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空間並置
⑴ 杭州桐廬的歷史及當地好玩景點的背景知識等介紹!(詳細的話還有追加分哦~)
桐廬縣始建於三國吳黃武四年(公元225年),曾於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桐廬入錢塘縣,至仁壽二年(602年)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桐廬西北七鄉置分水縣,同時於桐廬置嚴州。三年後廢嚴州及分水縣。如意元年(692年)復置分水,更縣名為武盛。神龍元年(705年)復名分水縣。寶應元年(762年)析分水西部地置昭德縣,大歷六年(771年)廢昭德還屬分水。天佑三年(906年)劃分水東北五鄉入臨安。1949年4至5月桐、分兩縣解放,1958年11月廢新登、分水兩縣入桐廬。1960年5月又廢富陽入桐廬,並隸屬於杭州市。1961年10月復置富陽縣,今桐廬縣政區,基本上為原桐廬、分水兩縣轄地。
距桐廬縣城23公里的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縱深1000米,游覽面積28000平方米,她以神奇的地貌和瑰麗多姿的群石景觀而享有「全國諸洞冠」之美譽,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 。
鄰近瑤琳仙境的紅燈籠外婆家,景區佔地11萬平方米,依青山、臨碧水,青磚黛瓦、小橋流水,設有以鄉村風味、鄉村景觀、鄉村游樂為內容的30多個景點,透出濃濃的村野之趣。在親切溫馨的外婆家漫步,沿百步街店鋪作坊五花八門。聽外婆講故事,嘗外婆小吃,林林總總的民俗風情讓您嬉個夠。鄉村家園可住可游,設有鄉村家園小木屋、露營村、中小學生活動實驗基地。鄉村酒吧、文藝表演等項目。
天目溪漂流傍紅燈籠外婆家,選取畢浦碼頭至冷坑一段長約5公里的江面,行程約一個半小時。天目溪又稱分水江。乘竹筏款款而下,溪流蜿蜒曲折,洲灘眾多,一個灘連著一個灘,素有「溪有十八灘,一灘高一灘」之說,置身竹筏上,時而穿澗過坳,山回水轉;時而跌宕起伏,破浪逐水。讓人痴痴沉醉,盡享漂流之樂。
垂雲通天河,與聞名遐邇的瑤琳仙境僅一江之隔,特別之處在於溶洞內有長達4500米的地下暗河,劃船入洞,泛舟地下河,觀賞奇形怪狀的鍾乳石,別有一番探險趣味。
浪石金灘,清澈逶迤的天目溪流轉到一個名叫浪石埠的地方劃了一個圈,圈的外面鑲嵌著柔軟的金邊(沙灘),古時這里是天目溪水陸要津,相傳有巨石能隨波上下浮動,故名「浪石」。現在嬉水節目「龍舟竟渡」已列為杭州市龍舟比賽定點訓練基地。
琴溪香谷,這里林窒幽深,溪澗大氣候宕,有大批裸露的石包、石芽和懸崖石壁,以及狀元神洞、象鼻洞、水龍洞等多處小型溶洞。尤為奇特的是,峽谷內漫山遍野的野桂花和上千株碗口直徑的樟樹,以及成片的「黃金柴」林和山蘭,形成了滿目青翠,四季飄香的自然景觀。
桐君山—七里揚帆,與桐廬縣城僅一水之隔。形似碧螺,美若翠玉。古人稱之「浮玉山」、「小金山」。為我國中醫葯鼻祖勝地。桐君山麓有葉淺予故居。七里揚帆讓歷史上著名的「嚴陵七景」之一的絕妙景觀又重現昔日風采。泛舟江中,山映明鏡中,帆浮翠屏間,舟行景移,宛如一幅流動的富春山水畫。夏季夜遊,其中樂趣更是妙不可言。
大奇山,史稱「江南第一名人」,海拔600餘米,境內峽谷溪瀑,鳥語花香,滿眼自然野趣。眼下在金牛潭景區西側「長」出56座蒙古包,透出濃濃的草原風情,熱情奔放的蒙古歌舞表演和別開生面的篝火晚會,宛如置身「天蒼蒼、野茫茫」的蒙古大草原。
嚴子陵釣台,東漢名士嚴子陵隱居垂釣之處。嚴光,字子陵,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光武帝即位,嚴子陵堅辭不仕,攜妻回富春山隱居,耕田垂釣終老林泉,後人仰慕其不事王侯高風亮節的精神而建祠紀念,瀕臨富春江,因其風景秀麗,為我國十大釣魚古跡之首,景區內有雙台垂釣、嚴先生祠、滄波橋、天下第十九泉、富春江詩文碑園等勝跡。
江南龍門灣,這里是富春江上的一處天然港灣,峽谷、平湖、孤嶼、懸崖、瀑布、奇松都在這里集合,是富春江上風景最秀麗的地段之一。「一夜鸕鶿灘上泊,曉煙啼徹畫眉聲」這是清代詩人嚴遂成贊美龍門灣風光的詩句,自南北朝至清代,劉秀、范仲淹、蘇東坡、謝靈運、李白、陸游、李清照等1000多位名人雅士在這里留下足跡,也留下浩如煙海的詩文傑作。
女兒村,這里是國內唯一一個彰揚女性文化,再現摩梭母系氏族社會生活的民俗的風情園。這里常年有四個獨具一格的展覽;中國古今女性第一展館、中國古代女性文化館、中國56個民族服飾館、巾幅風采剪紙藝術館。有一個摩梭大家庭在此安家落戶,他們來自有「母系氏族社會活化石」之稱的瀘沽湖,年輕女孩的山歌和甲搓舞,以及他們那質朴熱情和不可思議的嗓音,令人驚嘆。
白雲源,在落差1200米的白雲源景區,溪水隨山勢,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飛瀑跌泉,整條溪內有深潭50多個,有氣勢的飛瀑10多處。瀑布下有深潭、水潭倒映美景,山光水色融為一體,讓人充分領略到「山因水美,水因水秀」的真味。
天斗地漏,位於桐廬縣東南,與浦江、諸暨、富陽三縣(市)交界處,距杭州80公里,距桐廬縣城30公里。天龍九瀑景點位於雪水雲綠產地雪水嶺東,據古典記載:「其間崇山峻嶺,人跡罕至,蓋百里,而泄水龍王托居其間「,後人築廟祭祀,以求雨水。在此崇山峻嶺之中,林木蒼翠,溪流隨山勢落差,自峭壁懸崖之上飛瀉跌落,形成九潭九瀑,落差俱數十米,為桐廬鏡內第一瀑布群。九瀑或曲折幽深穿石破崖,或銀河瀉落、雷霆龍吟,身居其間,山水之奇絕給人以無限贊嘆。懸崖飛瀑之上則溪流蜿蜒,幽谷鳴鳥,谷中植被茂盛,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巴比松度假庄園,有騎馬、射箭、劃皮艇等游樂項目,是一處台灣客商投資開發的充滿田園生活的自然休閑之地。
