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壽縣風景圖

壽縣風景圖

發布時間: 2020-12-13 21:01:54

❶ 安徽有沒有什麼地方風景秀麗.比較偏僻.但又不是著名旅遊景點的地方

安徽涇縣的查濟古鎮,這里的「查」念「zha」,而不是「cha」。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回
據說查濟是中國答最大的古民居群,綿延十里,廢墟多到壯觀。更好的是,它不像宏村或西遞那麼多人,即使是旅遊旺季,遊客也不多。古鎮的邊上,是一條岸邊開著美人蕉的查濟河。有鋪滿了藤蔓的石橋,有人在橋下臨水濯衣。鎮的盡頭是層疊不窮的青山和田野,山頂水氣蒙蒙,好像《西游記》里將有妖怪出現時的妖氣彌漫。
明清民居古建築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岸,綿延lO里,現存有明代建築80處,清代建築109處。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築都雕粱畫棟,翹角飛檐,其中德公廳屋、誦清堂、愛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偉、結構精緻。尤以德公廳屋四柱三層牌坊式門樓,五朵斗拱屋面,略帶翹角分三層覆蓋門樓,古樸典雅、雄渾大方。背面以鏤雕手法雕出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魚躍龍門、獅子滾綉球等吉祥圖案,手法嫻熟精美。

交通:坐火車的話一般先到宣城,然後長途車到涇縣。涇縣長途汽車站右轉不遠便是涇縣短途汽車站。乘坐到厚岸的巴士,約1小時到達。從厚岸到查濟3公里,可乘三輪車,4、5塊錢。
門票:58元

