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鯉湖風景區旅遊
1. 九鯉湖什麼季節最美
夏天去會比較好
自然景觀
九鯉湖
九鯉湖盪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
九鯉湖
岩競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之勝,上游澗底遍布如白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傳說為九仙煉丹的遺址。山間林野散立著無數奇岩怪石,諸如蓬萊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石、天然坐等,蔚為奇觀。九鯉湖最著名的風景是九漈瀑布,各漈因狀得名。有雷轟漈、瀑布漈、珠簾漈、玉柱漈、石門漈、五星漈、飛鳳漈、棋盤漈、將軍漈、各漈落差大至100多米,小至3-4米,九漈瀑布或飛流之下,或銀蛇飛舞,或噴珠揚玉,其中是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漈。九漈瀑布全長10餘公里,沿途懸崖夾峙,蜿蜒曲折,十分引人入勝。
化龍洞
化龍洞在古梅洞西向三五步處。傳說古時有一病人向仙人 求葯,仙人給他葯吃,頃刻間雷電交加,病者化成一條龍飛走 了,留下這個石洞,稱為「化龍洞」。 白雲洞 白雲洞位於珠簾漈旁的懸崖處。珠簾
湖光掠影(10張)
水霧如雲,繚繞洞口 。崖險洞僻,人不易到。桃源洞在石湖西南向的丹崖之上。傳說古時有遊人進入洞 中,豁然開朗,見到萬樹桃花,落英繽紛,故名桃源洞。
麥斜岩
當地另一著名景點叫麥斜岩,麥斜岩距九鯉湖僅10公里,返回仙游縣城時可順道游覽當地著名古跡東門石坊。
人文景觀
九鯉湖景區人文景觀眾多,有摩崖題刻,道教名觀、藝術建築和文物古跡20多處。湖山間「任楷草題鐫幾無完石」、「天子萬年」、「第一蓬萊」、「碧水丹山」、「觀
瀑」、「九鰭騰雲」、「飛雨奔雷」等歷代名人題刻,古樸大方、遒勁灑脫;湖濱的九仙觀、水晶宮、玉皇樓、迎仙會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將軍、觀瀾、觀瀑、懷念、愛鄉五亭,依山臨水、玲瓏精雅;景區內尚存的何仙宮、全竹廟、更衣亭、湖光亭遺址,是遊客懷古的好去處;宋孝宗皇帝賜予「仙水靈惠」金匾的一泓「仙泉」,以清洌甘甜,不幹不漲稱奇。
祈夢文化
九鯉湖是我國漢族居住區祈夢文化的發源地,何氏九仙是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最廣的司夢神靈,是歷史上唯一被公認為全國性崇拜的夢神,其祈夢程式
九鯉湖
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為研究我國祈夢文化的「活化石」。歷代達官顯貴、騷人墨客來此朝聖、祈夢之風盛行,六朝太府卿鄭露、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明禮部尚書陳經邦、狀元 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地理學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要都來過這里游覽、祈夢。明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清著名學者紀曉嵐、梁章鉅等人對九 鯉湖的夢文化都作過生動的記述。九仙信徒遍及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民間至今仍保留著來九鯉湖朝聖、祈夢的習俗,這在全國風景名勝區中是絕無僅有的。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以夢文化為題材的優美詞章和夢驗故事,給九鯉湖風景區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神往。
1998年九鯉湖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九鯉湖風景區交通便捷,盤山公路直通景區,從仙游城關至九鯉湖有旅遊專車直達,區內建有停車場、賓館等服務設施。
祈夢傳說
(1)王獻臣生平
王獻臣生於江蘇省蘇州市東郊吳縣宦門之家,幼時聰穎敏悟,詠詩作對出口成章,才華出眾,聞名十里八鄉。
王獻臣故居
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王獻臣被舉薦入京應試,經過會試三場中式,登癸丑科毛登榜進士第。初授行人司行人之職,掌管捧節奉使之事,操辦頒詔、冊封、撫諭、徵聘等工作。由於精明能幹,得聖上賞識,繼而擢升為巡察御史。一年,王獻臣奉命巡察京都東安門北東廠。他執法無私,得罪了太監,被誣陷,連遭廷杖、系獄刑罰之苦,最後被謫貶嶺南當驛丞,掌管驛站中的儀杖、車馬、迎送之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朝廷對舊臣獲罪之事予以重新核實,王獻臣得以平反昭雪,重新起用為浙江永嘉知縣。在宦途上遭受多年挫折、冷落,對仕途已經心灰意冷,因此他無心在朝為官,意欲早日返回姑蘇老家,退隱林泉隱居,並為自己的千金擇覓佳婿,以享天倫之樂,安度晚年。九鯉湖何氏九仙以夢驗靈異,在明代早已名聞京都。王獻臣在永嘉任上,公務之餘,便微服偕同一親信,風塵僕僕,不遠千里來到閩中九仙勝地九鯉湖觀光和乞夢,祈求鯉仙為他指點迷津。
(2)祈夢傳說
是夜,王獻臣住宿九仙祠,焚香叩拜之後,須臾間進入夢境。朦朧間彷彿望見仙
九鯉湖(6張)
翁手持拂塵跚跚來到跟前,對他言道:「王生一片虔誠之心,不遠千里來到九鯉,為求兩件心事前景如何?仙人不負你所望,請看夢示,以實現你平生的夙願」。接著仙翁指引他登上「天子萬年」石旁,並詠詩雲:「王生為女擇婿求,白石階前先唱遊,上海龍華寺里會,必定才子配佳人」。仙人言畢後,又帶他到一處荒廢的寺院,望見牆壁上隱隱約約書有「隱」字,周邊清靜而空曠。並贈詩曰:「姑蘇古城久揚名,地平水沛繞前沿,光陰流逝滄桑變,擇宅居處城東邊」。仙人為他了卻兩件心事揭示夢兆。獻臣不甚了解其意,要求仙翁明喻,瞬間仙人不見了,醒來夢幻情景卻歷歷在目。
王獻臣早聞上海有座龍華寺,因擇婿心切,一天,他攜妻帶女特地去上海龍華寺焚香膜拜,並觀賞龍華寶塔。斯時,恰巧崑山狀元朱哲文父子亦在此燒香許願,為其子擇個美貌賢慧媳婦。古人雲:「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兩家正巧相逢,言語投機,道出真情,得知朱狀元之子尚未婚配,此人淡泊功名,好習禪學,頗合獻臣心意。真是踏破鐵鞋無處尋,得來全不費功夫。婚後兩人夫唱婦隨,生活美滿甜蜜,印證九鯉湖的夢兆靈驗。
九鯉湖
王獻臣心想葉落歸根,回到永嘉之後,便著家人回老家擇土取仁,看了好幾個地方,卻都不如願。待到他致仕後,親自帶著地理先生,按九鯉湖夢示意境,在姑蘇城內外尋找,終於在城東附近找到一處地勢平坦,來水充沛的廢墟。據傳,此地曾是南朝高士戴顒和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居處,眼前有一座元代的太弘寺已是斷壁殘垣,破落不堪。其印象頗似夢中所見的情景。於是,他買下了這塊地。經過精心設計和營造,終於建成了一座山水相映,林木蔥郁,古樸典雅的園林別墅。為了紀念仙夢之靈,他特地在全園最高之處,構築一座夢隱樓,並借用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也」之意,把這座心愛的園林取名「拙政園」。