峰之語蜜蜂王國,是由浙江峰之語峰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9000餘萬元建造的一個以參觀游覽、休閑、趣味、餐飲、購物為主題的農業、科技相結合的科技生態園。園區共分:蜜蜂花卉生態園、生產線、蜂文化博物館、餐廳、大型購物商場五部分,以種植草莓、四季瓜果、生態養蜂及參觀目前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前的蜂產品生產線,集中體現蜂文化為特色的旅遊景點。
紀龍山,放鬆身心的休閑野營之地,可以越山野、探洞災;可以獰獵射擊、烘烤野味;可以夜宿帳蓬感受篝火晚會的奇異樂趣,也可住到淳樸農家之中享受農家飯的美味。
羅山天子地,天子地生態旅遊區位於桐廬百江鎮羅山村,距縣城45公里。是集山、水、林、洞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具有「秀、雄、奇、險」的山嶽風貌。峽谷長達3000餘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由民族風情休閑、溝壑峽谷、高山攬勝、天子地溶洞四大景區組成。據民間傳說,八仙雲游四海,路過此地,發現一小孩舉止不凡,有「天子」相。於是八相下凡,精心調教,小孩成為「天子」,「天子地」由此得名。
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跨湖橋遺址的發掘顯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史界稱為文明的曙光。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被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嘆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杭州古稱錢塘。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塘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五代時的吳越國(公元907年-978年)在杭州建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原錢塘、仁和縣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劃杭縣城區等地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的歷史新篇章。
景點
虎跑夢泉
虎跑泉是一處以「泉」為主題的觀泉、聽泉、品泉、試泉的泉源景觀,又是以性空、濟公、弘一法師傳奇故事為特色的人文景觀,坐落位於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禪寺內。民間傳說唐代性空大師游歷此山,這里風景優美,只是無水源,決定去別處,忽然有神人告訴他即將有二隻老虎會來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純凈無菌,從此「龍井茶葉虎跑泉」被稱為 「西湖雙絕」。 宋蘇東坡贊虎跑泉詩中,留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自在嘗」的佳句。虎跑經全面改造,恢復了濟公塔院、羅漢堂,並塑造栩栩如生的「夢虎」和濟公傳說浮雕。
靈隱-飛來峰
源到杭州旅遊,一看西湖,二看靈隱,靈隱位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可謂「不可不去」。
相傳始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相傳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便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據說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常在冷泉亭上飲宴賦詩。靈隱一帶的山峰怪石嵯峨,風景絕異,印度僧人慧理稱:「此乃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以飛來?」,因此稱為「飛來峰」。
飛來峰是江南少見的古代石窟藝術瑰寶,可與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1993年,靈隱景區新辟了「中華石窟藝術集萃園」,它借飛來峰山林之勢,把中國著名的石窟藝術經典造像(如:樂山大佛、龍門石窟等)微縮於此,值得一看。
六和塔
位於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北宋時吳越王為鎮錢塘潮而建。塔有七面八級,高59.89米,雄偉壯麗。登塔俯瞰,錢塘風光盡收眼底。現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華古塔苑。走進塔苑,各個朝代、各個地區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現了中國塔文化的精華。
六和塔身後北側往山上走,越過塔苑,來到仿造應縣木塔的台地,驀然回首,六和塔和錢塘江大橋的雄姿盡現眼前,是最令人滿意的拍攝點。
三潭印月
