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的美景
『壹』 誰知道武當山那些景點
作為養身之地和道教聖地的武當山,有「天然氧吧」之稱。
到達武當山景區開始計費的話:景區門票(含交通費、保險)182元,拿身份證,60歲以上的半票,70歲以上的免票,景點門票35元,如果你選擇乘坐索道上最高峰金頂,索道往返95元,以上共計312元,吃住另外計算,住宿一般看你自己選擇60-240元之間的賓館或私人旅店的房間,餐飲費用你可以以山野菜和道家齋菜作為特色品嘗。
平時遊客以團隊的形式來的多一些,節假日自駕游的個人來的多一些,國內主要是北京、西安、廣東等地的遊客較多。
歡迎到武當山旅遊度假!我給你推薦一家三星級酒店吧,她是景區環境最好的酒店,在紫霄福地,叫天祿度假村,她是武當山道教協會的定點接待單位,接待世界各地遊客,很有接待經驗,電話是0719-5689999,你也可以加入他們的「天祿度假村」的QQ號里,空間里邊有他們的照片和武當美景照片及說明,嘗試一下吧!
武當山是個美麗神奇的地方,比少林更好玩,你要是來的話,具體安排如下:
1.第一天早上到達武當山景區,游覽金頂,太子坡,下午3.30在逍遙谷觀看武當武術表演,晚上入住在景區賓館
2.游覽唐代封的「第九福地」紫霄宮,和「懸崖上的故宮」南岩宮,下午返程。我就是走的這條路線,你要是覺得不方便,可以入住在紫霄福地的「天祿度假村」,他們有「貼身管家」服務,可以幫你安排行程,安排導游等,讓你安心並輕松的游覽。你需要他們的電話嗎?我可以告訴你:0719-5689999,你可以到網上查查
『貳』 誰能介紹一些武當山的自然風光的景點
武當山有許多的宮殿,有紫霄殿 復真觀 太和殿 金殿還有許多的宮殿。是當年張三版豐在這里的掌門權人,是唐代的時候建的。當武當山建起的時候,唐代被元朝消滅。現在雖然許多宮觀已成瓦礫, 然而現存的建築仍透著宏偉和精美,而且有許多絕妙之處令人稱奇。如復真觀一座五層高樓中,有一柱支撐十二根梁枋的結構奇特的傑作;九曲黃河牆可傳遞聲音,與北京天壇迴音壁異曲同工;轉身殿里的大鍾在撞擊時殿內幾無聲息,而殿外卻分明聽到鍾聲裊裊;山巔那座銅鑄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藝珍品,圍繞著它有幾大奇觀,其中之一為「雷火煉殿」:古時金殿未有避雷設施,雷雨天時,金殿四周往往電光閃爍,火球翻滾,景象絢麗萬千,而每次雷擊過後金殿不僅分毫未損,而且燦然如新……凡此種種使人不由得為古人的智慧發出由衷贊嘆。
『叄』 武當山的風景怎麼樣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勝地,是首批國家級重點風景 名勝區,又是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綿亘800里,其自然風光 ,以雄為主,兼有險、奇、幽、秀等多重特色。自元代以來, 就有72峰、36岩、24澗、11洞、3潭、9泉、10石、9井、10池、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蒼穹,屹立於群峰之巔。環繞其周圍的群山,從四面八方向主峰傾斜,形成獨特的「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天然奇觀。被譽為「自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築規模著稱於世。其古建築始建於唐、宋、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達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個建築群,100餘萬平方米;歷經數百年滄桑,現仍存有近5萬平方米。其整個建築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因山就勢,錯落有致,前呼後應,巧妙布局。或建於高山險峰之巔,或隱於懸崖絕壁之內,深山叢林之中,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達到了「仙山瓊閣」的意境,被譽為「我國古建築成就的展覽」,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東漢以來,即有道人在武當山結茅為庵,潛心修煉。隨後逐步成為中原道教活動的聖地。武當山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始自唐朝初期,唐貞觀年間(627-649)遇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吏姚簡到武當山祈雨靈驗,後在靈應峰敕建"五龍祠"。自宋迄清,歷代皇帝極力推崇武當山真武神,奉為「社稷家神」。在元朝時期道教墾田數百頃,養眾萬人,有9宮8觀等,100多處廟宇及壇、亭、台、橋。到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在永樂十年(1412)遣要員率20多萬軍民夫匠,以12年功夫,建成9宮9觀等33處道教廟宇,全山各宮觀有道士少則300─400人,多則500─600人。使武當道教宮觀空前宏大,成為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道場,因此,武當山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山道教文物聲名遐邇。除古建築群外,歷代統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別在明朝鼎盛時期,曾製造數以萬計的金、銀、銅、鐵、錫、玉、珠、石、泥、絲、木等質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當山,使武當山各宮觀陳設富麗堂皇,被譽為「黃金白玉世界」。雖然大多珍品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注冊文物總計7000多件。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藝術觀賞價值。武當道教音樂,素負盛名,是武當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唐太宗始建「五龍祠」以後,武當山一直是帝王將相、芸芸眾生祈福禳災的重要道場,別具神韻的道教音樂,融宮廷、民間、宗教音樂於一體,具有庄嚴肅穆,神秘飄逸的獨特風格。