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鱉炕景色
Ⅰ 集安市老鱉炕濕地景區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集安市老鱉炕濕復地景區開制發有限公司是2017-04-27在吉林省通化市集安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吉林省集安市通勝街道通溝村。
集安市老鱉炕濕地景區開發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220582MA14511L0P,企業法人梁永超,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集安市老鱉炕濕地景區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游覽景區開發、管理;餐飲、住宿;游樂設備、戶外用品租賃、銷售;預包裝食品、日用百貨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集安市老鱉炕濕地景區開發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Ⅱ 平遙古城的資料(傳說,景色,導游詞)
古城歷史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年~公元前782年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平遙古城198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縣境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0處。其文物古跡之多,價值之高,內容之豐富,為全國縣級城市中所罕見。在這座古城的珍貴文物中,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鎮國寺萬佛殿;有始建於北齊武平二年(571年)的雙林寺;有始建於唐顯慶二年(657年)的清虛觀;有建於北漢天會七年(963年)的文廟大成殿;也有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的惠濟橋。
日升昌票號
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一些大商號逐步形成了在山西設總號,在外地設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系統。在此種情形下,大宗的批發、運銷帶來巨額現銀的解運業務,於是一種新的解款方式--票號匯兌便應運而生。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就在平遙西大街,西裕成顏料鋪的基礎上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專營匯兌兼營存放銀業務的「日升昌」票號三年之後,在山東、河南、遼寧、江蘇等省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二十二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城牆
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一寶古城牆即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辟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瓮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鎮國寺山門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三寶雙林寺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雙林寺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按照相傳的「山水朝陽,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說法,取神龜「吉祥長壽」之意,築為「龜城」。明清兩代先後有25次維修,城牆平面呈方形,周長6162.7米,高10米,垛堞高2米,頂寬3—5米,牆身素土夯實,外包青磚,內牆磚砌排水槽77個。牆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牆。四隅角樓四座,東城牆上有點將台,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出於軍事防禦需要平遙城牆建有重門瓮城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曰迎熏,北曰拱極,上東門太和,下東門親翰,上西門永定,下西門鳳儀,每座瓮城都建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六座重門瓮城外原設有吊橋。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寬3米。城南有麓台山和柳根河,「山水朝陽,龜前戲水」。迄今為止,古城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原來的形式和格局大體未動,它們同屬平遙古城現存歷史文物的有機組成部分。瓮城
建在城門外小城,又叫月城,用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南門和下東門除外),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於城牆四角上的樓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角樓分別指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相傳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並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護城河即圍繞在城下的濠溝。遠古人類為了防禦外敵侵擾,在聚落四周掘塹挖濠,隨之形成的帶狀高地,使人們受到修築牆垣的啟示。城濠的產生則可視為最初夯築城垣時,就地取土的結果。濠內積水而成池,成河,成了難以逾越的一道防線,「惟城圍民,惟池圍城」,「池」是「城」的屏障,故常以「護城河」稱。吊橋是橫跨在護城濠上的木板橋,橋面向外的一端結有繩索,通過滑輪、絞盤可隨時將橋面吊起,以斷來路。
角台與角樓角台是突出於城牆四角、與牆身聯為一體的墩台。每個角台上建樓櫓一座,名角樓。角樓之朝向與大牆呈135°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角台與角樓以其非同尋常的戰略位置,在平遙城牆的歷代維修工程中,每被列為重要項目。清道光、咸豐間持續六年之久的大修中,索性把殘破的「四隅敵樓」(即角樓)拆倒,重新修起了更高大的磚木結構二層樓閣。樓的平面呈方形,佔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歇山式,五脊六獸。傳統的建築藝術融進了軍事堡壘之中。