❷ 壽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壽縣報恩寺 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年。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忐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淝水之戰古戰場 壽縣地處南北沖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歷史上這里戰爭頻仍,公元383年的秦(前秦)晉(東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八公山麓,壽陽城下。這場戰爭不僅再次創造了我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歷史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和可為憑吊的歷史遺跡。 銅 鑄 十 八 羅 漢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現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 棺 金棺,置於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製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只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 棺 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卧像,身後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台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於正中。 楚 大 鼎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斗雞台遺址 斗雞台亦稱北雞城。遺址位於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斗雞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於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佔地2366平方米,四面築1米高度青石護土牆,迎面鑲石刻保護標志、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築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 廉頗墓,位於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遊勝地。 柏家台遺址(壽州古城牆) 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於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築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台村,故名為柏家台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雲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築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築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 公孫祠</B>孫叔敖,姓孫,名敖,字孫叔;父名孫賈,任楚國司馬,後被斗越椒所害,孫叔敖避難於夢澤。虞邱相薦其賢於楚莊王,召為令尹。《史記?循吏列傳》說。「孫叔敖者,楚之處土也,虞邱相進之於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富民,他選擇主要產糧區的壽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豐富的地理環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萬頃,使楚國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人民得其利。據傳,此舉適合國情,深得人心,當地人民很早就在陂側立祠以祭了。《水經注》「肥水」條下有記曰:「水北徑孫叔敖祠下」,可見孫公祠始建日最遲也不會晚於北魏。宋王安石《安豐張令修芍陂》詩中亦有「楚相祠堂仍好在」句,明代宣陽僑郎王邦瑞《過孫叔敖祠》詩曰:「百里陂塘峙楚祠,萬年伏臘動人思。愛存墮淚非殘碣,功似為霖豈一時。」 據《壽州志》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知州劉概「增葺之」;清康熙間,州同顏伯?《孫公祠廟記》說祠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九間,戶牖五十有七戶」;又說有古柏數株,遮天蔽日。遊客到此,觀芍陂壯舉,仰楚相遺風,留連之餘,可於庭、於廊、於廡、於樹下、於南牖北窗,此軒彼欄,皆得以憩憩,偃仰隨意,風雨寒暑所不及也。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壽州知州周光鄰《芍陂楚相祠》雲:「楚相祠堂柏蔭清,芍陂晴藻碧煙橫。欲知遺澤流長處,三十六門秋水聲。廉吏可為終可為,衣冠今古式威儀。野人慾采塘花獻,剛及西風稻熟時。」 經過乾隆年間多次修葺,形成一套祠宇制度。正殿奉楚令尹孫叔敖像,東配明壽州知州黃克纘「木主」,西配清壽州州同顏伯?「木主」;東西廡配祭漢至清代致力於芍陂興利的官宦48人,漢廬江太守王景以及兗州刺史鄧艾位居前列。現存大殿、還清閣、崇報門和明清間碑刻19方。大殿三間,位於後進,硬山、馬頭牆、前提檐、立貼式梁架。還清閣位於中進,闊三間,深一間,兩層密檐式,牆面出單挑磚雕華拱以承檐下。崇報門為前進,又稱碑廳,面闊四間,東間闊3.3米,自東至西各間面依次遞減;門設東邊第二間正中,異於大殿,還清閣設門於明間的對稱格局。碑廳內外牆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內集中起來的碑刻19方,有歷史上重修安豐塘碑記、禁止侵塘為田的積水界石記、安豐塘圖、孫叔敖石刻線像及其傳略、重修孫公祠碑記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圖,可見塘的位置、水源、斗門、灌區概況,在水利科學史上有較高價值。乾隆四十年梁書丹之草體《重修安豐塘碑記》,亦常為遊人所欣賞。 安豐塘(芍陂)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安豐塘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 安豐塘是我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多次投入資金對安豐塘進行維修,充分發揮古塘效益,灌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壽縣也被列為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先後到此參觀,對安豐塘水利工程歷史之久長,設計建造之科學而且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評價極高。 安豐塘環境清新而幽雅。良田萬頃、水渠如網;環塘一周;綠柳如帶;煙波浩淼;水天一色。造型秀雅的慶豐亭點綴在平波之上,與花開四季的塘中島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蓬萊仙閣圖。 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餘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蔡昭 侯墓 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於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後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 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牆時,發現甬鍾兩件。經發掘發現墓葬,位置向西至城牆腳約40餘米,向南至西大街約280米,墓型為接近正方形的豎井土坑,無墓道,墓坑正中略偏南有長2.4米、寬0.8米的漆棺痕跡,滿鋪硃砂一層,厚約2厘米。硃砂下面有玉佩1副,並有玉璧與扁形玉環等,其間排列著圓形、六角形、三角形、長方形的金葉;偏東處有銅劍1把,劍鋒向南;墓主人的骨骼未能保存下來。從玉飾、金葉的排列次序與銅劍的位置看,宛似人形卧地,可知是頭北足南。 隨葬物品如鼎、鍾、鬲、豆、方壺、鑒、盤、尊與編鍾等都置於墓坑北部;墓坑的東南隅除車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銅器、骨器;西部以兵馬器為多,也有一些小銅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長方形小坑內有繩紋陶器碎片,可能是給陪葬者的。 出土隨葬物經整理後共584件,其中青銅器486件,玉器51件,金飾12件,骨器28件,殘存漆片與陶片6件,礪石1件。青銅器中較大的鼎多達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徑62厘米、腹圍197厘米。部分青銅器鐫有銘文,其內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國周旋於吳、楚兩大國之間的困難處境。蔡侯盤與尊的銘文各有92字,為蔡侯嫁其姊與吳王時鑄;吳王光鑒有銘文52字,是吳王之女嫁蔡時所贈。在蔡侯鍾上銘文82字中,有「輔佐楚王」等詞句。由此可知,蔡國一方面與吳國結成姻親以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討好於楚國,而最後仍為楚所滅。 楚幽 王墓 楚幽王墓,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100餘米,周約400米。 民國12年(1923年),當地農民在附近農田耕作中偶然發現青銅器有鼎、壺、簋、鎬與帶鉤、鏡、車馬飾具等,後為蚌埠外僑瑞典人加爾白克所得,現藏瑞典首都皇儲搜集部。民國22年和24年,當地人曾先後兩次進行挖掘。這兩次發掘,雖沒有控及槨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變賣,著名的「曾姬無血阝」(一對)就是在第二次挖掘中出土的。

❸ 安徽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安徽著名的景點:

