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的景色
『壹』 謝混的《游西池》里"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是什麼意思怎麼翻譯啊
意思是:
游覽中,不覺天色漸晚,在夕陽斜照之下,飛鳥歸巢,鳴叫著歡聚枝頭。此刻,落日的余暉流灑在池面樹梢,水含清光,樹現秀色,水清木華,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
一、原文
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
有來豈不疾,良游常蹉跎。
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
回阡被陵闕,高台眺飛霞。
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
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褰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
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
無為牽所思,南榮戒其多。
二、譯文
明白了《詩經·唐風·蟋蟀》的意思也弄懂了《詩·小雅·伐木》是勞動者的歌。
可是歲月往來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時而錯過,這一回終於沒有錯過了!
我們在大街上逍遙而過直奔西池,還真希望這樣的日子能常有啊!
在紆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闕,在望高台之上則可遠眺飛霞。
和風吹拂,輕搖著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雲如絮,屯聚在層巒深處。一片清新,一片幽麗。
游覽中,不覺天色漸晚,在夕陽斜照之下,飛鳥歸巢,鳴叫著歡聚枝頭。此刻,落日的余暉流灑在池面樹梢,水含清光,樹現秀色,水清木華,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
沿著生滿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而過,手攀芳林枝條細細把玩讓人留戀徘徊。
日月不居青春難駐不知錯過了多少良游機緣,而今垂垂老矣面對暮年暮景該當如何呢?
不要汲汲於功名利祿攖於世網自受其害啊。老子的門徒庚桑楚已經教導他的學生南榮趎過很多這樣的話了。
三、出處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游西池》
(1)清華的景色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游西池》是東晉玄言詩人謝混存世不多的詩作之一。本詩通過寫景抒發了時光易逝,人生短暫的玄言義理,又側重於對景物的精微摹狀,既華綺又清新,採用的是五言語體。謝混在東晉詩壇具有承前啟後的特殊地位,本詩也正顯示了東晉玄言詩到山水詩過渡的特點,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二、作品賞析
從這首詩也可見出他在玄風彌漫詩壇的情況下,為開拓新路,變革詩風所作出的努力,頗能令人一新耳目。
謝混的《游西池》,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的詩篇,才開始給玄言氣氛籠罩著的士族詩壇帶來了一點新鮮的空氣,沖散了長期來講玄理的文辭,使虛浮的玄音漸趨淡薄。
三、作者簡介
謝混 (?—412)東晉陳郡人,字叔源,小字益壽。謝安孫。孝武帝婿。少有美譽,善屬文。襲父爵。累遷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坐黨劉毅,為劉裕所殺。
『貳』 《菏塘月色》寫的是清華大學的景色
是清華園,朱自清曾在那裡任教,住在清華園里寫於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叄』 清華大學風景
清華北大風景異
北大、清華被人們談論得很多,但很少有人把這兩座校園當作「值得一游」的景觀去觀
賞。作者不僅這樣做了,而且為讀音設置了游覽的路線,繪制了游覽圖。更有意義的是,作
者對兩座校園的景觀進行了深入的比較。
一個西洋味十足,一個是中國古典園林,但這一中一洋的設計競都出自一位美國建築師
墨菲之手。為清華園、燕園定下首期校園風格的,是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Murphy)。
清華園因為他而西洋味十足,燕園則因他而透著中國古典文人園的詩情與畫意。
1914年,大概是初到中國罷,墨菲在規劃清華校園時,將保存完好的中式園林「清華園
