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景觀特點
1. 請根據雲南滇池,浙江千島湖,西湖,黑龍江鏡泊湖成因,綜合分析他們的景觀特點與差異
滇池 所在地區 雲南昆明
面積 297.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8.00米
容積 15.7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構造湖 .滇池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岩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圍有大小數十個山峰,山環水抱,天光雲影,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
綜述 英文名Tien Lake。亦作Tien Ch'ih或Dian Chi,亦稱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 Ch'ih, 亦作Kunming Chi)。中國雲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公尺,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公尺,最深8公尺。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以後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後修建十餘座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並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生態特徵
滇池屬富營型湖泊,部分呈異常營養徵兆,水色暗黃綠,內湖有機污染嚴重、有機有害污染嚴重,污染發展較快,外湖部分水體已受有機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屬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屬及砷大量沉積於湖底,致使底質污染嚴重,滇池近百年來已處於「老年型」湖泊狀況;年均水溫16℃;80年代未調查結果表明:隨著滇池生態環境的變化,導致魚類產卵、孵化場地的生態環境破壞、並加之過度捕撈和魚類種群間相互作用等因素影響,使滇池魚類種群發生巨大變化,土著魚種僅存4種、土著魚種瀕於滅絕,如肉嫩味美的金線魚現己滅絕,外來魚種
形態描述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內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遊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2. 文化景點發展分析從哪些方面自然景觀分析呢
一般景點分析,都有個通常方法。叫做swot分析。S代表 strength(優勢),內W代表weakness(弱勢),O代表opportunity(機會),T代表threat(威容脅),其中,S、W是內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經過這些分析後,一般的發展方向,就可以制定出來了。
文化景點相比自然景觀景點發展分析要更加細致,例如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100公里內類似同類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相關連性、此類文化的發展空間分析等
自然景觀由於可以派生出文化景觀,所以比文化景觀自身有優越處。除上述方法之外,可以在景觀特色分析上下功夫,挖掘和派生出文化和故事。從視覺到內在,充分理解景觀特色,使今後的旅遊產品多樣化、旅遊路線精緻化、旅遊資源再生化。
3. 張家界的景觀特徵與特色,並分析其景觀類型、成因、形成過程及演化趨勢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佔地總面積36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湖南西北部,屬中國西南地區雲貴高原東北部與湘西北中低山區過渡地帶的武陵山脈之中。地理位置:北緯29°13'18"-29°27'27";東經110°18'-110°41'15",海拔300m-1300M,其面積為398平方公里。 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包容了砂岩峰林、方山台寨、天橋石門、障谷溝壑、岩溶台原、岩溶峽谷、岩溶洞穴、泉水瀑布、溪流湖泊和沉積、構造、地層剖面、石生物化石等豐富多彩的地質遺跡。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地貌景觀,保存了幾乎沒被擾動的原始自然狀態的生態環境與生態系統。
形 成 的 過 程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紀以來漫長的地史時間,由於地殼緩慢的產歇性抬升,經受流水長期侵蝕切割的結果。其發展演變經歷了平台、方山、峰牆、峰叢、峰林,殘林4個主要階段。 方山、平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階段,為邊緣陡峭、相對高差幾十至四百米,頂面平坦的地貌類型,頂面由堅硬的含鐵石英砂岩構成。如天子山、黃石寨、鷂子寨等處的平台方山地貌。 峰牆:隨著侵蝕作用的加劇,沿岩石共軛節惠中發育規模較大的一組世理形成溪溝,兩側岩石陡峭,形成峰牆。如百丈峽即屬此類型。 峰叢、峰林:流水繼續侵蝕溪溝兩側的節理、裂隙、形成峰叢,當切割至一定深度時,則形成由無數挺拔峻峭的峰柱構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畫廊、礦洞溪等處的地貌特徵。 殘林:峰林形成後,流水繼續下切,直到基座被剝蝕切穿,柱體紛紛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殘林地貌。隨著外動力地質作用的繼續,殘林將倒塌貽盡,直至消亡,最終形成新的剝蝕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岩分布區的外圍地帶則為此類地貌類型。
地質遺跡的獨特性
地球上能與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類似的地貌典型主要有喀斯特石林地貌及丹霞地貌等,而可與張家界砂岩峰林進行比較的地貌區域在全世界僅約有四處;馬達加斯加瑪拉哈欽吉嚴格自然保護區;馬來西亞沙撈月石納的穆國家公園;菲律賓巴拉望島著村寨薩暗河國家公園及巴布亞紐幾內亞凱靖德山。此四個劍狀喀斯地貌的共同特徵是:為海島或海濱環境,均分布在南北緯20°內的熱帶區內;發育時代為晚第三紀以來,成因相對簡單,約為石灰岩經地表溶蝕而成;具有顯著的生物多樣性,代表了熱帶地區不同環境的生態系統和獨特的動植物,具有充沛的降雨量。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上獨有的,具有相對高差大,高侄比大,柱體密度大,擁有軟硬相間的夾層,柱體造型奇特,植被茂威,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等特點,特別是其擁有有獨特的且目前保存完整的峰林型成標准模式,即平台、方山、峰牆、峰林、蜂叢,殘林形成的系統地貌景觀,在此地區得到完美體現,且至今仍保持著幾乎未被擾動過的自然生態環境系統。因此從科學的角度和美學的角度評價,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與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國的丹佛地貌相比,景觀、特色更勝一籌,是世界上極其特殊的、珍貴的地質遺跡景觀。
