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景觀塗鴉

景觀塗鴉

發布時間: 2020-12-12 18:41:39

1. 為什麼柏林牆遺址要塗鴉成畫廊

柏林牆建於1961年8月12日,倒塌於1989年11月9日,全長176.8公里。在它存在的近四十年中,這座被當時東德政府稱為「反法西斯保護牆」的柏林牆將柏林分成了東西兩部分;目前柏林牆大部分已經被推到,只有一處紀念性的公園給遊客展示原汁原味的柏林牆的結構和那段歷史。柏林牆遺址紀念公園,保留了一段帶有隔離帶和崗亭的柏林牆,可以讓參觀者實地觸摸到歷史實物。曾經的一片無人區和死亡之地,如今地面上鋪了草坪,水泥的柏林牆和生了銹的金屬架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之下呈現出一片祥和肅穆的氣氛;公園內有德英雙語的文字說明和一些珍貴的歷史照片,展區分為「牆和死亡地帶」、「城市建設」、柏林牆的建造」和「柏林牆周邊的日常生活」四個部分。牆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們用他們的靈感與創意塗抹著個關於這堵牆的故事,柏林牆不只是一處景觀,也時刻警示著人們自由和民主的意義。

2. 什麼叫「塗鴉」或「塗鴉文化」

「塗鴉」一詞,原是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雲添丁》:
盧仝有個兒子叫添丁,喜歡亂塗亂寫,常把盧仝的書冊弄得又臟又亂。盧仝因此寫了一首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兒子的頑皮和自己的無奈描寫得唯妙唯肖。
後來,人們便從盧仝的詩句里得出「塗鴉」一詞,流傳至今。
國內塗鴉網站最喜歡的是塗鴉家園
http://www.tooya.net
Graffiti: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文的 「Graphein」。

最為認同的說法是graffiti起源於1966年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開始時, graffiti沒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寫tag等, 而這些graffiti writers(塗鴉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綽號還有自家門牌號之類,直到後期1971- 1974, 越來越多的writers開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鑽研. 80年代, writers在車上, 火車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牆不再是唯一介質了。一直發展到現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徑。讓人們認識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個和美國本土連在一起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佔領。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貧民公寓里,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一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內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常可以看見一群群光著膀子的黑人小夥子在打籃球,許多人脖子上都帶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的一種時尚。當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販毒、老鴇等違法的行當。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頭小混混盯上。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一時間布朗克斯涌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什麼「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在他們天真的想像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一夥人團結起來和對手打架,並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恆的友誼。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一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牆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記錄。可隨著紙張的出現,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志。尤其是當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後人恐怕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於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後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牆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Graffiti)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裡偷來的。他們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牆上出現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一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群極富表達慾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願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裡,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塗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一個簡單的單詞,加一個數字後綴。第一個被報紙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牆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一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一趟車,居然還是一樣的圖案!於是,他們記住了一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塗鴉畫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於布朗克斯區柯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裡。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塗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後,紐約的塗鴉又經歷了多次風格轉變,出現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一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後人物就活動起來)等一系列新創意。一批有才華的塗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一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牆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一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塗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於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里進行推銷,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個名叫薩莫(Samo)的塗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身布魯克林區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塗鴉領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一個活著的塗鴉作品。一部以他為背景的記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於吸毒過量。後人經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經過這一次短暫的復興之後,塗鴉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者們心驚膽戰,廣告商們對塗鴉技巧的模仿則讓塗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鬆懈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里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

塗鴉的術語有:
WRITER:塗鴉者
ALL-CITY:當塗鴉者或者塗鴉團將這個城市的主要地鐵線路都塗過時,稱為ALL CITY。
BENCH:塗鴉者聚集地,一般是指采點的地方。BENCHING:采點。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很不禮貌的行為哦!!)
BOMB:就是去塗鴉了!!
BUFF:最令塗鴉者氣憤的事:清除塗鴉!!也有用於形容當另一個圖案覆蓋過前一個塗鴉的情況.
BURN:與其他塗鴉者競爭,比誰的作品好。相近的詞是style wars.
BURNER:指那些超勁的作品,一般是WILD STYLE的。
CAPS:塗鴉專用噴頭,有fat.skinny.German thin.三種
MONTANA:世界上最好的塗鴉專用噴7
CREW:團隊
CROSSING OUT:塗改或覆蓋某人的名字。
DESIGNS:在底色上加上如閃光或彩斑之類的小花樣就叫做,
DESIGN,好壞一般由作者的想像力和技術決定。
DOPE:稱贊某人的作品。
FAMILIES:指碰到與別人THROW-UP的名字相同是的尷尬情況。
GETTING UP:你的名字塗在許多地方時,你的知名度就高了,著就叫GETTING UP。
GETTING OVER:後起之秀。
FILL-IN:上色。
HAND STYLE:一般指TAG的形式或手寫風格。
HIT:指TAG.throw-up或一副作品。
OUTLINE:鉤邊。
FINAL OUTLINE:在上色和DESIGNS完成後,為了修整作品的輪廓,要再鉤一次邊。
PIECE:指一副完整的作品,MASTERPIECE的簡稱。
TAG:作者的昵稱,簽名。
THROW-UP:只鉤邊,不上色的簡單塗鴉,或者上單色調,如白色。或叫T-UP,更簡單些。
WILD STYLE:指一種塗鴉風格,這種風格較亂,字母之間互相串聯,而且字型扭曲,色彩選用也很絢麗。做這種風格的作品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想像力和技巧。
PRODUCTION:大型塗鴉,精細而且還有圖案的,一般在高大的建築物上。
WAK:不合格的塗鴉。
PIECE BOOK,BLACK BOOK:草圖
3d:立體字風格,由塗鴉藝術家phase 2最先使用。
sgraffiti:另一種塗鴉手法。
style wars:henry chalfant and tony silver所拍攝的hip-pop紀錄片的名稱,也可以用來形容塗鴉者彼此競賽、一爭高下的狀況。
top to bottom:整個物件從頭到尾被塗鴉覆蓋住,比如整面牆或者整輛車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def:很棒
gang:幫派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ver: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Back tO Back:一個同樣的圖案被反復噴繪在牆的正反面,直到覆蓋住整個牆面
Battle:集體的塗鴉行動,塗鴉藝術家或團隊之間的塗鴉競賽
Beef:爭議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德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
To bome:大量製作塗鴉
Burn:打擊或擊敗競爭者
Caps:可替換的噴嘴,用於控制噴塗的粗細效果
Crew:形容塗鴉團隊。一般來說,一人行動的塗鴉行為是比較孤單和危險的,因此有些塗鴉者組成團隊,彼此幫助或一起出去噴制塗鴉作品
Def:很棒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Gang:幫派,團隊,或者共享意見和資源,擁有共同目的的群體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wer: 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Graffiti:塗鴉
Hip-pop:一種流行音樂風格,最初以黑人說唱風格為主,如今又融合了電子和迷幻風格,又極強的節奏感
Hit:去寫,去畫
Mad:瘋
Muarl:壁畫
New school:粗略的說法指1984年後的現代塗鴉風格
Old school:反之
Outline/Sketch:手稿畫本上的圖案,通常是指在執行真正的噴繪動作之前的草稿
Piece Book/Black Book/Writeris Bilbe:塗鴉者的手稿畫本
Slash:在別人的塗鴉上繪制塗鴉,將原作品污損或覆蓋
Stencils:一種非常古老的圖像復制手法,利用圖像和文字來傳遞信息
Tag:現代塗鴉的最基本形態,可以是用噴漆或者馬克筆書寫的塗鴉者的簽名或代號
Toy:技術和經驗還未成熟的塗鴉者
King:最牛的塗鴉畫家
Bone out:離開

