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湖風景
❶ 鹽城八大景和新十大景
鹽城有「八景」,縣志有記載,除平湖秋月、石橋春漲兩景外,六景都在鹽城四門。歲月流逝,當年八景,多已湮沒,即使個別倖存的,也已面目全非。這里,著重介紹一下八景的當年風貌。
鐵柱潮聲
鹽城北門外新洋港和串場河匯流處有一座天妃閘,昔時閘下有系船用的鐵柱,每當水急潮湧,浪擊鐵柱,鏗鏘之聲盈耳。清人高岑《鐵柱潮聲》詩雲:
策馬春城草色濃,石樑東畔訪遺蹤。
高擎碧漢神光遠,突立中流劍氣沖。
駭浪奔騰淹日月,驚濤洄漲吼魚龍。
荒原寂寞空千古,安得驊騮一笑逢。
天妃閘下為何有鐵柱?民間傳說,是唐代薛仁貴從此處跨海征東系兵船之用。史有薛仁貴其人,但他從未到過鹽城。
天妃閘建於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春,由泗州知州汪文煜、盱眙知縣葉本、河標游擊胡成三人督建,兩年後建成。因閘上、閘下水位差較大,水流急,非纜繩系船不能停泊,故閘下置鐵柱以系船。
解放後,新洋港整治,拓寬此段河道,天妃閘拆除,新建了北閘大橋。
平湖秋色
平湖,指的是大縱湖。秋夜眺望湖面,明月清光,天水一色,風景如畫。清人高岑題《平湖秋月》詩雲:
扁舟一棹泛秋湖,月色平鋪似畫圖。
紅蓼花疏波滾雪,白蘋葉細露凝酥。
一天星斗涼如洗,兩岸人煙潑欲無。
最是夜深風浪涌,水晶盤里走龍珠。
大縱湖為古射陽的一部分。京劇有出戲叫"鴻門宴",項伯救了劉邦的命,劉邦得了天下,賜項伯姓劉,封他為射陽侯,他的封地在今鹽城、寶應一帶。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從古射陽分出鹽瀆縣,鹽瀆縣與射陽縣(今寶應縣)"分湖而治",在射陽縣為鎮 (今沙溝鎮),在鹽瀆縣為村(今東沙溝),村西有河,為二縣界溝。這個分界線,歷時兩千一百多年,至今未變。
石橋春漲
石橋,指的是橫跨在東沙溝石樑溪上的小橋,高(郵)、寶應)、興(化)三州縣之水,匯於石樑溪,而後注入西塘河。這里有建於晉代的古孝子王祥祠,春日泛舟溪上,綠柳垂絲,碧波盪漾,令人心曠神怡。清人高岑題《石橋春漲》,詩曰:
春風閑步日初明,溪上煙雲總入情。
萬派鴨頭新漲涌,一弓雁齒小橋平。
滿堤紅雪桃花落,兩岸薰風柳絮輕。
安得珊瑚枝七尺,六鰲釣後海波清。
這一帶原為古射陽,唐宋以來,有不少騷人墨客經此弔古懷今,詠景抒情,留下許多著名詩篇。如唐代溫庭筠,宋代范仲淹、楊萬里,元代薩都剌,明、清楊瑞雲、孔尚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東漢名醫華佗,曾在這一帶為百姓巡診。陳壽的《三國志·魏志》上,就記載有他在這一帶行醫的故事:
在一家酒店裡,華陀碰到一個名叫嚴昕的人,問道:"你身體覺得怎麼樣?"嚴答:"自覺一切如常。"華陀說:"你有病,面色已看出來,切莫飲酒了。"嚴不聽,酒後乘車回家,果然中途暈倒而死。華陀在鹽瀆行醫,收過一個名叫清修的鹽瀆子弟做學生,悉心傳授,可惜清修先於華陀去世,華陀的醫術終於失傳。
登瀛晚眺
登瀛橋在鹽城西門外,橫跨串場河上。登橋臨水,在落日余輝中,看水中倒影,令人賞心悅目。清人高岑題《登瀛晚眺》詩雲:
眾仙攜手共登瀛,入畫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陽晴更好,照人春色晚逾明。
綠楊芳草花邊路,紅杏青簾柳外城。
日落長歌連轡返,隔煙遙聽賣魚聲。
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淮河決口,國子監博士孔尚任奉旨,協助工部右侍郎孫在豐疏浚淮河入海口,孔尚任親至鹽城,布置開挖岡門(今龍岡鎮)向東的入海新官河 (今稱蟒蛇河)57華里。為避開縣城,新官河道由西門外向北接通天妃閘,此時尚未建橋。直到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有個姓沈名登瀛的人,出資在新官河上建橋,方便行人,將橋定名為永豐橋。沈登瀛去世,人們為了紀念他,改永豐橋為登瀛橋,橋頭成了魚市口。後登瀛橋幾經戰火,毀去又重建,建國後就拆建了四次,木橋改鋼筋水泥橋,並加以拓寬。
楊樓翠靄
