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戰略

生態戰略

發布時間: 2020-11-23 06:39:22

⑴ 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有哪些

1、是優。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是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中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

3、是保。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是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1)生態戰略擴展閱讀

政策方針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方針,十八大報告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 。

途徑方式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途徑方式,十八大報告強調:「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重要目標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十八大報告第三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中指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初步建立。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強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 。

⑵ 戰略思路

面向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國家需求,圍繞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地質環境問題,推進基礎性地質環境填圖、地質環境要素監測與地質環境過程研究,以地球關鍵帶為框架建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不斷深化區域地質環境的認知程度與規律把握,促進地質環境與生態系統交互作用過程耦合,服務與支撐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深入,為我國邁向生態文明奠定堅實基礎(圖5–12)。

圖5-12 邁向生態文明的地質環境調查戰略思路

(1)聚焦一個核心:以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實施為核心。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在資源環境領域確定的重大戰略。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支撐性工作,地質環境調查應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及其重大戰略進行謀劃、布局與實施,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如期實現。

(2)突出四類問題:水資源安全、地質災害防治、空間格局優化、地質環境健康。一是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短缺與地下水長期過量開采問題,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保障國家水資源安全十分重要,由於種種原因,水資源不合理開發與地下水過量開采問題困擾著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並導致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退化問題。二是嚴重威脅居民生命與財產安全的地質災害,在地質環境脆弱區域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地質災害防治是我國自然災害防災減災的重要內容。三是地質環境空間分布與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匹配影響著工業化、城鎮化與工程建設的地質安全,地質環境空間分布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重要基礎,關繫到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區域主體功能的實現。四是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導致地質環境質量惡化,誘發了與地質環境相關的疾病,嚴重影響著人類、農作物與動植物的健康。

(3)抓好六大戰略任務:水文地質調查、地質災害調查、環境地質調查、地質環境健康調查、地質環境管理研究、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一是以平原盆地區、岩溶地區等地下水資源分布區為重點,開展水文地質調查,為解決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水資源短缺與地下水過量開采問題提供基礎依據。二是以地質環境脆弱區為重點,開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為解決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問題提供基礎依據。三是以重要經濟區、城市群為重點,開展環境地質調查,為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和實施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提供基礎依據。四是以主要含水層、農耕區為重點,開展地質環境健康調查,為解決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地質環境質量惡化問題提供基礎依據。五是以地質環境與社會經濟相互作用為重點,開展地質環境管理研究,為地質環境管理、自然資源監管、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礎依據。六是推進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及時獲取地質環境要素動態數據。

(4)夯實三個基礎:填圖、監測與建模。填圖是了解地質環境組成與結構的基礎,也是部署監測和開展建模的基礎。監測是了解地質環境隨時間變化的基礎,為建模提供所需的輸入數據和校正數據。建模是開展地質環境過程機理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開展地質環境定量評價、預判地質環境變化的重要工具。

(5)構建一個平台: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平台。集成填圖、監測與建模獲得的成果,將數據、方法、模型組織到相應的時空框架之中,形成一個模塊式整體,為綜合分析與形成服務產品提供平台,為地質環境精細化管理奠定基礎。

⑶ 大生態戰略的內在核心是什麼

做好大數據、大扶貧、大生態的「長板」,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大數據手段和「互聯網+」作為重要支撐,把智慧旅遊、旅遊大數據、「互聯網+」作為重要手段,推動旅遊業爆發式增長。注重大生態與大數據相結合,提高大數據發展水平,利用大數據更好保護生態環境,運用大數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注重大生態與大旅遊相結合,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助推旅遊業發展,通過旅遊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改善,讓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促進、各得其所。注重大生態與大健康相結合,培育大健康產業集群、重點平台、龍頭企業,讓綠色與健康相得益彰。
「大數據」、「大扶貧」、「大生態」三者要聯動起來,將大數據和大生態結合起來共同為扶貧謀策,為農民增收脫貧。發揮各自的優勢,在推進脫貧攻堅貢獻力量。要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強生態建設環境治理,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全力構築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長城。