街頭塗鴉
漫步多倫多的街頭巷尾,燈紅酒綠,楓紅雪白,這些景象將現代化的都市風情與田園式的自然風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實在令人心醉。如果避開喧囂,深入到巷尾,細心的人不時會發現一些建築物的牆壁上,出現各類色彩鮮艷的圖案,或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體,這就是被一些人視為藝術但令警方頭痛的街頭塗鴉(Graffiti)。
塗鴉作為街舞文化(Hip Hop)里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一直是較為靜態,遊走在法律與藝術之間,但誰都不能就此否認它們的存在價值,因為塗鴉的起源本是如此。塗鴉的非法性,在於它所選擇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內涵、或者作畫的形式。塗鴉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納,成為其中重要的藝術象徵,也許正來自它的反叛宣示。
塗鴉的作者以噴漆瓶作為渲染情緒的畫筆,表達自己對現今社會的看法和立場,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和嚮往。出名的噴畫家更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而在一些人物類的作品上,甚至可以辨認出中國的毛澤東、古巴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 Ruz)和格瓦拉(Che Guevara)。
塗鴉出現之始,首先是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達立場度和街頭幫派爭奪領土的標志之用。但普遍認為,塗鴉的形成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最初是在地下鐵的車廂內外作畫,藉著地鐵傳播他們的聲音和想法,或者由特殊的字型和陰影用法區分不同的地盤和訊息,早期受到關注的代表畫家包括Cornbread和Cool Earl。
1971年,社區和當地的媒體注意到塗鴉反映出一種對社會的不平情緒,《紐約時報》專門刊文介紹塗鴉,以及一位在紐約城的牆上、門上、廣告看板上留下「TAKI 183」標志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的本名叫德密特里(Demetrius),TAKI是他的綽號,183則源自於他居住的街道。該報將德密特里視為一位帶著有趣的嗜好的反叛英雄。這一年標志著塗鴉作為一種亞文化從地下走上街頭。這期間知名的塗鴉畫家包括 JULIO 204,FRANK 207,JOE 163等。
經過媒體的渲染。一群崇拜TAKI的年輕人開始追隨他的塗鴉反叛,紐約城的塗鴉運動大肆蔓延,成群的畫家涌現,塗鴉者多是低下階級的年輕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藉噴漆作為反抗社會的武器。紐約城內的各個區以地鐵線為界並以地鐵車廂為主體展開競賽。因為地鐵無遠弗屆的宣傳效果,成千上萬的乘客都成了觀眾,其效果遠勝過電視或其它媒體,並且是免費的。這些舉動導致紐約地鐵遭到塗鴉者的嚴重破壞,不論車廂內外、車站,沒有一個空白處被放過。塗鴉也因此成為紐約地鐵史的一個部分。
一直到1972年,一群塗鴉藝術家在紐約市大學(City College in New York)社會系學生馬提納茲(Hugo Martinez)的領導下成立塗鴉藝術家聯盟UGA(United Graffiti Artists),UGA邀請各區的地鐵藝術高手在市大學的一面披覆著紙的牆上作畫開始,塗鴉才真正開始第一次被視為是一種合法的藝術。
那時是「以諷刺政府為主」。以塗鴉來傳達對社會的不滿,進而將塗鴉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一種生活態度,「只要有計劃性的、選擇適合的場地、物品,塗鴉並不會是一種污染!」紐約市政府並不認同塗鴉作對一種藝術的存在,認為它大量破壞城市景觀,與犯罪行為及貧窮地區之間的微妙連結,被視為一種「污染」、非法的行動。直到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才開始撥經費補助,通過購買不銹鋼車廂,重新噴漆等手段整頓塗鴉,才令其逐漸消失。

紐約地鐵塗鴉

*1966-71地下作品(GRYUND WORK)時期
地鐵塗鴉(Graffiti,其實這個詞最早泛指一切街頭塗鴉,後來在某些地方才開始專指地鐵塗鴉)最早被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街頭幫派也用它來標明自己的地盤的界限.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逐漸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並初步完成在人們心目中的個性定位.同樣,地鐵塗鴉運動在1930年的洛杉機以及後來的紐約學校都曾形成一定規模,然而,做為一個新生事物,街頭塗鴉知道1960年才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個性,並開始了對本身形式和內容的進一步完善.人們用很多詞來描述"地鐵塗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Graffiti".這個詞比"地鐵塗鴉"本身出現的要晚很多年,大約在60年代中期的費城開始被人們使用.最初,"爆炸一代"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名字以醒目的方式寫在牆上,以獲取別人的注意.沒有人知道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突發奇想才這樣做的.

*1971-74拓荒(PIONEERING)時期
"地下作品"後期,華盛頓的曼哈頓區開始關注塗鴉者(在英語里,他們被稱作writers).1971年,<<紐約時報>>刊出的一篇文章中正式想人們介紹了一位塗鴉者--TAKI183是一位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孩子,他的奇怪的名字包含了兩部分內容:TAKI是他的本名Demetrius的呢稱,183是他所居住的街道的號碼.TKAI183是一位步行信使,他經常乘坐地鐵,這為他從事地鐵塗鴉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他絕對不是第一個在地鐵上塗鴉的人,但卻成為第一位被主流世界所認識的這種亞文化的締造者之一.這一時期浮出水面的還有JULIO 204.FRANK207和JOE136等人.
這時候,在紐約西南一區布魯克林,一場運動正在暗地裡醞釀.很多塗鴉者在那裡活動,一個名為"友好的"弗雷迪(FRIENDLY FREDDIE)的塗鴉者贏得了很大的聲名.弗雷迪和他的朋友們發先地鐵不僅僅是一個交通系統,它還把各個街區各自為政的塗鴉運動連接起來,讓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別人的作品,同時也產生了競爭意識,這對提高塗鴉者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塗鴉者們在發現了地鐵這個樂土以後,很快將陣地由街頭轉移到了地下,當眾多作品開始出現在同一堵牆壁或者同一節車廂上的時候,競爭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塗鴉者們很快發現,乘坐地鐵可以方便快捷的到達任何一個地方,在這些地方塗鴉也不容易被人發現和引起麻煩.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都追求塗鴉的數量,他們想在盡可能多的牆壁和車廂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由於塗鴉越來越多,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也越來越困難.塗鴉者們需要新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很多畫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各種各樣的視覺元素增加進來.這些元素中,一部分是為了吸引人們的視覺注意,一部分是表達塗鴉者的意圖.塗鴉者們開始渴望能給人們留下形象鮮明獨特,內容奇妙非凡的作品,以被人們所集注.這其中,做成功的或許是STAY HIGH149,他的標志就是一個香煙組成的字母"H".下一步的得到改進的是塗鴉的尺寸,更大的塗鴉無疑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塗鴉者們改進了油漆噴槍的尺寸和結構,他們還把字母噴得更大更濃重.這時候,新的標志性的塗鴉出現了,人們在牆壁上用巨大的字母圖案的精彩程度取決於繪制者的想像力的高低.最初創造這種形式的人已經無從考證,人們 把來自布魯克林區的SUPER KOOL 223看作這一形式的代表.人們在地鐵火車的側面等高的塗鴉,讓這些圖案隨著這些流動的"牆壁",轉遍整個紐約.然而,這些蔚為奇光的塗鴉還一直延續著舊有的風格,舊的僵化局面才被徹底打破.他的突破的開始了對字體的改革,他用石塊體和斜體代替了原來千篇一律的字體(他的字體後來被稱做百老匯體),這引發了人們對字體變革的熱情,並直接導致了隨後的機械體和狂野體的誕生.從此越來越多的字體開始出現在地鐵里.
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開始互相關注對方的作品,從中學習加以改進再將之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去.經過一番變革後,這場運動進入一個比較平和的發展時期,塗鴉者們進行著技術上的准備和畫風上的融合,並醞釀著下一個變革的出現.在借鑒和融合方面比較成功的塗鴉者的RIFF 170,他的身體力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相學習的重要性.
在次之前的時間里,塗鴉藝術一直的 小眾獵奇的對象,主流社會還沒有將他們視作藝術.雨果.馬蒂尼(Hugo Martinez)是一個社會學者,他所做的努力使得這一尷尬狀況得到了部分改觀.他從眾多的的塗鴉者中選出了自己認為有代表性的一批人,在紐約的激光畫廊舉行了一次畫展.1973年的一份雜志以"地鐵塗鴉大閱兵"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這個標志著塗鴉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
在1974年左右,有人開始繪制風景的卡通圖案,這是塗鴉題材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代表性畫家為:TRACY 168, CLIFF 159, BLIADE ONE等人.

*1975-77鼎盛(THE PEAK)時期
地鐵塗鴉的畫風演變在1974年以後緩慢下來.原因之一是,由於經濟危機的困擾,紐約地鐵疏於維護.這對地鐵塗鴉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地鐵塗鴉的整體演進轉變為個人風格的恣意張揚.在技術融會貫通以後,紐約的地鐵塗鴉者們開始了各自自由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不少人也小有創新.由於交遊廣泛,創作地點的增多,以及各自之間畫風的日益融合,人們逐漸地不再使用街道號碼來為自己命名了.這一期間耀眼的塗鴉者的如下這些人:TEE, IZ,DY 167 ,PI,IN,LE,TO,OI,FI aka VINNY等.把這一時期稱為紐約地鐵塗鴉的鼎盛時期是因為,主流開始關注整個地鐵塗鴉的開始把它當作一門新興的藝術開對待了.地鐵塗鴉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其間也產生了很多非凡的作品,但是由於沒有新的塗鴉技術的出現,自此以後,這項民間運動開始走。

★電腦在線塗鴉,新興的塗鴉時尚!

近年來為滿足更多塗鴉愛好者的興致,用電腦軟體開發出的在線塗鴉更多的取代了有一定風險的牆壁塗鴉.
在線塗鴉板就是這類代表.愛好者使用普通滑鼠,或高級的手寫板即可完成牆壁塗鴉的創作慾望,讓塗鴉人過足了塗鴉癮.

國內早期塗鴉版基於JAV程序的塗鴉代表網站如:

塗鴉家園(八種在線塗鴉版,含5種保留繪畫過程和回放功能以及繪畫中的詳細信息),
塗鴉王國(四種,含繪畫過程與回放),
貓撲(三種,含繪畫過程與回放).

基於FLASH程序的在線塗鴉板代表網站有:

我樂塗鴉(FLASH單一版.含繪畫過程回放).
騰訊動漫(FLASH單一板.含繪畫過程回放).

