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系背景色
① 中國有幾大菜系
八大菜系: 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1) 濟南風味是魯菜的主體,在山東境內影響極大。這個派系的菜講究實惠,風格濃重、渾厚,清香、鮮嫩。
(2)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起源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鮮、香為特色。原料多選山珍、江鮮、野蔬和畜禽。善用小炒、干煸、干燒和泡、燴等烹調法。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朴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3) 粵菜也叫廣東菜,由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粵菜也是中國菜在在國外認可度最高的菜系品種,在國外的餐廳也是多以粵菜為主,粵菜在國際上是與法國大餐齊名的一大菜系。粵菜講究「清、鮮、嫩、滑、爽、香」,追求清單和鮮嫩,對於食物的本味追求很高。粵菜的這種追求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的要求,是科學的飲食文化。
(4) 閩菜起源於福建省,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長於烹飪海鮮,味道注重清鮮、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其中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但也根據地域分為漳州菜、廈門菜、泉州菜四種類型。
(5) 蘇菜或揚菜即江蘇菜,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一般認為蘇菜內部分為四大派系:
金陵菜,來於南京,製作精細,口味平和。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澇,構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篙,野蒜)馳名。
淮揚菜,來於揚州,淮安和鎮江,講究選料和刀工,口味清淡,擅長制湯。
蘇錫菜,來於蘇州,無錫和常州,常用酒糟調味,擅長各類水產,口味偏甜。
徐海菜,來於徐州和連雲港,口味較重,擅長海產和蔬菜。
(6)浙菜起源於素有「魚米之鄉」的浙江,由杭州、寧波、紹興、溫州四大地方特色菜系組成,用料廣泛,追求原料的極致新鮮,因其資源豐富,故,很多菜都是現取現做。 浙菜中杭幫菜重視其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禽、畜、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
溫州菜素以「東甌名鎮」著稱,也稱「甌菜」,匝菜則以海鮮人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即輕油、輕芡、重刀工。都自成一體,別具一格。而金華菜則是浙菜的重要組成部分。烹調方法,以燒、蒸、燉、煨、炸為主。
(7) 湘菜即湖南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湘菜的特點是注重刀工、調味,尤以酸辣菜和臘製品著稱,烹飪技法擅長煨、蒸、煎、燉、溜、炒等。湘菜又可分為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方流派。
(8) 徽菜起源於安徽省,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因為安徽人喜愛常年飲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謂重油、重色、重火工,芡重,色深,味濃。同時由於安徽多山多水,徽菜以烹飪山珍水產見長,根據地域不同一般又分為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菜三個子菜系。
(1)菜系背景色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
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粵菜、淮揚菜、川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② 中國菜譜有幾大菜系
八大系,主要是以下八大系:
川:四川菜系。以成都、重慶菜為代表。川菜在烹調方法上,有炒、煎、干燒、炸、熏、泡、燉、燜、燴、貼、爆等三十八種之多。在口味上特別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以味的多、廣、厚著稱。歷來有"七味"(甜、酸、麻、辣、苦、香、咸),八滋(干燒、酸、辣、魚香、干煸、怪味、椒麻、紅油)之說。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煽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東坡肘子等。
粵:廣東菜,由廣府、客家、潮汕三種風味組成,
蘇:江蘇菜系。亦稱為淮揚菜。由徐海、淮揚、南京和蘇南四種風味組成。徐海風味菜代表有: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地鍋雞等。
閩:以閩東、閩南、閩西、閩北、閩中、莆仙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以閩東和閩南風味為 代表。
浙:浙江菜系,以杭州菜為代表。
湘:湖南菜系,以長沙菜為代表。
徽:徽州菜系,不等同與安徽菜。徽菜主要流行於徽州地區和浙江西部。和江蘇菜系中的蘇南菜、浙江菜系較近。
魯:山東菜系,由齊魯、膠遼、孔府三種風味組成。齊魯菜清香、鮮嫩、味純著稱,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糖醋鯉魚、宮保雞丁(魯系)、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南腸、玉記扒雞、濟南烤鴨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濟南名菜。膠遼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青島十大代表菜: 肉末海參、香酥雞、家常燒牙片魚、嶗山菇燉雞、原殼鮑魚、酸辣魚丸、炸蠣黃、油爆海螺、大蝦燒白菜、黃魚燉豆腐。孔府菜的代表有:一品壽桃、翡翠蝦環、海米珍珠筍、炸雞扇、燕窩四大件、烤牌子、菊花蝦包、一品豆腐、壽字鴨羹、拔絲金棗
③ 八大菜系都是什麼
魯菜是八大菜系之首,中國的"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
④ 求高手幫我改個css,要求把二級菜單裡面的背景色換換樣,一級 菜單的背景色不變 謝謝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gb2312" />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CDATA[//><!--
startList = function() {
if (document.all&&document.getElementById) {
navRoo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nu");
var allli = navRoot.getElementsByTagName("li")
for (i=0; i<allli.length; i++) {
node = allli[i];
node.onmouseover=function() {
this.className+=" current";
}
node.onmouseout=function() {
this.className=this.className.replace(" current", "");
}
}
}
}
window.onload=startList;
//--><!]]></script>
<style type="text/css">
body { font-family: Verdana;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5; }
img { border-style: none; }