1、黃山去安徽旅遊肯定很多人第一個打卡的就是黃山,而且還有不少人的目的地就是沖著黃山去的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錯,山奇險峻巍峨,以為奇松、雲海、怪石、溫泉「四絕」著稱,非常推冬天去黃山,霧凇、雪景非常美,只能用「仙境」來形容了。

2、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賦詩更名為九華山。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九華山風景區等級:國家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

3、皖南古村:在中國安徽皖南的青山秀水中,散落著這樣的村莊,一幢幢粉牆黛瓦的百年老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皖南寧靜優美的大地上。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建築的典範之作。

4、龍川村:龍川村是位於皖南績溪縣,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傳至歷史,傳至「「錦錦」」字輩已有字輩已有4848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

5、萬佛湖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是以萬佛湖為中心的湖泊型觀光風景區。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億立方米。萬佛湖,即龍河口水庫,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庫之一。周圍群山環抱,波光瀲灧,水面開闊,一碧萬傾,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鷗島翔集。

❹ 安徽有哪些好玩的景點

5A級景點:黃山風景區、安徽省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黃山西遞古村、宣城績溪龍川、宏村、九華天池景區
4A級景點:合肥三河古鎮、六安天堂寨、阜陽潁上八里河、蕪湖方特歡樂世界、黃山太平湖、宣城廣德太極洞、馬鞍山採石磯、六安市萬佛湖、滁州琅琊山、黃山徽州呈坎、安慶太湖花亭湖、安徽省博物館、淮南八公山、池州大王洞、黃山齊雲山、合肥野生動物園、滁州狼巷迷谷、合肥包公園、銅陵天井湖公園、黃山黟縣南屏、恩龍世界木屋村有限公司、黃山市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黃山市賽金花故居、黃山潛口民宅博物館、績溪太極湖村景區、姚家寨生態園、孔雀河漂流、杏花村風景區、黃山芙蓉谷、蕪湖方特夢幻王國
希望對你有幫助,推薦你下載個騰訊地圖軟體,提供最新鮮的吃喝玩樂信息,提供打車公交自駕多種路線查詢,下載地圖包後,可省去90%的流量使用。方便你的出行,祝你旅行愉快。

❺ 淮南市有哪些旅遊景點

1、焦崗湖。焦崗湖素有「華東白洋淀」之稱,那裡水面很大,可以租用一艘沖鋒舟沿著湖面遛兩圈,非常好玩。菜餚都是現摘現做的正宗土菜,有很多水產品在城市裡的餐桌上很少能見到,比如芡實等等,總計費用兩人大約需要150元左右。

淮南周邊景點:

  • 淮河第一峽

    淮河第一峽滔滔淮水東流,遇八公山阻擋,在此折回倒流,將硤石劈為兩半,奪路而下,這就是淮河第一峽——硤山口。

  • 洞山游園

    |是舜耕山脈的重要組成部分。舜耕山因上古賢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山脈橫亘在市區,東西走向。峰谷蜿蜒逶迤,景區秀麗,動植物資源豐富。

  • 淮南新四軍紀念林

    新四軍紀念林園區淮南新四軍紀念林是2002年10月興建的。 紀念林位於上窯森林公園花果山上,以樹和碑相結合。

  • 春申君陵園

    位於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陵園背山面水,北靠八公山山脈的賴山,南鄰瓦埠湖,距李郢孜鎮政府西50米,其封土高19米,底徑87米,佔地總面積7000平方米。

  • 焦崗湖

    焦崗湖生態旅遊度假區位於淮南市西南部,北距毛集鎮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過,交通便利。焦崗湖以「水」聞名,東與風景秀麗的八公山,南與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毗鄰。

  • 壽州窯遺址

    在淮南市。分布於下窯、泥咀子、管家咀、馬崗、外窯等等處。均系六朝末年至隋唐時代的壽州民窯窯址。淮南市原屬壽州,故統稱壽州窯,以其瓷色黃見稱於世。

❻ 安徽風光與物產的資料

1、安徽風光

安徽黃山

黃山位於長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黃山,千峰競秀,萬壑流雲,尤以松、石、雲、泉聞名於天下,被譽為中華大地上的「黃山奇觀」。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過黃山之後曾做出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評價,其意是說,去游覽過泰山、華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後,就不去看別的山了;如果去過黃山以後,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