下面是名詞介紹
簡介:
塗鴉板的作用是仿效噴漆藝術的電腦圖像。

流行分布:
現在比較盛行計算機塗鴉的主要是日本和中國。

網路塗鴉的程序:
早期的網路塗鴉板是java演示繪畫功能一個Applet小程序。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直接在屏幕所顯示的畫板上用滑鼠或手寫板塗畫,而且,程序還會記錄繪畫時間和使用的工具次數,並提供繪畫過程的回放。

很快Flash技術出現後,產生了一種Flash塗鴉板,對專業網路塗鴉玩家來說,這種技術也很粗糙,無法表現更好的繪畫效果。直到今天,已經誕生了更新的塗鴉版,就是現在主流的塗鴉板Oekaki。比較傑出的有Picbbs和Paintbbs。這兩種塗鴉板的繪畫功能已經接近Photoshop等主流圖像軟體。甚至有一種結合了網路聊天室程序,支持多人同時在線繪畫,可即時看到對方的作品。一般電腦中都有畫圖程序,不少小朋友喜歡用滑鼠塗畫,這就是最基礎的塗鴉,連上網,通過網路來畫,就變成了網路塗鴉版。甚至MSN里的手寫板,也都算是網路塗鴉的一部分。

校內網塗鴉板

校內網塗鴉板是校內網(xiaonei.com)為用戶提供的用來美化校內網用戶頁面的程序。校內網的用戶可以在自己的塗鴉板里添加css代碼來美化自己的頁面。其中,用戶可以通過css代碼在塗鴉板里添加背景圖片、音樂及各種修飾掛件,可以用css代碼在塗鴉板里製作出各種各樣的頁面,以滿足校內網用戶的需要。

歌曲:塗鴉
歌手:金莎
專輯:換季
詞曲: 李志清

同一雙鞋牽手逛街
一大杯可樂和你share
左挑右選朋友裡面你最特別
你說如果你是男孩
一定會對我有感覺
有太多太多的細節
怕日記不夠寫
街尾的牆我們在那兒塗鴉
畫出我們快樂密碼
泡在線上永遠聊不完的話
不想睡的傻瓜
背貼著背我們在那兒塗鴉
心事都能靠你解答
在我心中你是最炫的塗鴉
我永遠都不會刷
我永遠都不會

歌曲:塗鴉
歌手:紀敏佳
歌詞錯誤雨不停下風繼續刮
淋濕在心底從此不再蒸發
心放不下愛在懸崖
淚水開始像瀑布一樣沖刷
你愛著他累了嗎
再多傷疤也不計較代價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愛是懲罰思念是蠟
用星火點燃它慢慢熔化
滴滴落下層層結痂
突然的溫度讓你心亂如麻
你愛著他累了嗎
再多傷疤也不計較代價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風雨過後的我
雲散了心亮了
歌詞錯誤雨不停下風繼續刮
淋濕在心底從此不再蒸發
心放不下愛在懸崖
淚水開始像瀑布一樣沖刷
你愛著他累了嗎
再多傷疤也不計較代價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愛是懲罰思念是蠟
用星火點燃它慢慢熔化
滴滴落下層層結痂
突然的溫度讓你心亂如麻
你愛著他累了嗎
再多傷疤也不計較代價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風再大雨再大
你永遠是我心中最美的畫
就算我只是你信筆塗鴉
風再大雨再大
相信你不會對我了無牽掛
輕而易舉的話
讓我不能自拔
風雨過後的我
雲散了心亮了

3. 景點塗鴉的題字區別

古人常有題壁詩,有名勝古跡中無數的題字、石刻等等,但是和現在到處是「某某專某到此一游」的現屬象是不同的。古人的題詩、題字、石刻,首先是一種文學作品,其作用是為風景、為古跡添色,是一種文化景觀、人文景觀。比如泰山,上面有非常多的石刻、題詩,它們本身也是景觀的一部分,為景區增添了一道不一樣的風景線。如果沒有這些蘊含著歷史、人文的景觀,作為文化景區,本身的魅力就會失色不少。其二,古人對於文化、對於景觀本身有敬畏,題詩題字也不是為了突出自己,而是為了突出景觀,人們可以看到,很多題字下面,也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們的目的在於表達自己對景觀、對文化的感悟,而不是為自己留名。

從古至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名勝古跡中題字題詩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敢題的,留字之前得掂量一下,用詞是否得當、字跡是否好看,留下以後會不會被後人恥笑等等。譬如泰山上到處都是古人留下的字跡,這些字跡如果不是什麼詩詞文章,而都是「某某到此一游」,而且這些人後來的旅遊者全都不知道是誰,這是何等的煞風景,又有什麼文化意蘊可言!所以,那些詩詞文章,是古人對於風景文化的體悟。

4. 北京塗鴉牆:僅僅是塗鴉那麼簡單嗎

圖/文/加利利 在北京第一次看到塗鴉牆時,我就被吸引住了,訝異,駐足,拍照,思考,觸動……以後再看到那一幅幅獨特而富有創意的個性大畫卷,也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欣賞和拍照。塗鴉是北京多元文化的一個反映。但塗鴉牆僅僅是塗鴉那麼簡單嗎? 之前我對「塗鴉牆」只是有一個概念,深入了解之後,沒想到它很有淵源和豐富的含義。 以下是中國傳媒大學塗鴉牆,全部作品為該校廣告學院學生創作。 我對搜集到的資料重新進行了整合,內容來自《廣州日報》《沈陽晚報》《銀川晚報》及相關塗鴉網站等。當中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一、塗鴉的歷史:非主流的藝術行為塗鴉(Graffitist),是一種結合了「嘻哈(HipHop)」文化的塗寫藝術,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紐約。塗鴉者原本主要是黑人和拉丁裔居民。進入21世紀,塗鴉者范圍擴大。費城一位塗鴉藝術家,就是一個高收入的白人股票經紀人,他甚至在自己的寶馬車上塗畫。塗鴉的形式,從當初簡單的變形字的發展到擁有許多圖案、色彩、人物和器物等元素的復雜繪畫。一些塗鴉者不再到處作畫和亂塗亂畫,而是選擇在某棟建築物或得到允許的牆面作畫。一些大城市裡會保留許多合法的塗鴉場所,有些城市比較能夠容忍塗鴉的存在。在美國,雖然塗鴉被看作是一項非法行為,那裡仍然有一些合法的牆壁用來供塗鴉者噴塗,而不必擔心被逮捕。而在澳洲,它則更接近於一項類似體育運動的活動,甚至會有一些著名的公司、團體出面贊助塗鴉競賽。 像街舞、攀爬、小輪車運動一樣,塗鴉,也是一種非主流的藝術行為。 在國外,有時塗鴉和筆名一樣,能反映作者的修養。有時塗鴉所包括的是創作的年份、作者的名字及其簡稱,或反映作者的一些經歷或追憶。 生活在紐約的人們,如果乘坐七號地鐵,在進入曼哈頓的隧道前的四十五路站台西面,總會看到一處奇特的景觀,一棟大而陳舊的工廠樓房及其四周的建築與圍牆,被五顏六色的「古怪」圖案所覆蓋。這就是紐約一大怪,也是紐約,乃至西方都市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的塗鴉藝術。一些藝術家們,甚至會阻止一些人進行低藝術成分的塗鴉,盡管沒有人付給他們一分錢,還要時常躲避警察的盤問,但塗鴉藝術,依然以勢不可擋的形式,以豐富多彩的面孔,裝點著城市的每個角落。 柏林牆上的塗鴉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它塗寫在東西柏林邊界上的一段長達二十多公里的牆體上,形成了一道靚麗的大眾藝術的風景線,當1989年統一的夢想實現之後,柏林牆一夜之間拆除了,世界上最大的塗鴉「博物館」消失了。但作為藝術形態,它是永恆的,其歷史、社會意義和創新及美學價值都是不可低估的。 現在,塗鴉逐漸走向商業化。它頻繁地出現在衣帽、雜志及書籍中。互聯網上也有多達2.5萬個相關網站,遍布世界各地。有的塗鴉藝術家,甚至有機會以上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自己的塗鴉作品。 二、塗鴉的意義:個性化的創意、抒情、宣洩和裝點城市風景的藝術形態 在我國,除北京外,不少城市有專門的塗鴉牆。據說廣東地區的塗鴉水平較高,而這種看似簡單,甚至是不合邏輯規律的藝術創作,其實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城市的信息、藝術,甚至是城市經濟、時尚元素的發展水平。深圳市文化研究中心的學者胡野秋認為,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塗鴉藝術出現在深圳很正常,這與城市的包容性和國際化相吻合,上升到藝術層面的塗鴉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 有意思的是,在上海,建造地鐵出口,有幾堵都是臨時牆,過去上面的黑廣告常常是白天去掉,晚上卷土重來,幾次拉鋸戰後,周邊文化單位居然想到乾脆讓塗鴉藝術來對付。他們引進街頭塗鴉社的藝術形式,來改善周邊的環境,來美化這個城市。以後牆上再發現噴漆的黑廣告,他們只需用別的顏色,設計個花樣覆蓋就成,不用再又鏟又刷了。看來,其他正為城市「牛皮癬」苦惱的建築工地外牆不妨也可借鑒一下這高招。塗鴉是個性化的創意與抒情,也許,就在這小小的塗鴉作品中,一些被埋藏的藝術萌芽,便悄悄在這里滋長。 而對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釋放心理壓力的青少年們來說,「塗鴉牆」就是一個好的形式。這從「塗鴉牆」一年沒到就要刷兩次,就可以得到證明。在國外的一些城市,就專門設有這樣的「塗鴉牆」,讓人們自由地「揮灑」。正是在這樣的無所拘束的「揮灑」過程中,社會成員的心理壓力得到了痛快淋漓的釋放和宣洩。 三、塗鴉牆的爭議有人認為,塗鴉畫中也有不健康甚至反社會的成分,對於青少年兒童的不良影響不能忽視。而那些不加選擇場所隨意塗鴉的人則是破壞環境的份子。塗鴉牆,是合法還是非法,是引導還是堵截,是建造還是禁止,曾在各地引起爭議。最終它在該地的走向決定於該地人的意識和思想。塗鴉牆不僅僅是塗鴉這么簡單。 在國內,有多少城市會有塗鴉牆?有多少學校會像中國傳媒大學一樣專門給學生設立一面塗鴉牆?

