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景觀史
Ⅰ 學習園林專業都要掌握哪些知識
作為一名園林專業的學生,在這里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如果你已經想好進入園林專業,那麼你要學的知識是非常多,非常龐雜的。誠然,不同的高校對所要求掌握的知識不同,我只能以自己大學四年來學來的經驗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你需要了解世界,包括中國各地不同時期的園林風格特點,以造出更好更優秀的園林景觀。最後,除以上幾點之外,許多高校還會開設植物相關的課程,園林園林它與建築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造景,造景就必然離不開植物的搭配。你需要學習植物的各種習性和他們的應用,認識許多園林常見植物,了解它們的花期特色,合理地將它們種植在園中,為整個景觀添彩。
Ⅱ 求佛山旅遊景點大全排行,有哪些比較值得去的
佛山旅遊景點大全排行南海影視城、陳村花卉世界、順德生態樂園、西樵山、清暉園、南風古灶、魷魚崗遺址,值得去的有南海影視城、陳村花卉世界、順德生態樂園、西樵山、清暉園。
1、南海影視城
南海影視城,又稱中央電視台南海影視城,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影視大道,始建於1996年,是以影視拍攝服務為主,兼具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閑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遊區。
南海影視城主要景點由皇宮、江南水鄉、香港澳門街等多餘處影視拍攝景觀組成,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是以明清、民國時期文化為背景的仿古建築群。
2、陳村花卉世界
陳村花卉世界坐落於素有「千年花鄉」美譽的順德區陳村鎮,交通便利,距廣州20分鍾車程,距順德市區25分鍾,距佛山僅幾分鍾。總佔地面積一萬畝,匯集世界各地花卉企業300多家,在這里萬花爭艷、各放異彩,是名副其實的「花卉世界」。
5、清暉園
清暉園,位於廣東省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是始建於明代的嶺南園林建築,佔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
清暉園構築精巧,布局緊湊,建築藝術頗高,建築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
利用碧水、綠樹、古牆、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台樓閣交互融合,集中國古代建築、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於一身。清暉園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紹基等大家的書法。
Ⅲ 湖州有哪些名人
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轄地級市,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地處浙江省北部,東鄰嘉興,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瀕太湖,與無錫、蘇州隔湖相望,是環太湖地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建制始於戰國,有眾多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如莫干山、南潯古鎮等。湖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有雙瀆雪藕、太湖百合等土特產品,同時也是近代湖商的發源地。
孟郊
孟郊(751年-814年),字東野,洛陽人 ,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縣),出生地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唐代著名詩人。 祖先世居洛陽 (今河南洛陽),少時隱居嵩山。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於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後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工詩。因其詩作多寫世態炎涼,民間苦難,故有「詩囚」之稱,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
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 。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沈約
沈約(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縣)人。劉宋建威將軍沈林子之孫、劉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南朝梁開國功臣,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作為南朝文壇領袖,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辟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
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錢秉穹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1948年,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在核物理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特別是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科學的解釋。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發展和「兩彈」研製作出了突出貢獻。
Ⅳ 廣東景點哪裡好玩
有丹霞山、長隆歡樂世界、華僑城、白雲山、雁南飛等。
1、丹霞山
丹霞山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總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風景區、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世界自然遺產地。
丹霞山境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共計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
5、雁南飛
雁南飛景區,背靠梅州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三高農業標准化示範區、全國青年文明號。
雁南飛景區包括:雁南飛神石,雁南飛大道,遊客中心和茶情閣,茶藝表演,會議中心,圍龍大酒店,圍龍食府,笑傲江湖瀑布,龍那山生態谷,仙茶閣,高級別墅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東
Ⅳ 鹽城旅遊景點大全排名是怎樣的
鹽城旅遊景點大全排名是怎樣的?
