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江景色
① 中國最宜居的城市是哪裡
我國最宜居的城市必然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也不會是三亞、桂林、大理這種旅遊型城市。是否宜居,需要對一座城市進行全方位考察根據生活舒適度、自然環境、安全、經濟等74個因素,中外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評出了2019年我國10個最宜居的城市,分別是珠海、威海、金華、揚州、曲靖、梧州、廣元、寧德、河池和宜春。這里的篇幅有限,趣評為大家介紹一下排名前五的宜居城市,珠海、威海、金華、揚州與曲靖。
曲靖
歡迎大家留言,說出你心中的宜居城市。
② 國慶想和女朋友去游陽江沙灘游。主要是看海,看風景,不游泳,不知道是去大角灣好還是沙扒灣好。
沙扒灣挺好,可以放煙花和孔明燈,日落挺美的。沙扒灣附近的月亮灣是廣東數一數二的最大沙灘。
③ 陽江八景的景觀
鼉山遙映一津紅:鼉山春曉
陽江八景之首是「鼉山春曉」,又名「鼉山春樹」。鼉山,位於現在的江城一小和縣公安局舊址之後面,以山形似「鼉」而得名。陽江因有此山而名為鼉城,漠陽江亦因流經其西而名曰鼉江。此鼉山頂上,有南宋時所植的兩棵木棉樹,至明清時代,樹姿巍峨,枝幹挺拔,直插雲霄,高達三四十米。樹身蒼勁雄偉,寬達數十圍。
每年仲春二月,兩棵木棉樹鮮花盛開,花紅似火,蕊黃如焰,英姿勃發。特別當朝陽升起之時,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雲霞盡赤,春滿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紅。清人林乙蓮有詩雲:「木棉千古直撐空,花放年年送暖風。曾道火燒天二月,鼉山遙映一津紅。」
幾百年來,鼉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一直作為陽江的象徵,群眾亦視之為神樹。可惜幾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轟擊毀損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兩棵均被砍掉,「鼉山春曉」一景也就從此泯滅。
龍濤秋月爛如銀:龍水秋澄
龍水秋澄,又名「龍濤秋月」,是陽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處,有一條龍濤村,漠陽江流經其北。據《清一統志》記載:古時江水流至此處時,頗顯洶涌澎湃之氣勢,水聲嘩啦直響,湧起堆堆雪白波濤,後浪緊推前浪,上下翻滾,把此處河床沖擊成為深淵。仿若蛟龍騰躍其間,故「龍濤」村名由此而來。
這里兩岸樹影婆娑,遠處煙樹朦朧,畫意詩情,景色怡人。特別是當中秋之夜,碧霄萬里,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傾瀉下來,給龍濤村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瑩。江水銀波閃閃,有如蜿蜒白練。這時,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兩輪明月,堪稱奇絕!夜半之時,岸邊神廟鍾聲傳來,激響清越,更增詩意。民間還有著美麗的傳說:當此秋月照臨的靜夜之時,江中「雙石」即化為采蓮小船一隻,船中承載著仙女數名,各捧琵琶簫管,一邊劃船玩月,一邊合奏吹彈。清風輕拂,仙袂飄飄,樂聲起處,音韻悠揚。而兩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晝,即使持針穿線也不感困難。所以還傳說古時龍濤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購買燈油點燈。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進士的陽江才子曾躍麟,曾就此景色吟詩一首曰:「龍濤滾滾飲雙虹,涼月清秋萬里風。映水桃花丹瀲艷,綴林霜月玉玲瓏。樵驚落雁催殘照,漁傍浮鷗聽晚鍾。幾度臨秋耽野趣,無邊詩思許誰同?」這是現存的詠贊陽江風景最早的一首詩。此後各個時期均有詩人的佳作傳世,如 「龍濤秋月爛如銀,泛棹前來特問津。萬里清風千迭浪,空江何處覓重輪。」等等。
留得瑤池一片春:王母仙蹤
陽江城東三里處原有一小山岡,約在鴛鴦湖以西,相傳古時王母曾經到此處停留過,故名之曰「王母岡(或王母崗)」。
後來,人們就在山岡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圍種滿果樹花卉,成為一景。「王母岡」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躍麟的一副對聯曰:「翠竹影搖湘浦夜;碧桃香靄武陵春。」清人馮蘭階亦有一聯:「不信瑤池嫌寂寞;愛從鼉海辟行宮。」前人還有不少詠贊的詩作,如「尋蹤何必向瑤池,東郭墦間尚有之」;「仙凡隔絕路難通,王母緣何此駐蹤」;「荒山有幸來仙駕,」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岡上建起了麻風院,從此遊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岡上廟宇被焚毀,「王母仙蹤」久成陳跡。
碧澗錚琮琴韻聲:羅琴雅操
距離陽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羅琴山,高448米。相傳,晉朝尚書郎羅含曾攜琴到此山漫遊,因而得名。