5. 辦公室場所適合什麼樣的塗鴉跟牆繪

1、公司logo和勵志口號等

傳統的辦公室牆繪,可以從企業本身的品牌形象宣傳著手,用比較藝術化的字體和圖案來繪製品牌logo和勵志口號語、願景等。不只可以讓客戶了如指掌的理解企業形象,還可以讓員工充分感受到企業文明。

2、花草鳥獸等藝術圖案

具有籠統或寫實風格的花草鳥獸圖案牆繪,也合適於辦公室設計。領企設計:特別是一些生動活潑的鳥獸,和顏色鮮麗的植物草本圖案,不只看上去就具有生命感染力,能給員工帶來輕松愉悅的視覺感官,帶動工作效率。

3、大型山水風景畫

大型山水景色的景觀牆繪,比較合適正式的商業場所,比方大型會議廳、高檔酒店大堂、特徵主題餐廳、大型企業集團辦公室等等。特別是氣勢磅礴的國畫山水,特別能給人不一樣的商業氣場。

4、創意性的圖案

對於那些自身就與藝術設計創意相關的行業,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現代創意性的圖案作為辦公室牆繪。比方插畫或許連環畫,或許一些富有創意的字母與漢字組合,也是是一種風趣的裝飾。

好的牆繪既能改善空白或有趣的辦公環境,還能給員工帶來肉體的推進作用,在工作懊惱的狀況下,得以放鬆和釋放壓力。但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辦公室牆繪,上海辦公室裝修公司領企裝飾以為,該當首先考慮到企業所在的行業特性。

6. 什麼是塗鴉

塗鴉
「塗鴉」一詞,原是唐朝盧仝說其兒子亂寫亂畫頑皮之行,典故出自《玉川子集.雲添丁》:
盧仝有個兒子叫添丁,喜歡亂塗亂寫,常把盧仝的書冊弄得又臟又亂。盧仝因此寫了一首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把兒子的頑皮和自己的無奈描寫得唯妙唯肖。
後來,人們便從盧仝的詩句里得出「塗鴉」一詞,流傳至今。
國內塗鴉網站最喜歡的是塗鴉家園
http://www.tooya.net
Graffiti: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文的 「Graphein」。

最為認同的說法是graffiti起源於1966年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開始時, graffiti沒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寫tag等, 而這些graffiti writers(塗鴉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綽號還有自家門牌號之類,直到後期1971- 1974, 越來越多的writers開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鑽研. 80年代, writers在車上, 火車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牆不再是唯一介質了。一直發展到現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徑。讓人們認識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個和美國本土連在一起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佔領。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貧民公寓里,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一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內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常可以看見一群群光著膀子的黑人小夥子在打籃球,許多人脖子上都帶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的一種時尚。當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販毒、老鴇等違法的行當。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頭小混混盯上。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一時間布朗克斯涌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什麼「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在他們天真的想像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一夥人團結起來和對手打架,並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恆的友誼。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一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牆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記錄。可隨著紙張的出現,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志。尤其是當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後人恐怕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於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後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牆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Graffiti)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裡偷來的。他們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牆上出現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一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群極富表達慾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願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裡,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塗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一個簡單的單詞,加一個數字後綴。第一個被報紙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牆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一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一趟車,居然還是一樣的圖案!於是,他們記住了一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塗鴉畫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於布朗克斯區柯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裡。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塗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後,紐約的塗鴉又經歷了多次風格轉變,出現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一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後人物就活動起來)等一系列新創意。一批有才華的塗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一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牆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一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塗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於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里進行推銷,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個名叫薩莫(Samo)的塗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身布魯克林區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塗鴉領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一個活著的塗鴉作品。一部以他為背景的記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於吸毒過量。後人經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經過這一次短暫的復興之後,塗鴉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者們心驚膽戰,廣告商們對塗鴉技巧的模仿則讓塗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鬆懈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里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

塗鴉的術語有:
WRITER:塗鴉者
ALL-CITY:當塗鴉者或者塗鴉團將這個城市的主要地鐵線路都塗過時,稱為ALL CITY。
BENCH:塗鴉者聚集地,一般是指采點的地方。BENCHING:采點。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很不禮貌的行為哦!!)
BOMB:就是去塗鴉了!!
BUFF:最令塗鴉者氣憤的事:清除塗鴉!!也有用於形容當另一個圖案覆蓋過前一個塗鴉的情況.
BURN:與其他塗鴉者競爭,比誰的作品好。相近的詞是style wars.
BURNER:指那些超勁的作品,一般是WILD STYLE的。
CAPS:塗鴉專用噴頭,有fat.skinny.German thin.三種
MONTANA:世界上最好的塗鴉專用噴7
CREW:團隊
CROSSING OUT:塗改或覆蓋某人的名字。
DESIGNS:在底色上加上如閃光或彩斑之類的小花樣就叫做,
DESIGN,好壞一般由作者的想像力和技術決定。
DOPE:稱贊某人的作品。
FAMILIES:指碰到與別人THROW-UP的名字相同是的尷尬情況。
GETTING UP:你的名字塗在許多地方時,你的知名度就高了,著就叫GETTING UP。
GETTING OVER:後起之秀。
FILL-IN:上色。
HAND STYLE:一般指TAG的形式或手寫風格。
HIT:指TAG.throw-up或一副作品。
OUTLINE:鉤邊。
FINAL OUTLINE:在上色和DESIGNS完成後,為了修整作品的輪廓,要再鉤一次邊。
PIECE:指一副完整的作品,MASTERPIECE的簡稱。
TAG:作者的昵稱,簽名。
THROW-UP:只鉤邊,不上色的簡單塗鴉,或者上單色調,如白色。或叫T-UP,更簡單些。
WILD STYLE:指一種塗鴉風格,這種風格較亂,字母之間互相串聯,而且字型扭曲,色彩選用也很絢麗。做這種風格的作品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想像力和技巧。
PRODUCTION:大型塗鴉,精細而且還有圖案的,一般在高大的建築物上。
WAK:不合格的塗鴉。
PIECE BOOK,BLACK BOOK:草圖
3d:立體字風格,由塗鴉藝術家phase 2最先使用。
sgraffiti:另一種塗鴉手法。
style wars:henry chalfant and tony silver所拍攝的hip-pop紀錄片的名稱,也可以用來形容塗鴉者彼此競賽、一爭高下的狀況。
top to bottom:整個物件從頭到尾被塗鴉覆蓋住,比如整面牆或者整輛車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def:很棒
gang:幫派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ver: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Back tO Back:一個同樣的圖案被反復噴繪在牆的正反面,直到覆蓋住整個牆面
Battle:集體的塗鴉行動,塗鴉藝術家或團隊之間的塗鴉競賽
Beef:爭議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德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
To bome:大量製作塗鴉
Burn:打擊或擊敗競爭者
Caps:可替換的噴嘴,用於控制噴塗的粗細效果
Crew:形容塗鴉團隊。一般來說,一人行動的塗鴉行為是比較孤單和危險的,因此有些塗鴉者組成團隊,彼此幫助或一起出去噴制塗鴉作品
Def:很棒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Gang:幫派,團隊,或者共享意見和資源,擁有共同目的的群體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wer: 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Graffiti:塗鴉
Hip-pop:一種流行音樂風格,最初以黑人說唱風格為主,如今又融合了電子和迷幻風格,又極強的節奏感
Hit:去寫,去畫
Mad:瘋
Muarl:壁畫
New school:粗略的說法指1984年後的現代塗鴉風格
Old school:反之
Outline/Sketch:手稿畫本上的圖案,通常是指在執行真正的噴繪動作之前的草稿
Piece Book/Black Book/Writeris Bilbe:塗鴉者的手稿畫本
Slash:在別人的塗鴉上繪制塗鴉,將原作品污損或覆蓋
Stencils:一種非常古老的圖像復制手法,利用圖像和文字來傳遞信息
Tag:現代塗鴉的最基本形態,可以是用噴漆或者馬克筆書寫的塗鴉者的簽名或代號
Toy:技術和經驗還未成熟的塗鴉者
King:最牛的塗鴉畫家
Bone out:離開

