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的風景畫
❶ 高更、梵高、塞尚的基本生平、藝術主張及其主要作品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高更生於法國巴黎,他把繪畫的本質看作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創造,而不是一般所認為的那種通過反復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他對南太平洋熱帶島嶼的風土人情極為痴迷,這似乎要從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經歷中追根溯源了。
英國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經歷為藍本寫過一部著名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其中雖然對高更的生平與人格多有歪曲,但也正是這部小說讓高更出眾的才華與過人的勇氣得到世人關注,而高更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畫作所體現出的對於現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1]
·····················生平························
保羅·高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後又到法國海軍中服務,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收入
豐厚還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麥姑娘梅特·索菲亞·加德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繪畫天賦召喚之下,35歲時辭去了銀行的職務致力於繪畫,38歲時與家庭斷絕了關系,過著孤獨的生活,並通過畢沙羅捲入了印象主義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響開始作畫,還受到象徵主義,日本版畫以及而聽文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更總是嚮往著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他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願意過野人的生活,這使他在39歲時踏上了去巴拿馬和馬提尼島的旅行,在那裡找到了自己期望的東西: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朴的生活。後來因事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的天堂返回法國,這時正好40歲,精力充沛而有主見,保留著尊貴高傲之氣。他是位具有強烈個性、惹人討厭又招人喜歡的人,粗魯和高雅並存,他總是強烈要求自我表達,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1887年,他在布列塔尼、巴拿馬和馬提尼克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環境。明晰的線條、碩大的體積感、生硬的對比色彩,從此他與印象派決裂。當他回到法國時就譴責莫奈和畢沙羅特有的自然主義幻覺,提出藝術表現的「綜合」。
高更的精神家園——塔希提島(大溪地)
簡化了的巨大形狀,均勻單一的色彩,分割主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就是高更所發現和創立的藝術。但是他的這種幻想和藝術在自己的國家處處走投無路,於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賣了30幅作品得到一筆收入,於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島,歷經幸福與磨難,畫了不少畫後又回到法國。在1893年11月舉辦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畫展,結果是徹底失敗,在物質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島。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病魔和家庭喪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殺,得救後畫了一幅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爾後又移居馬克薩斯群島法都——伊瓦,於1903年5月1日辭世。
················藝術主張······················
1888 年二月,他前往不列塔尼的阿凡橋,結識了貝納(Bernard)。貝納的一些觀念受到高更修正和潤飾,而形成今日為人所知的「綜合主義」(synthetism)運動的理論基礎。貝納排拒庫爾貝(Courbet)的寫實方式,主張拓展印象主義領域,乃朝著另一新的方向探索。貝納與高更雙雙尋求新的表現力量。他們主張藝術應具備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徵,以舍棄細節及特徵,並經過壓縮的感覺,強烈而集中地表現印象、觀念和經驗三者的綜合。高更於是走出了印象派畫家那種瑣碎的光影、固定短暫景象的意圖、以及對文學借喻的逃避。
