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堯都區的景色

堯都區的景色

發布時間: 2020-12-12 19:26:30

『壹』 臨汾美景作文!!

說的全面點

『貳』 臨汾堯廟的景色!!!

有華表。華門,華門西面是草原牧場。。。。。等等,現在到這旅遊的人越來越少

『叄』 臨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1、「蘇三監獄」。在臨汾市東北方約二十六公里的洪洞縣城內,保存著一座我國僅存的、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明代囚牢,人們亦稱它為「蘇三監獄」。 「蘇三監獄」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當年北京名妓玉堂春(名蘇三),在洪洞蒙冤落難,就囚於此地。因為玉堂春的故事廣為流傳,所以該監也名聲遐邇,遊人不絕。

2、大槐樹。距臨汾市三十公里的洪洞城北面賈村西側,明時有一座廣濟寺,寺的左旁有一株漢代種植的大槐樹,枝繁葉茂,樹身數圍,高達數丈,蔭遮數畝,蒼勁挺拔。官路南北相通,交通十分方便。明朝政府屢遷山西之民於外地,而遷民最多的洪洞與附近地區的移民就在這里集中出走。

3、東岳廟。從臨汾市西行六十五公里,即可看見一座鬱郁蔥蔥、松柏茂密的山峰,這就是蒲縣柏山,東岳廟就建在柏山之巔。這里環山十多里皆為松柏叢林,鳥語柏香,峰巒聳翠,景色宜人。

4、姑射仙洞,地處臨汾市西郊貌姑射山中,距市區約十六公里。 仙洞,群山環繞,景色秀麗,岩洞密布,古木參天;亭、台、樓、閣依山靠洞而築,其間塑像壁畫,生動別致,風貌奇特,景觀豐富;總面積四十平方公里,是臨汾旅遊區最大的旅遊勝地。

5、臨汾市秦蜀路南端,堯廟始建於晉代,後經唐、元、明、清歷代修建,不斷擴大。廟內前面有東西朝房、光天閣、堯井亭,後面有堯宮、舜宮、禹宮、萬壽宮,最後是寢宮,東西兩邊還有許多房舍、庭院。據史傳,堯廟規模最大時佔地七百八十餘畝。

6、黃河壺口瀑布。位於中國臨汾吉縣城西南45公里的黃河河床中。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沖刷成一條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黃河奔流於此,倒懸傾注,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因形如巨壺沸騰,故稱為壺口瀑布。瀑布的落差達20米,寬度隨季節變化,通常在30米左右,到汛期可達50米,春秋季節水清時,陽光直射,形成彩虹隨波飛舞,景色奇麗。

7、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於臨汾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有「西方聖境」之稱。

8、陶唐峪。位於臨汾霍州市。傳說因堯帝曾避暑於此而得名,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山之,中鎮霍山主要景區之一,入峪溯流而上,一路奇峰崢嶸,萬仞摩天,森然羅列,浩渺相聯,盛夏入谷,涼氣襲人,是返樸歸真的一方凈土。

9、丁村,位於襄汾縣城南五公里的地方,距臨汾市35公里。丁村,以發掘出我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至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餘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築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築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築中的佳作。

10、濱河公園。位於臨汾市區濱河路

『肆』 描寫臨汾風景的作文

我家附近有個街心公園。它的名子叫古城公園。 它面積不大,但景色十內分美麗,一容進門,我看見了一棵挺拔的松樹,那綠綠的葉好像一根根針似的,奇怪的是,在冬天它葉子還是那麼綠,這樣給寒冷的冬天帶來一絲絲生氣。在往裡走走,左面是兒童樂園,有一些專供兒童的游樂設備,有充氣式淘氣堡、有電瓶車、還有我喜歡玩的蹦蹦床……。右面有是一條條的小道和小亭子,在這里供人們唱歌、打羽毛球。再往裡走,是一個噴泉池,池子中間是一個「母與子」的雕像,夏天一到,噴泉就會噴到雕像的身上,還有五顏六色燈光也照在了「母與子」的身上顯得格外溫馨。在向前走,有一個非常大的廣場,這個廣場設計的很別致,地面上畫著一個個的大方格子,上面擺著黑色的、白色的的大石頭,如果爬到對面的小山上,站在上面向下望去,竟然是一盤五子圍旗!真是太妙了!人們在這里跳舞、在地磚上寫大型的漢字,真是熱鬧極了。 我最喜歡的是這里的小山坡和假山石,因為在這里我能夠玩捉迷藏,可有意思了,小朋友們,有時間咱們一起玩呦!別望了。