又稱「小瀛洲」,是西湖三島中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知名度最高者,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是江南水上庭院藝術的代表作。「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是這里的最大特色。
小瀛洲呈「田」字狀,外圈和內十字有島橋相連,亭台榭軒,點綴其間,內部被島橋自然分割成四個湖,中心綠洲的「竹徑通幽」藝術牆充滿詩情畫意。島南端的「我心相印亭」前可觀賞三潭印月勝景。每到中秋月夜,放明燭於塔內,燈光外透宛如15個小月亮。此時,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夜景十分迷人。
游三潭印月可在西湖邊任何一個碼頭(分布在湖濱、中山公園、花港、岳王廟等處)乘西湖遊船前往。
龍井問茶
以「茶」為主題的品茗清幽之處,在西湖西面的鳳篁嶺上。本名龍泓,又名龍湫,以泉名井。相傳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已發現。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時不絕,水味甘洌,取小棍輕輕攪撥井水,水面呈現一根蠕動的分水線,頗具風趣。
龍井之西的龍井村,環山產茶,名西湖龍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於世。元代虞集詠茶詩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
真正龍井當地產的茶,產量很少,且大多遠銷國外。所以龍井村賣出來的「高價」茶葉,似乎並不「正宗」,還是杭州的百貨商店裡買的貨真價實一點。
蘇堤春曉
蘇堤俗稱蘇公堤,在西湖的西南面,南起花港觀魚,北接麴院風荷,是「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開浚西湖,取湖泥葑草築成,橫貫湖南北,全長2.8公里。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
蘇堤的美麗不僅在於它在秀麗的西湖中穿越而過,還因為堤上種滿了形態優美的香樟樹及其他各種植物,是一條全年都常綠的長堤,特別是到了春天,堤上桃花盛開,樹發新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加之春風和熙,令人心曠神怡。
斷橋殘雪
美麗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相會之橋,位於白堤始端。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古時橋上有門,門上有檐,下雪時中間一段的雪都在門檐上,橋上只有兩頭有雪,遠遠望去橋像斷了一樣,所以稱作斷橋。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斷橋欣賞西湖雪景,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平湖秋月
從斷橋由東向西走過1.1公里長的白堤,堤的那一頭就是孤山最東端的平湖秋月。「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秋」。每年農歷8月14日-16日,這里都將舉辦「月是西湖明」中秋賞月晚會。平湖秋月樓柱上有一聯雲:「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道出了這里的境界。
岳廟
位於西湖西北角的岳湖畔,始建於公元1221年,是為紀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飛而建的。內有忠烈廟、啟忠祠和岳飛墓。忠烈廟內的岳飛塑像,上懸「還我河山」巨匾,為岳飛手跡。
孤山
位於西湖西北角,四面環水,一山獨特,山雖不高,卻是觀賞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孤山既是風景勝地,又是文物薈萃之處,南麓有文瀾閣、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館和中山公園,山頂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東北坡有放鶴亭等。其中放鶴亭是為紀念宋代隱居詩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鶴子之傳說。亭外廣植梅花,為湖上賞梅佳處。
千島湖
千島湖碧波萬傾,千島竟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品,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特點。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系列、石林六大景區的14處景點。
⑵ 北京市石景觀山區龐村的歷史
石景山區