人 文 歷 史
公園區及其外國各個時代的人類話運遺跡,以及主要人文事件遺址等,全面展現了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定居、發展、語言文化淵源以及與其他民族,中原文化交往的歷史。 數千年來,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生活於特殊的砂岩峰林及溶洞發育區,峰林及溶洞生活環境已融入當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與習俗,民間傳說、詩歌、舞蹈、民居、節慶等,皆反映了當地人民久遠的歷史淵源。
資 源 價 值
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包含的地球演化、地質地貌形成機理、獨特的自然美,典型的生態環境系統,人地協調的和諧美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藝術等,成為國內我少有的教學科研基地。 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在公園從事過地學、民族學、生物學、歷史學、生態學、民俗文化學、旅遊開發與管理等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形成了砂岩峰林地貌形成機理、發育特徵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也進一步豐富了地球科學的研究。
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
地質遺跡是指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由於內外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貿下走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特殊的地質遺跡不僅具有科學研究意義,同時還構成優美的地貌景觀和生態環境,成為寶貴 的旅遊資源。 張家界這塊神奇的地質遺跡,有受潛在破壞的威脅,該區受現今天構造力場的影響,地殼的抬升,流水的侵蝕、溝谷的下切,在未來的地史時期,砂岩峰林、柱峰的基底將進一步下切,石英砂岩的峰林的穩定性受到潛在威脅,遺產保護與旅遊發展之間的矛盾,城市化建設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人類發展給大自然產生的壓力,有洪災和大災等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威脅。 地質遺跡資源是全人類的財富,一旦損壞,將不可復原,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產保護工作,而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上能以砂岩峰林演化遺跡見證漫長的地球演化歷史最典型的地區,具有無可替代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 為此張家界依法建立了保護管理機構,同時也出台了相關的保護地質公園的法律和法規,如《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等。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人類應自覺增強保護世界地質遺跡的意識和加強對相關知識的了解! 所以無論是張家界人,還是遊人,當你此刻,了解到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對於全人類的重要意義時,希望你能從自已做起,從今天做起,從此刻做起,能象珍惜自已的生命一樣呵護生態環境和地質遺跡!那麼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這一瑰麗奇施,必將永保青春,永具魅力,永遠驕傲地屹立在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上,永遠向全人類展觀她無限的異彩!
地質公園的發展目標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強化對地質遺跡景觀資源和生態系統的保護。堅持、嚴格保護,統一管理,科學規劃,永續利用的方針,以保護地質公園遺跡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系統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為原則,按照地質遺跡景觀保護分區,進行土地利用調整,使土地利用結構得到優化配置,使環境保護、旅遊產業與社會經濟保持協調發展。把地質公園建成集多學科考察、山水觀光、生態休閑,文化娛樂於一體的世界一流地質公園,促進中國和世界社會經濟的進步,造福於人類。
生 物 資 源
由於地史的原因在第四紀冰川期,該區域未被大陸冰川完全覆蓋,因面成為植物在第四紀冰川期的避難所,所以古老孑遺植物得以延續下來,使之成為中國植物區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遺產保存地之一。根據《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的規定,園區增內共有國家保護植物57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等10種,二級保護植物33種;三級保護植物14種。 地質公園區由於自然條件差異大,植物的垂直分帶明顯,群落完整,生態穩定平衡,為野持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有雲豹、紅腹角雉等一級國家保護動物和大鯢、獼猴、穿山甲、大靈獵、林麝等二級保護動物。
張 家 界 五 絕
峰奇 張家界獨特的石英砂岩峰林,以"奇峰三千"稱著。這些峰林造型獨特,高低參差,風格各異,構成蔚為壯觀的大峰林奇觀勝景,以御筆峰、駱駝峰和五指峰最為代表。或險峻高大,或淑秀清麗,陽剛之氣與陰柔之姿並存,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谷函 張家界的地面切割強烈,因而形成奇特的峽谷函壑奇觀,2000米以上的峽谷有32條,總長達到85千米。最著名的是金鞭流、神堂灣、十里畫廊等峽谷。 水秀 在峰林峽谷之間,有數十處流泉湖瀑,且久早不斷流,景色宜人,美不勝收。其不景類型齊全,包括流、泉、湖、潭、瀑等,異彩紛呈,有"秀水八百"的美稱。鴛鴦瀑布從幾百米的高處飛流直一,聲勢極大,其為壯觀,有人間瑤池寶峰湖。 林深 張家界森林茂盛,武陵松分布廣泛,數量極多,有"十萬八千松"之稱。 洞奧 在山水之間有豐富的溶洞群,其中:黃龍洞深15千米,有大廳13個,走廊96條,瀑布3處,陰河1條,石筍眾多,形態各異,令人稱絕,龍王洞景極其獨特,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溶洞之一,具有極高的考古和旅遊觀賞價值。