」(工字廳)輕輕地避開了,作現狀保存。而在它的東邊和北邊,操起了他所熟悉的西方園
林的手法:大大的草坪、長長的軸線、西式的建築。於是,1911- 1920年間,由大禮堂、科
學館、同方部、清華學堂、體育館及圖書館等西式院落組成的早期建築先後落成。這批建築
大都採用紅磚砌築,為校園中心區定下了一個明顯的基調,清華師生喜歡形象地稱之為「紅
區」。
到 1920年,已在中國「摸爬滾打」數載的墨菲大概已經對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有所了
解,且為其所吸引。在為燕京大學校園作規劃時,他熟練地運用起了中國的古典造園手法:
因地制宜、多軸線穿插、散點地布置建築院落。他將校園主入口(西門)及主教學樓群(貝
公樓一帶)朝西布置,借景西山圍繞著未名湖,北部安排男生宿舍(現德、才、均、備等齋
),東部安排體育活動場地與公共設備用房,南部廣闊地帶布置公共活動房(現南、北閣)
、教學用房(現俄文樓)、女生宿舍(現一至六院)及教工宿舍(燕南園);建築採用中國
傳統風格,亭、台、樓、閣兼有,甚至將校園的制高點水塔也設計成通州一座密檐磚塔的樣
式,放在未名湖東南角。這樣,到1929年,一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牆紅柱、古色古香
的中國園林式校園便基本落成。
墨菲最初規劃的部分,可謂一錘定有,如今已分別成為兩校最具特色的環境景觀。這種
特色也分別得到兩校新規劃者的繼承和發揚,從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校園環境。
清華的科學館和北大的紅樓是最值得瞻仰和留戀的所在,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的重鎮清
華園內,橫貫東西的主校道旁,有一座白色三拱的「牌坊」,大拱兩側各嵌兩根陶立克西式
立柱,上有清末要臣那桐書寫的「清華園」三個大字,它便是清華建校之初的主校門——二
校門。這座建築造型奇特,線條流暢精細,外形挺拔清麗,在背後兩棵古柏的呵護下顯得美
麗而有內涵。錢鍾書被破格錄取從這里走過;受清華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特許,由雜貨店小伙
計身份直接進入數學系當文書的華羅庚也曾從這里走過……。文革期間,這座具有象徵意義
的建築物曾經被巨大的毛主席雕像所取代;改革開放後,毛澤東走下神壇,二校門得以重立。
二校門往裡,穿過林陰道,前面豁然便是一方綠色的大草坪。草坪那端,穩穩當當端端
正正坐落著的是巍峨的大禮堂泛著銅綠的圓頂、紅色敦實的牆身,四根漢白玉大石柱撐起的
白色門廊以及泛著金光的大銅門。在藍天綠草之間,大禮堂給人一種不屈不撓、雄渾踏實的
感覺。它是清華園的標志,也是長期以來清華師生認為是清華人性格的象徵。而位於大草坪
正南端, 1920級校友贈送的日咎上刻著的「行勝於言」,也將清華師生這種朴實進取的性
格特徵表露無遺。
大草坪東側,有「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同方部,及清華學堂。清華學堂是二層
的德國古典風格式建築,青磚紅瓦,坡頂陡起,細部精美。入口設在轉角處,上有那桐書寫
的「清華學堂」四字,春天有校花——紫荊花迎風搖曳。1925年起,學校在這里增設「國學
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格、趙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學家
李濟、文學家吳宓等人在這里舉聚,培養了整整一代「國學」研究家。建國初期,梁思成為
主任的清華建築系遷入此樓,曾成為建築系專用系館。那時,一走進大樓的門廳及長廊,一
種濃厚的文化氣息便隨著滿目的名畫奇雕撲面而來,令人心怡。
大草坪西側,大禮堂的西南,有一座外觀普通的三層建築暗紅的磚牆,灰色的坡頂,除
大門上方刻有金字:「SCIENCEBUILDING」及「科學」以外,裝飾極少。它卻是20世紀中國
科學史上不能忽略的建築物——清華科學館。葉企孫、吳有訓、薩本棟、趙忠堯、周培源、
錢三強、王塗昌、王竹溪、錢偉長、林家翹、朱光亞、周光召、李政道、楊振寧、趙九章、
陳省身、華羅庚……單從這些在中國乃至世界燦若群星的科學家名單上,我們也會不由自主
地對這棟建築產生敬意。站在這座建築前,很容易使人想到著名的北大紅樓,北京沙灘那邊
連系著蔡元培、胡適、李大利、魯迅、陳獨秀、毛澤東、錢玄同、辜鴻銘等名家的紅樓。確
實,從某種意義上講,清華科學館與北大紅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份量是一樣的。
楊廷寶和關肇鄴主持的清華圖書館擴建,是新建築與老建築對話的典範。
大禮堂後面的圖書館散發著濃郁的書香。師生們匆匆走過的背影,閃爍著學術的薪火傳
遞。清華圖書館的首期工程始建於1916年,後經1930年及1989年兩次擴建。兩次擴建都表現