一位外國友人游過黃山以後,贊譽黃山風光:「黃山風景居世界風光之冠。」

2、安徽物產資料

安徽農業生產優勢明顯,能源、原材料工業基礎較為雄厚。

農業綜合發展的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多種作物生長,農產品品種齊全,南北方作物兼而有之,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油菜籽、烤煙、茶葉和黃紅麻。開發性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潛力巨大。

多年來,安徽一直是大宗農產品調出省。土特產品有「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黃芽」、「岳西翠蘭」、「舒城蘭花」等名牌茶葉,碭山酥梨、蕭縣葡萄、水東蜜棗、懷遠石榴、徽州雪梨、三潭枇杷等名優水果。

(6)壽縣風景圖擴展閱讀:

1、安徽氣候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

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

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2、人口

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萬人,比上年增加53.1萬人。城鎮化率49.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全年人口出生率12.86‰,比上年下降0.02個千分點;死亡率5.89‰,下降0.1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97‰,上升0.15個千分點。

❼ 壽縣哪裡最好玩

八復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八制公山森林公園,位於淮南市八公山區內。206國道可達。距淮南市區約15公里。是集游覽、觀光、休閑、人文歷史和地質地貌為一體的綜合型風景旅遊區。1998年8月開發建設景區,2001年9月15日對外開放。 景區整體規劃面積120餘平方公里。

壽縣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寺院,回民做禮拜的場所,故又稱禮拜寺。不少地方都有這一建築,但象壽縣城內這座清真寺的結構、造型及其宏偉堂皇是不多見的。 清真寺座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內,相傳這座清真寺始建於唐,經考證為明代建築。

壽縣報恩寺
報恩寺座落在城內東北隅,舊名崇教禪院、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 1470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壽春城遺址
壽春城遺址位於安徽省壽縣城關壽春鎮、城南九龍鄉境內。壽春城作為戰國時期楚國的最後一座都城,有著非常豐富的楚文化遺存。遺址布局方整規矩,總面積26.35平方公里,其規模僅次於燕下都。該城東、西、北三面臨水,南有西南小城。

❽ 淮河的南北,風景不一樣。真的嗎

哪兒呀,你老師是扯淡(胡說八道)就。要不,就是誇張

你想一想啊,要是過回了一條河,風景就兩個樣子了,那答么,河流要多寬啊(綿延1000,還是2000米?)不可能的。

我家就是安徽淮南的,穿越淮河到淮北就和過一條普通的河流一個樣。有什麼變化的啊。扯淡就。

如果要說變化,就是你從淮河北到了淮河南,然後再往南駛,這就會發現變化了。 注意氣候植被帶,都是有個過渡的,這個過渡帶,同樣是很大的。絕對不是一條河流就可以的。如果說,是這條河流的流域,還差不多。