據傳,拙政園築成後,王獻臣經常邀請姑蘇名流韻士雅集宴飲,吟詩作畫。其中文徵明所作的《王氏拙政園記》和就園中三十一景所作詩畫及題記最為著名。文氏在《夢隱樓》詩前題記雲:「夢隱樓在滄浪池上,南直若墅堂,其高可望廓外諸山。君賞乞靈於九鯉湖,夢得『隱』字。及得此地,為戴顒、陸魯望故宅,園築樓以識。」其詩曰:「林泉入夢意茫茫,旋起高樓擬退藏。魯望五湖原有宅,淵明三徑未全
荒。枕中已悟功名幻,壺里誰知日月長。回首帝京何處是?倚欄惟見暮山蒼」。
(3)祈夢遺址
王氏拙政園在歷史的滄桑中雖幾易其主,但它作為我國明代園林的代表作一直完好地保存下來,真是萬幸。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成為飲譽世界的東方名園之一。
這座園林,如今仍在江蘇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佔地4萬多平方米。全園以水池為中心,主要建築物均臨水而築。分東、中、西三部分。東部鑿池疊山、廣植樹木,點綴有芙蓉榭、聽雨軒、天泉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以遠香堂、雪香雲蔚亭、荷風四面亭、宜雨亭、香洲、玉蘭堂、得真亭、志清意遠等景觀;西部主要由卅六鴛鴦館,十八曼陀羅花館、留聽閣、見山樓、倒影樓、浮翠閣等。陳設雅緻,各處築以漏窗、四廊相互聯系,有山水亭台交相掩映之勝,為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的傑作。
金馬玉堂三學士
林文(1387-1474),明代探花,學者,字恆簡,號澹軒,莆田城裡赤柱(今英龍社區赤柱巷)人。明宣德初年,林文及兩位學友年逾而立,屢舉不第的秀才,悉聞九鯉湖祈夢靈驗,於是,同往九鯉湖乞示功名夢。一年秋日,他們三人從莆田徒步到九鯉湖遊山玩水,欣賞九鯉湖的旖旎風光。夜宿住九仙祠,先行焚香敬拜,瞬間,三人同進入夢鄉。偶夢三人同夢來到一座祠宇門前,望見一位白發仙翁,手持拂塵向他們作揖,並言道:「三位士子不同名,黌門同窗友誼情,欲知前程看門聯,官居翰林其一人」。
於是三人遂一齊舉目展視,但見左扉門扇敞開著,字句看不到;右扉向外虛掩,聯上書寫著「金馬玉堂三學士」七個字。林文欲邀兩位學友步入門檻再看清左扉上的下聯字句,可那二位同學卻認為神人示意已十分清
楚,不必要再去看下聯了。他倆急忙拉著林文的手扭頭便走,匆忙之際,三人摔了一跤,不覺驚醒來,原來是南柯一夢。從此之後,三人回鄉自以為必定大器晚成,精心研讀書經,應付朝廷卷試。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林文同兩位同窗學友參加鄉試,林文果中了舉人,而那兩位學友名落孫山。宣德五年(1430)林文被舉薦參加會試,登一甲第十六名,之後殿試廷對第三名,高中探花,被授為翰林院編修。而那兩位同窗,後來又連考數次不第,直到年逾半百,仍為童生。
正統初年(1436),林文參與編修《宣宗實錄》,書修成後,升為修撰。他曾兩次出任會試考官,後因父母相繼去世,便一直在家守孝。斯時,三位老同學集在一起,聊談當年九鯉湖祈夢之事,那兩位老秀才不免表示憾慨。林文則反勸他們道:「當初我邀請二位學兄跨進門內再看清下聯,不料二兄卻不耐煩而返,現在何不如再上九鯉湖祈求一夢,或許仙翁重現當年明示」。三人贊同,一天又重登九仙山,且果然再夢到那座祠宇門前,這回看到的是右扉敞開,左扉虛掩,聯上書是下聯:「清風明月兩閑人。」這時,那兩位學兄才口服心服。自怪當初要求功名心切,無心再看下聯,就往回跑了,不能抱怨仙夢不靈。
林文丁艱除後,仍返京復職,這時他年逾五旬,乃未見升遷學士,心裡對夢中上聯那句話感到困惑不解。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林文55歲,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修撰,次年修《歷代君鑒》,書成,又升左庶子兼侍講。景泰七年(1456),他修成《寰宇通志》,再升為庶子,仍兼侍講。英宗天順元年(1457),林文拜為翰林學士。天順四年(1460),年逾七旬的林文,向英宗上書告老歸鄉,皇上不允,聖上對內閣李賢說:「林文老成忠厚,不可放去。」時人也稱林文德性堅確而不移,氣質沉靜而不躁,處心平易,操行潔修,暮年神色安康,人盡服其耆德」。成化元年(1465),林文以舊講讀官升為太常少卿兼翰林侍讀學士。至此,林文才悟出仙翁的暗喻「三學士」,原來是指他連任景泰、天順、成化三朝學士的應驗。他自知功名到此已達頂峰,再次上書,向憲宗懇請致仕歸鄉。盡管此時他已75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應對精明,寧靜守禮,真誠待人。他告老返鄉時,那兩位學兄早已離開人世。
林文致仕返鄉後,在家安度晚年,愛其詩文,律詩溫淳高逸,對仗工整,自成一家。常賦游莆田附近的寺院,留下許多詩篇。今錄其二首,以饗讀者。其一《靈岩廣化寺》詩雲:「鬱郁長松護石關,巍巍雙塔倚雲端。瀑聲落澗千尋險,山色當門幾許寬。風度花香飄客袖,雨余鶴跡印仙壇。留題古壁皆珠玉,自掃塵埃仔細觀」。其二《石室岩》雲:「籃輿緩步訪招提,徑入煙蘿路不迷。山色有無雲聚散,鍾聲遠近寺東西。紅飄澗底看花落,翠滴檐頭見鶴棲。落日催歸余興在,南廊掃壁更留題」。
林文著有《澹軒文稿》,於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於家病逝。享年87歲。贈禮部左侍郎,謚「襄敏」。憲宗還特遣官諭祭與營葬。
水文化
水,是自然景觀的構成之一,也是旅遊的重要資源。水,對九鯉湖旅遊區來說,更是至關重要。九鯉湖百分之八九十的景點或多或少都與水有關,可以說,水是九鯉湖景區的生命線。水不但能以自然屬性來裝點美化九鯉湖的景緻,還能以文化屬性來提高九鯉湖景觀的品位。挖掘與開發九鯉湖的水文化現象,對九鯉湖旅遊業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九鯉湖
水體本身是一種自然形態的客體,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會實踐中,採取各種方式和措施,利用水的性能來造福人類,這樣,水便作為一個載體被賦於人文意識而有了文化特徵,從而體現了水的價值。例如:九鯉湖之水自古有之,但在荒古年代,此處杳無人跡,它只是以一種自然形態的水默默流淌著。一旦人們發現了它,見到它那種雄奇的勢態和美妙的姿影之時,人們就由衷地用比喻、用詩賦等抒情方式來贊美和贊嘆它。這樣,水便被注入了人文意識而具有了鮮明的文化特徵。此時,它除了被稱為「水」外,還被人們賦以「瀑布」、「珠簾」、「玉箸」等雅稱。隨著人們對九鯉湖之水的贊褒傳播,風雅之士們「靡不聞風而翹想之」,激發他們一睹為快的慾望,而不遠千里紛紛來遊玩觀賞,這樣,水不僅固具了文化特徵,而且還產生了觀賞的價值和由此帶來的旅遊價值。
風俗時尚是旅遊資源的深層開發,而水文化在風俗時尚中又十分突出。九鯉湖與水