『伍』 臨汾的風景 名勝有哪些

卧牛城的由來:被傳為陶唐故都、伊祁舊里的臨汾,素來有卧牛城之稱。1977年10月,有人在城牆東北角取土時,挖出一個石匣,匣中有一尊鐵卧牛,並有明朱洪武年間的碑記一塊。鐵牛重
124斤,底座重33斤半。這大概就是臨汾被稱為卧牛城的見證。臨汾城池始建於西晉,距今約1600多年。鐵卧牛是什麼時候埋入城牆之中,無從考證。出土碑記中有「癸丑(1373)冬十有一月二十有五日」字樣,修整城牆時,就從城東北角挖出過此鐵牛;另謂五代梁開平二年(
908)九月吾州刺史徐懷玉刻記,記載梁晉交兵時,寇退而修城就曾挖出過此物,當時「以為祥」,便原封不動地將鐵牛埋在原處。明癸丑年第二次出土後,當時亦認為是「退滅寇兵之祥」,便擇吉日,藏之。1977年10月則是鐵牛第三次出土。現在這尊鐵卧牛已在臨汾市堯廟展出。

侯馬晉國遺址: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國號為晉。到春秋中葉,晉景公遷都新田(今侯馬)。從此,至戰國早期三家分晉為止,新田就成為晉國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的中心。一九六一年,「侯馬晉國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在侯馬市汾、澮兩河交匯處。面積約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現僅存宮殿台基殘跡。經大規模的鑽探發掘,發現兩組古城遺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於侯馬市西北,南北長約一千四百米,東西寬約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鑄造青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業作坊。鑄銅作坊遺址,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塊銅錠、鋁錠、鑄銅生產工具及三萬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認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這些范鑄造的青銅禮器有鼎、豆、壺、簋、鑒、敦等,兵器有劍、鏃等,此外尚有車馬飾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龍紋、蟠螭紋、雲雷紋、環帶紋、垂葉紋、人紋、魚紋、首紋等。構圖勻稱新穎,線條流暢細膩。從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經過選泥、制模、翻范、熔銅、澆鑄和修整這一整套工藝流程。在牛村古城東南有盟誓遺址,面積約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遺址中發現四百多坑,坑內埋葬著牛、馬、羊和玉幣等犧牲。其中四十一個坑內出土了約數千件盟書,多數為朱書盟書,少數的為墨書詛辭,書法精美,內容記載了春秋戰國之際晉國各派貴族集團之間的斗爭,由此人們可以看到東周的盟誓禮儀和制度。牛村古城南、澮河南岸的上馬村是墓葬區,面積約五十萬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號墓是一座規模較大的長方形堅穴木郭墓,墓內的隨葬品,除銅貝、包金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約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銅器如鼎、鑒、方壺、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裝飾品,及編鍾、編磐等。墓中出土兩件銘文相同的徐王庚兒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鐵佛寺:又名大雲寺,位於臨汾市區西南隅。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方塔是寺院的精華,六層,一至五層為方形,第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磚砌成。各層均有琉璃圖案裝飾,共計64塊,內容為佛門傳說故事,引人注目。塔內一層中空,空間較大,內置高六米、直徑五米的生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形神兼備,為唐代原作,故有鐵佛之稱。它反映出盛唐時期平陽冶煉技術水平,對研究我國采礦、冶煉技術有重要價值。

魏村元代戲台:位於臨汾市區西北25公里處的魏村牛王廟內。廟內現存後大殿三間,獻亭、戲台各一座。河東地區是我國北方古代戲曲藝術的搖籃,至今保存著多處古代戲劇壁畫、雕刻和戲劇藝術建築。廟內的元代戲台,重建於元至治元年(1321)。戲台平面近方形,四角立柱各一根,前檐為八棱石柱,寬敞開闊,音響效果較好,對研究我國戲劇藝術和演變有重要價值。廟內獻亭,造型別致,結構精巧,也是一處較為珍貴的古代建築。

龍子祠:位於臨汾城西的姑射山下。寺前泉水涌瀉而出,清澈透明,人稱龍子泉。泉水流量較大,渠道縱橫,灌溉萬頃良田,一派水鄉風光。因泉水澤潤於民,人們建祠祀奉。祠坐北向南,創建於唐,元、明、清各代都有增建修葺。現存山門、過殿、水母殿、康澤王殿等主要建築。祠內還有碑碣11通,對研究當地的水利開發和祠宇沿革有一定價值。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有傳統廟會,四方農商雲集,十分熱鬧。

姑射山仙洞:位於臨汾市區西20公里處的姑射山內。相傳為堯王夫人鹿仙女誕生地,因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莊子的《逍遙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語而出名。有北仙洞、南仙洞兩部分。北洞有興佛寺、雲霧寺、王母閣等;南仙洞有興隆寺、神居洞、碧岩寺、觀音閣和戲台等廟宇寺觀。現存鐵鑄、銅鑄、木雕、泥塑等各種塑像
200多尊。壁畫、碑碣都有一定歷史和藝術價值。仙洞創建於唐武德年間,歷代曾修葺擴建,現有建築40餘處,共有房屋廟堂
120多間,石窟洞70多孔。亭、台、摟、閣,大小殿宇,多數依山背洞,靠崖面溝,就勢構築。奇峰異洞,蒼松翠柏,青山環抱。其間一條數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對峙。春、夏、秋季鳥語花香,清涼幽靜,到此頗有置身「仙境」之感。

