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景觀
A.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的自然資源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植被類型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在福建省植被區劃上屬常年溫暖照葉林地帶的常綠櫧類照葉林小區。但由於人為干涉,在中低山區內逐漸演替形成較大面積的人工栽種的杉木林、馬尾松林、竹林、茶園和果園等。在交通不便的金鍾山和龍亭峽谷等地域,人為活動較少,仍保留著原生天然林。森林群落類型繁多而復雜,局部還保留有比較豐富的第三紀和第四紀以前古老科屬和孓遺植物,如南方紅豆杉、江南油杉、福建柏等,充分地反映了風景區自然條件優越和生態環境穩定。植物區系和植被特點表現為:
(1)植物種類繁多。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內植物種類有158科349屬546種。其中苔蘚植物20科22屬24種,蕨類植物14科18屬24種,裸子植物10科12屬21種,被子植物114科292屬477種。被子植物中杜鵑花科植物有映山紅、滿山紅、鹿角杜鵑、猴頭杜鵑、馬銀花、丁香杜鵑、彎蒴杜鵑等;蘭科植物有春蘭、建蘭、金線蓮、獨蒜蘭、見血清、大葉石仙桃、細葉石仙桃、石豆蘭等;竹類植物有南平倭竹、腫節少穗竹、苦竹、箬竹、毛竹、綠竹等;野牡丹科有地念、鴨腳茶、肥肉草、錦香草等;獼猴桃科有中華獼猴桃、毛果獼猴桃等。此外,蒲公英、蒓菜在福建尚屬首次發現。由於人為活動造成自然環境惡化,野生山茶在國內幾近絕跡,但在該名勝區的金鍾山景區卻發現野生山茶居群,進一步說明該區原生植物保護良好。
(2)植被類型較多。
景區內植物資源豐富,植被類型較多,共有6個植被類型,15個群系組、50個群系。6個植被型分別為:
①針葉林:全區均有分布,主要有馬尾松林、杉木林和柳杉林等,多數為人工林,部分為次生林。次生林是原生常綠闊葉林受破壞後,造成水土流失,林地乾燥,周圍有馬尾松母樹播入種子而自然形成的。
②灌木林:其中,落葉灌木林主要分布在社口、首洋等海拔800米的山脊,以白櫟灌木林為主,高度1.5米左右,植株多成叢狀生長,混生黃檀、柃木等落葉灌木。常綠灌木林多分布於陡坡山崖處,系常綠闊葉林受破壞後而成的次生林,喬木樹種變少,灌木樹種增多,陽性植物侵入,主要有青岡櫟、石櫟、絲粟栲等。
③常綠闊葉林:多分布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間,仍保留少量中亞熱帶的地帶性植被。上層優勢樹種以殼斗科的米櫧、絲栗栲為主,其次為樟科的楠木、光葉石楠、中華杜英、少葉黃杞等。林下灌木有黃瑞木、柃木、香檳杜鵑等;草本有中華里白、狗脊、地念等。層間有獼猴桃、金銀花、葛藤、拔葜、金櫻子等。
④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形成的原生植被為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因長期受人為干擾,林分質量改變,郁閉度降低,林內透光度增強,溫度升高,為陽性樹種馬尾松等的侵入創造條件,進而逐漸演替為針闊葉混交林。部分地方在照葉林被砍伐後,也營造杉木與柳杉、杉木與馬尾松、馬尾松與柳杉等針葉混交林。
⑤竹林:毛竹在山區各地均有種植,綠竹、簍竹多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水濱。
⑥草坡:主要以芒萁為主,混生芭芒、金茅等,在濕潤的地方主要生長有長穗稗、石松、牡蒿以及莎草、香附子等。
(3)垂直地帶性明顯。
福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屬海拔在150米至1450米,屬典型的山地立體型氣候。水、氣、熱條件隨海拔高度發生變化,植被分布也隨之發生變化,自然形成植被的垂直帶譜。可分為四個林帶:
①山地灌木草甸帶: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中山地區。生長有黑松、木荷、映山紅、地念、鴨腳茶、肥肉草、烏葯、三花冬青、烏飯、胡枝子、白芒、馬蘭等低矮喬、灌木和草本。