4. 圓明園景觀分析
·歷史背景
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冬季那裡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裡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宮廷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竟延續了二百多年。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御選語錄》的總序中稱:「朕膺元後父母之任,並非開堂秉佛之人......但念人天慧命,佛祖別傳,拼雙眉拖地以悟眾生,留無上金丹以起枯朽」。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佛號「圓明」。
·園林建築特色
圓明園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之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圓明園的南部為朝廷區,是皇帝處理公務之所。其餘地區則分布著40個景區,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更有趣的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湖水中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藝術特色
圓明園是一座珍寶館,裡面藏有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鍾鼎寶器、金銀珠寶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圓明園也是一座異木奇花之園,名貴花木多達數百萬株。完整目睹過圓明園的西方人把她稱為「萬園之王」。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5. 分析亞洲歐洲的旅遊景觀特點及旅遊業開發現狀問題和對策
簡析歐洲、亞洲旅遊景觀的特點及其旅遊業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內容提要:作為世界的兩個主要大洲,歐洲和亞洲總是以『亞歐』這樣的方式出現在世人的視眼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歐洲和亞洲不僅在經濟、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上受世人的矚目,其旖旎綺麗,讓人流連忘返的優美景觀也是一大制勝法寶。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同時也推動著兩個大洲各方面的發展。下面我們就來一一領略它們的美、發展的現狀以及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好。關鍵字:歐洲 亞洲 旅遊 發展現狀 問題 應對措施 正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要的同時,精內容提要:作為世界的兩個主要大洲,歐洲和亞洲總是以『亞歐』這樣的方式出現在世人的視眼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歐洲和亞洲不僅在經濟、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上受世人的矚目,其旖旎綺麗,讓人流連忘返的優美景觀也是一大制勝法寶。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同時也推動著兩個大洲各方面的發展。下面我們就來一一領略它們的美、發展的現狀以及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好。關鍵字:歐洲 亞洲 旅遊 發展現狀 問題 應對措施 正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滿足了物質需要的同時,精神文明也成為大家日益追求的主流。談到精神文明,就不得不說說旅遊了。試想一下,當我們在燈紅酒綠、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每天為了生活而時刻把精神弄得像一根拉緊了的弦,該是多麽痛苦的事。那不妨再發揮想像力想像一下,卸下所有壓力與包袱,和家人朋友愛人甚至只有你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行走在西歐、北歐的小城市、小鎮。一切都那麼清靜、那麼與世無爭,一定是一件很愜意的事。當然,如果在浪漫之都法國,你還可以享受到紅酒,香檳,薰衣草。沖浪,踏青,垂釣。此外水上城市威尼斯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浪漫與輝煌的結合。佛羅倫薩 聖母之花大教堂,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更是一種不可言語的精神沖擊吧!更喜歡自然景觀的就去費森,走浪漫之路,看看睡美人和白雪公主的故居——新天鵝堡。走浪漫之路,奔薩爾斯堡,拜訪一下莫扎特住的糧食街。喜歡汽車的男士就繞道去趟慕尼黑看看寶馬是怎麼造的。和歐洲的奔放相比,亞洲景觀的典雅也是你釋放壓力的一大聖地。位於約旦的死海,海水可是有美容效果的哦,有什麼葯物會比這天然的產品更滋養呢?日本富士也會給你不一樣的視覺享受。中國的桂林山水、安徽黃山『四絕』、壯觀的黃果樹大瀑布、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相信他們其中的每一個都足夠讓你驚嘆自然就是最偉大的造物者和藝術家。 歐洲:全稱為"歐 羅巴洲"。現代的閃米特人將西方日落處叫"歐羅巴"。此後在傳播過程中略有成 長,他們漸漸把居住地的東部地區叫"亞細亞"、西部地區叫"歐羅巴"。歐、亞兩 洲緊緊連在一路,兩洲的區分是依照兩地分歧的天然條件來決定的。兩洲以烏拉 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 作為其分邊界。歐洲是成本主義經濟成長最早的一個洲。十九世紀中葉,歐洲不 少國度已進入成本主義高度發財的帝國主階段。 帝國主義之間的抵觸和斗爭一向 表示得很狠惡,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歐洲產生的。 居平易近:歐洲是人丁密度最大的一洲。