會。並投巨資修復建設。完建後的東岳廟,包括牌坊、山門、戲樓、四聖觀、呂祖壇、財神祠、五嶽樓、斗姥宮、長生院、竟渡廟及生活、消防、商業設施等。相信歷經滄桑歲月的東岳廟,將再次煥發光彩,成為興化市道教活動的核心場所和群眾游覽觀光的勝跡。
7、狀元坊
泰州興化市東城門外,有一條明清衢道,古名通泰。清代起稱作東城外大街興化狀元坊。稍東有一條向北伸展的狀元巷,是明嘉靖年間狀元李春芳早年生活的地方。少年李春芳刻苦好學,獨自在勝湖裡土神祠里讀書。祠三開間,三進兩天井,後進清靜。地方誌稱此地為「明少師李春芳讀書處」。李春芳二十一歲中舉,為考取狀元又苦讀了十五年。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李春芳再赴春闈。行前一夜,又獨宿少年時讀書的土神祠中,夢見脫兔滾地為鹿,被他擊中其首,醒後頓覺信心百倍。隨後回祖籍句容祭祖,夜宿蕭寺,留詩僧房壁間:年年山寺聽鳴鍾,匹馬西風憶遠公,它日定須留玉帶,題詩未可著紗籠。第二年,李春芳中了狀元。
狀元巷頭跨街的石牌坊,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單門雙柱。嘉靖四十四年(一五六五),李春芳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二零零九年一月五日,泰州興化市修復了狀元坊。
8、鄭板橋故居、紀念館
位於位於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是紀念清代「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專業性博物館,1993年鄭板橋誕辰300周年之際,在其故居興化市興建的。館舍為三層組合仿明建築,復道行空,曲廊迂迴相接,小橋流水,雕塑壁畫,綴以花卉盆景,顯得典雅別致,風格獨具。這里有鄭板橋生平及其藝術成就、興化歷史名人等陳列。鄭板橋紀念館與興化名勝四牌樓、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李園船廳相互貫通,成為綜合反映興化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旅遊景點。
9、興化四牌樓
四牌樓位於泰州市城內牌樓中路,四牌樓里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書法匾額,啟功、沙孟海、趙朴初等47位當代書法名家的墨跡相互輝映,讓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樓,能讓這么多名家青睞,足見其分量。
四牌樓最初建於明代,裡面陳列著宋至民國初年興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獲得的匾額,供鄉人瞻仰與學習,這些匾額大都由當時的統治者親書或頒發,傳承至今,當屬不易,可惜「文革」中,樓毀匾散。
上世紀80年代,興化市重修四牌樓,基本按原貌建設,佔地面積比歷史上擴大了近一倍,也從民間收集到樓中原匾7塊,但原來的字跡均已模糊得無法辨認,所幸的是最具象徵意義的樓頂部的「五嶽朝天」仍然是舊時的飾物。
10、李園船廳
李園船廳位於興化城中武安街13號。船廳建於清咸豐年間,是揚州富商李小波家花園的一部分。其雕刻精緻,構造奇特。整個建築彷彿一艘大船,船頭向西,船位向東,船廳南側有一長行踏邊,形似跳板。遊人進入船廳,彷彿置身於大船內,兩邊是走廊,透過玻璃隔扇,可見廳里的陳設。船廳東首上懸扇形匾額,上面刻著「滄浪畫舫」四個字。廳頂為卷鵬瓦頂,玲瓏精緻,船頭外面有花台,纏繞的紫藤樹干,好似船纜系在岸邊。整個船廳有如一艘裝飾典雅的大船,盪漾在花草樹木之中。
1957年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1、板橋文化園