出了設計者對老建築的高度尊重,同時又不無創新,在中國現代建築史上享有盛譽。第一次
擴建的設計師是清華校友楊延寶,他與梁思成並稱「南楊北梁」,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家。
第二次擴建則由清華建築學院教授關肇鄴院士主筆設計。雖然經過了兩次擴建,但設計者在
體量及材料細部上充分注意了與老建築的協調,如採用溫暖的紅磚牆,磚迭的拱形門窗符號
等,整座建築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楊延寶通過高起的入口門廳實體與舊建築連接,而關肇
鄴則通過新老建築圍合而成的院落,即虛體避讓的入口空間與老建築形成對話,兩者都非常
巧妙,令人嘆絕。楊廷寶設計的入口空間(門廳)通過門前台階拾級而上直到二層,門廳不
大,卻有古色古香的拱券及地板細部及優美的弧形樓梯,讓人感覺一種溫馨的文化氛圍。而
關肇鄴設計的入口院落風格突出的是寧靜,特別是早晨,排隊入館的學生以及清澈見底的大
噴水池更顯得這院落有股醇香的人文氣息,令人陶醉。
7O年前,朱自清在清華近春園遺址,面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寫下了文學史中的散文名
篇《荷塘月色》
大禮堂往西,有一處幽靜的池塘,人稱「水木清華」。晉人謝琨詩雲「惠風盪繁囿,白
雲屯曾阿,寒裳順蘭止,水木湛清華。」「清華」一詞即來源於此。工字廳的後廈至此一變
為「水木清華」一區的正廊,上懸一聯日:「濫外風光歷著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
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瞻盪洵是仙居。」不大的池塘因此而讓人感到空間開闊不小。潔白的朱
自清坐像端坐池塘北邊,靜觀一池靜水裡春夏秋冬的萬千變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提起朱自清,不禁讓人想起《荷塘月色
》里寫的情景。1927年的一個夏夜,朱自清先生站在清華園的近春園遺址(荒島)旁邊,面
對月色下的滿塘荷花,心有所觸,回去寫就了《荷塘月色》這篇清麗脫俗的美文。如今的荒
島,四面環水部分依然滿種蓮藕,夏天六月荷花開時,全島飄香。島上有高大的柏、楊,掩
映著「荷塘月色亭」、「晗亭」等建築物,樹叢竹影下,還有孔子、吳晗等雕像以及埋頭看
書的老師學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晗亭旁臨塘的露天舞場荷香裊裊,舞曲悠悠,是清華人
最愛去的地方之一。
當下北大清華的學生出國留學幾乎成了風尚。我曾經戲言這跟美國人MurPhy當年設計的
兩校「風水」有關。你看:清華園的建築幾乎都是西方的式樣,在如此環境下成長,心能不
「洋」么?而北大的燕園,雖然建築全是中國傳統式樣的,而主校門偏偏朝向西邊,朝西者,
西遊去也!
當然這只是戲言。
不過,由西校門等組成的燕園東西主軸線,可以說是墨菲的神來之筆。這條主軸線由當
時的主樓貝公樓定位,跨石橋,穿西門,直指京西玉泉山頂,從而使未名湖畔的博雅水塔與
玉泉山上的玉泉塔遙遙相望,形成巧妙的借景關系。看來,墨菲當初不僅因地制宜地解決了
校園的功能關系,而且,他竟深諳了明朝米萬鍾在經營勺園「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
西山」的浪漫,從而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傳統,將燕園的主校門定向西邊。頂好!
貝公樓為主的院落前,修剪整齊的松柏圍出綠綠的草地,石雕的華表麒麟在陽光下透出
些許威嚴與古樸。貝公樓前兩側的二層教學樓均為廡殿頂建築,往北是同樣屋頂的考古博物
館,貝公樓是歇山加廡殿頂式樣,顯得與眾不同,當年燕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司徒雷登就在這
里辦公,至今這里仍然是北京大學領導的辦公樓。
貝公樓東北角,是兩組「品」字形的原燕大男生宿舍樓(現為德、才、均、備等齋),
與南邊湖山背後原燕大女生宿舍樓群(現一至六院)遙相呼應。男生宿舍品字形院落中間部
分是食堂與公共用房,其庭院與建築有女生宿舍小院的兩倍大,氣勢開敞、豪放,建築體型
雄渾有力,這很像男生的性格特點。而面向未名湖園林空間的南山牆則設計成透空的柱廓形
式,為課余休息的男生們提供了一個敞胸舒懷的觀景交往空間,湖面也因這些透空的柱廓,
飛出的翼角增添了美麗。
女生宿舍則不同,6個小院落對稱朝內地布置在第二體育館為主軸的長方形草地兩側,
小巧而寧靜。每一小院都是由二層小樓圍成的三合院,向草地一邊由小巧的門樓及短牆相隔,
建築精緻親切,院落安全而溫馨,這又很適合女生的喜好。朝向草地的硬山牆上開兩扇六方
形的窗,仿若女生明亮淘氣的大眼睛;而屋下輕輕開了扇圓形的小窗,則像是為女生的眉宇
間點了一粒美麗的硃砂,嫵媚之極。好的建築跟人一樣,是有性格的。能讓人看起來興致勃