⑷ 大生態戰略的內在核心問題是()和時限社會生態的和諧

中式
大生態戰略的內在核心問題是(中式)和時限社會生態的和諧。

⑸ 什麼事生態化戰略

是根據現代生態學原理,運用符合生態規律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的旨在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

⑹ 長城汽車發布的「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是一種怎樣的戰略

7月15日,「G往開來,為AI出行」——長城汽車GTO全域智慧生態戰略在保定哈弗技術中心正式發布。圍繞汽車-出行-生活的體驗服務,長城汽車宣布將告別傳統功能車時代,並聯合騰訊、阿里、網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華為和高通8家戰略夥伴共建全域智慧生態,攜手打造基於5G+AI技術、以體驗驅動、帶給用戶全生命周期體驗與服務的出行機器人,構建長城汽車全域在線(GTO:GreatWall Totally Online)智慧生態,開創出行機器人新時代。

共建全域智慧生態聯盟

可以預見,未來汽車交付給用戶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圍繞著服務體驗的深度挖掘,將成為汽車企業進階的重中之重。而且「閉門造車」完成不了進階,汽車企業必然要依據整個生態環境,攜手各個合作夥伴,打通諸多關鍵環節,才能為用戶提供真正的智能網聯化服務。

在此次發布會上,長城汽車與互聯網巨頭騰訊、阿里、網路,分別正式簽署生態合作協議,同時與也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以及高科技公司華為和高通展開具體的生態合作,組建全域智慧生態聯盟,共同探索智能網聯汽車的未來發展。

⑺ 生態戰略與多元化戰略的相同點

生態戰略與多元化戰略是一個整體,生態戰略是是多元化戰略的一種戰略,即是其中之一,又是獨立的一個。

⑻ 生態環境戰略和空間發展體系是什麼

生態環境戰略就是人類基於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對環境採取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標。從人類歷史和進化的全過程來看,可分為4種戰略:利用環境戰略、保護環境戰略、與環境合作戰略及擴展環境戰略。以上4種戰略也可以說是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4個歷史階段,即過去、現在、將來和遙遠的未來4個歷史階段。

(1)利用環境戰略。這種戰略是以人為中心,把自然環境看作是獲取利潤和財富的陪襯。在行動上則採用違背自然環境的技術,對自然資源無限制地開發,造成環境的破壞,物種的滅絕。城市空間一般採用集中同心圓式外延發展,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生產,最小限度的經濟消耗,對生活條件的改善則視為第二位的。這種戰略已在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教訓中證實是過時了的,但目前有些國家還在應用。

(2)保護環境戰略。這種戰略產生於古時的「自然道德觀」,對生態的保護有一定的認識。保護環境戰略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沒有環境人類就不能生存,因而保持環境十分必要,破壞環境是道德所不相容的。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主要是防治污染,限制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有價值的地區;在空間上,採取分散發展的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得到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又能保持生態的平衡,使人類能生存下去。這種戰略較前一種戰略有了進步。但這種戰略主要採取限制的態度,局限性較大,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

(3)與環境合作戰略。這種戰略基於近代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的,有生命的有機物與自然是相互適應的,是不斷創造、不斷更新的。按照這些觀點來考慮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才能出現一個新的更為高級的「人與環境系統」。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是實現相對獨立的、不斷循環的城市和工業過程,線性的定向發展體系,並以長期的自我更新,實現科學的生態觀念為目的。

(4)擴展環境戰略。這是一種在遙遠的未來將實現的人類向太空發展的計劃。基於對上述幾種環境戰略的認識,再來分析研究空間體系戰略就有依據了。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平原地區只佔全國總面積1/5,並在此集中了全國大部分城鎮和人口,城市化還處於初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考慮城鄉空間發展戰略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從整體規劃的角度來探索一個既適合於中近期發展又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城鄉空間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化的格局對整個國土環境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不應由於「離土不離鄉」的政策形成處處冒煙,到處是城市卻又找不到城市的分散局面,任其自流,而應有引導地走相對集中的道路。那麼怎樣一種空間布局形式最適合發展呢?區域規劃對理論的空間模式的研究(從事物的本質上,而不是外形上)就十分必要了。

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任何一個規劃都不能套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正因如此,首先必須了解城市形成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在的基本規律,從時代變化及技術發展來分析其優缺點和適應性,進而分析研究區域內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因為城市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模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工作中應該結合起來考慮。

