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城市街道景觀

城市街道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2-11 07:35:18

❶ 城市街道景觀設計需注意和包含哪些內容

​「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的思想來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思潮,人本主義是中世紀歐洲以義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也成人文主義,主張思想自由和解放。
在城市街道景觀中體現以人為本,主要體現人們的主人翁位,在總體規劃中控制詳細規劃的街道景觀設計。各種服務性設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都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為人群是街道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未來。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考慮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觀念——一個好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要處處為人著想。

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作用
城市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所給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這就為城市個性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的建築形式、色彩、空間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與隱藏在市民心中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鳴,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
由此看來,我們在街道景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同時要向前發展。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整體性原則
城市街道格局的設計要從城市的整體出發,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要為突出城市的個性服務。

可持續性原則
隨城市的發展,環境也隨著惡化,環境的惡化警醒了人們,可持續發展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主題,它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強調滿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一層是關注影響發展的因素。
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街道環境設計中也要遵循這一點,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力求人與自然的高度融合。在街道景觀設計中要注意加強自然景觀要素的調整、運用和恢復。

城市景觀設計分析

城市街道可分為交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業步行和其他步行用道。它們要求都有自己的景觀特性。但他們又有許多共性,既方便性、可識別性、可觀賞性、安全性、適合性。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合分析:

街道形式的考慮
對於交通性街道,我們要以直線大半徑的曲線為主,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築和綠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寬比產生空間感受。這樣為流動的車輛提供刺激的服務。在停車廠附近的牆上整一些壁畫,為街道增添亮色。
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續,在設計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中關村的北區在種植序列處理上就做的很好。如果再步加寬的地方設置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增添了街道的自然情趣,如加拿大的特科果街。

廣告牌、環境雕塑小品和設施設計
廣告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街道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起了重要作用。街道廣告的作用在於宣傳,它需要強調刺激,為此尺寸較大,常常影響城市的形象,因此對於廣告要嚴格審批。但如果街道廣告和雕塑小品結合,既增添了不少樂趣,又節省了空間。街道雕塑小品、功能設施應當擺脫陳舊的觀念,強調形式美觀,功能多樣,設計思想要體現自然,有趣,活潑,輕松。例如大膽的將電話亭、座椅和標示牌藝術化。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
城市街道綠化設計是城市街道設計的核心,良好的綠化構成簡潔、大方、鮮明、自然、開放的景觀。古今中外道路綠化都備受重視。我國早在《漢書》中就記載:「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說明二千多年前我國已有用松樹作行道樹,唐代京都長安用榆、槐等做行道樹。隨著城市建設飛躍發展,城市道路、增多,功能各異,形成了各種綠帶。也有將行道樹、林蔭道與防護林帶共同聯成綠色走廊。街道綠化設計同其它綠地一樣也要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則。
城市街道綠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街道形式的選擇要根據街道環境特色決定的。例如兩側建築景觀比較有特色,要表現建築那麼就選擇比較低矮的植物。街道綠化有其特殊性,其植物配置最為重要。道路綠化的植物配置要體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結合的美學的思想;在立地條件允許的條件下,通過隔離帶的配置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真正達到大、中、小喬木和花灌木的結合,是街道景觀呈現層次化。
城市街道綠化更應注意行道樹的選擇,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地被色塊過於重復的現象。應採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的配置手法相對統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確保城市道路綠化能體現和諧一致的總體風貌,而中下層盡量豐富多彩。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大力推廣本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❷ 有哪些有創意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機構

道路景觀設計最重點的還是看設計理念。可以根據設計方案決定。
弘璟科技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方面很有自己的風格,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了很多獎項.