勃,甚至浮想聯翩。
走過開敞豪放的男生宿舍,彷彿能聽見費孝通先生從這里開始走向中國鄉土的重重足音
;站在精巧溫馨的女生宿舍前,恍若可見冰心女士曾在這里留下的清麗夢影,不禁想自己也
作它一個……
未名湖是燕園風景最美的地方。這里湖光瀲灧,塔影婆娑;亭立湖心,石船橫卧;石魚
翻尾,欲含塔影;垂柳環湖,崗巒起伏;小橋流水,松柏疊翠。未名湖周圍路面高低不平,
曲折回環,很符合崇尚自然的中國古典造園精神。這曲折幽深的線條吸引了北大學子對新思
想新知識的探求;路面的高低左右則振盪出他們活躍的思想火花及對自由的深刻理解那湖光
塔影、鍾亭落霞,則讓他們生出詩情與畫意……
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的「多元自由」的建
築環境里,而「自由」的北大人卻生活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從此以理工科專業為主,而北京大學則偏重文理科。
因為專業的差別,清華師生給人的感覺是「工程師」、「科學家」型的,踏踏實實,行勝於
言;而北大人給人更多的感覺是「文人騷客」,崇尚思想自由,富有反叛精神。雖然這幾年
兩校已經大力營造多種學科,往綜合性大學發展,但傳統形成的這些「性格特點」依然存在。
這些「性格特點」與他們各自所生活的環境有如下有趣的對比:「古板」的清華人生活在由
中式、美式、德式、希臘羅馬式、蘇聯式等各類建築構成的「生動」的建築環境中;而「活
躍自由」的北大人卻活動在「千篇一律」的中國式大屋頂之下。
現代科學發源於西方國家,而「科學家」清華人就在西式的清華園里工作學習;中國古
典園林從某種意義講就是「文人園」,而作為「文人」的北大人恰好就生活在按中國古典園
林手法規范的燕園里。
有建築系的清華園建國後發展脈絡清楚,有條不紊,由西往東可明顯地分為:「灰區」
(中國古典園林區)、「紅區」(西方古典建築區)、「黃區」(仿蘇建築區)、「白區」
(新科技教學區)。基於西方古典式的建築環境,有西式建築作參考,清華園內建築的發展
可以說相對容易協調。
『肆』 北大清華景色哪裡最美麗
北大,自然風光特好,還有蝴蝶在花叢中飛舞,一排排松樹之間還有松鼠在跳動
『伍』 請北京的朋友回答:北京除了故宮、長城、頤和園、天壇、清華、北大,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主要是看景色,
大觀園啊
『陸』 描寫清華大學的句子
清華大學百年賦
王步高
上苑清華,坐京師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鄰頤和而近圓明故垣。康熙造熙春以貽皇子,咸豐更清華而為新藩。今之清華也,方六千餘畝,黌宇崔巍,中西合璧;亭台雋秀,今古相間。工字廳臨漪榭,續前清民國之古風雅韻;主體樓科技園,展信息時代之華彩新顏。秀木森森,棲黃鶯丹鳳;芳草萋萋,綴錦簇花團。湖光秀麗,尋荷塘月色之蹤跡;園景旖旎,摘亞洲校園之桂冠。二校門玉立亭亭,興毀之間識滄桑巨變;萬泉河流水潺潺,漲落之際涵世紀風煙。
宣統辛亥,遷「庚子賠款」游美肄業館於斯,乃建校之始也。十七年間,校名迭更,曰學堂,曰學校,曰大學,所不變者,「清華」之名也。國學院名著中外,四導師博通古今。沉潛堅毅,信古疑古釋古;洞幽秉持,道深學深法深。涵泳千載,詩詞證史開新路;訓證萬有,金石鉤玄傳希音。七十學子,立雪程門求真諦;半百才俊,勤學夢筆得金針。梅貽琦長校,博採眾議,「教授治校」開新政; 注重通識,文理經緯育棣昆。嚴門檻,足後勁,聞風景從,天下英才近悅而遠造;敬教授,重學術,見賢思齊,鴻儒名宿接踵而連橈。抗日軍興,初遷長沙,臨時大學,合南開北大共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聯大,與菁英赤子同袍。災難鑄就輝煌,三校師生剛毅堅卓,心系國難,勵精圖治,共挽天河。鐵皮房裡,奪秒爭分,轟炸間隙攻書授課;茅草棚中,焚膏繼晷,風雨晨昏切磋琢磨。忍飢學子,未嘗釋卷;清寒教授,不輟弦歌。戰時高校之表率,傑才簇擁而嵯峨。外著民主堡壘之稱號,內樹學術自由之楷模。寒來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復,重返熙春。建國之初,院系調整;四院皆出,工科僅存。蔣南翔掌序,撥亂探津:因材施教,又紅又專;頂風開拓,斬棘披荊。厚基礎,重實踐,欲其今朝出類拔萃;雙肩挑,高素質,求彼異日領袖群倫。「反右」「文革」,深創巨痛;國運遭劫,桂折椒焚。開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復建,工藝美院入並,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教學科研雙飛比翼,清華面貌月異日新。
