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臨水景觀

臨水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2-13 04:09:17

㈠ 中國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觀及文化內涵初探

陳興茹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水城是我國眾多城市類型中的一種,因其擁有較多的水面而著稱。水城在我國各種文化載體中,如電影、建築、詩歌等中較常出現,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不同領域的人員對其關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築師更多的是關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獨特的建築風格,詩人更多的是關注水城獨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獨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視起因是: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和挑戰,水資源緊缺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關於水城

(一)水城的定義、基本特徵、價值

1.水城的定義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過,城市河流發達,水域面積至少佔城市面積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均與水關系密切,水上交通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從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規劃視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4];個性化的水域景觀和文化特徵成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與水接觸的歷史悠久,水對於城市選址、建立、發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規劃遵從「天人合一」的指導思想,人與自然相處和諧。

2.水城的基本特徵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網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過或位於其中,市內水域面積佔有一定比例。

(2)從建城之初,水系規劃就成為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個性化的水生態和水景觀、水文化成為城市的象徵。

(3)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活動與水密切相關。

(4)形成了獨特的與水相關的風俗習慣和水文化。

(5)城鎮多分布於河流兩側,街市也多臨河而起。

(6)擁有水陸兩套交通系統。

(7)水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

(8)城市規劃設計注重「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9)水在城市建設發展史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軍事防禦、防火、供水、美化環境、交通運輸、水產養殖、調蓄洪水、水上娛樂等)。

3.水城的價值——以江南水城為例

(1)豐厚的歷史文化價值。江南水城因經濟和文化走在全國前列而成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戰亂、罕災荒而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社會狀況,及哲學、道德倫理等文化內涵的直接對象,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優秀的規劃與建築藝術、文化價值。江南水城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是人們在不斷地與自然、與社會互相融合、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並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內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築是水城人水和諧關系的見證,在中國城鎮規劃和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歷史與特定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規劃思想,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內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發展的基礎。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發展的一種獨特格局,水道交通為城內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城市生存的命脈。為追求臨水而居的生活優越感,人們以水系的走向來規劃居住地、商業區等的分布,從而水系對城市的形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水系的存在,則城市位置可能變化,城市的發展可能不會那麼迅速。人類喜歡「臨水而居」,原因在於豐富的水網為當時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如飲水、灌溉、交通、洗滌、軍事防禦等人類生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

(2)城市布局講究因地制宜。我國古代哲學是樸素唯物主義的產物,講究「天、地、人」三者的統一。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種建築要與天象對應,「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城市選址及布局上都有所體現。「依山傍水」是建築學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們視作寶地,古人認為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根據考古發現的結果來看,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捕撈、採摘果實的歷史情況相對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建設高潮中,這種建設思想更為成熟和完善,具體表現在:《管子·乘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管子的論斷表現了很強的科學性,至今仍為許多學者所矚目和稱道。

(3)水文化內容豐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發展的記載,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具有自身特色的內涵和底蘊。水城的特點決定了其歷史是一部人類不斷與水長期接觸並相互協調的歷史,因此,水城具有豐富的水文化內容,與其他城市相比,其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多樣。

(4)城市發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諧的歷史。臨水建城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給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也可能帶來較大的洪澇災害,關鍵是如何利用水,並協調好人水關系。同時也要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條件下積極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運轉是人水關系和諧的體現。

(5)水域景觀豐富多彩。水域景觀具有多角度、多季節、多層次變化的特點。水城由於人水關系密切,城市景觀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水城的建築、布局都以水為出發點,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水城景觀千變萬化。由於水多,所以橋多,形態各異的橋是水城的又一道美麗風景。水域景觀及水與其他存在物的復合景觀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6)城市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水城因水而與其他城市差異明顯,水城之間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蘇州由於生活氣息濃厚而具有「人間天堂」之美譽;上海則由於瀕臨黃浦江而成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場所,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濟南則由於地下水豐富而具有「泉城」之譽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義

水城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國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積極改造自然的結果,人水和諧在水城得到了具體的體現。水城堪稱我國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館」,是現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鑒和學習的樣本。當今城市在面臨水環境污染、水生態質量下降、景觀改變、人水關系緊張的情況下,重新倡導古人樸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態系統修復、水環境改善、水景觀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規劃和利用、協調人水關系等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本文對我國代表性的水城——蘇州古代城市河流規劃治理的思路、模式進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規劃對城市生存、發展、繁榮的巨大作用,並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經驗。

二、古代蘇州的城市河流建設

(一)蘇州概況

1.蘇州現代自然地理條件

蘇州地處太湖、長江下游,江蘇省東南部,全市水域總面積為3609.40平方千米,佔全市總面積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轄6區(平江、滄浪、金閶、郊區、新區、園區)、6市(吳縣、吳江、張家港、太倉、崑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個鄉鎮,22個街道辦事處,3323個行政村。該地區地處長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北枕長江,東鄰上海,南連浙江,西濱太湖,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京杭運河縱貫南北,京滬鐵路和滬寧高速公路穿越東西。蘇州地處溫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間天堂」之美譽。

2.城市風貌

蘇州城建於前514年,雖歷經2500餘年滄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枕河」等水鄉城市的獨特風貌。蘇州古城區河道總長35千米,有橋梁170多座,是我國河、橋最多的城市。

3.城內水系狀況

蘇州地處長江、太湖下游,境內湖泊眾多,河湖串通。市區位於市域中部,西部瀕臨太湖,東有金雞湖、陽澄湖,南有石湖、澹臺湖,京杭大運河從西北向東南繞城而過。古城區有環城河環繞,全長15.7千米。流入環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環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龍港、葑門塘、婁江、外塘河和老運河。環城河上承大運河、太湖補給來水,下泄出水入長江,古城內有「三橫三縱」形狀的內城河與環城河貫通。市區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幹河道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間,河道寬窄懸殊不一,內城河河寬3~10米,環城河最寬斷面達135米,最窄處只有9米。