板橋文化園位於鄭板橋故居(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西側,雖然規模不大,但文化氣息濃郁,她是一座板橋文化藝術內涵十分豐富的園林,其對聯、匾額無不體現了板橋的思想精髓。卧聽軒是根據先生詩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意設計的,門口一副抱柱楹聯「能糊塗方為智者,肯吃虧不是痴人」詮釋了板橋先生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的思想。板橋文化園內的一方池水,定名為楚澤,水榭中「賒月」小匾,表明了板橋先生甘於清貧、守得寂寞的清高思想。園內的「蘭竹廳」是因板橋先生擅畫蘭竹而取名,此廳是先生生前寄居在「浮漚館」學習和創作場所的翻版。
12、鄭板橋林園
鄭板橋林園位於興化市大垛鎮管阮村西北角,該地俗稱鄭家大場,為鄭氏祖墳地。此處五條河流交匯,狀似五龍戲水,形象鳳尾,故稱鳳凰寶地。鄭板橋林園自1986年規劃建設以來,經1993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的修繕擴建,現初具規模。林園佔地9000平方米,仿古建築物1200平方米。內設陵園區和史料陳列室,陳列室布展反映鄭板橋生平的浮雕、藝術成就、板橋道情碑刻、抱柱楹聯、名人匾額、磚刻等。有鄭板橋書畫作品,供游者選購收藏。199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13、烏巾盪旅遊風景區
烏巾盪旅遊風景區位於興化市區北部,交通便捷,是融休閑娛樂、水上旅遊觀光、農業觀光、生態調節、文化旅遊功能於一體的濕地生態保護區,烏巾盪擁有寬約3.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周邊濕地地貌,圍合空間面積約為8.36平方公里。
烏巾盪是興化城北緊貼城邊的湖泊,相傳岳飛抗金時,在此射下金兀術的烏巾而得名,這里是《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筆下樑山泊的原型,元朝末年,施耐庵回歸故鄉,面對景色壯美的烏巾盪,曾吟詩一首:「昔人曾去桃花源,我輩今到蘆葦盪。藍天白雲映碧波,綠樹叢中是故鄉」。
14、趙海仙洋樓
趙海仙洋樓又名趙海仙故居,坐落在興化城東門家舒巷15號內。洋樓始建於清代,是一座仿羅馬建築形式的三層樓房,附有亭台、水池、假山等一套仿古園林院落。趙海仙洋樓相傳為光緒年間揚州某大鹽商出資,江都某大木行主獻料為報答趙海仙治病救命之恩,特聘請寧波匠人精心設計建築贈給趙海仙的。2007年7月,興化市政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洋樓進行了修復。2008年3月市文化局、博物館對趙海仙洋樓進行了歷史資料陳列,並於5月底正式對外開放,重現洋樓當年氣勢。
15、施耐庵陵園
施耐庵陵園位於興化新垛鎮施家橋東北一百五十米。以施耐庵墓為中心,陵園內陳列有施氏家世表、與施耐庵及其後裔有關的各類文物以及《水滸傳》的各種版本資料。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說家。《水滸傳》作者。卒於淮安,其孫述元遵遺願葬於此。
墓地四面環水,墓成圓形土堆,高3.5米,直徑4.5米,立「大文學家施耐庵先生之墓」石碑一塊,高1.4米,寬0.4米,前有三門磚砌牌坊。東南有施耐庵文物陳列室。園內有趙朴初「重修施耐庵墓記」碑刻。
16、劉熙載故居
劉熙載故居,坐落在興化市城區小關帝廟巷3號。古老的門樓,在喧鬧中獨自發散著寧靜的幽思。故居分前後兩進,陳設簡朴、典雅。故居前進為客廳,廳內古桌一張,座椅數把。長門、格扇雕有各色圖案,多為蘭花、瘦竹之類。線條簡潔、古雅秀美,一如劉熙載淡泊、素雅的一生。廳堂正中,懸掛著當年咸豐皇帝親筆御賜的「性靜情逸」的匾額,這四個字是劉熙載一生嚴謹治學的真實寫照。
17、上方寺
上方寺位於興化北郊烏巾盪公園北首。古剎建於明崇禎年間,可惜於1944年毀於兵燹,寺廟盪然無存。1996年市政府決定在烏巾盪風景區重建上方寺,按原有風格建築:照壁、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居士室、禪房、戒台等。寺院西臨原始蘆盪水泊,構成天然西園與放生池。2006年4月被評為「泰州市十佳旅遊景點」
18、板橋竹石園
板橋竹石園位於興化城英武大橋西南車路河沿岸,主要以綠化與園林景觀建築相結合,總建設用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