古之大學者,以弘道濟世為本,明德至善為宗。清末以降,西風東漸,全盤西化,如潮洶洶;清華始於留美預科,而立足華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貫通。器識為先,文藝其從。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寡言務實,「行勝於言」作校風。君子自勵,猶天道運行不息,無一暴十寒之弊;學者育人,如江河奔騰不止,有前波後浪之涌。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氣度雍容。薈天下之英才,為師為友;集八方之俊彥,共辱共榮。而潛心治學,朴實無華,不尚標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實證之結合,重團隊,善協同。嚴謹為學,誠信為人,為學與為人並重。胸懷大志兼切實苦幹,才華出眾亦篤實謙恭。長於用腦且善於動手,脫心志於俗諦桎梏之中;養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圓內充。誠如斯也,則崇德修學,勉為君子,異日出膺大任,可挽狂瀾於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維我清華,潮流引領;才子巨匠,燦若河星。曹禺吳晗洪深若誠,中華藝苑之魁首。王國維馮友蘭誠為當代大儒,金岳霖張岱年可稱哲學泰斗。聞一多梁實秋俞平伯,民國文海之巨舟。吳雨僧錢鍾書學貫中西,陳寅恪季羨林人中驊騮。數物理葉企孫吳有訓趙忠堯成就卓越,錢三強王淦昌趙九章鄧稼先亦彪炳千秋。論數學熊慶來楊武之篳路藍縷,華羅庚陳省身林家翹丘成桐更譽滿全球。王大珩堪稱光學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張奚若先生擬定國號,梁思成張仃國徽最優。楊振寧李政道為諾獎得主,姚期智拔圖靈獎頭籌。光耀教席,碩德名師;不拘一格,清芬挺秀。回眸百載,清華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萬千,推動中華崛起,功莫大焉。清華校友,兩院院士,幾近五百;彈星功臣,亦過其半;最高科技獎,已彰四賢;治國政要,多出斯園。喜吾清華,誠為院士之搖籃,大師之淵藪。
百年已矣,萬世期焉,展望宇內,天外有天。報國興華,當著先鞭。行成於思,知行合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吾校生命之源泉。後之來者當自我激勵,批判創新;追求境界,攀峰闖關;恥落群雄後,敢為天下先;培育眾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學領軍、文化大師、治國棟梁、創業中堅。
偉哉,清華!壯哉,清華!瞻念未來,鵬程萬里,當再接再厲,成世界文化高地之願景可期而見矣。吁嘻!慨當以慷,寧不額首頂禮而歌曰:
水木清華,地集靈氛。百年風雨,強國志伸。民主科學,求實求真。自強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載物,取義懷仁。堅毅秉持,正意誠心。追求卓越,恥不如人。國學津逮,織錦傳薪。理工探驪,傲視寰塵。培育棟梁,輝耀乾坤。英才濟濟,麟鳳振振。世界一流,期許殷殷。
『柒』 游覽清華大學,是應該從西往北游覽還是從北往西
清華大學不收門票,去參觀清華大學的話應該從西往北游覽。清華大學是百年名校,1911年是清華學堂在1928年開始稱為大學。
清華大學由於是百年名校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景色美麗,建築物也很有特色,所以不僅僅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大學,還是大家所喜歡的一個旅遊勝地。
清華"四大建築"第四個建築物是科學館,這里培養了無數科學家。清華大學是莘莘學子嚮往的地方,是我們文化科學進步的代表。前陣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好多清華大學的校友每天微信運動都超過98000步,他們不僅引領著各界文明進步,也是我們精神學習的榜樣。
『捌』 清華大學風光
圖書館
清華大學圖書館由新館和老館兩部分組成,整個圖書館的建成共分三期工程進行,時間跨度長達75年。一期工程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墨菲設計,1916年4月始建,1919年3月完工,建成的老館東部是建校初期"四大建築"中最先動工和建成者,當時的館舍面積僅有2114平方米。二期工程始於30年代初,因學校發展需要,在有"南楊北梁(梁思成)"之稱的著名建築學家楊廷寶主持下,建成了今老館之中部和西部,館舍面積擴建至7700平方米,可容書30萬冊,閱覽座位700餘席。三期工程(新館)開始於九十年代初,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資,關肇業院士設計,1991年9月建成。新館既保持了同老館風格上的一致,同時又在許多細節上有所創新,因而獲得了1993年"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獎"。