a { color: #000; text-decoration: none; }
a:hover { color: #F00; }
#menu { width: 100px; border: 1px solid #CCC; border-bottom:none;}
#menu ul { list-style: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
#menu ul li { background: #eee; padding: 0px 8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 position:relative; }
#menu ul li ul { display:none; position: absolute; left: 100px; top: 0px; width:100px; border:1px solid #ccc; border-bottom:none; }
#menu ul li ul li { background: #fff; padding: 0px 8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 position:relative;}
#menu ul li.current ul { display:block;}
#menu ul li:hover ul { display:block;}
</style>
</head>
<body>
<div id="menu">
<ul>
<li><a href="#">首頁</a></li>
<li><a href="#">網頁版式布局</a>
<ul>
<li><a href="#">自適應寬度</a></li>
<li><a href="#">固定寬度</a></li>
</ul>
</li>
<li><a href="#">div+css教程</a>
<ul>
<li><a href="#">新手入門</a></li>
<li><a href="#">視頻教程</a></li>
<li><a href="#">常見問題</a></li>
</ul>
</li>
<li><a href="#">div+css實例</a></li>
<li><a href="#">常用代碼</a></li>
<li><a href="#">站長雜談</a></li>
<li><a href="#">技術文檔</a></li>
<li><a href="#">資源下載</a></li>
<li><a href="#">圖片素材</a></li>
</ul>
</div>
</body>
</html>
加了個
#menu ul li ul li { background: #fff; padding: 0px 8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 position:relative;}
改為了白色,如果你想改為其他顏色。修改background: #fff;
⑤ 中國飲食業背景
中國菜已經歷了四五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及各地方菜系所組成,主體是各地方風菜。其高超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堪稱世界一流。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人們生活習慣、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不同,在飲食烹調和菜餚品類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南北兩大風味,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到唐宋時期完全形成。到了清代初期,魯菜(包括京津等北方地區的風味菜)、蘇菜(包括江、浙、皖地區的風味菜)、粵菜(包括閩、台、潮、瓊地區的風味菜)、川菜(包括湘、鄂、黔、滇地區的風味菜),已成為我國最有影響的地方菜,後稱「四大菜系」。
《清稗類鈔》記述清末之飲食狀況,稱:「各處食性之不同,由於習尚也。則北人嗜蔥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粵人嗜淡食,蘇人嗜糖。」又更加具體分析了各地的菜系特色:「蘇州人之飲食——尤喜多脂肪,烹調方法皆五味調和,惟多用糖,又席加五香。」「閩粵人之飲食——食品多海味,餐食必佐以湯,粵人又好啖生物,不求上進火候之深也。」「湘鄂人之飲食——喜辛辣品,雖食前方丈,珍錯滿前,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北人食蔥蒜,亦以北產為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盡管引證之處,不足說明菜系的全貌,但從中可以看出全國四大菜系之特色。
隨著飲食業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地方菜愈顯其他獨有特色而自成派系,這樣,到了清末時期,加入浙、閩、湘、徽地方菜成為「八大菜系」,以後再增京、滬便有「十大菜系」之說。盡管菜系繁衍發展,但人們還是習慣以「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來代表我國多達數萬種的各地風味菜。各地方風味菜中著名的有數千種,它們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品種繁多,風味各異,講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的協調統一,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這些名菜大都有它各自發展的歷史,不僅體現了精湛的傳統技藝,還有種種優美動人的傳說或典故,成為我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⑥ 菜系的分類
魯、 川(四川)、 粵(廣東)、 閩、 蘇(江蘇)、 浙(浙江)、湘、 徽(安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川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主要由重慶、成都及川北、川南的地方風味名特菜餚組成,烹制方法有煎、炒、爆、熘、鍋貼等近40種3000餘種。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回鍋肉、口水雞等。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善於以蔥香調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時子」、「炸脂蓋」等。
江蘇菜用料以水鮮為主,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燭、煙、熄、糯;追求本味,清鮮本和,咸甜醇正。代表菜有"拆燴大魚頭"、"清蒸鰣魚"、"野鴨菜飯"、"銀芽雞絲"、"雞湯煮千絲"、"清燉蟹粉獅子頭"、"雙皮刀魚"等。
浙江位於東海之濱,北部水道成網,素稱魚米之鄉;西南丘陵起伏,盛產山珍野味;沿海漁場密布,海產資源豐富。浙江人民利用這些富饒的自然資源,創制出許多深受人們喜食樂道的浙江名菜。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三個地方菜組成,其中以杭州菜為代表。浙江菜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魚"、"干炸響鈴"、"雪菜黃魚"、"東坡肉"、"清湯越雞"、"元江鱸蒓羹"、"叫化雞"、"生爆鱗片"、"龍井蝦仁"、"奉化搖蠟"、"南湖蟹粉"等。
粵菜,是我國四大菜系之一,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著名菜餚有:烤乳豬、白灼蝦、龍虎鬥、太爺雞、香芋扣肉、五彩炒蛇絲、菊花龍虎鳳蛇羹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