從區域環境的角度出發,由於近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流通領域發展的要求,節點(極心)—走廊城市地帶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間形成的交通走廊,線性的發展城市,形成一個串珠式的城市地帶(而不是連綿的帶形的城市地帶),城市與城市之間保留有足夠的綠色空間,滿足未來人類大量游憇活動的需要,也可滿足生產發展、城市擴展的需要。其實質是將未來人類集中活動的空間沿軸線相對集中起來,自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而同時將由走廊與節點組成的網路之間的網眼地帶的大片綠色空間保留下來,並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與走廊地帶組成一個大的自我更新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符合城市適度分散又相對集中的要求,也能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原則。

在平原地區,這種線性的城市發展模式,可根據不同的城市和人口密度,編織成若干種基本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網路形式。在沿海地區,可隨海港的發展組成線性的網路。在山區可根據自然地形的限制條件,因勢利導,組成各種形式的城鎮網路。總之,從保持城鄉協調發展來看,適應性較強。

⑼ 如何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戰略

生態環境戰略就是人類基於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對環境採取的行動和要達到的目標。從人類歷史和進化的全過程來看,可分為4種戰略:利用環境戰略、保護環境戰略、與環境合作戰略及擴展環境戰略。以上4種戰略也可以說是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4個歷史階段,即過去、現在、將來和遙遠的未來。

(一)利用環境戰略。這種戰略是以人為中心,把自然環境看做是獲取利潤和財富的陪襯。在行動上則採用違背自然環境的技術,對自然資源無限制地開發,造成環境的破壞,物種的滅絕。城市空間一般採用集中同心圓式外延發展,目標是最大限度的生產,最小限度的經濟消耗,對生活條件的改善則視為第二位的。這種戰略已在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與教訓中證實是過時了的,但目前有些國家還在應用;(二)保護環境戰略。這種戰略產生於古時的「自然道德觀」,對生態的保護有一定的認識。保護環境戰略認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沒有環境人類就不能生存,因而保持環境十分必要,破壞環境是道德所不相容的。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主要是防治污染,限制自然資源的開發,保護有價值的地區;在空間上,採取分散發展的形式,其目的是為了得到較高的經濟效益同時又能保持生態的平衡,使人類能生存下去。這種戰略較前一種戰略有了進步。但這種戰略主要採取限制的態度,局限性較大,發展越來越受到限制;(三)與環境合作戰略。這種戰略基於近代生態學的發展,生態學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的,有生命的有機物與自然是相互適應的,是不斷創造、不斷更新的。按照這些觀點來考慮人類空間和經濟活動的模式,才能出現一個新的更為高級的「人類—環境系統」。這種戰略採取的行動是實現相對獨立的、不斷循環的城市和工業過程,線性的定向發展體系,並以長期的自我更新,實現科學的生態觀念為目的;(四)擴展環境戰略。這是一種在遙遠的未來將實現的人類向太空發展的計劃。

基於對上述幾種環境戰略的認識,再來分析研究空間體系戰略就有依據了。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平原地區只佔全國總面積1/5,並在此集中了全國大部分城鎮和人口,城市化還處於初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考慮城鄉空間發展戰略是很有現實意義的。從整體規劃的角度來探索一個既適合於中近期發展又具有長遠發展潛力的城鄉空間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化的格局對整個國土環境將產生極大的影響。不應由於「離土不離鄉」的政策形成處處冒煙,到處是城市卻又找不到城市的分散局面,任其自流,而應有引導地走相對集中的道路。那麼怎樣一種空間布局形式最適合發展呢?區域規劃對理論的空間模式的研究(從事物的本質上,而不是外形上)此時就十分必要了。

事物總是千變萬化的,任何一個規劃都不能套用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正因如此,首先必須了解城市形成的歷史及其發展過程,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內在的基本規律,從時代變化及技術發展來分析其優缺點和適應性,進而分析研究區域內城鎮體系的合理布局。因為城市的發展模式與區域發展模式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工作中應該結合起來考慮。