街頭塗鴉
漫步多倫多的街頭巷尾,燈紅酒綠,楓紅雪白,這些景象將現代化的都市風情與田園式的自然風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實在令人心醉。如果避開喧囂,深入到巷尾,細心的人不時會發現一些建築物的牆壁上,出現各類色彩鮮艷的圖案,或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體,這就是被一些人視為藝術但令警方頭痛的街頭塗鴉(Graffiti)。
塗鴉作為街舞文化(Hip Hop)里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一直是較為靜態,遊走在法律與藝術之間,但誰都不能就此否認它們的存在價值,因為塗鴉的起源本是如此。塗鴉的非法性,在於它所選擇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內涵、或者作畫的形式。塗鴉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納,成為其中重要的藝術象徵,也許正來自它的反叛宣示。
塗鴉的作者以噴漆瓶作為渲染情緒的畫筆,表達自己對現今社會的看法和立場,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和嚮往。出名的噴畫家更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而在一些人物類的作品上,甚至可以辨認出中國的毛澤東、古巴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 Ruz)和格瓦拉(Che Guevara)。
塗鴉出現之始,首先是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達立場度和街頭幫派爭奪領土的標志之用。但普遍認為,塗鴉的形成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最初是在地下鐵的車廂內外作畫,藉著地鐵傳播他們的聲音和想法,或者由特殊的字型和陰影用法區分不同的地盤和訊息,早期受到關注的代表畫家包括Cornbread和Cool Earl。
1971年,社區和當地的媒體注意到塗鴉反映出一種對社會的不平情緒,《紐約時報》專門刊文介紹塗鴉,以及一位在紐約城的牆上、門上、廣告看板上留下「TAKI 183」標志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的本名叫德密特里(Demetrius),TAKI是他的綽號,183則源自於他居住的街道。該報將德密特里視為一位帶著有趣的嗜好的反叛英雄。這一年標志著塗鴉作為一種亞文化從地下走上街頭。這期間知名的塗鴉畫家包括 JULIO 204,FRANK 207,JOE 163等。
經過媒體的渲染。一群崇拜TAKI的年輕人開始追隨他的塗鴉反叛,紐約城的塗鴉運動大肆蔓延,成群的畫家涌現,塗鴉者多是低下階級的年輕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藉噴漆作為反抗社會的武器。紐約城內的各個區以地鐵線為界並以地鐵車廂為主體展開競賽。因為地鐵無遠弗屆的宣傳效果,成千上萬的乘客都成了觀眾,其效果遠勝過電視或其它媒體,並且是免費的。這些舉動導致紐約地鐵遭到塗鴉者的嚴重破壞,不論車廂內外、車站,沒有一個空白處被放過。塗鴉也因此成為紐約地鐵史的一個部分。
一直到1972年,一群塗鴉藝術家在紐約市大學(City College in New York)社會系學生馬提納茲(Hugo Martinez)的領導下成立塗鴉藝術家聯盟UGA(United Graffiti Artists),UGA邀請各區的地鐵藝術高手在市大學的一面披覆著紙的牆上作畫開始,塗鴉才真正開始第一次被視為是一種合法的藝術。
那時是「以諷刺政府為主」。以塗鴉來傳達對社會的不滿,進而將塗鴉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一種生活態度,「只要有計劃性的、選擇適合的場地、物品,塗鴉並不會是一種污染!」紐約市政府並不認同塗鴉作對一種藝術的存在,認為它大量破壞城市景觀,與犯罪行為及貧窮地區之間的微妙連結,被視為一種「污染」、非法的行動。直到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才開始撥經費補助,通過購買不銹鋼車廂,重新噴漆等手段整頓塗鴉,才令其逐漸消失。

紐約地鐵塗鴉

*1966-71地下作品(GRYUND WORK)時期
地鐵塗鴉(Graffiti,其實這個詞最早泛指一切街頭塗鴉,後來在某些地方才開始專指地鐵塗鴉)最早被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街頭幫派也用它來標明自己的地盤的界限.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逐漸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並初步完成在人們心目中的個性定位.同樣,地鐵塗鴉運動在1930年的洛杉機以及後來的紐約學校都曾形成一定規模,然而,做為一個新生事物,街頭塗鴉知道1960年才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個性,並開始了對本身形式和內容的進一步完善.人們用很多詞來描述"地鐵塗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Graffiti".這個詞比"地鐵塗鴉"本身出現的要晚很多年,大約在60年代中期的費城開始被人們使用.最初,"爆炸一代"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名字以醒目的方式寫在牆上,以獲取別人的注意.沒有人知道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突發奇想才這樣做的.

*1971-74拓荒(PIONEERING)時期
"地下作品"後期,華盛頓的曼哈頓區開始關注塗鴉者(在英語里,他們被稱作writers).1971年,<<紐約時報>>刊出的一篇文章中正式想人們介紹了一位塗鴉者--TAKI183是一位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孩子,他的奇怪的名字包含了兩部分內容:TAKI是他的本名Demetrius的呢稱,183是他所居住的街道的號碼.TKAI183是一位步行信使,他經常乘坐地鐵,這為他從事地鐵塗鴉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他絕對不是第一個在地鐵上塗鴉的人,但卻成為第一位被主流世界所認識的這種亞文化的締造者之一.這一時期浮出水面的還有JULIO 204.FRANK207和JOE136等人.
這時候,在紐約西南一區布魯克林,一場運動正在暗地裡醞釀.很多塗鴉者在那裡活動,一個名為"友好的"弗雷迪(FRIENDLY FREDDIE)的塗鴉者贏得了很大的聲名.弗雷迪和他的朋友們發先地鐵不僅僅是一個交通系統,它還把各個街區各自為政的塗鴉運動連接起來,讓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別人的作品,同時也產生了競爭意識,這對提高塗鴉者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塗鴉者們在發現了地鐵這個樂土以後,很快將陣地由街頭轉移到了地下,當眾多作品開始出現在同一堵牆壁或者同一節車廂上的時候,競爭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塗鴉者們很快發現,乘坐地鐵可以方便快捷的到達任何一個地方,在這些地方塗鴉也不容易被人發現和引起麻煩.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都追求塗鴉的數量,他們想在盡可能多的牆壁和車廂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由於塗鴉越來越多,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也越來越困難.塗鴉者們需要新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很多畫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各種各樣的視覺元素增加進來.這些元素中,一部分是為了吸引人們的視覺注意,一部分是表達塗鴉者的意圖.塗鴉者們開始渴望能給人們留下形象鮮明獨特,內容奇妙非凡的作品,以被人們所集注.這其中,做成功的或許是STAY HIGH149,他的標志就是一個香煙組成的字母"H".下一步的得到改進的是塗鴉的尺寸,更大的塗鴉無疑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塗鴉者們改進了油漆噴槍的尺寸和結構,他們還把字母噴得更大更濃重.這時候,新的標志性的塗鴉出現了,人們在牆壁上用巨大的字母圖案的精彩程度取決於繪制者的想像力的高低.最初創造這種形式的人已經無從考證,人們 把來自布魯克林區的SUPER KOOL 223看作這一形式的代表.人們在地鐵火車的側面等高的塗鴉,讓這些圖案隨著這些流動的"牆壁",轉遍整個紐約.然而,這些蔚為奇光的塗鴉還一直延續著舊有的風格,舊的僵化局面才被徹底打破.他的突破的開始了對字體的改革,他用石塊體和斜體代替了原來千篇一律的字體(他的字體後來被稱做百老匯體),這引發了人們對字體變革的熱情,並直接導致了隨後的機械體和狂野體的誕生.從此越來越多的字體開始出現在地鐵里.
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開始互相關注對方的作品,從中學習加以改進再將之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去.經過一番變革後,這場運動進入一個比較平和的發展時期,塗鴉者們進行著技術上的准備和畫風上的融合,並醞釀著下一個變革的出現.在借鑒和融合方面比較成功的塗鴉者的RIFF 170,他的身體力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相學習的重要性.
在次之前的時間里,塗鴉藝術一直的 小眾獵奇的對象,主流社會還沒有將他們視作藝術.雨果.馬蒂尼(Hugo Martinez)是一個社會學者,他所做的努力使得這一尷尬狀況得到了部分改觀.他從眾多的的塗鴉者中選出了自己認為有代表性的一批人,在紐約的激光畫廊舉行了一次畫展.1973年的一份雜志以"地鐵塗鴉大閱兵"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這個標志著塗鴉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
在1974年左右,有人開始繪制風景的卡通圖案,這是塗鴉題材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代表性畫家為:TRACY 168, CLIFF 159, BLIADE ONE等人.