武當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豐集其大成,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後經歷代武術家不斷創新、充實、積累,形成中華武術一大流派,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之稱。武當拳,亦名內家拳,這種拳法以養身煉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延年益壽,祛病御疾,增長智慧等多種特點和功能。目前,武當武術已流傳到海內外,並成為人們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體育活動。武當山主要風景名勝有: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五龍宮:建在靈應峰下,唐貞觀年間(627─649)敕建「五龍祠」。明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啟聖殿、祖師殿、倉庫等215間。 到嘉靖年間,此宮已有850間。 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目前仍存大量遺跡。
『肆』 關於武當山的美景詞彙
北宗少林,南尊武當;七十二峰朝大頂;真武修仙;紫霄福地;避風仙珠
『伍』 武當山有撒風景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陸』 描寫武當山景色的作文
汽車漸漸人駛山路,在懸崖峭壁上行進,向北望去,隱約可見武當金殿在晨曦中熠熠生輝。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汽車就到了金頂山下,然後我們乘上纜車直奔金頂。在纜車上觀看風景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姨父指給我看金童峰和玉女峰。只見金童峰像一位頂盔披甲的威武青年,英姿颯爽;玉女峰倩影苗條,亭亭玉立。真是一對名副其實的「金童玉女」!「嘩嘩—」咦,哪來的水聲?我側身一看,一條瀑布順著山勢飛流直下,像一條細長的白紗在山前飄拂。山間長滿了姿態奇特的古松,山頂雲霧繚繞,真讓人覺得好像進了仙境一般。還沒等我細細回味這美妙的風景,纜車就已到了天柱峰。
世界聞名的武當金殿就位於天柱峰頂,此峰拔空峭立,海拔1612米,猶如金鑄玉琢的寶柱雄峙眾峰之中,真是「一柱擎天」。金殿重檐疊脊,結構精巧。殿堂內外,檐柱屋頂都雕刻著精美的圖紋。殿內正中奉著真武大帝的坐像,他披發跌足,體態豐潤,左右兩旁金童玉女垂手侍立,神情拘謹恭順,嫻雅俊逸。水土二將執旗捧劍,威武尊嚴。據說金殿建於明永樂四年,六百多年過去了,還是這樣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真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瑰寶。
『柒』 武當山有什麼風景名勝
凈樂宮: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凈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凈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凈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12米,寬12.8米,石鑿榫卯而成。正中坊額上刻著嘉靖皇帝親書「治世玄岳」4個大字,筆勢雋永剛健。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又名純陽宮。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有宮殿、道房、亭台等大小房間150間,賜額「大聖南岩宮」,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大到460間。今存石殿,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
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至清咸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現已修復部分廟房。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紫霄宮: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原建宮殿、廊廡、齋堂、亭台等860多間,賜額「太元紫霄宮」。紫霄宮背依展旗峰;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金殿: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天柱峰之巔,建於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進深為三間,高5.54米,長4.4米,寬3.15米,全為銅鑄鎏金。是世界罕見的銅建築精品。
『捌』 怎麼寫武當山的美景總分總的作文
武當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我國十大旅遊風景勝地之一,那裡風景如畫,猶回如仙境一般。
今年答「十一」長假,我們一家去了武當山,體驗了它那如畫般的美麗景色。武當山的山、武當山的水、武當山的古建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當山的山,高、大、險。它的最高峰——天柱峰,海拔達1612米。在群山的環繞下,它像是一隻大龜背著一條蛇。 有的山像一匹奔騰的駿馬,有的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有的像一把利劍,直插雲霄。一座座山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站在頂峰,武當山的風景盡收眼底,山上的樹木茂盛,鬱郁蔥蔥。
武當山的水,特別的清、涼。在游覽的路上,總能看到涓涓的細流,潺潺的小溪,簾簾的飛瀑。捧上泉水喝一口,那甘甜的泉水沁人心脾,旅途的勞累頓時一掃而光,令人心曠神怡!
