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模式
A. 中國主要的生態農業模式有哪些
搞活生態草業和乳品業.六位一體的循環生態模式....形成具有花溪特色的持續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談談可以使用和推廣哪些生態農業工程和
B. 幾種生態農業模式
一、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特點,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農業生產方式。魚塘的塘基上種桑、種蔗、種果樹等,與魚塘結合分別稱為桑基魚塘、蔗基魚塘、果基魚塘。基塘互相促進,以桑基魚塘最典型。基塘農業是珠江三角洲農業的特色,集中分布在順德、南海等市。 新的基塘農業模式和科學的方法,使農副產品更多樣化,質量更提高,更具有進入港澳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居民將低窪易有洪患之處挖成池塘飼養魚類,挖出的塘泥堆於周圍,稱為「基堤」,基堤上種植果樹、甘蔗、桑樹、花卉等,如此既能防洪,又能增加收入,而農作物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物料,尚可投入池中作為飼料,是一種具有生態特色的農業經營方式。二、黃淮海平原的魚塘—台田模式魚塘台田模式也是借鑒基塘農業總結出來的,針對華北地區的地勢低窪,漬澇嚴重,土壤水鹽運動現象。魚塘積水發展漁業,同事台田地勢高,地下水水位低,利於地表水下滲,從而降低台田地表的鹽度,以達到改良華北地區的中低產田的效果。在無法搞農業種植的重鹽鹼地里,根據挖塘(挖溝)滲鹽鹼的原理,挖塘築台田,使修築的台田鹽鹼下滲後能成為無鹽鹼良田,種植各種農作物或建立植桑基地養蠶等,再在塘里養魚,這是一個改造鹽鹼地的良好成功模式。 魚塘—台田模式與基塘農業的比較分析 相同點:都是立體農業模式。窪地挖塘,塘中養魚,基上發展種植、林果業。不同點:農作物種類不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基上種甘蔗,或種果樹或種桑,並與當地農產品加工聯系在一起,形成蔗基一製糖,果基—罐頭,桑基—養蠶一繅絲業。而黃 海平原的「魚塘一台田」,則形成魚—果—糧、魚—果—棉、魚—果一菜、魚一果一草(飼料)模式。 原因:兩地地貌結構相似,都是地勢低平的平坦地形,且都形成低窪和崗地、丘地交錯起伏。低窪地掘土挖塘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好辦法;台田、基上發展種植業則是適宜的。利用的具體目的不同。珠江三角洲地處我國南部亞熱帶濕潤地區,水熱條件極為豐富,為充分利用水熱資源而創造了「基塘農業」的生態模式,而黃淮海平原地處我國暖溫帶的半濕潤地區,春旱、夏雨的氣候極易造成乾旱,並引起鹽鹼化,創建「魚塘一台田」模式治理了濕地,改造了鹽鹼地,是一種避弊趨利的生態農業。 魚塘—台田系統是水陸復合人工生態系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進行規劃、實施和建設的。魚塘—台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生產方式,實現了微觀上的專業化和宏觀上的綜合化的高度結合,可以保持生產中獲得最佳的經濟產出,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辛店窪塘田系統開發立體種養模式,充分利用空間和水體,提高利用率,初步形成以魚為中心的四個物種結構模式:(1)魚、糧、果;(2)魚、菜、果;(3)魚、棉、果;(4)魚、草(飼料)、果。魚塘和台田各有自己的物種結構。從魚塘物種結構來看,表層養鴨,上層養白鰱和鱅魚,中層養草魚,底層養鯉魚、鯽魚。草魚吃草,其糞便可作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的養料,並增加水體中絮凝物,成為鰱魚、鱅魚的飼料。鴨子在水面活動,排泄物落入水體,不斷提供碳、氮和磷源,提高魚塘魚類天然餌料生物的產量。從台田物種結構來看,果—糧間作: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玉米、甘薯、大豆、花生、綠豆等,果樹為蘋果;果—棉間作:蘋果樹行間種植棉花;果—菜間作:蘋果—蔬菜(韭菜、白菜、茄子、番茄、扁豆、青椒、黃瓜、西葫蘆、冬瓜、蒜、大蔥、蘿卜、胡蘿卜等)間作和葡萄—蔬菜間作。魚塘—台田系統包括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兩個子系統。檯面、坡徑上的鹽分、養分和有機物質通過地表徑流,對魚塘水質產生影響。台這種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模式,是一種建立在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有利於加強區域的水土保持,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又有能促進當地當前和中遠期受益的多種農副產品,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有良好的社會效益。三、南方低山丘陵區的立體農業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我國淮河以南、雲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徵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徵,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乾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於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徵。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①優勢:光、熱、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於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後;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乾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岩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並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②江西省泰和縣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並舉。
C. 農業生態園的有哪幾種模式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遠景設計院提到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21世紀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模式
「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是在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條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保護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溫室養豬及廁所等4個因子,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實現種植業(蔬菜)、養殖業(豬、雞)相結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環系統,這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效益明顯的生態農業模式。運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區室內外溫差可達30℃以上,溫室內的喜溫果蔬正常生長、畜禽飼養、沼氣發酵安全可靠。