鄉村人丁約佔全洲人丁的 64%,在各洲 中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歐洲的人丁散布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 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流每平方千米均在 200 人以上,歐洲絕 大部分家平易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居平易近分屬下列語系:印歐語系,屬 此語系的居平易近佔全洲總人丁的 95%,包含斯拉夫、日爾曼、拉丁、阿爾巴尼 亞、希臘、凱爾特語族的平易近族;烏拉爾語系,包含芬蘭、烏戈爾、薩莫耶語 族的平易近族。居平易近多信上帝教、基督教新教和東正教等。位於義大利首都 羅馬市西北角的城中之國梵蒂岡,是世界上帝教中間。 歐洲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天氣和緩濕潤。西部大東洋沿岸夏季風涼,夏季和 緩,多雨霧,是典範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天氣。東部因遠離海洋,屬海洋性溫帶 闊葉林天氣。東歐平原北部下溫帶針葉林天氣。北冰洋沿岸地區夏季冰冷,夏季 風涼而短促,屬熱帶苔原天氣。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死板,屬 亞熱帶地中海式天氣。 天然資本:歐洲的礦物質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首要散布在烏克蘭的頓 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 中部等地,這些處所均有世界聞名的大煤田。石油首要散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 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它比較首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 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聞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 洲總面積的 39%(包含俄羅斯全數)。佔世界總面積的 23%。西部邊疆為世界聞名 漁場。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亞歐大陸的東部,東、南、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亞西北部瀕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面積約44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面積最大的一洲。它北近北極,南過赤道, 跨緯度90°左右,在各大洲中跨緯度最多,因而由南向北具有從熱帶到寒帶 的各種氣候生物帶。東西跨經度達164°,東西時差達10小時之多。同時與其他因素相結合,造成了東西巨大的差異。顯然,巨大的面積形成了廣闊的旅遊空間,景觀多樣性形成了多種自然旅遊資源的基礎。亞洲地形具有許多特點,最明顯的特點是地勢高峻,高差很大,既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又擁有世界陸地最低的窪地—— 死海(其水面為—392米)。高差懸殊是自然旅遊景觀多樣性的基礎之一。亞洲地形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地形復雜,但以山地、高原為主。山地、高原 面積廣大雖然給交通帶來了不便,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受到嚴重影響,但在有條件的地方如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一帶,登山旅遊和探險活動十分盛行。亞洲雖然山地、高原很多,但在東部和南部、北部也有許多地勢低平的大平原,包括中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印度河-恆河平原,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等。由於這些地方一般水系發育良好,交通發達,植被豐茂,水熱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即為發達的農耕區,在古代都曾經是人類文化的搖籃。如黃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歷史上重要的古文化發源地。而現今也都是著名的旅遊區。亞洲海岸線很長,約為69900公里,南部多大半島,如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東緣多島弧群,如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和馬來群島,等等。由於處於較溫和或炎熱氣候條件下的海岸線和島嶼比例較大, 因而具有較為豐富的海灘旅遊資源。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的島嶼上多火山地震,為開展火山探險旅遊活動創造了條件。
亞洲的大河由於源遠流長,常常有較長河段穿過崇山峻嶺,其巨大的落差不但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且也在兩岸形成壯麗、險峻的自然景觀,河道本身也形成急流險灘。在這些急流險灘河段,既可乘船沿河欣賞自然風光,也可以開展漂流探險活動。而中下遊河道,由於水流較為平靜,河道寬廣,一般可開展沿江、沿河的巡遊活動。亞洲湖泊眾多,不僅有航運或滯洪之利,而且是主要的旅遊資源。亞洲的湖泊類型很多,有由於地質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湖如貝加爾湖和死海,原來為海的一部分的海跡湖如裏海和鹹海,冰川作用形成的冰川湖,火山作用 形成的火山湖如白頭山天池和風蝕作用形成的風蝕湖。它們各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都具有風景美麗、水面平靜的特徵。其中不少湖泊如天池和死海,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風景游覽勝地。 歐洲和亞洲的旅遊發展現也各有千秋。19世紀中期,英國人托馬斯·庫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馬斯·庫克旅行社,標志著近代旅遊業的誕生。旅遊業的出現和蓬勃發展充分顯示了其強大的經濟功能,特別是旅遊業的高度關聯性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推動作用。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階段步入了緩慢增長階段,但世界旅遊市場仍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歐洲旅遊業發展迅速,歐洲的旅遊設施、旅遊軟體服務、電子旅遊等新旅遊業態蓬勃發展,入境游和出境游遊客規模和數量上升迅速。目前,歐洲旅遊業發展迅速,歐洲的旅遊設施、旅遊軟體服務、電子旅遊等新旅遊業態蓬勃發展,入境游和出境游遊客規模和數量上升迅速。