一、中華麋鹿園,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面積高達78000公頃,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典型的濱海濕地,有季節河,也有一部分人工濕地,人工林,人工牧草,也有沼澤地和草灘。這里的動物種類繁多,比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白尾海雕,丹頂鶴,白鸛,還有二級的河麂。也有許多高等植物,比如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植物。
還有水生植被,鹽生草甸。而每年的麋鹿節,也已經成為展示鹽城生態形象和生態保護成果、促進招商引資的重要舞台。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麋鹿群們自由自在的狀態,可以買點胡蘿卜帶進去,和小麋鹿來個近距離接觸。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放空自己。
以上,是筆者覺得大家值得一去的鹽城景區,當然了,在鹽城還有好多好多好玩的地方,比如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金沙湖滑雪場;大豐港海洋世界;鹽城世紀公園;中國海鹽博物館……等等地方,不管排名如何,只要你喜歡,你玩的開心,都是值得去的。希望大家有機會都去打卡這些景區呦。
Ⅵ 洛陽25個新地標景觀,有歷史又現代,你去過幾個
我覺得洛陽的新地標我還是去過挺多地方的,說是話洛陽的地標大多數都是非常非常美的,一般你只要是去過那都是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的,而且拍照停不下來,比較著名的像洛陽市體育中心,周王城廣場,瀍壑朱櫻等等,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去過一次絕對是不夠的,都會想再去一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綜上所述,大多數的洛陽新的地標都是非常值得大家過去參觀的,作為已經去過的人來說,覺得洛陽大多數的地方的確是可以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還是很推薦大家去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閱歷還可以好好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這並不是隨隨便便什麼地方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所以說我覺得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嘗試去一下這些比較美麗的地方,一定是對自己有益的。
Ⅶ 柳州景點都有哪些
世界之大,屬景秀山川,還看柳州。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看看美麗柳州吧。
柳州是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北部的一個城市。歷史上稱其為“龍城”。從地理學來看,柳州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里有很多奇石、瑰麗的岩洞、幽深的泉水,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下面聽小編給你細細道來。
這里很熱門的程陽橋景區-程陽八寨景區。這里有很原生態的侗族村寨,村寨周圍綠樹成蔭、環境特別的幽靜,非常適合養生養心。在這里,大家還能欣賞傳統的村莊風格。參觀程陽橋等歷史文化古跡。還能體驗侗族風情。
在這里,你能真正地了解到苗族的風土人情、感受到遠離城市的清靜的苗家生活。他們有特色的舞蹈表演,還有很多個性的家常菜,比如酸肉、酸魚就是苗家特色菜,腌制過後的五花肉微咸,鹹的發香,這個香味又剛剛好,吃一口、特別有嚼勁。一點也不油膩,再搭配一點米飯、那才叫完美!
在這里,夜晚也可謂人間仙境,一到晚上河灘就會變得熱鬧起來,你會看到熱情奔放的篝火晚會。各種妙曼的舞蹈讓整個現場氣氛達到高潮。精彩的舞獅表演也會讓你應接不暇,那繞梁的歌聲、那精彩的舞蹈,回盪在山谷間、回盪在你的心間、會讓你畢生難忘!
還在等什麼,背上行囊,快來柳州旅遊吧!
Ⅷ 現代城市為什麼要保留歷史文化景觀
在現代抄城市中,歷史文化景觀主要有三種作用:
一是作為歷史遺產,具有保留歷史上有價值的文物、遺跡的作用,比如故宮既是歷史遺跡,又藏有大量歷史文物,就起到了這個作用。
二是現代城市承載著一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保留歷史文化景觀也是表示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能夠激發人們對歷史文化、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崇敬之情。
三是在保留歷史傳統的同時,發展現代城市經濟。通過保留歷史文化景觀,合理地開發旅遊資源,給當地城市帶來經濟效益。
Ⅸ 如何將歷史文化融入到現代景觀中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基本路徑
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不可能也無必要面面俱到,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走合理捷徑。建議在如下四個方面有較大突破。
正確把握城市文化形象。合理的城市文化形象決定了城市的個性與靈性,也是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上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又不乏鮮明特徵。從歷史起源看,曹娥江穿城而過,哺育了上虞;從地理位置看,杭州灣敞開懷抱,呵護了上虞;從地形地貌看,河道縱橫交叉,滋潤了上虞。可以說,水是上虞生生不息的源泉,水鄉文化是上虞的重要品牌文化。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牢牢把握濱江生態型城市發展的核心定位,著力構建以曹娥江為軸、城區河道相互貫通的城市水系,並加強對河道的修整護岸、水體治理、綠化亮化,形成水系發達、綠樹掩映、波光粼粼、人水相親的城市文化形象和核心魅力。