編輯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石景山區是北京西部的一個行政區,是北京市六個城區之一。位於長安街西段,最東端距距天安門14公里,[1] 面積84.38平方公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常住人口63.9萬人。交通暢捷,可進入性強。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歷史文化重鎮。區域內山地面積佔23%,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7.09%。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達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區首位,是北京市城區中山林資源最豐富、綠化覆蓋率最高、人均擁有公共綠地最多的地區。
中文名稱
石景山區
外文名稱
Shijingshan 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北京市
下轄地區
轄9個街道
政府駐地
石景山路22號
電話區號
010
郵政區碼
100043
地理位置
長安街西段
面 積
86平方千米。
人 口
61.6萬(2010年)
方 言
北京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靈光寺,八角森林公園,法海寺,雲岡森林公園
行政代碼
110107
拼 音
Shijingshan Qu
區委書記
牛青山
區 長
夏林茂
區人大主任
岳德順
區政協主席
吳克瑞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氣候特徵
▪ 位置
4 交通
5 人口
6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 文化事業
▪ 醫療衛生
▪ 教育事業
7 經濟
8 旅遊
歷史沿革
編輯
石景山區風光 (20張)
自有史以來,至中華民國時期,石景山區現轄地區(簡稱「石景山地區」)無獨立建置,分別屬於薊國、燕國、廣平縣、幽都縣、宛平縣、北平特別市郊五區。1948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第二十七區」,是為獨立建置之始。後兩次更名,於1952年8月27日,定名為「石景山區」。其後,區劃幾經變動。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將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此後,行政區域未再變動。
公元前11世紀中葉,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王朝,封帝堯之後於薊,都城薊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封召公爽於燕,都城在今房山區董家林一帶。石景山地區屬薊國地。後薊國衰落,約西周末年被燕國兼並,燕遷都薊城。石景山地區屬燕國都邑地。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兵攻佔燕都薊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廢止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薊縣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西漢實行郡、國並立制度。石景山地區屬燕國薊城地。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廢燕國置「燕郡」。地屬燕郡薊城地。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劉旦為燕王,燕郡復稱燕國。[2]
石景山區
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始設十三州部。石景山地區屬幽州燕國薊城地。元鳳元年(前80年),燕王劉旦謀反失敗自殺,改燕國為「廣陽郡」。石景山地區屬廣陽郡薊城地。本始元年(前73年),改廣陽郡為「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城地。王莽新朝元年(9年),廢廣陽國設廣陽郡(曾改名廣有)。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有郡伐戎縣地。東漢形成州一郡(國)一縣三級政區,建武二年(26年),復置廣陽國。地屬廣陽國薊縣地。建武十三年(37年),廢廣陽國並人上谷郡。地屬上谷郡薊縣地。永平八年(65年),恢復廣陽郡。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並人冀州。地屬冀州廣陽郡薊縣地;不久,幽州復置。石景山地區屬幽州廣陽郡薊縣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實行州一郡一縣三級制度,前後雖有幽州燕郡、燕國等稱謂變化,石景山地區始終為薊縣轄地。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取代北周,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一縣二級制度,石景山地區屬幽州薊縣地。大業三年(607年),廢幽州置「涿郡」。地屬涿郡薊縣地。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廢涿郡,復置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地。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劃全國為十五道,開始形成道一州一縣三級政區。地屬河北道幽州薊縣地。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稱「范陽郡」,析薊縣置廣平、廣寧二縣。地屬河北道範陽郡廣平縣地。天寶三年(744年),撤廣平、廣寧復並薊縣。至德元年(756年),於薊縣西置廣平縣。乾元元年(758年),復改范陽郡為幽州。石景山地區屬河北道幽州廣平縣地。大歷三年(768年),改幽州為「范陽府」,地屬范陽府廣平縣地。建中二年(781年),設幽都縣。地屬范陽府幽都縣地。唐末,廣平縣廢,後在幽州(唐代稱薊城為幽州)城西設玉河縣。石景山地區屬范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