湖南菜簡稱「湘菜」,以品種豐富,味感鮮明而富地方特色,名師輩出,自成一系而聞名於世。諸如「發絲百頁」細如銀發,「梳子百頁」形似梳齒,「溜牛裡脊」片同薄紙,更有創新菜「菊花魷魚」、「金魚戲蓮」,刀法奇異形態逼真,巧奪天工。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經歷了中原漢族文化和當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漸形成。閩菜由福州、閩南和閩西三路不同風味的地方菜組合而成。其特點是清爽、鮮嫩、淡雅、偏於酸甜。如"茸湯廣肚"、"肉米魚唇"、"雞絲燕窩"等菜餚,均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皖南菜向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擅長燉、燒,講究火功。芡大油重,樸素實惠。善於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用木炭製成炭基長時間地用小火燉。代表菜有"紅燒頭尾"、"符離集燒雞"、"奶汁肥王魚"、"葡萄魚"等
0
| 評論
2011-11-15 15:38 熱心網友
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我國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魯、川、粵、淮揚四大菜系形成歷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系。
(1)魯菜:魯菜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濟南菜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膠東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山東菜調味極重、純正醇濃,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盡力體現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徵是麵食品種極多,小麥、玉米、甘薯、黃豆、高粱、小米均可製成風味各異的麵食,成為筵席名點。山東著名風味菜點有:炸山蠍、德州脫骨扒雞、原殼扒鮑魚、九轉大腸、糖醋黃河鯉魚等。
(2)川菜:風味包括成都、重慶和樂山、自貢等地方菜的特色。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變化精妙。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醬、蒜泥、芥末、紅油、糖醋、魚香、怪味等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其中最負盛名的菜餚有:干燒岩鯉、干燒桂魚、魚香肉絲、怪味雞、宮保雞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鍋、干煸牛肉絲、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擔擔面、賴湯圓、龍抄手等。
(3)粵菜:粵菜即廣東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系,但它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粵菜注意吸取各菜系之長,形成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系。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古屬閩地,故潮州菜匯閩粵風味,以烹制海洋菜和甜食見長,口味清醇,其中湯菜最具特色。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為南徙的中原漢人,聚居於東江山區,其菜鄉土氣息濃郁,以炒、炸、焗、燜見長。粵菜總體上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餚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時令性強,夏秋講清淡,冬春講濃郁,有不少菜點具有獨特風味。
著名的菜點有:雞燴蛇、龍虎鬥、烤乳豬、東江鹽焗雞、白灼基圍蝦、燒鵝、蚝油牛肉、廣式月餅、沙河粉、艇仔粥等。
(4)淮揚菜:淮揚菜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著名菜系,其覆蓋地域甚廣,包括現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以及江西、河南部分地區,它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譽,聲譽遠播海內外。
由於後來浙江菜、徽菜以其鮮明特色各為八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匯於江蘇,同時烹飪界習慣將淮揚菜系所屬的江蘇地區菜餚稱為江蘇菜,這樣,淮揚菜成為單以揚州、淮安為中心,以大運河為主,南至鎮江,北至洪澤湖、淮河一帶,東至沿海地區的地方風味菜。淮揚菜選料嚴謹,講究鮮活,主料突出,刀工精細,擅長燉、燜、燒、烤,重視調湯,講究原汁原味,並精於造型,瓜果雕刻栩栩如生。口味鹹淡適中,南北皆宜,並可烹制「全鱔席」。淮揚細點,造型美觀,口味繁多,製作精巧,清新味美,四季有別。
代表菜有:清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清蒸鯽魚、水晶餚蹄、三套鴨、軟兜鱔魚、熗虎尾、炒蝴蝶片、冬瓜盅、三丁包子、翡翠燒賣、蟹黃湯包、千層油糕等。
江蘇菜除上述淮揚菜外還包括南京菜、蘇錫菜和徐州菜等地方菜系。南京菜烹調擅長燉、燜、叉、烤。特別講究七滋七味:即酸、甜、苦、辣、咸、香、臭;鮮、爛、酥、嫩、脆、濃、肥。南京菜以善制鴨饌而出名,素有「金陵鴨饌甲天下」的美譽。蘇錫菜擅長燉、燜、煨、焐,注重保持原汁原味,花色精細,時令時鮮,甜咸適中,酥爛可口,清新腴美。近年來又烹制「無錫乾隆江南宴」、「無錫西施宴」、「蘇州菜餚宴」和太湖船菜。徐州菜風味在歷史上屬魯菜系,隨時代變遷,其菜已介乎蘇、魯兩大菜系之間,口味鮮咸適度,習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濃而不濁。其菜無論取料於何物,均注意「食療、食補」作用。另外,徐州菜多用大蟹和狗肉,尤其是全狗席甚為著名。
江蘇名菜名點有:鹽水鴨肫、燉蘇核、燉生敲、生炒甲魚、丁香排骨、清燉雞子、金陵扇貝、芙蓉鯽魚、菊花青魚、菊葉玉版、金陵鹽水鴨、叉烤鴨、叉烤鱖魚(以上為南京名菜);松鼠鱖魚、碧螺蝦仁、翡翠蝦斗、雪花蟹斗、蟹粉魚唇、蝴蝶海參、清湯魚翅、香炸銀魚、染溪脆鱔、鏡箱豆腐、無錫肉骨頭、常熟叫花雞、常州糟扣肉(以上為蘇錫菜);霸王別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荷花鐵雀、奶湯魚皮、蟹黃魚肚、鳳尾對蝦、爆炒烏花、紅燜加吉魚、紅燒沙光魚(以上為徐州菜);天目湖砂鍋魚頭、淮安軟兜、金蹼仙裙。江蘇點心富有特色,如秦淮小吃、蘇州糕團、湯包,都很有名。
(5)閩菜:閩菜是以福州、閩南、閩西三地區地方風味菜為主形成的菜系。福州菜清鮮、爽淡,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另一特色是善於用紅糖作配料,具有防變質、去腥、增香、生味、調色作用。閩南菜以廈門為代表,同樣具有清鮮爽淡的特色,講究佐料長於使用辣椒醬、沙菜醬、芥末醬等調料。閩西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處,以客家菜為主體,多以山區特有的奇味異品作原料,有濃厚山鄉色彩。閩菜以炸、熘、燜、炒、燉、蒸為特色,尤以烹制海鮮見長,刀工精妙,人趣於味,湯菜居多,具有鮮、香、爛、淡並稍帶甜酸辣的獨特風味。福建小吃點心另有一功,它取材於沿海淺灘的各式海產品,配以特色調味而成,堪稱美味。
最著名的風味菜點有: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沙奈燜鴨塊、七星魚丸、糟醉雞、煎糟鰻魚、半月沉江、燕皮餛飩、福州線面、蚝仔煎等等。
(6)浙江菜:浙江菜有悠久的歷史,它的風味包括杭州、寧波和紹興三個地方的菜點特色。杭州菜重視原料的鮮、活、嫩,以魚、蝦、時令蔬菜為主,講究刀工,口味清鮮,突出本味。寧波菜咸鮮合一,以烹制海鮮見長,講究鮮嫩軟滑,重原味,強調入味。紹興菜擅長烹制河鮮家禽,菜品強調入口香綿酥糯,湯濃味重,富有鄉村風味。
浙江菜具有色彩鮮明,味美滑嫩,脆軟清爽,菜式小巧玲瓏、清俊秀麗的特點。它以燉、炸、燜、蒸見長,重原汁原味。浙江點心中的團子、糕、羹、面點品種多,口味佳。
名菜名點有:龍井蝦仁、西湖蒓菜湯、蝦爆鱔背、西湖醋魚、炸響鈴、搶蟹、新風鰻鯗、鹹菜大湯黃魚、冰糖甲魚、牡蠣跑蛋、蜜汁灌藕、嘉興粽子、寧波湯團、湖州千張包子等。
