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觀設計
⑴ 城市公園的景觀設計要點是那些
1、 構成公園的主要素材如植物、地形、地貌是受氣候、時間、空間等自然條件的影響而演變的。公園規劃和設計必須考慮這些影響,因地、因時制宜,創造不同的地方特點和風格。
2、 公園要鋪透水性的地磚
3、 康體設施:應以中小型項目為主,不應設置佔地面積大的體育項目;兒童活動區應合理設置機動游樂項目、參與性游戲項目和科普項目。
4、 遊憩功能區(包括游覽觀賞區、安靜休憩區、文化娛樂區等)應占公園陸地的70%以上;康體活動區
5、 控制在公園陸地的15%以下;兒童活動區宜控制在公園陸地的10%以下。
6、 監控系統:公園內宜設置廣播系統。設有管理處(室)的公園應設置安全管理視頻監控系統。
7、 防雷設施:公園主要出入口的集散廣場和遊人集中活動的場地以及經常舉辦展覽活動的區域應設置獨立性的防雷設施覆蓋。
8、 有毒植物:集散、賞景、休憩、活動鋪裝場地內及周邊綠地種植設計,嚴禁選用危及遊人生命安全的有毒植物。在兒童游戲活動區范圍內,不得選用枝葉有硬刺或枝葉呈硬劍、刺狀的植物,不應選用揮發物或花粉能引起明顯過敏反應的植物。
⑵ 公共空間設計結合自然景觀有哪些案例
⑶ 自然景觀是指什麼
景觀分為人為景觀和自然景觀,人為景觀就是指進過人為活動改動過的;自然景觀就是沒有進過任何人為的改動。
⑷ 自然景觀設計是什麼
謂景來觀設計?景觀設計是指在某一源區域內創造一個具有形態、形式因素構成的較為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 它必須具有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它必須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並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二是社會屬性,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3]。
如果我們把景觀設計理解為是一個對任何有關於人類使用戶外空間及土地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監理這一解決方法的實施過程[4]。景觀設計的宗旨就是為了給人們創造休閑、活動的空間,創造舒適、宜人的環境。而景觀設計師的職責就是幫助人類,使人、建築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
⑸ 生態景觀設計和景觀生態設計的區別
區別:景觀設計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是生存的藝術!是關於景觀的分析、規劃布局、設計、改造、管理、保護和恢復的科學和藝術。景觀設計學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尤其強調土地的設計,即:通過對有關土地及一切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設計問題的解決方案和解決途徑,並監理設計的實現。而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
景觀設計學
根據解決問題的性質、內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觀設計學包含兩個專業方向,即:景觀規劃(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觀的設計(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較大尺度范圍內,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具體說是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當的土地利用;而對這個特定地方的設計就是景觀設計。
景觀生態學
景觀生態學 (landscape ecology)是在1939 年由德國地理學家C. 特洛爾提出的。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是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Risser等(1984)認為景觀生態學研究具體包括: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發展和動態;異質性景觀的相互作用和變化;空間異質性對生物和非生物過程的影響;空間異質性的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理論發展突出體現其對異質景觀格局和過程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理論研究還包括探討生態過程是否存在控制景觀動態及干擾的臨界值;不同景觀指數與不同時空尺度對生態過程的影間擴散響;景觀格局和生態過程的可預測性;以及等級結構和跨尺度外推。盡管這些都僅是理論雛形,但它們確實給生態學提供了一個新的範式(Paradigm)。按照Kuhn(1970)的科學哲學思想,科學的發展總是不斷地以新的範式替代舊的範式。新範式提出新的理論、新的概念、新的構架、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景觀理論是生態系統理論的新發展。它的新穎之處主要在於景觀理論強調系統的等級結構、空間異質性、時間和空間尺度效應、干擾作用、人類對景觀的影響以及景觀管理。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於它直接涉足於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Naveh和Lieberman(1984)指出:景觀生態學是生物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橋梁。此外,跨尺度上推(Scaling Up)景觀生態學是環球生態學(Global Ecology)的重要一環。
⑹ 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是什麼
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是:
1、可持續發展原則: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脈間的自然景觀資源,並體現自然景觀良好的發展規律。
2、延續地方文脈原則:秉承歷史文脈,結合人文資源,充分發揚和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內涵及民族風格,塑造具有歷史文化氛圍和本土文化底蘊的空間環境。
3、以人為本原則——積極創造環境優美,適用舒適,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戶外活動空間,滿足遊客休閑觀光活動需求。