園內有斑竹、茶稈竹、黃桿烏哺雞竹、菲白竹、鳳尾竹、孝順竹、早竹、紫竹、辣韭矢竹、水竹、小琴絲竹、南君竹等58個竹類品種,同時園區內配以各類喬木、花草,營造自然生態園林景觀,是興化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場所。
F. 中國園林的種類
中國園林主要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
一、皇家園林
是指屬於君主(皇帝、國王)及其家族(皇室、王室)的園林。由於君主擁有雄厚的資財,因此皇家園林經營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建築裝修都富麗堂皇。御花園一般一般指皇宮的附屬花園,相對獨立的皇家園林也可稱為「御苑」。
不過,由於歷代王朝更替、戰火及天災,很多早期的皇家園林早已成為廢墟,但現代人仍能從保存下來的有限皇家園林及相關遺跡中,研究皇家園林藝術的水平。
二、私家園林
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一樣,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主要類別,它代表了民間住宅花園的精華,在園林史上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歷史上文人花園數量最多,有不少主人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或書畫家,影響很大。
私家園一般均較小,容納不了許多景,沒有苑囿那種宏大壯麗、攝人心魄的美景,但它卻別有韻味,能令人流連忘返,其關鍵就是園景中融和了園主的文心和修養。
三、寺廟園林
寺廟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的又一大類。從園林學上講,它並不是狹隘地僅指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所附設的園林,而是泛指依屬於為宗教信仰和意識崇拜服務的建築群的園林。在我國古代,信仰和崇拜的對象較為復雜,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建築類型,它們一般均帶有園林,也帶來了寺廟花園的多樣化。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詩人杜牧的這一名句,不僅寫出了南朝佛寺的繁盛,而且也點出了寺院環境的優美。大江南北的山水名勝之地,幾乎被佛堂伽藍占盡。今天已經成為旅遊勝地的全國各大小名山,幾乎山山有古剎,有人曾有「園包寺,寺裹園」來形容這些寺園美麗的風景。
(6)見山樓景色擴展閱讀:
按地方特色分類
1、北方皇家園林:如北京的頤和園:其特點是:在立意上,凌駕於世,體現皇家氣派、富貴;在規劃布局上:面積極大,中軸線明確,對景線運用較多園林與住宅完全獨立;
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少,布局驗證,造型封閉,裝飾華麗;池水運用較少,或依山傍水,依靠自然地形,混用技法,多模仿江南。體現一種「蒼、森、穆」的境界。
2、江南園林:如建於15世紀初的蘇州拙政園,網師園等蘇州古典園林:其特點是:在立意上,超然出世;在規劃布局上:面積較大,主輔對比,建築陪襯,園景、園宅相對獨立,空間多變;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少,布局靈活自由,造型輕盈飄逸,裝飾淡雅;水面大,曲折有致,多天然水景;體現一種「潤、幽、雅」的境界。
3、嶺南園林:如廣東的清暉園、可園等:其特點是:在立意上,務實入世,經世致用;在規劃布局上:以建築圍合庭院,園宅相融合;建築裝飾上:建築量較多,連房博廈,體量偏大,裝飾豐富多彩;水池較小,多規整幾何形態,石砌池岸。由於氣候特點,體現一種「濕、蔭、豐」的境界。
4、巴蜀園林:如成都罨畫池、升庵桂湖、杜甫草堂等,以「雅朴、恬淡、疏朗、自然」為主要特點,規模較私家園林大而比皇家園林小,同時很多兼有紀念巴蜀地區歷史名人的立意。
