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山東
① 基於地質-生態環境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協調組織機構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由多個性質、規模不同的建制城市組成的城市地域聚集體,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極其復雜。長期的條塊分割所形成的各自為政局面,使政府只考慮和解決行政轄區范圍內的事務,很少考慮跨界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
鑒於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現存的體制障礙,建議成立一個跨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組織結構,使空間各種資源能夠達到最大程度的優化配置,各城市在空間上形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最終實現城市群發展的一體化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機構可由副省級領導負責,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牽頭,成員由省相關職能部門和8個城市主要負責人組成,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二、可持續發展對策與措施
1.嚴格控制人口總量的增長,減輕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山東半島城市群水資源、土地資源對人口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極限,人口形勢十分嚴峻,控制人口增長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在21世紀前20年,人口總量仍將會呈上升趨勢。由於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發展水平高,是未來山東省人口主要的流入區。人口總量的增大必然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資源承載和環境系統造成更大的壓力,也會導致勞動適齡人口數量增加,就業任務繁重。
盡管山東半島城市群的人口密度低於山東省平均水平,但2003年仍高達535人/km2,為全國平均水平(134人/km2)的近4倍。應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努力控制出生人口數量,引導群眾自覺實行晚婚晚育。加快城鎮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改革,解決群眾尤其是農民的後顧之憂,使群眾的婚育觀念得到轉變。通過人口總量的控制,從根本上減輕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促使大自然系統能量的有序循環,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步伐,強化「三度」建設
山東省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土地資源佔有量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因而資源環境的約束將會逐步顯現,應加快科技進步步伐,建立節約型社會。
1)人口集聚度: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相比,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口密度、城市人口比重都相對較低。應加快人口集聚的速度和質量,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根據城鎮化發展規律,目前半島城市群正處於加速發展時期,人口城鎮化速度會大大加快;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城鎮勞動力的就業結構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2)產業支撐度:山東半島城市群產業發展對城市化的支撐能力有待於提高。2002年,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均GDP(18000元)分別僅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71%和45%。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產業結構層次。加快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制葯、新材料、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等新興工業的發展,提高經濟實力和城市群發展動力。
3)內部整合度:山東半島城市群8個地級市都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內部協同性不夠,沒有形成整體區域競爭力。應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以建立大都市連綿區為城市區域發展的基本目標,以建立區域發展中心—區域城市群—區域城市連綿帶—大都市連綿帶為發展過程,提高半島城市群的協同性。
3.強化大城市的「棘輪效應」,提高濟南、青島「兩核心」在全國的地位
山東半島城市群應進一步加快濟南、青島兩市的極化效應步伐,盡快使濟南、青島兩市的市區人口規模達到超大型城市(市區人口>400萬人)標准,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兩大核心。通過大城市所特有的聚集經濟效應(產業關聯和產業聚集)帶來的「棘輪效應」,使兩市的經濟規模、人口規模、科技實力和城市建設規模都有一個大的提高,使其對半島城市群內其他城市的拉動作用增強,同時也應注意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濟南應立足特有的區位優勢,構建跨省域的中心城市,這也是半島城市群向外擴展的有力支撐;立足科技、教育、人才集中的優勢,建設成為所在區域的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中心,以及高科技產業推廣中心;充分利用多種網路交匯的優勢,建設區域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中心;立足省級信息源頭和通信樞紐的優勢,建立區域信息中心;立足高層次的金融機構和高層次的證券交易市場,建立更大范圍的金融中心;充分考慮省會地位,成為山東省的政治、經濟管理、服務中心。青島應立足地處沿海和大口岸的優勢,發揮對外開放的龍頭作用;要提升國際化程度,提高其在環渤海地區的地位;要繼續加強製造業的建設,突出製造業強的優勢;要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之與發達的製造業相協調;要發揮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建立沿海旅遊中心。
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速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步伐
依據循環經濟發展的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山東半島城市群應率先在全省建立起節約型社會。為此,必須盡快構建山東省半島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的三大體系。
1)近、中、遠期相結合的循環經濟目標體系:依據山東省政府總體要求,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近期(2006~2009),為循環經濟發展階段,提前1年實現省政府對全省提出的2010年循環經濟目標:萬元GDP能耗比達到0.90t標煤,萬元GDP耗水達到125t,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5%,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達到180萬元以上,每增加億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5hm2以下。中期(2010~2016),為循環經濟提高階段,提前4年實現省政府對全省提出的2020年循環經濟的目標:萬元GDP能耗比達到0.63t標煤;萬元GDP耗水達到75t;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5%;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0;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達到300萬元以上,每增加億元GDP土地增量降低到10hm2以下。遠期(2017年以後),為循環經濟完善階段,山東半島城市群全面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體系。
