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景觀
『壹』 自然景觀美學特徵與人文景觀美學特徵區別
通常我們把旅遊景觀劃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兩種景觀都體現了它們自身不同的美感,前者主要表現自然美,而後者主要表現社會美和藝術美。自然景觀主要是指能滿足旅遊觀賞者審美需求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如日出日落、雲霧霞光、奇石怪峰、湖光山色等,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給人們帶來美的香水。人文景觀主要是指能滿足旅遊觀賞者審美需求的人造景觀。如建築園林、寺廟洞窟、亭台樓閣等景物,也同樣可以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體驗。
(出自《旅遊美學》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主編:高曾偉 易向陽 2011年第三版)
『貳』 美學問題:風景美的構成與特徵
風景美以自然景觀為基礎,融合著人文景觀的整體形態的美,風景美包括一定區域內山水草木、飛鳥走獸等自然物、自然景觀的美。風景美特徵:
1、具有鮮明的自然感性特徵。自然屬性雖然不是風景美的根源。但風景美往往是以「雄」、「險」、「奇」、「秀」、「幽」等自然特徵。
2、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協調。許多獨具特色的風景區,建築物的整體布局和個體設計都是結合自然景觀及地形的特點,充分利用自然空間,與環境取得和諧一致的。
(2)美學景觀擴展閱讀:
美景:
1、桂林灕江風景區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遊區,千百年來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灕江風景區以桂林市為中心,北起興安靈渠,南至陽朔,由灕江一水相連。
2、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奇峰、怪石、雲海、蒼松構成了無窮無盡的神奇美景。黃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名錄,成為中國繼泰山之後第二個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
3、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出於軍事需要,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只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歷時二千多年。
『叄』 山水景觀的美學特徵有哪些我們審美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1、
美:旅遊資源給人的美感
名:具有名聲或與名人有關
特:特有的,別處沒有的或少見的稀缺資源
奇:給人的新奇之感
用:具有實用價值
古:有悠久的歷史
2、
形態美 指地象、天象的總體形態與空間形式的綜合美。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態美概括為雄、奇、險、秀、奧、曠、野等幾種典型的風格特徵。
色彩美 自然風景中的色彩美主要是由樹木花草、江河湖海、煙嵐雲霞及陽光等構成,萬象紛呈,極其豐富。五彩繽紛的自然色彩,最易於被人們直觀地感受,給旅遊者帶來歡樂和幸福,帶來賞心悅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奮和神往。
動態美 自然景觀的動態美主要由流水、飛瀑、飄霧和浮雲等因素構成。
所謂「山得水則活」,是因為水的流動、跌宕、聲響,打破山谷的沉寂,改變景觀的形態,同時還給植物鳥獸提供滋養,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審美感受。聞名天下的三峽風景,若無洶涌奔騰的長江巨流,就不會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聽覺美 在眾多自然景觀中,瀑落深潭,驚濤拍岸,溪流山澗,泉瀉清池,雨打芭蕉,風吹松濤,幽林鳥語,夏日蟬鳴,寂夜蟲唱等自然音響,在特定的環境中,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音樂般的美感享受。
嗅覺美 久居城市的人們,一旦深入山林,聞到芳草、花香,吸到新鮮空氣,頓覺得肺腑清凈,全身透亮,精神振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以生理快感為主要特徵的審美享受。