❸ 武漢市城市街道景觀設計

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漢口近代租界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有一定的沖突,建築密度較高,城市環境有待改善。

漢口近代租界近年來,修建了一些多、高層新建築,總體城市風貌為古典建築與現代建築混合,高層建築與低層、多層建築混合,建築質量不均衡。新建築對漢口近代租界原有城市風貌帶來一些影響。同時,該地區建築密度較高,綠化和城市廣場等開敞空間較少,漢口近代租界城市環境亟待改善。

(2)漢口近代租界現狀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漢口漢口近代租界原有道路以及市政等基礎配套設施由於建設年代較早,設施陳舊,改造困難,由於區片人口、建築密度的增大,相對顯得標准落後。

(3)漢口近代租界的道路交通系統不夠完善

一元舊城形成於上個世紀初頁,道路網也帶有租界時代的歷史印記,密度較大,寬度很窄,主次不分明,沒有明顯的交通軸線,特別是南北向交通組織困難,錯口和多路交叉比較多,隨著城市的發展,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城市大交通、大容量的發展格局。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與兩側的歷史建築相映成趣,構成鮮明的歷史人文圖畫和宜人的城市空間。

舊城的城市功能十分強大,一直存在著各種原因的佔道現象,道路的交通功能難以發揮,局部的交通比較混亂。

由於中山大道未完全形成,勝利街成為主要的穿越交通集散道路,與沿江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未形成理想的布局,同時大量穿越交通進入舊城中心,破壞了生活環境和歷史特色。

南北向缺乏貫穿性道路,目前僅有三陽路承擔了大量的交通量,但車道數較少,並且與非機動車處於同一個斷面上,干擾大。

由於近年來在舊城建成了一些大型建築、商場等,隨著江漢步行街、江灘工程的建成,同時政府的行政功能也集中在該區域,交通壓力不斷增大,停車設施嚴重不足,未來隨著城市車輛數的飛速增長,這種不足有擴大的趨勢。

(4)漢口近代租界現狀人口構成不合理,人口老化和外來化。

漢口漢口近代租界現狀人口為25萬人,在武漢近代歷史上,曾經是傳統高尚區域,集中了大量優秀的古典主義建築,是大批當時中上層人士生活、休閑、居住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有配套設施落後老化,同時,城市周邊地區的發展,吸引了老城區人口外遷,從而,出現了老城區人口「空心化」現象。相對低收入人群、老齡人口及外來人口集中在老城區。

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保護規劃

1.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保護范圍的界定

漢口漢口近代租界位於武漢市江岸區,北至三陽路,與漢口永清片相鄰;南至江漢路,靠近傳統商業區漢正街地區;西至解放大道;東至沿江大道,緊鄰漢口江灘;總面積2.82平方公里(含江灘面積為3.11平方公里)。

2.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定性

通過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社區環境,改善漢口漢口近代租界有關配套設施。進一步發掘漢口漢口近代租界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凸現該地區的地理及環境優勢,從而,將漢口近代租界建設成既具有獨特的近代歷史文化風貌,又適應現代生活的、富有生機活力的城市核心區。

漢口漢口近代租界的保護規劃目的,是要彰顯百年人文底蘊;突現濱江自然景觀;開創舊城現代格局;將漢口近代租界建設成為近代歷史文化風貌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中心城區。

3.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基礎設施建設

(1)道路規劃

①交通政策研究

在一元舊城這一城市的核心進行大拆大遷來進行道路交通設施的改善不僅投入巨大,而且勢必會破壞舊城的歷史面貌,引入大量交通進入該區域而帶來新的交通問題,也不利於舊城的改造和逐步外遷。

因此,該區域的交通對策應該是從總體上控制交通供給,不希望引起過多交通增長,故而原則不再進行大拆大建,而應當著重加強交通管理,整治佔道行為,逐步控制和劃分區域禁止機動三輪車等車輛進入,挖掘現有道路潛力。適當建設穿越性交通通道,近期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走低成本解決交通之路。遠期則主要通過三條軌道交通線路來解決交通問題。

②區域交通

將研究范圍擴大,西起友誼路、東至黃浦路、南臨長江、北達建設大道,約12.3平方公里,主要考慮一元舊城道路與漢口地區主要幹道及聯系三鎮道路的交通聯系,包括遠期與青島路過江隧道和軌道交通的銜接,確定大區域的配套交通項目的建設。