················主要作品·················
《裸體習作》
《布列塔尼的豬倌》
《雅各與天使搏鬥》
《黃色的基督》
《美麗的恩琪拉》
《塔希提的年輕姑娘》
《遊魂》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裡去?》
《我們朝拜瑪利亞》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梵谷」,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因精神疾病的困擾,曾割掉左耳。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開槍自殺,時年37歲。在梵高去世之後,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廣為人知與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基本生平·····················
1861年梵高畫了人生第一幅素描——《貓》,但在母親的誇獎中順手撕毀了。
1862年3月16日,妹妹威廉敏娜·梵·高誕生。
1866年於澤芬伯根寄宿學校作最早的圖畫。
1866年從曾德特的鄉村澤文伯根的寄宿學校畢業,梵·高進入蒂爾勃格的文法學校。
1867年5月17日,弟弟科尼利斯·梵高出生。
1868年3月離開蒂爾勃格文法學校。
1869年3月進藝術公司海牙分店當店員,後又去布魯塞爾分店工作。
1871年舉家遷往赫爾瓦爾特。
梵高自畫像
1872年開始與提奧通信,後者在上學。
1873年5月,梵高遷往倫敦分店,愛上了房東的女兒厄休拉·洛耶,6月,提奧進入某藝術公司布魯賽爾分店工作。
1874年向厄休拉求婚失敗,回荷蘭;10月至12月在巴黎,後返倫敦。
1875年5月,被調往巴黎,熱衷於神秘主義和宗教。10月,其父母遷往埃頓。
1876年3月,被古皮爾公司解僱;得到根據米勒《晚禱》刻制的版畫。4月在英國拉姆斯蓋特當教師,後又在艾爾沃思當助理牧師。12月返埃頓。
1877年1月,至四月在多德雷赫特書店任職,5月赴阿姆斯特丹,和叔叔揚同住,為投考神學院積極攻讀。
1878年7月,放棄在阿姆斯特丹的學習,在埃頓作短期逗留後,於8月入布魯賽爾為期三個月的福音傳道學校,但未能取得牧師的任命,赴蒙斯附近博里納日礦區,作非正式傳教。
1879年由於工作過於熱情,被教會解僱,這段悲慘的經歷給他打下了印記;後開始的流浪生活;閱讀狄更斯、斯托、雨果、莎士比亞和米什萊的著作;推崇夏爾·德·格魯、倫勃朗、呂斯代爾、巴比松畫派和海牙畫派的藝術;由於貧困失望,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畫素描。
1880年與家庭日益疏遠的時期。春遊奎姆,住在礦工家,開始走上創作的道路;臨摹米勒作品。10月,赴布魯賽爾,學習透視學和解剖學。與布魯賽爾的荷蘭籍畫家凡·拉帕德來往;提奧給予梵高經濟支持。
1881年埃頓時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4月,離開布魯賽爾,去埃頓與父母同住;向新寡表姊凱·沃斯求婚不成。12月與家庭發生齟齬,離家赴海牙。
1882年海牙時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跟表姊夫安東·莫夫學畫;開始與懷孕的、被遺棄的克拉西娜(「西恩」)·瑪麗亞·霍爾尼克同居中,並因此與莫夫決裂。8月,凡·高一家遷至埃因霍溫附近紐南;搜集英國報刊插圖,畫了許多素描和水彩。
1883年德倫特及紐南時期(1883年9月-1885年11月27日),9月,與西恩,赴荷蘭北部之德倫特作畫。開始畫油畫。12月回到荷蘭南部之紐南,起初與父母同住,後來離家獨住。
1884年畫水彩和「織工」習作;與父親關系緊張;與凡·拉凰德甚為相得;6月研讀歐仁·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論;與本村姑娘瑪戈特戀愛,以不幸結局告終。
1885年安特衛普時期(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為《吃土豆的人》繪制了約五十幅農民頭像;3月26日父親驟然去世,為愛彌爾·左拉之《萌芽》及其他現實主義作家之作品深深打動;10月赴安特衛普,參觀博物館;魯本斯的光與色彩,日本浮世繪的大膽構圖,使他陶醉;得到一些日本版畫,心胸開闊了,畫板色調明亮起來。
1886年巴黎時期(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從1月起在安特衛普美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2張)
術學院學畫;2月底去巴黎,與提奧同住;在乎爾芒工作室習畫數月;在德拉克洛瓦和蒙蒂塞利的影響下描繪花卉;特雷克、埃米爾·貝爾納、西涅克和高更及其他印象派畫家;發現了「光明的繪畫」;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印象派美展舉行,會上展出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梵·高採用了新的點彩技法。
1887年由於與不斷發展的當代法國藝術運動接近,調色板變得愈來愈明亮;懼和展覽日本版畫;兩次在勞工階級的咖啡館和飽的牆上展出自己的作品;同畢沙羅、德加、修拉、塞尚相識並交往;成與埃米爾·貝爾納過從甚密;深受印象派技法和後期印象派理論的影響;厭倦巴黎的生活,嚮往陽光更為明亮灼熱、色彩更加強烈瑰麗的法蘭西南部,創作《唐吉老爹》,開始繪制向日葵連作。