(二)蘇州的營建模式——解讀《平江圖》

春秋後期,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築闔閭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嘗水,象天法地,造築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八風;水門八,以法地八聰。」[5]城內河渠縱橫,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規劃周密的典型水城[6]

蘇州城市建構以「水」為主題。這可以從1229年平江郡守李壽鵬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圖》得到體現(圖1)。它生動地記載了城市重建100年後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規劃的思想,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規劃圖。《管子·乘馬》說:「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准繩。」平江正是這一思想的典型範例。平江城的方位並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該方位是經過深思熟慮過的。因為這樣,夏季盛行的東南風就可以順暢地吹入城內,降低氣溫;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點氣溫。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個差異是由於在唐宋時期發現了磁偏角後人為造成的。平江城並沒有按傳統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適應自然地形建成長方形,還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為護城河,並考慮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緩急而將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東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門是水、陸並存的雙重城門,按照慣例,城門應設置在南北、東西主軸線上,而平江城為了適應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門、大道採取了不對稱布局。城北,通往水陸交通系統的捷徑要穿過丘陵間的一個隘口,這將決定西北方向城門大道的位置。南門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與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運河通往城市的最近處。另外3個不對稱的城門也是為了配合河道與道路系統。蘇州古城的城牆平面上大體規整,但其4個轉角卻因需要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城北的護城河水流湍急,因此東北和西北的城牆拐角做成直線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順暢,不致沖塌城牆角或河岸。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沖擊,則把西南城牆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狀,把盤門由西南的方向轉到面向東南,讓胥江、運河的來水繞過城牆的弧形轉角,主要順運河流向東南,部分來水經盤門、水門進入城內河道。這樣,牆角處水流通暢,城牆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強烈沖刷,也減輕了洪水對盤門、水門的壓力。東南角因水流平緩,仍做成直角[7]

圖1 平江圖[6]

蘇州整個城市以河道為骨架,道路布局與河道配合,有效地貫融著水陸兩套交通系統。河道總長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總長度的78%,河寬一般不少於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間[4]。城市南北向河道6條,東西向河道14條,還有許多支流共同構成了河道網。河道系統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得到保證,並可作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統,減少或避免了城市內澇發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區為最密集,縱橫交錯,形如棋盤;其次為城市商業區;城南由於官署大型建築較多,河道較為稀疏。河道水網規劃與城內民居、寺廟、園林、城門、驛館、倉庫等各類型的建築布局緊密結合,形成優美的水城環境。城內橋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橋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統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積水域具有吸熱、吸塵、通風等作用,對改善環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發,增加了空氣濕度,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城市生態建設。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較大的私家花園,如滄浪亭。到南宋時,園林已有相當規模,以後發展成為獨具風格的蘇州園林藝術。平江城內河流多,橋梁也多。據記載,平江南宋時有359座橋。可見橋梁之多,蔚為壯觀,充分展現了水城的獨特魅力。

水是蘇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築物雖然毀於兵火,但河道基礎猶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於隨意遷址。蘇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創造性地規劃建設了以水系為脈絡、河道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陸兩套「雙棋盤」式交通系統。水城的規劃布局不僅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軍事防禦和城市景觀等一系列問題迎刃而解。吳闔閭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嘗水」,選擇城址,城址略高於周圍地面,減少了洪水威脅。其城市防洪設施相當完備,有城牆、壕池、城河、水門、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內可以排積水,蓄泄便利,不憂水旱,使地處水鄉澤國的蘇州免受洪澇之災。它的出現,標志著春秋時我國的城市防洪科學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5]。水是蘇州城的生命線,這是因為河道水系貫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於綠化,有利於蓄排水、有利於消防,還能有效地調節和改善城市的小氣候,從而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

(三)城市河流在蘇州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1.穩定城市的位置

由於城市處處為經緯縱橫的河網水系所溝通、貫穿和滲透,城市各類建築的分布與河網水系有機結合,使蘇州城的位置和格局歷久不變。蘇州因此被稱為城市當中的「活化石」,對於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對於抵抗戰火、自然災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穩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發展經濟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進水、排水和宣洩

根據水系的走勢來確定城市的形狀,首先要保證水系的通暢。有了系統而完備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產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順暢地排出城外,在古代無嚴重污染的條件下,確實比較實用、合理而經濟,也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宋代著名學者朱長文在所著《吳郡圖經續記》內也有稱譽:「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太湖別稱),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有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非智者創於前,能者踵於後,安能致此哉?」蘇州雖然坐落於水網上,卻罕有水澇之災,並收水利之利。

3.運輸

古人喜歡臨水而居,水邊也常常成為城市的發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於蘇州作為吳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內交通所必須,也是聯系城鄉、溝通吳地乃至全國的通道。因為在多水的吳地,水道是無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經濟便捷是顯而易見的。明末主持繪制《蘇城水道圖》的江南撫張國維,在該圖「圖說」論及蘇州城內水道作用時曾經指出:「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離和防衛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離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衛功能,古代所建護城河即是一例。當時城內大多數衙署、府學、糧倉、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圍設有環河,這些環河水道同時也是界河,用以分隔,並起防衛的作用。至今有許多重要倉庫、工程要道臨河而建,也是源於此故。

5.調節氣候、空氣凈化和美化城市環境

水具有較大熱容性,水系可以調節局部氣溫,使城市冬暖夏涼,同時還具有增加空氣濕度、美化環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從古至今人類或積極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積,促進城市河流的流動性,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四)蘇州水文化特點及其成因