目前,亞洲旅遊市場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亞洲市場的旅館以及旅遊設施在質量方面大有凌駕於歐洲之上的態勢,因此歐洲各國感覺到了巨大的壓力。亞洲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擁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但由於近代史上大多數國家都遭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經濟社會發展曾長期落後,旅遊業發展也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的60年代,旅遊業才逐步在一些國家興起。因此,亞洲曾被國際旅遊業界稱為新開發的旅遊區。 作為世界上後起的旅遊目的地和客源發生地,亞洲旅遊業的增長情況,這些年更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且後勁越來越足。 雖然現在歐洲和亞洲兩個大洲旅遊業的發展現狀還算樂觀,但是還是面臨這一些問題。一是政策效應還未完全顯現。社會對旅遊業的認識仍然不足,關於如何建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還未得到有效破解,局部出現旅遊投資過熱、盲目攀比國際化等新問題。二是市場主體發育滯後。一方面缺少龍頭企業特別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另一方面中小企業活力嚴重不足、創新乏力,旅遊企業距離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國際化尚有差距。三是產業結構待優化。旅遊產業鏈較短,一些地方旅遊業發展中門票經濟占較**重,旅遊業產業融合需進一步深化,地區間旅遊業發展存在不平衡現象。。四是目前我國散客服務體系滯後,針對散客市場的服務質量有待提升。五是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頻發,為旅遊安全敲響警鍾,需更加重視旅遊安全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各國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應對措施。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歐洲旅遊大國吸引的外國遊客數量大幅減少,國際金融危機為歐洲旅遊業蒙上了一層陰影。 據法新社報道,今年7月和8月,旅遊業居全球之首的法國吸引的外國遊客數量同比下降了近三分之一,而今年前五個月,法國吸引的外國遊客數量同比下降了15.5%。同時,今年夏季,西班牙吸引的外國遊客數量同比也下降了10%,而今年上半年西班牙吸引的外國遊客總量同比下降了11.4%。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到西班牙旅遊的外國遊客減少了在吃喝方面的花費。據西班牙釀酒商估計,今年8月,西班牙啤酒銷量同比將下降13.5%。為支持本國旅遊業發展,西班牙政府已決定撥款10億歐元。 另一歐洲旅遊大國義大利也未能倖免。今年6月和7月,義大利海灘遊客數量同比減少了150萬人次,而今年5月至10月義大利吸引的外國遊客人數預計同比將減少8.3%。 由於旅遊市場需求銳減,義大利的酒店紛紛開始降價。今年第二季度,義大利酒店的房費平均下降了8.3%,其中三星和四星級酒店降價近30%。這一系列都旨在給遊客營造出一個最好的旅遊環境和旅遊氛圍。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旅遊景觀和人們的不懈努力,歐亞洲一定會成為全世界人們的旅遊聖地,成為最美麗的人間天堂。 參考文獻《歐洲旅遊攻略》《亞洲旅遊概況》《世界旅遊資源概論》等
6. 為什麼要進行景觀格局分析
景觀格局景觀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間格局,即大小和形狀各異的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包括景觀組成單元的類型、數目及空間分布與配置,比如不同類型的斑塊可在空間上呈隨機型、均勻型或聚集型分布。它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體現,又是各種生態過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結果。
景觀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觀格局一般指景觀的空間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狀、屬性不一的景觀空間單元(斑塊)在空間上的分布與組合規律。景觀格局是景觀異質性的具體表現,分析景觀格局要考慮景觀及其單元的拓撲特徵。目前景觀格局的分析多局限於二維平面,三維景觀空間格局模型還很少見。
7. 典型地貌景觀的成因分析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各類地貌景觀幾乎都是多種內、外地質營力作用密切相關。探討典型地貌景觀的形成條件和成因對於挖掘各類景觀的科學內涵、普及地質公園的科學意義都十分重要。這里將從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學的角度對該區主要造景地貌的形成進行初步分析。
1.造境地貌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綜合各景區中各類地貌景觀的特點和分布規律可以發現,影響各類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構造背景、岩石地層的分布、古氣候變化、重力崩塌作用和水動力條件等。
(1)構造背景
景區整體上位於華北地台中南部太行山復式大背斜中北北東走向的林州任村-輝縣上八里復式背斜的西南翼。太古宙至早元古代期間是該區的變質基底形成階段。中元古代—二疊紀期間,在該區發育了厚層的海相和海陸交互相沉積蓋層。在侏羅-白堊紀期間的燕山期造山運動中,來自華北地台東側、由於太平洋板塊向西低角度俯沖所產生的強大的北西—南東向擠壓作用形成了北東—北北東走向的太行山復背斜以及其中的任村-上八里復背斜。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太行山周緣轉入伸展變形階段。在北西—南東向的拉張變形中,華北裂谷帶開始發育。在太行山的東、南麓,北西向的張裂作用形成了北北東向、正傾滑的太行山山前大斷裂和近東西走向、左旋正傾滑的盤古寺斷裂。新生代期間,特別是晚新生代,山前正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引發了太行山斷塊的持續隆升,造成了華北地區西高東低的地勢和太行山東南麓與東側華北平原之間高差達千米左右的巨大地勢落差。正是在山脈隆升的背景下所形成的山地與平原之間巨大的地勢落差是塑造該區峰谷交錯、崖台梯疊和群峽間列的雄奇險峻的地貌景觀的重要前提條件。如雲台天瀑、紅石峽、峰林峽、青龍峽和青天河峽谷等都是在山脈隆升過程中所形成的特徵性的地貌景觀。