1888年阿爾時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2月赴普羅旺斯阿爾,住在阿爾加薩咖啡館,5月遷入拉馬丁廣場上的「黃房子」;10月20日高更來與他同住;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隻耳朵;高更返巴黎。由於提奧的幫助,梵·高的三幅油畫和幾幅素描得以在獨立沙龍展出。
1889年聖雷米時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4月17日,泰奧和若阿娜·邦格(1862-1925)結婚;5月,梵·高自願進聖雷米之精神病院;西涅克來訪;畫了許多畫,主要是風景;開始繪制絲柏樹連作。在住院後一個月,創作了他最著名的畫之一,《星月夜》幅畫現存於紐約現代藝術館.梵·高更在馬稱舉辦印象派和綜合派的畫展。梵·高在巴黎見到蒙克。
開槍自殺
1890年奧弗時期(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臨摹德拉克洛瓦、米勒、倫勃朗和居斯塔夫·多雷的作品;1月31日,提奧得子;阿爾貝·奧里埃發表評文森特繪畫的文章;在布魯賽爾的「二十人展覽會」上,凡·高的《紅色的葡萄園》得以出售,這是他在世時得以出售的唯一的一幅作品,5月出院,途經巴黎,稍事休息,適居奧弗,接受保羅·加歇監護;6月創作《加歇醫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奧一家,會見洛特雷克及阿爾貝·奧里埃;回奧弗後,創作《奧維爾市政廳》。他最後的一幅油畫《麥田群鴉》。7月27日舊病復發,開槍自殺,於29日清晨一時許,在提奧和加歇醫生的守護下停止呼吸。
·····················主要作品·····················
《加歇醫生》
《夜晚的咖啡館》
《星夜》
《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十五朵向日葵》
《有烏鴉的麥田》
……
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國著名畫家,是後期印象派的主將,從19世紀末便被推崇為「新藝術之父」,作為現代藝術的先驅,西方現代畫家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造型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思路;塞尚重視色彩視覺的真實性,其「客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獨特性大大區別於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觀地」觀察自然色彩的畫家。
··················基本生平················
保羅·塞尚在埃克斯出生和辭世,是祖籍皮埃蒙特的小工匠、小商人的子孫。他先在小學
保羅·塞尚繪畫作品之人物(8張)
和聖約瑟夫學校就讀,由於父親交了好運,從帽店老闆變成銀行經理,他被送入中學學習。1858年,保羅帶著堅實的基礎知識,完整的宗教信仰以及對同學米爾·左拉的真摯友誼從中學畢業,通過了文科畢業會考,並按照父親的意願,進入了大學法學院。不過,他並不因此而放鬆在埃克斯素描學校的課程。從1856年起,強烈的興趣愛好就已把他帶向了這所學校。他雖然勤奮刻苦。多愁善感,但天賦不高。他身材矮胖,長著寬大額頭和鷹鉤鼻的面孔也不討人喜歡,但他目光炯炯,動作敏捷,喜歡游泳、打獵,在原野上遠游。他還醉心於音樂,在學生樂隊中,他吹銅管,左拉吹長笛。
1859年,他父親在埃克斯附近購下維拉爾侯爵在十七世紀建造的熱德布芳花園,帶著妻子、
保羅·塞尚紀念幣
兒子,兩個女兒在那裡避暑。保羅在別墅中安排了自己的第一間畫室。他已經決定了自己的前途:不管父親如何反對,他也要作畫家。父親給他保留了作為銀行經理繼承人的職位,並用下面的話來警告他:「孩子,想想未來吧!人會因為天賦而死亡,卻要靠金錢吃飯。」雖然對這種資產階級的生活觀念感到憤怒,塞尚還是不得不屈服認可。不過,他仍然偷偷地作畫,對法律學習只給以有限的注意。已在巴黎定居的埃米爾·左拉鼓勵他前往該處,而銀行家則拚命阻撓這一計劃。
1861年4月,父親發現兒子實在沒有從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長女瑪麗的敦促, 他終於帶著低聲抱怨讓步了。保羅·塞尚來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納街租了一間帶傢具的房
塞尚作品
間,在瑞士畫院習畫,與基約曼和畢沙羅交往,並繼續和左拉保持著友誼。他靠著父親每月寄給他的一百二十五法郎,艱難地維持著生活。他絲毫不能適應首都的嘈雜,初期作品也遠不能使自己感到滿意,他也始終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原因是:「雖具色彩畫家的氣質,卻不幸濫用顏色。」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埃克斯,大為高興的父親在自己的銀行中給他安排了一個職務,但保羅並未因此從事金融而犧牲畫筆,仍然熱情地畫著。他在四大塊壁板上作了滑稽的模仿畫《四季》,來裝飾熱德布芳的廳室,並且在畫上無禮地簽上「安格爾」之名以作消遣.他畫自畫像,也為父親作像。1862年11月,他再次回到巴黎。雖然經常與印象派畫家來往,他卻不欣賞他們。他接近的是莫奈、雷諾阿,可是他欣賞的卻是德拉克洛瓦和庫爾貝的作品。他此時的畫頗為浪漫,並且厚顏地把它們稱為「雜燴」。別人不喜歡他這種繪畫,而且連他自己也不喜歡。事實上,他沒有任何開心之事。不管到哪兒,都不感
塞尚作品
覺賞心悅目。他斷絕了剛剛結下的友誼,離開曾經吸引了他的著名畫家,不斷地變換住地。由於厭煩,他離開巴黎,又由於好奇而重返該地。他退隱到埃克斯,但很快又離開那裡。他是否遭到1866年官方沙龍的拒絕,不得而知。