平陽鼓樓:坐落在臨汾市區中心,大約始建於北宋年間,金、元、明、清皆重修過,但樓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的平面呈正方形,四邊各40米,面積1600平方米,通高40.5米。四面沒迴廊。基座全用青磚砌築,座高八米,南北東西有高寬各五米的券門。四個券門橫額分別題刻「北達幽並」、「南抵秦蜀」、「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樓體穩重厚實,結構得體。上做二層三檐十字歇山頂樓閣,建築獨特,高大雄偉。古人稱之為「拔地千尋,依雲逼日」。可惜這樣一座重要的古建築,於1948年毀於戰火。1983年,臨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復鼓樓委員會,倡議全市人民集資捐款修復鼓樓。1984年開工,1986年恢復原貌。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城郊四公里處,遺址出土人牙和人骨化石,以及20多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00多件舊石器。石器屬石片器系統,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牛王廟戲台:在山西臨汾市西北25公里魏村牛王廟內。戲台建於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重建,明、清曾予修補。廟內現存廊廡、獻亭、正殿、垛殿等。正殿供三王(牛王、馬王、葯王),塑像俱存。戲台為木構亭式舞台,平面方形,單檐歇山式屋頂,前面及兩側前部敞朗,作為台口。背面及兩側後部築以牆壁,還保留著宋金樂亭古制。台上無前後場之分,前檐用石柱兩根,正面雕牡丹及化生重子,柱側刻創建與重修年代。台上樑架迭構,額枋、蘭普、斗拱,上下三層,形如龐大疏朗的藻井,簡練精巧。戲台古稱舞亭或舞樓,宋、金時晉南一帶已有,元代相當普遍,但保存至今者較少。此台為研究元雜劇在山西一帶發展歷史和金元時期戲台建造規制的重要資料。

坤柔聖母廟:在山西吉縣城東北八公里謝悉村土垣上。四周山巒環繞,視野廣闊,廟址居高臨下。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現存坤柔聖母殿為元代遺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工屋頂,結構之奇巧,為我國古代建築中少見。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岸,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志記載,唐尉遲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山掛甲,更名掛甲山,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隋開皇三年(公元
583)大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為火焰式,龕內多為一佛二菩薩,佛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其中卧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微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造手法為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比較,別具一格。

董氏磚雕墓:在山西侯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發現,1959年和1969年,分別遷於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馬工作站院內。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後於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為仿木構磚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為前後兩室,系我國北方地區傳統的四合院形制。結構復雜,比例適當,磨磚對縫,手法嚴謹,墓室內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戲劇故事以及飛馬、奔鹿、走獅等動物,琳琅滿目,華麗似錦,具有很高的建築與雕刻藝術價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戲台及生、末、凈、旦、丑五個戲俑,生動活潑,維妙維肖,是我國早期戲劇表演藝術的再現,為研究宋金戲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千佛崖:在山西霍縣城南7.5公里的郭庄村山腰。山巒聳峙,山花爛漫,摩崖造像隱現其間。始刻於唐代,宋、元時屢有造鑿,直至明正德五年(1501年)始結束。本尊大佛高約八米,下部刻有唐貞觀以及天寶五年(公元
746年)、長慶二年(
822年)等題記。千手千眼觀音像高度約二米,為元代所造。其餘小佛多為三軀一組(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亦有單佛一龕者。刻工精湛,造型生動,極富民間特色。

霍州雁塔:在山西霍縣城南二公里的塬上。塔上雁巢甚多,故名。寺依塔名,亦稱雁塔寺,僅存遺址。雁塔創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修。塔高16米,呈八角形,五級,密檐式,空心,塔身層層向內收分,檐下磚雕斗八十八攢,比例和諧,鐫刻精緻,挺拔高聳,造型秀美。登臨源上,仰觀古塔,遠覽山川風光,樂趣無窮。

霍州鼓樓:在山西霍縣城內中心。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建,清代重修,台基高峙,用青石、青磚混合砌成十字券拱形通道,四向貫通。上築木構樓閣兩層,面寬進深谷五間,二層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屋頂。四周圍廊雕刻有花卉、禽獸等圖案。瓦頂安裝有二十八宿琉璃造構和三彩琉璃脊獸。鼓樓總高29米,登樓眺望,山川風光,霍縣城景,盡收眼簾。