至此,清華大學圖書館總建築面積已經達到2.8萬平方米,閱覽座位2800餘席,館藏總量已經超過400萬冊(件),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逾25000種。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如果把清華園的建築當成一首曲調優美、旋律高昂的樂曲,圖書館無疑是這首樂曲中最動聽的音符之一。無論春夏還是秋冬,無論旭日東升還是紅輪西墜,每當你走進清華大學圖書館,撲面而來的是淡淡的書香,映入眼簾的是莘莘學子孜孜以求的身影。這里是知識的海洋,這里是求知的天地,這里是通向彼岸的精神家園,這里是走向輝煌的成功之路……
氣象台
天文台的前身是建成於1931年夏的國立清華大學氣象台。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條件,辦出一流的氣象學,學校投資三萬三千餘元修建了此氣象台,並按照國際標准條例配置儀器、設備。當時在華北地區,清華大學氣象系的資料是最完整、最准確、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營造建設單位常到清華氣象系收集資料,咨詢問題。遺憾的是,到了1952年,隨著清華的院系調整,氣象系被並入北京大學。由於長時間的無人照看、維修,氣象台越來越破舊。直到1997年,清華大學才改變了"無法無天"(法律和天文)的狀況,隨著天體物理學科的逐步建成,氣象台也更名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觀設計是由建築系的關肇鄴院士組織,為使其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在天文圓頂下面、原氣象台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層。幾年來,從這座白色八角形的塔中走出了哈佛、MIT等美國超一流大學的博士生及博士後十幾名,短短的幾年間,清華天體物理在評估中勝過了許多天文學研究歷史悠久的學校,名列前茅。天文台的建築也被注入了水晶的紀念碑,向世人昭示"清華速度"。
二校門
二校門位於清華主幹道之一清華路,是清華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標志性建築之一,被認為是清華大學的象徵。二校門為一座古典優雅的青磚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築,門楣上書刻有清末大學士那桐的手跡"清華園"三個大字。站在清華路,北望二校門,可遙看清華大禮堂、日晷和清華學堂等景觀。
二校門為清華最早的主校門,始建於1909年。1933年,校園擴建,園牆外移,有了新的大門(今日的西校門)。此後,這座最早的校門就被稱之為"二校門"。春夏秋冬,年年歲歲,時光荏苒,矗立在校園主幹道上的二校門,在風雨中,默默見證著清華大學的歷史與發展。它不僅僅是清華園的鮮明標志,更是長期以來清華人勤奮求實、榮辱不驚之品格的象徵。"文化大**"中,二校門曾被摧毀,後恢復重建。
古月堂
古月堂為清華園古建庭院之一,建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工字廳西院一巷之隔。這處獨立的小庭院總建築面積約670平方米,門前兩只白色石獅,最具特色的垂花門至今保存完好。古月堂初建時是園主的專用書房,清華大學建校後成為教師宿舍。院內寧靜幽雅,梁啟超、朱自清等都曾在此居住。1928年,清華初招女生,古月堂被辟為清華女生宿舍。汪健君先生有詩記曰:"古月堂前幾變更,昔年濟濟聚群英。一從女禁開黌畲,兩度繁花共月明。"古月堂目前為學校總務機關與外事部門辦公所在地。
水木清華
"水木清華"是清華園內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勝景,位於工字廳北側,常被與頤和園中的諧趣園相比,被稱為清華園的"園中之園"。"水木清華"一帶的景色設計別具匠心,四時變幻的林山,環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水木清華的荷花池是清華園水系兩湖一河之一(水木清華荷花池、近春園荷塘和萬泉河)。夏季荷花盛開,一片蔥郁之色;冬季白雪落於池面,周圍瓊枝環繞,別有一番景緻。荷塘南側之畔垂楊掩映著的秀雅古建築本為工字廳的後廈,為"水木清華"正廊,正額"水木清華"四字,庄美挺秀,有記載說是康熙皇帝的御筆。"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人謝混詩:"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正中朱柱上懸有清道光進士,咸、同、光三代禮部侍郎殷兆鏞撰書的名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雲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盪洵是仙居。"荷塘西側可見一瀑布,四季流水不斷,遠遠可聞水聲,令人心曠神怡。因其幽雅的環境,水木清華常被清華學子選為讀書學習和小憩之地
