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鄉村建設
㈠ 村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及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是指什麼
「強農惠農資金」是指各級財政安排用於「三農」的各項資金投入,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資金、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等。具體包括如下內容: 1.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類資金主要是用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病險水庫治理、農村能源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等資金。 2.涉農補貼類資金主要是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畜牧良種補憨憨封窖莩忌鳳媳脯顱貼、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與撲殺補助、退耕還林補助、生態公益林補償、森林植被恢復費、林業生態建設資金、家電下鄉補貼、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產糧大縣獎勵、油料生產大縣獎勵、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等資金。 3.支持農業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建設類資金主要是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科技發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新農村現代物流網路建設、政策性農業保險等資金。 4.農業綜合開發類資金主要是用於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等資金。 5.農村綜合改革類資金主要是化解鄉村債務和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國有農場稅費改革、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等資金。 6.農業防災救災類資金主要是特大防汛抗旱補助、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救濟資金、地質災害防治資金等資金。 7.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類資金主要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和特別扶助、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補助等醫改資金、農村「五保」供養和敬老院改擴建、農村安居工程建設、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民政專項救助資金、農村環境保護、選聘大學生到村任職等資金。 8.財政扶貧開發類資金主要是各級財政部門安排的用於扶貧開發的資金。 9.庫區移民類資金主要是各級財政安排的用於支持庫區飲水、道路等生活生產設施建設和移民後期扶持、補助的資金。 10.支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類資金主要是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鄉鎮機關辦公用房建設等資金。
㈡ 加強建設鄉村生態文明應以哪些方面為抓手
對於生活垃圾,要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整治垃圾圍村現象,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
由於農戶支付能力整體有限,推廣建設運營和維護經濟成本低廉的可復制技術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機制,確保各類設施建成並長期穩定運行,防止治理設施「曬太陽」,建設資金「打水漂」。來源:光明網
㈢ 生態文明需要去激進的鄉村改良對嗎
生態文明需要去激進的鄉村改良。
㈣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鄉村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其意義非同尋常、極為深遠。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單元,要建設美麗中國,首要任務是全面提升農村生態環境,努力把農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並積極推動社會物質財富與生態財富共同增長、社會環境質量與農民生活質量同步提高。
一、統籌城鄉發展規劃,優化農村空間布局
規劃是龍頭、是發展的大綱。要高起點編制鎮村布局、生產力布局、水資源、土地利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規劃,科學確定城鎮規劃區、工業生產區、農業發展區、農民居住區和生態保護區,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一是推進農村工業向園區集中,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要堅持與工業產業規劃、本地資源利用和產業優勢相結合的原則,高起點、高標准抓好園區規劃,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積極鼓勵村集體在工業園區內建造標准廠房,吸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以工業園區集聚建設為抓手,加快發展產業集群,帶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水平。
二是推動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步伐,推動農地連片集中,根據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整合項目資金,結合土地復墾整理、農田水利建設、農業資源開發,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
三是引導農民向社區集中,促進生活空間宜居適度。加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的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吸引農民向設施配套、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的新型社區集中,促進人口集聚、要素集約,讓農民享受到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不斷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
二、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要把農業產業生態化、發展清潔化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舉措,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嚴格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控「源」。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擴種綠肥與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實施農葯化肥減量工程,著力提高化肥農葯利用率。推進農村面源氮磷生態攔截系統工程建設。加快建立農葯集中配送體系,實行農葯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價格及統一差率,杜絕高毒高殘留和假冒偽劣農葯流入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二是治「污」。按照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循環利用為切入點,推廣種養相結合、循環利用的生態健康種養生產方式。科學合理地制定養殖業發展規劃,推進規模化養殖場建設,推廣發酵床生態養殖,建立持續、高效、生態平衡的規模化畜禽養殖生產體系。採取粉碎還田、漚肥還田、過腹還田等省工、省時、實用的秸稈還田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增加土壤肥力,積極開展秸稈飼料、秸稈發電、秸稈造紙、秸稈沼氣、秸稈食用菌等多渠道綜合利用秸稈試點示範與推廣,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快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規劃布點村莊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