九鯉湖
有關的最明顯風俗就是祈雨。它是建立在對九仙的神靈崇拜基礎上的一種世俗現象。宋時對此處的祈雨習俗記載最詳:「宋乾道二年,旱甚,縣官祈禱,立即靈應。三年,封仙翁嘉應侯。淳熙十四年,大旱。郡守朱端學率父老詣祠下叩禱,其明日白龍現,雨三日不休,乃上其事於朝,賜額『仙水靈惠』,加封仙翁靈顯侯,捐郡帑二十餘萬,委邑尉馬良臣相役建廟。尋遭水患,鄉人因而重修之。宋開禧三年丁卯,旱甚,縣牒訓導葉澄禱於此,某霖之霈,歲乃大熟……」。([明]周華《興化府志》卷二)
明代進士王世懋在《游九鯉湖記》中認為九鯉湖特色是:「閩山以水稱奇勝者,即亡如九鯉湖,且著夢靈,宦遊者多禱焉。」同朝名士林澄名在《九鯉湖記》中認為九鯉湖特色是:「莆之山水,多以水石見奇;水石之勝……而鯉湖為最」。由此可見,九鯉湖之奇勝在於水、石、夢三特色。
2. 九鯉湖好玩不
九鯉湖是國家AAAA級景區,中國祈夢文化發源地,位於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鍾山鎮,距縣城31公里,海拔590米。九鯉湖是仙游「四大景」(九鯉湖、麥斜岩、菜溪岩、天馬山)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素有「九鯉飛瀑天下奇」之美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
九鯉湖風景區位於仙游縣鍾山鎮,距縣城31公里,海拔590米。九鯉湖是仙游「四大
九鯉湖大門 (3張)
景」(九鯉湖、麥斜岩、菜溪岩、天馬山)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素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美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據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升仙,九鯉湖因此得名。千百年流傳的何氏九仙傳說,吸引了無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前來觀光、祈夢,留下許多珍貴的詩文佳作和摩崖題刻。
九鯉湖盪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岩競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融林、瀑、水、石之勝景於一處。湖的上游,坦盪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測,相傳為九仙煉丹的遺址。在山間林野有著無數奇岩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如宋代兵部侍郎陳讜的「天子萬年」、明代林有恆的「第一蓬萊」和李翔書的「觀瀑」等,字體古樸大方,瀟灑自如。
九鯉湖九級瀑布群馳譽海內外,是九鯉湖自然景觀的主體。上游溪水奔騰而來,自雷轟祭入湖,溢瀑布、懸珠簾、掛玉柱、叩石門、回五星、跨飛鳳、過棋盤、謁將軍,峭壁千仞,古木參天,奇勝不可名狀。徐霞客曾到此游歷,贊曰:「即匡廬三疊,雁盪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著名的九漈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漈,名曰:雷轟
九鯉湖 (3張)
漈、瀑布漈、珠簾漈、玉柱漈、石門漈、五星漈、飛鳳漈、棋盤漈、將軍漈。各漈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漈。瀑布漈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漈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漈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著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漈。珠簾、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雖小於九鯉湖,卻是九漈最佳處,徐霞客盛贊「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唯此為最」。九漈飛瀑全長十餘公里,沿途懸崖夾峙,蜿蜒曲折,奇勝不可名狀。
九鯉湖現列為福建省重點旅遊開發區,全面啟動了東崐鳳古寨、雲居探幽、石門索橋、迎賓山門、九鯉山莊、霞崐客廣場、觀光果林、通訊基站、生態綜合服務區等十大重崐點建設項目,將發展成為集觀光、度假、娛樂、購物、朝聖和文化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她將以豐富的內涵和宏偉的氣魄展示給中外遊人。
九鯉三洞:
化龍洞在古梅洞西向三五步處。傳說古時有一病人向仙人 求葯,仙人給他葯吃,頃刻間雷電交加,病者化成一條龍飛走 了,留下這個石洞,稱為「化龍洞」。
白雲洞位於珠簾漈旁的懸崖處。珠簾水霧如雲,繚繞洞口 。崖險洞僻,人不易到。
桃源洞在石湖西南向的丹崖之上。傳說古時有遊人進入洞 中,豁然開朗,見到萬樹桃花,落英繽紛,故名桃源洞。
3. 九鯉湖的祈夢文化
相傳在漢代有何氏九兄弟一同在那裡煉丹成仙,乘上了湖中躍出的九條赤鯉升天而去的動人傳說,因而歷代登臨覽勝、尋幽祈夢者絡繹不絕。騷人墨客、詠詩作賦,多有記載。「江山借文字以傳」,九鯉湖遂成為閩中著名的風景區之一。但他們更重要的目的是來九鯉湖尋夢的,正如元代詩人盧琦在《游九鯉湖》一詩中所雲:「願借一枕通仙靈」,才是人們游九鯉湖的最終目的。從文獻志書的記載可知,往昔來這里的遊客,都要到九仙宮中睡上一夜,求個夢,祈請九仙卜個凶吉。如六朝太府鄭露,唐衡州剌史許稷,宋端明殿學士蔡襄,宋樞密院編修鄭樵,明禮部尚書陳經邦,大學士黃道周,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學者馮夢龍,清代名臣紀曉嵐、梁章鉅等等無不如此。
自唐宋至今,九鯉湖形成了一種祈夢習俗,古人雅稱為「臥遊」,成為旅遊文化中的一種奇特現象。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長時間有些人對這一祈夢習俗諱莫如深,視為迷信之類。究其實,這一習俗的形成和存在是人們對大自然美的崇拜以及對人生真諦的探求,合乎文化發展的規律。
九鯉湖如仙境般清幽,無論達官貴人凡夫俗子,到此一宿,萬慮皆消,雜念全無,大都能尋找一個美妙的夢境。「芸芸眾生誰無夢,獨在此間夢更幽」,道盡了九鯉湖與祈夢習俗的必然關系。
由於歷代名人慕名而至九鯉湖祈夢,關於祈夢的詩文大量傳世,其影響大大推動了祈夢習俗的形成與發展。經千百年的傳承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習俗儀程,如戒齋、潔洗、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等。特別是解夢儀程值得研究。從古到今都是由道行高深熟悉諳世故的道長或高僧解夢,借九仙的名義解釋夢的內容,為人們指點迷津,解疑答難,慰籍勸勉,實際上是一種心理暗示或心理療法。