*1975-77鼎盛(THE PEAK)時期
地鐵塗鴉的畫風演變在1974年以後緩慢下來.原因之一是,由於經濟危機的困擾,紐約地鐵疏於維護.這對地鐵塗鴉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地鐵塗鴉的整體演進轉變為個人風格的恣意張揚.在技術融會貫通以後,紐約的地鐵塗鴉者們開始了各自自由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不少人也小有創新.由於交遊廣泛,創作地點的增多,以及各自之間畫風的日益融合,人們逐漸地不再使用街道號碼來為自己命名了.這一期間耀眼的塗鴉者的如下這些人:TEE, IZ,DY 167 ,PI,IN,LE,TO,OI,FI aka VINNY等.把這一時期稱為紐約地鐵塗鴉的鼎盛時期是因為,主流開始關注整個地鐵塗鴉的開始把它當作一門新興的藝術開對待了.地鐵塗鴉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其間也產生了很多非凡的作品,但是由於沒有新的塗鴉技術的出現,自此以後,這項民間運動開始走。

7. 長城景區塗鴉牆英語作文

懷柔區慕田峪長城景區日前在十四號敵樓西側北鋪房設立塗鴉專區,並將隨時增設新專區供遊客自由塗寫留名。慕田峪長城負責人介紹,既然有的遊客喜歡塗鴉,那就把它當作一個「景觀」來開發,專門設立一個「塗鴉區」。

8. 什麼是塗鴉,和畫畫有區別么

塗鴉作為一種街頭藝術,與街舞、饒舌、DJ並列為街頭文化()的四大重要元素。它的英文「Graffiti」源於希臘文的「Graphein」,字典里的解釋是:,usehumorous,ob鄄sceneorpolitical(在公眾牆壁上塗寫的圖畫或文字,通常含幽默、猥褻或政治內容)。據資料顯示,最早的塗鴉,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的美國,有人在地下鐵的車廂內外作畫,借著地鐵傳播他們的聲音和想法。1971年,《紐約時報》專門刊文介紹塗鴉以及一位留下「TAKI183」標志的年輕人,由此,紐約城的塗鴉運動大肆蔓延,成群的塗鴉者涌現,多是低下階級的年輕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他們借噴漆宣洩不忿,導致紐約地鐵遭到嚴重破壞,不過,塗鴉也因此成為紐約地鐵史的一個部分。直到1972年,一群塗鴉藝術家成立塗鴉藝術家聯盟「UGA」,邀請各區塗鴉高手在大學的一面披覆著紙的牆上作畫開始,塗鴉才真正開始第一次被視為是一種合法的藝術。

世界各地對待塗鴉多數持反對意見,認為塗鴉會破壞城市景觀,但另外一方面,他們不得不採取一些平和的措施,例如德國的政府部門會和一些塗鴉組織合作,開辟一定的場地、發放執照給愛好者進行創作,同時每年舉行「塗鴉比賽」,從思想、樂趣、藝術等方面進行評比,提高塗鴉的藝術性。對於其他亂寫亂畫者,除了要求他自己花錢清除外,還罰他為社區服務。塗鴉愛好者們認為:「只要有計劃性的、選擇適合的場地、物品,塗鴉並不會是一種污染!」
塗鴉愛好者一般把作品分為兩種:bombs和pieces。前幾年是以「bombs」為主,意即在地鐵通道、建築物外牆等公眾場合玩的塗鴉,以四五人為一組,一些人負責把風、另一些塗鴉作畫,在短短幾分鍾甚至幾十秒內完成塗鴉,迅速收起工具逃離現場。因為作畫時間短,塗鴉者抱著「爽一把」的心態,一般都只是畫團隊標志,圖案大而簡單。由於這種塗鴉屬於違章行為,有礙市容,畫作很快會被洗刷掉。當時,「Mig」、「FBL」等自由組合的小團體,在「街仔」當中都頗有影響。現在,塗鴉藝術漸漸為人所知,一些商家或者院校都會舉辦塗鴉比賽,或在店面以塗鴉作為宣傳畫。由於舉辦者提供足夠大的牆面,塗鴉畫作以pieces(整幅牆)的形式為主,塗鴉愛好者也就歡呼著湧出地面了。

三種塗鴉新玩法:
1模擬「牆壁」
塗鴉多以牆壁、拉閘為介質,但未經過審批,有關部門不允許在公眾地方塗鴉,於是塗鴉者們用木板、帆布、牆紙等作為替代品。因為這些介質吸水性不同,如帆布吸水、吸塗料,底子又軟;木板容易附著塵埃,為求模擬,最好提前一天塗上一層乳膠漆,風干為止。最簡單的方法,是用報紙或者畫紙覆蓋住牆壁來塗,但底色會有所欠缺,色彩也會偏暗。
當然,最有質感還是在牆壁上塗鴉。有的人會把自己的房間貢獻出來,供朋友們一起塗鴉實戰。
2貼紙塗鴉
用「bomb」的手法來塗鴉,要求迅速,質量常常保證不了,所以不少愛好者先在家裡用電腦設計或者預先「塗」出來,製作成小貼紙,貼在自己的物品或者宿舍門口等「小眾」地方,供人欣賞
3網路塗鴉
早期的網路塗鴉板是通過人機交互的方式,直接在屏幕所顯示的畫板上用滑鼠或手寫板塗畫,而且,程序還會記錄繪畫時間和使用的工具次數,並提供繪畫過程的回放,不過只能畫線、填色,而且畫出來的東西沒法保存。發展到今天,主流塗鴉板Oekaki有比較傑出的有功能,繪畫功能經接近Photoshop等主流圖像軟體,甚至有一種結合了網路聊天室程序,支持多人同時在線繪畫,可即時看到對方的作品,連MSN里的手寫板,也都算是網路塗鴉的一部分。

塗鴉文化的代表人物

介紹兩位塗鴉藝術的代表人物,巴斯奎爾特(Jean-Michel Basquiat,1960-1988)和哈林(Keith Haring,1958-1990),他們都是「街頭」出身。

巴斯奎爾特1960年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是真正在紐約成長的畫家。他畫的人物常是扁平的、正面的,輪廓很簡單,而且顯露部分骨胳和器官。並經常以一個簡單,塗滿顏料(只有雙眼跟嘴巴是空白的)的圖形代表他自己。巴斯奎爾特在國際上的聲譽很快地建立起來並以流星的速度上升,1987年,巴斯奎爾特在紐約舉辦了首次個展,並以此成為首個紐約《時代雜志》封面人物的黑人藝術家,並吸引了安迪·沃霍爾的注意,兩人在其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拼貼與塗鴉作品。後來,塗鴉的概念也被遠在大洋彼岸的歐洲藝術家所接受,謝潑德·費瑞的街頭時裝品牌「Obey Giant」就以街頭塗鴉風格的圖案獨樹一幟。

哈林畫的人物造型是以簡單線條連結成,沒有臉、手指、性別,主要題材包括狗、互相擁抱的人、金字塔,以及飛行物體。曾經有人問他所畫的畫有什麼意思,他有以下的回答: "It's your job to decide,I only do the darwing."

哈林的作品後來與商業有了密切的聯系,在《藝術空間》對他做了詳細介紹後,他的作品可以賣到35萬美元,並藉助出售自己廠牌的服裝與廉價商品成了百萬富翁。

現在,哈林以街頭塗鴉創造的形象已經成了現代西方社會中非常流行的造型,在掛歷上,在手提包的圖案上,在汗衫的前襟後背,到處可見。
今天的塗鴉文化

今天,塗鴉已經成為一門藝術,很多國家都已經有了著名的塗鴉藝術家,愛好塗鴉者還定期舉行塗鴉活動和比賽。一些地區,比如德國的政府部門還會和塗鴉組織合作,開辟場地、發放執照給愛好者,同時每年舉行塗鴉比賽,提高塗鴉的藝術性。同時,塗鴉還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年輕人喜愛的休閑方式,網路成為了新一代塗鴉者的新畫布,圖片博客與電子郵件使得他們在互聯網上就可以輕松而快樂地一展身手。僅僅在北美,就有超過2000個以塗鴉為主題的站點,其中最大的塗鴉網站www.graffiti.org就是由塗鴉高手Futura,於2000創立的。目前網路塗鴉的作品,大部分以漫畫為主,那些愛看漫畫,並自己畫畫的年輕人,將自己的作品搬上網路,成為和朋友探討的最新交流方式。

塗鴉與商業的結合更緊密,塗鴉包含了更多時尚、娛樂和游戲的精神。許多青年塗鴉者中的才藝出眾者登堂入室,成為新時代設計師中的幸運兒。他們的畫布轉移到了海報、廣告、服裝、鞋、帽子、玩具、電視台、游戲廳。工具則從噴漆罐變成了蘋果電腦和PS、Illustrator,現在爭著跟他們合作的是那些拿著大把鈔票的廣告商們,有耐克、阿迪達斯......由塗鴉而進入主流設計圈的佼佼者當屬Marc Ecko,這個12歲開始塗鴉,20歲時就以6件自創塗鴉T恤奠定個人品牌根基的傢伙,如今已是數十億資產的服裝品牌的擁有者。他一直認為,「現在年輕人就是愛突顯自我特色,太一般的設計無法引起共鳴,我們的設計就是要引人矚目、要誇張、要炫目奪人、要讓人驚嘆!」

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如今塗鴉在新銳設計圈是如何集萬千寵愛於一身。2001年推出的一款塗鴉提包,純黑底上隨意描畫著簡潔渾朴的純白色英文圓體,沒有了街頭的粗礪,卻是雅緻與野趣的結合,成為當年時尚人士的春季必備。此外還有華麗塗鴉圖案的長褲、短外套和皮包、鞋子,不少品牌還把巴黎花都的風景畫面作為皮包上的圖案。另外,結合了實拍影像與塗鴉風格的動畫設計也漸成風潮,一些以前衛的年輕人群為受眾的頻道,如美國的喜劇中心、MTV中都充斥了塗鴉風格的片頭、廣告、音樂錄像帶、甚至游戲都開始採用塗鴉式的手繪圖形與動畫。著名游戲開發商Atari於今年9月發行的一款新PS賽車游戲就專門請了50多名塗鴉藝術家做視覺設計。

新世代的塗鴉,更多的是為了宣告自我的存在,如果你有足夠旺盛的激情,那就為青春留下美麗的塗鴉記號吧。

9. 如何看待陳志成在景觀塗鴉 寫一遍作文

圍繞這樣做不好來寫!!

