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禪景觀典故

禪景觀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2-12 13:41:11

Ⅰ 蘇軾論禪講的什麼典故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內禪師看到蘇容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

蘇東坡一向好禪,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看到蘇東坡與他論禪,於是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麼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麼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寺,做為紀念。」蘇東坡一向自命不凡,以為准勝無疑,便答應了。佛印禪師就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裡呢?」

蘇東坡為之語塞。

蘇東坡的玉帶因此輸給佛印禪師,至今仍留存於金山寺。

Ⅱ 泰山封禪的典故

泰山封禪編輯本段 「泰」「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所以,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大汶口出土的日火山形象,十分形象的表現了當時的古人心理,由於先人活動范圍和泰山在這個區域的第一高度,是泰山出現祭天崇拜,泰山的這種功能使泰山得以神話。以後的封建統治者都認為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要借泰山的名氣了,久而久之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追求的大事之一。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

Ⅲ 百丈禪師的軼事典故

在《無門關》中,還記載了這么一個與懷海相關的「野狐禪」典故。懷海每次在堂上說法的時候,常常有一個老人跟隨大眾一起聽講。有一天說法完畢後,老人卻留下來沒有離開。懷海便問他:「你是什麼人,想做什麼?」
老人回答說:「實不相瞞,我不是人。在以前迦葉佛時代,本在此山修行,因為有人問我: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我說:不落因果。為此一語,便做了500年的野狐精,沒法解脫,請和尚慈悲為我開示,讓我解脫狐狸身之苦。」
懷海說:「你把學人問你的問題,現在重新再問我一次吧。」
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
懷海當即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當即大悟,便向懷海禮拜叩謝說:今承蒙和尚開示,令我超脫狐身。我就住在後山岩下,祈請和尚慈悲,以出家眾的禮儀為我埋葬。
第二天,懷海帶領寺中僧眾,在後山石岩下,找到了一頭死狐,於是便將其火葬。 懷海的生卒年有兩種說法,一是唐陳翊在《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中所說,生於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卒於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壽六十六歲。傳統上普遍接受的另一說法則是來自宋《高僧傳》,他生於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卒於元和九年(公元 814年),壽九十五歲。因為陳翊為懷海同時代的人,因此應以陳翊說為正。

Ⅳ 佛祖拈花一笑是什麼典故,有什麼禪機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拈花一笑:佛教語,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拈花一笑」是禪宗的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台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麼。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佛經記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一笑」。
緊接著,釋迦牟尼講話了:「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
相關偈語:
拈花/元覺詩
懶度庸人意,且拂明鏡台。
我自拈花笑,清風徐徐來。

Ⅳ 佛教禪宗典故查出處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見《金剛上師諾那呼圖克圖法語開示錄》,並見《七系付法回傳》,二者互有詳略):答
釋迦和他的弟子曾在印度沙珂那(Sahara)地方,受國王因陀羅菩提(Indra-Bohddi)的供養。國王修密法中的「事業手印」已有相當成就,但仍未解脫。有一天,釋迦在他的耳邊,只輕輕地說一句曰:「你就是佛!」這國王便頓然開悟了。弟子們埋怨釋迦不肯把成佛的法門公開傳授,釋迦便對他們解釋:「那國王是密宗的根基,你們是顯教的根基。」

Ⅵ 「封禪(shàn)永理」這是一個怎樣的典故

指劉備的四個兒子: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又指劉備的野心。

Ⅶ 求一些禪宗的典故和故事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聊內到高興時,蘇東坡問容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妹妹說:「哥哥!你輸了。
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蘇東坡聽後面紅耳赤。

Ⅷ 野狐禪的相關典故

一、
說起野狐禪,還有一則比較經典的公案。惠能的一個弟子南陽慧忠是當時的國師,後來有個有神通的「大耳三藏」到京城來,被傳得很神異,慧忠便被請去試試這大耳三藏的真偽。他問大耳三藏:「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說:「你是一國國師,為什麼在天津橋上看猴戲?」慧忠說:「對。」然後入定了一回,問:「現在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說:「現在在江邊看賽舟。」慧忠說:「是。」然後深入禪定,又問:「我的心在哪裡?」大耳三藏回答不上來。慧忠說:「你這野狐精!」便讓人把他驅逐出長安了。據說此時慧忠的心在三摩地,就是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之處,野狐的道行到不了那裡。這個故事不知道是怎樣傳下來的,但足夠進入玄幻小說的情節了。
站在禪或正統佛教的立場,雖不否定神通的功能或事實,但不運用神通來魅惑人心,膨脹自己的信眾或勢力。神通有真也有假,但不論真假,都不能違背因果的原則,否則即使一時之間能得到便利,但卻可能因此而失去更多。
二、
一休禪師的故事。在一次旅途中,一休求宿於一農家。這時附近傳來一陣悲泣聲,詢問其由,得知因為那家主人亡故。禪師很同情,於是特意布施。家人一邊哭泣致謝,一邊傾訴自己的煩惱:「我家很窮,只有一點點田地,養不活七口人。因此,明知不好,丈夫還是去捕魚狩獵,這才得以填飽肚子。丈夫得病後很為此事煩惱,認為是犯了殺生之罪所以才得了這個病。他非常煩惱死後是否能進入極樂世界。」
禪師開導說,只要懺悔了自己的罪業就行了,肯定能進入極樂世界。可是那家人還是不能首肯。於是禪師說「如果你們實在擔心殺生罪孽,那我就給你畫一個極樂世界的保證書吧」。於是在一張紙上寫上幾筆,認真折好放在逝者胸前,「這樣肯定就能進入極樂世界了」,說完就離開了。
因為一休禪師是當時有名的大德,所以那家人以為他一定寫了什麼難得的話,結果偷偷一看發現是一首狂歌。「造孽如有須彌般。閻王如何記得過。」譯成白話即:若殺生罪孽有如須彌山那麼多,以至不能去極樂世界,閻王肯定也有漏記的時候,所以放心吧。「
我們既然活著,就一定因何種「因緣」而造「業」,因此要受「果」。太受制於「業」就不能活下去。想開了,坦然地面對「業」,承認它就是自己的責任。
農夫的苦惱是「不落因果」,一休禪師說「閻王也有漏記的時候,放心吧」,是「不昧因果」。