G. 誰有圓明園的景物,如蓬萊瑤台、海寧的安瀾園等 急需!!!
獅子林
目錄
北京圓明園文園獅子林遺址
承德避暑山莊獅子林遺址
蘇州獅子林
球迷組織獅子林
簡介
獅子林 Shizilin(Lion Grove Garden)
獅子林一般所指為蘇州園林中的獅子林,另外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中則各有一處仿建。
北京圓明園文園獅子林遺址
【類別】文化遺址
【年代】初建於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建成。
【文物原屬】圓明園景觀建築
【簡介】
位於長春園東湖北岸。本景西部叢芳榭等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游蘇州後,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在其東仿照蘇州同名景添建獅子林,先建8景,後續8景,共16景,形成一組別致的小園景區。園內假山崎嶇,建築精巧玲瓏,具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筆下的獅子林圖及江南私家園林小中見大的意蘊。有樓堂亭軒十餘座、百餘間,尤以疊石著稱,並特召蘇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題詠「獅子林十六景」(獅子林、虹橋、假山、納景堂、清心閣、藤架、磴道、占峰亭、清淑齋、小香幢、探真書屋、延景樓、畫舫、雲林石窟、橫碧軒、水門),匾詩刻石頗豐。
【主要遺存】
長春園罹劫後,本景已片瓦無存,湖石、石刻多已失散。1994年局部清整獅子林遺址臨水基址和河道,發掘恢復虹橋及水關、水門三座石拱,並復位保護乾隆御筆匾、詩刻石32件。現「獅子林」三字石匾及乾隆「獅子林」詩刻石在水關拱石及南側遺存。該景區內乾隆「虹橋」題名及詩刻石10件現已復位。獅子林景群北部與西洋樓交界處有一水門,水門拱石上刻有乾隆御題詩刻10幅,也已復位。另有道光御筆煙嵐詩刻石,今存圓明園展覽館。
承德避暑山莊獅子林遺址
【類別】文化遺址
【年代】建於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
【文物原屬】承德避暑山莊景觀建築
【簡介】
承德避暑山莊文園獅子林,建在靜湖南岸的一塊空地上,西、南兩面臨銀湖、上、下湖。由三個獨立的各有特色的院落組成,對比極為強烈。入口一院,布置極為端正,中軸線分明;東西兩院分別是以水面為主的文園和以山石為主的獅子林,傳仿元時倪雲林、朱德潤等人設計的畫禪寺(時稱「獅子林」)而建,文園中建築軸線曲直相聯,水面上廊橋縱橫通達,獅子林中湖石疊落,蹬道盤曲,山頂建亭,四處眺望,中間建閣,幽靜宜憩。如果在恢復建設時,將東西兩院融匯一處,相互映借,就更具南園獅子林之趣了。
[編輯本段]
蘇州獅子林
【類別】文化遺址
【年代】初建於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最後重修於1917―1926年間。
【文物原屬】蘇州園林景觀建築
【簡介】
獅子林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位於蘇州市市城東北園林路。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僧天如禪師為紀念其師中峰禪師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固,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中峰禪師曾倡道天目山獅子岩,取佛書「獅子吼」之意,易名為獅子林。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73歲的大書畫家倪瓚(號雲林)途經蘇州,曾參與造園,並題詩作畫(繪有《獅子林圖》),使獅子林名聲大振,成為佛家講經說法和文人賦詩作畫之勝地。清乾隆初,寺園變為私產,與寺殿隔絕,名涉園,又稱五松園。1917年為顏料買辦商人貝潤生購得,經9年修建、擴建,仍名獅子林(園東為貝氏家祠、族學和住宅)。由於林園幾經興衰變化,寺、園、宅分而又合,傳統造園手法與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貝氏家族把西洋造園手法和家祠引入園中,使其成為融禪宗之理、園林之樂於一體的寺廟園林。