(7)湘菜:湘菜包括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菜點特色。湘江流域以長江、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色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注重鮮香、酸辣、軟嫩,尤以煨菜和臘菜著稱。洞庭湖區的菜以烹制河鮮和家禽家畜見長,特點是量大油厚,咸辣香軟,以燉菜、燒菜出名。湘西菜擅長製作山珍野味、煙熏臘肉和各種腌肉、風雞,口味側重於咸香酸辣,有濃厚的山鄉風味。湖南菜最大特色一是辣,二是臘。
著名菜點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組庵魚翅、冰糖湘蓮、紅椒臘牛肉、發絲牛百頁、火宮殿臭豆腐、吉首酸肉、換心蛋等。
(8)徽菜:徽菜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皖南菜包括黃山、歙縣(古徽州)、屯溪等地,講究火功,善烹野味,量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煨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皖南雖水產不多,但烹制經腌制的「臭桂魚」知名度很高。沿江菜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它以烹制河鮮、家畜見長,講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調味,尤以煙熏菜餚別具一格。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菜餚講究咸中帶辣,湯汁色濃口重,亦慣用香菜配色和調味。著名風味菜有:無為熏鴨、毛峰熏鰣魚、符離集燒雞、方臘魚、石耳燉雞、雲霧肉、綠豆煎餅、蝴蝶面等。
⑦ 中國分幾個菜系
中國目前具有八大菜系,是指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
(1) 魯菜
歷史悠久,宋代以後魯菜就成為「北食」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已成宮廷御膳主體,對京、津和東北各地的影響較大。是八大菜系之首。
特點是清香、鮮嫩、味醇而著名,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制,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2) 川菜
起源於四川、重慶,以麻、辣、鮮、香為特色。
川菜的出現可追溯至秦漢,在宋代已經形成流派,當時的影響已達中原。原料多選山珍、江鮮、野蔬和畜禽。善用小炒、干煸、干燒和泡、燴等烹調法。
以「味」聞名,味型較多,富於變化,以魚香、紅油、怪味、麻辣較為突出。川菜的風格朴實而又清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3) 粵菜
屬粵菜系的包括有廣府菜、潮州菜、客家菜、海南菜及桂菜,其中以「廣府菜」為代表。粵菜最大的特點為清淡、鮮美。
(4) 閩菜
長於烹飪海鮮,味道注重清鮮、酸、甜、咸、香,在宴席中最後一道菜一般都是時令青菜,取「清菜」之意。
其中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但也根據地域分為漳州菜、廈門菜、泉州菜四種類型。
(5) 蘇菜或揚菜
一般認為蘇菜內部分為四大派系:
金陵菜,來於南京,製作精細,口味平和。善用蔬菜,以「金陵三草」(菊花澇,構杞頭,馬蘭頭)和「早春四野」(芥菜,馬蘭頭,蘆篙,野蒜)馳名。
淮揚菜,來於揚州,淮安和鎮江,講究選料和刀工,口味清淡,擅長制湯。
蘇錫菜,來於蘇州,無錫和常州,常用酒糟調味,擅長各類水產,口味偏甜。
徐海菜,來於徐州和連雲港,口味較重,擅長海產和蔬菜。
(6) 浙菜
起源於浙江省,品種豐富,由杭州菜、紹興菜、寧波菜、溫州菜四方風味組成,菜式講究小巧精緻,菜品鮮美、滑嫩、脆軟清爽。
久負盛名的菜餚有「西湖醋魚」、「宋嫂魚羹」、「東坡肉」、「龍井蝦仁」、「奉化芋頭」、「蜜汁火方」、「蘭花春筍」、「寧式鱔絲」、「三絲敲魚」、「蝦子麵筋」、「雙味蝤蠓」等。
(7) 湘菜
即湖南菜,特點是注重刀工、調味,尤以酸辣菜和臘製品著稱,烹飪技法擅長煨、蒸、煎、燉、溜、炒等。
(8) 徽菜
起源於安徽省。因為安徽人喜愛常年飲茶,所以徽菜一般油大,所謂重油、重色、重火工,芡重,色深,味濃。
同時由於安徽多山多水,徽菜以烹飪山珍水產見長,根據地域不同一般又分為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菜三個子菜系。
(7)菜系背景色擴展閱讀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餚。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的膳食文化已有雛形,以太公望最為代表,再到春秋戰國的齊桓公時期,飲食文化中南北菜餚風味就表現出差異。到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
到了南宋時期,南甜北鹹的格局形成。發展到清代初期時,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
到清末時,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中國傳統飲食的「八大菜系」。
除八大菜系外還有一些在中國較有影響的細分菜系,潮州菜,東北菜,本幫菜,贛菜,楚菜,京菜,津菜,冀菜,豫菜,客家菜等菜系。
⑧ 中國有幾大菜系以及它們的色香味的特點
八大菜系 川菜 蘇菜 魯菜 浙菜 湘菜 閩菜 粵菜 皖菜 1.廣東菜簡稱粵菜,是中國著名八大菜系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客家菜三種地方菜構成。而三支 地方菜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廣州菜是粵菜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味美色鮮、菜式 豐盛而贏得「食在廣州」的美譽。廣州菜有三大特點: 一是鳥獸蟲魚均為原料,烹調成形態各異的野味佳餚; 二是即開刀、即烹和即席烹制,獨具一格,吃起來新鮮 火熱;三是夏秋清淡、冬春香濃,深受大眾的喜愛。 潮州菜是在廣東菜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潮菜主要以 海味、河鮮和畜禽為原料,擅烹以蔬果為原料的素菜, 製作精炒,加工多樣。可分為炒、烹、炸、燜、燉、燒 、烤、焗、鹵、熏、扣、泡、滾、拌,刀工 講究,湯菜功夫尤深,其中以清燉、紅燒、湯泡最具特 色。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用料以肉類為主,原汁原味, 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焗見稱,尤以砂鍋菜見長。做法上仍保留一些奇 巧的烹飪技藝,具有古代中原的風貌。 2.四川菜簡稱川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歷史悠久,風味獨特,馳名中外。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川菜在原有的基礎上,吸收南北菜餚之長及官、商家宴菜品的優點,形成了北菜川烹、南菜川味的特點,享有「食在中國,味在 四川」的美譽。 川菜講究色、香、味、形,在「味」字上下功夫,以味的多、廣、厚著稱。川菜口味的組成,主要有「麻、 辣、咸、甜、酸、苦、香」7種味道,巧妙搭配,靈活 多變,創制出麻辣、酸辣、紅油、白油等幾十種各具特 色的復合味,味別之多,調制之妙,堪稱中外菜餚之首, 從而贏得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稱譽。 川菜在烹調方法上,善於根據原料、氣候和食者的要求,具體掌握,靈活運用。38種川菜烹調方法中,現在流行的仍有炒、煎、炸、燒、腌、鹵、煸、泡等3 0多種。在烹調方法中,特別以小煎小炒、干燒干煸見 長。川菜與四川風景名勝一樣聞名於世,揚名天下。 3.山東菜簡稱魯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也是黃河流域烹飪文化的代表。 山東菜可分為濟南風味菜、膠東風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區風味菜,並以濟南菜為典型,煎炒烹炸、燒燴蒸扒、煮氽熏拌、溜熗醬腌等有50多種烹飪方法。 濟南菜以清香、脆嫩、味厚而純正著稱,特別精於制湯,清濁分明,堪稱一絕。膠東風味亦稱福山風味,包括煙台、青島等膠東沿海地方風味菜。該菜精於 海味,善做海鮮,珍饌佳品,餚多海味,且少用佐料提味。