Ⅸ 有哪些關於佛的禪語典故

經典禪語故事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 3、輸與贏 一位武士手裡握著一條魚來到一休禪師的房間。 他說道:「我們打個賭,禪師說我手中的這條魚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說是死的,武士肯定會松開手;而如果他說是活的,那武士一定會暗中使勁把魚捏死。 於是,一休說:「是死的。」 武士馬上把手鬆開,笑道:「哈哈,禪師你輸了,你看這魚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說道:「是的,我輸了。」 一休輸了,但是他卻贏得了一條實實在在的魚。 4、你且看他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 5、悟性如光 讀佛經。 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6、送一輪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時,正碰 上個小偷光顧,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遇見了禪師,正感到驚慌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7、一滴水 佛祖釋迦牟尼考問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 弟子們都回答不出。 釋迦牟尼說:「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8、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很難看。 小和尚看不過去,對師傅說:「師傅,快撒點種子吧!」 師傅曰:「不著急,隨時。」 種子到手了,師傅對小和尚說:「去種吧。」不料,一陣風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著急地對師傅說:「師傅,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 師傅說:「沒關系,吹走的凈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 剛撒完種子,這時飛來幾只小鳥,在土裡一陣刨食。小和尚急著對小鳥連轟帶趕,然後向師傅報告說: 「糟了,種子都被鳥吃了。」 師傅說:「急什麼,種子多著呢,吃不完,隨遇。」 半夜,一陣狂風暴雨。小和尚來到師傅房間帶著哭腔對師傅說:「這下全完了,種子都被雨水沖走了。」 師傅答:「沖就沖吧,沖到哪兒都是發芽,隨緣。」 幾天過去了,昔日光禿禿的地上長出了許多新綠,連沒有播種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頭。小和尚高興地說:「師傅,快來看吶,都長出來了。」 師傅卻依然平靜如昔地說:「應該是這樣吧,隨喜。」 9、禪者的祝福 唐朝的龍潭禪師,他少年未出家時很貧窮,靠賣餅為生,無處棲身,所以道悟禪師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給他住。 為了表示謝意,他每天送十個餅給道悟禪師,而道悟總是回贈一個給龍潭,並祝福他說:「這是給你的,祝你子孫繁昌!」 他實在不解,有一天他問何故,道悟卻說:「你送來的,我送給你有什麼不對?」 龍潭聽後從此開悟出家,後來成為一代宗師。 取之於人要回報於人,得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要我好你也好,我贏你也贏。這偉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0、天堂與地獄 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禪師問道。 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 白隱反問:「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 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 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和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11、惹塵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慧能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2、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廟找禪師問道。 禪師問:「你到這兒來是干什麼的?」 那人說:「我是來修佛的。」 禪師答:「佛沒壞,不用修,先修自己。」 13、心境 有一天,蘇東坡到佛印禪師處與佛印禪師聊天,兩人均盤腿而坐。 聊到高興時,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笑著對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禪師笑笑,沒有說什麼。 蘇東坡以為他勝利了,回家後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蘇小妹談起了這件事。 他妹妹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是佛一樣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態像一堆牛屎一樣,看禪師當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蘇東坡聽後頓時面紅耳赤。 14、禮物 一位禪師在旅途中,碰到一個不喜歡他的人。連續好幾天,那人用盡各種方法污衊他。 最後,禪師轉身問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禮物,但你拒絕接受,那麼這份禮物屬於誰呢?」 那人回答:「屬於原本送禮的那個人。」 禪師笑著說:「沒錯。若我不接受你的謾罵,那你就是在罵自己。」

Ⅹ 題破山寺後禪院有沒有典故

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皆寂,惟聞鍾磬音。

【詩文解釋】

清晨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裡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沉寂,只聽到那悠悠鍾磬的回聲。
【詞語解釋】
禪房:僧侶的住房。
萬籟:各種聲響。
【詩文賞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鍾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常建:
(生卒年不詳),長安人。開元十五年(七二七)進士,與王昌齡同榜。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歷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詩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於運用凝練簡潔的筆觸,表達出清寂幽邃的意境。這類詩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懷。其實他對現實並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責,這在占相當比重的邊塞詩中尤為明顯。有《常建集》。
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表現了人生無常、追求隱逸的消極思想。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