獅子林平面成東西稍寬的長方形,佔地1.1公頃,開放面積0.88公頃。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深宅,曲廊環抱。以中部水池為中心,疊山造屋,移花栽木,架橋設亭,使得全園布局緊湊,富有「咫足山林」意境。獅子林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台、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瓏,洞壑宛轉,曲折盤旋,如入迷陣,有「桃源十八景」之稱。洞頂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獅子起舞之狀。有含暉、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獅子峰為諸峰之首。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
【得名】
園始建於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由天如禪師惟則的弟子為奉其師所造,初名「獅子林寺」,後易名「普提正宗寺」、「聖恩寺」。史載,元末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天如禪師維則得法於浙江天目山獅子岩普應國師中峰,為紀念佛徒衣缽、師承關系,取佛經中獅子座之意,故名「師子林」、「獅子林」。惟則曾作詩《獅子林即景十四首》,描述當時園景和生活情景。
【造園手法】
獅子林雖綴山不高,但洞壑盤旋,嵌空奇絕;雖鑿池不深,但回環曲折,層次深奧,飛瀑流泉隱沒於花木扶疏之中,古樹名木令人叫絕,廳堂樓閣更是精巧細致,無愧為吳中名園。獅子林的古建築大都保留了元代風格,為元代園林代表作。園以疊石取勝,洞壑宛轉,怪石林立,水池縈繞。依山傍水有指柏軒、真趣亭、問梅閣、石舫、卧雲室諸構。主廳燕譽堂,結構精美,陳設華麗,是典型的鴛鴦廳形式;指柏軒,南對假山,下臨小池,古柏蒼勁,如置畫中;見山樓,可覽群峰,山巒如雲似海;菏花廳雕鏤精工;五松園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樓、扇亭等均各有特色,耐人觀賞。園內四周長廊縈繞,花牆漏窗變化繁復,名家書法碑帖條石珍品70餘方,至今飲譽世間。
1.建築布局
建築可分祠堂、住宅與庭園三部分,現園子的入口原是貝氏宗祠,有硬山廳堂二進,檐高廳深,光線暗淡,氣氛肅穆。住宅區以燕譽堂為代表,是全園的主廳,建築高敞宏麗,堂內陳設雍容華貴。沿主廳甫北軸線上共有四個小庭園燕譽堂甫以白、紫玉蘭和牡丹花台為春景庭園,親切明快。堂北庭園植櫻花二株。更添春意。小方廳為歇山式,廳內東西兩側空窗與窗外臘梅、甫天竹、石峰共同構成「寒梅圖」和「竹石圖」,猶如無言小詩,點活了小小方廳。獅子林的漏花窗形式多樣,做功精巧,尤以九獅峰後「琴」、「棋」、「書」、「畫」四樘和指柏軒周圍牆上以自然花卉為題材的泥塑式漏花窗為上品。而空窗和門洞的巧妙運用,則以小方廳中這兩幅框景和九獅峰院的海棠花形門洞為典型,九獅峰院以九獅峰為主景,東西各設開敞與封閉的兩個半亭,互相對比,交錯而出,突出石峰。再往北又得一小院,黃楊花台一座,曲廊一段,幽靜淡雅。這種通過院落層層引入,步步展開的手法,使空間變化豐富,景深擴大,為主花園起到絕好的鋪墊作用。主花園內荷花廳、真趣亭傍水而築,木裝修雕刻精美。石舫是混凝土結構,但形態小巧,體量適宜。暗香疏影樓是樓非樓,樓上走廊可達假山,設計頗具匠心。飛瀑亭、問梅閣、立雪堂則與瀑布、寒梅、修竹相互呼應,點題喻意,回味無窮。扇亭、文天樣碑亭、御碑亭由一長廊貫串,打破了南牆的平直、高峻感。主花園的建築主要分布在北部,前後錯落,形式多變,但由於建造年代的不同和貝氏在重建時對園林的理解不同,在建築材料的運用和體量比例上看,旱船過於寫實,問梅閣體量過大,見山樓外形中西結合,甚至有混凝土六角亭,建築風格不夠統一。
入園,便見玲瓏石筍、石峰、叢植牡丹及白玉蘭,與「立雪堂」背面側窗和諧統一,使框景更趨完整,形成進入庭院前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喻「玉堂富貴」之意。並有蔽外隱內之含義而景深意遠。庭院北是主體建築高敞宏麗的鴛鴦廳。南廳名「燕譽堂」,出自《詩經》,意為名高祿重安閑快樂。燕譽堂為全園主廳,高敞宏麗。堂屋門上有「入勝」、「通幽」、「聽香」、「讀畫」、「幽觀」、「勝賞」磚刻匾額。北廳稱「綠玉青瑤之館」,出自元畫家倪雲林詩中,「綠水」指水,「青瑤」指假山。中堂屏風南面刻《重修獅子林記》,記述貝氏1917―1926年間重修「獅子林」的經過。北面刻《獅子林圖》,寺峰古柏,飛瀑層樓。廳內陳設精緻華貴。廳的前廊西側可通「立雪堂」,後廊西側門宕通假山洞穴而進入「卧雲廳」,在後為小方廳,廳名「園涉成趣」,其西側辟門,可登假山。以鴛鴦廳為中心,面向四方的布局,頗為巧妙。廳前有「息廬」、「安隱」磚刻。院內湖石、花台、小樹組成一景。穿越小方廳,見院中花台上的巨峰氣勢雄偉,由九頭不同姿態的獅子組成。峰北院牆漏窗的框形各異,並分別套入琴棋書畫圖案,流暢明快。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古五松園在指粕軒之西,中間隔一竹園。園里舊有五棵大古松,霜干虯枝,亭亭似蓋,所以獅子林從前曾名五松園。轉彎向南到飛瀑亭。這里為全園最高處,用湖石迭成三迭,下臨深淵,上有水源,開動機鈕,即成人工瀑布。