羅琴山峰巒重疊,有百重嶺之稱。在南北嶺之間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東南壘疊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縫中湧出,滔滔不絕地奔流直瀉。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經其間,與棱起之石急激撞擊,水波騰跳,錚琮發聲,音韻悠揚,有如琴鳴。「羅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來。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圍繞,直徑約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龍潭」。龍潭上方的山嶺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響」四字。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題詠頗多。明代著名戲劇家、禮部主事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被貶往廣東徐聞縣當典史,道經陽江,題羅琴詩中有雲:「何得羅琴隱君子,海風吹絕夜弦清。」羅琴山頂有石像棋盤,傳說古時有仙人在此處對弈。龍潭澗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後已於石河口築水庫,方圓十餘里,集雨面積28公里。遠望石河水庫,水中山嶺如海中孤島,別有風光。
健筆一枝撐碧漢:東山石塔
東山石塔,又稱北山石塔,位於陽江城東半里的東山(今北山公園)上。曾用名有「東山泉石」、「北山聳翠」、「紅陵古塔」等。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石塔建於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光緒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閣樓花崗岩結構,為省內唯一無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層,由1000多塊重達幾百公斤的長方石條壘成,塔身往上逐漸縮小,美觀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祿來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蓮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蓮花。瑞禾石高、寬各5米,上面刻「瑞禾」兩字,直徑1米。石塔如健筆一枝直撐碧空,富有民族傳統特色,是陽江唯一現存的珍貴古代建築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崗岩石材更換塔剎,於塔基周寬8米鋪築花崗岩條石,築建雙重石雕圍欄,穩固塔基。再遭雷擊,1991年,再重修塔剎,並加築避雷裝置。清人林乙蓮有贊石塔詩雲:「嶙峋石塔屹城東,怪石蒼松點綴工。健筆一枝撐碧漢,獨留鼉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佔地面積5千多平方米,1957興建,1984年重修。烈士紀念碑內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個,是我市重要的愛國教育基地。北山公園內還有摩崖石刻、亭台樓閣等景點。
摩崖石刻位於烈士紀念碑後山,現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詩》、《塔綱紀興》、《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紀念碑、東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與東山嶙峋怪石、參天濃綠等自然環境連成一片,共同構成江城著名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
西浦漁人唱晚歌:西浦漁歌
西浦,本應是整個西瀨,但「西浦漁歌」則是指下瀨一帶。古時陽江城漁洲路和河對岸的下瀨都是漠陽江沖積的沙洲,也是當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照,漁舟返航,漁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漁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景。
每晚的漁歌,總要唱至二更時分方止。當時河邊沙洲長滿榕樹,樹蔭里結網的漁民女眷,也參加進這漁歌晚唱之中。所唱漁歌多屬鹹水歌,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味。
「西浦漁歌」,最早時原名「漁洲晚唱」。後因漁洲這一邊已建起了眾多店鋪,於是漁舟返航時便集中於西瀨那邊,故又改稱為「西浦漁歌」。
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均有贊詠。清人林乙蓮詩:「煙籠西浦夕陽過,信宿漁人唱晚多。掩映燈紅迷蓼岸,隔江聲雜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詩:「潮來西浦聽漁歌,乘興江中撥棹過。夜半月高弦索響,問誰攜得月明多。」
古時「西浦漁歌」原址,正是現在陽江船廠和水上學校一帶,而今樓台屋宇鱗次櫛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石泉且作流觴醉: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一景在北山上。