暢通區域交通進出口,修建香港路、黃石路、巡禮門立交及長江二橋上下匝道等工程,增加有效出口數,並可以利用四唯路、麟趾路及打通造紙街、公安街、一元小路組織自行車交通,禁止三陽路沿江大道至解放大道段自行車交通,增加有效車道數。除黃石路立交外,其餘工程均可近期實施。

整合交通流線,打通中山大道三陽路至一元路段及車站路至黎黃陂段,並利用友益街、車站路、復興路、一元路組織單向交通,形成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為主的東西向主要交通通道,避免穿越性交通進入勝利街等道路,合理調節幹道之間的間距。

③內部交通

分析區域內部的出行方式和交通流向、流線,確定區域內部內部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模式,採取綜合措施,合理組織交通,組織單行道系統,取消佔道,拓寬局部道路,逐步在京漢大道以南禁止機動三輪車進入,組織單向交通等管理方式。

其餘道路則盡可能與舊城風貌協調一致,營造舊城初始的生活節奏和空間感覺,保持寧靜的生活環境,使市民擁有更多的自由度,營造原汁原味的舊城生活特色。

④靜態交通設施

舊城區道路狹窄,路邊停車是不可行的,同時用地十分緊張,因此在中山大道一元路以外區域結合綠化廣場等規劃了三處較大規模公共停車場,並零散布置部分小型停車場,另外在區域內結合居住、商業等配建了部分停車場。

但從總體上看,今後該區域的停車問題仍然存在,因此還需制定一系列政策配合,如該區域居民購車必須同時購買停車位,新建商業和娛樂場所必須響應配建足夠停車設施,提高該區域停車位價格,鼓勵經營停車場,嚴格執行交管執法、提供高檔便利的公交系統等措施來解決和減少停車問題。

⑤公共交通

舊城區道路系統不夠完善,交通緊張,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的有效方法,近期主要考慮結合軌道交通一號線合理敷設線路,組織好換乘,遠期則要考慮以軌道交通為,組織不同客流在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間的轉換,規劃好公交線路、公交停車場、公交首末站及公交樞紐站的布置。

⑥步行交通

漢口舊城街道縱橫交錯,是傳統的行政管理、金融貿易中心與交通樞紐,其中許多地區為歷史上的租界,尺度宜人,具有較強烈的人情味和親和力,適宜行人步行、遊憩和休閑。本次規劃應在滿足車行交通的前提下,劃分出步行通道和步行區域,結合人行道、各種公共交通站點組成完整的步行系統。

(2)基礎設施

要改造一元舊城,必須同步配套市政設施,進行增容、改造,但由於該地區道路修建年代久遠,市政管線復雜,存在管道老化,管位不夠,改造困難等問題,同時,該地區的建築由於歷史原因,大多數上下水、供氣條件不好,管道入戶條件不好,並可能影響到房屋結構和外觀。

道路上桿線較多,線路復雜,但由於道路人行道條件不好,路下管線過多,入地有一定困難。

因此以上問題需相關部門做進一步研究,提出合理解決方案。

(3)規劃設計條件

a.限制性條件

軌道交通線路和隧道用地及位置保持不變;主要幹道如:解放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等的道路紅線寬度和線形不變;規劃區內各種市政設施用地范圍和容量原則上不變。

b.指導性條件

次要幹道和支路的線形和寬度可以調整或取消;可按規劃要求組織部分路段的單向交通。

4.漢口近代租界風貌保護街區環境整治(建築修繕、環境整治)

(1)建築修繕

①對保留建築的嚴格與一般控制

嚴格控制對象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標志性建築物,對構成有特徵的、重要的空間界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建築物,在主要的景觀視野范圍之內的建築物,以及保存完好並能表現城市特色的某種建築類型的建築物。對嚴格保護的建築物不能改變其原本的特徵,必須在布局和外觀上保持現有的原來面貌或按照其原來應該有的特點進行修復;對其中的文物保護單位,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對建築進行維護或原樣、同材料修復,修舊如舊。