此外,膠東菜在花色冷拼的拼制和花色熱菜的烹制中,獨具特色。孔府菜做工精細,烹調技法全面, 尤以燒、炒、煨、炸、扒見長,而且製作過程復雜。以煨、炒、扒等技法烹制的菜餚,往往要經過三四道程序方能完成。「美食不如美器」,孔府歷來十分講究 盛器,銀、銅等名質餐具俱備。此外,孔府菜的命名也極為講究,寓意深遠。 4.江蘇菜簡稱蘇菜,以蘇州和揚州菜為代表,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 江蘇的歷代名廚造就了蘇菜風格的傳統佳餚,而古有「帝王洲」之稱的南京、「天堂」美譽的蘇州及被史家嘆為「富甲天下」的揚州,則是名廚美饌的搖籃。江蘇菜系正是以這三方風味為主匯合而成的。 概括起來,江蘇菜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選料嚴謹,製作精細,因材施藝,按時治餚;二是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等烹飪方法,且精於泥煨、叉烤;三是口味清鮮,咸甜得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四是注重調湯,保持原汁。其中南京刀工細膩,火工純熟,菜餚滋味醇,兼有四方之美,適應八方口味,尤以鮮香酥嫩取勝;蘇州菜口味趨甜,以烹制四季佳蔬、江河湖鮮見長;揚州菜史稱淮揚風味,刀工精細,火候精微,色調清新,造型別致,突出主料,強調本味,清淡可口,適應面寬,尤以擅長制湯而著稱。 5.浙江菜簡稱浙菜,是浙江地方風味菜系。 浙江是江南的魚米之鄉。浙菜發展到現代,是精品迭出,日臻完善,自成一統,有「有佳餚美點三千種」之盛譽。歸納起來,浙菜有如下幾大特徵:一是用料廣博,配伍嚴謹。主料注重時令和品種,配料、調料的選擇旨在突出主料、增益鮮香、去除腥膩;二是刀工精細,形狀別致;三是火候調味,最重適度;四是清鮮嫩爽,滋、味兼得;五是浙菜三支,風韻各具。 浙江菜主要由杭州、寧波、紹興三支地方風味菜組成,攜手聯袂,並駕齊驅。杭州素有「天堂」之稱。杭州菜製作精細,清秀雋美,擅長爆、炒、燴、炸等烹調技法,具清鮮、爽嫩、精緻、醇和等特點。寧波地方廚師尤善制海鮮,技法以燉、烤、蒸著稱,口味鮮咸適度,菜品講究鮮嫩爽滑,注重本味,用魚干製品烹調菜餚更有獨到之處。紹興菜品香酥綿糯,湯濃味醇,富有水鄉古城之淳樸風格。 6.福建菜俗稱閩菜,以福州菜為代表,素以製作細巧、色調美觀、調味清鮮著稱。 福建菜以海鮮類為主,口味方面則咸、甜、酸、辣具備,鹹的調味品有蝦醬、蝦油、豉油等;酸的有白醋、喬頭等;甜的有紅糖、冰糖等;辣的有胡椒、芥末等;香的有紅糖、五香粉、八角、桂皮等。福建菜對清湯的調制特別講究,一般都以油雞、火腿、蹄膀為用料。方法是先用小溫火將油雞、火腿、蹄膀等熬出湯汁,並過濾;另將生雞骨斬碎,加水和鹽調和,放入湯內,繼續用小溫火邊燒邊攪勻(又稱吊湯),然後再過濾一次,便成為瑩潔鮮美的清湯,用來調制菜餚,對色、香、味均有幫助。 福建菜也有煎、炸、炻(如煮)、烤、燉、拌、醉、鹵、扒、糟、煨、扣、溜、炒、熏、燜、扛、腌、熗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糟,有扛糟、熗糟、爆糟、炸糟之分。 7.湖南菜又稱湘菜,由於湖南民豐物博,向稱魚米之鄉。 湖南菜以腴滑肥潤為主,多將辣椒當主菜食用,不僅有北方的咸,也有南方的甜,更有本地特色之辣與酸。香、嫩、清、脆是其特色,所用材料以新鮮、價廉物美為原則。 湖南菜特別講究原料的入味,技法多樣,有燒、炒、蒸、熏等方法,尤以「蒸」菜見長。最為精湛的是煨,原汁原味。且刀功精妙,形味兼美,菜餚千姿百態,變化無窮。 湖南菜的特殊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醬、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 湖南菜以辛辣著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湖南人對辣椒「寵愛有加」,幾乎吃什麼都放辣椒。湖南的辣椒也特別辣。 8.徽菜是安徽菜的簡稱,又叫皖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安徽風味,主要由皖南、沿江和沿淮三方菜式組成,其中以皖南菜為代表。皖南菜源於古微州府,即今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黃山腳下歙縣一帶;沿江菜系指合肥、蕪湖、安慶一帶的地方菜;而沿淮菜則由蚌埠、宿縣、阜陽等地方風味構成。三支徽菜各有千秋,豐富多彩。但歸納起來,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基本特徵: 一是就地取材,以鮮制勝。徽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就地取材使菜餚地方特色突出並保證鮮活。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獨到。根據不同原料的質地特點、成品菜的風味要求,分別採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調。三是嫻於燒燉,濃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燴、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燒、燉及熏、蒸菜品而聞名。四是注重天然,以食養身。徽菜繼承了祖國醫食同源的傳統,講究食補,這是徽菜的一大特色。 無所謂哪種最受歡迎,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⑨ 中國的菜系和其文化背景
"民以食為天",一個社會的繁榮昌盛是以豐衣足食為前提的,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精美絕倫,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食是飲食體系的核心。我國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麥為主。另外,小米、玉米、蕎麥、土豆、紅薯和各種豆類也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米飯外,各種麵食如饅頭、面條、油條以及豐富多彩的粥類、餅類和變化萬千的小吃使得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
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由於氣候、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口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藝術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其中聲望較高的有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福建、安徽八大菜系。
山東菜分濟南、膠東兩派,以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
魯菜,又叫山東菜。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齊魯大地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地域,為烹飪文化的發展、山東菜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齊桓公的寵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稱的名廚;南北朝時,高陽太守賈思勰在其著作《齊民要術》中,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術作了較系統的總結,記下了眾多名菜做法,反映當時魯菜發展的高超技藝;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任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成為歷史掌故。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稱「北食」即魯菜的別稱,已具規模。明清兩代,已經自成菜系,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所及已達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