2)企業、園區、城市漸次推進的循環經濟層次結構體系、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應強化企業內部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集成,形成企業工藝技術鏈、清潔生產鏈、產品鏈、經營管理鏈和時空發展鏈五大鏈條有機統一,形成在山東省乃至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綠色產品生產基地。2009年之前,除濟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煙台萬華合成革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等全國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外,半島城市群每一地級市都要選擇10個不同類型的企業進行循環經濟試點。2010年以後在半島城市群所有企業中推廣。園區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園區內應強化企業間生態鏈的耦合,促進相互間閉路循環的形成,通過企業間的共生和代謝生態群落關系,將廢物作為潛在的原料或副產品相互利用,加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創建與環境友好、體現生態效率的園區經濟發展模式。2009年之前,除濟南、青島、威海、淄博、濰坊5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外,其餘省級、地市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開發區都要全面推行循環經濟生產。城市是循環經濟發展的載體。各地級市應強化城市區域的物質循環和能量高效利用,建立區域間穩定、持久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關系,建立完善的生態經濟、生態景觀和生態社會體系,形成相互協調、符合國際規范的循環經濟區域。濟南、青島、威海、日照等4市應先行一步,盡快推進循環經濟城市建設。
3)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結構體系、應大力促進生態型農林牧漁業、生態工業和生態友好型服務業的健康發展。第一產業應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養畜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質產業,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葯、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產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2009年之前重點在全國、省級龍頭企業以及重點農產品生產基地尤其是出口農產品基地推行循環農業經濟生產。第二產業是循環經濟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鋼鐵、冶金、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行業具有高耗能、易污染的特點,是循環經濟的重點和難點行業,半島城市群政府職能部門應在這些行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中重點推行循環經濟生產。第三產業是重點抓好消費領域,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路,明確回收處理技術路線,提出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大力倡導使用能效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綠色標志食品和有機標志食品,使居民盡快樹立起可持續消費的觀念。
5.強化信息共享,建立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任務極其艱巨,應逐步形成信息共享機制,實現半島城市群內各城市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動態更新。以可持續發展基礎信息庫為平台,加強信息整合、開發、利用,加快可持續發展宏觀管理與決策信息系統建設,促進科學決策和宏觀管理,不斷提高對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應建立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預警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狀態及時進行評估和病理診斷,發現問題,及時協調解決。
② 山東省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省建設
石寶玉1 邢立亭2 程秀明1 張偉1 於世林1
(1.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2.濟南大學,濟南250002)
作者簡介:石寶玉,1982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工系。主持完成了山東省環境水文地質編圖、山東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等多項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摘要:建設生態省是山東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戰略舉措。 本文根據山東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從環境地質學入手,探討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及其與生態省建設的關系。從宏觀上提出地質環境整治與恢復的措施、建議,對生態省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地質;生態省;地質環境整治與恢復;山東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物產豐富,是我國的資源大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在追求資源潛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所帶來的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制約著山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開展生態省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重大戰略舉措。「生態省」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實現協調發展,要求我們用科學的發展觀,使各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地質環境管理與保護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環節。
山東省地質環境脆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破壞越來越嚴重,導致地質環境質量和容量降低,直接威脅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地質背景及地質環境問題發育規律
山東省中部山地地勢突起,東部緩丘起伏,北部、西部地勢平坦,構成了以低山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環列交錯的地勢。山東在地貌可分為魯東丘陵、魯中南低山丘陵和魯西北平原。從地層發育看,以沂沭斷裂、齊河-廣饒斷裂及聊城-蘭考斷裂為界分為魯東、魯中南、魯西北三個地質建造單元。魯東地區發育元古宇、太古宇、中生界、新生界,以一套變質岩系為主;魯西北平原地表為第四系,以沖積的鬆散堆積物為主,下伏地層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魯中南地區是山東全省地層發育最全的一個地區,分布一套典型的華北型地層系統。