馬面與敵樓「馬面」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著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夫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樓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敵樓平面呈方形,佔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太和門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著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牆體與關城平遙城牆的平面布局呈方形,坐北向南,偏東15°。城之所以追求「方正」,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天圓地方,道在中央」之說,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築構思:除了圓形之外,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城之朝向,固然面南為尊,但縣城不比皇城,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偏向,正好順應著常年的主導風向,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城池前有中都河水,遠方是麓台山和超山,迎山接水,生機盎然。平遙城牆周長6162.68米(與明初「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吻合),其中東牆1478.48米,南牆1713.80米(東西兩牆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西牆1494.35米,北牆1476.05米,東、西、北三面俱直,唯南牆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中國古代禮制規定:天子的城方九里,公爵的城方七里,侯爵和伯爵的城方五里,子爵的城方三里。平遙城三華里見方,顯然是古代最低一級(即縣城)中最大的城了。史傳明洪武三年之前的平遙舊城為九里十八步。從城內一戶冀姓市民的先祖遺言中得知,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沖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次年擴建城池時,城牆西遷,遂有今日沙巷街。再者,今城內窯場街的街名來自明洪武年間燒造城磚的窯場,既是窯場,理當位居舊城之外,那麼當年的北城牆必不遠於窯場街一帶。照此判斷,舊城的周長與「九里十八步」的說法是十分相符的。明洪武三年的擴建重築,奠定了現存城牆的基本形制,牆高「三丈二尺」,底寬8米-12米,頂寬3米-6米。早期的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明代遺留的夯土層中有直徑6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夯土牆外側有條石作基,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擋土牆。擋土牆內側每隔5米-6米築有58厘米*80厘米的磚砌內垛,與夯土牆聯接。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牆體收分為9%。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檯面以半磚側鋪。外檐牆頭,磚砌垛口牆,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53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具有3000個垛口的垛口牆在平遙城頭虛實相間,從造型上消除了高牆厚垣的刻板,在易學上滿足了陰陽平衡的追求,戰時的守城兵馬則足以遮擋矢石,因而,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城牆頂以青磚海墁,散水於女兒牆下的水口,通過磚砌水槽,排往城馬道。
城門與城牆平遙城有古城門六道,東西各二。鳥瞰平遙古城,形同一隻欲行未動的烏龜,「龜」頭南尾北,東西四門比擬為龜之四足,民間故有「龜城」之說。南門之外,古有中都河水蜿蜒而過,從而引發了古代文人「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攸建,以此為用」的感慨。烏龜是吉祥、長壽的象徵,「龜城」之說源於古人對「四靈」的崇拜,「龜城」寓意固著金湯,長治久安。
平遙城南高北低,四方開門,民間以朝向和地勢相區別,將六道城門分別叫南門、北門、上東門、上西門、下東門、下西門。其實,原本各有其名。據明萬曆三十七年《汾州府志o建置卷》載:「隆慶三年知縣岳維於六門外各修吊橋,各立磚門,皆立卧石,上刊二字,以壯偉觀。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今存。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隆慶六年知縣孟一脈城以磚,按察使梁明翰為之記。萬曆二十二年增築,瓮圈拆廢,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至清代,城牆在道光三十年後的一次大修中,知縣劉敘將六門重新命名,並親收匾額,分別為:迎薰、拱極、太和、永定、親翰、鳳儀。城池既面南而偏東,南門迎納著東南方的和薰之風,是為「迎熏門」;古人以北極星作為北方的標志,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門稱「拱極門」,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太和門」;上西門命名「永定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沖,門匾書「親翰」二字,意在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下西門之取名「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惠民,國運隆昌。