1.水文化內容豐富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又是文人墨客發源和聚居的地方,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因此,蘇州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容。蘇州水多、橋多、人多,三者協同作用促進了蘇州水文化的發展。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園」與「滄浪亭」等為代表的著名園林、蘇州舊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圖碑》、古代詩人對於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台」、「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8]詩詞名句等都是蘇州水文化的代表。

2.蘇州水文化特點的形成

(1)在蘇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後,蘇州優越的地理條件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由於占據著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農業、運輸業、漁業等發展迅速,很快發展成為經濟富庶、文化先進之地。我國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現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蘇州。文化的先進離不開經濟的發達,經濟的發達離不開有利的地理位置。歸根結底,城市地理位置對於城市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州作為我國最典型鄉城之一,其城市選址、布局歷來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並對後來城市規劃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示範作用和參考作用。蘇州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對於城址穩定、城市興旺、百姓安居樂業、文化興盛都起著重要作用。蘇州的城市特徵與其自然生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並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水城特質。古雲「鍾靈毓秀」,從物質的角度看,地理環境,尤其是水網環境更能左右一個地區或城市文化的發展。蘇州河湖眾多,草木繁茂,得水獨多。這種自然態勢本身潛伏著一部文化奇觀,為城市水文化的發展提供先決條件。

(2)蘇州是經濟、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進的結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水運是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蘇州經濟比較發達。隨著經濟的繁榮,蘇州的賦稅是當時政府的主要來源之一,所以逐漸被朝廷所重視,其政治地位逐漸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文化也隨著文人墨客的聚居、經濟的繁榮、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濃厚。

(五)古代蘇州治水的經驗

(1)城市選址注重防洪。中國古代城市選址方面存在多種學說,而《管子》的關於城市防洪選址的學說可以作為眾多學說中的代表。《管子·乘馬》雲:「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選址的原則,即城市選址不是山邊就是水邊,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安全需要(抵禦外敵入侵),又有水運之便;城市位置不要過高,便於取水;同時城市選址也不宜過低,以免受水災之害。蘇州,地處水鄉澤國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東部的平原地區標高多在4米以下(吳淞標高),城區一般為4.2~4.5米,比周圍地勢略高。繞城而過的大運河歷史最高水位為4.37米,城內罕有洪澇之災[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規劃理念。古人講究「因天材,就地利」。蘇州的城市選址是選擇在水網上,水多為其發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條件,同時也增加了其洪澇災害的危險系數。蘇州城市建設者根據蘇州的城市現狀,積極建設護城河,溝通內外水系以利於城市排澇,根據水系走向安排城牆方向,根據水流條件規劃城市形狀,根據市內水系形態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產方式等,都是古人變害為利、積極改變人類行為適應周圍自然條件的體現。

(3)重視治水。唐宋以來,蘇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經很發達。這是和蘇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張國維等分不開的。宋代時,蘇州的主要問題是境內塘浦湮塞、太湖滿溢、積水不能暢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夾帶泥沙為害。范仲淹組織人力疏浚常熟、崑山一帶的塘浦,於是積水可以北注長江,東入吳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慶三年(1569年),海瑞於江南巡撫任上又治理過蘇州水道。對蘇州城內水道、橋梁繪制標注最為詳盡的《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是明末江南巡撫張國維《吳中水利全書》中的一張圖。據張英霖統計,圖中以三橫四直河為骨幹、經緯交織的長短水道百餘條,橋梁340座;標注名稱的有橋梁338座、衙署20處、糧倉10個、城門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處。張國維「遍歷湖海,討尋水道源委」,「繪以圖畫」,與紙上空談不同。他重視城市水道建設和管理,「吳壤以水據勝,水行則氣運亨利,更隨巷陌,舟楫通駛,凡載運薪粟無擔負之煩,殷殷富庶有以哉。」當時,吳縣知縣牛若麟所撰《閶門重建虹橋記》中記載,張國維撫吳期間,曾「疏導四縱三橫之內渠,凡通輸貫而利民者,不遺餘力。」至今,張國維的石像和古代在蘇州做過巡撫的幾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廟的牆上。實際上,張國維沒有其他人的政治影響或文學水平,後來兵敗被殺。但是這些人並列,還和城隍——保護蘇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廟里,說明當時很重視水系治理工作。

(4)重視河道管理。在明清兩代共疏浚市內河道11次。蘇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無水潦之災,與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長文就已指出了城內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觀於城中,眾流貫州,吐吸震澤,小浜別派,旁夾路衢,蓋不如是,無以泄積潦安居民也。故雖名澤國,而城中未嘗有墊溺盪析之患」。

三、小結

古代水城建設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限度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為基本原則,它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具體實踐中成功應用的典範,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城市河流治理的寶貴文化遺產。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人類只有合理地規劃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從而促進人水關系的親近與和諧。古代水城建設為現代城建部門和水利部門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鑒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樹坤.中國水城的水問題.中國水城市長論壇.紹興,2004

[2]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廣州:華南理工大學,1987

[3]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中國城市建設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49~52

[4]俞繩方.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傑作:宋平江(蘇州)圖.建築學報,1980(1):15~20

[5]汪德華.中國山水文化與城市規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6]鄭連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5

[7]陳泳.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東南大學,2000

[8]吳奈夫.明代蘇州的城市建設及管理.揚州大學學報,2003,7(4):74~80

㈡ 趵突泉的景觀

誰說水臟啊,不是本地的就這樣說嗎?現在下了十來天雨了水位見長,泉水也干凈。最著名的景觀就是三股水了,水位高時可以上升地面20厘米。40元票價是趵突泉與五龍潭公園的通票。