山東古為齊魯之邦,地處半島,三面環海,腹地有丘陵平原,氣候適宜,四季分明。海鮮水族、糧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蟲野味一應俱全,為烹飪提供了豐盛的物質條件。庖廚烹技全面,巧於用料,注重調味,適應面廣。其中尤以「爆、炒、燒、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稱:「滾油炮(爆)炒,加料起鍋,以極脆為佳,此北人法也。」瞬間完成,營養素保護好,食之清爽不膩;燒有紅燒、白燒,著名的「九轉大腸」是燒菜的代表;「塌」是山東獨有烹調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調料腌漬入味或夾入餡心,再沾粉或掛糊,兩面塌煎之金黃色。放入調料或清湯,以慢火焅盡湯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鮮味。山東廣為流傳的鍋塌豆腐、鍋塌菠菜等,都是久為人們所樂道的傳統名菜。
魯菜還精於制湯。湯有「清湯」、「奶湯」之別。《齊民要術》中就有製作清湯的記載,是味精產生之前的提味佐料。俗稱「廚師的湯,唱戲的腔」。經過長期實踐,現已演變為用肥雞、肥鴨、肥肘子為主料,經沸煮、微煮、「清哨」,使湯清澈見底,味道鮮美。奶湯則成乳白色。用「清湯」和「奶湯」製作的數十種菜,多被列入高級宴席的珍饌美味。
烹制海鮮有獨到之處。對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稱一絕。在山東,無論是參、翅、燕、貝,還是鱗、介、蝦、蟹,經當地廚師妙手烹制,都可成為精彩鮮美的佳餚。僅膠東沿海生長的比目魚(當地俗稱「偏口魚」),運用多種刀工處理和不同技法,可烹製成數十道美味佳餚,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變化於一魚之中。以小海鮮烹制的「油爆雙花」、「紅燒海螺」、「炸蠣黃」以及用海珍品製作的「蟹黃魚翅」、「扒原殼鮑魚」、「綉球干貝」等,都是獨具特色的海鮮珍品。
善於以蔥香調味。在菜餚烹制過程中,不論是爆、炒、燒、熘,還是烹調湯汁,都以蔥絲(或蔥末)爆鍋,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藉助蔥香提味,如「烤鴨」、「烤乳豬」、「鍋燒肘子」、「炸脂蓋」等,均以蔥段為佐料。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經濟、文化、交通事業的發展,魯菜又逐漸形成了濟南、膠東兩地分別代表內陸與沿海的地方風味。
煙台菜屬膠東風味,以烹制海鮮見長。膠東菜源於福山,距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福山地區作為烹飪之鄉,曾涌現出許多名廚高手,通過他們的努力,使福山菜流傳於省內外,並對魯菜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山青水秀,果香魚肥,素有「渤海明珠」美稱。「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是歷史上對煙台酒樓之盛的生動寫照。山東風味獨特的海鮮菜,以煙台為代表,僅用海味製作的宴席,如全魚席、魚翅席、海參席、海蟹席、小鮮席等,構成品類紛繁的海味菜單。著名的風味飯店有蓬萊春、會賓樓、松竹林、天鵝飯店等,都是以經營傳統膠東風味菜而著稱。
青島不僅有景色秀麗的海濱風光供人游覽,也有佳餚供人品嘗。青島也以善烹海鮮弛名,基本屬於福山風味,但又不乏本地特色,口味注重清淡、鮮嫩,講究花色造型。隨著對外開放和旅遊事業的發展,青島市為數眾多的賓館飯店爭相開業;一些歷史名店、老店,經過裝飾改造,也獲得新生。著名的春和樓飯店,被譽為島上明珠的青島飯店,均以其設備整潔典雅,菜品精細味美,服務熱情周到而著稱。 出於曲阜的孔府菜歷史悠久,用料講究,刀工細膩,烹調程序嚴格、復雜。口味講究清淡鮮嫩、軟爛香醇、原汁原味。對菜點製作精益求精,始終保持傳統風味,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閉在孔府內的孔府菜,80年代以來也走向了市場,濟南、北京都開辦了「孔膳堂」。
魯西、魯北禽蛋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以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各具特色。
山東菜正是集山東各地烹調技藝之長,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而又加以發展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而形成的。80年代以來,國家和政府將魯菜烹飪藝術視作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採取了繼承和發揚的方針,從廚的一代新秀在茁壯成長,他們正在為魯菜的繼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四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佳話,以麻、辣、味濃著稱,分成都、重慶兩支。
從地域上說,川菜是中國西部四川這塊地方出現的菜。按行政省看,川菜就是四川菜。只是這么看,就機械了。川菜它早已不僅是四川人喜愛的,而是中國各地甚至海外許多國家的人所愛好的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川菜它也是屬於中國的,屬於世界的。
川菜的歷史
概括地說川菜發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國歷史演變序號——朝代來說,川菜歷經了春秋至秦的啟蒙時期後,到兩漢兩晉之時,就已呈現了初期的輪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較大的發展。兩宋時,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進入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兩都,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運用引進種植的辣椒調味,對繼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調味傳統,進一步有所發展。晚清以後,逐步形成為一個地方風味極其濃郁的體系,與黃河流域的魯菜,嶺南地區的粵菜,長江下游的淮反揚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徵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懂烹飪的人有個共識:美食是以美味為基礎的。美味則需要調味技巧來創造。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薑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餚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製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一些全國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就別具一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一鍋成菜,菜餚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干香。干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里境內,沃野千里,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岩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一些干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葯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注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姜、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系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
