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稀景色宜人
❶ 100字4篇作文
在眾多的蔬菜中,我最喜歡的要屬青瓜了。
青瓜形狀各異。有的直直的,像一根回木棍;有的末尾有點彎答,就像一條調皮的尾巴;有的彎彎的,像晚上出來「值班」的月牙兒。青瓜嫩的時候是青綠色的,全身長滿了嫩嫩的刺,簡直像根狼牙棒,還披著一層薄薄的白紗,也稱「霜」,可以憑此來辨別是否新鮮。一段時間後綠中帶黃的「皺紋」爬上了它的額頭,最後變得全身黃色,就說明青瓜「老」了,有「人老珠黃」之感,所以有人也稱它為「黃瓜」。
青瓜清爽可口,放進嘴裡一咬,啊!那股脆勁兒別提有多舒服了!青瓜的吃法有很多種:生吃、炒、涼拌……其中,我最喜歡涼拌青瓜了:先把青瓜削了皮,切成絲,然後,倒點熱開水進去浸青瓜絲。接著,把碗里的水倒少許出來,再把白醋倒一點進去,(不要倒太多了哦!要不然酸死你!)最後,放五六勺白糖攪拌均勻,這樣,涼拌青瓜就做成了。自從爸爸媽媽知道我喜歡吃青瓜後,便每隔一天就給我買兩根青瓜,還要我自己做!吃著自己親手炮製的涼拌青瓜,我心裡美滋滋的,因為,我學會了獨立!
青瓜不但可以吃,還可以美容呢!把青瓜切成一片片敷在臉上,不但可以消除臉上的皺紋,還可以淡化臉上的斑點。想不到青瓜的功用還真不少!
❷ 深圳比較好玩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仙湖弘法寺
深圳弘法寺位於深圳仙湖植物園內,始建於1985年,地處深圳市東郊--有深圳「綠色心肺」之稱的梧桐山麓。它背靠陡峭疊翠的山崖,前臨漣漪萬頃的仙湖。弘法寺寺坐東南,朝西北,依山拾級而建。建築面積三萬余平方米。一九九O年八月三十一日,經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弘法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公眾開放,現已成為深圳地區香火最為鼎盛、規模影響最最大的佛教寺廟。
沿中軸線自下而上建有:山門殿、天王殿、佛教文化展覽樓、大雄寶殿、藏經樓。兩邊及側面分別建有客堂、祖師殿、伽藍殿、鍾鼓樓、觀音殿、地藏殿、功德堂、方丈樓、退居樓、卧佛殿、齋堂、禪院、僧寮、客寮、雲水堂等。其中的齋堂可稱得上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齋堂之一。雄偉的大殿、秀雅的卧佛殿、質朴的禪堂、俊巧的山門殿,斗拱飛檐,層層疊疊。水連寺,寺含山;綠樹黃瓦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下。晨風里,鳥話花香梵音起;夕陽下,青山無語問禪家。
荔枝公園
荔枝公園位於福田區與羅湖區交界處,東依紅嶺路,西靠同心路,南鄰深南路,北界紅荔路,是1982年在原有的589棵老荔枝林和一片低窪稻田的基礎上,挖湖、築亭、造橋、鋪路構築成園,因連片嶺南佳果荔枝而得名。全園佔地面積28公頃,其中湖、塘、池等水面佔10公頃;可供漫步暢游的石徑小道6363米;建有亭、台、樓、閣、水榭、小橋流水、花廊、竹徑等二十多處游覽景點。荔枝公園以「雅、幽、靜」為造園的重要指導思想,側重以自然景觀為主,以植物造景為重點。經二十多年園丁精心打造、發展、完善,全園各景點布局相宜、錯落有致,景色宜人。
❸ 月白星稀,景色宜人,放眼量什麼意思
月白星稀:月光很強,天上可看到的星星就會很少.
景色宜人:景色秀美,讓人感覺很舒服.宜,適合.
放眼量:放開眼力的最大量.量,能容納、禁受的限度.
❹ 關於春節習俗的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 中秋合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合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設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 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