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風景園林生態學

風景園林生態學

發布時間: 2020-12-08 13:31:11

A. 我是風景園林專業本科生,想要考景觀生態學研究生,有哪些學校適合呢/該怎麼復習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農林類院校都有此專業。
復習,首先去學校研究生招生網看看招生簡章、招考科目,得知道考什麼。

B. 景觀學都包括什麼啊,好像有景觀生態學,景觀建築設計學,風景園林……這些名詞之間是什麼關系啊

景觀生態學涉及的是大范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生態。
景觀建築設計學---是比較熱門的,比內如小區景容觀設計。包括植物、燈光、小品、雕塑、噴泉等等
風景園林--更側重與園林。。。

其實這三個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和地理是差很遠的。

C. 木材科學與工程,林學,生態學,風景園林哪個專業好

木材學與工程,風景園林好些。

D. 景觀與遙感生態學怎麼樣

景觀設計(LandscapeArchitecture)是一個基於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科學,其核心之間的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是土地和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科學和理性的分析,規劃,設計和方法的問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專員的規劃和設計,實施和大地景觀的維護和管理。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滿足,有良好的素養景觀規劃設計理論,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高素質的專家了解相關專業知識。畢業生能從事景觀規劃,設計,管理和研究工作,並具有的國土區域景觀規劃,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網站規劃與設計,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娛樂和旅遊的規劃和設計工作。
畢業生的基本要求:
的理論知識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術知識的理論知識結構的畢業生由三部分構成。
基礎知識:了解了解的自然地理,地貌,地質,水文,氣象和氣候,植被,土壤,自然區劃,土地和環境倫理的知識和理解,藝術史和藝術理論,景觀美,理解人類的地理知識。根據主生態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基本知識和理解生物學知識,包括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的基礎,了解科學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的經濟生活環境,了解測量學和制圖學掌握社會調查方法,掌握一門外語。
專業知識:了解歷史的發展,中國和外國的風景,了解地理景觀,中國山水美學的知識,掌握的理論和方法,規劃的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大師的調查,分析和評價方法,主站點的分析和設計方法,主景觀工程知識,包括道路,垂直,景觀結構設計,景觀建設,維護和管理知識的理解,掌握種植設計的原則,和理解公共管理的法律和法規,並掌握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恢復和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公路景觀設計的專業技能:調查分析和研究能力,景觀規劃,設計和管理能力,IT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其他功能,使用(外語能力,自學能力),構成了專業技能的畢業生的結構。
課程:專業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和實踐性教學環節。統一規定的各門課程的核心課程的課程。核心課程設置課程的機構,以滿足所需的最低時間要求。
專業基礎課:素描,藝術,歷史的中國園林,的國外園林史,歷史的現代景觀,景觀遊憩,城市規劃,區域規劃,建築設計,簡介,初步景觀設計,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景觀資源科學/自然人文地理學,景觀生態學或生態的基礎上,城市社會學,環境行為,遊憩科學,景觀和文化景觀植物,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的應用,政策和法規。
專業課程:景觀規劃設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網站策劃與設計,城市景觀設計,景觀建築設計,風景名勝區規劃,旅遊規劃,自然保護規劃,園區規劃,設計等),景觀工程的原則和技術,種植設計。
初步核心課程:歷史的現代園林景觀設計,景觀遊憩景觀資源的科學/綜合的自然人文地理學的植物景觀,景觀規劃和設計原理,景觀規劃和設計(網站策劃與設計,城市景觀設計,景觀建築設計風景區規劃設計,旅遊規劃,自然保護規劃,公園規劃設計),景觀工程與技術,廠房設計。
會期:5年
學歷:工程
就業方向:畢業生王的就業方向和經營范圍的景觀規劃設計和運營的規劃和設計機構,有關政府部門,綜合土地利用和營銷服務機構,以及項目的規劃,決策和工程部門咨詢工作工作管理的政府部門負責建設,國土,環保,旅遊,文化,景觀規劃和設計教育和研究。