獨特的地質條件導致山東省地質背景復雜,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儲量大、分布廣;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也較多。從成因角度看,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①礦山開采引起的礦山環境問題如地面塌陷、山體開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礦坑突水、瓦斯爆炸、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礦渣尾礦堆積占壓土地及區域水均衡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②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的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③工程活動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及水土流失問題等。
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和分布有其規律性:①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區,地勢相對陡峻,地形高差較大,礦產資源豐富,其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是礦山環境問題、岩溶塌陷、水土流失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問題;②魯東地區三面環海,為低山丘陵地形,富含金礦,其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海水入侵、金礦礦山環境問題及水土流失;③魯西北地區,多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其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地面沉降、深層地下水超采失衡形成永久性地下水漏斗等問題;
人為地質作用的過程,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這些問題的發生、發展嚴重製約著生態省建設的宏偉目標(見圖1)。
圖1 山東省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省建設關系圖
2 威脅生態省建設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2.1 礦產開采破壞礦區地質環境系統,礦山環境問題嚴重
山東省是我國礦產種類比較齊全的省份。到2001年底,全省已累積發現150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由於地下采空,邊坡開挖,廢渣、尾礦排放,礦坑疏干排水和廢水排放等礦業活動,誘發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山體開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坑道突水、瓦斯爆炸、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尾礦庫潰壩和區域水均衡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對礦山開發建設構成威脅。在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同時,大大改變了礦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據調查,截至2001年底,山東全省各類礦山企業佔用土地面積共8228.16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5.3%;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年產出總量為5270.82萬噸,其佔地面積約以每年4km2的速度增加;礦坑水及選礦廢水年產生總量為9.36億立方米,年外排量達5.07億立方米。因礦坑突水、采空區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造成傷亡98 人,財產經濟損失11.99億元。
礦產資源開發中,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是煤礦、鐵礦、石膏礦、金礦,尤以煤礦最嚴重。山東全省采礦塌陷面積332.23km2,其中採煤塌陷327.76km2,占總塌陷面積的98%以上;塌陷土地中,常年積水面積48.2km2,地面下沉深度一般2.5~7.5m,最深可達9.2m。由於采空塌陷,使地表植被、土壤及地層結構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因地形起伏過大及地表常年積水而荒廢絕產的耕地面積達36km2以上。采礦塌陷同時還造成公共設施的破壞和地表水資源的破壞。
建材及其他礦產的開采對自然環境和地質地貌景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也加重了水土流失。這類礦山多為露天開采,長期的露天採石、采砂、采土,形成許多採石(砂、土)坑、挖掘面、棄渣和滾石帶,嚴重地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尤其是在交通沿線、海岸帶,露天開采帶來的地表破壞更顯突出。此外,其邊坡或多或少均存在著岩體失穩隱患,尤其是在汛期或受震動影響時,極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此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在山東省時有發生。另外,開採石油、鹵水及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的過程中,均對周邊環境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
2.2 海(咸)水入侵危及沿海地區生態環境、地下水資源、農業生態遭受破壞
山東省海(咸)水入侵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30多年來,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加,海(咸)水入侵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從廣饒至龍口整個萊州灣南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在青島、威海、煙台等地河口地帶也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海水入侵現象。
2.2.1 鹹水入侵
鹹水入侵出現在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至平度灰埠的沿海低平原。該地段地形平坦,潮灘寬10~18km,高程5m以下,多為潮灘鹽鹼地。地下水徑流滯緩,多為鹹水或鹵水。鹹水之南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其地下水徑流暢通,水交替強烈,水質為低礦化淡水。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由南向北徑流,部分排泄補給鹹水。近20多年來,由於該區大量開采地下淡水,導致淡水區水位大幅度下降,在咸、淡水界面附近水位低於鹹水,形成反向補給,造成鹹水入侵,目前山東全省鹹水入侵面積已達1869.6km2。
2.2.2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萊州-招遠-龍口一帶的萊州灣南岸的堆積平原。該地段呈狹窄帶狀,寬3~5 km。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向海水方向徑流排泄。地下水超量開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低於海水位,海水向內陸補給,形成海水入侵。煙台、威海、青島等城市的河口地段,是當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由於超量開采地下水,使沿河兩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也形成海水入侵。目前山東全省海水入侵面積已達587.64km2。
海(咸)水入侵使入侵區地下水變咸、土壤鹽漬化、地表植被稀疏,嚴重地區只能生長少量耐鹽植物,原本良好的農業生態遭到破壞;地下水咸化後,原來的企業供水水源遭受破壞,被迫關閉搬遷,損失嚴重;膠東地區是山東省最缺水的地區之一,海水入侵破壞了緊缺的地下水資源,使地區經濟發展受到更大制約。