從區域環境的角度出發,由於近代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流通領域發展的要求,節點(極心)—走廊城市地帶的形式是值得一提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交通走廊,線性地發展城市,形成一個串珠式的城市地帶(而不是連綿的帶形的城市地帶),城市與城市之間保留有足夠的綠色空間,滿足未來人類大量遊憩活動的需要,也可滿足生產發展、城市擴展的需要。其實質是將未來人類集中活動的空間沿軸線相對集中起來,自成一個生態循環系統,而同時將由走廊與節點組成的網路之間的網眼地帶的大片綠色空間保留下來,並保持其原有的自然面貌,與走廊地帶組成一個大的自我更新的生態系統。這種模式符合城市適度分散又相對集中的要求,也能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原則。

在平原地區,這種線性的城市發展模式,可根據不同的城市和人口密度,編織成若干種基本的、大小形狀不同的網路形式。在沿海地區,可隨海港的發展組成線性的網路。在山區可根據自然地形的限制條件,因勢利導,組成各種形式的城鎮網路。總之,從保持城鄉協調發展來看,適應性較強。

⑽ 生態策略的研究

1954年,英國鳥類學家D.拉克在研究鳥類生殖率進化問題時提出,生殖率和動物其他特徵一樣,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每一種鳥的產卵數表現出一種傾向,似乎以保證幼鳥存活率達於最大值為「目標」。生態學家在自然界普遍看到:成體大小相似的物種,如果產大卵,則產卵數少,如果產小卵,則產卵數多。生物可利用的能量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把有限的能量用於保護幼體的存活,則必然難以同時提高生育力。這涉及進化過程中的能量分配問題。也就是說,在自然選擇中,動物總是面臨著兩種相反的、可供選擇的進化策略:一種是低生育力,但親體有完善的照顧和培育幼體的行為;另一種是高生育力,卻缺乏親體照顧行為。
1967年,R.H.麥克阿瑟和E.O.威爾遜推進了這個思想,首次按棲息環境和進化策略把生物分成r策略者和K策略者兩大類。在此使用的r和K是與種群增長方程中的內稟增長率r和環境負載量K兩個參數具有同樣的含義。他們認為,地球表面環境是連續變化的,一個極端是氣候穩定、天災稀少的環境(如熱帶雨林),屬於生態上飽和的系統,動物密度很高,競爭激烈;另一個極端是氣候不穩定、天災頻繁的環境(如寒帶或乾旱地區),屬於生態上不飽和的系統,密度影響可忽略,缺乏競爭。在前一類環境中,動物種群數量達到或接近環境負載量水平,即與種群邏輯斯諦增長模型的飽和密度K接近,因此這種環境對生物的作用可稱為K 選擇。在後一類環境中,種群密度處於K值以下的增長段,因此種群常處於擴展增大過程,而呈現高增長率r,所以這種環境對生物的作用可稱為 r選擇。麥克阿瑟和威爾遜最初之所以提出r或K策略思想是用來解釋島嶼定居現象的(見島嶼生態)。
1970年,E.R.皮安卡把這個思想表達得更詳細深入,並擴展到應用於所有生物。他列表比較了r選擇和K選擇的有關特徵(表1)。
在生物大類群間作策略比較,可以把昆蟲看作r策略者,而脊椎動物是K策略者。脊椎動物主要盛發期是侏羅紀、下白堊紀及始新世和漸新世,正是溫暖潮濕氣候穩定的地質期;相反,昆蟲的快速進化則是在二疊紀和三疊紀,當時的氣候條件被證明是非常多變的。在大類群之內,同樣可進行策略比較。例如,鳥類中的鷲、鷹、信天翁等是典型的K策略者,它們的體型大,生育力低,對幼鳥有良好保護;而小型的山雀、虎皮鸚鵡等是典型的r策略者。由此可見,r策略者和K策略者是兩個進化方向不同的類型,其間有各種過渡,有的更接近於r策略者,有的更接近於K策略者;也就是說,從極端的r策略者到極端的K策略者之間有一個連續的譜。