2.堆山與理水
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迷宮甲園林。獅子林以假山著稱,山佔地面積約0.15公頃。可以說,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園林大規模假山的僅存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獅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氣勢雄渾,奇峰怪石,玲瓏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條路線,21個洞口。橫向極盡迂迴曲折,豎向力求回環起伏。遊人穿洞,左右盤旋,時而登峰巔,時而沉落谷底,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嶺。洞穴詭譎,忽而開朗,忽而幽深,蹬道參差,或平緩,或險隘,給遊人帶來一種恍惚迷離的神秘趣味。「對面石勢陰,回頭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繞勢嵌空。如逢八陣圖,變化形無窮。故路忘出入,新術迷西東。同游偶分散,音聞人不逢。變幻開地脈,神妙奪天工」,「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就是獅子林的真實寫照。
獅子林的假山,通過模擬與佛教故事有關的人體、獅形、獸像等,喻佛理於其中,以達到渲染佛教氣氛之目的。這種做法被後人亂用,演變為以堆砌某種動物形象為悅,而產生部分拙劣之作,使得有些園林專家認為其東部疊山技法及效果有背自然之理。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為藍本,而是採用迷宮式作法,通過婉蜒曲折,錯綜復雜的洞穴相連,以增加遊人興趣,所以其山用「情」、「趣」二字概括更宜。園東部疊山以「趣」為勝,全部用湖石堆砌,並以佛經獅子座為擬態造型,進行抽象與誇張,構成石峰林立,出入奇巧的「假山王國」。山體分上、中、下三層,有山洞二十一個,曲徑九條。崖壑曲折,峰迴路轉,遊人行至其間,如入迷宮,妙趣橫生。山頂石峰有「含暉」、「吐丹」、「玉立」、「昂霄」、「獅子」諸峰,各具神態,千奇百怪,令人聯想翩翩。山上古柏、古松枝幹蒼勁,更添山林野趣。此假山西側設狹長水澗,將山體分成兩部分。跨澗而造修竹閣,閣處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狀,把假山連成一體,手法別具匠心。園林西部和南部山體則有瀑布、旱澗道、石磴道等,與建築、牆體和水面自然結合,配以廣玉蘭、銀在、香樟和竹子等植物,構成一幅天然圖畫,使遊人在游覽園林,欣賞景色的同時,領悟「要適林中趣,應存物外情」的禪理。
園內水體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體水池中心有亭佇立,曲橋連亭,似分似合,水中紅鱗躍波,翠柳拂水,雲影浮動,真是「半畝方塘一鏡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水源的處理更是別具一格,在園西假山深處,山石做懸崖狀。一股清泉經湖石三疊,奔瀉而下,如琴鳴山谷、清脆悅耳,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園中水景豐富,溪澗泉流,迂迴於洞壑峰巒之間,隱約於林木之中,藏尾於山石洞穴,變幻幽深,曲折豐富。
3.植物配置
蘇州園林的植物配置基調是以落葉樹為主,常綠樹為輔。用竹類、芭蕉、藤蘿和草花作點綴,通過孤植和叢植的手法,選擇枝葉扶疏、體態瀟灑、色香清雅的花木,按照作畫的構圖原理進行栽植,使樹木不僅成為造景的素材,又是觀景的主題。許多樹木的種植與園林建築和詩詞匾聯、人物典故相呼應,喻情於草木。獅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東部假山區以古柏和白皮鬆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則以梅、竹、銀杏為主。配植色香態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不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氣氛。更使山石、建築、樹木溶合一體,而成為真正的「城市山林」。指柏軒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數株,有白皮鬆五棵,姿態蒼勁,皆成畫意。暗香疏影樓和問梅閣推窗可見三、五株梅,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尤其問梅閣中桌椅、吊頂都是梅花形,窗紋用冰梅紋,書畫內容亦與梅有關,與地上「冰壺」古井共同構成一幅思鄉的畫卷。更有文天樣《梅花詩》:「靜虛群動息,身雅一身清;春色憑誰記,梅花插座瓶」,借梅詠懷,體現了文天樣正氣凜然的高尚情操。山石間有六百年年銀杏一株,粗干老木,盤根錯節於石隙間,夏日濃蔭庇日。秋葉燦若織錦,成為獅子林中一景。