五代時期,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為報答契丹援立之助,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石景山地區屬幽都縣、玉河縣地。
石景山圖書館
契丹天顯十一年(936年)末,契丹進占幽雲十六州。遼會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設南京道,同時改國號為「遼」。遼實行道一府一州一縣四級政區,南京道下轄幽都府。石景山地區屬南京道幽都府幽都縣、玉河縣地。開泰元年(1012年),幽都府改稱「析津府」,幽都縣改稱「宛平縣」。地屬南京道析津府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輔六年(1122年)底,金攻佔南京。翌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北宋接管,改燕京為「燕山府」,析津府改為「燕山府路」。[3]
石景山地區屬燕山府燕山府路宛平縣、玉河縣地。金天會三年(1125年)年底,金國奪占宋燕山府,恢復燕京和析津府,並置燕京路。天眷元年(1138年),廢玉河縣,轄地並人宛平縣。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析津府宛平縣地。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海陵王下詔遷都燕京。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改燕京為「中都」,析津府改為「永安府」(翌年又改為「大興府」),燕京路改稱「中都路」。石景山地區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軍攻佔金中都,將中都改稱燕京,中都路改稱燕京路。石景山地區屬燕京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為中都,燕京路改稱中都路。地屬中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翌年二月,改中都為「大都」,中都路改稱「大都路」。石景山地區屬大都路大興府宛平縣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攻佔大都城,將大都路改為「北平府」,十月,北平府隸山東行省。翌年三月,設北平行省,北平府隸北平行省。石景山地區屬北平行省北平府宛平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地屬順天府宛平縣地。
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軍攻佔北京。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順天府轄域內設東、南、西、北四路廳。石景山地區屬西路廳宛平縣地。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2月12日,清帝溥儀「遜位」。3月10日,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4月2日,臨時參議院決定以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石景山地區屬順天府宛平縣地。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10月5日,順天府改稱「京兆地方」,地屬京兆地方宛平縣。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京師警察廳在近郊設東、南、西、北郊四個警區,石景山地區歸西郊警署管理。
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當時,北洋政府仍設在北京,統治北方地區。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6日,北伐軍進佔北京。6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直隸省改名「河北省」,將原京兆地區各縣並入河北省;北京改名為「北平」,設北平特別市。lO月30日,行政院確定北平特別市區域,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設立市轄區,將全市分為15個區。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十三區(西郊區)正式成立。