前面僅是說到四個基本情況。川菜在形成和發展、完善過程中,還有一些因素,諸如四川有尚滋味的飲食傳統習俗,有熱心飲食之士的烹飪研究,有民族的口味融合,有善於吸收各方面烹飪精華的"拿來主義"精神,等等。我們希望川外、海外人士多到四川走走、看看,領略一下川菜川味的無窮奧妙,分享四川人的食之樂,飲之樂,味之樂,筵宴之樂。四川人歡迎大家。
江蘇菜注重原湯原汁,濃淡適口,甜咸適中。分揚州、蘇州、南京三大派別。
蘇菜即江蘇菜。由淮揚、金陵、蘇錫、徐海四個地方風味組成,其影響遍及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蘇菜的特點是:用料廣泛,以江河湖海水鮮為主;刀工精細,烹調方法多樣,擅長燉燜煨焐;追求本味,清鮮平和,適應性強;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均美。
江蘇為魚米之鄉,物產豐饒,飲食資源十分豐富。著名的水產品有長江三鮮(鱘魚、刀魚、鯝魚)、太湖銀魚、陽澄湖清水大閘蟹、南京龍池鯽魚以及其它眾多的海鮮品。優良佳蔬有太湖蒓菜、淮安蒲菜、寶應藕、板栗、雞頭肉、茭白、冬筍、荸薺等。名特產品有南京湖熟鴨、南通狼山雞、揚州鵝、高郵麻鴨、南京香肚、如皋火腿、靖江肉脯、無錫油麵筋等。加之一些珍禽野味,林林總總,都為江蘇菜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江蘇菜風格清新雅麗,反映在刀工精細,刀法多變上。無論是工藝冷盤、花色熱菜,還是瓜果雕刻,或脫骨渾制,或雕鏤剔透,都顯示了精湛的刀工技術。
江蘇菜以重視火候、講究刀工而著稱,尤擅長燉燜煨焐,著名的「鎮揚三頭」(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拆燴鰱魚頭)、「蘇州三雞」(叫花雞、西瓜童雞、早紅桔酪雞)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鴨、叉烤桂魚、叉烤乳豬)都是其代表之名品。
清鮮平和、追求本味、適應性強是江蘇風味的基調。范曾先生為《中國名菜譜·江蘇風味》專輯題詞"家山秀色、清雅風味"是對江蘇風味的最好概括。無論是江河湖鮮,還是禽畜時蔬,都強調突出本味的一個"鮮"字。調味也注意變化,巧用淮鹽,擅用蕈、糟、醇酒、紅曲、蝦籽、調和五味,但不離清鮮本色。
江蘇菜式的組合亦頗有特色。除日常飲食和各類筵席講究菜式搭配外,還有「三筵」具有獨到之處。其一為船宴,見於太湖、瘦西湖、秦淮河;其二為齋席,見於鎮江金山、焦山齋堂、蘇州靈岩齋堂、揚州大明寺齋堂等;其三為全席,如全魚席、全鴨席、鱔魚席、全蟹席等等。
江蘇菜歷史悠久。據出土文物表明,至遲在6000年以前,江蘇先民已用陶器烹調。《楚辭·天問》記載了彭鏗作雉羹事帝堯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江蘇已有了全魚炙、露雞、吳羹和講究刀功的魚膾等。據《清異錄》記載,揚州的縷子膾、建康七妙、蘇州玲瓏牡丹鯀等,有「東南佳味」之美譽,說明江蘇菜在兩宋時期已達到較高水平。至清代,江蘇菜得到進一步發展,據《清稗類鈔·各省特色之餚饌》一節載:「餚饌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所列十地,江蘇占其五,足見其影響之廣。
江蘇又為名廚輩出之地:帝堯時的彭鏗,春秋時的太和公(或作太湖公),明代的曹頂,以及中國第一位被立傳的廚師王小余、儀征蕭美人和號稱"天廚星"的董桃楣。
江蘇的烹飪文獻亦十分豐富。著名的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的《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明代吳門韓奕的《易牙遺意》、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等,此外,歷代史書、詩詞等記江蘇名產名餚也是屢見不鮮。
江蘇菜按照自身風味體系又可分為淮揚風味、金陵風味、蘇錫風味和徐海風味四大流派。
淮揚風味以揚州、淮安為中心,餚饌以清淡見長。歷史上,揚州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紐,東南經濟文化中心,飲食市場繁榮發達。「揚州三把刀」之一的廚刀著稱於世,揚州名廚遍及海內外。周恩來總理在開國大典招待會上用的就是以淮揚風味為主的菜餚。名菜有「鎮揚三頭」、「鎮江三鮮」、淮安「長魚席」等。
金陵風味,以滋味平和、醇正適口為特色,兼取四方之美,適應八方之需。尤擅烹制鴨饌,金陵叉烤鴨、桂花鹽水鴨、南京板鴨以及鴨血湯等頗具盛名。清真菜在南京也頗具特色,名店馬祥興的四大名菜(松鼠魚、蛋燒賣、美人肝、鳳尾蝦)為其代表。此外,夫子廟小吃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名傳遐邇。
蘇錫風味,以蘇州、無錫為中心。蘇錫菜原重視甜出頭、咸收口,濃油赤醬,近代已向清新雅麗方向發展,甜味減輕,鮮咸清淡。蘇錫近幾年發展很快,在繼承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既講究食用以味為主,又講究觀賞,形成觀食俱佳的格局。松鼠桂魚、母油船鴨、梁溪脆鱔、常熟叫化雞、常州糟扣肉等均為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此外,蘇州糕團獨樹一幟,享譽海內外,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小吃亦很有名。
徐海風味,指徐州、連雲港一帶。徐海菜以鮮咸為主,五味兼蓄,風格淳樸,注重實惠,名菜別一格。霸王別姬、沛公狗肉、羊肉藏魚、紅燒沙光魚等名菜為其代表。
近十餘年來,江蘇烹飪教育事業得到迅猛發展,學校教育、職工在職培訓,大大提高了廚師的文化素養和業務技術水平。隨著烹飪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江蘇菜在繼承傳統風味和基礎上,勇於揚長避短,勤於學習兄弟菜系的精湛技藝和風味特色,使之日趨完美。
浙江菜鮮脆軟滑,香酥綿糯,清爽不膩。包括杭州、寧波、紹興三個支系。
浙江烹飪,源遠流長。它基於「魚米之鄉,文化之邦」,兼收江南山水之靈秀,受到中原文化之溉澤,得力於歷代名廚師承前賢的烹飪技藝和矢志不渝的開拓創新,逐漸形成為醇正、鮮嫩、細膩、典雅的菜品格局。浙菜取料廣泛,烹調精巧,尤以清鮮味真見勝,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中的江南一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浙江省簡稱浙,雄居華夏古陸北緣,瀕臨萬傾東海,全省氣候溫和,物產富饒,交通方便,文化昌盛。境內北半部處於我國「東南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河汊稠密,盛產稻、麥、粟、豆、果、蔬,水產資源豐富,四季時鮮源源上市;西南部系丘陵地帶,林木修竹漫坡,多產山珍野味,農家雞鴨成群,牛豕肥壯, 殷實富足;東南沿海地區,海塗廣漠,島嶼星羅棋布,有我國最著名的舟山魚場,出產各種經濟魚類和貝殼水產品500餘種,總產值居全國之首。長期以來,從事烹飪的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實踐中,廣泛利用富饒的飲食資源,創造出眾多膾炙人口的名饌美點。它意寓著一種文化和藝術,凝聚著廣大廚師智慧的結晶,反映人類歷史的文明和進步。
浙江烹飪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東方之域,天地所始生也,漁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楚越之地……飯 稻羹魚」的記載。
1973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擁有大量秈稻、谷殼和很多菱角、葫蘆、酸棗的核以及豬、鹿、虎、麋(四不象)、犀、雁、鴉、鷹、魚、龜、鱷等40種動物的殘骸,還發掘出陶制古灶和一批釜、罐、盆、盤、缽等生活用陶器。據科學部門考證,這些文物距今約有7000年左右的歷史,是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早的地層之一。