另外,在中-新生代構造活動期間,該區還發育了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兩組近直立的構造節理。河流、沖溝或大氣降水對透入性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對該區各種石牆-石壁型的長崖和石峰-石壁型的峰林、峰從地貌景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控製作用。
(2)岩石-地層因素
位於復背斜西南翼的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出露的岩石地層從老到新包括構成地台基底的太古代變質岩、以石英砂岩為主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以碳酸鹽岩層為主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層和以砂頁岩、泥岩為主的石炭-二疊紀地層等。該區岩石地層的整體產狀平緩,多傾向西或西南,傾角一般不大於15°。其中太古宙變質岩和石炭-二疊紀地層僅在該區零星分布,前者主要在個別景區的河谷底部或下部少量出露,後者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帶以及河谷分水嶺的峰頂面附近,在地貌景觀塑造過程中的作用不大。與該區主要地貌景觀密切相關的是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石英砂岩和寒武系與奧陶系的碳酸鹽岩層。
地表觀察和前人對該區岩石地層分布特徵的總結表明(高林志等,2004;樊克鋒,2004),中薄層的相對軟弱岩層與中厚層的堅硬岩層的互層分布和中薄層隔水地層與中厚層含水層的互層分布的特點是該區層狀地貌景觀形成的重要物質基礎。
其中的中元古界雲夢山組為一套整體上抗侵蝕能力很強、且常構成區域內隔水層的中厚層狀的紫紅色石英岩狀砂岩夾中薄層紫紅色或灰黑色頁岩地層,層厚100~150m。該套地層主要分布在該區的溫盤峪、百家岩和葫蘆峪附近,與下伏的太古代岩石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構成雲台山一帶中山的山基。由於極強的抗侵蝕能力,在子房河和百家岩其構成了河谷縱向上的第一級岩坎或河流裂點。並形成該區的紅石峽和赤壁長崖地貌景觀。
該區的寒武紀地層出露完整,總厚度400~600m左右。主要分布於該區中北部中山區的中-下部。自下而上包括辛集組、硃砂洞組、饅頭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等。其中下部的辛集組、硃砂洞組和饅頭組是一套岩性以抗侵蝕能力和含水性較強的中薄層碳酸鹽岩與薄層的抗侵蝕能力差和基本不透水的砂頁岩和泥頁岩的不等厚互層為特點,總厚度220m左右的地層。在雲台山景區可以觀察到,由於透水性、抗剝蝕能力不同的不等厚地層的互層分布,該套地層在地貌上常構成U形谷下部的基岩斜坡以及谷坡兩側懸泉湧出的部位。寒武系中-上部的張夏組、崮山組、炒米店組和三山子組是一套岩性以中厚層或巨厚層的白雲岩夾中薄層泥灰岩、灰岩的碳酸鹽岩地層,總厚度420m左右。其中的張夏組中-上部發育了中厚層的疊層石藻灰岩與中薄層的灰岩、泥灰岩的互層地層。該段地層中均勻的厚層碳酸鹽岩常構成該區河谷的陡坡地貌。如青龍峽中游段的隘谷-嶂谷地貌、子房河的嶂谷-圍谷和支谷溝頭高達300m左右的河流裂點及發育在其上的雲台天瀑都發育在該套地層中。另外,在神農山和青天河景區,以含水性不同的中厚層白雲岩化鮞粒灰岩與中薄層泥灰岩互層為特點的張夏組中下段還是發育近水平的溶洞的重要部位。在青龍峽景區,張夏組中-上段抗侵蝕能力不同的碳酸鹽岩互層分布則是河谷中發育層層疊瀑的重要原因。
該區奧陶紀地層以馬家溝組為主,主要分布於山麓、低山丘陵區和中山區的山體上部。該套地層總厚度達450m左右,包含了7段特點不同的岩層。其中底部、以發育「賈旺頁岩」和中薄層泥質白雲岩為主,岩性較軟弱,厚20m左右。中-下部以中厚層泥質灰岩和白雲岩為主,厚200m左右。中-上部以中厚層—厚層白雲岩和藻灰岩夾泥灰岩為主,厚約250m。由於該套地層底部為薄層的軟弱岩層,中上部是厚度巨大、總體上抗侵蝕能力較強,並且常發育在山體的中上部,再加上構造節理較為發育,該地層在地表水侵蝕、切割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塑造出了山體上部的陡崖、山峰、石柱和石峰等陡峻地貌。如神農山的龍脊長城、青天河谷地上部的長崖和雲台山海拔1308m的茱萸峰都是該套地層在外動力作用下的產物。
(3)古氣候、水動力作用和重力崩塌等因素
如果說山地隆升是地貌景觀發育的前提條件、岩石地層分布是其發育的物質基礎,那麼古氣候、水動力與重力崩塌作用等則是地貌景觀形成的塑造者。南太行山地區位於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氣候區,發育森林-草原植被。上新世以來,特別是第四紀期間該區和中國的其他地區一樣經歷了多期的冰期-間冰期氣候旋迴變化。冷、暖和干、濕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區域內的大氣降水量的多少和風化作用的進程。在暖濕氣候中,河流的侵蝕和下切作用會大大加強,紅石峽的發育便與區域性河流侵蝕作用增強有關。因此,第四紀期間暖濕與乾冷氣候的交替變化對該區的岩溶作用的發育有著重要影響,在氣候溫暖濕潤時,由於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同時大氣降水增加,便會促進地表和地下岩溶的發育。乾冷氣候階段,則恰恰相反。另外,以冷乾和暖濕氣候交替變化為特點的第四紀氣候還會影響重力崩塌作用的進行。在乾冷氣候中,岩石的物理風化作用加劇,會促使岩塊的崩裂或破碎化。隨後的暖濕氣候中,河流侵蝕作用的加強則可加速碎裂岩塊的崩塌。
大氣降水是雲台山地區的主要水源,年平均降水量為750mm左右。由於該區發育厚層的碳酸鹽岩層,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作用構成該區水動力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前者以片流、洪流和河流等3種形式在地表對山地進行沖刷、磨蝕和下切;二後者主要以隙流和管流的形式在可溶性岩塊的內部或表層進行沖刷和溶蝕。前者是該區山嶽地貌景觀發育的主要方式,後者僅為輔助作用。長崖、峽谷、類峰林-峰叢和天瀑的形成主要與前者密切相關,岩溶洞穴、谷坡懸瀑和各類岩溶堆積的發育則與後者關系密切。
重力崩塌堆積作用在雲台山地區石牆、石壁或長崖、圍谷、石柱、石峰或類峰林-峰叢等地貌景觀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該作用下所形成的崩塌地形和崩積物在該區河谷中區非常普遍,它們是陡峭山坡上部岩塊順構造節理的強烈風化、剝蝕或河流掏蝕岸坡致使岩塊本身的穩定性失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墜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另外,在落差巨大的河流裂點附近,崩塌作用還是河流溯源侵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青天河景區中,由陡峭谷壁構成的青天河大佛的形成也與谷坡崩塌作用密切相關。
2.典型造景地貌的成因機制