②針闊混交林帶:分布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地區。林木以殼斗科為主,伴生一些針葉樹與其他常綠落葉喬灌木,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柳杉、福建柏、紅花油茶、木荷、杜鵑、柃木、白櫟等。
③照葉林帶:分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地區。主要樹種以殼斗科植物為主,如混生杉木、毛竹、油茶、三年桐,林下植被有剛竹、箬竹、南平倭竹、梔子、五節芒、芒箕等。
④用材、經濟林帶: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區。主要樹種有杉木、馬尾松、香樟、木荷、楓香、油茶、茶樹、油桐、葡萄、梨樹及其他果樹。林下及荒山灌木有小葉赤楠、柃木、木莓、地念、肥肉草等。
(4)植物區系起源古老,熱帶、亞熱帶成分居多。
白雲山植物區系發展悠久,起源古老,成分十分復雜,尤以熱帶、亞熱帶成分居多,表明本區水熱條件優越,植物生長條件好,植被保護比較完整,古老、分類上孤立、形態上特殊的植物十分豐富。如國家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福建柏、柳杉等。
(5)植物資源景觀特色明顯。
①優美的天然林:中高海拔地區特別是金鍾山和龍亭峽谷保留有較大面積的原生天然林,物種資源豐富,林相景觀優美,季相變化突出,垂直地帶性明顯,屬福建閩東南地區罕見的原生植物群落。
②古樹資源豐富:首洋、馬洋、嶺下等村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福建柏、香樟、竹柏、江南油杉、柳杉、杉木、鉤栗、楓香、細柄阿丁楓等許多珍稀古樹種共30多株,樹高10-20米,胸圍近1米,樹齡超百年。
③人工植被景觀多樣:境內丘陵山地除農耕地的農作物水稻、紅薯、多種蔬菜外,景區內山地有大面積的人工毛竹林、茶園、葡萄園等,景觀各具特色。
④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豐富:景區內植物大部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如集中成片的高山杜鵑林,春季鮮花滿山。常見種類有映山紅、滿山紅、鹿角杜鵑、猴頭杜鵑、馬銀花、丁香杜鵑、彎蒴杜鵑等;零星分布的有福建山櫻花、四照花、莢蒾、建蘭、春蘭、獨蒜蘭、金線蓮、金櫻子、金針菜、野百合、馬蘭、羊乳、三花冬青、亮葉冬青、毛葉冬青、蒲公英、金銀花、葛藤、地念、鴨腳茶、肥肉草、黃梔子、苦苣苔、石斑木等。白雲山蓮峰寺前的天池中有罕世之物——午時蓮,近午時,花莖自水中抽出,午時開花,花開之時全池啪啪作響,花呈雪白色,秀潔如玉,午後沉入水中,天天如此,奇妙無比。金鍾山發現的野生山茶居群填補了我省空白,不僅觀賞價值極高,同時也極具科研價值。
⑤植物資源與當地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烏飯樹是畲族不可缺的一種植物,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是畲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畲民們准備大量的烏飯(烏飯樹葉和純糯米製作而成,可清涼解毒養顏健體的糯米飯)熱情款待來到畲家的客人。當地的中草葯資源極其豐富,常見的有夏枯草、山蒼子、金銀花、細葉石仙桃、大葉石仙桃、金線蓮、地念、鹽膚木、黃梔子、七葉一枝花、八腳蓮、中華蛇菰、烏蕨等。 白雲山森林茂密,植物種類繁多,多樣性的生態環境為野生動物提供了優越的棲息、繁殖場所,因而景區內動物種類較多。據不完全統計,全景區共有287種,其中鳥類14目27科71種,占福建全省比例為13.1%,全中國6.0%;獸類8目15科23種,占福建全省比例20.9%,佔全中國4.6%;兩棲類2目4科6種,占福建全省比例12.2%,佔全中國2.2%;爬行類動物3目8科14種,占福建全省12.2%,佔全中國3.7%。種群數量較多和分布較廣的有山雀、竹雞、雉雞、斑鳩、野兔、野豬、麂、穿山甲、虎紋蛙、棘胸蛙、眼睛蛇、銀環蛇、竹葉青蛇等。