近春園
近春園景點的核心景觀是被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及其包圍著的一座島,島上有高低的山丘和樹林掩映,島西南側有一古式長廊,此島通過一座漢白玉拱橋與岸邊相連。每到夏天,便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前來尋找"荷塘月色"的勝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在默念著朱自清的名句時,遊客們還可以在近春園東山上看到1982年,為紀念朱自清先生在此寫下的名篇《荷塘月色》而建的 "荷塘月色亭"。
近春園原為清咸豐皇帝的舊居,原為康熙皇帝熙春園的中心地帶。清朝道光年間,熙春園分為東西兩園,工字廳以西部分稱近春園。近春園園志上寫著:"水木清華,為一時之繁囿勝地。"
工字廳
工字廳原名工字殿,是建校前清華園的主體建築。因其前、後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工"字,故得名。共有房屋100餘間,總建築面積約2750平方米。庭院中既有曲廊縈回、雕甍綉檻之景,又有水磨磚牆、清瓦花堵之姿。朱欄畫棟之內,一座座獨立的小套院相互勾連,水杉、石榴、海棠、櫻花、松柏等一乾花草林木欣欣向榮,禽鳥穿梭其間,相映成趣,令人更覺清幽異常。2005年,工字廳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工字廳為清代康熙帝的長子所建,在乾隆時期為皇帝御園。後道光皇帝將其賜給他的第五個兒子,是稱"小五爺園"。工字廳大門上面懸掛一匾額,上書"清華園",乃咸豐皇帝御筆。而清華園也由此得名。作為一座有近400年歷史的古建築,工字廳見證了清華的百年歷史。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即是在工字廳舉行的開學儀式。無論在"清華學堂"、"清華學校"還是"清華大學",工字廳都是學校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活動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就曾在這里下榻。
聞亭鍾聲
聞亭位於大禮堂西側的一座土山上,是一座古式六角亭。聞亭原為一座鍾亭,建校初即有之,為號令全校作息而設。亭內有大鍾一口,徑可四尺。鍾聲清脆,遠及海淀。七七事變後,清華園落入日寇之手,校園慘遭破壞,鍾亭被毀,亭內大鍾及亭下銅炮被日寇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藍天白雲之下,聞亭高聳頗有君子之風;水木清華之側,鍾鳴瓦釜宛若天籟之音;蒼松翠柏之間,友山提筆盡抒愛國之志。美哉,聞亭!壯哉,鍾聲!偉哉,友山!
理學院樓
它佔地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是理學院建築群中最大的一座樓。全樓整體採用西洋古典建築形式,並具有現代化氣息,建築周圍有大片綠地,環境幽靜,建築典雅,是校園建築的又一佳作。樓內共設5個機構:理學院院部、物理系館、數學系館、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學系分析中心實驗室。
清華路
清華路是清華大學的兩條主幹道之一,筆直的大道從清華西門一直延伸到學校的最東部,將校園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貫穿學校東西方向的清華路連接著學校教師生活區、行政辦公區和教學區,連接著校園東西部,連接著清華幾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也連接著傳統與現代。從西門沿著清華路前行,沿途可見標志性建築二校門,從二校門可遙望大禮堂、日晷草坪和清華學堂,穿過清華路和學堂路兩條主幹道交匯處,路左側便是新清華學堂、音樂廳和校史館幾個百年校慶標志性建築,經過東主樓,就可到達主樓廣場。清華路兩側種植著銀杏樹和法國梧桐,校河從南側蜿蜒而過。秋日的清華路,金燦燦的銀杏葉在路兩旁隨風搖動,為清華園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浪漫。滿地的落葉,如同在路上鋪了一條金黃色的毯子,漫步其中,更可感受校園的美麗與寧靜。每天早晨,很多在校園東區上課的清華學子在朝陽中騎車前往系館,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甲所、丙所及園林
