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景色
1. 青玉案元夕 元夕夜的景色描寫有什麼用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綵,盛況空前.
2. 元宵節的晚上你看到過什麼樣的景色想一想再把它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吧
過元宵節的晚上你看到過什麼樣的景色,想一想再把它寫下來,元宵節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大部分有關燈的習俗。
3. 元宵節燈會煙花景的描寫
昨天是元宵節,可熱鬧了!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傍晚七點多,我剛剛吃完飯,天空中響起了炸雷一般的響聲,嘭!嘭!嘭!每一家接二連三的放起了煙火!我趕忙停下手中的筷子,沖出飯廳和爸爸、弟弟跑到樓上觀賞起煙火來!因為我家在這一帶是屬比較高的樓房!我站在樓頂上一切景物盡收眼底!煙火升起來了!有的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有的像螢火蟲般滿天飛舞,有的像一座雪山炸開了一般!最好看的要數「大禮花」,朵朵猶如火山爆發,嫣紅、翠綠、金黃,「一座山」連「一座山」爆發出來!如流星般四散,襯著漆黑的夜幕,艷麗奪目!把漆黑的夜晚照成了明亮的白天!我們看後無一人不發出贊嘆聲!最使人耐人尋味的要屬「導彈」了,先是一束白色的煙火串上天空,而後便在空中爆炸,最後銷聲匿跡……
看完了別人的煙火,我和弟弟也把自己的煙火拿出來放了!我拿出了「沖天炮」,點燃後,像流星般射了出去,後面還拖著長長的「尾巴」!五彩繽紛!弟弟拿出了「聖誕樹」,發出了強烈的火花!顏色各種個樣!像噴泉一樣,時高時矮,時亮時暗!火花從「天」而降,像無數條珍珠掛在天空!落下時像天上的銀河一樣!閃閃發光!還放了「雨花」就像仙女散花一樣,從空中落下來,時而「花」心中還綻開「小花」,如花蕊一般。還有的像「UFO」一樣閃過去,速度快的眼睛跟不上,有的像陀螺一般「瘋狂旋轉」……在夜幕中,家家戶戶的煙火就好象在比「美」,一家比一家壯觀,一家比一家希奇……
終於放完了煙花,四周也靜下來了,看到這美麗的煙花,讓我想起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晚會已經結束了,但那歡聲笑語,久久繚繞在我們窗前……
除夕夜,我們小區的家家戶戶都吃來放煙火,天空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另人眼花繚亂,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我們一家人圍著電視機看「春晚」,窗外電閃雷鳴,聲聲不絕於耳,我再也按捺不住了,於是我大聲嚷嚷:「去放焰火吧!」說罷,我就去陽台捧出我心愛的焰火,迫不及待地破門而出。
我從琳琅滿目的焰火中挑出「大禮花」,點上火,只聽「啪」的一聲,「大禮花」飛上了天,天空中頓時像天女散花一樣,千萬朵彩花落了下來,我們頓時像置身於花的海洋一樣,好美呀!禮花還沒從天幕中隱去,我便拿出了「沖天炮」,我點好火後急忙躲到一邊,只聽「咻——」的一聲,「沖天炮」飛上了天,在空中形成一道壯觀的彩虹,若隱若現,又飛了一炮,這下卻形成了八個美麗的夜明珠,在天空上疑熠熠生輝,彷彿要照亮人間,把幸福與安康送給我們。接下來,舅舅拿出了鞭炮,吊在樹上,點好了火。「噼里啪啦……」我捂住耳朵,這鞭炮的每一聲都寄託著我們對新年的希望,當鞭炮響起的那一剎那,我們就已奏響了新一年新的樂章。媽媽在一旁終於忍不住了,點燃了「新年禮炮」,頓時,天空中出現了佛手似的金色條紋,耀眼的金色普照大地,我看呆了,此刻,這金色已不再單調,而是那麼的光彩奪目,這「佛手」和空中其它五光十色的焰火形成了最奪目的風景,我的視線無法從它們身上轉移……
我的回答你還滿意嗎?望採納,謝謝?