一般控制的對象包括除嚴格控制之外的保存原狀的傳統建築物和局部已經被改變的傳統建築物以及對形成城市空間的連續性、邏輯性和城市肌理具有重要和比較重要作用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些建築物可以是傳統建築物也可以是現代建築物。對一般控制的保護建築,應該在保留其現存的特徵部分(或要素)的基礎上,以建築原有的特點為依據,進行整治、更新、整修、整飾。

②非保護的傳統建築的修繕

修繕的對象包括除被保護的傳統建築之外的、局部已被改變的、僅保留有傳統建築結構的傳統建築物。對這類建築物一般不予拆除,應根據街區風貌特徵要求,對建築立面和形體上不符合歷史風貌的部分進行強制性整治,從而恢復建築原有風貌或減小其與歷史街區環境的沖突。

③對非保護的現代建築的改造

對象包括建築的形式和風格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或其建築的品質不高的現代建築物。對這類建築可以拆除或局部拆除,對不能或暫時不能拆除的這類建築物,應該做適應周圍環境的改造。

④對非保護的現代建築的保留

對象是除被保護和需要改造以外的現代建築。一般這類建築對破壞城市歷史文化環境影響不大或基本沒有影響。

⑤對非保護建築的更新

對象主要針對功能不符,在景觀上和空間上與其所處的位置不符、不相適應,對周邊環境風貌有較大沖突和視覺障礙的建築物(包括非保護的傳統和現代建築物)。更新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重建,即拆除後根據歷史資料依據歷史原貌重建歷史上該街區中曾經存在的建築,包括遷建到這里的傳統建築.二是新建,即拆除後新建在風貌區與歷史風貌環境較為協調的建築.新建建築物,在不影響重點歷史建築的保護的前提下,不走傳統的「仿古」、「復古」的老路,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鼓勵創新,大膽採取現代設計思路,強調對比,在對比中融合、在對比中統一。三是拆除後不再建,根據功能要求將空地作為公共空間、公共通道或綠化等。

(2)環境整治

①休閑性景觀帶

漢口近代租界內,結合風貌建築及綠化的建設,通過加強洞庭街、勝利街的交通功能,減輕鄱陽街的交通壓力,將鄱陽街建設成為休閑性景觀步行通道。

休閑性景觀帶同時考慮為文化旅遊線路,文化旅遊線路總長度為2000米。

②綠化及開敞性空間

在漢口近代租界范圍內,結合鄱陽街休閑步行通道,規劃要求500米范圍內至少有1個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綠化廣場;200米范圍內至少有1個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小型綠化節點;

在規劃范圍內,規劃有大型綠化廣場6個,保護控制區內規劃有小型綠化節點12個,沿京漢大道控制有30米綠化帶。

③標志性景觀建築

在適當地段考慮體現歷史中心區形象的標志性建築。規劃採用傳統對景的手法,結合歷史風貌建築布局,在道路主要景觀方向規劃有標志性景觀建築。保護控制區內有標志性景觀建築11棟。

④重要景觀線及城市天際線控制

對漢口近代租界的重要縱向交通沿江大道、中山大道、京漢大道、解放大道、勝利街、洞庭街、鄱陽街以及重要橫向交通一元街、大智路、南京路、江漢路等,對它們沿線的景觀進行綜合規劃。沿線通過綠化、建築、城市廣場、街道小品等構成良好街道景觀。

對重要道路沿線的建築高度進行控制,構成完善的城市天際線。總體上,規劃建築更新區范圍內,建築高度最高;規劃保護協調區范圍內,建築高度次高;規劃保護控制區范圍內,建築高度最低;同時,沿江大道風貌保護建築大多為公共建築,建築高度較控制區其它范圍建築略高。