雲台山地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地貌景觀基本上可用雲台八景來概括。即雲台山之紅石峽與雲台天瀑、青龍峽之幽谷疊瀑、峰林峽、神農山之龍脊長城、雲台山之赤壁丹崖、青天河之鯨魚灣和雲台山之龍鳳壁。如前所述,影響地貌景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各類景觀的形成實際上都是多重地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以上述典型地貌景觀為主來重點探討該區造景地貌的成因,並對其他類似或相關的地貌景觀成因機制給予初步解析。
(1)山地抬升與「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景觀的發育
雲台山地區在晚新生代期間經歷了階段性山脈隆升過程,發育在雲台山地區的高聳的「卧虎崖」(屬於深切嶂谷的谷壁)、「赤壁丹崖」(屬於斷層崖的崖坡)和「龍脊長城」(屬於峽谷上部的陡峭谷壁)等極為壯觀的地貌景觀都是在山地隆升的背景下經河流下切、重力崩塌和斜坡後退等過程逐漸塑造而成的(圖1-62)。
雲台山山麓地帶至少發育了兩條近平行分布的北東東—北東走向、傾向南側的正斷層(圖1-62)。從斷裂的分布及所錯動的地貌面分析,西北側正斷層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和唐縣期夷平面解體之前,垂直活動幅度可達500m左右。靠近盆地側正斷層的垂直活動主要發生在唐縣期夷平面形成之後,垂直活動幅度在300~400m左右。平行分布正斷裂的垂直活動將該區分割成了地勢從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宏觀上呈階梯式分布的三個地貌單元。包括峰頂面海拔集中在1200~1400m左右的中山、峰頂面海拔集中在500~700m左右的低山區和海拔在200m以下的平原或盆地面。
前述的「卧虎崖」、「赤壁丹崖」和「龍脊長城」等地貌景觀雖然屬於不同的地貌形態,但無一例外都發育在正斷層下盤側的最高一級地貌台階中,因此,正斷層的垂直活動是它們形成的構造基礎。因為斷裂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兩種效應:首先斷裂活動促使了與斷裂帶近於直交的河流水系的發育、河流的強烈下切以及上遊河谷中高度不等的河流裂點的發育。其次斷裂活動造成北側地層抬升造成了中元古界和寒武系與中奧陶統的斷層接觸關系,使得該斷裂帶北側河谷中得以出露中元古界厚層的相對堅硬的石英砂岩和以下部發育中薄層泥灰岩、砂頁岩、中-上部發育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為特徵的寒武系,而南側僅僅分布岩性以相對均勻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為主的中奧陶統(圖1-62)。也正是由於上述因素造成了斷裂南北兩側地貌發育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地貌景觀的不同。其中在斷裂南側,由於地表分布厚度為400m左右、岩性相對均一的碳酸鹽岩,因此山地河谷和坡地在後期的侵蝕過程中主要傾向於以斜坡坡面的平行下降和相對均勻的後退形式為主進行,即山坡演化中的坡面平行下降模式(圖1-62),形成了該區相對寬緩的谷底、地勢起伏相對均一的山地和區域均衡的斜坡等。在斷裂北側的上升盤,由於岩石硬度的明顯差異,在河流的下切或側蝕過程中,山地剝蝕以側向不均侵蝕和縱向不均勻下切為特徵,同時坡地發育已伴隨崩塌作用和河流溯源侵蝕的山坡平行後退模式為主(圖1-62)。此時常形成河床裂點發育的深切峽谷、谷坡兩側的陡峭崖壁和山前高聳的斷層崖等壯觀的地貌景觀。雲台山紅石峽溝口高20多米的河流裂點和百家岩高100多米的赤壁丹崖都是在斷層崖基礎上發育起來的斷層型河流裂點地貌景觀。子房河谷地兩側的卧虎崖和神農山的龍脊長城也是在斷裂上升盤一側,因河流下切過程中伴隨谷壁斜坡平行後退發育而成的地貌景觀。
圖1-62 雲台山山前地貌演化過程示意圖
圖1-63 雲台山峰林峽景區河流切割近水平地層形成峰林景觀
(2)深切曲流的發育與「鯨魚灣」和峰林峽景觀地貌的形成
地貌學上將曲流河劃分為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後者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嵌入式曲流和內生曲流。內生曲流可以在深切曲流的基礎上由於河流進一步側向侵蝕發育而成,也可以是原來相對順直的河流在下切入基岩之後,在河流基準面保持長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於岩石的抗侵蝕能力的差異或地質構造因素的影響再經長期側向侵蝕作用而形成。總的來看,內生曲流常表現為彎曲度較小的順直型河谷與曲度較大的曲流交替分布的特點。如子房河上游段發育在裂點之上的長1~2km的曲流段和下游近出山口一帶的曲流段、青龍峽和峰林峽谷地中的局部發育的曲流形態大都屬於此類。嵌入曲流的發育先後經歷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兩個階段,並能夠基本保持原生的曲流形態,因此常表現為蜿蜒迂迴的河曲形態,即常說的「九曲十八彎式」的河流峽谷地貌。沁河、丹河和峪河中的曲流形態基本上都屬於該類,其中丹河水域青天河景區的鯨魚灣則是該類地貌景觀的典型代表。
在深切曲流發展過程中,伴隨河流的側向侵蝕和遷移不僅直接形成了像鯨魚灣一類的迂迴彎曲的峽谷地貌,而且還會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形成離堆山、牛軛湖和形態各異的石峰、峰牆和一些類似峰林的地貌景觀。如在以發育類似峰林-峰叢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為特徵峰林峽景區(圖1-63),河谷呈現出內生曲流形態,在河流的中上游相對順直的河谷與彎曲度很大的河谷相間分布,並且在上游的影寺一帶可以見到典型的高位廢棄曲流和離堆山。地表調查可知,該區景觀的發育主要與曲流河下切之後的側蝕、下切和遷移密切相關,同時受到了岩層分布和構造節理發育的影響。因為該區主要分布寒武-奧陶紀岩層,該套地層以相對軟弱的中薄層的頁岩、泥岩和泥灰岩與相對堅硬的、但構造裂隙相對發育的厚層的灰岩、白雲岩相間產出為特點。在內生曲流發育的中、後期,當河流下切至軟弱岩層中時,便轉為以側向侵蝕作用為主的階段。河流對軟弱岩層的側向侵蝕或掏蝕會促使上層岩塊的崩塌,同時再加上地表水沿岩層中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兩組構造節理的侵蝕、切割,便在河谷中及其兩側塑造出形態各異的、類似峰林-峰叢的多種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如果河流繼續下切,早期形成的石峰、石牆等便會遺留在高出河谷數十至數百米的地貌部位,成為高位的石峰-石牆類地貌景觀。類似的地貌景觀在青龍峽、青天河都有不同規模的發育。當然發育在一些山脊長崖或絕壁之上的石峰、石柱和石牆也大都是在河流下切之後,地表水順構造節理侵蝕、切割並誘發崩塌作用的綜合作用結果。
(3)河流裂點、岩坎和「雲台天瀑」、「幽谷疊瀑」等景觀的形成