象徵美 中國人喜歡荷花、蘭花、竹子和松柏等植物景觀,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其外表好看,而在於其內在的品質,即作為人格的象徵或精神意志的表現。
3、
以「奧」為美的景觀。這類景觀比「幽」美更為復雜深隱、封閉迷離。如四周崖壁環列、通道如隙的「一線天」式的景觀;曲折而出、深奧如井的溶洞景觀都屬此類。遊人進入其內,頓感奧秘無窮,幽深莫測,如撲朔迷宮。號稱「天下奧」的武陵山區,植被復蓋率高達90%以上,峰密森立,遮天蔽日,溶洞棋布,迷離神奇,對探幽訪奧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以「曠」為美的景觀。這類景觀的視域開闊寬廣,形態坦盪,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凡能稱「曠」的,都為人們的視線沒有阻隔、放眼四望茫無際涯的景色,如浩渺的水面、蒼茫的原野、居高而望群峰等。從內蒙古大草原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到登黃鶴樓的「唯見長江天際流」,各種曠景無不具有雄渾、博大、深沉、單純之勢。最典型的「曠」美景觀首推「八百里洞庭」。
以「野」為美的景觀。這類景觀屬於原始自然的產物,純真古樸,富有野趣,一般未受人類干擾、雕飾或破壞。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表現了大漠荒原之野;「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是山林之野。近年來開辟的九寨溝、張家界和神龍架等景區,其山、水、石、林、洞等仍處於原始狀態,保持著荒洪自然的風貌,給人一種遠離塵囂的「野趣」神秘之感。正所謂有「九寨風光人間稀」之說。
(三選一即可)
『肆』 風景美學在美學中的地位
討論風景美學的地位是為它在美學領域爭得一席之地,故需對美學有所了解。為此,將張法著《美學導論》中關於西方美學歷史中的一段話錄於此:「從現在回頭去看,西方美學史就像一部美學各部分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歷史。古代以美的本質為核心的美學,美的本質統帥一切。近代,審美心理學和藝術哲學取得了相對的獨立性……現代,美的本質被否定,審美心理學和藝術哲學獲得了最大的自由。在這兩種美學之外的其他美學也紛紛崛起,如20世紀20年代興起後聲勢一直很大的技術美學……到後現代,審美心理學和藝術哲學本身的整體性也遭到解構的命運……一方面可以說美學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小,美學家並不需要研究以前龐大美學帝國的所有對象;另一方面可以說美學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大,任何一個具體對象,不僅在美學的視閾被單線研究,而且被置於一個跨學科主體透視之中……西方美學因有美的本質而誕生……又因失去美的本質而解構和轉向。」「在後現代思維中,美學呈現為不能還原為 『整體』 的東一塊西一塊的碎片,或者不能被一個整體邏輯所統攝的多樣性片斷」。風景美學正是在這一形勢下孕育和誕生的。
傳統美學認為社會物和自然物不是審美對象,即它們不是為審美而存在,它們作為審美對象是偶然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全面。美無所不在,任何事物,只要達到美的程度,具備了美的功能,人們便能從它獲得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成為審美對象。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時時與人接觸,它們給人的美,無論在時間上、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遠遠超過了專門的美產品。因為人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工作或從事家務勞動,不可能一天到晚看戲、看電影。事實上無論什麼生產行業,為了提高自己產品的競爭力,都會在產品的美觀性、藝術性上下工夫。正是這一原因,才使得技術美學迅速發展。關於這方面,中華文化在古代就已經有所實踐。例如張衡的渾天儀、地動儀,無不是精美的藝術品。賈誼的《過秦論》,氣勢恢宏,音韻鏗鏘,讀來朗朗上口;諸葛亮的《出師表》,情詞懇切,讀之令人淚下;蘇東坡的《石鍾山記》,對景物的描寫惟妙惟肖。這些文章都不是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但卻都是美的典範。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專門的美產品——旅遊業迅速興起,人們已將風景區作為獲取美的場所。風景區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自然也就進入美學領域。因此,擴大美學范圍會使許多事物的功利性、認識性、使用性、審美性統一起來。