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衛,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里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里外門之間的圍合空間猶如大城外的一座小城,「小城」即謂之「瓮城」。戰時,瓮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迴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瓮城,查無考證,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築北門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瓮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規模的城牆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制。在六道古城門中,東西四道,兩兩相對,上東門、上西門、下西門的重門均向南而開,面對遠方的山河,使之「納氣」;下東門的重門中軸線則與里門中軸線平行,它朝向通往京都的官道,以示對朝廷的尊敬。南門的重門雖與里門相錯,但因勢利導,仍然面南。北門的重門與里門呈90°而向東開,沐浴著東方的曙光。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志,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平遙的城樓,明代已有之,清康熙年間重修。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迴廊式。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
歷史地位:平遙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里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文化價值: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國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一直是作為「縣治」的所在地,延續至今。這是中國最基層的一級城市。現在保存的古城牆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時的原狀,城內現存六大寺廟建築群和縣衙署、市樓等歷代古建築均是原來的實物。城內有大小街巷100多條,還是原來的歷史形態,街道兩旁的商業店鋪基本上是17—19世紀的建築。城內有3797處傳統民居,其中400多處保存價值較高,地方風貌獨特。
文化遺存:平遙古城自有築城活動以來,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保留的文化遺存數量多、密度高、跨度的時間長,是被譽為「中國古建築寶庫」的山西省范圍內的一個「文物大縣」。平遙古城眾多的文化遺存,不僅代表了中國古代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標准,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進步和美學成就。文化遺存獨特而豐富。
文化特色: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對研究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軍事防禦、宗教信仰、傳統思想、倫理道德的人類居住形式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具有漢民族的傳統文化特色。
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平遙古城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重建以後,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有文獻及實物可以查證。平遙城內的重點民居,系建於公元1840~1911年之間。民居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輪廓起伏,外觀封閉,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配以濃重鄉土氣息的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漢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
發達的金融城市:平遙古城在19世紀的中後期,是金融業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票號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所在地和金融業總部機構最集中的地方。一度時期。曾經操縱和控制了中國的近代金融業。平遙古城在票號興盛的100多年時間中,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10]
編輯本段民俗風情民間社火旱船用竹條、木條、綵綢編紮成彩舫,四周用綢緞圍合,面用木條、綢緞搭篷。表演時以吹鼓樂伴奏,一人乘船扮演女子,用綵帶系船駕於肩上,假腳盤坐"船"中,似乘船狀而行走。另一人扮船夫,持槳在前劃引。內容多為古代戲劇中與船有關的故事、有《打漁殺家》《許仙游湖》、《秋江》等。
推光漆器推光漆器是一種工藝性質的高級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藝品平遙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緻、閃光發亮,繪飾金碧輝煌,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久耐用,誠為漆器中之精品。據記載,平遙製作推光漆器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現有品種多為高檔屏風、掛屏等。底漆多以墨黑、霞紅、杏黃、綠紫為主,上面繪以具有民族風格的圖案,或描金彩繪,或刀刻雕墊,或堆鼓鑲嵌,線條流暢,色調和諧,富麗堂皇。平遙推光漆器的生產,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現在,平遙推光漆器遠銷世界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平遙推光漆器,先後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和金杯獎。世界博覽會優質產品,遠銷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市場的暢銷產品。
平遙牛肉是平遙久負盛名的特產,歷史悠久,早在明代中期就開始四方馳名。它選用優質的小牛腿肉煮熟後腌制而成,肉質鮮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酥可口。歷史上,平遙城加工五香醬牛肉的著名作坊有「隆勝旺」、「興勝雷」、「自立成」等老字型大小。
平遙碗托是平遙由來以久的一種風味麵食小吃,最早是由清代廚師董宣發明,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具有面質筋道、滑爽可口的特點。
Ⅲ 老鱉炕用什麼詞形容
土炕 地炕 炕床 暖炕 炕頭 落炕 炕琴 炕沿 火炕 上炕 炕屏 炕席 尿炕 炕桌 坐炕 炕陽 炕櫃內 炕梢 炕洞 炕榻 熱炕容 炕幾 炕寢 鋪炕 爊炕 炕暴 護炕 起炕 炕枕 驕炕 炕孵 炕單 賣大炕 炕柴灶 炕桌兒 炕圍子9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