這種生態模式是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原理,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以太陽能顫動力,以沼氣為紐帶,進行綜合開發利用的種養生態模式。通過生物轉換技術,在同地塊土地上將節能日光溫室、沼氣池、畜禽舍、蔬菜生產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產氣、積肥同步,種養並舉,能源、物流良性循環的能源生態系統工程。
這種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稈資源,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是解決環境污染的最佳方式,並兼有提供能源與肥料,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為促進高產高效的優質農業和無公害綠色食品生產開創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模式類型
時空結構型
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食物鏈型
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時空食物鏈綜合型
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D. 生態農業旅遊的模式
農業資源占優勢的特色產業帶動模式(觀賞+學習+參與型)
對於那些擁有特色農產品的生態農業區來說,可以以農產品為核心,進行圍繞某一種或幾種特色農產品展開的主題輻射發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個鄉或村的范圍內,依據所在地區獨特的優勢,圍繞特色的生態農產品或產業鏈,實行專業化生產經營,一村一業發展壯大來帶動鄉村綜合發展的一種新模式。專業村鎮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需要三個基本條件:具有生產某種特色生態農產品的歷史傳統和自然條件;有相應的產業帶動,市場需求旺盛;需要有帶動者通過產業集群形成一定的規模 。
例如:我們把以果園、育種種植為主題的農業生態旅遊推向市場,把果品作為核心,關聯帶動果園的觀光休閑、科技園區果苗培育種植的科技學習、農家的果品品嘗節、工廠的加工包裝參觀等果旅消費,這樣不僅可以打通果品銷售的呆滯環節,也盤活了所有資源和資產,帶動了當地農副產業的快速發展。桂林永福縣的羅漢果就可以借用其「羅漢果之鄉」的美名,打造一條「三高」生態農業與旅遊相聯動的模式。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的生態農業建設從1983年就開始起步了,這20多年來,通過抓沼氣建設來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通過科學探索找到了沼氣與養殖、種植的內在聯系,最終建成了「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模式。恭城瑤族自治縣開展以「三位一體」生態農業為重點和核心的生態示範區建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問題,符合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的要求,對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借鑒意義。2000年5月,聯合國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討會」在桂林召開,37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專家到恭城參觀,稱贊恭城縣生態農業為「發展中國家農村生態經濟發展的典範」。近幾年,恭城縣把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旅遊開發結合起來,又被有關部門連續列為「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國家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等。當地從生活到生產,從種植到養殖,從農業到副業都達到了高科技、高產量、高效益的三高標准,應該充分挖掘生態農業的觀賞性、學習性、參與性,讓現有生態農業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大化。
這類農業資源占優勢的地區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更加註重農業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力度,全面改造傳統種養技術,發展更完善的生態農業,在大力扶持和發展旅遊的同時一定不能脫離了農業這一根基;並且從旅遊開發的角度發展未來的生態農業,使傳統經濟型農業向現代旅遊型生態農業轉變。游覽區內的農業科技示範園、生態農業示範園、科學普及示範園,應該以濃縮的典型農業模式,展示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展示特色農業生產景觀與經營模式,讓遊客了解足夠系統的農業生產進步的知識,使遊客與當地農業文化之間建立起一種情感聯系。
自然旅遊資源占優勢的「觀光+體驗」模式
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的農業資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夠鮮明規模也存在著差距的地方,如果擁有較好的自然旅遊資源稟賦(清新的山水自然環境、美麗的田園風光、整潔舒適的鄉村居住環境等),就可以通過觀光游的模式將旅遊作為創造更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途徑。游覽區內的農田果園、花卉苗圃、動植物飼養場應精心包裝,讓遊客找到返歸鄉村的真實感受,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勃發的自然生機中享受回歸自然的快感。
桂林陽朔是我國發展鄉村旅遊最早的縣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精闢地概括了陽朔自然風光的特徵。 依託陽朔及周邊各鎮的自然田園風光來滿足遊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如歷村、福利古鎮、興坪漁村等,都可以滿足體驗型遊客的要求,「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體驗農事活動,組織遊客與農民一同採摘品嘗,或參加四時農事活動;農家訪問,考察生態農業生態村等活動。
當地鄉村的特色民居、鄉村工藝作坊、鄉村農事活動場所應為遊客提供能夠深入鄉村生活的空間,使遊客參與農耕活動、學習農作物的種植技術、農機具的使用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以及農業經營管理等,親身體驗農產品生產過程。游覽區內提供的可採摘的直銷果園、農產品集市等,既讓遊客有機會購買鄉村旅遊產品,又充分體驗收獲的愉悅。