⑤城市設計要求

a.在充分保護舊城風貌的同時,注重該地區的現有特色與創造現代生活相協調,與城市整體、相鄰地區及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相協調。

b.提高該地區城市街道景觀的可讀性、宜人性及生動感,對不同性質的道路應具有相應設計手段;特別是沿江大道沿線景觀與漢口沿江地區舊租界歷史風貌的協調和統一。

c.挖掘歷史傳統空間價值,充分考慮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的視線直觀感受和空間尺度,努力營造舒適宜人的室內外整體空間環境。

d.通過對沿江濱水區的改造,在豐富該地區的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努力塑造沿江地區獨具魅力的濱江濱水景觀特色;並盡可能滿足各建築沿江視線景觀需求。

e.保障該地區在分期實施的過程中,各階段的城市設計均具有相對獨立完整性。

⑥環境保護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注重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與歷史文化環境和諧,保障該地區的環境質量,協調好與城市整體的環境關系,加強環境綠化,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日照、通風等自然條件,避免廢氣、噪音、光反射等環境污染。

(3)啟動區保護規劃

漢口近代租界是一項具有長期積累性的建設,為了穩步實現舊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首期選擇六片歷史保護建築較為集中,環境條件較好的區片作為啟動建設項目庫,樹立歷史文化保護區修復改造建設的典範區,並為舊城保護工作的逐步實施提供成熟的運作模式。

啟動區確定的原則:

現狀歷史風貌保護良好,有比較集中的具有特色的歷史風貌建築;

周邊道路、市政等基礎配套設施較好;

初步拆遷較少、投資相對較低;

相對集中在鄱陽街休閑步行通道一線,有利於較快改善城市局部整體環境;

分別布置在英、法、俄、德等不同風貌區,各具特色。

結合漢口近代租界規劃而擬定的先期開發項目,先期啟動建設項目庫初步擬定為:上海村片區、洞庭村片區、珞珈山片區、同興里片區、海壽里片區、坤厚里片區。

①上海村片區

包括上海村、江漢村、六也村,位於江漢路片保護重點地段,屬二級優秀保護里份,總用地3.16公頃。依託江漢路強大的商業輻射功能,通過修繕建築外立面,改善內部結構以適宜現代休閑生活,建設成為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匯的經典文化休閑娛樂區,江漢路上的夜明珠。

②咸安坊、洞庭村片區

位於青島片保護重點地段,屬一級優秀保護里份,總用地7.30公頃。通過修繕建築外立面,完善其內部結構以適宜現代生活方式,增添現代園林景觀要素,復原其為環境典雅的新里坊住區。

③珞珈山片區

位於八七會址歷史保護重點地段,總用地3.38公頃。該片區匯集大量的優秀近代建築,具有優良的歷史人文景觀基質,結合江灘濱江自然景觀區的建設,開發珞珈山文化休閑娛樂區具有天然的地理及人文優勢,成為舊城引人入勝的文化娛樂景區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④同興里片區

比鄰珞珈山片區,總用地3.58公頃。為二級優秀保護里份,結合周邊優良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修繕建築外立面,完善其內部結構以適宜現代生活方式,增添現代園林景觀要素,還原其為高尚典雅的新里坊住區。

⑤海壽里片區

核心保護區總用地2.33公頃,沿街界面建築風格優雅細致,配合已形成的海壽街商業氛圍,可開發為名店名品區,其中肖耀南公館建議改建成小型博物館,增添地區的文化氣質,成為商業與文化有機融合的典範。

⑥坤厚里片區

核心保護區總用地1.26公頃,沿街分布著5棟風格雅緻的花園洋房,依託其周邊多分布有市屬行政辦公機構等區位優勢,通過建築功能置換,區內環境的再創造,建成典雅怡人的小型商務辦公區。