㈢ 景觀駁岸與水利駁岸有何區別

景觀駁岸重點在美觀、人文方面,一般臨水水位較淺,
水利駁岸以水利工程安全、水流量為主。

㈣ 帶湖的景觀規劃

一個眼界開闊的人,有價值的期望是能夠從生活開始,又回到生活。兩種生活環境的落差,恰恰構成一個觀察世界的支點。換一種活法,也許就是換一種腦子、換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這種交叉換位,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帶來厚度,同樣也會帶來包容。因為,人的精神家園,永遠在別處。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帶湖生活觀 帶湖北靠群山,南臨上饒市主幹道—北環路,東接帶湖路。山泉淙淙,經年不竭,公園與湖水唇齒相依,互為增色。帶湖公園不同與一般的城市公園,它有著厚重的文化沉澱,應具備紀念、愛國教育、休閑及生態等功能。帶湖公園作為城市級的公園,承擔著為城市尤其是周邊居民提供一個休閑、交流與公共活動空間的功能,滿足當代市民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作為上饒市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帶湖公園有山有水,建成後可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和清新的空氣。
帶湖公園的規劃布局,在遵循原有地貌基礎上,合理規劃,形成了「三水分四地,兩路連一體」的骨架結構,分別設置了活動區、賞游區、野趣區、休閑區等不同區域。其中賞游區分布四季植物,春蘭秋菊,夏竹冬梅,四季景異,凋花才落,新苞又起,美不勝手;而野趣區則植松造亭,山風過處,松濤陣陣,山崗之腳,沉原抬亭,扶石看泉,盼島望水,遠湖近景,皆收眼底。具體景點有嬉戲園、梨棗別院、臨風茶社、點兵台、卧戈灘、聽荷小築、對弈園、曰去亭、枕風水榭、臨水軒、釣閑台、盟鷗亭、秋香苑等20餘個。
帶湖的景觀講究天人合一,建築與環境相融共生,煥發個性魅力,結合上饒當地的審美特徵,使業主倍感親和並產生歸屬感;漫步帶湖花城,步移景異,景隨人變。走如帶湖花城,是水意溶溶的美妙境界,「處處親水,處處樂水」,水與每一座建築,都如同形影,相得益彰。帶湖園區內自南及北的淺水溪,如一條晶瑩的玉帶沿園中央緩緩流淌,溪流淙淙,為帶湖增添無限的靈性;東部20米景觀帶外接315畝帶湖,湖中蚱蜢當波,過客與帶湖,互相都是彼此的風景,構成了帶湖靈透活潑的水體景觀。帶湖的植物搭配上別具匠心,真正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木、常綠灌木、常綠草坪高低參差,充分發揮了綠化在人們居住環境中深層次的人文生態作用;植物的合理搭配,不僅增加了植物本身的觀賞價值,也是對四季景色變換的准確把握。 一橫:次入口景觀橫軸穿越兩行住戶,形成一狹長空間,把特色鋪裝、林蔭廣場、親水平台、距型水渠、動態水景牆和精緻小木橋連為一體,達到移步換景的可人效果。
一點:南入口為園區形象主入口,採用弧線對稱組合,現代景觀燈柱、動感湧泉、高大銀杏樹、歐式背景門柱,完美均衡,給人以強烈的歸屬感。
二縱:沿湖20米寬景觀帶面向帶湖,採用以現代點的手法,沿南北方向漸次展開,聯結景觀平台、月亮灣、碼頭、景觀亭、茶座等系列景觀點,成為住戶鍛煉、觀湖、休息、交流的公共空間,曲聲、笑聲、湖水拍暗聲交織在一起,在滿足了居民視覺感受的同時也滿足了聽覺感受,提高了園區的生活品位,使人們倍感作為帶湖花城業主的尊貴與榮耀。
臨水而居,我們的鮮明早就體味到了這種生活的舒適愜意,2000多年前他們就曾在《詩經》中留下了眾多詠水的千古佳句。不論是「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的《關雎》,還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蒹葭》,都在訴說著人對水的依戀。建築與水的關系,蘊涵的是人類自身與大自然造物之間的凝視於對話,作為水岸住宅項目,帶湖對水文化內涵進行全闡釋,在恬淡與平靜中包容厚實磅礴,我們表達的是恬靜的自尊、內向的激情之生活意境,是一種內涵豐富的韻味美,臨水而居,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張揚和內斂。憑岸臨風的人影,劃水而過的遊艇,構成了一幅動靜相宜的畫面,居住是藝術的,在水岸居住更是在文化積累和審美指向的基礎上,締造居住的詩意、品位和永恆。
物業管理對於帶湖的業主來說,選擇帶湖花城僅僅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是對於自我的一個初步認定。而入住帶湖花城之後的每一個日日夜夜的安全感、舒適感、以及整潔方便的生活環境才是他最終的嚮往.閑適雅緻的生活,需要專業優質的物業管理做保障。帶湖花城由杭州卓勝物業管理顧問公司擔任顧問,專業組建優秀物業管理公司為各位尊貴業主提供以下服務:
1:日產日清,保持園區的環境干凈、美觀;
2:即時維修,園區公共設施專業維護,按時檢修;
3:園區設公共照明控制系統及局部公共區域北京音響;
4:公共綠化園區園藝培植和護養。