三是活「水」。水是生態之基,貫徹落實「人水和諧」理念,建立農村河道定期輪浚機制,實施拆壩建橋,打通斷頭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築物,暢通水系,加快河道輪浚和水系調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加強河道長效管理,提升長效管理水平,實現「清水暢流」。
四是植「綠」。大力推廣應用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為綠化重點,做到見縫插綠、應栽盡栽,加快構建「綠色通道、綠色水廊、綠色基地、綠色村莊」,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村莊綠化格局,構築綠色生態屏障。
三、創新農庄建設舉措,塑造中國美麗鄉村
環境就是資源,生態就是資本。要堅持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發展農村旅遊業有機結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麗鄉村的過程中,要注重把保護鄉村鄉野農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純朴之美作為第一追求,創新思路和舉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力求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重點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
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靠山生財、靠山致富,發展種植業、林業、畜牧業,開發山區休閑旅遊農業,建成一批以山村體驗、民俗風情、自然景觀為特色的山村休閑旅遊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遊點。
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將漁業生產與綠色生態、休閑觀光、娛樂餐飲、度假購物結合起來,發展賽龍舟民俗水上運動、休閑垂釣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閑鄉村旅遊項目。注重開發濕地資源,走濕地生態旅遊發展之路,打造高質量濕地旅遊產品,讓遊客在觀賞到「孤鶩與落霞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原生態美景的同時,了解自然生物知識,增加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使生態旅遊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傳承和提升傳統民居建築特色,打造各地建築風格各異、造型絢麗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體現濃郁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築保護修繕力度,讓古建築融入「美麗鄉村」,並挖掘其背後的商業價值,整合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旅遊特色線路,結合農村生態環境及生活文化,發展如介紹民風民俗、品嘗農家菜、體驗農家生活等具鄉土味的觀光特色旅遊。
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豐富的花卉、林果資源,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已有的基礎上,引入創意農業,對花卉、林果進行資源整合、規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園,形成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獨特鄉村美景。通過發展花卉和蔬果採摘體驗項目,讓遊人漫步其中觀花品果,享受從中的美感和樂趣。
五是做好「農耕」文章。依託豐富的農耕文化資源,著力挖掘至今稀存於世的農耕器具、戲曲、民歌(山歌)、耕作傳統、民俗風情及各類祭祀活動等資源,發展農耕文化旅遊產業,讓遊客親身體驗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車灌農田、製作農家酒、腌制農家菜、住農家屋、吃農家菜、干農家活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
四、准確把握推進要素,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建設美麗鄉村、把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讓全體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
科學合理的規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前提。建設美麗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要高度重視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統籌推進。結合地理地貌、自然資源、文化積淀、民俗習慣、產業結構、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開展研究策劃,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既要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配套,又要塑造村莊自身的特點、特色,還要傳承歷史民俗文化,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充分彰顯農耕文化、秀美特色,讓「農村更像農村」,避免「千村一面」。
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農村生態環境好與否直接關繫到美麗鄉村的建設程度,因此要把優化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抓緊抓實抓好。首先,要以推進「三個集中」為抓手,不斷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其次,要組織實施村莊環境整治工程,加大對自然村莊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和有機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創新舉措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只有堅持創新舉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增強內生動力,才能確保美麗鄉村建設順利有序推進。一是創新組織管理體系。美麗鄉村建設面廣量大、內涵豐富,涉及到各級各部門,必須要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制、分工合作機制,加強部門溝通、上下溝通,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創新建設投入機制。美麗鄉村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必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機制。三是創新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規范有序流轉的步伐,實現土地連片集中。四是創新經營體制機制。通過大力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勞務合作、農業專業經濟合作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特別是要創新發展合作農場,鼓勵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更多的農民分享建設成果,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合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㈤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一)我們應該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管理、宣傳,對一切破壞生態文明的行為采 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並對他們進行教育和指導,這就要求我們的相應政 府部門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工作,執法必嚴,不要徇私枉法,多徵求下 面的意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積極回應群眾訴求,實事求是的處理問 題,政府部門領導及下屬也需要定時的做出工作總結,除此之外政府部 門應該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邀請相關專家給我們的相關部門做一 些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講座,爭取能夠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普及到每 個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種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
