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羅江風景
❶ 我想知道端午節關於屈原投泊羅江的故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❷ 屈原在泊羅江邊的縱身一跳,喚醒了多少有骨氣的文人
當時一個都沒有喚醒。
後世的統治者為了標榜自己的形象和給自己的臣民洗腦,開始歌頌他。
❸ 泊羅江是現在的那
汨羅江發源於江西修水縣,往西流經平江縣、汨羅市(汨水與羅江在縣境內匯合),至湘陰縣進入湘江。它的幹流長度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里,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汨羅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關系。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政家、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汨羅江死。 位於湖南嶽陽汨羅市玉笥山的西北面,離屈子祠3km。河泊潭為淚羅江的一部分,因為此處不太深,又為淚羅江的彎曲部位,故名河泊潭,相傳三閭大夫屈原就在此處投江,為了紀念他,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們都在此處投放粽子給屈原饗食,另外還舉行大型的民間龍舟賽。原來在河邊立的碑石已被洪水沖倒,至今還沒有修葺。 發源於江西修水縣,往西流經平江縣、汨羅市(汨水與羅江在縣境內匯合),至湘陰縣進入湘江。它的幹流長度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里,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汨羅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關系。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屈原被流放時,曾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住過。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縣)被秦軍攻破,屈原感到救國無望,投汨羅江而死。
❹ 飲一口汨羅江.結合文意,概括「泊羅江」的兩種主要含義
1、屈原付水而死的就是汨羅江,因此這是英雄的歸宿之處。飲一口汨羅江水,便將回這英雄豪氣盡收腹答中,何其快哉!
2、說到汨羅江肯定會想到屈原。他之所以投江是因為家國將傾,自己報國無門,萬般無奈,唯有殉國。此時,說「飲一口汨羅江」之人,必定也有懷才不遇的遭遇,這才有感而發。
❺ 聆聽泊羅江幻想曲你能聯想到屈原的身世嗎這段音樂還讓你聯想到什麼
能,還能聯想到錦綉的山河和誓死報國的熱情!
❻ 泊羅江簡略示意圖
小題1:B 小題2:B 小題3:B
❼ 屈原為什麼要跳進泊羅江
屈原跳進泊羅江是因為他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遂赴汨淵,自沉而死。
屈原是個堅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賦里沒有批判暴秦的內容。屈賦的主要內容是頌揚「耿直」的人格,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眾人」的貪婪「溷濁」,以及自己與他們勢不兩立的態勢。
屈原自沉原因,屈賦說得很清楚。在《離騷》等作品中,詩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潔」等形象言辭,反復強調人格美的可貴可愛,反復強調對它要有堅定不渝的貞操。
屈原的絕命詞《懷沙》,絲毫沒有亡國形勢的逼迫,沒有殉國的跡象。《懷沙》寫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國,而是殉自己高潔的心志。
(7)泊羅江風景擴展閱讀
屈原對後世的影響:
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❽ 屈原在哪裡的泊羅江死的
汨羅江發源於江西省修水縣黃龍山梨樹堝,經修水縣白石橋,於龍門流入湖南省平江縣境內內,向西流容經平江城區,自汩羅市轉向西北流至磊石鄉,於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
汨羅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大丘灣)匯合稱"汨羅江"。 汨羅江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里。 長樂以上,河流流經丘陵山區,水系發育,水量豐富。長樂以下,支流匯入較少,河道展寬可以通航。為南洞庭湖濱湖區最大河流。詩人屈原曾於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投江具體地點:今湖南湘陰以北,湘江支流,屈原投江處--羅淵 羅淵又名屈原潭、沉沙潭,相傳屈原在此自沉。 湘陰縣北原有一地名曰「荷包潭」,後人將「荷包潭」附會成羅淵,今稱「河泊潭」)
❾ 泊羅江位於哪國
汨(mì)羅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位於中國湖南東北部。上游汨水有東西兩專源屬:東源出江西省修水縣境;西支出湖南平江縣境內東北的龍璋山,兩支流在平江縣城西匯合以後,向西流到汨羅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羅江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里。長樂以上,河流流經丘陵山區,水系發育,水量豐富。長樂以下,支流匯入較少,河道展寬可通航。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汨羅江的主要支流有昌江河、紙馬河、車對河、鍾洞河、木瓜河、黃金洞。羅水發源於岳陽縣芭蕉鄉坳背里,西南流至汨羅市大丘灣入汨羅江,長88公里,流域面積595平方公里。昌江河又名梅仙水,源出平江縣西北部幕阜山西麓傅家洞,於楊梅港入汨羅江,長84公里,流域面積670平方公里。汨羅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大丘灣)匯合稱「汨羅江」。
❿ 泊羅江之祭追憶了杜甫哪些事
1、(1)公元770年秋冬之際,杜甫准備回歸河南故里。然而,病重的他只得轉道去投親靠友,不幸在途中離世。
(2)杜甫一生坎坷,晚年流落湖湘,自老而多病,然而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擾攘的苦難時代。
2、相關閱讀理解及答案:
(1)文章追懷杜甫,為什麼開篇卻引出與汨羅江魂魄相依的偉大詩人屈原?
(2)聯繫上下文,請體會文章第二自然段平淡的敘述中包含著哪些思想感情?
(3)縱觀全文,在作者的深情追思中,杜甫是個怎樣的詩人?請簡要概括。
(4)從全文看,請聯系現實探究作者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所引發的議論文句的深刻內涵。
答案:
(1)①這樣寫與杜甫形成對比;②兩人都是偉大的詩人,都與汨羅江結緣,由屈原起筆很自然;③但境遇天壤之別,屈原受後人厚待,而杜甫卻少人拜謁,進而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2)①這里既寫出了杜甫病亡平江僻壤時的凄清、孤寂與無奈,②飽含作者的體恤之情;③又抒寫了自己「心嚮往之」而又不能及時拜謁杜甫墓的歉疚之情。
(3)①杜甫才華卓著,有至高成就卻遭遇坎坷;②杜甫忠厚謙遜,樂道人善,對於前輩、同輩和晚輩的詩作,他褒揚、提攜;③杜甫胸懷寬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即使自己老而多病,他想到的仍是干戈擾攘的苦難時代和黎民百姓。
(4)這里作者內心的憤懣袒露無遺,這些文句的深刻內涵即如果一個民族冷落有才華有抱負的人,如果一個民族不能夠讓才華卓著的人用於當世而僅有千秋萬歲之名,那麼這個民族不免讓人感到悲哀。作者在為杜甫鳴不平時進行了一種文化的反思,這反思發人深省。
3、文章情感:
對杜甫後人無力讓詩人魂歸故里的痛心;又有對詩人留葬汨羅江畔平江,使作者得以親臨杜墓拜祭的欣慰、祟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