總之,他憂郁地回到埃克斯,而在1867年底1868年初的冬天,再次前往巴黎當然是換了個新的地方。 他在馬奈、雷諾阿、斯特汶斯、左拉、克拉代爾、迪朗蒂等人聚會的著名的蓋博瓦咖啡館露了露面,但覺得很不舒服.他的作品《甜烈酒》或《那不勒斯的午後》在1861年沙龍落選。同一年,他遇見一位年輕的女模特瑪麗·奧爾唐絲·富蓋。
《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是為他夫人畫的肖像。在這一作品中,塞尚完全不考慮西方傳統肖像畫所要表現的人物性格、心理狀態以及社會地位等等。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是用傳統的以光影表現質感的方法來描繪的。而是採用色彩造型法達到他一生追求的色彩與形體的結合。色彩與形體的表現便成了塞尚一生所追求的「造型的本質」。他的這種重在藝術形式的追求的創作傾向,對西方現代主義美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故被人稱為「西方現代繪畫之父」。
···············藝術主張······················
塞尚由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介紹加入印象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人依他的風格也歸於後印象派。
「色彩豐富到一定程度,形也就成了。」塞尚(本書譯為塞藏,字為繁體)在他講到他的畫時,經常重復這句話。在印象主義革新家的團體里,他進行的是個人藝術革命。如果說雷諾阿、德加或者莫奈這些印象派畫家是將運動著的事物的暫時的瞬間印象固定在油畫布上的話,塞尚則是在探索以一種永恆的不變的形式去表現自然。[1] 如果說印象派畫家的作品是將輪廓線變得模糊的話,而塞尚則是重新恢復或者說是重新建立起輪廓線。他十分注重表現物象的結實感和畫面的深度。為此他完全摒棄了由布魯乃萊斯基引入繪畫領域的線性透視法,物象的體量感在繪畫中重新佔有統治地位,而這種體量感不是靠線條表現出來的,而是靠作者自由組合的色彩塊面表現出來的。為此,塞尚被稱作為「印象主義的堅實派」。
···················作品·················
《埃斯泰克的海灣》
塞尚-普羅旺斯的房子附近,加丹
《僧侶肖像》
《田園詩》
《縊死者之屋》
《肖凱肖像》
《靜物》
《聖維克多山》
塞尚-夏特.諾瓦的井和石臼
《玩紙牌者》
《浴女們》
《埃斯泰克的海灣》
❷ 梵谷和高更的藝術特點和主要成就是什麼
塞尚、高更和梵谷,他們所代表的三種藝術風格和觀念,即結構主義、原始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實質上是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上半葉西方藝術的主流。
梵高的作品多採用點彩畫法,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反悔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
梵高的作品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梵高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梵高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陶藝家、雕塑家及版畫家。高更同塞尚、梵高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盡管他們各自走上自己獨立的人生和藝術道路。保羅·高更厭倦歐洲文明和工業化的社會,對傳統藝術的優美典雅也相當反感,他嚮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保羅·高更希望在原始民族、東方藝術和黑人藝術中尋找一種單純率真的畫風,創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徵意義的藝術。
保羅·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保羅·高更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保羅·高更在藝術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經常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出現。保羅·高更的藝術在單純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樣,高更也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在繪畫中表現了個人主觀的願望和追求。像塞尚和梵高一樣,保羅·高更也是一位極其孤獨的藝術家,他為自己的希望和夢想而努力工作,卻很難為人所理解。高更放棄現代文明,在原始民族中尋找單純和率真的藝術,追求藝術的象徵性和神秘感,為以後各種原始主義和象徵主義藝術開拓了道路。
❸ 比較一下梵高與高更繪畫的異同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專家將他歸於屬後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高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輕時在畫店裡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後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以此,人們稱他為「後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畫家更徹底地學習了東方藝術中線條的表現力,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而在西方畫家中,從精神上給他更大的影響的則是倫勃郎、杜米埃和米萊(Millet)。