從現實需要出發,回顧整個西方美學,大體可分為3類:①從美的本質到自然、社會、藝術、科學、制度……所有美的現象,即以現象—本質為基本結構的美學;②從美的本質到美感的本質,即以主客觀為基本結構的美學;③以美——藝術為基本結構的美學。我們認為,完整的美學應以①、②兩種內容為主,即在范圍上是概括所有事物的美,而將③作為這個完整美學的一部分;但在主客觀的關繫上,認為事物的美是脫離主觀美感而獨立存在的,美感只是客觀的美在人的主觀感覺上的反映,這樣符合於美無所不在的事實。以前沒有找到一個能概括一切事物、橫跨一切領域的美的定義或本質,少數美學家更是企圖把美學局限在藝術這樣一個小范圍內。然而事物總是要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的,美無所不在的特點,使得各種美學紛紛崛起,各自向其應有的方向發展。如此,則可以把美學分成兩大部分:美的哲學、審美心理學屬於美學的總論;對各個不同領域美的研究則是美學的各論。因此美學的問題是,以什麼為依據來組織這些內容,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把美學統一起來?也就是如何才能使現今呈分裂碎片的美學還原為一個整體?方法就是回到起點,用美的本質、美的定義來統一這個分裂的局面。認識發展的規律,本來就是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去進一步深化,當各種美學發展起來以後,一個更加豐富、深刻、統一的美學定義必將誕生。
美並非實體,而是抽象的概念,是某些事物所表現的一種功能,故美學的各論必然要以該類實體事物為載體,因而「各論」可以按載體的性質來劃分。首先分為「物質的」與「非物質的」。「物質的」再分細為:未經人為加工之自然物,稱為自然美學,雖經加工,但未改變自然物的基本性質和位置者(如石窟藝術、廟宇、樓閣、棧道)亦歸自然美學;製造有使用價值的用品、儀表、設備等器物可稱為技術美學;無實際使用價值,完全供人欣賞的工藝品、飾品、玩具可稱為工藝美學。「非物質的」如文學、詩歌、戲劇、音樂、繪畫、雜技……可稱為藝術美學。過去西方的美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物質領域。自然美學又可再分:山水之美可稱為風景美學,人體之美可稱為人體美學。
這里有兩點需要說明:
1)雕刻、書法、繪畫等,如創造於自然山體之上,則無法從當地移走,與自然之間無法分離,如敦煌的壁畫、塑像,龍門、雲崗、大足石窟或崖壁上雕刻的佛像,鎮江焦山岩壁上的書法(尤以《瘞鶴銘》為文人們所重視),陰山崖壁上原始人的岩畫,都江堰、靈渠等水利工程。一些塑像雖可移開,但早已融入風景之中,成為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丹麥湖邊根據安徒生童話雕塑的美人魚,我們將其視為對自然風景的加工,是自然美的深化和提高,因而置於風景之中,當然這不會影響人們研究和欣賞雕塑之美。
2)建築向來被列於藝術之列,但是如從使用價值來看,其應屬技術美學的器物之美的范疇,城市鄉村的住宅及辦公、商業活動、文化活動等場所屬之,但風景區內的廟宇、亭榭等建築則屬於風景范疇。風景美學在整個美學中的位置見表2-1。
表2-1 風景美學在美學中之位置
在表2-1所示5類美學研究對象中,技術美學研究有使用價值的器物之美,生產它們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它們帶給人類的美,只是一種副產品,讓人們在使用時多幾分快樂和美的享受;風景美學、工藝美學、藝術美學以及人體美學研究都沒有實用價值的對象,這4類美學的研究,純粹是為了美,是純粹的美的產品,其中風景美學和藝術美學的性質更為接近。
風景美學不僅與藝術美學在性質上最接近,而且風景是藝術的重要源泉。繪畫和攝影相當部分是以風景為直接研究對象,故繪畫是向大自然學習的結果,即使是高水平的畫家也必須對自然有深刻的認識,才能有靈感,畫出好的作品。所以鄭板橋說:「古之善畫者,大都以造化為師,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畫」;又說:「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即使以人物或事件為中心的繪畫與攝影,亦需用景物作背景,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以增強所需要的氣氛。
文學作品也離不開風景,且不說那些專門的寫景文章,如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姚鼐的《登泰山記》。即使寄寓某種感情或志向,也要通過風景的描寫來表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作者嚮往一個公平和諧的理想社會,卻是通過對風景的描寫來表達。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為了表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全篇幾乎都是對風景的描寫,最後才畫龍點睛地寫出這兩句話。許多科學文章也成為寫景文的範例,如酈道元的《水經注》,雖是地理著作,卻是華美的寫景文,「三峽」一段膾炙人口,堪稱寫景文的巔峰。