夢因境生,境因夢奇。九鯉湖祈夢習俗與九鯉湖旅遊業互為促進,共生共榮。如今的九鯉湖成為福建著名的風景區,遊人一般依照習俗留宿祈夢,增加了旅遊消費,成為推動旅遊業發展的定律。
九鯉湖祈夢習俗涉及歷史學、文化學、旅遊學、民俗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傳承性、民俗性、學術性等重要價值,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徵。長期以來,因認識誤區,未敢倡導以致此俗日趨式微,應該科學認識,正本清源,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九鯉湖祈夢習俗千百年來在九鯉湖風景區內流傳,成為九鯉湖旅遊文化的一種奇特現象。這一習俗隨著從九鯉湖分靈出多處的九仙祠,而涵蓋整個莆仙境內,並影響國內外。
九鯉湖祈夢習俗發端於唐,勃興於宋,鼎盛於明清。披閱有關史料,有史可考證的已有1300多年,可以見到宋代的鄭樵、黃岩孫,明代的黃仲昭、周瑛、方應侁、柯憲世,清代的郭彥俊,民國的徐鯉九等所著的《通志》、《八閩通志》、《仙溪志》、《興化府志》、《仙游縣志》以及《九鯉湖志》等地方誌乘,不僅描繪了九鯉湖的山光水色,還記載了與祈夢習俗相關的奇聞逸事。吟誦歷代詩文,可以看到唐人鄭良士、許稷,宋人蔡襄、陳讜、徐鐸、鄭僑,元人盧琦、張禮,明人鄭紀、葉向高、陳經邦、黃仲昭、陳遷、羅倫,清人吳烔、石彥恬、陳龍光、陳居祿,現代人郭風、王仲辛、邊震遐、蔡其矯等對九鯉風光的不盡贊嘆和祈夢習俗的奇思遐想。
唐貞元進士許稷在《游九鯉湖》一詩中雲:「山空人去後,夢醒客來初」。晚唐詩人御史大夫鄭良士亦在同題詩中寫道:「我來不求邯鄲夢,取醉聊乘鄭圃風。」這里可以見到九鯉湖在唐代就出現了祈夢的習俗。
宋代是九鯉湖祈夢習俗勃興時期,仙游籍殿中御史陳讜著有《夢論》一書,論述了九鯉湖祈夢的奇特。宋代《仙溪志》載稱:「神(九仙)主科名尤靈,詔歲,興福、漳、泉士大夫齋戒詣祠,祈夢不絕。」這說明了當時九鯉湖祈夢習俗在福建士大夫中有很大的吸引力。宋代興化知縣梁祿在《九鯉湖記》雲:「今之游(九鯉湖)者,皆以寺(龍峙寺)為宴息之地,寺僧不勝其擾矣」。龍屺寺,位於九鯉湖1公里許的院前村西北隅,建於唐代,唐詔宗賜額曰「龍屺院」,寺院原有九座,規模宏大,宋端明殿大學士蔡襄當年游九鯉湖後,在該寺駐留,題詩雲:「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可見宋代到九鯉湖祈夢遊客之眾多。
元代知州盧琦在《游九鯉湖》詩中說:「十年鉛槧役此生,願借一枕通仙靈」。一語道盡了九鯉湖祈夢習俗形成之緣由。
明代,九鯉湖祈夢的風氣更甚。明代戶部尚書鄭記在其《仙夢辯》中描述:「由莆而閩,而天下,靡不聞風而翹想之;士大夫宦遊茲土,莫不函疏叩關而至」。這表明了當時此俗已越出福建,影響天下。因此,有江蘇籍進士周世臣、顧大典,浙江籍進士王弼,江西籍狀元羅倫,江南才子唐伯虎,江蘇學者徐霞客等紛紛慕名而來,探幽尋夢,並留下許多動人佳話。鄭紀還在九鯉湖蓬萊石南向留下「野趣謝千鍾老景尋神仙作會;湖光涵萬象夢魂與天地同流」的石刻題詠,高度概括了九鯉湖景與夢的無窮魅力。在歷代詩文中,可見到諸如「九鯉有人爭祈夢」、「夜夜遊人祈夢頻」、「人間車馬皆因夢」、「一塵不動夢魂清」之類的大量關於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吟唱。明嘉清年間,為了緩解來九鯉湖祈夢遊客太多的壓力,直指揮使李元陽特地在九鯉湖九仙祠東北倡建了迎仙公館,興化知府蔡善繼又在附近倡建了莒溪公館。
清代,九鯉湖祈夢習俗更吸引了無數遊客。從乾隆年間陳居祿所作的《九鯉湖賦》中可窺一斑:「扃桃花於閬苑,關春色於北國,隨煙霞為啟閉,以古今為旦昏。惟風光而識路,信俗塵之莫奔……至於黃梁枕上,提醒凡流,胡世人之多夢,爭似按圖而臥遊」。這里的「爭似按圖而臥遊」形象地描述了當時人們爭先恐後地按即定的習俗儀程為祈夢而到九鯉湖旅遊。「臥遊」成為九鯉湖之旅的特色,祈夢已成為九鯉湖之旅的終極目標。
民國時期,連國民政府要員嚴家淦、李宗仁等亦到九鯉湖祈夢。張大千、徐悲鴻等知名藝術大師也先後到九鯉湖臥遊,可見影響之深。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認識的原因,九鯉湖祈夢習俗漸趨式微,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幾乎被封殺。但當地莆仙百姓仍然堅持到九鯉湖探幽尋夢,遊客從未間斷,維持著這一習俗。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思想禁錮為之打開,九鯉湖祈夢習俗的重興推動了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的進程。這一現象可以在著名現代詩人蔡其矯的詩作中得到印證:「啊,九鯉湖,你的景色多麼奇異。舊時代看你是一團神秘,說誰在這里升天,說仙人曾留下腳跡,說這里的小廟,能把人們的命運在夢中顯示。一千年來,萬人的鞋底,把你山道磨得閃閃生輝,只為的求你給予一宿的夢,在那神像前昏暗的燈影里……」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九鯉湖祈夢習俗,使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范疇,近年來,九鯉湖風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修建祈夢樓、編纂出版《九鯉湖》、《九鯉湖的傳說》、《九鯉湖百夢》、《仙游與九仙漫話》等書籍,搜集整理祈夢習俗的相關資料,成立「九鯉湖祈夢習俗研究會」等,力求這一習俗在揚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前提下,科學地健康地不斷傳承發展。 九鯉湖祈夢習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這一習俗的基本內容包括戒齋、品茗、焚香、賞景、求夢、解夢、圓夢、還願等一整套程式,具有約定俗成的定規。而全部程式包含九種內容,寓意九為最高之數。
一、戒齋。古時,凡要到九鯉湖祈夢者,一般先要戒齋三日,以表誠心虔意,大概是「心誠則靈」的意思。如明代檢討學士黃約仲所述:「余心款款抱素誠,願借一枕通仙靈」,因為人們要尋求夢境,取決於心神意氣,從人類精神學角度分析,應有一定的依據。
二、潔洗。遊客到九鯉湖後,用九鯉湖中的清水凈手洗臉潔身,除滌污垢,頓覺心神清爽,通體舒暢。這與九鯉湖水含有大量礦物質有關。明進士陳遷因記之:「青山霏霏水冷冷,一塵不動夢魂清。」九鯉湖古建築「更衣亭」就是為人們潔洗而建的。
三、品茗。九鯉湖海拔600多米,周邊盛產雲霧茶。遊客在九仙祠茶室受到「上,上茶,上好茶」的禮遇,除渴消乏,精神信增。
四、焚香。遊客先點燃三柱清香,在九仙祠前膜拜九仙。並向范姓通仙侯行禮,祀以白雞,禱告所祈事項。據傳,范侯年老聽力失聰,古時遊人為了使他聽清禱告內容,須用珓杯摳其耳朵。留宿祈夢祠後,又焚香三柱,祈求九仙賜示夢境。