「觴」,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時,置酒杯於流動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載酒杯漂流,當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則罰客飲酒或罰賦詩填詞以助興。此舉是從晉代王羲之蘭亭修禊中學來的,謂之「曲水流觴」。
北山上不僅風景優美,且頂端還有一葫蘆形巨石,可坐十餘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鑿環形溝渠,渠中每隔三尺又鑿一大碗形的凹坎,統稱為「流杯池」。當時文人游覽北山時,多喜歡在此石上環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謂之「石泉」。再置酒杯於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觴」之雅興,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觴石南邊的一巨石上,刻有詩二首。其一雲:「古昔相傳望海樓,誰知此地有蓬萊。流觴曲水裁成巧,瑤草琪花次第開。」由於北山上石刻眾多,「曲水流觴」這一景點亦名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樹木蒼翠,故亦有所謂「北山聳翠」景名。名稱雖不同,實際均指北山這一地點。
碧橋映眺一天秋:碧橋玩月
碧橋村,距離陽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陽江西支流經該村附近。古時,橫跨河面建有石橋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構築,日光映照,翠綠發光,因名「碧橋」。碧橋村乃因此橋而得名。
碧橋橋頭古木參天。每當夜晚明月升起,此處更是一片清涼寂靜。碧橋青石,發出銀光,宛如用銀子鋪成的橋。橋下河水本來清澄,清風吹來,河水閃著明亮的光波。橋上橋下,都如水晶體般剔透晶瑩。使人如置身於奇異的童話般的世界。古時,不少人專程從城裡雇船夜泊碧橋玩月。所以前人有詩贊曰:「碧天裁作一天橫,小艇搖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厭,遙聞牧笛動幽情。」
然而,物換星移,昔時碧橋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無從尋覓了。所謂碧橋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後期,也僅僅是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之中罷了。清代詩人林乙蓮,因慕碧橋美景,專程雇舟夜傍碧橋村,想來一番尋古探幽,但大為失望,發出了「何處是」的詢問。他寫有《碧橋玩月》詩雲:「一泓明月浸寒潮,涼夜乘舟傍碧橋。風景依稀何處是?也應攜酒問漁樵!」另一詩人馮蘭階,也曾親自到碧橋村尋訪,同樣失望地寫下:「自昔碧橋風景好,可憐風景逐時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盡當年玩月人!」
④ 用一段話形容陽江的景物
朋友,你到過天山嗎天山是我們祖國西北邊疆的一條大山脈,連綿幾千里,橫亘准噶爾盆地版和塔里木權盆地之間,把廣闊的新疆分為南北兩半。遠望天山,美麗多姿,那長年積雪高插雲霄的群峰,像集體起舞時的維吾爾族少女的珠冠,銀光閃閃;那富於色彩的不斷的山巒,像孔雀正在開屏,艷麗迷人。 天山不僅給人一種稀有美麗的感覺,而且更給人一種無限溫柔的感情。它有豐饒的水草,有綠發似的森林。當它披著薄薄雲紗的時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當它被陽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時候,又像年輕母親飽滿的胸膛。人們會同時用兩種甜蜜的感情交織著去愛它,既像嬰兒喜愛母親的懷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戀人。
⑤ 廣東陽江有什麼地方景色好攝影的
1.喜歡海景的建議去海陵島,十里銀灘是廣東很多攝影愛好者的必去之處,在那專里照的風景照真的屬是很好,單反的話記得帶多幾個鏡頭,以免錯過好景色。線路:坐車沿雅白線開就行 2.喜歡山景的話就去陽春吧,那裡可是小桂林哦,有凌霄岩.崆峒岩.玉溪三洞和春灣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可不是吹的。在陽江市出發的話,開到白沙路口,就有指示牌的,沿著那條公路直開就行。3.喜歡湖光山色的話就去鴛鴦湖吧,現在那裡免票,最好是早上去,早上的太陽光線柔和,照著湖和山顯得特別漂亮,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這個開車到市區就會看到的。交通很方便。
陽江可以攝影的地方還有很多,想看看景色,建議上橡樹攝影網看看,那裡就有一個陽江的景色的攝影比賽,你來陽江攝影時可以拿來做參考。呵呵
⑥ 陽江海陵島,如何被稱為美如詩畫的「東方夏威夷」美景
在廣東的西側,有著一個美如詩畫的小島“陽江海陵島”,小島隸屬於陽江市江城區,在陽江市的西南沿海,是廣東第四海島,也是中國十大寶島之一,以“南海邊的明珠”和“陽光、沙灘、海水的完美結合”,享有“東方夏威夷”的美稱,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海陵島四面臨海,星羅棋布的景緻引人駐足,令遊人“一見鍾情”。神秘莫測的絲路博物館、南海1號,細軟如粉的東方銀灘,舳艫千里的閘坡漁港,美如詩畫的牛塘山……都不及魅力無窮的大角灣........