4. 唐詩正月十五 夜和唐詩正月十五日夜月,這兩首詩所描繪的元宵夜的景象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是描寫正月十五夜的盛況。不同點:《正月十五夜》這首詩面對不可永存的中秋美景,抒發了人生難料、前景未卜的感嘆。《正月十五日夜月》這首詩抒發了被貶後面對與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產生的愁悶之情。
《正月十五夜》是唐朝蘇味道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寫的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盛況的古詩。洛陽城皇城城門端門的布燈習俗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期,至唐代已盛極一時。
這首景色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後人推崇的佳作。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遊之樂,突出歌伎艷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艷,用詞准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原文:《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日夜月》這首詩是描寫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前後三天,夜間照例不戒嚴,看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喧闐,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匯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采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
原文:《正月十五日夜月》
歲熟人心樂,朝游復夜遊。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無妨思帝里,不合厭杭州。
5. 二月中下旬(元宵節前後幾天),下雨的武漢景色好嗎元宵節晚上有燈會嗎
下過雨以後,我覺得空氣清新,城市像是被洗過一樣,景色應該都還不錯的,元宵節燈會一般是大型的社區舉辦的,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可以去查詢一下。希望可以幫到你。
6. 青玉案元夕 元夕夜的景色描寫有什麼用
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
花千樹, 星如雨,內玉壺轉,魚容龍舞。滿城張燈結綵,盛況空前。接著即寫遊人車馬徹夜遊賞的歡 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 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於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餘味不盡。
7. 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及一些民間活動中有燃放煙花、爆竹的習俗.近年來,燃放孔明燈成了一道新的風景.(1
(1)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KNO3+S+3C═N2↑+3CO2↑+X,反應物中K、N、O、C、S原子專個數分別為2、2、6、3、1,反應後的生成屬物中K、N、O、C、S原子個數分別為0、2、6、3、0,根據反應前後原子種類、數目不變,則每個X分子由2個鉀原子、1個硫原子構成,則物質X的化學式為K2S.
(2)孔明燈燃燒時外焰溫度高達300多度,當燃燒時飄落到加油站、森林、居民區等地,能使可燃物溫度升高達到著火點而燃燒,易引發火災.
(3)預防森林著火,開辟隔離帶,是利用了隔離可燃物的滅火原理.
故答案為;(1)K2S;(2)B;(3)隔離可燃物.
8. 作文: 《最美的風景》最好是講一家人的事情
最美的風景
2月9日元宵節,也是我盼望已久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我可以吃元宵,放爆竹,看煙花。「吃元宵啦!」媽媽手裡端著熱氣騰騰的元宵,嘴裡高興地叫著:「元宵象徵著一家人團團圓圓,生活像元宵一樣蜜甜。」我嚼著綿綿的、沙沙的黑芝麻元宵,真是美在碗里,甜在心裡。
吃過元宵,我們一家人便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公園看煙花。公園的人真多呀,像潮水一樣從四面八方涌來,各個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我們隨著人流來到公園空地,這里是看煙花的好地方,只聽見「嗖」的一聲,一朵禮花在空中驟然開放,天空中火樹銀花,從花芯中綻放出無數個色彩斑斕的花瓣,頓時把美麗的夜空裝飾得更加絢麗多彩。人們不約而同的發出贊嘆聲;緊接著一朵朵色彩各異的禮花在空中競先綻放,爭奇斗艷;又聽見「砰」的一聲,一個小圓點爆裂了,迸出無數個小圓點,接著無數個小圓點消失了,又出現,好像在眨眼睛。接著,它們從空中飄落下來,消失在深邃的夜空中,人們陶醉在了這五彩繽紛的世界裡。
看完煙花,我們隨著人流開始觀花燈。小街上的燈真多,使我目不暇接,有十二生宵燈、如來佛燈、觀音燈、米老鼠燈、臉譜燈、神六飛天燈、奧運福娃燈……加上霓虹燈,把整個公園裝扮得更加美麗。2009年是牛年,也是也開了奧運會,所以花燈的主角是福娃和十二生肖中的牛,一個個金牛顯得神采奕奕,它那股勁真讓人好笑,它們好像在說:我老牛今天也該揚眉吐氣了!彩燈綻放著絢爛的色彩,好像也在共慶元宵。
嗯,元宵之夜,是最美的風景!
9. 【歡慶元宵燈謎集】『日出之景』【字一】
應該是「京」字,日出之景就是說景的日沒有了,所以應該是京。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紛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燈謎是寫在彩燈上面的謎語,謎語來源於中國民間口謎,後經文人加工成為謎,它在中國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隱語」或「瘦辭」。秦漢時則成為一種書面創作。三國時期,猜謎盛行。在宋代出現了燈謎。人們將謎條系於五彩花燈上,供人猜射。明清時代,猜燈謎在中國民間十分流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0. 京都元夕這首詩描寫了什麼,的景色
京都元夕描寫了(遊人在元宵節遊玩)的景象。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