專業就業面很寬,也比較適合女生

E. 如何理解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學原理

設計者應該考慮生態環境因子對植物的影響,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特點,考慮植物他版感作用權的影響等,以達到植物景觀的藝術性、生態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植物生態學是研究植物之間、植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植物個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及環境對植物個體的影響;植物種群和群落在不同環境中的形成及發展過程;以及在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中植物的作用。
研究植物生態學的目的在於闡明外界條件對植物形態結構、生理活動、化學成分、遺傳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作用,為農業、 林業、畜牧業生產服務。
植物生態學的使命是利用植物生態學的原理,揭示植物和環境之間正常的或失常的關系,掌握自然規律,以便人類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治理和保護環境。使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時達到最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對於景觀設計者來說,應該掌握植物生態學知識,充分利用植物生態學的原理來指導設計,這樣才能使景觀設計在符合美學性同時,又符合科學性。

F. 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生態學基礎主要包括

我就是華工的,樓上說的對,建築是我們的王牌專業,本科生招生好像是沒有「建築工程」,就有「建築學」吧?或者是沒有叫做「建築工程」這個專業?我記得有景觀建築設計、建築學、城市規劃等等,都是有區別的,其中的建築學才是王者窢償促鍛詎蹬存拳擔嘩,其他沒有這么牛氣,名字上也能看出來,大一大二學的基本上是通用課程,大三大四就上專業課程,當然咯,建築學院的人沒有一個說不累的不管哪個專業,課業很繁重,具體的話你可以上我們華南理工大學的主頁去本科招生那個鏈接逛逛,那裡有詳細的招生信息