⑦ 陽江北山公園十二景是什麼
陽江八景的來歷
陽江歷代可供游覽的名勝古跡甚多。據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庄大中主編和道光二年(1822) 李沄主編的兩部《陽江縣志》記載,陽江古時有著名的「八景」:鼉山春曉、龍水秋澄、王母仙蹤、羅琴雅操、東山石塔、西浦漁歌、曲水流觴、碧橋玩月(都在今江城區境內)。這兩部縣志撰寫的時間雖然相距76年,但「陽江八景」的名稱卻完全一致。由此可以斷定,這八個景點是經過了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受到廣大群眾所公認的。[1]
2鼉山遙映一津紅:鼉山春曉
編輯
陽江八景之首是「鼉山春曉」,又名「鼉山春樹」。鼉山,位於現在的江城一小和縣公安局舊址之後面,以山形似「鼉」而得名。陽江因有此山而名為鼉城,漠陽江亦因流經其西而名曰鼉江。此鼉山頂上,有南宋時所植的兩棵木棉樹,至明清時代,樹姿巍峨,枝幹挺拔,直插雲霄,高達三四十米。樹身蒼勁雄偉,寬達數十圍。
每年仲春二月,兩棵木棉樹鮮花盛開,花紅似火,蕊黃如焰,英姿勃發。特別當朝陽升起之時,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雲霞盡赤,春滿江城。最奇的是,相距三十里外的北津港口,海面上亦映照得一片通紅。清人林乙蓮有詩雲:「木棉千古直撐空,花放年年送暖風。曾道火燒天二月,鼉山遙映一津紅。」
幾百年來,鼉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一直作為陽江的象徵,群眾亦視之為神樹。可惜幾十年前的一次暴雷轟擊毀損了其中最大的一棵,而致兩棵均被砍掉,「鼉山春曉」一景也就從此泯滅。[1]
3龍濤秋月爛如銀:龍水秋澄
編輯
龍水秋澄,又名「龍濤秋月」,是陽江古八景的第二景。
江城北五公里處,有一條龍濤村,漠陽江流經其北。據《清一統志》記載:古時江水流至此處時,頗顯洶涌澎湃之氣勢,水聲嘩啦直響,湧起堆堆雪白波濤,後浪緊推前浪,上下翻滾,把此處河床沖擊成為深淵。仿若蛟龍騰躍其間,故「龍濤」村名由此而來。
這里兩岸樹影婆娑,遠處煙樹朦朧,畫意詩情,景色怡人。特別是當中秋之夜,碧霄萬里,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像水似的傾瀉下來,給龍濤村這一段江面照耀得白晃晃一片晶瑩。江水銀波閃閃,有如蜿蜒白練。這時,天上又大又圓的月亮映照江心,天上江中,形成兩輪明月,堪稱奇絕!夜半之時,岸邊神廟鍾聲傳來,激響清越,更增詩意。民間還有著美麗的傳說:當此秋月照臨的靜夜之時,江中「雙石」即化為采蓮小船一隻,船中承載著仙女數名,各捧琵琶簫管,一邊劃船玩月,一邊合奏吹彈。清風輕拂,仙袂飄飄,樂聲起處,音韻悠揚。而兩岸村舍,在月色水光的反照之中,光亮如同白晝,即使持針穿線也不感困難。所以還傳說古時龍濤村民夜晚是靠月光照明的,不需購買燈油點燈。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高中進士的陽江才子曾躍麟,曾就此景色吟詩一首曰:「龍濤滾滾飲雙虹,涼月清秋萬里風。映水桃花丹瀲艷,綴林霜月玉玲瓏。樵驚落雁催殘照,漁傍浮鷗聽晚鍾。幾度臨秋耽野趣,無邊詩思許誰同?」這是現存的詠贊陽江風景最早的一首詩。此後各個時期均有詩人的佳作傳世,如 「龍濤秋月爛如銀,泛棹前來特問津。萬里清風千迭浪,空江何處覓重輪。」等等。[1]
4留得瑤池一片春:王母仙蹤
編輯