普凈寺:在山西襄汾縣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規模敞朗,建築巍峨。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元、明遺物。山門三間,天王殿五間,懸山式。菩薩殿依柱築有扇面牆一道,牆前為觀音菩薩和善財童子,豐潤嫻雅,兩隅十八羅漢各具神態。牆後地藏、道敏、冥公端莊肅穆,十殿閻君凝神對坐於兩側。最後為大雄殿,五開間六架椽,結架純系元構。龕內塑釋迦、文殊、普賢華嚴三聖,其中二菩薩身式修長,衣飾合體,面形上方下圓,神態境靜慈祥,塑工頗為精巧。

千佛洞: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寧縣城東五公里營里村懸岩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
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洞高3.1米,黨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後代繪有壁畫,內容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後,千佛洞由成為寺後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省襄汾縣境內。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廟中。寺宇早毀,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煉。造鑿於魏、北齊、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二米左右。內容主要是佛、菩薩、弟子、脅侍、天王、供養人等等。佛像肅穆端莊,菩薩秀麗嫻靜,弟子恭順,供養人虔誠。唐碑中還雕有屋形龕一間,內置卧佛一軀。時代不同,工藝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層,高二米,每層雕有塔檐,塔頂設有塔剎,塔身收剎甚急,各層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龕一區,總體輪廓與西安大雁塔近似,鏤刻精湛,是我國唐代石雕藝術中的佳品。今存襄汾縣博物館。

『陸』 描寫臨汾的作文

可以寫成寫景的文章,寫出臨汾的景色特點。

1、寫家鄉的天氣景色。如:城鎮的傍晚是喧鬧的,而鄉村的傍晚卻是寧靜的、柔和的。

2、寫家鄉的江河湖海。如:家鄉小河真清啊!清得讓你忍不住想要喝上一口。家鄉的小河真美啊!河面漂浮的花瓣沖擊著你的腳,猶如夢幻般的仙境。

3、寫家鄉的田園風光。如:煙霧似乎又來到了這片綠色的田野,景色真迷人!田裡幹活的人們陸續走出田地,漫步在回家的小路上。

4、寫家鄉一種自然景觀四季的變遷。如:山溪就這么流著,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唱著歡快的歌兒。

(6)堯都區的景色擴展閱讀

例如:

美麗的臨汾

我生在臨汾,長在堯都,我愛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臨汾不僅風景優美,還是一座歷史古城。臨汾古城是國內外聞名的「卧牛城」,修築於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壯觀。市南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廟」,市東有建於晉代的「古帝堯陵」。

市內有建於唐貞觀年間的「鐵佛寺」,又名「大雲寺」。市中心還有建於北齊的「大鍾樓」,又稱臨汾鼓樓。說到鼓樓,我和它還是老朋友呢!姥姥家以前就住在鼓樓旁,小時候,姥姥經常帶我到鼓樓下玩,這也許就是我喜歡鼓樓的原因吧!

白天,站在高大雄偉的鼓樓腳下往上看,你可以看到「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東臨雷霍,西控汾河」十六個大字分別鑲嵌在南北東西的大門之上。鼓樓內四通,中卧鐵牛一尊。通道里還設有石桌、石凳,是老人、孩子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夜晚的鼓樓就更美了,每當夜幕降臨,整個鼓樓就變成了燈的海洋,一盞盞霓虹燈,一會兒紅,一會兒綠,一會兒半紫半黃,真是五光十色,美麗極了!

我愛家鄉的大鍾樓,更愛美麗的臨汾,我為自己是一名臨汾人而感到驕傲!

『柒』 臨汾有什麼景區

臨汾市的十大景區:
1,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
2,侯馬彭真故居
3,鄉寧雲丘山
4,蒲縣柏山東岳廟
5,堯廟
6,華門
7,吉縣黃河壺口瀑布
8,隰縣小西天
9,古縣牡丹文化旅遊區
10,陶寺遺址

『捌』 臨汾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裡的景色最好

首先坦言臨汾空氣環境不好,建議冬天不要來。
其次,臨汾人文景點很多都聽起回來特別厲害。比如堯答陵(據說堯生前表示要葬在那裡)、堯廟(初中歷史課本上很多都有它的照片)、蘇三監獄(中國僅存的明代監獄)、洪洞大槐樹(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陶寺遺址(很多專家猜想是最早的「中國」,堯的都城)、丁村遺址(好像是這個名字,中國北方早期智人代表)、臨汾鼓樓(中國最高的鼓樓)。
然後,風景也有。比如壺口瀑布(我國第二大瀑布)。
其實臨汾這個晉南城市,它主要是圍繞著「堯文化」。很多人文景點聽上去很厲害,但到了卻發現和想像有偏差(因為畢竟歷史久遠,保存的不多)。但去了總覺得不遺憾。推薦去澇河和洰河,那裡風景不錯。附近的村民還經常放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