積極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建設城市文化景觀是增強城市精神性功能的必然要求。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建設城市靚麗的文化景觀。一是打造曹娥江文化旅遊品牌。在現有曹娥江水利風景區的基礎上,推進兩岸道路全線貫通,實施水路、游步道、陸路立體通行,種植同一樹種,增設舜江十景,物化曹娥傳說,配套運動項目,使之成為自然、人文、時尚交相輝映,觀光、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品牌。二是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依託曹娥廟景區建設孝文化主題公園,依託龍山建設虞舜文化主題公園,把歷史事件、名人精神充分展現出來,把現代科技、時尚元素有效運用進去,使之成為人們文化娛樂、假日休閑、社交活動的目標去處。三是構建標志性建築。著力建設具有文化、會展、體育等綜合性功能的「虞舜大劇院」,使之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
合理設置城市文化雕塑。城市雕塑是現代城市的公共藝術,任何視角、任何時點都帶給人們美的傾訴。建議把城市雕塑作為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設的有效載體。一是注重城市雕塑規劃。將城市雕塑規劃作為城市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成為城市規劃的子規劃,在城區重要節點處規劃和建設文化雕塑,避免盲目發展、輕易改變。二是注重特色雕塑開發。面向全國統一徵集一批具有上虞傳統文化特色和現代文明特徵的雕塑作品,切實增強城市雕塑個性,真正發揮其「畫龍點睛」作用。三是注重城市雕塑匹配。按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原則,合理設置城市推介性雕塑、主題紀念性雕塑、廣場標志性雕塑、環境感召性雕塑、公園綠地雕塑、建築裝飾雕塑,真正讓城市雕塑傳承歷史文脈、弘揚城市精神。
有效改進城市建築風貌。建築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人們審美觀念、社會藝術思潮、建築技術進步、地方歷史文化精髓的承載體。建議積極營造優美的城市建築風貌。一是突出建築設計的藝術性。對城市建築尤其是大型的公共服務建築、橋梁、公園設施的設計,要在保證內在功能的基礎上突出含有文化元素的外觀藝術性,使這些建築物具有觀賞價值和文物價值。二是突出建築布局的合理性。既要重視建築體自身的布局,又要重視建築體以外的空間利用,使功能區之間的隔離更美麗、每個小區之間的銜接更優美。三是突出建築命名的特色性。將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融入公共服務機構、道路、橋梁等建築的命名之中,並結合城市廣告適度介紹建築命名的文化背景,讓人們時時感受文化熏陶。
Ⅹ 園林史闡述
記錄和論述園林的淵源替嬗、發展演變、形式體系、風格類型等一般規 律及其特徵,為現代園林建設提供歷史借鑒的園林理論。
中國傳統園林文化(Gardening Art),泛指結束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之前的園林文化.它是歷經數千年由中國人民創造和發展所形成的一門獨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園林的歷史地位、文化價值和世界貢獻,中外學術界早已有了明確而一致的定論.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步伐的加速,尤其是隨著西方景觀文化影響的深入,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研究與探討也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總體而言,絕大多數學者在肯定其寶貴價值的同時,把研究與實踐的重點多放在努力探尋推陳出新和與時共進、中西結合與民族特色保護方面.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雖然當今中國的風景園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學者稱其為景觀規劃設計、景觀學等)起步大大晚於西方發達國家,而且存在著諸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和難題,但它猶如涅盤重生的鳳凰一般,無論是在教育與研究規模的擴大,規劃與設計領域的拓展,還是在服務與管理范圍的創新,設計項目市場化運作的培育,對外交流國際化的建立,都早已從原來古老的造園藝術中脫穎而出,並正超越歷史的羈絆,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中,擔負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的責任與使命,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然而,有些學者卻對中國傳統園林在現代的發展與貢獻熟視無睹,聲稱中國傳統園林已面臨窮途末路的局面.更有學者出於一己學派的私利,極力貶低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現代意義,將其視為封建主義的糟粕,稱之為「偽藝術」,比之為「裹腳藝術」,並把中外學者的共識說成是沆瀣一氣的「彌天大謊」,大有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的味道.有的學者不僅在國內大肆宣揚這些「主張」,而且還將自己的觀點在國際上散布,嚴重損害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的形象和聲譽.對於這種偏執的觀點與錯誤的主張,我們有必要加以剖析並給予駁斥,以正本清源,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思想混亂和可能對中國風景園林事業健康發展造成消極和負面的影響.