陽江城東三里處原有一小山岡,約在鴛鴦湖以西,相傳古時王母曾經到此處停留過,故名之曰「王母岡(或王母崗)」。
後來,人們就在山岡上建起了一座王母殿,周圍種滿果樹花卉,成為一景。「王母岡」也因此而得名。王母殿前,刻有曾躍麟的一副對聯曰:「翠竹影搖湘浦夜;碧桃香靄武陵春。」清人馮蘭階亦有一聯:「不信瑤池嫌寂寞;愛從鼉海辟行宮。」前人還有不少詠贊的詩作,如「尋蹤何必向瑤池,東郭墦間尚有之」;「仙凡隔絕路難通,王母緣何此駐蹤」;「荒山有幸來仙駕,」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王母岡上建起了麻風院,從此遊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王母岡上廟宇被焚毀,「王母仙蹤」久成陳跡。
5碧澗錚琮琴韻聲:羅琴雅操
編輯
距離陽江城二十多公里的羅琴山,高448米。相傳,晉朝尚書郎羅含曾攜琴到此山漫遊,因而得名。
羅琴山峰巒重疊,有百重嶺之稱。在南北嶺之間一系列巨石自西北向東南壘疊而下。碧水清泉在岩石的裂縫中湧出,滔滔不絕地奔流直瀉。岩石凸凹不平,泉水流經其間,與棱起之石急激撞擊,水波騰跳,錚琮發聲,音韻悠揚,有如琴鳴。「羅琴雅操」之名即由此而來。
流泉下面,有一方潭,四周巨石圍繞,直徑約20米,水深而清,名曰「龍潭」。龍潭上方的山嶺有一石刻如琴形,另一石上刻有「捷如形響」四字。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題詠頗多。明代著名戲劇家、禮部主事湯顯祖,於萬曆十九年(1591)被貶往廣東徐聞縣當典史,道經陽江,題羅琴詩中有雲:「何得羅琴隱君子,海風吹絕夜弦清。」羅琴山頂有石像棋盤,傳說古時有仙人在此處對弈。龍潭澗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後已於石河口築水庫,方圓十餘里,集雨面積28公里。遠望石河水庫,水中山嶺如海中孤島,別有風光。
6健筆一枝撐碧漢:東山石塔
編輯
東山石塔,又稱北山石塔,位於陽江城東半里的東山(今北山公園)上。曾用名有「東山泉石」、「北山聳翠」、「紅陵古塔」等。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健筆一枝撐碧漢:東山石塔[1]
北山石塔建於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光緒二年重修,1983年重修,是閣樓花崗岩結構,為省內唯一無灰砌石塔。高18.5米,共九層,由1000多塊重達幾百公斤的長方石條壘成,塔身往上逐漸縮小,美觀大方,造型巧妙。上有「福祿來朝」四字。塔旁有著名的瑞禾石,又叫蓮花石,它像一朵巨大的蓮花。瑞禾石高、寬各5米,上面刻「瑞禾」兩字,直徑1米。石塔如健筆一枝直撐碧空,富有民族傳統特色,是陽江唯一現存的珍貴古代建築物。1983年,再重修,以花崗岩石材更換塔剎,於塔基周寬8米鋪築花崗岩條石,築建雙重石雕圍欄,穩固塔基。再遭雷擊,1991年,再重修塔剎,並加築避雷裝置。清人林乙蓮有贊石塔詩雲:「嶙峋石塔屹城東,怪石蒼松點綴工。健筆一枝撐碧漢,獨留鼉海作文峰。」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佔地面積5千多平方米,1957興建,1984年重修。烈士紀念碑內藏革命烈士骨灰盒120多個,是我市重要的愛國教育基地。北山公園內還有摩崖石刻、亭台樓閣等景點。
摩崖石刻位於烈士紀念碑後山,現存《瑞禾》、《恩平歌》、《熙春亭詩》、《塔綱紀興》、《瑞禾捧月》等刻字。