2.3 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山區生態系統弱化
山東省橫跨黃、淮、海三大流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是全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結果顯示,山東省水土流失面積6.35×104k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0.5%。其中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2×104km2,平原風沙區水土流失面積1.15×1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輕度為1.98×104km2,中度2.37×104km2,強度1.38×104km2,極強度0.65×104km2,劇烈流失面積0.21×104km2。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農田,減少土地肥力,降低農作物產量,而且淤塞水庫、橋涵等水利設施。據有關資料,由於水土流失全省每年沖走土壤2.8×108t,侵蝕模數1787t/(km2·a),年均侵蝕深1mm,損失養分相當於419t標准化肥,考慮土壤的自肥能力及基岩裸露的無耕種山地,每年因水土流失摺合經濟損失在10億元以上;因水土流失,主要河道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淤積1.19×104m3,水庫、湖泊、塘壩每年淤積6.9×107m3。
水土流失不僅損失土壤肥力,淤塞河湖塘壩,更重要的是使山區植被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惡化了生態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制約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4 地面沉降破壞城市供排水系統,危及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魯西北平原區,主要原因是人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含水層及鄰近弱含水層失水壓密所致。山東省產生地面沉降較明顯的城市有德州市、濟寧市及菏澤市(表1)。地面沉降可導致建築物破壞、港灣碼頭功能降低、橋涵凈容減小影響水利交通、城市疏排水不暢等一系列危害。
表1 山東省主要地面沉降區基本情況表
2.5 岩溶塌陷,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交通運輸及工農業生產
岩溶塌陷是在人為工程活動中,特別是在抽取岩溶地下水時,地下水動力條件、土體與地下水之間的力學關系發生變化造成的。開采岩溶水引發的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臨沂等地。
岩溶塌陷可導致住宅損壞、人員傷亡、道路損壞、礦山停產、水質污染等多方面問題。
2.6 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資源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永久性超采漏斗
山東省已出現多處地下水超采漏斗(見表2)。地下水超采漏斗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因為長期不合理開采地下水,破壞了開采地段地下水的采補動態平衡,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含水層的儲存量部分被疏干,而形成超采疏干漏斗。地面沉降多是由於超采深層地下水造成的。
表2 山東省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基本情況統計表
其他方面的地質環境問題也較突出,如土壤鹽漬化、地震及沙土液化、黃河淤積與尾閭擺動、脹縮土與濕陷性黃土的危害、地方病等,如果對這些問題認識不清,不加強研究,不能有效地採取措施予以遏制,也會直接威脅山東省生態省建設的宏偉大業。
3 地質環境的整治與恢復
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利用應當是有限度的,凡事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必須在地質環境容量允許的限度內從事活動。由於經濟建設中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利用不當,產生了大量的地質環境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地質環境研究、管理、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刻不容緩。
3.1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政策,加強管理
建立相關的法規體系,實施有利於地質環境的管理政策,是管理保護好地質環境的保障。經過多年的努力,山東省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法律法規,但尚不夠完善。下一步應加大建設力度,使其逐步健全完善。在此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和管理力度,不斷提高各級政府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地質環境意識,使其上升到法制高度而得到重視。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內部的監察制度,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執行環境、資源等方面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情況的監察,實施責任追究制度,以保證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和計劃與規劃的落實。
3.1.1 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和整治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主要職責之一。應明確職責,認真落實中央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全面履行職責,切實做好管理、保護工作。
3.1.2 加強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
由於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任務艱巨且責任重大,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規、規章辦事,堅持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針對山東省實際,完善各項法規、規章配套的實施細則,促進地方法規建設。
3.1.3 把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各級政府在制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或計劃時,應把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規劃納入其中。
3.1.4 加大經費投入
根據「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以中央財政為主,全省重點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經費以省財政為主,市財政為輔;各產業、企業部門所轄建設區的保護整治經費由各部門自己負責,並鼓勵企業和個人資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以經濟杠桿做好地質環境保護整治工作。
3.2 加強科學研究,為綜合治理和恢復生態地質環境提供決策依據
各種地質作用及過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人為地質作用,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
地質環境主要應研究其質量、容量和經濟承載能力。地質環境的容量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質空間,可能承受人類社會、經濟、工程發展的最大潛能。它可用地質資源量和接納人類廢棄物的能力來衡量,地質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
3.2.1 勘察研究是環境整治的前提