五、賞景。入睡之前,遊人依例在九仙祠前排椅上悠然入座,觀賞九鯉湖美麗的夜景。月映清湖,風傳瀑音,香氣襲人,仙境般的美妙境地令人感受大自然的造化與恩賜,人性返樸歸真,寵辱皆忘。明代學者徐霞客在《游九鯉湖日記》中詳細記述:「晚坐祠前,新月正懸峰頂。俯挹平湖,神情俱朗,靜中沨沨,時觸雷沶聲。是夜祈夢祠中。」
六、求夢。入睡之前,雙手合十,氣沉丹田。心氣清靜後,和衣而卧,漸然入寐,在酣聲中去尋求屬於你的夢境。
七、解夢。古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個遊客懷著一片虔誠之心,一路風塵為夢來,一夜之中,必有夢幻,這是自然的事。夢中情節,無論繁簡,不分凶吉,當須謹記,一早醒來,便向祠中解夢之人征詢。
根據史料記載,九鯉湖司解夢之職的角色歷代均有變化,唐代為僧釋,宋元明清為道士,現在為道士。據記載,九鯉湖歷代較為著名的解夢大師有明萬曆年間的道士蘇清華,明嘉清年間的蘭穀道長,清乾隆年間的山開道長,清光緒年間的敬訓道長和現在的釋慧星住持。無論道釋,解夢人都是博學之士,對人間百事洞察明了,對前來要求解夢的人進行詢問摸底,結合夢境所示,進行精妙的解疑答難,為人們指點迷津,慰籍勸勉,並以心理暗示、心理醫療、葯物治療等手段,給人以圓滿的合乎道理的答案。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傳為美談。這里舉偶一二,以作例證: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滿腹經綸,屢試不中,萬念俱灰。後聽人說九鯉湖祈夢之靈驗,便千里迢迢求夢而來。結果僅夢見自己挑著一擔墨,四處游盪。醒後尋思此生無望,恐怕念再多的書也無用了。解夢時,道長先試其書法,然後安慰他說:「汝必以筆墨名揚天下,垂古千秋。」後來伯虎果然成為書畫大師,名揚後世。明正德二年他特意在蘇州桃花庵旁構築夢墨亭,以紀念其事,祝枝山為之撰寫《夢墨亭記》。
明代莆田學子陳經邦在年輕時,常恐自己學力不逮,無法出人頭地,便去九鯉湖祈夢。夢示牆壁上寫一行字「功名無心想」。陳經邦十分失望。解夢時,道長見他是個聰敏後生,便鼓勵他說:「好夢好夢!汝當用心攻讀,就會達到夢中理想。」陳經邦大惑不解,夢中明示「功名無心想」了,還念書干嗎?道長請他寫個「想」字,又叫他用手遮住下面的「心」,神秘地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兩人相視而笑。意思是指他的功名可登相位,非同小可。陳經邦謹記道長教誨,發憤苦讀,一年不下餐桌,僅用春卷、麥煎等便食邊讀書邊吃。果然於嘉清年間中進士,後為禮部尚書、神宗國師。
前此年,有個吳君患疾,經醫院檢查為不治之症。絕望之中去九鯉湖祈夢。夢見一個老翁指著桌上的碗對他說:「你只能吃一個月」。他醒來了,本想跳入湖中了卻殘生,但又想到解夢之後再定生死未遲。慧星大師先查問他的病情,然後開了一帖秘方,交待他說:「此葯你只能吃一個月,身體必能好轉,正如夢中所示。」果然吳君在服葯一個月後,疾病痊癒,興沖沖地到九鯉湖還願去了。
以上實例說明了九鯉湖解夢人以智慧和醫術,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醫人濟世的高明之處,這正是九鯉湖祈夢習俗中具有進步因素和盛傳不衰的奧妙所在。
八、圓夢。圓夢所指祈夢人按解夢人的指點,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某種願望的過程。如升學、升遷、姻緣、健康、發財等等。在願望實現之後,要備禮物香燭到九鯉湖還願。
九、還願。還願是祈夢人在實現某種願望或祈求的一種答謝儀式,一般要備好三牲五果、香燭鞭炮,到九鯉湖答謝九仙和解夢人。經濟許可的還捐贈金銀錢帛。據記載,九鯉湖的許多古建築物都是還願者捐建的,如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朱端學還願捐金重修九仙祠;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邑人謝懿德還願捐建何仙宮;明正德丙子年(公元1516年)宋善長還願捐建玉帝樓;清康熙年間廈門人林瑞壁還願捐金重修九仙祠;1986年仙游華僑還願捐資重建迎仙公館等等。九鯉湖名勝的建設資金,大都來源於還願者的捐贈。 經過一千多年的流傳演變,九鯉湖祈夢習俗的儀式沿襲古制,保留基本完整。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一、有深遠的歷史淵源。九鯉湖夢習俗是中國夢文化長河中一支獨特的支流,它是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展為獨特的祈夢民俗文化活動,就現有的資料來看,九鯉湖有可能是我國漢族居住區祈夢習俗的發源地。
二、有專職的司夢神氏。為祈夢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國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司夢神靈,也是歷史上唯一曾被公認為全國性崇拜的夢神。特別是歷代由高僧老道為解夢人,以其高深的修養和醫術為人們解疑排難,慰藉勸勉,鼓勵人們積極向上,追求生活,追求理想,具有一定積極因素。
三、有完整的祈夢程式。九鯉湖流傳的一整套祈夢民俗活動的程式是借九仙之名,行濟世之實,具有一定的進步因素,是其他地方所未見的,這套習俗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研究我國祈夢民俗的「活化石」。
四、有深遠的文化影響。九鯉湖祈夢習俗經千年傳承,歷代名人留下了大量以夢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諸如詩歌、散文、傳說故事等,作品之多,影響之廣,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九鯉湖祈夢習俗在莆仙地區,閩南地區乃至東南亞的民俗文化中佔有獨特的重要地位,也是全國稀有的民間民俗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文化形態,發掘保護研究九鯉湖祈夢習俗,具有以下價值:
1、歷史價值。九鯉湖祈夢習俗,俗稱「乞夢」,雅名「臥遊」,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繼承漢族原始的占夢和祈禳活動的基礎上發展為祈夢習俗,使之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2、學術價值。九鯉湖祈夢習俗經過千年的傳承,形成了一整套相對穩定的祈夢程式,成為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對於發掘和研究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實用價值。