北山石塔、革命烈士紀念碑、東山摩崖石刻、「熙春亭」等與東山嶙峋怪石、參天濃綠等自然環境連成一片,共同構成江城著名的歷史文化人文自然景觀。[1]
7西浦漁人唱晚歌:西浦漁歌
編輯
西浦,本應是整個西瀨,但「西浦漁歌」則是指下瀨一帶。古時陽江城漁洲路和河對岸的下瀨都是漠陽江沖積的沙洲,也是當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照,漁舟返航,漁民引吭高歌,此唱彼和。天光水色帆影漁歌,構成了一幅美妙的圖景。
每晚的漁歌,總要唱至二更時分方止。當時河邊沙洲長滿榕樹,樹蔭里結網的漁民女眷,也參加進這漁歌晚唱之中。所唱漁歌多屬鹹水歌,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味。
「西浦漁歌」,最早時原名「漁洲晚唱」。後因漁洲這一邊已建起了眾多店鋪,於是漁舟返航時便集中於西瀨那邊,故又改稱為「西浦漁歌」。
歷代文人對此一景點均有贊詠。清人林乙蓮詩:「煙籠西浦夕陽過,信宿漁人唱晚多。掩映燈紅迷蓼岸,隔江聲雜采菱歌。」清人李春元詩:「潮來西浦聽漁歌,乘興江中撥棹過。夜半月高弦索響,問誰攜得月明多。」
古時「西浦漁歌」原址,正是現在陽江船廠和水上學校一帶,而今樓台屋宇鱗次櫛比,另是一番景象了。
8石泉且作流觴醉:曲水流觴
編輯
「曲水流觴」一景在北山上。
「觴」,是酒杯。古代文人雅集時,置酒杯於流動的泉水上,泉水流亦載酒杯漂流,當酒杯流至某一坐客之前,則罰客飲酒或罰賦詩填詞以助興。此舉是從晉代王羲之蘭亭修禊中學來的,謂之「曲水流觴」。
北山上不僅風景優美,且頂端還有一葫蘆形巨石,可坐十餘人,俗名「仙人石」。宋代州守王亘在此石面上鑿環形溝渠,渠中每隔三尺又鑿一大碗形的凹坎,統稱為「流杯池」。當時文人游覽北山時,多喜歡在此石上環坐,引山泉流入石面渠中,謂之「石泉」。再置酒杯於石泉上,激水使杯漂流,仿古代文人「曲水流觴」之雅興,因而此景也就得此雅名。
流觴石南邊的一巨石上,刻有詩二首。其一雲:「古昔相傳望海樓,誰知此地有蓬萊。流觴曲水裁成巧,瑤草琪花次第開。」由於北山上石刻眾多,「曲水流觴」這一景點亦名為「北山泉石」。又因北山松竹幽森,樹木蒼翠,故亦有所謂「北山聳翠」景名。名稱雖不同,實際均指北山這一地點。
9碧橋映眺一天秋:碧橋玩月
編輯
碧橋村,距離陽江城八公里左右。漠陽江西支流經該村附近。古時,橫跨河面建有石橋一座,是一色青石板構築,日光映照,翠綠發光,因名「碧橋」。碧橋村乃因此橋而得名。
碧橋橋頭古木參天。每當夜晚明月升起,此處更是一片清涼寂靜。碧橋青石,發出銀光,宛如用銀子鋪成的橋。橋下河水本來清澄,清風吹來,河水閃著明亮的光波。橋上橋下,都如水晶體般剔透晶瑩。使人如置身於奇異的童話般的世界。古時,不少人專程從城裡雇船夜泊碧橋玩月。所以前人有詩贊曰:「碧天裁作一天橫,小艇搖波泛月明。牛女迢迢看不厭,遙聞牧笛動幽情。」
然而,物換星移,昔時碧橋的原址在很早以前就已無從尋覓了。所謂碧橋之美景,即使在清代後期,也僅僅是存在於詩人的想像之中罷了。清代詩人林乙蓮,因慕碧橋美景,專程雇舟夜傍碧橋村,想來一番尋古探幽,但大為失望,發出了「何處是」的詢問。他寫有《碧橋玩月》詩雲:「一泓明月浸寒潮,涼夜乘舟傍碧橋。風景依稀何處是?也應攜酒問漁樵!」另一詩人馮蘭階,也曾親自到碧橋村尋訪,同樣失望地寫下:「自昔碧橋風景好,可憐風景逐時新。只今唯有空中月,照盡當年玩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