10. 幫忙介紹一下塗鴉

Graffiti:我們俗稱的塗鴉,也有希臘文的 「Graphein」。

最為認同的說法是graffiti起源於1966年美國的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開始時, graffiti沒有piece的概念, 只是簡單的寫tag等, 而這些graffiti writers(塗鴉者)的tag除了是自己的綽號還有自家門牌號之類,直到後期1971- 1974, 越來越多的writers開始在字型, 效果等上鑽研. 80年代, writers在車上, 火車等不同表面上做graffiti, 牆不再是唯一介質了。一直發展到現在, writers有更多方法和途徑。讓人們認識他(她), Video Graf, cyber space等等……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都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布朗克斯(Bronx)是唯一一個和美國本土連在一起的街區,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佔領。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備簡陋的貧民公寓里,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

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一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內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常可以看見一群群光著膀子的黑人小夥子在打籃球,許多人脖子上都帶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的一種時尚。當然也就有很多青少年做起了做起販毒、老鴇等違法的行當。

做這些違法的事情很有可能被警察抓住,或被街頭小混混盯上。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一時間布朗克斯涌現出無數黑社會組織,什麼「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當時很多年輕人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而加入到各種幫派中。在他們天真的想像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一夥人團結起來和對手打架,並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恆的友誼。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塗鴉和原始人聯系在一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牆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唯一的文明記錄。可隨著紙張的出現,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志。尤其是當城市出現後,現代人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後人恐怕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於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後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於意識到,牆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塗鴉」(Graffiti)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塗鴉藝術家大多數都和幫派無關,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裡偷來的。他們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牆上出現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一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字體)由此出現。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群極富表達慾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願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裡,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塗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一個簡單的單詞,加一個數字後綴。第一個被報紙提及的「作家」名叫「T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於靜止不動的牆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鐵軌像街道一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一趟車,居然還是一樣的圖案!於是,他們記住了一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塗鴉畫家,他原名叫隆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於布朗克斯區柯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塗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裡。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塗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塗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後,紐約的塗鴉又經歷了多次風格轉變,出現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一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後人物就活動起來)等一系列新創意。一批有才華的塗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塗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塗鴉,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一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牆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一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塗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於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里進行推銷,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個名叫薩莫(Samo)的塗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身布魯克林區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塗鴉領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後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一個活著的塗鴉作品。一部以他為背景的記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可惜的是1988年巴斯奎死於吸毒過量。後人經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理克斯相比。

經過這一次短暫的復興之後,塗鴉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者們心驚膽戰,廣告商們對塗鴉技巧的模仿則讓塗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它一些管理鬆懈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里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

塗鴉的術語有:
WRITER:塗鴉者
ALL-CITY:當塗鴉者或者塗鴉團將這個城市的主要地鐵線路都塗過時,稱為ALL CITY。
BENCH:塗鴉者聚集地,一般是指采點的地方。BENCHING:采點。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很不禮貌的行為哦!!)
BOMB:就是去塗鴉了!!
BUFF:最令塗鴉者氣憤的事:清除塗鴉!!也有用於形容當另一個圖案覆蓋過前一個塗鴉的情況.
BURN:與其他塗鴉者競爭,比誰的作品好。相近的詞是style wars.
BURNER:指那些超勁的作品,一般是WILD STYLE的。
CAPS:塗鴉專用噴頭,有fat.skinny.German thin.三種
MONTANA:世界上最好的塗鴉專用噴7
CREW:團隊
CROSSING OUT:塗改或覆蓋某人的名字。
DESIGNS:在底色上加上如閃光或彩斑之類的小花樣就叫做,
DESIGN,好壞一般由作者的想像力和技術決定。
DOPE:稱贊某人的作品。
FAMILIES:指碰到與別人THROW-UP的名字相同是的尷尬情況。
GETTING UP:你的名字塗在許多地方時,你的知名度就高了,著就叫GETTING UP。
GETTING OVER:後起之秀。
FILL-IN:上色。
HAND STYLE:一般指TAG的形式或手寫風格。
HIT:指TAG.throw-up或一副作品。
OUTLINE:鉤邊。
FINAL OUTLINE:在上色和DESIGNS完成後,為了修整作品的輪廓,要再鉤一次邊。
PIECE:指一副完整的作品,MASTERPIECE的簡稱。
TAG:作者的昵稱,簽名。
THROW-UP:只鉤邊,不上色的簡單塗鴉,或者上單色調,如白色。或叫T-UP,更簡單些。
WILD STYLE:指一種塗鴉風格,這種風格較亂,字母之間互相串聯,而且字型扭曲,色彩選用也很絢麗。做這種風格的作品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想像力和技巧。
PRODUCTION:大型塗鴉,精細而且還有圖案的,一般在高大的建築物上。
WAK:不合格的塗鴉。
PIECE BOOK,BLACK BOOK:草圖
3d:立體字風格,由塗鴉藝術家phase 2最先使用。
sgraffiti:另一種塗鴉手法。
style wars:henry chalfant and tony silver所拍攝的hip-pop紀錄片的名稱,也可以用來形容塗鴉者彼此競賽、一爭高下的狀況。
top to bottom:整個物件從頭到尾被塗鴉覆蓋住,比如整面牆或者整輛車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def:很棒
gang:幫派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ver: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Back tO Back:一個同樣的圖案被反復噴繪在牆的正反面,直到覆蓋住整個牆面
Battle:集體的塗鴉行動,塗鴉藝術家或團隊之間的塗鴉競賽
Beef:爭議
Bite:抄襲其他塗鴉者的德視覺特色或製作風格
To bome:大量製作塗鴉
Burn:打擊或擊敗競爭者
Caps:可替換的噴嘴,用於控制噴塗的粗細效果
Crew:形容塗鴉團隊。一般來說,一人行動的塗鴉行為是比較孤單和危險的,因此有些塗鴉者組成團隊,彼此幫助或一起出去噴制塗鴉作品
Def:很棒
Fade:混合一種以上的顏色
Gang:幫派,團隊,或者共享意見和資源,擁有共同目的的群體
Gangsta:非常棒
Going ower: 當一個塗鴉者將自己的圖像覆蓋過另一個人的時候
Graffiti:塗鴉
Hip-pop:一種流行音樂風格,最初以黑人說唱風格為主,如今又融合了電子和迷幻風格,又極強的節奏感
Hit:去寫,去畫
Mad:瘋
Muarl:壁畫
New school:粗略的說法指1984年後的現代塗鴉風格
Old school:反之
Outline/Sketch:手稿畫本上的圖案,通常是指在執行真正的噴繪動作之前的草稿
Piece Book/Black Book/Writeris Bilbe:塗鴉者的手稿畫本
Slash:在別人的塗鴉上繪制塗鴉,將原作品污損或覆蓋
Stencils:一種非常古老的圖像復制手法,利用圖像和文字來傳遞信息
Tag:現代塗鴉的最基本形態,可以是用噴漆或者馬克筆書寫的塗鴉者的簽名或代號
Toy:技術和經驗還未成熟的塗鴉者
King:最牛的塗鴉畫家
Bone out:離開

