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物生態

生物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1-23 06:40:04

Ⅰ 生物的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
在生態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能量與物質輸入、輸出動態的相對穩定狀態。如果生態系統受到外界干擾超過它本身自動調節的能力,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代,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整個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條件,為人類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和穩定的物質資源。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有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其他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無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如大量繁殖,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接滅絕。

Ⅱ 生物之間有哪些生態關系

一,種內關系(同種生物間的關系) 關系:種內互助,如:螞蟻種內斗爭,如:植物中的大苗抑制小苗,斗爭原因:爭奪資源和空間等
二,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1,共生: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關系.但如果失去一方,雙方或一方就不能獨立生存或繁殖. 例:薜荔和薜荔榕小蜂,白蟻與鞭毛蟲
2,共棲:指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生物間的關系. 例:海葵和寄居蟹,鯊魚和印魚,綠藻與龜
3,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一種生物關系. 例:貓吃老鼠,捕蠅草,避役的捕食
4,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於另一種生物體表或體內,依靠它生活,並消耗其營養的一種生物關系. 例:肉蓯蓉,跳蚤,虱與被寄生的生物,冬蟲夏草
5,競爭:當兩種生物同時利用同一資源時,會發生競爭.
例,雜草與莊稼,五爪金龍與杉木
小結: 生物與生物間的關系 種內關系: 種內互助 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 種間互助 種間競爭 共生 共棲 捕食 寄

Ⅲ 生物,生態在哪練好練

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生物進化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

生物學(Biology),簡稱生物,是自然科學六大基礎學科之一。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生物學源自博物學,經歷實驗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而進入了系統生物學時期。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關於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Ⅳ 生物——生態系統

腐生動物主要抄是指以動植物屍襲體為食的動物,這不絕對,有些動物是雜食的,既食屍體,也食活的動物,所以沒有嚴格的界限。
典型的有:
(1) 大型的:禿鷲、兀鷲等
(2) 中型的:烏鴉等
(3)小型的:較多如蚯蚓、蠅蛆等

Ⅳ 生物(生態因素)

你的問題應該選:D鳥類的換羽是受日照的長短影響的,因為地球上的溫度(一年四季)主要是受太陽的影響,所以,光照的變化是直接原因。魚類的洄遊有越冬洄遊,只能說『有這樣的洄遊類型』。動物的夏眠最典型的就是非洲肺魚,在枯水期鑽到泥底下進行『夏眠』。這樣比較你的四個答案,還是選D最合理。

Ⅵ 什麼是生物的生態適應性

同意以上觀點表徵則是對這種適應的外在表現,是適應性的體現,比如果蠅能在大風的島嶼上生存,這是生物的適應性,而這些果蠅往往是殘翅或者無翅,這是表徵.

Ⅶ 什麼是生態

生態一詞,現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生態(Eco-)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們的環境。
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諧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態。
傳統詞義
(1)顯露美好的姿態。 南朝梁簡文帝《箏賦》:「丹荑成葉,翠陰如黛。佳人采掇,動容生態。」《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息媯﹞目如秋水,臉似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目中未見其二。」
(2)生動的意態。 唐杜甫《曉發公安》詩:「隣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能幾時。」 明劉基《解語花·詠柳》詞:「依依旎旎、嫋嫋娟娟,生態真無比。」
(3).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秦牧《藝海拾貝·蝦趣》:「我曾經把一隻蝦養活了一個多月,觀察過蝦的生態。」
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生態學的產生最早也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的。如今,生態學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以此來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發展。
生態一詞有多種含義,一般指生物的生活狀態。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
中文名稱:生態系統
英文名稱:ecosystem
定義1: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由無機環境生物的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組成。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由生物群落和與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過程構成的系統。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生物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3: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形成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 所屬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植物、動物、真菌、微生物群落與其非生命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動態復合體。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Ⅷ 生物生態

去除取樣法又稱移動誘捕法,是用相對估計法估計種群的絕對量。假定在調版查期間種群內權個體沒有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每次捕捉時,所有動物被捕幾率相等。隨著連續地捕捉,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因而花同樣的捕捉力量所取得效益、捕獲數就逐漸降低。同時隨著連續地捕捉,逐次捕捉的數增大。因此將逐次捕捉數(作為y坐標軸)對每天捕捉累計數(作為x坐標軸)作圖,就可以得到一條回歸線(圖1)。回歸線與x軸的交點(y=0)表示原種群大小,回歸線的斜率代表捕捉的概率。

Ⅸ 生物學和生態學有什麼區別

1、生物學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包括很多門科學,總體來說分為兩大部分:微觀生物和宏觀生物。

微觀生物主要是以細胞為單位,近些年又進化為以基因分子為單位,對生物體新陳代謝,生殖遺傳,變異的研究。

宏觀主要是研究動物行為,種群,群落的演替變化。
2、生態學應屬於生物學的分支, 以種群為單位,研究其無機環境的交互關系就是生態學。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