楊樓,指的是鹽城南門城樓。樓廣五丈,高二丈五尺許,題額曰:"淮揚一覽"。城門內有青雲橋,北對孔廟(今市政府大會堂一帶)欞星門(碑坊)。城門外為躍龍池,池南為迎恩亭,城樓四面接水,樓、橋、門、亭,壯麗炫耀,為准南大觀,諸郡邑皆無。這個城樓,是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鹽城縣知事楊瑞雲所建,楊瑞雲是廣東南海人,第一部《鹽城縣志》,是他主持修纂的,他後來升任戶部主事。
鹽城的古城,城牆高兩丈三尺,城基寬兩丈余,城周長七里六十七丈,東西直徑略長,有二里一百零八丈,南北略短,有二里九十丈。初築城時,開三個門,東為朝陽門(今國貿大廈附近),西為安泰門(今勝利劇場附近),北為拱斗門(今鹽城中學西門附近)。楊瑞雲任鹽城縣知事時,增開南門,名迎黃門(今陸公祠南)。後將此門閉了,向西幾十步,新辟一南門(今解放路小學附近)。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在西門和南門之間,增闢新西門(今軍分區招待所附近),因城牆東闊西狹,形似瓢,又稱"瓢城"。古鹽城在鹽場環抱之中,四周河道縱橫,白浪滔滔,登上城樓,舉目四望,確有乘瓢浮水之感。繞城一周,唯南門有樓,故騷人墨客,喜結伴遊南門,登樓觀景,借景抒懷。清人高岑題《楊樓翠靄》詩雲:
何處堪為結伴遊?楊家勝概解疆侔。
馬嘶綠野疑無路,人語紅欄忽有樓。
四壁煙雲渾似畫,一天蒼翠碧於油。
登臨擬奏霓裳賦,馬到丹霄最上頭。
瓜井仙蹤
瓜井,在今鹽城中學校園東北角。以井深水甜,大旱不涸,保存了近兩千年。東漢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會稽句章 (今浙江餘姚)有農民許昌、許韶父子揭竿起義,自封陽明皇帝,吳郡富春 (今浙江富陽)人孫堅募兵討平許氏父子。揚州刺史臧旻向漢靈帝報告,"上列功狀詔書,除堅鹽瀆丞"。鹽瀆縣自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縣以來,一直"有縣無治",由射陽縣(今寶應縣)縣丞代管,孫堅是見之於史書的鹽瀆第一任縣丞。
孫堅在鹽城任縣官期間,為官清正,他父親孫鍾在縣城南門外開挖深井,引水種瓜,以此為生,這瓜井便是孫鍾留下的。孫堅任滿離去。後來他起兵入吳,長子孫策戰死,次子孫權自立為吳王,以京口(鎮江)為都城。孫鍾家族發祥的故居和瓜井,被人們稱為"真龍地"。明萬曆年間,孫鍾故居遺址猶存。知縣楊瑞雲有《經孫司馬堅故居二首》,其一曰:
風景蕭蕭起暮愁,英雄去矣地還留。
中原當日悲劉氏,建業行看有仲謀。
近海魚龍千疊浪,西風葭葦滿城秋。
只今吊故憑詞賦,不盡凄涼對古邱。
隋大業十一年 (公元616年),農民起義領袖叫韋徹,據鹽城稱王,在縣城南門外修建皇宮,瓜井成了御花園的一部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發兵征討韋徹,被韋徹打敗。後來唐太宗李世民招降韋徹。為了破壞這塊"真龍地"的風水,下旨將韋徹的皇宮拆除,在瓜井旁邊建一座永寧寺,瓜井又成了寺內僧人飲用水之井。唐太宗統一天下後,修復鹽城的土城,宋、元兩朝又四次修土城,直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才將縣城移向西南方,改土城為磚城,此時瓜井被圈入縣城東門以內。清人高岑有《瓜井仙蹤》詩雲:
從他名地說東門,那及孫公故址尊。
滿徑春未瓜自蔓,丹爐人去井猶存。
海天歲月無今古,漢室皋夔有子孫。
渺渺仙蹤何處聽,教人仰止暗銷魂。
范堤煙雨
范堤,是指范公堤,為北宋范仲淹所築。古人登范公堤東望,堤外有煙墩 (烽火墩)七十餘座,遠近相接,如有兵變匪警,即在墩上點火報警;還有潮墩 (救命墩)103座,漲潮時,趕海人爬上潮墩避難。煙墩、潮墩星羅棋布,海霧飄忽,茫茫蒼蒼,別是一番風光。清人高岑題《范堤煙雨》詩曰:
拾青閑步興從容,清景無涯憶范公。
柳眼凝煙眠曉日,桃腮含雨笑春風。
四圍碧水空濛里,十里青蕪杳靄中。
踏遍芳齡一回首,朝暾紅過大堤東。
龍祠勝概
龍祠,是鹽城東門外龍王廟(今東門閘附近)。此廟建於明萬曆十年 (公元1582年),座落在范公堤畔。廟前林蔭夾道,四旁古柏參天,甚為幽靜。清人高岑題《龍祠勝慨》詩曰:
百年華構古神祠,勝概逢春信覺奇。
殿柳綠圃清晝永,宮花紅襯夕陽遲。
樓台金碧征遺構,霖雨蒼生樂盛時。
愧乏鄭虔三絕筆,新圖畫取更題詩。