街頭塗鴉
漫步多倫多的街頭巷尾,燈紅酒綠,楓紅雪白,這些景象將現代化的都市風情與田園式的自然風光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實在令人心醉。如果避開喧囂,深入到巷尾,細心的人不時會發現一些建築物的牆壁上,出現各類色彩鮮艷的圖案,或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體,這就是被一些人視為藝術但令警方頭痛的街頭塗鴉(Graffiti)。
塗鴉作為街舞文化(Hip Hop)里很重要的一個元素,一直是較為靜態,遊走在法律與藝術之間,但誰都不能就此否認它們的存在價值,因為塗鴉的起源本是如此。塗鴉的非法性,在於它所選擇的地理位置,而非它的內涵、或者作畫的形式。塗鴉被街舞文化文化所吸納,成為其中重要的藝術象徵,也許正來自它的反叛宣示。
塗鴉的作者以噴漆瓶作為渲染情緒的畫筆,表達自己對現今社會的看法和立場,以及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和嚮往。出名的噴畫家更可以跟服裝結合,掀起服飾流行風氣。而在一些人物類的作品上,甚至可以辨認出中國的毛澤東、古巴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 Ruz)和格瓦拉(Che Guevara)。
塗鴉出現之始,首先是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達立場度和街頭幫派爭奪領土的標志之用。但普遍認為,塗鴉的形成是在二十世紀60年代的中後期,最初是在地下鐵的車廂內外作畫,藉著地鐵傳播他們的聲音和想法,或者由特殊的字型和陰影用法區分不同的地盤和訊息,早期受到關注的代表畫家包括Cornbread和Cool Earl。
1971年,社區和當地的媒體注意到塗鴉反映出一種對社會的不平情緒,《紐約時報》專門刊文介紹塗鴉,以及一位在紐約城的牆上、門上、廣告看板上留下「TAKI 183」標志的年輕人,這位年輕人的本名叫德密特里(Demetrius),TAKI是他的綽號,183則源自於他居住的街道。該報將德密特里視為一位帶著有趣的嗜好的反叛英雄。這一年標志著塗鴉作為一種亞文化從地下走上街頭。這期間知名的塗鴉畫家包括 JULIO 204,FRANK 207,JOE 163等。
經過媒體的渲染。一群崇拜TAKI的年輕人開始追隨他的塗鴉反叛,紐約城的塗鴉運動大肆蔓延,成群的畫家涌現,塗鴉者多是低下階級的年輕人、西班牙裔或是黑人,藉噴漆作為反抗社會的武器。紐約城內的各個區以地鐵線為界並以地鐵車廂為主體展開競賽。因為地鐵無遠弗屆的宣傳效果,成千上萬的乘客都成了觀眾,其效果遠勝過電視或其它媒體,並且是免費的。這些舉動導致紐約地鐵遭到塗鴉者的嚴重破壞,不論車廂內外、車站,沒有一個空白處被放過。塗鴉也因此成為紐約地鐵史的一個部分。
一直到1972年,一群塗鴉藝術家在紐約市大學(City College in New York)社會系學生馬提納茲(Hugo Martinez)的領導下成立塗鴉藝術家聯盟UGA(United Graffiti Artists),UGA邀請各區的地鐵藝術高手在市大學的一面披覆著紙的牆上作畫開始,塗鴉才真正開始第一次被視為是一種合法的藝術。
那時是「以諷刺政府為主」。以塗鴉來傳達對社會的不滿,進而將塗鴉作為一種藝術創作,一種生活態度,「只要有計劃性的、選擇適合的場地、物品,塗鴉並不會是一種污染!」紐約市政府並不認同塗鴉作對一種藝術的存在,認為它大量破壞城市景觀,與犯罪行為及貧窮地區之間的微妙連結,被視為一種「污染」、非法的行動。直到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才開始撥經費補助,通過購買不銹鋼車廂,重新噴漆等手段整頓塗鴉,才令其逐漸消失。

紐約地鐵塗鴉

*1966-71地下作品(GRYUND WORK)時期
地鐵塗鴉(Graffiti,其實這個詞最早泛指一切街頭塗鴉,後來在某些地方才開始專指地鐵塗鴉)最早被政治激進分子用來表明自己的立場,街頭幫派也用它來標明自己的地盤的界限.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逐漸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並初步完成在人們心目中的個性定位.同樣,地鐵塗鴉運動在1930年的洛杉機以及後來的紐約學校都曾形成一定規模,然而,做為一個新生事物,街頭塗鴉知道1960年才真正開始形成自己的個性,並開始了對本身形式和內容的進一步完善.人們用很多詞來描述"地鐵塗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Graffiti".這個詞比"地鐵塗鴉"本身出現的要晚很多年,大約在60年代中期的費城開始被人們使用.最初,"爆炸一代"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名字以醒目的方式寫在牆上,以獲取別人的注意.沒有人知道他們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突發奇想才這樣做的.

*1971-74拓荒(PIONEERING)時期
"地下作品"後期,華盛頓的曼哈頓區開始關注塗鴉者(在英語里,他們被稱作writers).1971年,<<紐約時報>>刊出的一篇文章中正式想人們介紹了一位塗鴉者--TAKI183是一位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孩子,他的奇怪的名字包含了兩部分內容:TAKI是他的本名Demetrius的呢稱,183是他所居住的街道的號碼.TKAI183是一位步行信使,他經常乘坐地鐵,這為他從事地鐵塗鴉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他絕對不是第一個在地鐵上塗鴉的人,但卻成為第一位被主流世界所認識的這種亞文化的締造者之一.這一時期浮出水面的還有JULIO 204.FRANK207和JOE136等人.
這時候,在紐約西南一區布魯克林,一場運動正在暗地裡醞釀.很多塗鴉者在那裡活動,一個名為"友好的"弗雷迪(FRIENDLY FREDDIE)的塗鴉者贏得了很大的聲名.弗雷迪和他的朋友們發先地鐵不僅僅是一個交通系統,它還把各個街區各自為政的塗鴉運動連接起來,讓更多的人開始了解別人的作品,同時也產生了競爭意識,這對提高塗鴉者的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塗鴉者們在發現了地鐵這個樂土以後,很快將陣地由街頭轉移到了地下,當眾多作品開始出現在同一堵牆壁或者同一節車廂上的時候,競爭的意識也越來越強烈.塗鴉者們很快發現,乘坐地鐵可以方便快捷的到達任何一個地方,在這些地方塗鴉也不容易被人發現和引起麻煩.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都追求塗鴉的數量,他們想在盡可能多的牆壁和車廂上留下自己的痕跡.
由於塗鴉越來越多,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也越來越困難.塗鴉者們需要新的方法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很多畫法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發展,各種各樣的視覺元素增加進來.這些元素中,一部分是為了吸引人們的視覺注意,一部分是表達塗鴉者的意圖.塗鴉者們開始渴望能給人們留下形象鮮明獨特,內容奇妙非凡的作品,以被人們所集注.這其中,做成功的或許是STAY HIGH149,他的標志就是一個香煙組成的字母"H".下一步的得到改進的是塗鴉的尺寸,更大的塗鴉無疑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塗鴉者們改進了油漆噴槍的尺寸和結構,他們還把字母噴得更大更濃重.這時候,新的標志性的塗鴉出現了,人們在牆壁上用巨大的字母圖案的精彩程度取決於繪制者的想像力的高低.最初創造這種形式的人已經無從考證,人們 把來自布魯克林區的SUPER KOOL 223看作這一形式的代表.人們在地鐵火車的側面等高的塗鴉,讓這些圖案隨著這些流動的"牆壁",轉遍整個紐約.然而,這些蔚為奇光的塗鴉還一直延續著舊有的風格,舊的僵化局面才被徹底打破.他的突破的開始了對字體的改革,他用石塊體和斜體代替了原來千篇一律的字體(他的字體後來被稱做百老匯體),這引發了人們對字體變革的熱情,並直接導致了隨後的機械體和狂野體的誕生.從此越來越多的字體開始出現在地鐵里.
這一時期,塗鴉者們開始互相關注對方的作品,從中學習加以改進再將之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之中去.經過一番變革後,這場運動進入一個比較平和的發展時期,塗鴉者們進行著技術上的准備和畫風上的融合,並醞釀著下一個變革的出現.在借鑒和融合方面比較成功的塗鴉者的RIFF 170,他的身體力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互相學習的重要性.
在次之前的時間里,塗鴉藝術一直的 小眾獵奇的對象,主流社會還沒有將他們視作藝術.雨果.馬蒂尼(Hugo Martinez)是一個社會學者,他所做的努力使得這一尷尬狀況得到了部分改觀.他從眾多的的塗鴉者中選出了自己認為有代表性的一批人,在紐約的激光畫廊舉行了一次畫展.1973年的一份雜志以"地鐵塗鴉大閱兵"為題報道了這一事件.這個標志著塗鴉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
在1974年左右,有人開始繪制風景的卡通圖案,這是塗鴉題材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代表性畫家為:TRACY 168, CLIFF 159, BLIADE ONE等人.

*1975-77鼎盛(THE PEAK)時期
地鐵塗鴉的畫風演變在1974年以後緩慢下來.原因之一是,由於經濟危機的困擾,紐約地鐵疏於維護.這對地鐵塗鴉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地鐵塗鴉的整體演進轉變為個人風格的恣意張揚.在技術融會貫通以後,紐約的地鐵塗鴉者們開始了各自自由的創作.在這一過程中,不少人也小有創新.由於交遊廣泛,創作地點的增多,以及各自之間畫風的日益融合,人們逐漸地不再使用街道號碼來為自己命名了.這一期間耀眼的塗鴉者的如下這些人:TEE, IZ,DY 167 ,PI,IN,LE,TO,OI,FI aka VINNY等.把這一時期稱為紐約地鐵塗鴉的鼎盛時期是因為,主流開始關注整個地鐵塗鴉的開始把它當作一門新興的藝術開對待了.地鐵塗鴉的參與者越來越多,其間也產生了很多非凡的作品,但是由於沒有新的塗鴉技術的出現,自此以後,這項民間運動開始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