牆坪、馬洋村交界處的原始天然林中獼猴數量繁多,首洋、南溪、曉陽行政村交界處原始森林中有雲豹、棲門羚、貓頭鷹等經常出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穿山甲、蟒蛇、白鷳等,區內均有分布。而且,谷口村還有一條100多米長的鯉魚溪,其鯉魚數量之多,個頭之大,為福建全省罕見。黃蘭湖的鴛鴦結伴成群也很具特色。
B. 介紹一些關於福安九龍洞景色描寫的文章
福建省福安市白雲山蟾溪龍亭峽谷長達10公里以上的溪段間,分布著上千個奇形怪狀的石臼,它們如愛心石臼、陰陽石臼、蝌蚪石臼、漏斗石臼、連環石臼、天眼石臼等等,猶如雕塑藝術的大觀園。目前,這一千古奇觀發現的報道在國內引起了轟動。中國地質科學研究人員判斷石臼應為「冰臼」,研究人員推算,距今大約二百萬至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這一帶曾被冰川覆蓋。
福安市委宣傳部宣傳科長鄭樹華稱,這則消息讓福安這座小城一下子成了國內古冰川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福安市委宣傳部領導稱,福安市已成立領導小組,爭取把「冰臼」遺址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和世界冰臼地質公園。
冰臼,是古冰川作用的直接產物和古冰川作用的重要遺跡,是古冰川融冰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沖蝕基岩產生的,由於其形狀酷似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地質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冰臼的形成在距今2-3百萬年的第四紀大冰期。第四紀早期,全球氣候曾發生過一次人類尚未完全意識到的驚人的降溫事件,全球大約3/4的陸地曾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蓋,冰蓋中心位於西藏中部,冰蓋冰層厚度達1-2公里以上,冰層覆蓋面積最少在3百多萬平方公里以上,冰蓋流動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方向流動。地質學家把這一冰川發育時期,稱之為「全球泛大冰蓋期」。也是冰臼發育最鼎盛的時代,謂之「冰臼時代」。
在我國,冰臼的首次發現是在20世紀70年代。也僅僅是在黃山、廬山和西藏等地有過零星的記錄;世界上也僅有北歐、北美、南極等地被發現。到了20世紀未期,在我國冰臼已大量發現,自高緯度地區的北國到低緯度、低海撥的海南島、廣東省等地也有廣泛發現,但畢竟仍是小部分地區。我省也僅在武夷山風景區有發現一處「壺穴冰臼」。據報道,最近我省地質專家在屏南白水洋,仙游九鯉湖也有發現冰臼。福安白雲山大規模冰臼群被發現是地質奇跡,對古冰川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我國地質學家認為:冰臼,尤其是中國東部中低山區冰臼分布,堪稱「世界奇觀」和「天下一絕」。
此次發現冰臼的地點距福安區有兩個多小時的路程。在冰臼最為集中的蟾溪或大或小的石頭上布滿了冰臼,有的冰臼長年暴露在外,臼內充滿雨水宛如天然浴缸,臼壁長滿苔蘚,無數條細細的螺旋狀旋流侵蝕遺跡清晰可辨。「經粗略統計,這條10公里山澗及九龍洞內,就有冰臼上千個。」福安市旅遊局有關人士稱,這些冰臼群長期淹沒在水底,無人知曉,5年來上游建起水電站蓄水,這些千古奇觀才得以逐漸浮出水面,最先是2004年工作人員在景區實地規劃時發現的,「都是一個個冰臼狀的石洞,我們還以為是壺穴,根本就沒想到這是冰臼」。為了探明真相,他們還去了浙江省銅鈴山景區對照了當地的壺穴景觀,發現銅鈴山的跟福安不一樣,「洞口更大,洞腹則小多了」,因為沒有權威專家的考證,他們不敢對外發布消息。直到去年底,省里的有關專家細看了景區規劃圖內的各個景點的圖片時,才懷疑極有可能是冰川運動產生的冰臼。