1 傳統園林文化的認知:誤區與分歧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說,認知是指個體帶有自己主觀心理特點的,對社會和外界環境的理解與認識過程.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方面,是人類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對人的行為產生著直接的支配作用.某些學者之所以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持有很深的成見,筆者認為主要是在認知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同時也與其方法論上的片面性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對傳統園林文化認知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過時論」「偽藝術論」和「亡國論」.
「過時論」認為,傳統園林只適用於迎合農業社會封建統治者及其附庸們對生活的要求,對服務現代社會、適應快節奏的大眾生活卻是不合時宜的.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古代造園藝術固然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且被其所獨霸與獨享,是其顯示權貴、炫耀財富或消極遁世、逃避官場生活方式的一種表現.但就本質而言,其中也不乏許多熱愛藝術、追求天然野趣的人士.雖然它帶有封建主義的烙印,但它畢竟是廣大勞動者的聰明才智與辛勤勞動的結晶,其藝術成就是屬於民族的、社會的,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而不應通通歸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功勞或其罪惡的證據.正因為如此,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才會不遺餘力地倡導保護一切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園林所積淀的深厚文化底蘊,所營造的「曲徑通幽」、「荷塘月色」等東方式景觀情調與意境,具有穿越時間與空間的價值與意義,可以成為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寶貴源泉.因此,它不僅可以造福古人,也同樣可以造福於現代人,為其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舒緩工作、學習及生活的壓力.
「偽藝術論」認為,傳統園林廣羅奇花異木,收獵怪石為美,花園盡顯矯揉造作,名曰追求自然,實則是對自然的扭曲.照此邏輯,以沙擬水,以石代島的日本園林不也是一種偽藝術嗎?顯然,這種指責有失偏頗.藝術是人對自然的異化.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一般性的常識,但如何將生活藝術化,或者說如何將對生活的理解與追求以藝術的形式再現出來,則不是一般性常識所能夠做到的.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生活的環境與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也就衍生出眾多的園林藝術流派與造園形式.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其自身形成的基礎與條件.在造園追求上,它與儒、道、釋三家的哲學思想有著密切淵源;在造園靈感上,繪畫與書法藝術是它的重要來源之一;在造園手法上,所遵循的有常法而無定式則是其神奇與獨具匠心之所在.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流傳千年不衰,且美名四揚惠及近鄰與異邦,本身就足以見其藝術魅力,同時也證明了「偽藝術論」觀點之荒謬.
「亡國論」認為,由於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熱衷於為自己營造舒適的安樂窩,導致玩物喪志,江山易手,身敗名裂,並以清王朝覆滅為例.朝代興衰與社會制度更替自有其歷史的邏輯,其中也隱藏著各種偶然與必然的因素.動用軍費興建頤和園或許是壓倒大清王朝這匹病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這與傳統園林文化之間究竟有多大的必然聯系呢?怎麼就該為此背上罪名呢?當年法國在路易十四國王統治時,大修宮苑,不僅弄得民不聊生、雞犬不寧,還禍及子孫,導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台,法王朝也隨之灰飛煙滅.按「亡國論」的觀點,這應該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可時至今日,人們在評價路易十四歷史功過時,指責其軍事上的窮兵黷武、政治上的專權獨裁和生活上的腐朽糜爛,但卻唯獨將這一期間的文化藝術發展視為黃金時期,對凡爾賽宮苑的藝術成就盛贊不絕.迄今也未見有哪位法國學者在世界各地,兜售應該把本國傳統園林加以鞭撻與拋棄的言論或主張.相比較而言,西方各國以及我們東方的近鄰日本,都將自己的傳統園林文化視為民族瑰寶來加以保護、傳承及發展,並沒有因為其是封建主義的產物就將其拋棄.中國傳統園林的形成和發展與封建統治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的需求與參與是推動古代造園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這種情形在中國是如此,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如此.傳統園林文化雖曾因朝代的更替與時代的變遷,出現過停滯不前甚至倒退,但卻一直在積淀和被傳承著.因此,我們不能因一個朝代的興衰而全盤否定古代園林文化的價值.