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基於成因機制分析,而成因機制分析是以地質勘察為工作手段,才能避免防治工程的失誤。對地質環境問題現象及其發生機理的正確認識是地質環境整治最重要前提。
3.2.2 重視新技術的運用
當前,CAD、GIS和三維動畫技術已引入地學勘察研究領域,目標是建立基於地質成因機制的智能化輔助設計系統,進行預警、預報,在國內外已有成功的先例。
3.3 加強勘察研究、約束人類活動、整山治水、保護地質環境
3.3.1 加強研究,科學管理,整治礦山環境
山東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太多,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現在企業根本無法承擔沉重的生態環境治理任務,其結果形成資源環境惡性循環,嚴重製約礦山經濟發展,有的礦山達到難以逆轉的後果。
加快老礦區地面塌陷綜合整治與復墾工作,逐步解決老礦區地面塌陷問題。按照「誰開采,誰復墾」的原則,對新礦區地面塌陷應及時進行整治和復墾。加大對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交通沿線兩側的露天采場、采坑的恢復治理力度。對城市周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可視范圍內已被破壞的山體進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3.3.2 進一步勘察評價地下水資源,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環境是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地下水體本身及其介質環境。總體看山東省水資源嚴重不足。關於地下水資源方面以下問題比較突出:①勘察研究程度不夠。全面的地下水勘察評價工作完成於20世紀80年代,距今已有二十多年,許多環境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地表水、氣象條件變化很大,需要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②地下水環境保護研究工作不夠。山東全省多數地區未進行地下水保護區劃分,應根據地質環境條件的敏感程度和地下水資源的供水功能,按要求劃分出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及早落實保護措施。③開發利用布局不夠合理。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是用水布局的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膠東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多,用水量大,但膠東是山東省相對缺水地區;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質、富水性較差,深層地下水補給來源不足,大規模開發利用受到限制;山前平原地區城市集中分布,地下水資源多處於超采狀態,地下水污染較嚴重。④地下水人工調蓄勘察試驗工作不足。對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調蓄能力,調蓄工程類型、位置,地下水合理埋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問題未做深入研究。⑤大部分地區都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潛力。地下水資源是可再生的,多數山區的地下水交替循環都很快,有潛力而不開發利用也是一種浪費。
3.3.3 科學規范工程活動,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人為地質作用直接參與岩石圈的改造及地貌形態的破壞再造過程,如工程建設中爆破、削坡、開挖、棄渣、填方等工程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導致斜坡變形、岩體松動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地震、暴雨和人類活動是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三大重要因素,前兩者目前人類尚不能進行控制,可以規范約束的是人類自身的經濟活動。因此工程活動中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充分認識、尊重自然規律,做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因此各類工程活動前,必須認真勘察研究地質環境條件,進行相關的工程建設適應性評價。勘察、設計、施工過程必須嚴格規范,使工程建設做到規范設計、合理布局。
3.3.4 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本來是一個自然地質過程,其所以形成災害,主要是人為破壞植被、亂墾濫伐導致這一過程的加劇。因此,應該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善山區的生態環境;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體系和水土流失監測網路;做到水土保持與開發建設協調發展,防止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改觀。
3.3.5 因地制宜,實行地質環境問題分區與重點整治
根據山東省目前存在的環境地質問題,需突出重點,進行針對性整治:① 黃河三角洲,重點整治開采地下水、採油引發的地面沉降。② 魯北平原以地面沉降、鹹水入侵、采空塌陷防治重點;在德州城區重點防治地面沉降;寧津、博興、廣饒、壽光、昌邑等以地面沉降、鹹水入侵為防治重點;東阿、陽谷、齊河、茌平、濟陽、等地蘊藏尚未大規模開發的煤炭資源,注意預防潛在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③ 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兗州、汶上等地,以采空塌陷、地面沉降為主。④ 魯中南中低山丘陵以崩、滑、流為防治重點,其中濟南、淄博、濰坊、泰安、濟寧、棗庄、臨沂等地,以礦產資源開發和岩溶水的過量開采引起的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為重點。⑤ 魯東低山丘陵采空塌陷、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問題較多,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問題突出;在萊州、招遠、龍口、棲霞和嶗山,以采空塌陷、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為防治重點,威海、日照、煙台和青島沿海以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為防治重點;臨沭、諸城和膠萊盆地以地裂縫為防治重點。
4 結語
地質環境保護是生態省建設工作的重要環節。地質環境惡化對山東省社會經濟的制約,各級領導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針對山東省各地存在的不同地質環境問題,加強勘察研究,統一規劃,科學治理。保護地質環境,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參考文獻
姜建軍.2004.地質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04.29
徐軍祥,石寶玉,程秀明.2002.山東省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與調查評價方法探討.山東地質,12
③ 山東景匠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東景匠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是2018-05-11在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版),注冊地址權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龍都街道人民西路305號楊春商貿城c區163號。
山東景匠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782MA3N46FP1A,企業法人於洪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山東景匠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山東景匠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