(二)然而隨著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不斷完善,我們更加的能夠發現城市和農村在 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逐步的加大對農村生態文 明建設的投入,使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在農村也建立起來,因為創建農村 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重大 舉措,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農村中的具體體現。隨著工業發 展由城市向農村轉變,農村的生態破壞也逐步的加劇,以前美麗的鄉村 也已經在逐步的轉變,所以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這就要求 我們的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首先我們在農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們 可以定時的在農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積極引導農民群眾採取更加積極 的生產方式,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的文化設施,健全農村公共文化系統。 我們需要堅持不懈的進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現代文明觀念和生產方 式在農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們需要在農村設立相應的基礎設施,比如 我們可以在農村設立垃圾桶和垃圾場,定期的對它進行處理,隨之而來 也就會出現鄉村整潔的現象,另外我們的政府在從外地招商引資的時候 也不能只顧著眼前給我們帶來的收益,我們需要考慮可持續發展。
(三) 國家在生態研究上的經費投入需要加大,這樣可以使我們的實驗儀器更 加的先進,促使我們的研究者研發出各種新型的環保材料 ,雖然現在 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換材料在不斷的出爐,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替換品 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在普通群眾看來這些東西的消費還是有點偏 高,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因此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可能還是會選擇那些 欠環保材料。在我們還沒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來的時候,筆者認為 我們需要自覺的回收再利用東西,給我們的地球減輕壓力。
㈥ 發展鄉村生態文明的主體是人才嗎
調研發現,凡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好的地方,都是村集體經濟發達的地方,也是村黨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鄉賢輩出的地方。因此,在鄉村振興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除了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外,首先地方黨委組織部和統戰部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導品德高尚、有經濟頭腦的鄉賢以各種形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和投資,發揮其對於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帶動作用。
再次,沒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難以持久,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發揮他們在鄉村產業鏈脫貧中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示範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來源:光明網
㈦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如何才能更好發展
如果區域缺乏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則政府強農、惠農、富農的政策難以到位;鄉村缺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支撐,即使在政府的幫助下硬化道路、整治村容、粉刷一新,凋敝仍然很難避免。
在第三產業方面,可借鑒江蘇崑山、浙江湖州的鄉村建設經驗,依託大城市需求,加強快速化的交通網路建設,實施觀光園區、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來源:光明網
㈧ 如何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技術和人才匱乏,基礎設施建設不充分、不平衡,很難在農村內部尋求解決鄉村振興的良方,應尋求城鎮的反哺、支持和帶動。
城鎮化是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途徑,部分鄉村空心化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問題。鄉村振興不是強迫進入城鎮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進鄉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為此,可以結合鄉村產業的發展狀況和人口居住情況,合理撤村並點,在發展中解決「空心村」問題。來源:光明網
㈨ 用生態文明的理念,結合本地實際,談談如何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及生態建設
用生態文明的理念去結合本地情況,搞好新農村的人居環境的整治以及生態建設是需要集體的力量的,只有集體才可整合本地資源從而做到農村環境治理。
㈩ 生態文明新農村和 美麗鄉村的區別
一,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更高階段,新農村建設必須融入生態文明的理念,還鄉村綠水青山。實踐表明,美麗鄉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鄉村之美首先美在山水,美在田園,美在山水林田湖的有機統一。在一定意義上,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鄉村。
二,美麗鄉村不僅美在山水田園,也美在淳樸,美在文化,美麗鄉村必須能讀得出歷史,記得住鄉愁。許多鄉村自然山水景色可能較為普通,可同樣有活力有人氣,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有故事,農耕文化底蘊深厚。這說明,文化是美麗鄉村之魂、之韻,有了它就有了靈氣和魅力。
三,美麗鄉村不只是看上去很美,中看還得中用,美麗還有著豐富的內涵,業興、家富、人和、村美才是真的美。各方推出的美麗鄉村,除山水田園和歷史文化外,當地老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美麗鄉村必須有綜合的內在素質,一些地方講生態、業態、文態、形態是很有道理的。
四,美麗鄉村絕不可能只有一副面孔,她會有很多精彩的篇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共繪美好藍圖。看看各地美麗鄉村創建的經典案例,沒有一個是仿造的,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徵,或地域的、或民族的、或文化的,復製品可以熱鬧一陣子,但最終都會喪失生命力。
五,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同步推進。實踐告訴我們,城鎮不是鄉村的對立物,鄉村也不是落後的代名詞,鄉村和城鎮各有其存在價值,必須互動協調共榮,鄉村和城鎮應當交相輝映。現代社會,沒有城鎮或沒有鄉村,都是不可想像的。
這些都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各地應當形成共識,並在今後的實踐中把握好、運用好。
你可以到潢川利民科技一對一根據你們當地的情況,專門定製生產適合你們當地情況的太陽能路燈。這樣不僅大大的提高了利用率,也節省了不少的金錢和人力。當然你如果感興趣,也可以申請潢川利民科技的代理,技術方面廠家會全程負責,你只需要跑單子就行,賺錢也非常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