❾ 安徽壽縣隱賢史

這有一篇文章

正是花紅綠瘦時。由縣文化研究會安排,一早乘車從壽縣古城出發,到淠河岸邊的隱賢鎮采風。都說江淮的春天最富有詩意,沿途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那大片大片蔚為壯觀的油菜花,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與遠的村莊、近的溝塘交相輝映,遠看近觀皆為美景,讓人不得不驚嘆造物主的神奇。花叢間,間或閃過擺弄蜂箱的放蜂人。同車的攝影家林葦君吵著要停車拍照,此行的組織者、文化學者蘇公希聖不讓。我們也知道正事要緊,不能"逮魚摸蝦誤了莊稼的"。
隱賢鎮是壽縣四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地處壽縣西南邊陲,北接迎河鎮,南鄰六安馬頭鎮,西與霍邱縣彭塔鄉的"西隱賢集"隔河相望。"東隱賢,西隱賢,隱賢集街心能跑船。"這首童謠生動地描述了隱賢鎮的地理特點。隱賢鎮是我的故鄉,我出生在這里,並在這里度過了小學和中學時光,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感情。可能正是這個原因,這次文化研究會編撰壽縣歷史文化叢書,蘇公點名要我負責隱賢鎮的文史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隱賢鎮是"露水集",也就是說,到這里趕集得趁早,得"踏著露水"趕集,遲了集市就散了。這個習俗究竟緣於何時,沒有人能說得清。但這種趕集的方式確實很科學。農耕時代,莊稼人惜時如金,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路。但小農經濟的狀態下,每家都要有買有賣。既要不耽誤每天的農活,又要兼顧商品貨物的買賣,"露水集"便應運而生。為了拍攝"露水集"的交易狀況,我們今天也趕了個老早,八時許就抵達了目的地。下了車,站在街頭熙攘的人流里,我力求自己以一個局外人的心態,欣賞起這古鎮熟悉而又陌生的風景來。
這是一座活著的古鎮,用眼下時髦的語言來說,是原生態的,沒有經過過多的改造。從文化的角度看,它的形成完全是江淮農耕文化的結晶,它的發展是儒商思想的貢獻,它的文化深深植根於千百年來淡泊的平民思想和習俗。對於鄉間集市,作為一名從事農村工作的人,我見得多了。但攝影家林葦卻睜大了雙好奇的眼睛,端起照相機拍個不停。看他拍了"露水集"後仍然沒有收手的跡象,我和蘇公忍不住提醒:我們來的主要目的是尋幽探古,主要任務是拍攝文物遺址。林葦又拍了小磨麻油的製作流程後,與我們一起往老街走去。
我是土生土長的隱賢人,我當然知道,如想更親近地感受隱賢人的生活以及隱賢人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就得拜訪老街後面的這條大河。這條大河,名叫淠河,是隱賢人的母親河。遙想當年,我們的祖先靠水而居,以水立城,隱賢因得淠河舟楫之便利,南承皖西貨物,北達淮水東西,商業、手工業發達。到三國時,曹操為備赤壁之戰,率領數十萬大軍由此經過,並派駐人馬在此操練,囤積糧草,煉制兵器。後曹操中了吳國的詐降計,被吳蜀聯軍打敗,在這里留下了數百座打造兵器的火爐,百姓便把這里稱作了"百爐鎮"。至唐時,著名才子董昭南中舉後,到京城考進士,未中,乘舟沿淮順淠溯源而上,來到百爐鎮隱居攻讀。在京期間,董昭南曾與文學家韓愈等名士互慕其名,詩詞唱和,交往深厚,韓愈曾作《嗟哉董生行》、《送董昭南序》等詩文相送。隱居百爐鎮後,董子行俠仗義,慈愛鄉里,道德品行,有口皆碑。當地後人敬仰他,便把百爐鎮更名為隱賢鎮,沿用至今。
站在高高的淠河大堤上,眼前是一片廣袤的淠河沙灘。沙灘中央,淠水蜿蜒,自南而北緩緩流淌,在陽光下泛出片片金光。這沙灘,被當地人稱作"西沙公園"。每年的正月十六,當地人就是在這里舉行"插燈"、"舞龍"等民俗表演,方圓幾十里的人扶老攜幼紛至沓來,萬人空巷。
淠河沙灘緊接著堤下密密的防護林。防護林多是老柳樹,柳枝披了下來,在清風中拂動著,三五遊人穿行其中。有的遊人不戀春光戀佛光,徑直進了綠蔭掩映的泰山古庵。當地諺稱隱賢鎮"低頭看井,抬頭看廟",指的就是這里從前水井和寺廟庵祠甚多,寺廟庵祠較有名的有地藏寺、火神廟、包公廟、太平寺、趙氏宗祠等三十六座,泰山古庵是其中的一座,始建於唐,裡面供奉大小佛像三十餘尊,幾百年來香火旺盛從未間斷。陪同蘇公下堤進庵參觀,見丘尼正帶著信徒們唱經做課,不便打擾,於佛像前施了個禮,悄悄退了出來。
淠河大堤的背面,隱賢古鎮便似一個睡在母親臂彎里的嬰兒,靜靜地依偎在堤腳下。那種淡泊寧靜的美,在依稀飄盪的唱經聲中,更加顯得嫵媚,顯得和諧,別有韻味。我突然想起了個問題,便問蘇公--你說,淠河與隱賢是什麼關系?
蘇公不假思索地回答,淠河孕育了隱賢,淠水是隱賢的魂呵。
真的,沒有淠河,便沒有隱賢。追尋起古鎮的歷史,幾乎全部與這條淠河相關。由於淠河的分割,歷史上隱賢曾 "雞鳴狗吠聽三縣"。就是在今天,淠河仍是壽縣和霍邱的界河。同時,淠水長流又給這里的工商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史料記載,明代這里已成為江淮一帶的重點商埠,不少具有儒商雅稱的徽商來到這里置業經營,更加帶動了小鎮工商業的蓬勃發展。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片帶有徽派建築風格的白牆黛瓦馬頭牆的老房子,就是明證。