近來r-K 策略的概念已被廣泛地用於說明雜草、害蟲和擬寄生物等的進化策略。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類種植農田並進行施肥和噴葯等經營活動,雜草或害蟲要生存其中,就必須具有較高的生殖潛能和擴散能力。因此,雜草和害蟲(如狗尾草、馬唐、飛蓬和豚草等雜草,以及褐飛虱、黏蟲、螟蟲等害蟲),一般都是r策略者。飛蝗可被視為具有兩種策略交替的特殊類型:群居相是r策略的,散居相是K策略的。蚜蟲的有翅和無翅世代交替也是這樣。至於選擇擬寄生物作為防治害蟲的天敵,同樣要考慮r或K策略者對天敵的不同反應。
r和K兩類生態策略,在進化過程中各有其優缺點。K策略者的種群接近K值但不超過,因為超過K值有導致生境退化的可能。生育力低則要求有高存活率,這才能保證種族的延續,因此K策略者防禦和保護幼代的能力較強。由於有親代照顧培育,K策略者通常壽命較長,個體較大,這些特徵可保證K 策略者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取得勝利。但是,當K策略者種群在過度死亡或激烈動亂之後,回到平衡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種群確實很小,還有可能滅絕。大熊貓、虎、豹等珍貴稀有動物就屬此類。因此K策略者的資源保護比r策略者更困難、更重要。
相反,r策略者的密度是經常激烈變動的,常常突然暴增或猛烈下降。因為r≌lnR0/T(其中R0為凈生殖率;T為平均世代時間),所以高r值是通過提高生殖率和縮短世代時間達到的。但其死亡率很高,防禦和競爭能力不強。高 r值必然導致種群的不穩定性。但種群不穩定並不意味在進化中必然不利,其數量很低時r策略者不象K策略者那樣易於滅絕,反可通過迅速增殖而恢復到較高水平。r策略者當種群密度很高時,可能大量消耗資源使生境破壞,但它們通常具有較大的擴散和遷徙能力,可以離開惡化了的生境,在別的地方建立新種群。所以,r策略者的個別種群雖然易於滅絕,但物種整體卻是富有恢復力的。如果說,K策略者在生存競爭中是以「質」取勝,則r策略者可視為以「量」取勝,所以有的學者將r策略者稱為「機會主義者」,一遇良好機會就會出現大發生。r策略者的死亡率高,擴散力強以及它們需要不斷面臨新局面,這些特徵可能使它們成為物種形成的豐富源泉。
1974年,T.R.E.索思伍德總結了r或K兩種策略者種群動態特徵間的區別(見圖)。圖中對角線代表Nt+1與Nt相等,種群平衡。K策略者曲線與對角線有兩個交點 X和S。X是不穩定的平衡點,可稱為滅絕點,如果種群下降到X點以下就有滅絕的危險。相反,r策略者由於低密度下增殖快,所以只有一個平衡點S,種群易在S上下作激烈波動。此模式還說明,天敵對於這兩個極端的策略者的作用都不大。對於r策略者,由於它增殖比天敵迅速,故其數量不易被控制;待天敵種群發揮作用時,它們已遷出原地,在新的地方形成種群。對於K策略者,由於其個體大,競爭力強,天敵的作用也難以發揮。當然多數動物處於這兩極端的中間,天敵的作用仍是重要的。
1977年,J.P.格里姆將植物的生長和生殖策略劃分為3類:競爭型、逆境耐受型和雜草型,這3種類型是針對環境中的逆境(指營養缺乏及光照、氣溫不足等)和破壞(指動物取食、細菌致病或人類損害等)的程度而劃分的(表2)。因為有許多試驗證明,能在逆境(如嚴重乾旱)中生活良好的植物,不一定是優良的競爭者,因此可以把逆境耐受型和競爭型分別作為獨立的型。如果說,雜草型與r策略者相當,則逆境耐受型就可與K策略者相比(因為環境破壞程度低、種群相對較大)。但還要增加一個維度來描述競爭型,有些學者採用了下面的三角形圖解。競爭型策略出現在逆境和破壞程度都很低的環境,植物生產量高,種群波動小。有的學者把此種策略稱為α策略。α策略的命名是根據 A.J.洛特卡-V.沃爾泰拉二氏競爭數學模型中的競爭系數α 而起的。植物中的異株克生現象和動物間通過干擾作用阻止競爭對手利用有限資源等現象,都是α策略的例子。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