令人遺憾的是,在筆者所見到的有關論文中沒有看到這些學者得出結論的依據,不論是基於社會學和文化學、或是歷史學和審美學的調查與研究.按照他們文章和文字中的邏輯,筆者將其依據概況為兩個方面:其一,中國傳統園林是封建社會和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由於封建制度是落後的社會形態,因此為其服務的文化必然是落後的;其二,它不適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審美標准.針對前者,按照他們的邏輯,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和建築藝術哪個能脫離與封建主義的干係呢?它們豈不也難逃被掃入歷史垃圾堆的厄運嗎?如此一來,中國傳統文化豈不只剩一個虛名而已?當他們「聲討」中國傳統園林局限性時,卻忘記了歷史的延續性與文化的傳承性.故此出現了有的學者在將傳統園林文化加以否定與鞭撻的同時,卻又質疑當代中國人失去了自己文化身份的怪象.針對後者,應該說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特別是在追求居住環境的舒適與美觀上更是不遺餘力.有人追求「花園洋房」,也有人鍾情於傳統宅園,怎麼就偏說傳統園林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呢?至於審美標准,它確因時代、地域、民族、文化而異,但人類在審美過程中所形成的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價值則具有恆久性,是深深積淀於其文化之中的.對中國傳統園林的審美而言,雖然在表達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與手法上因時空而變化,但在追求和營造真、善、美的價值與境界上則是超越時空的.當然,承認人們在審美標准上存在差異性,不是支持某些學者主張否定傳統園林的理由.因為中國傳統園林本身也存在著地域、時代、流派以及官民的差異性,對它的審美也就自然難以存在統一的標准.
學者與常人的區別在於,他對一個命題的解釋與闡述是基於理性的態度、規范的邏輯、縝密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因此,學者的結論,應該是從科學實驗、調查研究或典籍考證,並符合邏輯思維的推理與判斷而得出的,而非依據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偏好.然而,有的學者在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認知的論述與判斷中,則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這樣不僅難以服人,而且還會因自己的偏激情緒和看法影響對事物的判斷.
2 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固守與揚棄
任何文化都要經受時間的洗禮,並隨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揚棄.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也是在經受這種洗禮中不斷演變而形成的.在當時代,在所謂「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洗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峻得多.對此,既要有開放的心態,更要有清醒、理智的頭腦.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具有普遍意義和寶貴價值的精華,應加以固守以不忘其根;對屬於過時與糟粕的方面,則應大膽揚棄並以創新而代之.
縱覽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其所蘊含的普遍價值不僅適用於過去,也同樣適用於現在和未來.這些價值可以概括成以下6個方面:
1)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一大原則,從而形成了獨辟蹊徑的自然山水式藝術風格.雖然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有別於原始的自然美,但它是將對原始自然之美的感知與感悟,經過提煉、概括、臨摹之後的再現,是寄情自然山水的「天人合一」觀的體現,強調人的主體性與景觀客體性的融合.這使它與西方園林中的規則式和自然式都有本質上的區別.盡管它在形式上是「雖由人作」,但追求的境界卻是「宛自天成」的自然山水之美,使它在價值觀上與人們今天所倡導的尊重自然、「設計結合自然」有著內在的聯系.
2)追求生活與藝術之間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是生活的藝術化與藝術的生活化完美結合的一種文化.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空間、環境及方式的嚮往,滿足了人們生活、社交、休閑、遊憩等方面的需求.這與現代園林中(不論公共園林還是私家園林)所要滿足的社會功能也是一致的.回顧人類園林文化的發展歷程,從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各國民眾,無不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嚮往與追求,由此也就創造出了風格迥異與形式多樣的園林藝術.從這一點上說,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具有普遍性的意義.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依然在孜孜以求地探尋著符合新時代精神的生活與藝術結合的形式,而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所傳遞的信息,不失是一種有益的啟示與借鑒.