從古鎮老街的南頭進去,可以看到街口有兩塊石墩,這可能就是傳說中的曾經鑲刻"二十四孝"圖的隱賢牌坊遺址了。老街呈南北走向,苔痕斑斑,古韻濃郁,街心用青石條與青磚鋪砌,青石條上印有深深的車轍,那是舊時獨輪車的車輪留下的痕跡。兩邊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微派古建築,前為商用門面,後為居家閨室,青磚牆,天井院,風火牆,鋪板門,雕梁畫棟,縈梁繞壁,木雕石刻,栩栩如生,雖經數百年風雨駁蝕,顯得有些支離和朽敗,然構架皇皇,仍能看出當年的雄姿。蘇公自雙腳踏進街巷後,兩眼放光,興致盎然,走東家,竄西家,一塊磚,一片瓦,揀在手裡就端詳半天。林葦更是忙成個連軸轉,顧不得與我們說話,端著相機"咔嚓、咔嚓"地按個不停。有意思的是,老街里很難看見年輕人的身影,進出屋門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這使得經歷風雨浸染的街巷,呈現出一種古舊清淡的色調。忽然我的腦海里就想起了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我知道,在這樣的街巷裡,我難以遇見"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但卻讓我回憶,讓我夢想,讓我體味到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眼看到了中午,長不過兩華里的老街,我們只走了一半路程。這時候天卻陰了下來,可我們還有"董子讀書台"沒有拍呢!限於時間,我們只好戀戀不舍地離開老街,去隱賢中學尋訪董子讀書台。
董子讀書台地處隱賢中學校園的西北角,為當年董昭南歸隱後攻讀的地方。因年代久遠,讀書台現已不存。我們只好找到當地的朋友,帶領我們來到遺址,拍了"董子讀書台"的古碑。至此,此行拍攝文物遺址任務全面完成。林葦說,他共拍了三百多張照片。收獲不小!
當我們重新坐進回城的車內時,雨開始滴滴答答地下了起來。車子發動,由慢到快,隱賢鎮在我們的身後越老越遠,但卻與我的心越來越近。隱賢,你是我的故土家園,讓我永久地魂牽夢縈!但願這座老祖宗留下的古鎮,不要化為歷史的記憶......
透過迷濛的雨霧,可以看見原野上的油菜花似乎開得更艷,構成一幅幅濃墨重彩的風景畫。攝影家林葦君卻不再要求停車拍照,估計他還沉浸在隱賢古鎮的韻味中吧

http://cache..com/c?m=&p=847bc54ad48402fc57ed95235044&user=

文字太多了,但都是介紹隱賢鎮的。看看吧,很詳細。

❿ 安徽壽縣古城有什麼玩的

安徽壽縣文物古跡:

銅 鑄 十 八 羅 漢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現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 棺
金棺,置於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製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只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 棺
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卧像,身後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台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於正中。

楚 大 鼎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雲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斗雞台遺址
斗雞台亦稱北雞城。遺址位於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斗雞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於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佔地2366平方米,四面築1米高度青石護土牆,迎面鑲石刻保護標志、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築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
廉頗墓,位於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遊勝地。

柏家台遺址
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於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築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台村,故名為柏家台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雲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築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築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孫公祠
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於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於何時尚未能詳。

安豐塘(勺坡)
安豐塘位於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