E. 生態農業有哪些分類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組織層次,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域與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在一個農業的區域和景觀區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整體布局。在一個通過能量和物質流動串聯起來的農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能流、物流的暢通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生態農業都有哪些模式:
1、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2、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3、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4、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
5、生態種植模式及配套技術;
6、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及配套技術;
7、生態漁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8、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術;
9、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10、觀光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
F. 生態農業接照組織層次,可以分為那3類模式
區域與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
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組織層次,生態農業的模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域與景觀布局模式、生態系統循環模式和生物多樣性利用模式。在一個農業的區域和景觀區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整體布局。在一個通過能量和物質流動串聯起來的農業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能流、物流的暢通和物質的循環利用。
G. 生態農業模式和清潔農業模式有什麼區別
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高產出,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時空結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是在時間上多序列。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無污染,使處生態農業模式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少廢物,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相得益彰,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水域立體養殖模式、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 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農田立體間套模式。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是一種適度投入、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H. 生態農業系統的類型和模式有哪幾種
時空結構
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內系容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生態農業模式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食物鏈型
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模式等。
綜合型
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污染、高效益的模式類型。
I. 互聯網+農業 是什麼生態農業新模式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生態農業是相對於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是一個原則性的模式而不是嚴格的標准。而綠色食品所具備的條件是有嚴格標準的,包括: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准;綠色食品生產操作規程;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標准;綠色食品包裝貯運標准。所以並不是生態農業產出的就是綠色食品。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學理論為主導,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農業自然資源和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農業。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作為「石油農業」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概念,被認為是繼石油農業之後世界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主要是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廢棄物的再循環利用率等,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重復利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求得盡可能多的產出,並獲得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經濟效益等相統一的綜合性效果,使農業生產處於良性循環中。生態農業不同於一般農業,它不僅避免了石油農業的弊端,並發揮其優越性。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它既是有機農業與無機農業相結合的綜合體,又是一個龐大的綜合系統工程和高效的、復雜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體系。 生態農業
以生態經濟系統原理為指導建立起來的資源、環境、效率、效益兼顧的綜合性農業生產體系。中國的生態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和某些鄉鎮在內的多成分、多層次、多部門相結合的復合農業系統。20世紀70年代主要措施是實行糧、豆輪作,混種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機肥,採用生物防治,實行少免耕,減少化肥、農、機械的投入等;80年代創造了許多具有明顯增產增收效益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魚、養萍,林糧、林果、林間作的主體農業模式,農、林、牧結合,糧、桑、漁結合,種、養、加結合等復合生態系統模式,雞糞喂豬、豬糞喂魚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食物鏈網路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