G. 景觀生態學可以做什麼

【摘要】 工業革命後,隨著新和諧工業村(社會主義運動先驅歐文提出)夢想的逐步實現,我國正步 入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在城市社會中,隨著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的同時,城市規模也在顯著增大。承然,這種城市化過程對於地區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城市化妝運動」卻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破壞、城市熱島效應、殘缺的人文氛圍……這一切都在企圖奮力地喚起人們對自然生態與歷史人文的尊重和保護。景觀生態學,正是立足於自然與原有的人文情懷,以塑造城市形象和創造更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為目的,運用一系列生態理念來解決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問題。本文將結合曾獲2002年全美景觀設計年度榮譽獎和第10屆中國美展金獎的中山岐江公園為例,嘗試闡述景觀生態學指導下的城市綠地設計所帶來的生態影響和社會效益。
【 關鍵 詞 】 景觀生態學 城市綠地設計 中山岐江公園
工業革命的爆發,推動世界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浪潮下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居住條件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了表徵現代化的來臨,一系列城市現代化運動在世界各大小城市進行得轟轟烈烈。但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學家就提出「寂靜的春天」把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喚醒,「公有資源的悲劇」則揭示了資料枯竭來源於人類的本性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而「地球資源極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類生存環境存在的危機。這一切,都逐漸把人們從對美與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對文化的關注。設計師開始明白運用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自然風比空調更健康。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之下,「設計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理念受到推崇,產生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景觀生態設計。
19世紀末,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設想,以及由我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建設「山水城市」的構想,都在力求使自然融入城市,使城市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些想法把自然和文化、設計的環境與生命的環境,美的形式與生態功能真正地全面融合。它使公園不再是孤立在城市中的特殊用地,而是讓其消融進市民生活,它讓自然參與設計,讓自然的變化過程伴隨人們的生活,讓人們重新感知、體驗和關懷自然過程和自然的設計。
1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1.1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是以地理學和生態學為基礎,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結構(空間格局)、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對生物活動、人類活動的影響。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研究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使城市景觀符合生態學意義,同時有助於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問題。
1.2斑塊 ─ 廊道 ─ 基質
1.2.1斑塊(Patch)
斑塊是一個在外觀上與周圍環境明顯不同的非線性的地表區域。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在城市綠地的研究中,在不同的解析度下,我們可以將城市綠地看作一個斑塊。中山岐江公園作為城區中的一塊綠地,其佔地面積達11公頃,綠地平面呈橢圓形,地域完整。景觀生態學中,捲曲斑塊在強化斑塊與基質之間的聯繫上具有最高效率。而且公園佔地面積廣,
能支持的物種數量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也隨面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1.2.2廊道(Corridor)
廊道是與本底有所區別的一條帶狀土地,可以看作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城市廊道中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藍道,即河流廊道,它不僅指河流的水面部分,也包括沿河流分布的不同於周圍基質的植被帶。河流廊道是景觀中最重要的廊道類型,特別是在礦物養分的輸送和某些生物種類遷移方面具有其他廊道類型所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二種是綠道,即種植廊道,他是城市中以植物綠化為主的線性要素,如林蔭步道、防風林帶等;第三種是灰道,即那些人工味十足的街道、公路。岐江公園原有環境質量較差,因此在設計廊道時在兼顧遊憩觀光基本功能的同時,將生態環保放在首位。公園內盡量減少灰道,增加綠道。因為綠道不僅對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重要的,而且它能讓人們重新發現騎自行車和步行的悠閑和愉快。
1.2.3基質(Matrix)