❹ 城市街道園林景觀植物設計有幾個基本原則

一、功能性原則
1、分割空間——城市道路綠地植物景觀設計可對道路的空間進行有序、生動而虛實結合的分割,相對於硬質景觀(街道護欄、路障等)對空間的機械分割,植物景觀是一種有生命的分割體,隨著四時景色的變化使道路呈現不同的空間感。
2、組織交通——彎道外側樹木整齊連續的栽植,可以預告道路走向變化,引導駕駛員行車視線變化,保證交通安全。
3、防護功能——道路綠地植物景觀對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運輸有積極的保護作用,特別是車流量比較集中的城市幹道、立交橋路口等地區,布置植物景觀既能改善道路周邊環境,也有利於保證行車安全。
4、屏蔽功能道路綠地植物景觀可形成隔離帶遮蔽道路周邊地區居民生活。
二、生態性原則
隨著城市機動車輛的增加,交通污染日益嚴重,已成為城市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城市道路綠地系統是人造的「綠廊」,可以有效的減少這些污染,調節城市氣候,最大限度的發揮道路綠地的生態功能和對環境的保護作用。
三、地域性原則
在進行城市道路綠地植物景觀營造時,應考慮民族性與地域性的不同,突出城市地方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盲目照搬、模仿,應多選用地方植物材料,形成獨具特色、帶有標志性的景觀效果。
四、植物配置原則
植物配置就是道路綠地的種植設計,它與道路的功能、類型及周圍的環境條件密切相關,需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配置各種植物,使其發揮出植物最佳的生態功能與景觀效果。
1、在植物的選擇上要適地適樹,,創造地方道路特點。
2、在植物的應用上要形式多樣,喬灌草結合,常綠與落葉結合,速生與慢生結合,要營造多層次、長久性的景觀效果,而不能只圖短期的效益。
3、在植物的搭配上,要以完善道路綠地的實用功能為基礎,大膽創新,樹種要豐富多彩。
4、在種植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綠地植物與各項公共設施之間的關系,准確把握好各種管線的分布、鋪設的深度。另外,還要分析其他景觀小品,然後選擇合適的植物材料與之配置,以達到整體景觀的和諧。

❺ 城市街道擺放的動物造型景觀叫什麼

道路景觀環境設計是指從美學觀點出發,充分考慮路域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讓駕乘人員感覺安全、舒適、和諧所進行的景觀設計。道路景觀設計使工程防護得以美化,使收費、加油、服務站點風格鮮明、以綠化為主要措施美化環境

❻ 什麼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

這個有道路本身景觀,主要是沿路綠化設計。廣泛的還有沿路城市景觀

❼ 城市道路的植物景觀主要有哪些表現形式

城市道路綠化植物的選擇,主要考慮藝術效果和功能效果。
1.喬木的選擇。喬木在街道綠化中,主要作為行道樹,作用主要是夏季為行人遮蔭、美化街景,因此選擇品種時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著手:
(1)株形整齊,觀賞價值較高(或花型、葉型、果實奇特,或花色鮮艷,或花期長),最好葉秋季變色,冬季可觀樹形、賞枝幹;
(2)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便於管理,管理費用低,花、果、枝葉無不良氣味;
(3)樹木發芽早、落葉晚,適合本地區正常生長,晚秋落葉期在短時間內樹葉即能落光,便於集中清掃;(4)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角度與地面不小於30度,葉片緊密,有濃蔭;(5)繁殖容易,移植後易於成活和恢復生長,適宜大樹移植;(6)有一定耐污染、抗煙塵的能力;(7)樹木壽命較長,生長速度不太緩慢。目前應用較多的有雪松、國槐、合歡、欒樹、垂柳、饅頭柳、杜仲、白蠟等。
2.灌木的選擇。灌木多應用於分車帶或人行道綠帶(車行道的邊緣與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帶),可遮擋視線、減弱雜訊等,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枝葉豐滿、株形完美,花期長,花多而顯露,防止過多萌孽枝過長妨礙交通;
(2)植株無刺或少刺,葉色有變,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內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樹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於管理,能耐灰塵和路面輻射。應用較多的有大葉黃楊、紫葉小櫱、月季、紫蔽、丁香、紫荊、連翹等。
3.地被植物的選擇。目前,大多數城市主要選擇冷季型草坪作為地被植物,根據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草坪草種是至關重要的;另外多種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應用,如棣棠等。
4.草本花卉的選擇。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為主,與喬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點部位點綴,不宜多用。