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特別市十三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地。[3]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12月14日,日軍扶植的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北平成立。翌年4月17日改北平為北京。1938年7月,偽河北省公署劃全省為4個「道」,宛平縣分屬「津海道」;1940年6月改為8個道,宛平縣分屬「燕京道」。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成立,臨時政府改組為「華北政務委員會」。9月,偽「公署」廢除以數字命名的市轄區為內、外城郊排序,4個郊區改稱東郊、南郊、西郊、北郊。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京市西郊區、南部屬河北省燕京道宛平縣地。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各級偽政權垮台,北京恢復北平名稱。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復以數字命名市轄區,共16個區,西郊區定名為「十五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十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北平市警察局將4個郊區分局調整為8個,稱郊一至郊八分局。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將十三至十六4個區調整為8個區,稱十三至二十區,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十七區;當時,郊區各區按警察分局的順序習稱為郊一至郊八區。故石景山地區北部屬北平市郊五區、南部屬河北省宛平縣。
1948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將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二十七區,為石景山區獨立建置之始。1949年1月下旬,北平市第二十七區人民政府成立,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大街。5月,市政府批准,田村、模式口、高井、五里坨、三家店等地劃歸二十七區管轄,轄區面積由31.25平方公里增加到99平方公里。
1949年7月1日,北平市第二十七區改稱北平市第十九區,轄域不變。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自8月1日起,第十九區改稱第十五區,轄域不變。
1951年4月7日,根據北京市郊區委員會決定,第十三區(今海淀區)所轄東楊坨村地區劃歸第十五區管轄,轄區面積增加到124平方公里。
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第十五區所轄三家店、東楊坨、五里坨、黑石頭等村劃歸京西礦區管轄,第十五區改稱石景山區。區政府設在北辛安和平街3號。轄區面積61平方公里。
1954年5月,北辛安鎮建置撤銷。
1956年3月17日,市政府將京西礦區所轄五里坨鄉、黑石頭鄉、高井鄉和海淀區所轄八大處鄉劃歸石景山區。
1958年5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石景山區,原轄區大部並入豐台區,田村、西黃村鄉劃歸海淀區,五里坨鄉劃歸門頭溝區。
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景山辦事處,為市人委派出機構。
1964年2月,中共北京市委決定,將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移交豐台區領導。
1967年8月7日,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決定,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石景山中蘇友好人民公社劃歸石景山區管轄。
1978年,區委、區革委會機關從北辛安和平街3號遷址石景山路35號。
1980年12月24日-29日,石景山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撤銷區革命委員會,恢復區人民政府。[3]
行政區劃
編輯
解放後,北京市區劃幾經調整。1952年,撤銷宛平縣,成立豐台區、南范區、石景山區,隸北京市。1958年,南苑區、石景山區大都並入豐台區。1963年,石景山區從豐台區分出成立石景山辦事處,1967年建為石景山區。豐台區人民政府駐豐台鎮。
2005年,石景山區轄9個街道:魯谷街道、八寶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蘋果園街道、金頂街街道、廣寧街道、五里坨街道。共有133個社區。年末戶籍人口35.0萬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寶山街道 100731人、老山街道 37774人、八角街道 7084S人、古城街道 62249人、蘋果園街道 81852人、金頂街街道 61963人、廣寧街道 14361人、五里坨街道 30664人、首鋼遷安礦區街道 28992 人。
