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有鳥
1. 春天來了 要有寫鳥兒,花兒,小草,樹木,景色
鳥兒飛,花兒笑,小草舞蹈,樹木俏.
風兒吹,雲兒飄,太陽照耀,我心高!
2. 畫這首詩中那些詞語是描寫景物的,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這樣做對嗎
可以這樣描寫的
沒有問題的哦!
3. 詩歌中描寫的景物有山水鳥兒樹還有什麼什麼
落日余暉啥的
4. 遠近有無去來所描述的景物有山水鳥是什麼謎底
圖畫呀
遠看山有色
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5. 九寨溝的鏡海中有「鳥在水中飛,魚在雲中游」的美景.這「魚」是由光的______形成的______像,這「鳥」是
①「魚在天上飛」中「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虛像;「天「是空中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反射現象
②「鳥在水裡游」是光的反射現象,「鳥」是由於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
故答案為:折射;虛;反射;虛.
6. 鳥兒在空中看到的美麗景色
(1)魚反射的光線由水中進入空氣時,在水面上發生折射,折射角大於入射角,折內射光線進入人容眼,人眼會逆著折射光線的方向看去,就會覺得魚變淺了;
(2)水面相當於平面鏡,看到「鳥在水中游」,實際上天空中的鳥通過水面成的虛像,屬於光的反射現象.
故答案為:折射;反射.
7. 寫春天的景色:小鳥
上個星期天的清晨,我正在做美夢,突然我被一陣嘰嘰喳喳的聲音鬧醒了,我光著腳跳下床,跑到窗邊一看,原來是一群小鳥啊!它們在幹嘛?哦,它們在枝頭唱歌,原來是春天來了。
吃了早飯,我趕緊跑到樓下去看,樓下的花園里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有白色的玉蘭花、有粉色的桃花、有潔白的梨花、有紅色的櫻桃花、地上還有各種顏色的小野花都一齊開放,水池邊的樹都發出嫩綠的新芽,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這時一陣微風吹在我的臉上,我聞見了泥土的清香。
我走上了草地,看見一群小鳥在草地上跳來跳去,我心想:小鳥離我那麼近,為什麼不怕我抓它們呢?我跨了一大步,小鳥都還沒感覺到,我就仔細觀察起它們來了。它們個子小小的,嘴巴尖尖的,腿細細的,爪子尖尖的,渾身是灰色的,它們在草地里跳來跳去,好像在找什麼東西,哦,它們在吃小蟲子,它們的眼睛特別好,一下子就能看見小蟲子跑到哪裡去了,小鳥就用它尖尖的嘴巴迅速的銜住小蟲吞進肚子里,它們不停地吃小蟲子,好像餓壞了,我想:一定是冬天太冷了,也找不到美味的食物,而且家長也不讓它們出門,現在春天來了,天氣溫暖了,小鳥們的爸爸媽媽允許它們出來找新鮮的食物和玩耍了,所以小鳥才會飛到我家窗前把我鬧醒,告訴我春天來了,春天來了!
我感謝春天的使者——小鳥,給我帶來了春天的問候,告訴我們新的一年又來臨了。
8. 鳥明澗 這首詩描寫的景物有哪些有什麼作用急
《鳥鳴澗》是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組詩《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的第一首。此詩描繪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全詩緊扣一「靜」字著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著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全詩旨在寫靜,卻以動景處理,這種反襯的手法極見詩人的禪心與禪趣。
關於這首詩中的桂花,頗有些分歧意見。一種解釋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此處所寫的當是春日開花的一種。另一種意見認為文藝創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傳說王維畫的《袁安卧雪圖》,在雪中還有碧綠的芭蕉,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同時出現的事物,在文藝創作中是允許的。不過,這首詩是王維題友人所居的《皇甫岳雲溪雜題五首》之一。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因此,以解釋為山中此時實有的春桂為妥。
桂樹枝葉繁茂,而花瓣細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間,並不容易覺察。因此,開頭「人閑」二字不能輕易看過。「人閑」說明周圍沒有人事的煩擾,說明詩人內心的閑靜。有此作為前提,細微的桂花從枝上落下,才被覺察到了。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總之,「落」所能影響於人的因素是很細微的。而當這種細微的因素,竟能被從周圍世界中明顯地感覺出來的時候,詩人則又不禁要為這夜晚的靜謐和由靜謐格外顯示出來的空寂而驚嘆了。這里,詩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環境氣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山鳥驚覺起來。鳥驚,當然是由於它們已習慣於山谷的靜默,似乎連月出也帶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後景象頓時發生變化,亦可想見。所謂「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讀者聯想的。但王維所處的是盛唐時期,不同於建安時代的兵荒馬亂,連鳥獸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維的「月出驚山鳥」,大背景是安定統一的盛唐社會,鳥雖驚,但決不是「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它們並不飛離春澗,甚至根本沒有起飛,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出叫聲。「時鳴春澗中」,它們與其說是「驚」,不如說是對月出感到新鮮。因而,如果對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維這首詩中,倒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里,喜歡創造靜謐的意境,這首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著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裡面是包含著藝術辯證法的
9. 人來鳥不驚是什麼景物
唐朝詩人王維的古詩作品《畫》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1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2驚:吃驚,害怕。
【翻譯】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賞析】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於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將下里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於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捨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www.sLKj.org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致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裡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於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託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恆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於虛幻。
10. 秋天有哪些景物. 比如.有哪些鳥.事物.稻田裡的東西.謝謝.
楓葉\落葉\大雁\蘋果\稻穀\玉米\高粱\菊花\葡萄\向日葵\桂花\橘子\柿子\甘蔗專\雪梨\辣椒\南瓜\茄子
這些景物都是反映秋天的屬.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