㈤ 汀步的景觀應用

中國園林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崇尚自然是中國傳統的最高審美回理想。「畫品全法氣答韻生動,不求物趣,以得天趣為高。」(屠隆《畫箋》)「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謝榛《四溟詩話》)畫境如園境,專家學者已共識,而汀步在園林中則更是以顯自然天趣為首要。「(汀步)尤能與自然相契合,實遠勝架橋其上。」「(汀步)可使水景更形自然之趣,增添水面變化和方便水上游覽觀景。」
汀步多選石塊較大,外形不整而上比較平的山石,散置於水淺處,石與石之間高低參差,疏密相間,取自然之態,既便於臨水,又能使池岸形象富於變化,長度以短曲為美,此為形。石體大部分浸於水中,而露水面稍許部分,又因水故,苔痕點點,自然本色盡顯,此為色。其形其色,如童寯先生言:「蘚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剝,反覺逸趣橫生」。拙政園小滄浪水院,靜水中略點的幾塊步石,與岸邊蔥籠的灌木,構成了一幅彷彿江南水鄉般恬靜清新的畫面,遊人至此,自然氣息撲面而來,極富感染力。

㈥ 兩江四湖游覽時有什麼景觀

把桂林市中心區的灕江、桃花江、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貫通,形成環城游覽水系,即「兩江四湖」工程。這是一個富有激情、富有想像力的工程,是桂林歷史上最大的環保工程。今之兩江四湖,已為甲天下之桂林山水錦上添花,是令中外遊客流連忘返旅遊景點。

主要景點

榕、杉湖景區
位於桂林城中央,是一個水體相連的連心湖.她以陽橋為界,東為杉湖,西名

榕、杉湖景區 (12張)
榕湖,因湖岸生長的榕樹,杉樹而得名。唐宋時期為,為人工開掘的城南護城河,稱為南陽江。元代稱為鑒湖,明代城池擴建,成為內湖。

自清代始,富紳名士紛紛於湖岸邊結廬而居,文人墨客於湖畔吟詩作賦,一時間成為桂林文化活動的中心。先後建有唐景崧的五美堂別墅。王鵬運的祖居西園,李宗仁官邸,白崇禧的桂廬,馬君武的故居。如今大多故居已了無蹤跡,僅餘存李宗仁官邸和桂廬。北斗橋位於榕湖,東連湖心島,西連古南門,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星分布,故名北斗橋。橋面欄桿全部用房山高級漢白玉打制,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整座橋橋形美觀工藝精緻,晶瑩剔透。日月雙塔坐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整座銅塔囊括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雙塔是桂林兩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

桂湖景區
景區有宋代城西護城河。南北長約1700餘米,平均寬度110米,為歷史
上桂林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老人高風」「桂嶺晴嵐」為傳統名景,沿湖栽有大量名貴喬木花草,榕樹園、銀杏園、雪松園、水杉園、木蘭園、棕櫚園等園林景觀與理想嶺域、西清橋、寶賢橋、觀漪橋、麗澤橋、迎賓橋等新景橋構成了一個集名樹、名花、名草、名園、名橋於一體的博覽園。澄碧的湖水,搖曳的枝頭,奇特的山峰構成了今天之桂湖水城。

走在湖邊,盪漾湖中,棕櫚歡歌、崖花水藻、叢發清綺,老人高風等景漸入眼簾,置身其中,陪感清新幽雅、舒適恬靜,無處不體現「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木龍湖景區
木龍湖
景區突出了自然山水與歷史文化相融合的特點,在木龍湖北側依託宋代東

鎮門、宋城牆遺址等歷史人文景觀,建設包括宋街、半邊街、古宋城、木龍塔、木龍夜泊、淺橋魚影、聽荷軒等具有宋代建築氣息的古建築群落的景點,木龍塔是以上海宋代的龍華塔為藍本建造的,高45米。在木龍湖南側與疊彩山之間建築以觀賞林地、草地、溪流、瀑布為主的生態景觀帶。

木龍湖所在的位置,在宋代是一排排的兵營;兩江四湖工程施工前,建有密集的民房。為了連通灕江與內湖,收到顯山露水的效果,實施兩江四湖工程中,搬遷居民1896戶、單位56家,拆除舊房174842平方米。其中,木龍湖整體拆遷安置工程,共拆除舊房近15萬平方米,創下在廣西單項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體搬遷安置人數最多,規模最大,時間最短,拆除房屋面積最大的記錄。又在疊彩山與鐵封山之間開挖長約1100米的人工湖,開挖土石方100餘萬立方米。這個人工湖因為鄰近木龍洞,故名「木龍湖」。

知音台
知音台位於杉湖東側,象鼻山旁,面積約10000平方米。由琵琶台、小橋、

小島、溪流組成。以中國古代樂器琵琶造型為主要構架,輔以園林小路、湧泉、溪流、古樹名木,構成一幅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的優美意境。

補杉亭
一名杉湖亭, 在杉湖湖心島上, 1955年建, 為木結構, 以杉樹皮蓋頂。杉湖畔清代有"補杉樓", 是著名桂林詩人朱琦、龍啟瑞等登臨吟詠之地。補杉亭之名由此而來。亭已廢, 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日月雙塔
日月雙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為銅塔,位於湖中心,高41米,共9層,月塔

為琉璃塔,高35米,共7層。雙塔均飛檐斗拱、迴廊高剎,陽光下凌水拔起、莊重宏偉;燈影中日塔金碧輝煌、月塔銀光閃閃,被流連忘返的遊客稱作金塔、銀塔。兩塔之間以18米長的水下水族館相連。銅塔所有構件如塔什、瓦面、翹角、門拱、雀替、門窗、柱樑、天面、地面等均由鋼材鑄鍛而成,並以精美的銅壁畫裝飾,整座銅塔創下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銅塔,世界上最高的銅質建築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王鵬運銅像,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以園林小路、湧泉、溪流、古樹名木,構成一幅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優美意境。在溪流的源頭小山上立有由中央美術學院王克慶教授創作的我國南宋詩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作者王正功的銅像,此處較為開闊,是賞杉湖景觀的絕佳之所。