武當山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宏。有規格寵大的紫霄宮,有建於懸崖峭壁之上的南岩宮,更有歷經六百年風風雨雨卻依然傲立於金頂之上的太和宮。這些古建築的設計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
武當山的美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如果你有時間,也到武當山來旅遊吧。
『玖』 介紹武當山作文的排比開頭
人們常說」問道武當山,養生太極湖「,今年暑假,我和媽媽如願以償地來到了武當山。
一進大門,我們立刻被武當山吸引住了。山門高大雄偉,遊人如織,我們好不容易從人海中買到票,坐上了景區大巴。一路上,群山環繞,綠樹成陰,十分涼爽。山的形狀各異,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巨象,還有的像駱駝。山路十八彎,車子也隨即變換速度,七搖八擺的,好象「過山車」,弄得大家東倒西歪。
經過了一段較長的路程,我們到了中轉站——太子坡。我們隨著石梯往上走,石梯的兩旁載滿了樹木,一棵接一棵,很不少。走完長長的石梯,我們來到了一條長長的紅牆邊,紅牆綠瓦,顯出一派獨特迷人的風景,這太子坡據說是太子修煉的地方。我們看到還有人在這練太極拳呢!
瀏覽完太子坡,我們乘大巴來到了瓊台索道站。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在這么高的山上坐纜車,我有點緊張、害怕,心怦怦直跳,我緊緊抓住了媽媽的手,望著媽媽的眼,她的眼睛好象在說:別怕,你可是個小男子漢。我的恐懼感慢慢消失了,開始欣賞武當山的美景,滿眼都是誘人的綠色,山下的景點盡收眼底。山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最我驚訝的是在一塊巨石上刻著「第一山」三個大字,真是名不虛傳。
過了一會兒,我們來到了武當山金頂。站在大殿前,一尊數十米高的金佛,十分壯觀。望著這尊金佛,我不禁感嘆古人能在如此高的山上造出這么偉大的建築,真是奇跡呀!
美麗的武當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您!讓您永遠煥發光彩!
『拾』 武當山有哪些風景名勝
主要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主要遺產有太和宮、南岩宮、紫雲宮、復真觀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 600 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峰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托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衛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斗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雖經五百多年的嚴寒酷暑,至今仍輝煌如初,顯示我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工藝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清嘉慶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築之一。現存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高18.3米,闊29.9米,深12米,面積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大木結構,由三層崇台襯托,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頭和斗栱顯示明代斗杠的特徵。梁架結構用九檀,高寬比為5:2.5,保持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殿內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斗八藻井。明間後部建有刻工精緻的石須彌座神龕,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頂全部蓋孔雀藍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兩色為主樓空雕花,裝飾豐富多采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lO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於獅子峰前,現存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6萬平方米。觀門側開9Jr匝山勢建夾牆復道,狀如游龍。中軸線上有照壁、梵帛爐、龍虎殿、大殿、太子殿。左側道院建皇經堂、芷經閣、廟亭、齋房,隨山勢重疊錯落。前有五雲樓,五層樓翼角立柱上架設12根梁枋,交叉疊閣,為大木建築中少見的結構,有一柱十二梁之稱。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桿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岳」。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此外,在全山各宮觀中還保存著銅、鐵、木、石各類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製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圖書經籍等,均是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