從二校門、日晷等景點稍往西走幾步,僅一座小山相隔,風物卻與前大不相同。面前豁然開朗,一片美輪美奐的園林頓時迎面呈現,讓人彷彿覺得進入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只見銀杏、珙桐、法桐、松柏、核桃樹連同那些不知名的許多樹種和花草連綿起伏,陽光斜斜地穿過枝葉,靜靜地灑在這片園子里,灑在專心致志做瑜伽的少女身上,灑在鍛煉身體的銀發老者身上,灑在蹦跳著的小松鼠身上……這里便是甲所和丙所所在。
建校初期供校領導居住的甲所、乙所和丙所(現僅存甲所和丙所)位於工字廳以南,1917年~1919年建。均為西式單幢磚木結構,其間樹林成蔭花草擁簇,草木山岡、溪流環繞、環境幽雅。梅貽琦曾在甲所居住多年。乙所曾是馮友蘭的居所,據宗璞(馮友蘭次女)回憶:"在乙所的日子是父親最有創造性的日子"。這里也是馮友蘭掩護進步學生的庇護所,"一二•九運動"期間黃誠和姚依林在這里度過了搜捕之夜。
『玖』 清華大學冬天哪裡的景色好
清華大學冬天的景色,
近春園、水木清華、工字廳、古月堂、聞亭、大禮堂,
都不錯。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
『拾』 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的意思
意思是:和風吹拂,輕搖著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雲如絮,屯聚在層巒深處。
出自魏晉謝混的《游西池》。
悟彼蟋蟀唱,信此勞者歌。有來豈不疾,良游常蹉跎。
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回阡被陵闕,高台眺飛霞。
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褰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美人愆歲月,遲暮獨如何?無為牽所思,南榮戒其多。
譯文:
明白了《詩經·唐風·蟋蟀》的意思,也弄懂了《詩·小雅·伐木》是勞動者的歌。可是歲月往來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時而錯過,這一回終於沒有錯過了。在大街上逍遙而過直奔西池,希望這樣的日子常有。在紆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闕,高台之上遠眺飛霞。和風吹拂,輕搖著苑囿中繁茂的草木,白雲如絮,屯聚在層巒深處。
飛鳥歸巢,鳴叫著歡聚枝頭。水清木華,西池的傍晚更加迷人。沿著生滿香草的小洲提起衣襟涉水而過,手攀芳林枝條細細把玩讓人留戀徘徊。日月不居青春難駐,不知錯過了多少良游機緣,而今垂垂老矣面對暮年暮景該當如何呢?不要汲汲於功名利祿,自受其害,南榮自戒俗念之多,深得全年養生之術。
(10)清華的景色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謝混在山水文學史上是一個頗受重視的作家,這首詩又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集中力量刻畫山水景物的詩篇,才開始給玄言氣氛籠罩著的士族詩壇帶來了一點新鮮的空氣,沖散了長期來講玄理的文辭,使虛浮的玄音漸趨淡薄。
開頭兩句,借《詩經》的兩首詩言志抒懷,「悟彼蟋蟀唱」所寫的人生道理,既要及時行樂,又要自警不要太過分,以免自取滅亡。「信此勞者歌」所寫的交友道理,烏兒尚知求友,人不可無友。詩人撮取兩詩大意,抒寫結交良友,暢游山水的情志。
可是,歲月倏忽,美景良游常因不得其時而錯過,故而緊接出:「有來豈不疾,良游常蹉跎。」它又包含著逝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的意思,表達出此次得與友朋游覽西池的滿足。
於是五六兩句直扣本題,轉入出遊西池的敘述:「逍遙越城肆,願言屢經過。」一寫結伴出遊,穿過街市,逍遙容與;一寫殷望此路常經,良游永得,顯露出出遊西池的歡欣心情。
在紆回的西池路上,有高陵城闕在望,高台之上則可遠眺飛霞麗景,所以說:「回阡被陵闕,高台眺飛霞。」一路前行,風光滿目,美不勝收。在大自然的感召下,詩人情動於中而辭見於外,將西池清美景色一一收攬筆底,連續寫出四句:「惠風盪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這四句寫高低遠近之景,動靜相間,視聽並用,清麗騷雅,格高調逸,充滿良游樂趣。西池的美景使詩人流連忘返,雖已暮色黃昏,猶然賞愛不盡,滯而不去,故而說:「襄裳順蘭沚,徙倚引芳柯。」芳柯與蘭沚,和上句「水木湛清華」相照應,但在視聽之外又用了嗅覺,芳馨幽香,沁人肺腑,進一層豐富了西池的動人之處。
這收尾兩句,實際上是詩人自我誡勉之辭,目的仍在於澄心悟道,摒棄俗念,不為功名所累,而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享受山水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