邀約台
邀約台建於王鵬運西園遺址,王鵬運為晚清四大詞人之一,推崇維新派變

法、剛直不阿、直言敢諫蜚聲朝野。南畔曾建有其祖居西園,為私家園林。邀約台上塑有音樂噴泉由主噴和四組水型構成,成圓狀飄舞在湖的中央,與周圍景觀交相輝映,主噴居中,沸騰時水柱凌空百米,堪稱廣西之最、桂林水景的標志與象徵。四組水型聞音樂躍出水面翩翩起舞,隨旋律節奏瞬間變化出燦爛迷人景緻。

日月灣
日月灣位於杉湖,塑有"杉湖十字"浮雕清代此處建有"補杉樓",詩人龍啟瑞、朱琦、彭昱堯等十人曾於此吟詩作賦,被稱為"杉湖十子",浮雕由大塊花崗岩打制而成,由中央美院創作,雕刻精緻細膩,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浮雕設計極佳地體現出中國古典文化意蘊。

陽橋
陽橋跨榕湖和杉湖兩湖,是桂林古城南來北往的要道。始建於宋朝,名

叫青帶橋,又名通濟橋,宣和年間呂源重建,後又多次重建改建。明洪武年間,桂林知府焦仲才乃以石建,更名為陽橋。今天的陽橋是20世紀末重建的,參照羅馬梵蒂岡大教堂的「維她橋」設計,長37米,寬50米,橋形風格端莊大方,簡練有致。陽橋的南北兩個橋孔旱洞是地下過街通道,在北側的地下過街通道,塑有表現黃庭堅、馬君武、蔣翊武等歷代著名文人義士在桂林活動的浮雕壁畫;在南側過街通道及橋底天麵塑的則是桂林山水與桂林新建橋梁圖案,成為了桂林市一道別致的風景線。

北斗七星橋
北斗七星橋位於東榕湖,東連湖心島,西接古南門,採用獨柱獨梁挑板結

構。橋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故名「北斗七星橋」。橋面欄桿全部是高級漢白玉。橋全長126.25米,是廣西目前最長的漢白玉橋。漢白玉欄桿上雕刻有充滿民俗風情的吉慶圖案。

榕湖榕溪橋
榕溪橋位於榕湖北路,在麗澤湖與榕湖相交處。橋型仿我國著名石拱橋趙

州橋的橋型,橋身簡潔明麗,內涵深厚、韻味無窮,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橋長26米,寬8米。

湖心島
湖心島位於榕湖湖心,島中小溪將湖心島分為兩島,臨水採用疊石生態駁岸,島中新建目前廣西最大的漢白玉龍船舫及湖心亭子迦廊、小飛虹、小亭。並配置高達五點六米由整塊花崗石打制而成的月門及諸多觀景石。島上四時風景如畫,宛如仙山瓊閣。

湖心亭
湖心亭在榕湖的湖心島上, 原建於40年代, 1979年兩次重建, 現為一組設計新穎的仿古臨水亭廊, 由大小兩亭及連廊組成。大亭8角、重檐、凌駕水中; 小亭4角, 單檐尖頂, 坐落岸上, 以直角形(L)曲廊與大亭相連, 總面積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橋銜湖心島, 掩映於湖光翠柳之間, 與亭廊構成整體, 顯出平穩中求變化, 臨水而有飛動感。

古南門
古南門是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榕湖北岸。又名榕樹門。據

載為唐代名將李靖於武德四年(621)平定嶺南後, 在桂林築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門, 距今正1300多年。古南門與附近的古榕群,黃庭堅系舟處,流水詩碑以及古榕雙橋、北斗七星橋、湖心島一帶,風景秀美,遊人如雲,形成了風景高潮「榕湖春曉」。

黃庭堅系舟處
桂林黃庭堅系舟處在榕湖北岸, 古南門前, 榕蔭亭側。崇寧二年(1103)北宋

大詩人黃庭堅被謫宜州, 崇寧三年(1104)經桂林, 遍覽名山, 泊舟此岸。他寫的《到桂州》雲"桂嶺環城如雁盪, 平地蒼玉忽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進個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達了對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學家張知靜江府時, 在系舟處建榕溪閣, 以志懷念。閣久廢, 1955年在舊址建榕蔭亭, 其後又立碑其側, 題為"黃庭堅系舟處"。

山水詩碑
桂林山水詩碑素有摩崖石刻甲天下之稱。榕杉湖兩岸,精選桂林歷代山水詩文篇三十七篇,請桂林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摩刻於自然山石上。其中立於古南門前的《陽塘記》一碑,重達13噸,高4餘米,寬3米,明代廣東傳奇詩人鄺露撰文,桂林著名書法家秦裔工書寫,著名篆刻工匠李健生上石,堪稱一絕。

古榕雙橋
古榕雙橋橋型採用中國著名橋梁-圓明圓天寶

塢橋型,設計為人行並列雙橋。此橋設計採用波形橋梁,線型優美舒暢,與周圍優美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橋長30米,單橋寬4米。

芙蓉亭
芙蓉亭在榕湖南路西段, 榕湖西南岸邊。清代著名桂林畫家羅辰曾在此建"

芙蓉池館"。1955年建亭, 因名芙蓉,亦稱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 6柱、6角、單檐、琉璃瓦、攢尖頂亭,高7米,長寬各5.45米,面積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柱間有石欄桿,亭周樹茂蔭濃, 秀色可餐。