石景山區轄9個街道:八寶山街道、老山街道、八角街道、古城街道、蘋果園街道、金頂街街道、廣寧街道、五里坨街道、魯谷社區(街道)。[4]
轄區街道
八寶山街道轄15個社區:電科院社區、玉泉路西社區、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社區、瑞達社區、中鐵建設有限公司社區、玉泉西里北社區、玉泉西里中社區、玉泉西里西社區、玉泉西里南社區、魯谷住宅社區、四季園社區、永樂東小區北社區、永樂東小區南社區、青年樓社區、三山園社區。
老山街道轄10個社區:高能所社區、研究生院社區、玉泉西路社區、何家墳社區、老山東里北社區、老山東里社區、老山東里南社區、老山西里社區、十一號院社區、翠谷玉景苑社區。
八角街道轄16個社區:京源路社區、八角北里社區、八角中里社區、建鋼南里社區、古城南里社區、八角南路社區、古城南路社區、八角路社區、公園北社區、八角北路社區、八角北路特鋼社區、楊庄南區社區、楊庄中區社區、八角南里社區、地鐵古城家園社區、楊庄北區社區。
古城街道轄22個社區:北小區社區、古城南路東社區、古城南路西社區、環鐵社區、北路天翔社區、八千平社區、古城路社區、特鋼社區、古城西路北社區、十萬平社區、古城西路南社區、北辛安特鋼社區、北辛安南北岔社區、老古城前街社區、老古城後街社區、北辛安大街社區、白廟社區、水屯村社區、南大荒社區、北辛安鐵新社區、水泥廠社區、龐村社區。
蘋果園街道轄18個社區:西黃村社區、黃南苑社區、軍區大院社區、下庄社區、八大處社區、三療社區、西井社區、海特花園第三社區、蘋果園一區社區、邊府社區、琅山村社區、蘋果園三區社區、蘋果園二區社區、蘋果園四區社區、軍區裝備部大院社區、海特花園第一社區、海特花園第二社區、西黃新村社區。
金頂街街道轄15個社區:金冬苑社區、金秋苑社區、金夏苑社區、金春苑社區、趙山社區、西福村社區、鑄造村社區、模式口東里社區、模式口中里社區、模式口南里社區、模式口西里中區社區、模式口西里北區社區、模式口西里南區社區、模式口北里社區、模式口村社區。
廣寧街道轄4個社區:東山社區、新立街社區、麻峪社區、高井路社區。
五里坨街道轄10個社區:軍區聯勤部大院社區、石府社區、黑石頭社區、西山機械廠社區、高井社區、隆恩寺社區、東街社區、西街社區、紅衛路社區、南宮社區。
魯谷社區轄22個社區:雙錦園社區、永樂西小區北社區、永樂西小區南社區、西廠西社區、西廠東社區、久築社區、五芳園社區、重聚園社區、依翠園北社區、依翠園南社區、六合園北社區、六合園南社區、石景山醫院社區、新華社魯谷社區、七星園北社區、七星園南社區、中鐵建總醫院社區、衙門口東社區、衙門口西社區、衙門口南社區、新嵐大廈社區、重興園社區。[5]
地理環境
編輯
氣候特徵
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680毫米左右。
位置
石景山區
位於北緯39°53′-39°59′,東經116°07′-116°14′。距市中心僅14公里,是外城四區中距市中心最近的城區,利於吸納人氣距天安門16千米。處在長安街的西向延長線上。位於北京市西山風景區南麓和永定河沖積扇上,地勢北高南低,略有起伏。
石景山區西北部山地是太行山余脈。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17px; top: 10px; z-index: -7987772;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石景山區
交通
編輯
區內長安街延長線、蓮石路、阜石路三條東西走向的主幹道與五環路、四環路構成了四通八達的道路網,20餘條公交線路穿越本區。地鐵一號線連接地鐵二號線、五號線等城市軌道交通路線。到中關村核心區20分鍾,到CBD商務區30分鍾,到首都機場40分鍾。
一號線地鐵,橫貫全區;運營在長安街、阜石路、石門路等北京主要公交線路728、337、347、354、370、598、389、941、336、318及在區內運行的公交線路交叉成網。
人口
編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489439人,其中:八寶山街道100731人、老山街道37774人、八角街道70849人、古城街道62249人、蘋果園街道81852人、金頂街街道61963人、廣寧街道14361人、五里坨街道30664人、首鋼遷安礦28992人。
2005年末,石景山區戶籍人口35.0萬人。[4]
社會事業
編輯
基礎設施
水、電、氣、熱、通訊、光纜等基礎設施完備,實現地下管網的數字化管理。區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6座;有58個供熱單位,實現3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年供水量達1482萬噸。道路總條數168條,總長度228公里。區域內擁有高等院校4所;文化館1座,圖書館2座,體育場館4座;17所綜合性醫院,49個社區服務中心。已連續多次獲得「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的殊榮。
文化事業
文化設施包括文化館1個,圖書館2座,博物館2座,影劇院5座,街道社區文化中心9個,社區圖書分館9個,完備的文化場所和公益設施,提高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檔次和水平,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內容。
醫療衛生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