發掘、保護九鯉湖祈夢習俗,對於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九鯉湖祈夢習俗文化資源的研究與探索,將極大地擴大旅遊文化的內涵,並突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對促進九鯉湖風景區的開發與建設,發展當地經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九鯉湖祈夢夢習俗歷史悠久,影響國內外,特別是旅居異國的華人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對其情有獨鍾,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來,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來九鯉湖考證研究祈夢習俗,對民族民間文化和旅遊事業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力。
建國以來,尤其「文革」期間封殺,「九鯉湖祈夢」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面臨巨大的沖擊和危機。新時期以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復甦和保護意識的增強,「九鯉湖祈夢習俗」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並被遊客們作為九鯉湖旅遊的一種特殊體驗。由於從事解夢、解簽職業的人員逐漸減少,後繼乏人,「九鯉湖祈夢習俗」的發展和傳承仍然面臨瀕危狀態,制約著九鯉湖風景區旅遊的開發和發展。應以科學發展的觀念,進行保護性的搶救工作,列為國家級非物質保護名錄。
4. 九鯉湖風景區的文化歷史
九鯉湖的祈夢文化源遠流長,何氏九仙是民間流傳歷史最長、影響最廣的司夢神靈,其祈夢程式自唐宋以來一直沿用至今,堪稱研究我國祈夢文化的「活化石」。歷代達官顯貴、騷人墨客來此朝聖、祈夢之風盛行,六朝太府卿鄭露、宋端明殿學士蔡襄、明禮部尚書陳經邦、江南才子唐伯虎、清代名宦李光地及近代一些政挲薩都來過這里游覽、祈夢。明著名小說家馮夢龍、清著名學者紀曉嵐等窪娃對九鯉湖手工藝夢文化都作過生動手工藝記述,千百年流傳下來手工藝許許多多以夢文化時題材手工藝優美詞章它夢驗故事,給九鯉湖風景區披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神往。
偉大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是我國以旅行為畢生事業的第一人。他自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至崇禎十二年(1639),從22歲至54歲,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壯游。以51歲為界,其壯游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一游太湖,二訪天台,三登雁盪,四赴北國,五入福建,足跡遍布東南及華北各地。後期,他西行萬里,歷經贛、湘、桂、黔、滇。他與靜聞和尚偕游,攜僕人顧行、王二同行,他們多次遇盜,絕糧,川資盡失。靜聞病逝於南寧;二仆經不起艱難與危險,先後逃逸。而他矢志不渝,堅持在崇山峻嶺、溶岩洞穴中探險、探勝,考察了我國西南的喀斯特地貌,對世界岩溶學、地貌學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完成了地理學巨著與游記散文作品《徐霞客游記》。他五次入閩,第一次游武夷,第二次游九鯉湖、石竹山,第三、四、五次入漳,游覽考察了沿途的將樂玉華洞、永安桃源澗、九龍江河流地貌。泰昌元年(1620)五月初六,他與徐芳若叔父由江陰家中出發,二十三日游浙江江山縣江郎山,六月初七日,到達興化府(今莆田市)。徐霞客此時35歲。初八日,登嶺,至莒溪,游九鯉之雷轟漈,但見「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則第一漈之奇也。」九仙祠前臨鯉湖,「湖不甚浩盪,而澄碧一泓,於萬山之上,圍青漾翠」,使他深感「造物之醞靈亦異矣!」初九日,辭九仙,下窮九漈。第二漈,十分壯觀:「湖窮而水由此飛墮深峽,峽石如壁,兩崖壁立萬仞。水初出湖,為石所扼,勢不得出,怒從空墜,飛噴沖激,水石各極雄觀。」第三漈簾珠泉,玉龍雙舞:「景與瀑布同,澗奧折峽中,峽壁上覆下寬,珠簾之水,從正面墜下,玉箸之水,從旁靄沸溢。兩泉並懸,峽壁下削,鐵障四圍,上與天並,玉龍雙舞,下極潭際。」第四漈最為奇特:「潭水深泓碧,雖小於鯉湖,而峭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惟此為最」。第五漈頗為幽深:「兩崖至此,壁湊僅容一線,欲合不合,欲開不開,下涌奔泉,上礙雲影」,山深,「惟聞泉聲鳥語耳」。出五漈,山勢漸開。六漈之五星,七漈之飛鳳,八漈之棋盤石,九漈之將軍岩,「皆次第得名矣。」徐霞客總結、概括九鯉湖之九漈的特點為:「水乘峽展,既得自恣」,「懸則瀑,環則流,瀦則泉,皆可坐、可卧、可倚、可濯、蔭竹木而弄雲煙」,認為它的奇絕之處在於集水的多種形態於一身:「若水之或懸或渟,或翼飛疊注,即匡廬三疊,雁宕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初十日,過蒜嶺驛,至榆溪,並宿於此。十一日,游石所山,據《九鯉湖志》應為石竹山。「仰見峰頂叢崖,如攢如劈」,蹬路曲折,山之半有亭,「突踞危石」。出石洞,至九仙閣,該閣「軒敞雅潔」。穿洞而下,至半山亭。下山,出橫路而返。此次遊程,歷時63天,經浙閩二省19個縣11個府,遊了三座名山。其所作《游九鯉湖日記》充分展現了徐霞客游記散文的獨具特色。他既善於紀實,又善於形容。不僅地理位置、路程距離,記載真切,而且對每個景物也據實描述;但他又善於形容,如寫九鯉湖第一漈雷轟漈雲:「平流至此,忽下墮湖中,如萬馬初發,誠有雷霆之勢」,誇張比喻,繪聲繪影,頗為靈動。他尤善於突出景物特徵,寥寥數語,即勾勒出其不同之生動形態,如寫一、二、三、四、五漈,同為水由石中流出之漈,而姿態各異。他還善用映襯之法,為突出某一景物特徵,還用其他著名風景與之比較,寫出其奇絕之處。如他認為,廬山的三疊泉,雁宕山的龍湫,都以「一長擅勝」,而九鯉湖之九漈,「若水之或懸或渟,或翼飛疊注」,卻「微體皆具」。他就是贊嘆九鯉湖「即匡廬三迭,雁落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5. 九鯉湖風景區的基本簡介
九鯉湖風景區位於福抄建仙游縣鍾山鎮,襲距縣城31公里,海拔590米。這里以湖、洞、潭、石四奇著稱,尤以飛潭為最,自古有「鯉湖飛潭天下奇」之譽。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升天成仙,九鯉湖因之得名。
九鯉湖盪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岩競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之勝,上游澗底遍布如白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傳說為九仙煉丹的遺址。山間林野散立著無數奇岩怪石,諸如蓬萊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石、天然坐等,蔚為奇觀。