基質是范圍廣、連接度最高,並且在景觀功能上其實優勢作用的景觀要素類型。作為景觀中的背景地域,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如果我們把城市中的綠地看做斑塊,則廣泛的城區就是其基質 ── 這種關系有點像格塔式心理學的「圖底關系」 ── 城中綠地是圖,城區是底。
1.3景觀異質性和景觀多樣性(Landscape diversity)
1.3.1景觀異質性是指在一個景觀區域中,景觀元素類型、組合及屬性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變異性。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據景觀生態學有關研究表示,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的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越強,生態系統因而更加穩定。岐江公園內有多種景觀類型,包括水文、土壤、植物以及原造船廠遺留下來的水塔、鐵軌、煙囪和龍門吊等人文景觀。豐富的景觀類型使公園更具魅力,更吸引人們的使用。
1.3.2景觀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化,又稱生態系統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它包括斑塊多樣性、景觀類型多樣性和景觀格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有關研究表明,多樣性產生穩定性。
2生態設計
2.1生態設計的概念
「設計」是有意識地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來滿足預想的需要或慾望,設計是通過物質能流及土地使用來聯系自然與文化的紐帶。根據生態設計先驅西姆 · 范 · 德 · 萊恩(Sim Van Der Ryn)和斯圖亞特 · 考恩(Stuart Cown)對生態設計的定義: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生物多樣性,最少地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類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生態設計是一種與自然相協調的方式,其范圍非常之廣,包括建築師對其設計及材料選擇的考慮;水利工程師對洪水控制途徑的重新認識;工業產品設計師對有害物質的節制使用;工業流程設計師對節能和減少廢棄物的考慮。生態設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框架,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景觀、城市、建築的設計,以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式和行為。簡單地說,生態設計是針對自然過程的有效適應和結合,它需要對設計途徑給環境帶來的沖擊進行全面的衡量。
2.2生態設計原理
以上述生態設計原理為框架,並結合約翰 · 萊爾(John Lyle)等提出的人類生態系統設計和再生設計原理,羅伯特 · 薩爾(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續景觀和視覺生態原理,以及生態城市原理,結合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嘗試闡述景觀及城市生態設計的基本原理。
2.2.1地方性
我們常常會驚嘆於桃花源般中國鄉村布局之美,而實際上它們多半是在居民和場所長期體驗中,在對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礎上與自然過程相和諧的當地人創造性的設計。也就是說,設計應植根於所在的場所。對於任何一個設計,設計師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在什麼地方做設計?自然允許我們做什麼設計?自然能幫助我們什麼?
設計尊重場所文化,即要尊重傳統文化和鄉知識。當地人的經驗,他們依賴於其生活的環境獲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護、能源、葯物以及精神寄託。其生活空間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賦予精神的。它們關於環境的知識和理解是場所經驗的有機衍生和積淀。所以,一個適宜於場所的生態設計,必須首先考慮當地人的或者傳統文化給予設計的啟示,是做個關於人地關系的設計。良好的景觀不是職業設計師的憑空創造,它們經歷時間而發展,創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環境的上策是保留過去的遺留。例如中山岐江公園,原址是粵中造船廠,從1953年到1999年,走過了由發展壯大到消忙的簡短卻可歌可泣的歷程。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來看,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來看,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的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以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牆壁上「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正是這些東西渲染了場所的氛圍。
2.2.2保護與節約自然資本
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資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對它們的使用也需要採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應該是殺雞取卵的方式。因此,對於自然生態系統的物流和能流,生態設計強調要保護資源,減少能源使用,對原有資源進行改造再利用。