事實表明,早在遠古時代浙江勞動人民就開始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簡易烹調飲食生活,開創了長江流域豐富燦爛的原始文化。在春秋末年,越國定都「會稽」(今紹興市),它地處海濱,土地肥沃,適宜農業,兼有漁鹽之利,在中原各國的經濟、文化和生產技術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錢塘江流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得到很快的發展。南北朝以後,江南幾百年免於戰爭,隋唐開通京杭大運河,寧波、溫州二地海運事業拓展,對外經濟貿易交往頻繁,尤其是五代(公元907年)吳越錢(liú 流)建都杭州,經濟文化益顯發達,人口劇增,商業繁榮,曾有「駢牆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之稱。所有這些無不影響烹飪事業的崛起和發展,當時宮庭菜餚和民間飲食等烹飪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北宋時汴梁人稱杭州為「地上天宮」。 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今杭州),在此中華民族第二次大遷移中,北方名流巨族和勞動人民大批南移,卜居浙江,隨之帶來了京城烹飪文化。在江南大地上經濟與都市建設共相並進,對外貿易和旅遊事業方興未艾,南北烹飪技藝廣泛交流,推動了以杭州為中心的南方菜餚的革新和發展。〔宋〕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十六「分茶灑店」中記載,當時杭州諸色菜餚有280種之多,各種烹飪技法達15種以上,精巧華貴的酒樓林立,普通食店「遍布街巷,觸目皆是」,烹調風味南北皆具,飲食市場一派興旺景象。
自南宋以後幾百年來,雖然政治中心在北方,但言物力之富,文化之發達,工商之繁庶,浙江必居其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浙江飲食業發展迅速,酒樓、飯店錯落有致,菜餚珍品琳琅滿目,服務門類日趨齊全並建立起一支訓練有素的高級廚師的骨幹隊伍,成為國民經濟第三產業的重要部門,也是人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一個行業。在社會物質和文化改善的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吃講營養、講衛生、講究口味多樣,成了城鄉人民的普遍要求。在生產實踐中,廣大廚師利用獨厚的飲食資源,施展高超精湛的技藝,烹制出雅俗共賞,風味各異的佳餚美點3000餘品,為浙江食壇上增添了朵朵奇葩異卉。 浙江的名廚和食家,為發展祖國的烹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宋代,台州人陳仁玉撰《菌譜》,德清人贊寧撰《筍譜》總結了運用本地特產的烹飪經驗,〔南宋〕兩位烹飪女能手,一位是浦江的吳氏,著有《中饋錄》,收集了浙西南地區76種菜點的製作方法,另一位是宋五嫂,其芳名與「宋嫂魚羹」流傳百世。〔明〕慈溪名廚潘清渠,寫了《饕餮譜》,詳細記載了浙江等地412種精美餚饌。至清代,著書立說的更多,特別是紹興人童岳薦的廚膳秘籍《 調鼎集》,著名文學家袁枚的《隨園食單》,匯集了浙江、江蘇一帶的眾多風味菜,把我國古代的烹飪經驗和廚師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加以系統的整理,並上升為理論。這些文獻,對後世烹飪界產生了久遠的影響,其中不少菜品在當今浙江各地菜館酒樓尚可見到。當代廣大廚師批判地研究繼承這一文化遺產,推陳出新,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浙菜」的烹飪寶庫。年逾古稀的杭州名廚封月笙,50年代曾以烹調專家身份,應聘由國家派往捷克斯洛伐克傳授中國菜餚的烹飪技術,回國後,一直致力於杭菜的研究、創新。浙南烹調高手金次凡,刻苦學習烹飪理論,注重實踐,功底深厚,1983年參加全國烹飪名師技術表演鑒定會,榮獲「全國優秀廚師」稱號。杭州天香樓名廚吳國良,曾應邀赴美國費城傳授烹飪技術,飲譽大洋彼岸。還有不少名廚裏手,各有一手絕技,如蔣水根善烹「西湖醋魚」,被譽為「當代嫂」;丁楣軒精於刀工,製作傳統佳餚,別具一格;陳阿達技術全面、嫻 熟,操作干凈利落,菜品色香味型具佳;許祥林擅長食品雕刻和冷葷工藝拼盤,造型別致生動,和諧悅目。
浙江烹飪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里程,尤其是近代烹飪工作者悉心研究、發掘開拓和提高,使「浙菜」體系日臻完整和統一,它分別由杭州、寧波、紹興和溫州為代表的四個地方流派組成。杭州自南宋以來,是東南經濟文化重鎮,烹飪技藝前後一脈相承,菜餚製作精細,清鮮爽脆,淡雅細膩是浙菜的主流,如東坡肉、薄片火腿、西湖醋魚、宋嫂魚羹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油燜春筍、八寶豆腐、西湖蒓菜湯等,集中反映了「杭菜」的風味特色。寧波、紹興瀕臨東海,兼有漁鹽平原之利,菜餚以「鮮咸合一」的獨特滋味為多見,菜品翔實,色澤和口味較濃。在料上,「寧菜」以海鮮居多,如寧波雪菜大湯黃魚、鍋燒鰻、黃魚羹、三絲拌蟶、奉化搖蚶。「紹菜」以河鮮家禽見長,富有濃厚的鄉村風味,用紹興酒糟烹制的糟菜、豆腐菜充滿田園氣息,如乾菜燜肉、白扣雞、糟溜蝦仁、魚燒豆腐、清湯魚圓等。溫州古稱「甌」,地處浙南沿海,當地居民的語言、風俗和飲食起居等方面都自成一體,素以「東甌名鎮」著稱。「甌菜」則以海鮮入饌為主,口味清鮮,淡而不薄,烹調講究「二輕一重」(輕 油、輕芡、重刀工),代表菜有三絲敲魚、爆墨魚花、錦綉魚絲、馬鈴黃魚雙味蝤蛑、桔絡魚腦、蒜子魚皮等
「浙菜」基於以上四個流派,從整體上看,具有比較明顯的特色風格,概而論之,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選料 刻求「細、特、鮮、嫩」。浙江四季物產豐富,大海、江河、泊,平原、丘陵、山地,以及各種養殖場,為四 時菜餚輪番應市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物質資。
一「浙菜」選料一要精細,取用物料的精華部分,使菜 品達到高雅上乘;
二用特產,使菜品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三講鮮活,使菜品保持味道純真;
四求柔嫩,使菜品食之清鮮爽脆。凡海味河鮮,須新鮮腴美尤以節令取勝;凡家禽、畜類,多系特產,如蕭山雞、奉化鵝、紹興麻鴨、金華火腿、湖羊、南肉等;凡蔬果之品,以時鮮為上,所謂「四時之序,成功者退,精華已竭,褰(qiān謙)裳去之」。
二、烹調擅長炒、炸、燴、溜、蒸、燒。海錯河鮮烹制獨到一面。「熟物之法,最重火候」, 浙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有三十餘類,因料施技,口味多變,尤其擅長六類:
炒菜以滑炒見長,力求快速烹制;炸菜 外松里嫩,恰到好處;燴菜滑嫩醇鮮,羹湯風味獨特;溜菜脆(滑)嫩滋潤,鹵汁馨香;蒸菜講究火候,注重配料,主料多需鮮嫩腴美之品;燒菜柔軟入味,濃香適口。
這些烹調方法,大都符合原料質地的特點,適宜江南人民喜愛清淡鮮嫩的飲食習俗。浙江名廚高手烹制海味河鮮也獨見一功,與北方烹魚有顯著不同。浙江烹魚,大都 過水,約有2/3的魚菜是用水作傳熱體烹制的,突出魚的嫩鮮,保持本味。如,著名的西湖醋魚,系活魚現殺, 經沸水氽熟,軟溜而成,不加任何油星,滑嫩鮮美有口皆碑。
三、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主料的本色和真味。 這是食物原料、烹調方法和人民的飲食習俗等客觀特性的綜合體現。〔清〕杭州人李漁在總結烹調經驗時認為, 「世界好物利在孤行」(《閑情偶記》),意思是要吃上等原料的本味,但是現代烹飪展表明,凡一物烹成, 必須輔佐,才能達到「和合之妙」。「浙菜」多以四季鮮筍、火腿、冬菇、麻菇和綠葉時菜等清鮮芳香之物輔佐 ,同時十分講究以紹酒、蔥、姜、糖、醋調味,藉以去腥、戒膩、吊鮮、起香。如,東坡肉用紹酒代水燜制,醇香甘美,清湯越雞則襯以火腿、嫩筍、冬菇清蒸,原汁原湯馥香四溢。雪菜大湯黃魚以雪裡蕻鹹菜、竹筍配伍, 湯料芳香濃郁,諸如清蒸桂魚、芙蓉蝤蛑、之江鱸蒓羹等海錯河鮮菜餚,都以主料突出,口味純真而見長。
四、 形態講究精巧細膩,清秀雅麗。「浙菜」此風格可溯至南宋,《夢梁錄》曰:「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 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食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
當今,浙江名廚善於綜合運用多種刀法、配色 、成熟、裝盤等烹飪技藝和美學,把精與美,細與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道道美饌珍饈。如傳統名菜薄片火腿,片片厚薄均等,長短一致,整齊劃一,每片紅白相間,造型尤似江
⑩ 菜系代表什麼顏色
是黑嗎?好像是暗淡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