6. 仙游九鯉湖風景區遊玩時間要多少
看你要玩多久 也沒有限制,一般兩三小時 就可以逛完
可以上莆田新城網看看,裡面關於莆田的旅遊、美食什麼的都很齊全。景點什麼的都介紹很詳細。挺不錯的。
7. 九鯉湖風景區的景區特色
九鯉湖最著名的風景是九漈瀑布,各漈因狀得名。有雷轟漈、瀑布漈、珠簾漈、玉柱漈、石門漈、五星漈、飛鳳漈、棋盤漈、將軍漈、各漈落差大至100多米,小至3-4米,九漈瀑布或飛流之下,或銀蛇飛舞,或噴珠揚玉,其中是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漈。九漈瀑布全長10餘公里,沿途懸崖夾峙,蜿蜒曲折,十分引人入勝。
九鯉湖景區人文景觀眾多,有摩崖題刻,道教名觀、藝術建築和文物古跡20多處。湖山間「任楷草題鐫幾無完石」、「天子萬年」、「第一蓬萊」、「碧水丹山」、「觀瀑」、「九鰭騰雲」、「飛雨奔雷」等歷代名人題刻,古樸大方、遒勁灑脫;湖濱的九仙觀、水晶宮、玉皇樓、迎仙會館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將軍、觀瀾、觀瀑、懷念、愛鄉五亭,依山臨水、玲瓏精雅;景區內尚存的何仙宮、全竹廟、更衣亭、湖光亭遺址,是遊客懷古的好去處;宋孝宗皇帝賜予「仙水靈惠」金匾的一泓「仙泉」,以清洌甘甜,不幹不漲稱奇。 山門是新建的花崗岩牌坊,廣場是新擴的花崗岩地面。烈日下,廣場邊停了許多車,不少遊客在購票。這是2009年10月25日的午後,山下依然陽光灼熱,山上卻涼風習習。
從仙游縣城出發向東北駛去,遠遠看見連綿的山,像北方的石頭山,拔地而起,沒有過渡,但汽車在山腰盤旋,能感覺到林密溝深。這樣的山,以為翻過去要下山,上面卻是山間平原,田裡剛收割完稻子,地角溪邊長滿雞尾草,公路兩旁生長著茂密的毛竹。彷彿世外桃源般,山門突然矗立。
湖在哪裡呢?環保車開出去不久,山頭起伏,溝谷深切,棄車徒步,往山下走,水面出現了。開始是小水庫,高高的大壩,呈曲拱狀。導游告訴說,水庫剛建好,晚上蓄水,白天放水,保證瀑布景觀。
山谷坦盪,岩邊有廟宇,有樓台;水上有石橋,有大石頭。這天是周末,青山翠谷中,遊人如織。導游提醒我們看河床上的洞窟,有的像鍋灶,有的像水缸,有的像盤子,有的像腳印,形狀各異,精美絕倫。據介紹,這里是岩溶地貌,那些大小不規則的溶洞,為古冰川遺跡。遊人坐在湖邊看冰窖、冰窟,又像是坐在懸崖邊。長達3公里的冰川峽谷是斷裂的,因而此地又形成了一級級壯觀的瀑布。
我們到底下去觀瀑,在珠簾漈正好看到「午虹晴雨」景象,瀑布中間映著彩虹。九鯉湖有九漈瀑布,明代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九鯉湖日記》中驚嘆道:「即匡廬三疊,雁盪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意思是廬山的三疊泉、雁盪山的龍湫,都以各自的特色聞名,但都不如九鯉湖的瀑布復雜多變且集中。九漈瀑布除第一漈「雷轟漈」在九鯉湖上游外,其它八漈均在湖下峽谷中,自第二漈至第九漈依次為:瀑布漈、珠簾漈、玉柱漈、石門漈、五星漈、飛鳳漈、棋盤漈及將軍漈,總落差達432米,構成了絢麗多姿的瀑布群像圖。
在九鯉湖觀瀑,還可同時觀山壁上的名人題刻,許多題刻有千年歷史。「九天珠玉」是宋代四度拜相的蔡京題寫的,蔡京就是福建仙遊人。「任楷草題鐫幾無完石,歷滄桑變幻猶有此湖」。一些湖中巨石上也刻有名人題詞。
第五級瀑布落入深潭,湖水碧綠,峽口上建了一座高10米、長80米的攔水壩,懸崖下有處閘室,仙游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建城說,那是一條長2345米的引水隧洞。陳建城分管旅遊,他介紹:開鑿引水隧洞解決了旅遊開發和水力發電的矛盾,既可保證重現九鯉飛瀑奇觀,還可滿足山背後榜頭鎮農田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需要,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湖上有一道索橋,有新人在橋上拍婚紗照。橋那邊,爬上山是東鳳寨遺址,上山的路全由白色的花崗岩條石鋪成,從下面望上去如同天梯。東鳳寨峭壁環立,古樹凌空,俯瞰山下,峽谷與盆地相接,豁然開朗。環保車可直通東鳳寨景區。 九鯉湖是道教重地。相傳漢武帝時,安徽廬江有一何姓太守為淮南王劉安部下,何氏的九個兒子因反對其參與淮南王謀反,南逃至此隱居,他們煉丹濟世,普度眾生,丹成跨鯉升天成仙,九鯉湖因之得名。因九兄弟成仙比八仙早了一千多年,古人在湖邊巨石上還留有「第一蓬萊」的題刻。
湖濱古樹濃陰,宮觀道院依山而建,九仙觀、水晶宮、玉皇樓、迎仙會館金碧輝煌。 九仙觀又名顯靈廟,在石湖北岸,祠建在一片巨石上,岩底中空,與湖水相通,古人稱為「蛤蟆穴」。祠始建於宋淳熙年間(1174—1189),宋孝宗趙昚賜給「仙水靈惠」匾額。
這些宮觀主要供奉九仙公。與其他寺廟不同,殿里兩邊鋪著席子,遊客枕著行李,橫七豎八躺在那裡休息。導游是位貴州姑娘,她強調他們是在睡覺,希望做夢,醒後請道士解夢。這些睡覺的遊客大多看上去是做生意的婦女,身旁包里裝著香蠟供果。在去玉皇樓的石級上,我們還看到一隊由200多人組成的香客,全是老年婦女,胸前掛有「九八敬香團」牌子。一位老太太熱情地回答:從石獅來的,明天(農歷九月初九)是大仙公的生日。
據說九仙公十分靈驗,會給虔誠的香客托夢,指點迷津。朝聖祈夢可添六福,即添福、添祿、添壽、添財、添丁、添貴。九鯉湖道院的祈夢文化自宋以來流傳不絕,歷代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及近代一些政要都來過這里游覽、祈夢,留下許多有趣的夢驗故事。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這里夢見「仙人」贈與萬塊墨錠,之後文思大進,畫藝日精,後來還在蘇州建了一座「夢墨亭」以示紀念。
除廟宇殿堂里可以打地鋪睡覺外,寺廟旁還專門建有迎仙會館和祈夢樓,供遊人留宿祈夢。我們特地上樓參觀,有的樓層是通鋪,有的隔有小間,可以租被褥,也有的自帶被褥來,大多似睡非睡,幾個時尚小伙正在玩牌,他們來自閩南。
九鯉湖是中國夢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人們相信九仙得道後,以夢點化世人。九鯉湖風景區管委會的同志認為,作為一種預知未來的民間方式,祈夢文化具有獨特的旅遊開發價值。陳建城說,下一步擬在湖邊建文化體驗廣場,根據九仙煉丹成仙傳說,將徐霞客、紀曉嵐關於九鯉湖的游記,以及唐伯虎、馮夢龍的夢驗故事等集中一處,建造文化雕塑苑,同時建中國道教學院和中國夢文化研究院,打造中國夢都。 游湖祈夢後,還可以去麥斜岩。被宋代理學家林光朝譽為「小武夷山」的麥斜岩,進山口迎面一塊巨石,上書「樵谷山」幾個大字,據傳是元世祖忽必烈為隱士林璧卿題寫的。因為是幾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的花崗岩地貌,整個山層巒疊嶂,氣勢磅礴,各種奇石,擬物象形,千姿百態。上山的路都由花崗岩石板砌成,接近山頂處新落成了一座小水庫,導游說從九鯉湖到水庫的盤山公路已經修通,將來周邊山頭會建別墅和康復療養中心。山頂上還有遊客,懸崖邊有護欄,我們要趕時間,只有望頂興嘆了。