今年7月6日,在福安市政府的極力邀請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和中國地質科學院陳尚平教授,到福安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考察結果發現,這些冰臼群主要分布於白雲山九龍洞景區及金鍾山龍亭溪峽谷景區,大多位於溪段河谷。由於山勢險峻、懸崖峭壁從多,路極難走。在當地村民的引領下,搬來六七米長的梯子,循著當年樵夫進山砍柴的崎嶇小道才能通行。
當時陪同前往的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年過七旬的韓教授在九龍洞景區的山澗里興奮得不得了。韓教授說以前他們在內蒙古冰臼集中地區科考時都要翻幾座山才找到一個,從來沒有發現有這么密細的,一條山澗想找一塊沒有冰臼的石頭都很難。對於山頂上的懸冰槽,兩位教授更是大發感嘆:「在廣東時我們才找了兩三條,在福安數十條的也不鮮見。」
更讓專家們驚嘆的是,在九龍洞中發現的單體冰臼直徑約三十米、高約六十米,數量還不止一個,而他們以往看過最大的寬不過五六米、高十餘米。
這次考察結束後,兩位教授向福安市委作了詳細反饋,專家認為:福安白雲山景區的古冰川遺跡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冰臼數量繁多,在河谷隨處可見,形成大規模的冰臼群,個體大的高約六十米,直徑約三十米,這在冰川冰臼考察發現史上是絕元僅有的;第二,冰臼形態類型豐富,口小腹大,特徵明顯,大小冰臼連環相套,有些冰臼形態屬於新發現,酷似「龍爪邱」、「交椅」、「漏斗」、「板壁」等形狀的冰臼是古冰川運動存在的有力證據,由此可推斷在距今大約2-3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福安曾被冰川所覆蓋;第三,大量的「U」字形詆水玄槽、冰脊、冰川漂礫及冰川鏟切等遺跡,我國南方地區均屬首次發現。
C. 用順序的方法寫福安白雲山的風景作文
白雲山自古以來就是廣州有名的景點,它雖然不象五大山那麼壯麗,也沒有珠峰那麼高,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獨特景觀——鳥和樹。
白雲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植物就有876種,但我覺得白雲山最奇特的植物就是油杉。每當看到它那翠綠的樹葉和寬大的樹干,我就會去摸一摸。它雖然很粗糙,但它那綠得耀眼的樹葉還是讓我感到生機盎然。油杉還有一個很奇特的地方,就是它的樹枝會隨著樹的長大而變化。1年的時候,枝是紅褐色的,有毛;而2-3年時,樹枝卻變成淡黃灰色的了,毛也沒有了。白雲山的樹真神氣呀!
白雲山不僅樹奇,鳥也很奇。一走進鳴春谷,我就感覺目不暇接,並且看到數不清的小燕子在空中飛舞,放開清脆的歌喉,唱著婉轉的歌兒;一對潔白的天鵝,象兩朵碩大的白蓮浮在水面上。不過我覺得還是那潔白的鴿子最漂亮,那鴿子的羽毛潔白豐滿,一對硃砂眼閃亮閃亮的,兩個隆起的鼻孔端正地擺在嘴的上根部。鴿子那光滑得象綢子的羽毛真是太美了!你看白雲山的鳥多神奇呀!它們雖然身處自然環境,但它們卻飛不出去,能讓人們欣賞到鳥美麗的身資、悅耳的歌聲!鳴春谷真是一個自然而富創意的地方!
白雲山就象一顆明珠,鑲嵌在廣州的中央。我愛白雲山,這顆璀璨的明珠一定會更加美麗!
D. 福建福安白雲山有那些風景點
以白雲山為中心,周圍有鯉魚溪、八仙過海、九龍洞、鎖泉寺、太後公廳、五顯大帝宮等景點。景區中常有獼猴出沒,「九龍洞」處有一條二級瀑布,落差80來米,瀑布穿潭入石。此處鯉魚溪可與周寧鯉魚溪相媲美。
E. 福安白雲山風景區講解詞
