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景景觀 » 指的是在營造文化景觀

指的是在營造文化景觀

發布時間: 2020-12-15 02:20:50

㈠ 當代風景園林中文化景觀是指什麼

在地理學中,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㈡ 文化景觀的簡介

在地理學中,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對象。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C.O.索爾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 ,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㈢ 下列文化景觀中,屬於黃土高原文化的是()①秦腔 ②窯洞 ③評劇 ④吊腳樓.A.①②B.②③C.③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上.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全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於干欄式建築,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築.
由此可知屬於黃土高原文化的是秦腔和窯洞,即①②.
故選A

㈣ 文化景觀有幾個特點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
文化景觀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
文化景觀
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志。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志。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跡仍是埃及文化的標志。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緻。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㈤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區別

1、范圍不同

自然景觀是天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自然方面的總稱。

2、指代對象不同

自然景觀根據國際君友會在其公益刊物中的釋義是指可見景物中,未曾受人類影響的部分。人文景觀是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使自然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鄉村、工礦、城鎮等地區。

3、特點不同

從發生學的角度上看,一切自然景觀都是大自然長期發展變化的產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而成,具有天然賦存的特點,即天賦性,因而它是旅遊的第一環境。通過對自然景觀天然賦存特點的介紹,提醒人們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

(5)指的是在營造文化景觀擴展閱讀:

人文景觀包括的范圍很廣,涉及面很寬,類型多樣。歸納起來,人文景觀主要包括歷史古跡、古典園林、宗教文化、民俗風情、文學與藝術、城鎮與產業觀光等類型。

1、歷史古跡景觀

歷史古跡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留存下來的活動遺址、遺跡、遺物及遺風等,遺存形式和表現內容十分豐富。狹義的歷史古跡景觀,主要包括人類歷史文化遺址、古代建築、古代陵寢和歷史文物。

2、古典園林景觀

園林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圍內,利用和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地開辟山水地貌,並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築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遊憩、居住的環境。按照園林的構景藝術風格,可將園林分為西方園林、東方園林、中西混合式園林三種類型。

按照園林的營建功能和目的,中國古典園林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壇廟、祠館園林、大型湖山園林等類型。

3、宗教文化景觀

宗教文化景觀包括宗教建築景觀、宗教活動景觀和宗教藝術景觀。

網路—人文景觀

㈥ 什麼叫文化景觀

在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㈦ 什麼指的是在營造文化景觀的過程中

文化生態指的是在營造文化景觀的過程中,人作為文化之中的一個核心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一種
關系。

㈧ 什麼是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㈨ 請問如何界定文化景觀和文化遺產、文化自然雙遺產的區別是什麼

我們通常把人類在地表上的活動的產物叫做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定義

文化遺產,中文在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無形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1、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定義,以下各項為 「自然遺產」∶
從審美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由物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為受威脅的動物和植物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分的自然區域。
2、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說、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木偶、皮影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傳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產、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
3、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指自然和文化價值相結合的遺產,例如中國的泰山、黃山。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