❹ 高更的繪畫作品有什麼樣風格及特點
高更(1848—1903)一生都在試圖逃避現代都市文明,因為在歐洲文明社會的黑暗下,他回不可能有足夠的天真,單答純和無知來感受原始人的生活。他一個人跑塔希提島「痛苦地掙扎在原始人的野性與文明人的理性約束之間」。在他的作品中主觀化的色彩平塗於畫面。輪廓線清晰,形體簡化概括,表達著率直、淳樸與想像。
❺ 梵高與高更的肖像畫做下比較
他們兩個人關系來並不好
梵谷自發現阿爾這個地方陽光很美,十分激動
邀請高更和他一起來寫生
但高更對此十分不以為然
兩人的藝術觀點相差很大,性格也和不來
後來高更去了塔西提島
總之他們都是後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
但關系並不是十分密切
有興趣可以看看關於梵谷的一部電影
裡面有他和高更之間的故事
還有可以看看梵谷弟弟在他死後整理他信件寫的一本書
以及梵谷畫傳
❻ 高更的《塔希提少女》描繪了什麼內容
《塔希提少來女》是畫家定源居塔希提島後於1899年創作的。描繪的是島上婦女勞動生活的一個場面,兩個半裸著身子的青年女子站在樹陰下,一女子端著盛滿果子的盤子,另一個女子手捧鮮花,兩人似乎在竊竊私語。畫面採取了大面積平塗色塊,在強烈陽光下土著人棕赭色的膚色和果物的鮮紅、腰裙的蘋果綠與深黑都構成鮮明的對比。高更在創作中把一切都稚拙了,使這些異國情調帶有原始的味道。
❼ 高更的繪畫風格和主要作品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簡化和色彩的裝飾效果,但還沒有擺脫印象派的手法,專後期把虛屬構和象徵置入畫作。
代表作《裸體習作》,《布列塔尼的豬倌》,《雅各與天使搏鬥》,《黃色的基督》,《美麗的恩琪拉》,《塔希提的年輕姑娘》等。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谷、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高更生於法國巴黎,他把繪畫的本質看作是某種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東西,當成記憶中經驗的一種創造,而不是一般所認為的那種通過反復寫生而直接獲得的知覺經驗中的東西。和大多數同時代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探索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原始藝術的影響,特別是他對南太平洋熱帶島嶼的風土人情極為痴迷,這似乎要從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經歷中追根溯源了。
英國作家毛姆曾以高更的經歷為藍本寫過一部著名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其中雖然對高更的生平與人格多有歪曲,但也正是這部小說讓高更出眾的才華與過人的勇氣得到世人關注,而高更的人生經歷以及他的畫作所體現出的對於現代文明的深刻反思也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
❽ 梵谷和高更的藝術特點和主要成就有哪些
一、梵高的藝術特點:他在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艷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他的偉大的作品有《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一是他高度盲目的自然觀繪畫思想,二是藝術創作要「縱情地表現自我而不是努力地表現眼前之物」,三是 他經常用鮮艷明快高純度的顏色、還有奔放的筆觸去表現, 顛覆了傳統的繪畫色彩, 這在西方藝術上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二、高更的藝術特點是:多描繪島民原始風俗與儀式,人物造型渾厚豐實,色彩大面積平塗,線條輪廓醒目,富於象徵意味和裝飾效果,對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影響較大。他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對原始風格的追求,並影響到了很多藝術家。他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保羅·高更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保羅·高更在藝術追求中雄心勃勃,自視甚高,經常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出現。保羅·高更的藝術在單純和原始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像塞尚和梵高一樣,高更也擺脫了模仿自然的傳統,在繪畫中表現了個人主觀的願望和追求。
❾ 高更的最出名的作品
1,網路一下圖片………
2,讀讀《高更傳》及研究高更的專著……
❿ 高更和梵高的作品有哪些區別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趨向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