利用廢棄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磚石等服務於新的功能,可以大大節約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在中山岐江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不是把舊船廠徹底拆掉和推平用於開發,而是利用原有的古榕樹,廠房和機器,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市民休閑場所。但原有場地的「設計」必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講,還需加以提煉,與現代人的慾望和功能需求拉近距離。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藝術化地再現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戲劇話地講述場地的故事,及更詩化地揭示場所的精神。同時,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和慾望。岐江公園中幾個典型的加法和減法設計包括:舊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煙囪與龍門吊的再利用,船塢的再利用,機器肢體的再利用。原場地內的材料,包括鋼材、鄉土物種等的加工和再利用,而體現一種新的景觀、滿足新的功能。廢棄的鋼材用作鋪地材料,鄉土野草成為自然美的象徵,以及體現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的「紅盒子」,都在以歷史的身影反映一種現代化的氣質。
2.2.3讓自然做功
自然生態系統生生不息,不知疲倦,為維持人類生存和滿足其需要提供各種條件和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服務。這些服務包括空氣和水的凈化;減緩洪災和旱災的危害;局部調節氣候;維持物種的多樣性;提供美感和智慧啟迪以提升人文精神等。
自然系統是寬宏大量的,包容了豐富多樣的生物。生物多樣性至少包括以下幾層含意,即: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多樣性維持了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基礎。與自然相合作的設計就應尊重和維護其豐富多樣性,「生態設計的最深層的含意就是未生物多樣性而設計」。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維護鄉土生物與生境的多樣性。在岐江公園設計中,大量的鄉土植物以及一些發育良好的植被帶的到保護,植物類型多樣,包括古榕樹、木棉樹、棕竹、蘆葦、月季、散尾葵、荷花、菖蒲、茭白、旱傘草等二十多種植物,為可愛的五星瓢蟲和七星瓢蟲創造了優美的棲居環境。
2.2.4顯露自然
現代城市居民離城市越來越遠,自然元素和自然過程日趨隱形,遠山的天際線、腳下的地平線和水平線,都快成為抽象的名詞。如同自然過程在傳統設計中從大眾眼中消失一樣,城市生活的系統支持也往往被遮隱。自然過程的消隱,使人們無從關心環境的現狀和未來,也就談不上對於環境生態的關心而節制日常的行為。因此,要讓人人參與設計,關懷環境,必須重新顯露自然過程,讓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後溪流的暴漲,地表徑流匯於池塘。通過枝葉的搖動,感到自然風的存在,從花開花落,看到四季的變化……景觀,應該是一種顯露生態的語言。
岐江公園親水生態護岸設計,正好向市民展現了自然的過程。公園內湖水水位隨岐江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不穩定。面對這些自然的挑戰,設計師分別運用梯田式種植台、臨水棧橋和水際植物群落,較好地實現了湖水在變化很大的狀態下,仍然保持親水性和生態性的目的。駁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間的湖底修築了幾道擋土牆,牆體間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濕生植物台,它們在不同時段內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沒。同時,精心選擇的野生植物與花崗岩人工棧道相結合,產生了脫俗之美,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水際群落的不斷豐富和成熟,生物多樣性將不斷提高,生態、親近和美學效果將更加顯著。
3結語
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在對待許多設計問題上有其特點。但是,生態設計應該作為設計途徑的進化和延續,而非突變和割裂。缺乏文化含義和美感的唯生態設計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因而最終會被遺忘和被淹沒,設計的價值也就無從體驗。生態的設計應該,也必須是美的。
生態設計還應是一個過程,通過這種過程使每個人熟悉特定場所中的自然過程,從而參與到生態環境和社區建設中去。生態設計是使城市和社區走向生態化和趨於更可持續的過程。
岐江公園注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設計概念:設計師的首要任務是閱讀場地,保留「沒有設計師的設計」,因為那是時間的作品,是自然過程和歷史的積淀。讓生態來做設計,應成為當代設計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楊小波,吳慶書等,城市生態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唐東芹,博德亮,景觀生態學與城市園林綠地關系的探討,中國園林,1999
【3】黃光宇,陳勇,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城市規劃,1997
【4】俞孔堅,龐偉,足下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中國建築工出版社,2003
【5】俞孔堅,龐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建築學報,2002
【6】俞孔堅,葉正,李迪華,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以中山市為例,城市
規劃,1998
【7】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8】楊貴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中國林業出版社,1997
【9】封雲,公園綠地規劃設計,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10】俞孔堅,李迪華,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景觀中國,2002
生態學中的景觀並不和口語中的景觀一詞完全一樣.