河流裂點是河流基準面下降所引起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蝕過程中所達到的那一段河床縱向上的陡坎或坡折地貌(圖1-64),它在地貌上可表現為河床縱向上的高數米至數百米、甚至上千米不等的陡坡地貌。在雲台山地區,不同類型的河流裂點地貌極為發育,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貌景觀。根據成因不同,可初步歸結為斷裂型裂點和溯源-崩塌型裂點等3類。雖然裂點的直接成因不同,但實際上它們都是構造活動、溯源侵蝕和崩塌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下面對各種裂點的特點和成因進行簡單分析。
圖1-64 河流裂點形成示意圖
雲台山地區最為壯觀的是溯源-崩塌型裂點,其可以子房河上游各支流深達500~600m左右的嶂谷溝頭高260~360m不等的高大河流裂點為代表,河流從裂點之上飛瀉而下便形成了所謂的「雲台天瀑」奇觀。該裂點的形成是河流在溯源侵蝕過程中岩塊崩塌的結果,至今仍可見到溝谷中分布著許多從上部崩落下來的巨大岩塊。同時,應該知道溝谷溯源侵蝕與岩塊崩塌的發生又與該區的構造活動和岩層分布特點密不可分。因為地表觀察可以看到,裂點發育的溝谷中主要出露寒武紀地層,其下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弱的中薄層的砂岩、泥岩或頁岩與灰岩、白雲岩互層為特點,而中-上部以發育抗侵蝕能力較強、而近直立的構造裂隙比較發育的厚層白雲岩和灰岩為主。如前所述,在太行期夷平面形成之後,該區的黑龍王廟斷層曾經有過幅度至少為300m的垂直活動,斷裂帶的垂直活動必然造成上升盤一側河流的強烈下切。子房河上游各支谷即在此構造背景下開始強烈下切,同時河流發生的溯源侵蝕。當河流下切至相對較軟弱的寒武紀下部地層中時,河流的側向侵蝕或掏蝕作用和地表水沿近垂直裂隙的侵蝕會促使上部厚層岩塊的崩塌,進而加速河流側蝕和溯源侵蝕速度,並形成高數百米的陡峭嶂谷以及溝頭的高大裂點和從裂點之上飛流直下的「天瀑」。
斷裂型裂點主要以紅石峽溝口白龍潭處高20多米的裂點和百家岩孝女塔北「天門瀑」所在的高120m左右的赤壁丹崖為代表。該類型的裂點之形成與斷裂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裂點南側或不遠處即為傾向南側的北東東向黑龍王廟正斷層通過之處。正是該斷裂在晚新生代的垂直活動,造成了北側堅硬的中元古界厚層石英砂岩與南側相對軟弱的中厚層灰岩、白雲岩夾薄層泥灰岩的中奧陶世地層呈並列式的斷層接觸,而斷層兩側可侵蝕能力的顯著差異直接導致了雲台山紅石崖和天門瀑一帶發育在厚層紫紅色石英砂岩中的河流裂點及相關景觀。因此稱其為斷裂型裂點。
除了顯著的河流裂點地貌,由於岩層抗侵蝕能力差異,在河床上還常見到類似裂點的規模不等的岩坎地貌,這在雲台山的小寨溝和青龍峽景區較為發育。其中一級級高1~3m乃至5~10m的不等的河床岩坎,時而集中分布,時而分散出現,形成河谷中精巧雅緻的崖台梯疊、層層疊瀑、潭瀑相連的河床地貌景觀,這些景觀主要發育在厚度為200m左右的中寒武統張夏組中。以青龍峽景區為例,在其中海拔600~750m左右的河谷段為以厚層疊層石與中薄層的泥灰岩互層為特徵的中寒武統張夏組,由於前者抗剝蝕能力相對較強,而後者相對較弱,因此在河流下切過程中,當遇到軟弱岩層時,便會促使河谷加寬和溯源侵蝕的發生,容易形成平坦和較為開闊的河灘而一旦遇到相對堅硬的厚層疊層石,便會阻礙溯源侵蝕的進行從而形成岩坎地貌。由於張夏組厚度可達190m左右,其中包含了眾多厚度不等的軟、硬地層(圖1-65),因此便在河谷中形成了現在所見到的由多達數十個大小不同的岩坎和瀑布所構成的層層疊瀑景觀。
圖1-65 青龍峽谷地中層層疊瀑的成因示意圖
8. 以武夷山為例說明其景觀特徵例,分析其形成機理與旅遊觀賞價值。
武夷山是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南15km,海拔1500m.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旅遊區,所謂回丹霞地貌就是指「答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傾緩的厚層紅色砂礫岩之一,沿岩層的垂直節理由水流侵蝕及風化剝落和崩塌後退,形成頂平,身陡,的方山,石牆,石峰,石柱等奇險的丹崖赤壁地貌」。武夷山有「清涼世界」之稱,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福特的魅力在於36峰奇景和曲折多姿的九曲溪。武夷山擁有富饒的特產和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著名的「大紅袍」就是生長在這里,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9. 景觀指數分析評價
用景觀指數描述景觀格局及變化,建立格局與景觀過程之間的聯系,是景觀生態學最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景觀指數能用來描述景觀格局,進而建立景觀結構與過程或現象的聯系,更好地解釋與理解景觀功能。為此,景觀生態學家在應用其他理論的過程中,在聯系景觀過程與格局的實踐中,提出了描述景觀格局與動態的各式各樣的景觀指數,這些景觀指數都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景觀格局及動態,應用它成功地揭示生態過程與生態機理的研究很多,但同時不少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一些景觀指數及指數體系的缺陷性,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陳文波等對此進行了如下的分析。
運用景觀指數或指數體系描述景觀格局時必須考慮到指數體系之間是否滿足統計上相互獨立的要求、景觀指數或指數體系對生態過程或數據中錯誤的敏感程度和景觀指數隨空間解析度是如何變化的等。對景觀指數的評價不但要考慮單個景觀指數的描述能力和適應性,還要將其置於整個景觀指數體系中進行綜合研究。因此,對景觀指數的評價至少應考慮單個指數的提出有無較完善的理論基礎,能否較好地描述景觀格局、反應格局與過程之間的聯系;指數體系中的各個景觀指數除了要滿足對單個指數的要求,還要考慮相互獨立性,即各指數是否從不同的側面對景觀格局進行描述;實際應用要求景觀指數不但有較強的縱向(相同景觀,不同時期的景觀指數的比較)比較能力,還要求它有較強的橫向比較(相同時期,不同景觀之間的比較)能力。此外,據研究,目前已有的大部分基於柵格數據的景觀指數,如鑲嵌度、對比度、蔓延度、熵指數等,都存在對解析度的敏感性問題,不同時期的景觀格局對比時,必須先統一解析度,否則對比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景觀指數對空間解析度相對不敏感,使來自於不同解析度的相同景觀具有可比性。最後經綜合分析、選定5個景觀指數,認為這5個景觀指數既相互獨立、又能比較全面地描述景觀格局的各個方面,這5個景觀指數分別是:平均斑塊周長面積比、蔓延度、相對斑塊面積、分維數、斑塊類型數等。這種分析結果經實踐證明是比較有普遍意義的,對於不同尺度的景觀、不同的斑塊類型、不同大小的分析單元均有效。
實際應用中,應該根據不同景觀指數的特點和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內容,選擇合適的景觀指數,以期對研究對象進行最好的定量描述。如果不顧實際意義,羅列一大堆景觀指數的計算結果就失去了景觀格局研究的本來意義[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