董其昌說:「詩以山川為境」,詩詞等雖以傳達抒懷某種感情或意志為目的,但篇中幾乎全是對風景的描寫,是將情感、意志、哲理寓於風景之中,不對風景有深刻的了解,絕對寫不出好的詩詞。因為只有人人都熟悉的景物才能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勾起讀者自己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感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些盡人皆知的名句,哪一句不是通過風景的描寫來表述情感?李白的《蜀道難》應是其浪漫主義達到巔峰的代表作,蜀道難是對秦巴地區險阻的如實描繪,李白如果沒有對這一地區的深刻了解和觀察,絕對寫不出這篇不朽的著作。不但古人如此,現代人亦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文學家、畫家、攝影家……不去風景區向自然學習、獲得靈感實難達到較高境界。所以蘇轍說:「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
董其昌還說:「以蹊徑之怪奇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前面一句的意思是,某一山水風景之所以成為藝術的源泉,是因為人們從中可以獲得感悟,而攝影、繪畫、詩歌、文章……無論多麼精煉、多麼出神入化,無論怎樣達到了「韻外之趣」,怎樣掌握了「力的式樣」、「表現性」,無論怎麼抓住了「肉、骨、神」,也只能是表現出這一風景的一個側面,不可能表現出其全部精華。蘇東坡寫西湖:「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可以說把西湖寫絕了;楊萬里寫西湖:「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又是另一番情趣。同寫廬山,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是幅美妙的圖畫,「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是恢宏的氣勢;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則寓意著深深的哲理。大自然是一個風景藝術無窮的龐大寶庫,只要你善於觀察,信手拈來,便是佳作。後面一句話的意思是,源自自然的藝術品,它的美可以高過自然,因為作者將自然的美、自己的心得、自己的靈感全部融入了作品之中,並能激發出閱讀觀賞者潛在的審美感應。鄭板橋畫的竹,寥寥數筆,能引起人無限的深思、無窮的遐想,使人愛不釋手。大自然的風景受具體地貌、空間的限制,不同的美有時難於匯聚一處,但是《長江萬里圖》卻能把雄偉、險峻、巍娥的大山和江南平原柔媚、明麗的景色展現在同一幅圖內。牡丹的華貴,菊花的淡雅,桃杏的繁茂,梅花的高潔,各有其時,百花爭艷圖卻能把它們組合成奼紫嫣紅的春色。園林、盆景是向自然學習的一種形式,一塊石頭,一棵小樹,能顯示出丘壑山林的韻味。蘇州的滄浪亭,牆外水面是開闊明快敞亮的景色,牆內卻是寧靜幽深的另一番情趣,相距不遠的廳廊內卻又是高雅的家居陳設。藝術家能打破自然條件的阻礙,按照人的主觀願望,把自然難於或不可能共生的美組合在一起,顯出高於自然的妙思,來源於自然風景,卻又超越自然。
風景和藝術都給人以美感,如果藝術是人類創造的藝術品,那麼風景就是大自然創造的藝術品,是質朴、本源、宏大的藝術。因為繪畫、攝影、文學、詩歌、園林、盆景等都是對風景的仿造、復制,它們都是由風景派生出來的次生藝術,因此,風景是原生的藝術,是藝術的本源,是美的本源。
風景還可以凈化人們的心靈。例如青城山上快到山頂之處有一個景點,稱作洗心池,什麼叫「洗心」?就是洗去人們企圖佔有一切的慾望,洗去心靈丑惡的一面,變得更加善良、純潔。常建的詩說:「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處「空」是一個動詞,表明丑惡的心靈已被洗得空空如也。所以中國的佛教、道教都主張在優美的風景中修持,這使得景區的美得以進一步提高和深化。
『伍』 如何理解景觀的美學概念,地理學概念和生態學概念
景觀的美學概念:風景
如油菜地,樹木,村莊,河流組成的風景區;
景觀的回地理學概念:地形,地貌、答土壤、氣候、生物等綜合體,類似生物群落;
景觀生態學概念: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生態學分支(主要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他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
『陸』 以某一處自然景觀為例,說明自然景觀的美學特點及其賞析方法。