景觀這個概念有其美學定義\地理學定義和生態學定義.在生態學中,景觀是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組成的地理空間單元.
在生態學中,景觀是生態系統之上的層次,強調異質性.景觀生態學比較新興的一個學科,現在研究的人很多,也很熱,但是真正從理論生態學角度,經典生態學角度來研究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是從地理的角度,從GIS應用的角度來研究景觀.
景觀生態學家研究景觀生態學.不過,研究景觀生態學的人通常都是生態學家,或者是GIS方向和其他方向與生態學結合進行生態學研究的人.
景觀生態學的研究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需要以來很多其他關聯學科的知識.
至於他們的學歷和工資,因人而異,有的高有點的低,這個人群中,有的是教授或者研究員,有的是學生.所以有的人工資比較高,有的人低到只拿點國家補助.
應該說,所有研究生態學的人,都應該對景觀生態學有所了解,專業做的地方,有沈陽生態所,有中科院的生態中心等等,很多大學也都有這樣的研究機構.

H. 景觀生態學在園林中的應用

生態設計是一種將人的某種目的或需要轉換為具體的物理形式或表達方式的過程。它是人類有意識塑造物質、能量和過程以滿足預想的需要與慾望心。著名景觀設計師斯圖亞特•考恩認為:「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尊重物種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營養和水循環,維持植物生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景觀生態設計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關於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築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那麼,景觀生態設計從本質上說就應該是對地上和戶外空間的生態設計,生態學原理是景觀設計學的核心。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生態設計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的藉助於自然力的最少設計(minimumdesign),一種基於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即改變現有的線性物流和能流的輸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費中心和匯之間建立一個循環流程。其所創造的景觀是一種可持續的景觀。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
園林景觀是人們在城市中得以親近自然,享受戶外生活的場所,在它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中,人類處於設計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設計要素包括山水地形、建築、植物和水體、具有很大的人工成分,維持它正常運轉的能源、物質均來自於園林景觀生態系統外部,所以說它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和不穩定性。無論是人工建造的園林,還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天然財富,都可以看成是一種生命的存在,能夠藉助大自然的力量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循環。近十幾年,人類在風景園林的規劃、設計中越來越多地考慮園林的這一生態特性。從生態角度講,園林景觀設計應盡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使城市的生態負效應盡量得以補償。園林景觀設計中生態原則應用的最終目的為:與良好的生態過程協調,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而產出達到最大。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1遵循地域自然條件原則
(1)氣候因素
在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過程當中需要考慮各種氣象要素,進行理性的分析與設計。如設計師在設計初期可以考慮當地的氣溫、日照變化規律選擇不同的植物進行不同方式種植,使之在夏季溫度較高時段能夠遮陽,降低環境溫度,而在冬季要避免影響採光。也可根據溫度、降雨、濕度的年內變化選擇不同開花結果期植物種植,使景觀具有季相變化,具有較好的觀賞價值。還可根據場址的風向特點合理安排景觀廊道位置,使其可以引導自然氣流增強基地內的自然通風,有效增加氣流運動並緩解熱島效應。
(2)尊重地形,維護場地完整性
在園林設計當中,應當尊重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設施,甚至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特點和廢棄設施重塑新的園林景觀,既保留了原有基地的歷史文化,又滿足人們需求。如對於原有的植被、地形、水系應加以保護利用,而不是一味推平重建。保持場地的自然風情與原始面貌成為建設園林城市的前提與基礎。
2植物造景過程中遵循植物生態學原則
(1)維持園林中植物群落豐富的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近年來生物學與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問題,指的是「生命有機體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綜合體的多樣化和變異性」。生物多樣性是城市生態園林構建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城市園林中植物配置多由單一物種構成,此種形式搭配的群落其結構與功能都不完善,該系統比較脆弱,很容易受病、蟲害以及其他自然災害和人為干擾因素的影響。所以要維持群落的生物多樣性就應該盡量設置與地帶性植被結構相近的生物群落。
(2)群落的垂直結構
群落的垂直結構主要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依據生物的不同高度將植物劃入實際所逗留的層中。成層結構顯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一般來說,植物群落的地上部分可劃分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和苔蘚、地衣構成的地被層等四個基本層次。在園林植物的配置過程當中利用植物群落的成層性以及層片特點,在物種選擇過程中依據「近自然群落」理論,效仿地帶性頂級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群落結構特點來選擇物種,構造一個合理的、多層次的群落結構。在設計過程中注意喬-灌-草混合搭配,取締稀疏喬木配置大面積草坪地配置方式。
(3)生態位以及優勢度理論
生態位是現代生態學中一個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態系統中一個種群在時間、空間的位置上及其在生物群落中功能關系。群落優勢種與次優種群的穩定發育較大程度影響了群落的穩定性,在園林「近自然群落」設計過程中根據地帶性頂級群落中物種生態位、優勢種、以及物種重要值,合理配置園林群落中的植物,才能展現出一個健康的自然群落。
(4)植物的物候變化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受氣候影響,在一年中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現象。物候知識的不斷發展,己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稱為物候學(Phenology),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動物、氣象、水文、土壤等環境條件周期性變化的科學,它是介於生物學、生態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在四季分明的地區,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為表現植物的季相特徵提供了有利條件,可盡量使春色早臨、秋色晚去。在配置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葉果,冬之枝,都是很好的素材。要組織好素材、在城市中的園林綠化景色中,能體現春色滿園,夏之浪漫,秋之豐美,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多色彩,多季相的植物配置,可以很好體現園林植物的生態性。
3園林景觀生態設計遵循適用、經濟原則
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也要考慮「適用」的問題。所謂「適用」,是指是園林的功能適合於服務對象。「適用」的觀點帶有一定的永恆性和長久性。園林設計者要根據廣大群眾的審美要求、活動規律、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內容,創造出景色優美、環境衛生、情趣健康、舒適方便的園林空間,滿足遊人的游覽、休息和開展健身娛樂活動的功能要求。園林空間應當充滿詩情畫意,處處茂林修竹,綠草如茵,繁花似錦,山青水秀,鳥語花香,令遊人流連忘返。
經濟條件是園林設計的重要依據。同樣一處園林綠地,甚至同樣一個設計方案,由於採用不同的建築材料,不同規格的苗木,不同的施工標准,將需要不同的建園投資。當然,設計者應當在有限的投資條件下,發揮最佳設計技能,節省開支,創造出最理想的作品。實際上,正確的選址,因地制宜,本身就減少了大量投資,也解決了部分經濟問題。經濟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盡量在投資少情況下辦好事。當然,園林建設要根據園林性質、建設需要確定必要的投資。

I. 我的本科專業是生態學,想讀景觀規劃設計方面的研究生,哪些大學的這個專業比較好呢

景觀生態學跟景觀設計(規劃)是不一樣的,一個偏科學,一個偏設計。
(1)單純內景觀設容計的話,北林比北大、清華好,南林不了解。
(2)希望大小不好說,首先看你的專業符不符合報考資格,其次就是你的能力。繪畫基礎有幫助,但沒學過設計很吃虧。
(3)其他科目都是學習類的不用說,對你本科非設計專業來說主要是專業課難度比較高。簡單來說就是「快題」,在數小時之內提交設計成果,判分重點在於設計理念及設計表達(圖面表達),不過跟其他考試一樣如果多做練習可以「背題」,相關快題課題可以在網上搜。