不僅石怪,而且洞也奇特。仙人洞位於麥斜岩寺下,又叫紅軍洞。1930年10月,鄧子恢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108團就在此成立,此洞作過團部會議室。現今洞的上方建有「麥斜之光」紀念亭,是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麥斜岩是九鯉湖景區的一部分。九鯉湖在山上,上面是個鎮,叫鍾山鎮。鍾山是高山平原鄉鎮,轄16個村,總人口3萬。由於地貌獨特,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仙游縣決定藉助地理優勢,把握海峽兩岸交流合作的契機,以九鯉湖為龍頭,將整個鍾山鎮作為一個生態度假小城來開發,九鯉湖黨工委書記由鍾山鎮黨委書記兼任。
去麥斜岩是第二天,這天是農歷九月初九,鍾山鎮黨委書記兼九鯉湖黨工委書記林金濤去湖亭村參加老年節座談會。他告訴我們,為配合「大九鯉湖」景區開發和湖亭村新農村建設,准備在湖亭規劃建設3公里長的民俗風情一條街,轉移九鯉湖景區內和景區周邊農村人口。
鍾山鎮正在編制旅遊名鎮總體規劃,面積達50平方公里。陳建城說,雖然九鯉湖管委會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固定職工僅20人,但圍繞此項工作的卻是100人的隊伍。為加大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的九鯉湖的開發力度,縣上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辦法,目.前公路、小水庫、景區步游道等基礎設施已經配套完善。他們的口號是「海上有馬祖,山上有九仙」,最終將鍾山打造成「水鄉夢都、道教養生、海峽情緣」的大九鯉湖生態休閑度假勝地。
山上陽光朗照,卻清新和煦;場鎮在九鯉湖與麥斜岩間的平壩上,汽車往來穿行,亦顯得格外寧靜。公路兩旁可以看到大塊的優質稻田、綠色蔬菜、台灣甜柿以及中草葯、優質茶等基地,一片綠、一片黃、一片紅,顏色成片,除山水景緻,鎮上已經開始形成興泰果園、超大現代農業園和台灣農民創業園三個農業觀光區。
從水利風景區到生態休閑度假小城,夢都不是夢。
8. 九鯉湖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九鯉湖是仙游「四大景」之一,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素有「九鯉飛瀑天下奇」之美譽,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據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升仙,九鯉湖因此得名。千百年流傳的何氏九仙傳說,吸引了無數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前來觀光、祈夢,留下許多珍貴的詩文佳作和摩崖題刻。
九鯉湖九級瀑布群馳譽海內外,是九鯉湖自然景觀的主體。上游溪水奔騰而來,自雷轟祭入湖,溢瀑布、懸珠簾、掛玉柱、叩石門、回五星、跨飛鳳、過棋盤、謁將軍,峭壁千仞,古木參天,奇勝不可名狀。徐霞客曾到此游歷,贊曰:「即匡廬三疊,雁盪龍湫,各以一長擅勝,未若此山微體皆具也。」
九鯉湖位於仙游縣東北隅約25公里的萬山之巔,由九鯉湖、麥斜岩、卓泉岩三大景區組成,面積29平方公崐里。這里以湖、洞、瀑、石四奇著稱,尤以飛瀑為最,自古以來有「鯉湖飛瀑天下奇」之譽;景區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與武夷山、玉華洞並稱福建「三絕」。相傳漢武帝時,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煉丹,後跨鯉升仙,九鯉湖因而得名。當地還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何氏九仙和歷代善男信女來這里求「仙夢」的故事。
九鯉湖盪青漾翠,碧澄一泓,是個秀麗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蔥蘢,千岩競秀,怪石嵯峨,瀑祭泱泱,融林、瀑、水、石之勝景於一處。湖的上游,坦盪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狀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測,相傳為九仙煉丹的遺址。在山間林野有著無數奇岩怪石,諸如蓬萊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龍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這些奇石留下不少歷代名人的題刻。著名的九祭飛瀑從高聳的崖頭猛瀉入湖,水石相激,轟鳴如雷,鯉湖飛瀑按每次落差分為九祭,名曰:雷轟祭、瀑布祭、珠簾祭、玉柱祭、石門祭、五星祭、飛鳳祭、棋盤祭、將軍祭。各祭獨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為壯觀的是瀑布、珠簾、玉柱三祭。瀑布祭高達百米,氣勢磅礴,珠簾祭從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齊刷刷地滑下,形成萬斛水珠,宛若垂簾,頗為壯觀;珠簾祭之東側,水從盤龍山頂貼著石壁滑下。形成兩股晶瑩的細流,妙似玉琢的雙柱。這就是玉柱祭。珠簾、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雖小於九鯉湖,卻是九祭最佳處,徐霞客盛贊「峻壁環鎖,瀑流交映,集奇撮勝,唯此為最」。九祭飛瀑全長十餘公里,沿途懸崖夾峙,蜿蜒曲折,奇勝不可名狀。
九鯉湖現列為福建省重點旅遊開發區,全面啟動了東崐鳳古寨、雲居探幽、石門索橋、迎賓山門、九鯉山莊、霞崐客廣場、觀光果林、通訊基站、生態綜合服務區等十大重崐點建設項目。她將以豐富的內涵和宏偉的氣魄展示給中外崐遊人。 建設「六區、一苑、一環」。
⑴「六區」:指的是九鯉山莊接待服務區、地方特產購物區、九鯉西湖水上娛樂區、亞熱帶名優水果觀光區、九鯉湖東湖垂釣區、度假別墅區6個功能分區;
⑵「一苑」:名人文化苑,將名人文化、夢文化、宗教文化與民間文化等無形文化有形化,突出九鯉湖的文化特色。
⑶「一環」:修建麥斜岩環狀游道,帶動麥斜岩各景點的開發利用。
9. 美麗的九鯉湖有怎樣的景觀
神仙聚地九鯉湖
仙游縣九鯉湖已建成現代園林,秀麗可參。自然景點繁多,主要有水玉箸、水玉珠和響雷般的瀑布等。最重要的是有個神奇的地方,站在石壁下面,望山頂傾瀉而下的水玉珠,說是觀世音菩薩灑甘露水,你靠近給灑一下,哪怕是噴到一滴水玉珠,就有無量福德,其福德賽過億萬富翁。從此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多行善事、快樂如仙。
還有何氏九兄弟成仙的典故。在此煉丹濟世,丹成跨鯉魚升仙。留下石腳印。
還有漢族祈夢文化的發源地。夢隱樓仙夢之靈,有仙翁指點「天子萬年」石雕為憑。
九鯉湖的壯麗景觀和行車路線,網上有詳細資料可查。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