4、可操作性原則——遵從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強調土地的綜合利用和合理開發,做到遠近結合,並對規劃的實施和管理提出科學可行的策劃指導意見。
(6)自然景觀設計擴展閱讀: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涵蓋面更大,更強調一種精神文化,滿足大眾文化需求,面向大眾群體,強調生態風景旅遊三位一體,講求經濟性和實用性,可以說,現代景觀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向大眾的,它不象傳統園林面向少數貴族王族。
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我們這專業也受到城市規劃和建築學材料運用的影響,所以在感官、景觀感受、景觀藝術性方面,現代景觀規劃設計和傳統風景園林設計的制約因素也有所變化,包括現代城市密度比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善於利用有限的土地,見縫插綠,利用城市規劃中的一些剩餘用地,來創造比較好的景觀。
⑺ 園林景觀設計屬自然科學嗎
園林景觀設計不屬於自然科學。
一、園林景觀設計與自然科學性質不同
1、園林景觀設計是研究如何合理運用自然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優美的、生態平衡的生活境域的學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的應用學科。
2、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包括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和地理學。
二、園林景觀設計與自然科學成分不同。
1、園林景觀的基本成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軟質的東西,如樹木、水體、和風、細雨、陽光、天空;另一類是硬質的東西,如鋪地、牆體、欄桿、景觀構築。軟質的東西稱軟質景觀,通常是自然的;硬質的東西,稱為硬質景觀,通常是人造的。
2、自然科學基本成分,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包括天文、物理、化學、地球科、生物等和地理。
三、園林景觀設計與自然科學屬性不同
1、園林景觀設計的自然屬性,作為一個有光、形、色、體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間形態,較為獨立的並易從區域形態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客體。
2、園林景觀設計的社會屬性,具有一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有觀賞功能,改善環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過其內涵,引發人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所謂景觀效應。
3、自然科學屬性,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作為認識的對象。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四、園林景觀設計的應用性
1、園林景觀設計是綜合園林歷史、園林藝術,園林植物、園林工程、園林建築等分支學科研究成果,根據園林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 ,來創造各種園林的藝術形象。
2、園林景觀設計在園林營建中,改造地形,築山疊石,引泉挖湖,造亭壘台和蒔花植樹,要運用地貌學、生態學、園林植物學、建築學、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識,還要運用美學理論,尤其是繪畫和文學創作理論。在規劃各種類型的園林綠地時,需要考慮它們在地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就涉及城市規劃、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3、園林景觀設計涉及農學、林學、生物學、植物學、地理地質學、土木建築學等,生物棲息地、植物造景應用、自然與人文地理、地形地貌、環境災害、水土保持以及歷史建築保護再利用建築構築物造型、設計、施工、結構等。
4、園林景觀設計首先、要把園藝、林業,傳統的庭院和造園設計、自然景觀規劃與運營等作為設計的重點。其次、要把美學、史論學,在空間構成、色彩設計、設計創意義上,體現現代景觀學科關註解決城市更替、城市文化承繼問題。第三、要把括環境心理學和環境行為學,從人與環境的選擇與限定的相互關系著手,解決設計細節的問題。第四、要把土地、資源、信息規劃與管理,在崇尚構建低碳、生態和高效社會的理念,體現在園林景觀上。
⑻ 景觀設計怎樣才能與自然更好的融合呢
個人認為人和自然是景觀設計永恆的主題。景觀設計的核心問題不僅是解決人的問題,同時一定要平衡人和自然的關系。所謂心中的自然,應該是一種意境,是景觀設計師的一種追求。心中的自然是美好的,設計出來的產品自然也是美好的。從遠景設計研究院的以往設計來看,其實我們不需要硬貼符號,而是要追求人群骨子裡心中的自然狀態。利用空餘時間多去感受一下自然,感悟自然的神奇魅力與鬼斧神工。
⑼ 在設計中如何對待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
按照景觀的成因和屬性將其分為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兩大類。
自然資源:從人類的功利目的出發,將一切能為人類利用並可造成福利的自然物質和自然能量都稱為自然資源。當景觀成為一種能夠為當前人類和未來人類造福的客觀存在物時,就可稱之為景觀資源。
有些是自然作用演化發育而成的,有些則是人類利用資源的結果所造成的。前者稱為自然景觀,後者稱為人文景觀。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卻又常常相互交融,和諧統一。
主要是後者摻入了人類文化的影響。人類透過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改變了自然景觀的面貌,這種新顯現的景觀就是人文景觀。
綜上,我認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人文景觀可以體現出當地的文化底蘊,只有當二者自然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做到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中國的園林與國外的園林設計中,也體現了這一點。
⑽ 環境景觀設計屬於自然學科還是人文社科
交叉學科,需要有一定的理科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