道路綠化中行道樹種植設計形式
(1)樹帶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留出一條不加鋪裝的種植帶,一般寬不小於1.5米,植一行大喬木和樹籬,如寬度適宜,則可分別植兩行或多行喬木與樹籬;樹下鋪設草皮,留出鋪裝過道,以便人流或汽車停站。
(2)樹池式。在交通量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設計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空地,種植花草樹木,形成池式綠地。正方形以邊長1.5米較合適,長方形長、寬分別以2米、1.5米為宜,圓形樹池以直徑不小於1.5米為好;行道樹的栽植點位於幾何形的中心,池邊緣高出人行道8厘米--10厘米,避免行人踐踏,如果樹池略低於路面,應加與路面同高的池牆,這樣可增加人行道的寬度,又避免踐踏,同時還可使雨水滲入池內;池牆可用鑄鐵或鋼筋混凝土做成,設計時應當簡單大方。
行道樹種植時,應充分考慮株距與定干高度。一般株行距要根據樹冠大小決定,有4米、5米、6米、8米不等,若種植干徑為5厘米以上的樹苗,株距應定為6米--8米為宜;從車行道邊緣至建築紅線之間的綠化地段,統稱為人行道綠化帶,為了保證車輛在車行道上行駛時,車中人能夠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築,在人行道綠化帶上種植樹木,必須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來說,株距不應小於樹冠的2倍。