給你提供些相關資料,自己整理吧。白雲山位於福建東部的福安市西北部。面積81.37平方千米,由白雲山、九龍洞、龍亭峽谷、金鍾山及黃蘭峽谷等五個景區組成,是以規模巨大的河谷壺穴群、罕見的花崗岩峽谷深切曲流、典型的古火山構造、豐富的火山岩岩石為特色,人文景觀豐富、自然生態良好的地質公園。白雲山地質公園以罕見的河流侵蝕地貌為特色,填補了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此類型空白。簡介白雲山,位於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區55公里,因白雲常繞而得名。白雲山後峰西坡有始建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後毀,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產午時蓮。該蓮十分奇特,每日午時伸出水面開花,花開時噼啪有聲,花呈白色。白雲山氣候獨特,除千變萬化的雲海奇觀時常可見外,在仙頂峰還可看到罕見的"佛光"。山中氣溫低於外界6-8度,是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以白雲山為中心,周圍有鯉魚溪、八仙過海、九龍洞、鎖泉寺、太後公廳、五顯大帝宮等景點。景區中常有獼猴出沒,"九龍洞"處有一條二級瀑布,落差80來米,瀑布穿潭入石。此處鯉魚溪可與周寧鯉魚溪相媲美。氣候 每年的4月至12月是最佳旅遊時節。 閩東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7℃-19.3℃,1月平均氣溫4.8℃-10.4℃,7月平均氣溫24℃-28.4.℃,年降雨量1506-2070毫米。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青,最佳旅遊季節為4-12月。物產豐富,盛產稻穀、甘薯等。其中茶葉、油茶產量居全省首位。古田銀耳產量冠全國,被譽為「銀耳之鄉」。[2] 交通 到福安市後在福安北站乘到曉陽的中巴,票價20多,曉陽車站旁邊可以拼車去白雲山,車型為6-8座的小麵包。 特色景點 冰臼群,在福建省福安市白雲山蟾溪龍亭峽谷長達10公里以上的溪段間,分布著上千個奇形怪狀的石臼,如愛心石臼、陰陽石臼、蝌蚪石臼、漏斗石臼、連環石臼、天眼石臼等等,猶如雕塑藝術的大觀園。目前,這一千古奇觀發現的報道在國內引起了轟動。中國地質科學研究人員判斷石臼應為「冰臼」,研究人員推算,距今大約二百萬至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這一帶曾被冰川覆蓋。 自然風光一、秀麗無比的自然風景 白雲山風景區以其風光秀美而傾倒了無數遊客、專家。景區內山峰雄偉挺拔,洞穴曲折幽深,峽谷險峻幽深,在其間漫步穿行,奇觀迭出,令人流連忘返。 白雲山主峰是閩東的兩大高峰之一,海拔1450.2米,因白雲常繞其峰而得名。清光緒年間《福安縣志》載:「白雲山……山最高,為閩東第一山。上有庵,常積雪不散。登絕頂俯瞰城邑川海,如在宇下。」 如書中所雲,白雲山群峰聳峙,氣勢磅礴。山腰間時常雲障霧繞,主峰繆仙峰則突兀蒼穹,登臨絕頂,三百里方圓一覽無余。晴日遠望,如同仙姬下凡,擁翠裙綾羅婷婷玉立;臘月下雪,則好比仙姑降臨,紅妝素裹,分外妖嬈,南方雪景,唯此處可供。 九龍洞景區石岩林立,遍布四周,薄霧繚繞之時,能給人以身臨仙境之感。這里的鬼斧神工,相傳為繆仙公收伏九龍之遺跡。入洞觀之,彷彿進入一個迷宮般的世界,洞連洞,洞套洞,洞內藏潭,洞間有瀑布。洞間通道,有平展如鏡者,夏天行步其間,則暑氣全消,心曠神怡;有壁立數丈、羊腸逶迤,非有繩索系之,不敢攀援,縱有子龍之膽,亦令人驚悸汗滴。 不僅如此,白雲山還有獨特的自然奇觀佛光和珍稀水生植物「午時蓮」令人嘆奇。 二、獨具特色的地質奇觀 </B>白雲山集火山岩、晶洞鹼長花崗岩地質地貌和峽谷深切曲流地貌、河床侵蝕地貌等多種典型獨特的地址景觀為一體,地質資源豐富奇特,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公園。國土資源部地環司司長姜建軍在考察時,曾經贊嘆:「這是一座百噸金礦!」對白雲山的推崇可想而知。 據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專家的考察,白雲山的地質地貌集中體現了花崗岩、火山岩的河谷侵蝕地貌,其規模之巨大、種類之齊全、形態之豐富極為罕見。 另有一些學者提出「壺穴」說,認為白雲山獨特的地質地貌是距今180萬年的遠古以來,經流水長期侵蝕逐漸形成的。學者們認為,蟾溪、龍亭溪河谷規模巨大、分布集中、類型豐富、發育系統的河床侵蝕地貌,特別是形態各異的「壺穴」、流水沖蝕弧型凹槽及引人入勝的河谷洞穴奇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科普價值,對於研究新構造運動、水動力學、流水侵蝕作用以及壺穴發育演化等都具有很高的地學研究價值。 