3)表現在追求置景與造園要素之間的和諧.景物是造園的核心.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建築、植物、地貌、水體等要素的統籌與運用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創造出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以有形景物創無形意境,以有效布局營無窮畫卷的景觀效果,因而在世界園林史上獨樹一幟.中國傳統園林中所蘊含的具有東方特質的文化,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具體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維護和保持文化多樣性與獨特性的主張,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接受和認同.因此,中國傳統園林中的許多藝術手法,依然對我們今天的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4)追求場所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在造園過程中,非常注重建築與園林景觀的協調、園內景色與園外環境的協調.各類建築與景物的關系和尺度、樣式和選址等都要經過仔細的斟酌與權衡.同時,不僅把園內的景物作為規劃與設計的核心,還十分強調將園外的景物引入園中,故有「園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之說.其中「『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俗則屏之,嘉則收之」[1],所謂「巧而得體」.因此,借景既是造園的原則也是造園的藝術手法,並以追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境界來處理場所與環境的關系.這種和諧觀所體現出的價值,與現代園林的追求也同樣是非常契合的.
5)追求有常法與無定式之間的和諧.藝術的本質在於變化與創新,中國傳統園林在這方面也是發展到了極致.這不僅表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因地域空間和文化取向等的演變而衍生出的不同風格與形式,即便是同一時期和相同地域的園林,也因場所條件、物質材料以及創作者的審美追求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可謂「構園無格」[1]、「園有異益,無成法」[1],變化萬千.總體而言,這種和諧,既融入了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藝術觀的內涵,也融入傳統文化中哲學與宗教的思想、山水詩與風景畫的影響;既融入了皇家貴族和士大夫們的追求與才學,也融入了能工巧匠們的智慧與技能.傳統園林藝術所體現的追求與探索精神,對現代風景園林也同樣是適用的.
6)追求外在景物表象與內在文化內涵之間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不僅追求外在形式的幽雅之美,更刻意追求內在韻味的文雅之美.這種由形式與內容相輔相成的和諧統一所構成的意境之美,是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獨有的特色.盡管它體現出的是古代統治者、士大夫及文人墨客的情操境界、文化修養和人生感懷,且常有逍遙與退隱的色彩,但其在營造美感、體驗美感、懷古思今等方面的價值卻是傳統園林文化中的精華之一.反觀現在的許多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由於過分追求外在形式的華麗,卻因內涵的空洞而常常遭人摒詬.
正是由於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存在著以上這些具有生命力及普遍意義的價值,表達其內在價值的多種外在形式、構成要素、設計方法和創作理念等,也是同樣適用於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寶貴價值的同時,我們也需承認它的歷史局限性.就其規劃與設計而言,在私家園林中,存在著諸如空間環境的封閉性、布局設計的局促性、景物細節的造作性、服務對象的私有性等問題.在皇家園林中,則與西方園林存在相同的權力的象徵性、地位的等級性、裝飾的奢華性等問題.就其發展與生存的歷史條件與環境而言,它則受制於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形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各種因素與影響.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動盪程度、財富積累方式、審美價值取向等,也是直接影響傳統園林盛衰與發展、守舊與出新的主要原因.
由於時代環境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現代風景園林的社會屬性也因其大眾性、公益性、開放性而與傳統園林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就很自然地能夠使其超越傳統園林文化的許多局限性,同時藉助時代精神、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取向及藝術創新來彌補傳統的不足,從而使傳統園林文化與現代有機地融合起來並獲得新生.
3 傳統園林文化的前景:期待與輝煌
認知是傳承的前提與基礎,傳承是對認知結果的回應與行動.對園林文化傳承的固守與創新,是時代賦予當代風景園林工作者的重任.
在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問題上,我們應該首先使自己的意識升華到「文化自覺」的高度.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倡導的一種主張,其基本含義是人們應對自己生活其間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及發展的趨向,而且還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對自己文化的來源、得失做出清醒地反思.要真正做到文化上的自覺至少應該達到以下3個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對傳統文化保持尊重的態度,有自覺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其次要理解傳統文化,解讀、發掘傳統文化,並使之面向現代做出必要的轉換.第三,推動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2]」尊重傳統園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義更不是復古守舊的表現,它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與「文化基因」的表現.我們必須認識到,有時盲目自卑所造成的危害並不亞於盲目自大的後果.當代風景園林工作者應該成為中國傳統風景園林的積極繼承者和弘揚者,而不應該成為其終結者和掘墓人.否則,就愧對於我們的時代,愧對於我們的後人.