緊靠龍王廟旁邊,還有一座八蠟廟,此廟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鹽城知縣黃垣為紀元末殉國的吳川劉猛將軍所建,始稱劉將軍廟。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鹽城知縣陳蔭培改建為八蠟廟,臘有八者,指先嗇、司薔、農、郵表輟、貓虎、坊、水庸、昆蟲,意思是祭祀八位神靈的廟。清人王兆熊有《春日過八蠟廟》詩雲:
精廬春自好,徐步入方塘。
溪柳勻新綠,瓶梅綻暖黃。
雲低棲野寺,竹影瘦匡床。
徙倚經壇晚,清風度夕陽
站在龍王廟前,可遠眺范公堤外的煙墩。煙墩為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抗侯名將戚繼光率軍駐扎鹽城西北姚家盪和鹽城東南西團時,發動軍民新建,共73座之多。東門閘下的頭墩、伍佑的三墩等,均為煙墩。每墩有士兵5名,負責瞭望與守衛。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舉火報警,各墩見一墩起煙,皆相繼舉火,內地官員見了即急馳救援,合力狙擊。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盤據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萬多人,欲進犯揚州,在如皋被千戶王良、呂雄打敗,向北逃竄。白駒村民戴選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奮力阻擊,戴選用鹽叉戳死一個倭寇,因鹽叉生銹,尚未來得及從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從側面斷其左臂,戴選不顧疼痛,用右手奪下倭刀,獨臂再戰,終因寡不敵眾,二人英勇就義。是年八月,倭寇又竄至劉庄場,副使劉景韶率軍還擊,連戰皆捷,將倭寇圍困在劉庄。這時,副總兵劉顯偕同參將曹克新率領本部兩千精兵增援,經過一場惡戰,全殲倭寇600餘人。倭寇見有了戒備,多少年不敢輕易來犯,至今人們仍傳頌戚家軍的抗倭功績。清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鹽城知縣陳繼美有《初春巡閱墩台二首》,其一雲:
墩堡星羅接大荒,憑高遠眺海雲翔。
射城廬舍臨蛟窟,淮甸桑田逼水鄉。
試武春堤追細柳,談文紫陌憶長揚。
年來城外波濤靜,島國猶知有聖王。
新十大景
金灘珍鹿- -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丹頂鶴董情動天- -東台市董永與七仙女文化園
枯枝奇艷- -鹽城枯枝牡丹園
縱湖秋色- -鹽都區大縱湖風景區
九龍戲珠- -建湖九龍口
鐵軍豐碑-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
施公遺蹤- -施耐庵紀念館
西溪古韻- -東台市泰山寺
迎賓集賢- -鹽城市迎賓公園
濕地公園- -東台市黃海森林公園、永豐林生態園、鹽瀆公園
❷ 秋天的西湖值得一去么可以看到怎麼樣的美景
今年的西湖又一次成為接待遊客數量全國第一的景區,以他獨特的風景吸引了中內外遊客。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與世界接軌的先進配套設施,更是讓西湖成為全國各大景點的標桿。秋遊西湖,紅黃一片的西子湖畔,別有一番風韻。
來杭州可以游覽的景點有很多,烏鎮水鄉,南潯古鎮都是不錯的選擇,主要看時間上的安排。盡量不要過於疲勞,以免影響遊玩體驗,畢竟假期難得又正好趕上人流稀少,能在這樣的鬧市度過一個安靜悠閑時光該是多難得的事啊。
❸ 溧水風景區
天生橋,自然生成。石秋湖,秦淮河的源頭有很多白鷺。付家變風景區。紅藍的無相寺
❹ 形容「秋天湖面風景」的詩句有哪些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倩螺。《秋色》劉禹錫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 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里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復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