景區內的景觀都具有獨特的地質價值。景區中典型的中生代晚期酸性火山岩組成的火山研究岩山嶽地貌,白雲山破火山、筆架山穹狀火山地貌,發育於火山岩、晶洞花崗岩的峰叢、石柱、石脊、崖壁及各類肖形石等地貌,都獨具特色。龍亭溪罕見地發育於晶洞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的深切峽谷曲流地貌,峽深壁陡,垂直峭壁高差最大達400多米,水位落差近300米。 三、引人入勝的人文景觀 </B> 不僅自然風光旖旎迷人,在地質科學領域擁有獨特的地位,白雲山還擁有優雅古樸的人文景觀,以人文薈萃而聞名。 中國南宋著名抗元愛國詩人謝翱,公元1249年生於曉陽鎮曉陽村的樟檀坂里灣,是曉陽謝姓的第十世祖。謝翱的故居遺址就在曉陽村的池後。在曉陽村附近發現的宋元時代古墓葬群,據傳是謝翱的衣冠冢。 謝翱的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史稱「宋末詩人冠」、「南宋翹楚」,有《唏發集》等百餘卷傳世。謝翱的感人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名垂史冊,而曉陽也因這位傲骨錚錚的愛國詩人而成為後人心中嚮往之地。 曉陽還有著名的「兩後陳跡」,即謝太後和鴨母娘娘。謝太後是理宗的皇後,南宋末帝趙顯的太皇太太後。她在位時,因與曉陽村謝姓有神秘的同宗關系,賜建了曉陽的廣惠觀和太後公廳,後者現在是省內稀有的古建築。謝太後死後,曉陽謝姓為她舉行了「三十六葬」,近年來已尋得多處遺址。 鴨母娘娘則是傳說中的人物。這位民間傳說中以天姿國色揚名的美女,和她的傳奇故事在曉陽流傳不衰。 冰川遺跡 要是有人對你說,岩石在外界的壓力下會像面團一樣地發生塑性變形,你一定會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是,福大地質專家施滿堂教授等人在福建省福安白雲山考察古冰川遺跡時,發現了這一奇特的地質現象,而且還找到了岩石由於嚴重的塑性變形,發生褶皺、扭切,形成韌性剪切帶。 專家指出,這對於判斷是否有古冰川遺跡的存在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科學依據,即韌性剪切帶的存在就意味著曾發生古冰川活動。 白雲山位於福安市的西北部,是閩東的次高峰,海拔高達1488米。周邊蟾溪、長洋溪等四條溪澗中,分布著上千個奇形怪狀的岩洞。有的岩洞非常大,如九龍洞直徑約30米、深約60米,堪稱「世界奇觀」(如上圖,施滿堂攝)。2007年7月初,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和陳尚平教授應邀來福安考察後,認為這些岩洞是冰川或冰川下形成的急流冰川融水,攜帶石塊快速流動、旋轉(渦流)、沖擊基岩所形成的。 為揭開這一「奇觀」的神秘面紗。2007年底,福安市邀請曾發現福建屏南白水洋古冰川遺跡的福大地質專家施滿堂等對白雲山進行深入的考察。專家發現,這里的岩洞有冰川侵蝕成因的各種證據,如洞壁上布滿冰川擦痕、割痕、擦槽、新月形鑿口、新月形裂紋等等。 考察岩洞時,施滿堂等人發現在冰蝕作用下,岩石的洞壁表層發生了嚴重的塑性變形,這里的花崗岩和酸性火山熔岩等基岩,其長英質岩石的洞壁表層形成韌性剪切帶。 研究中還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這里的韌性剪切帶多出現在洞壁上,圍繞洞壁方位不同而變化,而且只發生在岩面上很淺的一層皮,這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構造,即表皮構造。為此,他們還在溪谷邊新的基岩山採集同一岩系的火山岩進行鏡下實驗比對,發現這些岩石結構依然保持典型的粒狀火山熔岩結構,排除了岩體在高溫高壓下會發生變質作用的可能性。 這個發現進一步肯定了專家們以往在屏南白水洋和仙游九鯉湖的考察報告中提出的:溪槽中通常所見到的岩洞並非壺穴,而是冰川侵蝕作用的產物。因此,這對福建是否有古冰川遺跡的爭論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