J. 生態學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有哪些應用

1自然不屬於人類,人類屬於自然
自然生態系統是與當地環境長期相互作用、協同進化的產物,其結構復雜,穩定性高,具有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自然生態系統中的頂極群落是生態功能最強大的生態系統類型。
地球環境的演變產生了生物,生物又改變了地球環境,生物物體與其生存環境所構成了具有極其復雜相互作用的動態復合體生態系統,每一種生物有其特有的環境資源利用方式和與其他生物間的生物關系,即生態位。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的種群,與其他生物一樣,生存離不開與生物一起協同演化的自然環境,也就是說,人類依賴於自然生態系統生命支持系統而生存,但自從人類有了文明和自己的生產之後,人類開始按自己的需要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並且人類的活動水平及影響力不斷加大,已對自然演進的過程及自然結構體系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具有與地質要素相同的塑造自然結構與改變自然演進過程的能力。人類一方面依賴於自然生命支持系統,另一方面憑借自己的能力構建了與自然系統相隔離的龐大人工系統,越來越使自己變成生態位高度特化的生物。城市就是按照人類的意志和願望,對自然系統進行強烈改造和適應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系統。城市是一種建築物高度密集的人造實體,人口高度密集的社會實體,能流、物流、信息高速交換的經濟、科技、文化實體。但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建立在在自然系統本底基礎上的,無論是整體意義上的城市,還是生物意義上的城市人群不可能離開區域或全球生態系統而獨立生存。
2園林綠地系統是連接人工環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橋梁
吳良鏞教授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環境地,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在空間上,人居環境又可以再分為生態綠地系統與人工建築系統兩大部分。城市作為人居環境的典型類型離不開生態系統的生物物質、能量,離不開經過長期演化獲得的大氣環境、光熱環境、水環境,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心理機制。但是現代城市人居環境越來越向自然環境異化方向發展,人類的居室、辦公樓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來越大,城市的空間,甚至局部大氣越來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護所(Shelter)越來越特化,人們在四季有空調的建築物內感到「舒適」,越來越依賴局部大氣、溫度、製造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這種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個中介來進行調和,無論是環境還是心理都需要這種調和,能承擔這種功能上和空間上的調和作用只有依靠園林綠地生態系統,只有當園林綠地生態系統成為人居環境的主體部分和連接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生態系統的橋梁,才能實現吳良鏞先生所說的「人居環境建設本身就是人與自然相互聯合和作用的一種形式,理想的人居環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3.生態學研究尺度與園林綠地之間的關系
師法自然一直是我國園林的造園准則。20世紀70年代以來,生態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傳統的開敞空間方法加入生態學理論,給城市規劃注入新的血液,開始了城市生態綠化的研究和實踐。城市生態綠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創造融合自然的生態遊憩空間和穩定的綠地基礎上,運用生態的原理和技術,借鑒地帶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以植物群落為綠化基本單元,科學而藝術地再現地帶性群落特徵的城市綠地。它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修復技術,構建層次多、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維持、更新和發展能力,增強綠地的穩定性和抗逆性,實現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觀的可持續維持和發展。
現今已對城市生態綠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包括園林植物計算綠量回歸模型的建立,園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態功能性和生態適應性的研究(釋氧固碳、蒸熱吸熱、滯塵降塵、減菌、減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環境綠色量群的研究。包括綠色量、園林綠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綠化環境評價與需求調查。
3)城市森林綠地和環境質量的定量評價研究。
4)城市生態綠地的效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
