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
⑴ 如何理解新時期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其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分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4個方面。
⑵ 2.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意義和世界擔當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以全體人民的共享生態權為其旨歸的,是立足本國來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既杜絕某些資本主義大國殖民主義性質的環境污染轉移,也反對國家內部環境污染由發達地區對於欠發達地區的轉移。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⑶ 生態文明有什麼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從廣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是人類的一個而發展階段,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發展的一個更高階段。廣義的生態文明包括多層含義。第一,在文化價值上,樹立符合自然規律的價值需求、規范和目標,使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成為具有廣泛基礎的文化意識。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他人需求為目標,踐行可持續消費。第三,在社會結構上,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結構的各個方面,追求人與自然的良性循環。
從狹義的角度講,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並列的文明形式,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xUGrmG6vg2h5lBobH4S5DKnG_-Xzq
⑷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內容非常豐富。從價值取向看,必須樹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是自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規律,推動生態文化、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牢固樹立,使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要素。從物質基礎看,必須擁有發達的生態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使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在整個經濟結構中占較大比重,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從激勵與約束機制看,必須建立完善的生態制度。把環境公平正義的要求體現到經濟社會決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體制機制。從必保底線看,必須保障可靠的生態安全。有效防範環境風險,及時妥善處置突發資源環境事件和自然災害,維護生態環境狀況穩定,避免重大生態危機。從根本目的看,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充分表明,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長遠目標、基本原則、主要途徑和保障舉措等方面,我們已經形成完整的認識成果,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⑸ 十八大中提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任務和要求是什麼
1、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3、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5)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擴展閱讀:
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如下:
1、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方面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2、生態文明制度方面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3、國土方面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資源節約方面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⑹ 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⑺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含義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報告裡面正式提出來的,黨的十八大報告裡面正式回把中國答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這四位一體變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這五位一體總體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 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不僅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而且指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進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規律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建設生態文明思想是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產物。我國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也使我們付出沉重代價,能源緊張、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峻,我國也開始 尋求新的發展道路。
⑻ 生態文明的內涵是什麼
生態文明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是對人類長期以來主導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反思,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歷史的總結和升華。其內涵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樹立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文化價值需求,體悟自然是人類生命的依託,自然的消亡必然導致人類生命系統的消亡,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並不是人類對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捨,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需要,把對自然的愛護提升為一種不同於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情懷和內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態系統可持續前提下的生產觀。遵循生態系統是有限的、有彈性的和不可完全預測的原則,人類的生產勞動要節約和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生態化的產業體系,使生態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物質產品的生產,在原料開采、製造、使用至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再生循環利用率最高。
三是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的消費觀。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們的追求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需要的生活。這種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規范。
⑼ 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特徵和任務是什麼
內涵: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版化建權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特徵: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污染同樣不是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倡導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不是物質財富增加而自然受到傷害的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狀態, 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問題, 而是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任務:十八大報告提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四大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