一、自然景觀的美學特點可以從幾個方面構成。①形象:雄、秀、奇、險、幽;②色彩:自然景觀的色彩主要來源於花草樹木、陽光、煙嵐雲霞等;③動感:景靜人動,更富有生機,自然景觀的動態美主要來源於液體和氣體的運動,其中包括海浪、河水、飛瀑、溪流等的流動和雲霧、煙嵐的飄動;④朦朧:雲霧中的若隱若現,令觀者引出無限遐想,這便是朦朧美的所在,這就是美學中的「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二、賞析方法:①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②選擇適當的距離;③從不同的角度欣賞;④主要觀賞景觀的時間。
以黃山為例:
內容概要:
黃山旅遊景觀的美學特徵為 :宏觀美與微觀美相得益彰;清晰美與模糊美相互協調 ;自然景觀美與人文景觀美相互融合 。
旅遊景觀審美要素包括:感覺力、想像力、理解力、情緒力和情感力。
在黃山旅遊景觀美學特徵和審美要素分析的基礎上 ,論述了黃山峰石地貌景觀、雲霞氣象景觀、溪泉潭瀑流水景觀、生物觀賞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欣賞方法。
具體作品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8b0b8010009st.html
『柒』 自然景觀的審美特徵
自然景觀 ,根據國際君友會
在其公益刊物中的釋義是指可見景物中,未曾受人類影響的部分。「自然」的定義實際上不易劃定,因此容易的處理方法是把「人為的」當作相對的名詞。自從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以來,未受人類影響的景觀,在適合人類生存的地域附近已經很少存在。因此,嚴格說來「自然景觀」很難尋獲,更不易鑒定。以城市周邊的森林公園而言,一般人都可能稱它自然景觀,但是實際上卻是人類造林的成果。因此有「半自然景觀」或「近自然景觀」等名詞的出現。這是指一切不具明顯人類利用如建築物、花園、農耕地等的景觀。因此在野外觀賞地形、森林等,都屬於一般人稱的自然景觀。觀賞的自然地形或生物,是否在歷史上曾受過人類的影響,並不予考慮。
「景觀」的涵意也十分廣泛,人類周遭的環境因子,如空氣、水、生物、地,都是景觀、包括一切可見及可覺察的事物。景觀不僅是空間性的,也是時間性的。有時候是靜態的,也常有動態的。常使用的名詞,例如地形景觀、地質景觀、森林景觀、天文景觀、氣候景觀、生物景觀等,還有許多不屬於自然景觀的人文景觀,如公路花園、梯田、古跡、廟宇等等。 形態美
客觀存在物的總體形
態和空間形式的綜合美 。 包括雄偉美、奇特美、險峻美、秀麗美、幽靜美、敞曠美等美感類型。
色彩美
隨著季節變換,晝夜
更替,陰晴雨雪,自然風物相應生輝,呈現出豐富奇幻的色彩,構成最大眾化的審美形式。「光線是一切色彩的搖籃」。
聽覺美
自然景觀中的鳥語、風聲、鍾聲、水聲,在特
定的環境中,對景觀起到一種對比、反襯、烘托的強化作用,它們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聽覺美感享受。
嗅覺美
嗅覺美是一種以
生理快感為主要特徵的審美享受。包括 新鮮空氣、海洋氣息、木香、草香、花香、果香。
動態美
包括水流、雲霧、
時間、季節、光照、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動態作用(如山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摘自宋朝郭熙)和風物傳說的動態作用。
象徵美
在美學范圍內,人們常常憑
借一些具體可感的形象或符號,以比喻的方式來傳達或體現某些概括性的思想觀念、情感意趣、志向抱負或抽象哲理,使之對象化,這樣便會產生一種審美屬性,稱之為象徵性或象徵美。
『捌』 什麼是景觀如何理解景觀的美學概念,地理學概念和生態學概念
景觀指某地區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創造的景色森林景觀
美學概念:指的是觀賞價值,景觀之間的組合情況,從哪裡看比較具有觀賞性
地理學概念:指的是這個這個景觀所在的位置的特徵性,為什麼會出現在這里、出現在這里的原因和淵源
生態學概念:指的是景觀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
『玖』 什麼是景觀如何理解景觀的美學概念
景物
風景復
景仰
……
在如制今可以把它分為:
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
對於自然景觀,欣賞它的天工造化之自然美:
一,可以從時間段觀察。
二,可以從所在立場觀察。
三,可以從光線明暗觀察。
四,可以結合自己的心情觀察。
五,可以聯想到了古代人的胸懷。
六,可以攝影拍照,用不同的《景深》記錄。
……
對於人文景觀:
一,年代。
二,故事。
三,人物。
四,影響力。
五,墨跡。書法。
六,建築造型。
……
來探究自己所需要的,所受到的啟迪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