國外的綠化,早期發展一直以崇尚富裝飾性植物的設計為特色,較東方傳統造園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強的征服自然的色彩。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以研究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並迅速發展。發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國從19世紀下半葉至今,生態的設計思想先後出現了四種傾向:
1)自然式設計與傳統的規劃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於將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環境,美國奧姆斯特德(FredericLaw Olmsted)極為推崇此模式。
2)鄉土化設計對區域的生態因子及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並反映當地的特色,代表人為西門德斯(Simonds)和詹遜(Jenson)。
3)保護性設計對區域的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通過合理設計減少對自然的破壞,以保護現狀良好的生態系統,納紹爾(JoanNassauer)、惠爾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Gress)在設計中運用了該思想。
4)恢復性設計在設計中運用種種科技手段來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代表人物有K.希爾(KristinaHill)和A.丹尼斯(Agnes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態展示性設計的概念,即通過設計向當地民眾展示其生存環境的種種生態現象、生態作用和生態關系引起了廣泛關注。
生態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不同的生態學研究尺度與綠地系統建設的層次有大致的對應關系。
3.1 區域綠地體系
區域的含義指城市群或城市與城郊復合體。在區域這個層次,綠地系統的建設目標應是建立一個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這包括兩個層面:第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格局,特別區域水循環;第二,生物多樣性維護安全格局,主要在於景觀(生態學概念的景觀)和生態系統層次上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安全,城郊和城鄉結合部、河口濕地是區域甚至全球生物多樣性維護重要所在,特別是一些鳥類、魚類的重要棲息地或遷徙過境地。
3.2 城市綠地體系
這里的城市指城區部分。城市空間上是多種生態系統的聚合,由於其建築往往所佔的比例最大,完全不同於自然系統的下墊層性質與人為活動所排放的物質能量改變了城市局部環境,使得城市在生態上成為孤島,朝著不適於人居的方向發展。所以城市綠地的最主要作用是緩沖孤島化傾向,盡量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因子保持接近自然系統的狀態。
景觀生態學中的斑塊廊道基質模式可以用來描述城市空間格局的一個基本模式。按照生態學性質,基質是城市的建築物,綠地生態系統構成斑塊、廊道。在城市整體個層次上,由斑塊和廊道構成的綠地生態系統能夠起到掩蓋建築物基質的作用,理想的狀況是,城市下墊層的生態性質由綠地生態系統主導,使城市不再成為生態上的孤島,與周邊系統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合適人居的戶外環境。但綠地生態系統不能解決所有的生態問題,如碳氧的平衡等。某些規劃聲稱以碳氧平衡作為確定綠量(綠化率、覆蓋率)的依據,實際上誇大了綠地的作用,城市根本不可能依靠自己解決碳氧平衡,碳氧循環即使不是全球機制所決定,也至少是一個大區域的機制所決定。
生物多樣性維護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依賴於景觀層次上的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城市及郊野的自然系統保留斑塊在生態學上往往具有特別意義,有些生境和生物群落可能是非常獨特的,甚至是惟一的。但是完全重新構建人工綠地,不必過於強調物種多樣性,只需滿足生態調節功能結構物種的關聯要求和審美要求即可。那種拚命追求物種數量的導向實際上走向形而上。生物多樣性不是簡單的物種數量疊加,並且大量引來外來物種的潛在威脅人們已得到共識。
廊道(林帶)需要一定的寬度,但寬度標准很難作出定量結論。目前環城林帶、交通干線林帶存在著相互盲目攀比的現象,但對其作用的認識卻是非常模糊的。自然系統的廊道主要起著生物通道的作用,但在城市是否要強調生態通道?在林帶改善小氣候效應方面,農田防擴林的研究成果很值得借鑒。有一些觀點非常強調林帶與主風向的關系,實際上線狀林帶對風的改變只限於林帶高度3~5倍的范圍,除非林帶形成網路。林帶的建設須考慮城市生態特點。我國的三北防護林建設成果雖然巨大,卻有明顯的失誤,如在乾旱地帶,缺水是主導障礙因子,營造喬木林帶以後,樹木的蒸騰作用使地下水位下降,生境更加旱化,如用旱生灌木和草木卻能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筆者推想我國的林帶理念可能部分來自於中國人的圍牆觀念,如同歷史上的圍長城一脈相傳,但萬里長城並不能擋住外族進入中原。
景觀的美學價值是一個范圍廣泛、內涵豐富、動態變化的難以確定的問題。都市人的審美時尚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但久居深山的農民卻見高樓大廈最興奮。保持景觀中最大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給予最大的信息量可以作為一種准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