就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來說,雖然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它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著自己獨有的輝煌與榮,也曾經對東西方園林藝術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然而,伴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瓦解與崩潰,在社會動盪與經濟蕭條、文化衰敗與外強侵入的情形下,中國傳統園林已無力再超越自身開創新的輝煌,而是裹足不前甚至轉向下坡與倒退.新中國成立後至「十年文革」前,我國現代公共園林從無到有並且得到較快的發展.在這期間,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城市規劃與園林設計也同許多行業和學科一樣,從前蘇聯學習和借鑒了許多有益的理論與方法.期間所建設的許多公共園林項目,都借鑒和採用了許多傳統園林的設計原則與構景手法,使傳統的造園藝術開始轉向為大眾服務.如北京陶然亭公園和上海長風公園等,就是這一時期大批新式自然山水式公園的代表,受到了社會與公眾的歡迎與好評,也為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走向現代奠定了基礎.
在改革開放的30年間,中國風景園林事業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既受惠於新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也恩澤於傳統園林文化的根基.與此同時,它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這一方面源於我們自己某些學者對傳統園林的討伐,另一方面則受到了外來風景園林文化(或曰景觀文化——筆者注)的沖擊.誠如童寯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樣,危及中國傳統園林生機的根源之一,「就是正在迅速成為當代中國時尚的西方風景建築學[3]」.這種內憂外患且又腹背受「敵」的境地,在現代世界園林史上是少見的.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文化間的沖突也潛藏著機會,孕育著希望.不可否認,西方風景園林無論是在科學與技術層面、設備與材料層面,還是在規劃與設計層面、教育與管理層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應該說在過去的許多年間,中國風景園林界(包括學術界、產業界、教育界)都從改革開放與對外交流中汲取了養分,也得到較快發展.現在令人擔憂的是,在如何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問題上,我們並沒有找到一條較為理想的道路.相反,在一些政府官員「政績觀」的導向下,在城市開發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在房地產經濟的刺激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領域崇洋媚外的「歐風美雨」愈演愈烈,使得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處於十分尷尬的地位,處境也十分堪憂.
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不是一蹴而就和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項長期的使命與任務.在當代中國從傳統型邁向現代型社會的進程中,在從經濟大國(指GDP總量)走向文化大國的進程中,我們首先應該把保護傳統園林文化提高到保護民族文化的戰略高度,同時努力營造保護傳統園林文化的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探索與創新.其次對中國傳統園林重新進行清醒、理性和科學的審視.其著眼點應該是如何尊重與弘揚而不是褻瀆,如何繼承與創新而不是輕視,如何學習與借鑒而不是照抄照搬.再次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風景園林事業中,我們應多從傳統園林所包含的深邃哲學思想中,從傳統園林設計的理念與手法上,從傳統園林景觀要素關系的處理上汲取養分,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得以真正實現.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言:「天下唯識為難」.「有其才而無膽,則有所怯而不敢;有其膽而無其才,不過冥行妄作之人.[4]」對當代風景園林工作者來說,不僅需要有摒棄傳統園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氣,更需要有弘揚與創新的學識.這無疑是每一位有志於推動中國風景園林發展與進步人的共同責任.
4結語
歷史是一個連續而漸進的過程,文化的發展也是經歷一代代人積淀而形成的.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善待而非苛求,應該努力吸取其有價值的內涵,並融入其反映時代要求與精神的內容.否定中國傳統園林的歷史與文化,就等於割斷了中國現代風景園林發展的命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根基與命脈,中國現代風景園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馬克思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名言:「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也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5]」應該說,在經歷風風雨雨和曲曲折折之後的中國風景園林,已經在原有的傳統園林基礎上起步與騰飛,只要假以時日,多一些關心與呵護,在當今經濟趨向全球一體化,而文化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下,一定會以其獨有的文化價值與藝術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