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背景

生態背景

發布時間: 2020-11-23 06:05:35

生態校園的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們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也在努力發展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這就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為了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2009年,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第一中學,我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的活動。同時,我國的農業也在面臨一個大的轉型,現在農業類型很多,比如: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立體農業、訂單農業等等 ,都旨在提升農業的附加值,這些都是新興的創意農業。用我國最根本的農業來規劃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教育基地————「生態校園」,是件支持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事。

⑵ 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1、生態文明來,是人類遵循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2、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我國資源總體豐富但人均短缺,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平衡)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3、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建設生態文明,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⑶ 生態農業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初以來,為來了克服常源規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許多國家發展了多種農業方式以期替代常規農業,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和生態食品等。盡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 的統一。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⑷ 生態產業的背景

經過了漫長的漁獵文明時代,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原始農業誕生,標志著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200年前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工業代替農業成為社會中心產業,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同時工業革命促使用工業技術改造農業和裝備農業,使農業發展走向現代農業,它的主要特點是農業技術工業化和農業產品商品化。農業耕作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首先在發達國家完成。並形成了所謂的「石油農業」,即以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和使用農業機械(以石油驅動)為特徵的農業。傳統農業的發展導致了諸如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力衰減等不良後果;現代農業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和生產專業化與集約化的特點,一方面導致了土地污染、板結、質量退化等嚴重問題;另一個方面,種植的單一化,減少了物種多樣性,從而削弱了農業的自然調節,且降低了農產品的安全性與營養性。
顯然以上的農業產業、工業產業與消費方式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們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基礎,可以說是人類自掘墳墓。因此,尋找一種既發展經濟又保護資源環境的人地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於是生態產業便應運而生。它的誕生與發展必將使人類邁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工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上世紀中葉發生的一系列公害事件,80年代發生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印度博帕爾市農葯廠泄露等事件,更有酸雨、臭氧層缺失、全球增暖等全球性同題。
社會生產是為市場而生產,為了刺激市場發展,採取一種高消費、超前消費與高淘汰、高報廢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從原材料-生產-消費-廢物的線性過程,造成資源過度消耗、廢棄物的過量堆積,從而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⑸ 生態恢復的背景

人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之中,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化的發展,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空前的強度,在推動全球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導致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帶來了諸如森林減少、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對生物圈的演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製約了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安全,生態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突出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已經成為維持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如何整治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防止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有效處理和解決全球生態系統退化問題,恢復和重建已經受損的生態系統原有結構和功能,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區域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已經成為全球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加強生態恢復理論研究,在適當的地區進行生態恢復的實踐實驗,對探索適合區域生態恢復的途徑,走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大意義。在此背景下,生態恢復研究得到關注,成為當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之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以及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已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如何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整治與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重建可持續的人工生態系統,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

⑹ 環境生態學的社會背景

在人來類跨入21世紀之際,面臨不斷自惡化的生存環境生態和資源的匱乏,人類清醒地認識到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長遠觀點來說,發展環境生態教育是解決環境問題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高等學校的環境生態教育,是提高新世紀建設者的環境生態意識,向社會輸送環境生態保護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具有生存環境的時代緊迫感和具備應有的新世紀人才環境知識的需求素質。

⑺ 生態環境的背景

生態地來理環境是由生物群落及源其相關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的功能系統或稱為生態系統。在特定的生態系統演變過程中,當其發展到一定穩定階段時,各種對立因素通過食物鏈的相互制約作用,使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從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如果環境負載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態系統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在人類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既有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人類活動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資源的速度和規模,加劇了自然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人類本身也因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而遭到「報復」。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有民意測驗表明,環境污染的危脅相當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成為制約經擠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⑻ 生態效率的提出背景

1992年,聯合復國里約環境制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第一次把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類發展的議程。
在中國,2005年3月,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要「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大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高度出發,第一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文明不是不要發展,而是要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以生態有效的方式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兩型社會」的關鍵在於提高生態效率。

⑼ 兒童所處的生態背景是哪三個

兒童的發展受到其成長背景中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兒童所處的生態背景是:家庭背景、學校背景和社會背景。

⑽ 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內容及意義,800字

這些是十八大中關於生態文明的描述,希望能幫到你。
(一)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四個文明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新高度,納入小康社會五個目標,納入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這是個創新和貢獻。十八大明確提出今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資源生態系統的環保力度,加強生態文明政治建設,把生態文明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
(二)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作為基本國策。70年代提出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現在兩型社會建設正式成為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予以認識和把握,建設美麗中國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前叫改造自然,開發自然,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以往在開發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高喊「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口號,現在的發展理念轉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最大的天意,是人性的回歸,是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界定。貫徹生態文明,加快三個發展是十八大的貢獻,十八大之前,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高級幹部研討班上做了重要講話,為十八大提前做了政治設計,提出三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施三個經濟業態互動互補。
(三)加快三個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發展:加快綠色發展,強調生態第一、環保至上;加快循環發展,強調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廢水廢氣的循環利用;加快低碳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建設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的新業態。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加快三個發展,真正把科學發展觀具體化,把生態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立足保護環境,尊重生態,不僅給後代留下金山銀山,更要留下綠水青山。
改革開放32年,GDP年平均增幅9.7%,94年是最高年份達13.6%,這叫中國的奇跡、中國的崛起。我們按照辯證法的思維回頭反思盤點我國的高速增長,有不少經驗和教訓。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資金的高投入換來的GDP高速度,成本太大得不償失。研究三個新發展,更能實現永續發展,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十八大給人民的思想深處種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執政的新理念、新目標、新價值取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