2006年05月25日, 獅子林作為元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贊譽】
據史載,1703年2月11日康熙皇帝南巡、獅子林賜額「獅林寺」後,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後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匾額。乾隆還下令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了兩座獅子林。可見當年帝皇對獅子林情有獨鍾。
清代學者俞樾贊譽獅子林「五復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當代園林專家童俊評述獅子林假山「盤環曲折、登降不遑,丘壑宛轉,迷似迴文」。
·獅子林
位於蘇州城內東北部婁門內園林路,始建於元代,為元代園林的代表。園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台隱現,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長廊的牆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後花園,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翌年(元代最後一位皇帝順帝至正二年),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天如禪師因師傅中峰和尚得道於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岩,為紀念自己的師傅,取名「獅子林」。亦因佛書上有「獅子吼」一語,且眾多假山酷似獅形而命名。
園建成後,當時許多詩人畫家來此參禪,所作詩畫列入「獅子林紀勝集」。天如禪師謝世以後,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缽化緣於長安,重建獅子林聖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象。至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後為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涉園」。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遊至此,賜額「獅林寺」,後清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後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額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唯假山依舊。
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一,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國之美譽。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壑,如入深山峻嶺,恍惚迷離。由於它原是寺之後花園,所以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徵,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並論。山腹中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徵佛的法力無邊。
獅子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築分布錯落有致,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園內多竹,竹間結茅的方丈禪窩,建有「冰壺進」、「玉鑒池」、「小飛虹(橋)」。主要建築有立雪堂、燕譽堂、卧雲室、見山樓、指柏軒、飛瀑亭、真趣亭、問梅閣等。