千年古榕樹
千年古榕樹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門前,為小葉榕,高18.6米,冠幅直徑32米。南宋文學家劉克庄(1187-1269)《榕溪閣》:"榕聲竹影一溪風,遷客曾來系短篷;我與竹君俱晚出,兩榕猶及識涪翁。"涪翁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號,他游桂林時曾系舟樹下,證實這棵大樹是宋代榕溪閣前兩棵榕樹中的倖存者,樹齡在800年以上。今仍枝葉婆娑,濃蔭蔽日,成為朝夕與遊人共處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蔭"。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門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門、城樓,至今仍稱榕樹門、榕樹樓。

朝霞亭
朝霞亭在榕湖東側, 湖濱飯店前, 簇擁於小葉樟, 夾竹桃與翠竹間的一個260多平方米的小島上。高7米, 長寬各4.45米, 面積19.8平方米, 為6柱、6角、單檐、攢尖頂小亭,3面有石欄桌凳,北面有曲橋通達,是喧鬧市區中難得的安寧憩息地。每當日出,霞光滿亭,激人奮進,嫵媚可親。

桂林玻璃橋
玻璃橋位於榕湖,橋體採用工藝復雜,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製品為建築構件,

集中體現了現代玻璃工藝的水平,是目前為止我國最早採用特種水晶玻璃承重體系的實用性橋梁。橋型美觀大方,橋體晶瑩剔透。特別是夜晚,通過高科技夜景紀光,更加七彩斑斕絢爛奪目。

蘑菇亭
蘑菇亭在杉湖湖心島上, 由一組圓形水榭與3個獨立單柱圓形亭子組成, 總面積近400平方米, 建於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層高樓灕江館頂層俯瞰, 湖心島的平面呈美麗的梅花圖案。

唐景崧雕像
唐景崧是中國十大劇種之一——桂劇的奠基人。曾在榕湖邊建有五美堂別墅。雕塑由唐景崧人物雕像和極具民族風格的照壁構成,雕工精美,構思獨特。特別是照壁上,採用磚雕工藝製作的各種戲劇人物更是別具匠心,惟妙惟肖。

㈦ 蘇州傳統居民大都臨水而居,故詩人說「人家盡枕河」請分析形成這種景觀的原因

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孔子 中國人樂居山水的情結由古至今,從未更改。

古人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小橋流水」的黎民百姓。「近水樓台」的王公貴族。水的清澈透明、無形無色能讓人怡情養性,而其川流不息的生命力又帶給人勃勃生機。

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臨水而居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情結。這種「崇水」情結寄託的不僅是自身生活如魚得水,更寄予著子孫後代福澤綿長的期望。

二、追根溯源,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

從道家的萬物有靈論的解釋以及實際生活的需求來說,是因為生活里吃水、用水是人們的首要問題,除了河水外,大部分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吃水還是要靠井水,蘇州市就有上萬口水井,現存的也數以千計,水是生活之必需。

所以人們選擇臨水而居,把水納入居住空間;水岸的靜態景觀宜人心境,水岸的舒適陶冶性情,千百年來使得人們對水岸居所的追求至此不渝,更是對美好生活的愛惜和珍藏。

三、中國人自古講究風水。那麼,「風水」分為「風」和「水」,其中「水」是風水中重要的一部分,「水乃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

人們感激水,但也害怕水,怕「水」的不佳給自己和家族帶來背運,這是一對矛盾,因此人們對水也顯得特別關注了。但是有的處所「水」就是不佳,那有什麼辦法呢?這時就可以靠打井鑿泉來改善生存情況了。「清晏聯奎《地理求真》下編雲:『打動龍神,以鑿泉為首務,如金陵疏秦淮而王霸兆基,吳王開六井,而人文濟盛』。」

㈧ 城市濱水綠地景觀規劃有哪些設計要求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護環境,提高城市綠化面積。
3.防浪、固堤、護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濱水綠地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保持基址的連續性與整體性
2.遵從基址的生態環境特徵,減少人為地干擾與破壞
3.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4.以綠為主,生態優先
5.景觀結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濱水區沿線綠帶的景觀設計
濱水區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視線清晰度高。在濱水區沿線應形成一條連續的公共綠化地帶,在設計中應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功能內容的多樣性、水體的可接近性及濱水景觀的生態化設計,創造出市民及遊客渴望滯留的休憩場所。
(一)基於公共資源共享的設計
濱水綠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們觀賞。濱水遊憩綠地規劃設計時為了減少車輛對綠地的干擾,靠近車行道的一側應種植一兩行喬木或綠籬,形成綠化屏障。但為了使水面上的遊人和對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築,應適當留出透視線,不要完全郁閉。道路靠水一側原則上不種植成排喬木。其原因是影響景觀視線,同時樹木的根系生長會對駁岸造成損壞。道路內側綠化宜疏朗散植,樹冠線要有起伏變化,植物配置應注重色彩、季節變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遊人看到水面的優美景色。同時水上的遊人也能看到濱水綠帶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築,使水面景觀與活動空間景觀相互滲透,渾然一體。
(二)基於多形式功能的設計
濱水區應提供如林蔭步道、成片綠茵休憩場地、兒童娛樂區、音樂廣場、遊艇碼頭、觀景台、賞魚區等多種形式的功能,結合人們的各種活動組織室內外空間,點線面線結合。點在這條線上的重點觀景場所或被觀景對象,如重點建築、重點環境小品、古樹;線連續不斷的以林蔭道為主體的貫通脈絡。綠帶設計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線的曲折程度、所處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對於地勢起伏大,岸線曲折變化多的地段採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勢平坦,岸線整齊,又臨近寬闊道路干線時則採用規則式布置;面在這條主線的周圍擴展開的較大的活動綠化空間,如中心廣場、公園等。這些市室外空間可與文化性、娛樂性、服務性建築相配合。
(三)濱水綠地應該有近水的特點
很多城市的濱水區往往面臨潮水、洪水的威脅,設有防洪堤、防洪牆等防洪公共設施。這些設施可採用不同高度臨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濱的斷面示意,按淹沒周期,分別設置了無建築的低台地,允許臨時建築的中間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築的高台地三個層次,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濱水遊憩綠地規劃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寬闊的水面,臨水造景,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利用水體的優勢和獨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配置遊憩設施和有獨特風格的建築小品,構成有韻律、連續性的優美綵帶。使人們漫步在林蔭下,臨河垂釣,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四)濱水綠地及環境保護與生態化
很多城市的濱水區開發都是從河道清污、凈化水質開始的。由中、美、韓三國的水利、城建、環保、園林和藝術家共同設計建造的活水公園,使一個以水的整治為主體的生態環保公園,受到污染的水從府南河抽取出來,經過公園的人工濕地系統進行自然生態凈化處理,最後變為達標的活水回歸河流,不僅豐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觀,而且促進生態環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濱水植被設計方面,應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這種群落物種多樣性大,適應性強,是城市野生動物適應的棲息場所。它們不僅在改善城市氣候、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為城市提供了多樣性景觀和娛樂場所。另外,增加軟地面和植被覆蓋率,種植高大喬木,以提供遮蔭和減少熱輻射。
此外,在大規模的城市濱水區更新改造和在開發過程中,還應充分尊重地域性特點,與文化內涵、風土人情和傳統的濱水活動相結合,保護和突出歷史建築的形象特色,以人為本,讓全社會成員都能共享濱水的樂趣和興趣。