城市幹道的植物配置
城市幹道具有實現交通、組織街景、改善小氣候的三大功能,並以豐富的景觀效果、多樣的綠地形式和多變的季相色彩影響著城市景觀空間和景觀視線。城市幹道分為一般城市幹道、景觀遊憩型幹道、防護型幹道、高速公路、高架道路等類型。各種類型城市幹道的綠化設計都應該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根據美學特徵和人的行為遊憩學原理來進行植物配置,體現各自的特色。植物配置應視地點的不同而有各自的特點。
(1)景觀遊憩型幹道的植物配置
景觀遊憩型幹道的植物配置應兼顧其觀賞和遊憩功能,從人的需求出發,兼顧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統性來設計可供游與游賞的道路。有「城市林蔭道」之稱的肇嘉浜路中間有寬21米的綠化帶,種植了大量的香樟、水杉、女貞等高大的喬木,林下配置了各種灌木和花草,同時綠地內設置了遊憩步道,其間點綴各種雕塑和園林小品,發揮其觀賞和休閑功能。
(2)防護型幹道的植物配置
道路與街道兩側的高層建築形成了城市大氣下墊面內的狹長低谷,不利於汽車尾氣的排放,直接危害兩側的行人和建築內的居民,對人的危害相當嚴重。基於隔離防護主導功能的道路綠化主要發揮其隔離有害有毒氣體、噪音的功能,兼顧觀賞功能。綠化設計選擇具有耐污染、抗污染、滯塵、吸收噪音的植物,如雪松、圓柏、桂花、珊瑚樹、夾竹桃等,採用由喬木群落向小喬木群落、灌木群落、草坪過渡的形式,形成立體層次感,起到良好的防護作用和景觀效果。
(3)高速公路的植物配置
良好的高速公路植物配置可以減輕駕駛員的疲勞,豐富的植物景觀也為旅客帶來了輕松愉快的旅途。高速公路的綠化由中央隔離帶綠化、邊坡綠化和互通綠化組成。中央隔離帶內一般不成行種植喬木,避免投影到車道上的樹影干擾司機的視線,樹冠太大的樹種也不宜選用。隔離帶內可種植修剪整齊、具有豐富視覺韻律感的大色塊模紋綠帶,綠帶中選擇的植物品種不宜過多,色彩搭配不宜過艷,重復頻率不宜太高,節奏感也不宜太強烈,一般可以根據分隔帶寬度每隔30~70米距離重復一段,色塊灌木品種選用3~6種,中間可以間植多種形態的開花或常綠植物使景觀富於變化。
邊坡綠化的主要目的是固土護坡、防止沖刷,其植物配置應盡量不破壞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選擇根系發達、易於成活、便於管理、兼顧景觀效果的樹種。
互通綠化位於高速公路的交叉口,最容易成為人們視覺上的焦點,其綠化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型的模紋圖案,花灌木根據不同的線條造型種植,形成大氣簡潔的植物景觀。另一種是苗圃景觀模式,人工植物群落按喬、灌、草的種植形式種植,密度相對較高,在發揮其生態和景觀功能的同時,還兼顧了經濟功能,為城市綠化發展所需的苗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園林綠地內道路的植物配置
園林道路是全園的骨架,具有發揮組織游覽路線、連接景觀區等重要功能。道路植物配置無論從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還是搭配形式(包括色彩、層次高低、大小面積比例等)都要比城市道路配置更加豐富多樣,更加自由生動。
園林道路分為主路、次路和小路。主路綠化常常代表綠地的形象和風格,植物配置應該引人入勝,形成與其定位一致的氣勢和氛圍。如在入口的主路上定距種植較大規格的高大喬木如懸鈴木、香樟、杜英、櫸樹等,其下種植杜鵑、紅花木、龍柏等灌木,節奏明快富有韻律,形成壯美的主路景觀。次路是園中各區內的主要道路,一般寬2~3米;小路則是供遊人在寧靜的休息區中漫步,一般寬僅1~1.5米。綠地的次幹道常常蜿蜒曲折,植物配置也應以自然式為宜。沿路在視覺上應有疏有密,有高有低,有遮有敞。形式上有草坪、花叢、灌叢、樹叢、孤植樹等,遊人沿路散步可經過大草坪,也可在林下小憩或穿行在花叢中賞花。竹徑通幽是中國傳統園林中經常應用的造景手法,竹生長迅速,適應性強,常綠,清秀挺拔,具有文化內涵,至今仍可在現代綠地見到。

城市道路綠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綠化的布置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斷面布置形式是規劃設計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綠化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一板二帶式。這是道路綠化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即在車行道兩側人行道分隔線上種植行道樹。此法操作簡單、用地經濟、管理方便。但當車行道過寬時行道樹的遮蔭效果較差,不利於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混合行駛時的交通管理。
(2)二板三帶式。在分隔單向行駛的兩條車行道中間綠化,並在道路兩側布置行道樹。這種形式適於寬闊道路,綠帶數量較大、生態效益較顯著,多用於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綠化。
(3)三板四帶式。利用兩條分隔帶把車行道分成三塊,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非機動車道,連同車道兩側的行道樹共為四條綠帶。此法雖然佔地面積較大,但其綠化量大,夏季蔽蔭效果好,組織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決了各種車輛混合互相干擾的矛盾。
(4)四板五帶式。利用三條分隔帶將車道分為四條而規劃為五條綠化帶,以便各種車輛上行、下行互不幹擾,利於限定車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積不宜布置五帶,則可用欄桿分隔,以節約用地。
(5)其它形式。按道路所處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特點,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帶,如山坡、水道的綠化設計。
道路綠化作為城市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道路綠化也直接關繫到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是應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問題,相信只要我們能在這個問題上多努力,我國的城市道路建設將出現新的面貌,城市景觀得以發展,城市內涵也會得到提升。

❽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定義(詳細一點的)

從美學觀點出發,在滿足交通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道路空間的美觀、路用者的舒適性,以及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性,讓使用者感覺安全、舒適、和諧所進行的設計。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