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奇巧、出神入化、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園內長廊四面貫通,廊壁上嵌有書條石刻,皆為名家書法佳作。
公元1917年,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鍾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7年的時間整修,新增了部分景點,並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貝潤生原准備籌備開放,但因抗戰爆發而未能如願。公元1945年貝潤生病故後,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公元1954年對公眾開放
H. 描寫景色美人美的句子
明媚的仲夏照耀著英格蘭;天空如此明凈,太陽如此燦爛,在我們這波 濤圍繞的地方,難得有一個這樣好的天氣,現在卻接連很多天都這樣。彷彿 有一群義大利天氣,像歡快的過路鳥從南方飛來,棲息在阿爾比恩①的懸崖 上。乾草已經收了進來;桑菲爾德周圍的田地一片青翠,已經收割過了,大 路讓太陽曬得又白又硬,樹木鬱郁蔥蔥,十分茂盛,樹籬和樹林枝繁葉密, 色澤濃重,和它們之間滿地陽光的明亮的牧草地形成很好的對比。 那是二十四小時中最可愛的一個小時——「白天已將它熾熱的火耗盡,」 露水清涼地降落在喘息的平原和烤焦的山頂上。在太陽沒披上華麗的雲彩就 樸素地沉落的地方,鋪展著一片庄嚴的紫色,在一個小山峰上方的一點上, 紅寶石和爐火般的光輝正燃燒著,高高地遠遠地擴散開去,變得柔和再柔和, 覆蓋了半個天空。東方有它自己的悅目的湛藍的美,還有它自己的謙遜的寶 石,一顆徐徐升起的孤獨的星;它不久就要以月亮自豪,可是現在月亮還在 地平線下面。 這偌大的草原又難得的干凈。干凈得連雜色都沒有。這草本是一色的翠綠,說黃就一色的黃,像是冥冥中有誰在統一發號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樹。樹是成片的林子,卻整齊得像一塊剛切割過的蛋糕,擺成或方或長的幾何圖形。一色樺木,雪白的樹干,上面覆著黛綠的樹冠。遠望一片林子就如黃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將牌,或幾塊積木,偶有幾株單生的樹,插在那裡,像白襪綠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藍天之下干凈得就剩下了黃綠、雪白、黛綠這三種層次。我奇怪這樹與草場之間竟沒有一絲的過渡,不見叢生的灌木、蓬蒿,連矮一些的小樹也沒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牆如堵的樹,而且整齊得像公園里常修剪的柏樹牆。眼前這種異樣的整齊美、裝飾美,倒使我懷疑不在自然中。 一條高低曲折的長廊,中間用同樣一條高低曲折的花牆隔起來,就形成了內外兩道長廊,這便是復廊。滄浪亭整個園子就環抱在這條長長的優美的復廊里。復廊的外廊緊貼園外的碧水河塘。你從外廊走,彷彿並不在園裡面,而是在園外青蔥翠色的田郊野外漫步,但是,轉過臉,你從花牆向裡面看,卻隱隱地看到園內樹影婆娑,古亭傲立,綠竹紅花,隨風搖曳,別有一番風味。如果從內廊走,你可以盡情欣賞園內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飛檐凌空的廳屋等建築藝術,但轉過臉,從花牆透窗處,園外的風光卻又飛快地進入你的眼簾。這復廊真有說不盡的奇妙處。復廊盡頭是登樓的梯子,小樓名叫見山樓。登樓縱目遠望,原來蘇州的城牆、城河、盤門古塔,遠處的上方山,一覽無余。 現在她看見她前面展開一片陸地和一群蔚藍色的高山,山頂上閃耀著的白雪看起來像睡著的天鵝。沿著海岸是一片美麗的綠色樹林,林子前面有一個教堂或是修道院——她不知道究竟叫做什麼,反正總是一個建築物罷了。它的花園里長著一些檸檬和橘子樹,門前立著很高的棕櫚。海在這兒形成一個小灣。水是非常平靜的,但是從這兒一直到那積有許多細砂的石崖附近,都是很深的。 陽光溫暖而柔和,喬治亞明媚的春光在她眼前展現。大路旁一叢叢黑莓已一起嫩綠,把冬天雨水沖洗下來的紅土溝壑都掩蓋起來了,而那些從紅土中突露出來的花崗岩卵石已開始披上切羅基薔薇,周圍是淡紫色的野羅蘭。河岸高處林木蔥蘢的小山上,山茱萸開滿了晶瑩的白花,彷彿殘雪還在萬綠叢中戀戀不舍。開花的山楂子樹正迎風怒放,開始從嬌白轉為粉紅,在樹下閃耀著光斑的枯松枝間,野忍冬織成了一張猩紅、桔紅和玫瑰紅的三色地毯。微風里摻和著新灌木和野花的淡淡清香,整個世界都是秀色可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