㈨ 什麼叫臨水臨電

指當前使用的水和電都是臨時的,而不是由供水公司和供電部門直接批准從主網上接駁的,多在施工期間應用,所以隨著工程的結束很可能就會被切斷。臨水、臨電的供應級別較低,臨水質量較差,臨電更是在電力負荷較大,需要限電的時候可能率先遭遇斷電,對電器造成損傷。

(9)臨水景觀擴展閱讀:


供電,是指將電能通過輸配電裝置安全、可靠、連續、合格的銷售給廣大電力客戶,滿足廣大客戶經濟建設和生活用電的需要。供電機構有供電局和供電公司等。

電能是現代工業生產的主要能源和動力。它既易於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而來,又易於轉換為其他形式的能量以供應用;它的輸送和分配既簡單經濟,又便於控制、調節和測量,有利於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因此,電能在現代工業和人民生活中的應用極為廣泛。

供水系統從各種地點獲取水源,這些水源都經過了適當的處理,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湖泊和河流),以及經過淡化的海水。水源處理步驟一般包括:凈化、氯化消毒,有時還包括添加氟化劑。處理後的水資源通過重力或通過水泵抽水聚集到水庫中,並通過水塔或通過地面設施供應。

水被使用後,廢水一般排入下水道系統,並在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前在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或再利用於景觀、灌溉或工業用水。

參考資料:供電網路供水網路

㈩ 三台雲水的景點

這里是祭祀杭州歷代前賢的地方,最初建於宋代,原址在蘇堤,但是早就廢棄了。2002年後西湖西進,開始恢復西湖歷史水域和歷史建築,先賢堂在三台山重建,成為一處介紹、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紀念緬懷先賢的場所。子久草堂(黃公望故居陳列室)
位於三台山路旁,元代畫壇著名「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圖》、《天池石壁圖》是黃公望的傳世之作。茅廬周圍風景怡人,倚門眺望還能見雷峰塔之景貌。現於舊居原址附近設黃公望故居陳列室,以紀念這位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 元代著名文學家張雨構水軒於赤山埠浴鵠灣,名曰「黃篾」。劉邦彥有詩雲:「春水初生浴鵠灣,篾樓高枕對青山。鳥聲啼足忽飛去,門掩綠陰清晝閑。」現於浴鵠灣附近重建一臨水觀景建築,用舊名「黃篾」命名。
張雨,字伯雨,錢唐人,號貞居子,又號句曲外史。二十歲離家出遊天台、括蒼等名山,晚年入開元宮,從真人王壽衍為道士。史載其「風裁凝峻,見者異之」,且擅長書法、詩詞,文風奇古,與趙孟頫、楊載、虞集等人友善。

三台夢跡景點位於三台山路南側, 總面積 9 萬平方米, 由先賢堂、 靈泉仙館、 天香法雨、 雪舫等景點組成, 建築具有浙江山地民居和江南水鄉民居的特點。 景區著重展現了西湖湖西水系和濕地生態的歷史風貌, 遊人至此, 可觀賞林緣野卉, 蘆荻圍岸, 別有一番野趣。 其中, 靈泉仙館處於三台夢跡東北角, 主體建築二層, 少量三層或單層, 建築面積 1300 平方米, 建築採用浙江山地民居形式, 懸山頂, 磚混仿木結構, 部分木牆板, 部分仿夯土牆及山牆用塊石壘砌, 布局總體呈圍合狀, 開口向東南水景。 在此, 可觀賞湖邊濕地風景, 遠眺 「三台夢跡」 全景, 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而天香法雨則在三台夢跡的西北角, 建築面積 1000 平方米, 由解香樓、 多味軒、 天瀛山房、 淡然小築四座單體建築組合而成, 建築形式與靈泉仙館類似, 為仿杭州傳統的山地民居。 這里滿目翠綠、 溪水潺潺、 茶香四溢。 出於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庄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於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於謙墓與1966年文革中被毀。1982年,重建於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於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於謙祠,建成於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於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於謙 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